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Ancient Human Spiritual Awakening
1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关键词 GREEK BC On ancient human Spiritual Awakening BOOK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Approaches of Human Settlement in Ancient Villages of Jiangxi: A Case Study of Ancient Dongyuan Zengs' Village 被引量:5
2
作者 CHENG Mingxiang CHEN Xiaogang HUANG Yux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5年第3期45-48,共4页
Ancient village 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s hailed as the "eco-museum" of classical folk cultures and "living fossil" of rural history culture. This paper elaborated ... Ancient village 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s hailed as the "eco-museum" of classical folk cultures and "living fossil" of rural history culture. This paper elaborated huma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Dongyuan Zengs' Village, Jinxi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llage environment, history evolution, village layout and village building, and explored the substantial content of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protection, and proposed specifi c approaches of protec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such as ancient village layou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protecting human settle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Protection approach Dongyuan Zengs’ Village
下载PDF
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应用路径及发展策略
3
作者 李明杰 郑翔 关思雨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8,共18页
数字人文在古籍研究、古籍推广、古籍整理领域都有应用价值,但从结果来看,在古籍整理领域更具实用性和广泛性。与传统古籍整理范式相结合,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应用路径有二:一是传统古籍整理方法的数据化再现,包括实体保存性整理... 数字人文在古籍研究、古籍推广、古籍整理领域都有应用价值,但从结果来看,在古籍整理领域更具实用性和广泛性。与传统古籍整理范式相结合,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应用路径有二:一是传统古籍整理方法的数据化再现,包括实体保存性整理、文本复原性整理、内容组织性整理、语义阐释性整理等方法的数据化再现;二是传统古籍整理成果的数据化再利用,即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字化形式的书目、注释、类书、辞书等古籍整理成果进行数据加工,发掘其潜在的学术价值。与数字环境下古籍整理新范式相结合,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第三条应用路径是对古籍原文蕴藏的知识进行数据化加工,表现为专题、专类、专书的古籍数据化整理,尤以时空数据的历史地理分析与可视化、人物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为特色。本文从以上三条路径对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了学术史梳理,并探讨了每种路径的发展策略。图4。参考文献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整理 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据化 数字人文
下载PDF
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路径及其中的多学科参与———兼论对新文科背景下相关学科建设的启示
4
作者 张靖 罗简凡 +3 位作者 段敬松 李及鑫 杨程诚 杨乃一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文章聚焦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这一主流路径,从文化遗产科技行动计划文本和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切入,梳理归纳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及发展目标与方向,探究实践项目中的学科参与及交叉融合情况。研究发现,科技创... 文章聚焦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这一主流路径,从文化遗产科技行动计划文本和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切入,梳理归纳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及发展目标与方向,探究实践项目中的学科参与及交叉融合情况。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及数字技术的重要地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共识,其中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意义尤为强调。当前实践中所呈现的学科参与及交叉融合主要包括理工学科主导—人文学科辅助型和理工—人文明确分工型两种类型。基于上述分析,讨论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中的学科参与和交叉融合对我国新文科背景下相关学科建设的启示,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是实践新文科建设的理想领域,而当前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是进行相关学科新文科建设的最佳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科技保护 信息资源管理 古籍保护 学科建设 新文科
下载PDF
一面闪光的镜子——从《段逸山解读医古文》说起
5
作者 温长路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5期503-506,共4页
《段逸山解读医古文》作为段逸山教授60年精研医古文呕心之作,是一部自先秦至明清“尽道修身养性、为人行事之人生哲理”的54万言、80篇的医古文佳作,体现了段逸山教授作为坚守的好古者,具有坚实的真学问,是一位坚挺的大先生。该书坚持... 《段逸山解读医古文》作为段逸山教授60年精研医古文呕心之作,是一部自先秦至明清“尽道修身养性、为人行事之人生哲理”的54万言、80篇的医古文佳作,体现了段逸山教授作为坚守的好古者,具有坚实的真学问,是一位坚挺的大先生。该书坚持“广泛搜罗众释”和“一词不二释”的原则,纠正以往著述中的一些不妥阐释;搜罗大量的古人读书强调领悟文意、用心感受的生动故事,提出医古文教学“必须强调解读”的要求;欣然接受出版社“改繁体字为简体字”的建议,大胆改变目前医古文校释中惯用的保持使用繁体字表现的传统做法,为中医药文化更广泛的普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逸山解读医古文》 医古文 医学人文 书评
下载PDF
多视图融合DJ-TextRCNN的古籍文本主题推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帅 杨秀璋 何琳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5,共15页
传统编目分类和规则匹配方法存在工作效能低、过度依赖专家知识、缺乏对古籍文本自身语义的深层次挖掘、编目主题边界模糊、较难实现对古籍文本领域主题的精准推荐等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古籍语料特征探究如何实现精准推荐符合研究者需... 传统编目分类和规则匹配方法存在工作效能低、过度依赖专家知识、缺乏对古籍文本自身语义的深层次挖掘、编目主题边界模糊、较难实现对古籍文本领域主题的精准推荐等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古籍语料特征探究如何实现精准推荐符合研究者需求的文本主题内容的方法,以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选取本课题组前期标注的古籍语料数据进行主题类别标注和视图分类;其次,构建融合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预训练模型、改进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多头注意力机制的语义挖掘模型;最后,融入“主体-关系-客体”多视图的语义增强模型,构建DJ-TextRCNN(DianJi-recurren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text classification)模型实现对典籍文本更细粒度、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语义挖掘。研究结果发现,DJ-TextRCNN模型在不同视图下的古籍主题推荐任务的准确率均为最优。在“主体-关系-客体”视图下,精确率达到88.54%,初步实现了对古籍文本的精准主题推荐,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细粒度的语义挖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古籍文本 主题推荐 多视图融合 DJ-TextRCNN
下载PDF
Gastric acid level of humans must decrease in the future 被引量:2
7
作者 Shunji Fujimo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43期6706-6709,共4页
Proton pump inhibitors strongly inhibit gastric acid production,but digestion problems do not generally arise.We can intake almost ordinary food eve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Small intestine itself can digest and absor... Proton pump inhibitors strongly inhibit gastric acid production,but digestion problems do not generally arise.We can intake almost ordinary food eve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Small intestine itself can digest and absorb food using various digestive enzymes without digestion in the stomach.The pH level of gastric acid in humans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most animals,and very close to that of carrion-eating animals called scavengers.It is assumed that ancient humans became bipedal approximately 4 million years ago.It was difficult for humans,who just started unstable bipedal locomotion,to catch quadrupedal-walking animals that can move faster,without special hunting tools.They may have eaten remaining carcasses,which is mainly the leftovers of carnivora species,as animalderived food.The benefit to produce a volume of gastric acid for humans is carrion eating,in which disinfection by gastric acid is important.Humans produce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gastric acid to enable consumption of a diet containing some bacteria and support this lifestyle by consuming significant energy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gastric acid.Now,the opportunity for strong deleterious bacteria to enter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as decreased because of the organized clean environment.If this hygienic environment is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our gastric acid level must be decreased gra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acid Proton pump inhibitor DIGESTION SCAVENGER Carrion eating ancient humans
下载PDF
论龙部字考证与龙文化再阐释
8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75-84,共10页
龙属炎黄子孙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集体记忆、共同图腾,并以文字代码的形式层累凝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根脉、意识底座。考诸《汉语大字典》龙部字词,探悉古人以龙为核心构建一语义鲜明、错落有致的龙族认知范畴,有力证实了龙文化... 龙属炎黄子孙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集体记忆、共同图腾,并以文字代码的形式层累凝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根脉、意识底座。考诸《汉语大字典》龙部字词,探悉古人以龙为核心构建一语义鲜明、错落有致的龙族认知范畴,有力证实了龙文化起源于中国本土。有别于西方的“dragon”,龙在中华民俗信仰中以雨神、水神的灵异身份频繁出现,是东亚农耕文明发达的忠实见证。更为重要的是,褒龙爱龙之共同情感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最终演绎成一种极为稳定的“大一统”叙事结构、民族共识。要之,龙堪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精神标识,弥漫着无穷的生命活力、浩然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部字 龙文化 龙族范畴 崇龙古俗 褒龙情感
下载PDF
国内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9
作者 胡谦锋 杨心怡 +1 位作者 高雨 李文林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175-181,共7页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录的1996年1月1日-2023年9月7日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19软件分析纳入文献发文时间,采用CiteSpace6.2R7软件进行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录的1996年1月1日-2023年9月7日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19软件分析纳入文献发文时间,采用CiteSpace6.2R7软件进行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分析,采用网络调查法对我国16家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医古籍数字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86篇文献,发文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纳入文献涉及221个研究机构,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主。涉及481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有数据挖掘、古籍保护、古籍整理、文献研究等。调研发现中医古籍数字化存在单位间缺乏合作、数字化程度不够等问题。结论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整体向好,但在技术层面有较大发展空间,后续研究应从强化中医古籍数字化基础技术研究、强化各馆藏单位间合作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古籍 数字化 数字人文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融合GPT技术和用户需求的文学类古籍资源关联数据发布研究——以《聊斋志异·司文郎》为例
10
作者 范颜铄 周晓英 +1 位作者 王克平 刘晓靓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167,共14页
[目的/意义]文学类古籍作为古籍资源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探究如何将GPT技术、用户需求分析与关联数据技术相结合以提升文学类古籍资源关联数据发布效果,促进其数字化研究与开发利用。[方法/过程]在现有的“本体模型... [目的/意义]文学类古籍作为古籍资源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探究如何将GPT技术、用户需求分析与关联数据技术相结合以提升文学类古籍资源关联数据发布效果,促进其数字化研究与开发利用。[方法/过程]在现有的“本体模型+关联数据实现平台”发布思路基础上,结合文学类古籍资源内容结构特征,提出包含数据层、数据网络层、数据融合层、应用层以及表现层5个层面的文学类古籍资源关联数据发布模型,选取代表性文学古籍《聊斋志异·司文郎》开展案例实验。[结果/结论]本文构建的文学类古籍资源关联数据发布模型在数据层融合GPT技术完成数据采集工作,提高了知识组织效率,在应用层增设用户需求分析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关联数据发布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发布模型能够满足文学类古籍资源的关联化发布需求,可深度揭示此类古籍的语义内涵,为文学类古籍从数据采集到发布提供可行的实现方案,同时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文学类古籍资源的相关知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类古籍 数字人文 知识组织 关联数据 DRUPAL ChatGPT 用户需求
下载PDF
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11
作者 赵德芳 屈冠军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4年第5期120-126,144,共8页
古籍数字化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但也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文章论述了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现有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数字人文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语义技术驱动的古籍资源互联互通框架设计与实现
12
作者 陈涛 夏焱 +2 位作者 杨鑫 祝蕊 王蕾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7,共9页
数字化技术是古籍修复整理、回归再造和活化利用中的核心要素,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和互联互通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题中之义。文章从多层次梳理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语义技术,进而提出语义技术驱动下的古籍资源互联互通实现框架;框架... 数字化技术是古籍修复整理、回归再造和活化利用中的核心要素,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和互联互通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题中之义。文章从多层次梳理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语义技术,进而提出语义技术驱动下的古籍资源互联互通实现框架;框架兼顾古籍元数据和图像两类主要模态资源,依据转换、发布、关联流程,融合转换平台、关联数据(LD)发布平台、关联平台、多维度图像智慧平台(MISS)和展示平台;以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碑帖资源为例,验证文章所提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互联互通 数字人文 语义技术
下载PDF
计算人文视域下的《史记》三家注引书知识标注与计量分析初探
13
作者 齐月 刘雏菲 +3 位作者 李文祺 孟凯 王东波 刘浏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7,共14页
基于古籍文本知识挖掘和知识库构建、围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等视角展开的计算人文探索,已逐渐成为古籍保护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方向。计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引书研究能够为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思路与新技术,拓宽古籍研究视角,提供可靠数... 基于古籍文本知识挖掘和知识库构建、围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等视角展开的计算人文探索,已逐渐成为古籍保护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方向。计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引书研究能够为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思路与新技术,拓宽古籍研究视角,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本文以人工标注结合深度学习的方法,对《史记》三家注中的引书知识进行了标注研究,随后分别从分类视角和三家注对比的视角出发统计并呈现了引书和引用作者的分布规律。本研究以《史记》三家注为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籍引书知识标注技术流程和框架,并将统计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引入了古籍引书研究,对于推动和完善《史记》研究和古籍引书研究均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人文 数字人文 古籍引书 《史记》三家注 文本知识挖掘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形制束与规范变——基于《考工记》后17个古代都城的实证
14
作者 刘迪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9,共16页
针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考工记》在后世实践中鲜有完全匹配其形制的案例?(2)为什么本出同源的明清都城与秦汉都城在空间形制上差异如此之大?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提出自然形制、人文形制、功能... 针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考工记》在后世实践中鲜有完全匹配其形制的案例?(2)为什么本出同源的明清都城与秦汉都城在空间形制上差异如此之大?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提出自然形制、人文形制、功能形制以形制束的方式平行作用于都城,且其规范经多次历史变迁的总论点。剖析了各形制内容,阐述了规范变迁的社会动因与演变过程。实证以西周至清代17个都城城址为依据,通过对历代城址图的连续性切片解构,构建出以“形制-规范”为横轴、历代都城时序为纵轴的形制束解析框架和规范变迁表,并辅以“史料-图解-数据”的文-图-数实证支撑体系,验证上述论点。为古代都城规划摆脱孤立个案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考工记 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规划理念 人居环境 都城形制 格局演化
下载PDF
融合HBIM和人文知识的古建筑知识本体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业 赵生辉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102,共13页
古建筑数字化项目越来越多,但在人文知识的多层次展示、知识关联等方面有所欠缺;随着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古建筑领域,对HBIM文件进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文章探讨HBIM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在总结HBIM中信息及古建筑人文... 古建筑数字化项目越来越多,但在人文知识的多层次展示、知识关联等方面有所欠缺;随着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古建筑领域,对HBIM文件进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文章探讨HBIM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在总结HBIM中信息及古建筑人文知识的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归纳《营造法原》及江苏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中的古建筑人文知识,构建本体框架;然后引入五峰园HBIM及其人文知识作为实例,导入本体框架并进行推理;最后将本体实例保存至Neo4j数据库,并结合RevitAPI演示相关应用。研究表明:通过本体可多层次地关联古建筑HBIM及古建筑人文知识,在古建筑人文知识的语义检索、构件组检索方面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IM 古建筑 本体 知识组织 数字人文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策略研究
16
作者 田欣雨 冯晓霞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150,共4页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要意义,从提升管理效率、促进资源共享、支撑学术研究、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阐述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现实需求...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要意义,从提升管理效率、促进资源共享、支撑学术研究、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阐述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从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构建标准化实施体系、搭建个性化服务平台、完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策略构建框架,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古籍文献 数字化开发 数字人文
下载PDF
Ancient River in the Houjiayao Site, Nihewan Basin and It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Significance
17
作者 LI Xiang LI Lei +2 位作者 HUANG Huafang WANG Jian ZHANG Congc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50-56,60,共8页
Lying on the northwest of Nihewan Basin, Houjiayao Site was discovered 40 years ago. But there is still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existence ag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 Based on the geologi... Lying on the northwest of Nihewan Basin, Houjiayao Site was discovered 40 years ago. But there is still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existence ag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electrical resistivity sounding and altitude measuring, authors of this paper attempt to do a research on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river in Houjiayao Site, and to interpret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n ancient river, which came from Xionger Mountain in the north of the Site, developed in Houjiayao Site, and its width was more than 1 km. The ancient river formed before 240 ka B.P., and disappea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its developing history ran through the entire living stage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2) The Site cultural relics were not buried in the lacustrine facies, but in the oxbow lake sediments of the ancient river and clay layer which laid on the oxbow lake sediments unconformably during the period of 224-161 ka B.P., and it indicated that the Houjiayao ancient people lived here for as long as 60 ka years.(3) The Site looked like a wide armchair faced southeast, and it provided a relatively mild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ancient. The ancient river provided the ancient human with water, and the superior eco-environment also provided plentiful food for the ancient human. Xionger Mountain wa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the ancient river, but also the producing area for high quality stone materials. The old river carried stone materials to the Site, making it easier to make stone implements. Hence, the ancient human, who lived in cold weather, we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better habitats such as the Houjiayao Site near the ancient river.(4) The old river embedded in the lacustrine facies, so the content of silt was high, and it was feculent. And the water of the oxbow lake near Houjiayao Site was clear and slow. What's more, with plentiful plants, the oxbow lake was a preferred place for all kinds of animals to get food and water. But the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of this oxbow lake made it hard for animals to escape when faced with dangerous situations. So ancient human had a better chance to get food from hunting near the oxbow lake than in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ewan Basin Houjiayao Site area ancient river ancient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下载PDF
知识的传承、联结和再生产:我国古籍数字出版的新形态
18
作者 康亚飞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51,共7页
在数字化发展初期,古籍数字出版聚焦于文献的再生性保护,知识的围墙尚未打破,人的能动性较弱。当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的参与和实践成为传承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出版的新形态将被构建。从长远来看,我国古籍数字出版的新形态将... 在数字化发展初期,古籍数字出版聚焦于文献的再生性保护,知识的围墙尚未打破,人的能动性较弱。当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的参与和实践成为传承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出版的新形态将被构建。从长远来看,我国古籍数字出版的新形态将不再局限于有形的出版物,而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以人为核心行动者、以古籍为媒介的,联结人与社会文化的知识网络系统。它以三个维度的互联互通实现古籍的价值再造:时间维度的知识传承,空间维度的知识联结,现实维度的知识再生产。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部分,新时代的古籍数字出版并非简单的模式叠加,而是以人的参与推动单向的文本数字化向多元的数字人文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数字出版 知识 数字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大数据技术在古籍保护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冯凯云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1,共4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我国古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系统梳理大数据技术在古籍数字化、内容开发、传承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聚焦大数据技术在古... 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我国古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系统梳理大数据技术在古籍数字化、内容开发、传承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聚焦大数据技术在古籍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创新应用,深入分析了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出大数据技术赋能下提升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水平、创新古籍传承模式的实现路径,并结合典型应用实例进行论证分析,力求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古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现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保护 大数据技术 文化遗产 古籍数字化
下载PDF
Occlusal tooth wear in human sculls of antique period from Vendenis and Municipium Dardanorum DD, Kosovo
20
作者 Ferit Kocani Blerim Kamberi +4 位作者 Jahja Dranqolli Kemal Luci Fatmir Peja Edmond Dragusha Metush Disha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2年第1期1-11,共11页
Aim: To describe the presence, frequency of attrition in permanent dentition of human skulls from two ancient archeological locations. Aims: To determine the rate of attrition using a specific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 Aim: To describe the presence, frequency of attrition in permanent dentition of human skulls from two ancient archeological locations. Aims: To determine the rate of attrition using a specific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Methods: Twenty one human skulls from two ancient archeological necropolises (Vendenis and Municipium Dardanorum DD)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for this study. A total of 498 teeth were present in all human skulls. The skulls (with their accompanying teeth) were then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locality of origin, age and sex. Macroscopic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e teeth relied on insp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eeth in their totality.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at was used to rate tooth wear was Tooth Wear Index (TWI). Statistical analysis used: Chitest for small sample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bserv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stud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not performed due to the small number of teeth and the content of zero values in respective age group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ut of total 498 teeth, 89.35% had attrition and 10.65% had no attrition or Grade 0 TWI. 21.48% were Grade 1, 28.71% Grade 2, 26.90% Grade 3, 7.42% Grade 4 and 4.81% Grade 5. Conclusions: Grade 2 and higher rate of attrition, was predominantly present in first permanent mol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ASION Attrition Tooth Wear ancient hum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