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nned Spaceflight Ancient Dream, Modern Attempt
1
《China Today》 2002年第9期78-80,共3页
China was first in the world to invent rockets, and the first "astronaut" was also Chinese.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a man named Wanhu had himself tied to a special chair, the back of which was fitted with 4... China was first in the world to invent rockets, and the first "astronaut" was also Chinese.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a man named Wanhu had himself tied to a special chair, the back of which was fitted with 47 prototype rockets, wh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ed Spaceflight ancient Dream Modern Attempt
下载PDF
知天与顺天:古代农谚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2
作者 王奋 刘铭 孙金荣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5,共7页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借鉴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古代农谚是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直观反映,亦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是古人知天畏命与顺天而为思想的有机融合,表现了古人在知晓、尊重客观生态...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借鉴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古代农谚是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直观反映,亦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是古人知天畏命与顺天而为思想的有机融合,表现了古人在知晓、尊重客观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生态智慧。研究中国古代农谚中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对缓解当下的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农谚 天人合一 生态哲学 知天 顺天
下载PDF
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晓岚 何雨 +1 位作者 贾铁飞 李容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 ,根据其实验结果 ,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 70 0 0aB P 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 ) 730...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 ,根据其实验结果 ,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 70 0 0aB P 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 ) 730 0aB P 以来气候变化大约以 2 90 0aB P 为界 ,在此之前以暖湿为主 ,当时当地的气候大体与今日的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当 ,台地上宜旱作 ,有机碳反映出暖湿期内至少存在 5个干旱时段。到 2 90 0aB P 以近 ,气候旱化趋势明显 ,与当地现今气候接近。 2 )当地的地貌条件是洪积成因的向东向南倾斜的宽阔平原 ,虽有枯河穿过 ,因其具有冲沟性质而无泛滥之苦 ,又平原的组成物质下部是更新世洪积黄土层 ,顶部为全新世黄土层 ,很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和进行旱作农业耕作活动。 3)以土地氮量供应不足为标准进行判断 ,至少在 730 0aB P 前后这里已开始了旱作农业活动 ,这种判断与本地区以草本花粉为主的孢粉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浓度上 ,表现为早期D(炭屑长轴直径 ) <5 0 μ的具有n× 1 0 2 片 /厘米3 ,D >5 0 μ的只在近 5 0 0 0aB P 才断续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西山遗址 全新世 古人类 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 耕作施肥技术
下载PDF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1~5号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丽慧 牟会宠 +3 位作者 杨志法 陆民 徐建宏 郑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206-211,共6页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干湿交替引发的风化现象等等。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古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地下洞室群 工程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条件 1992年 破坏现象 干湿交替 洞室围岩 剪切破坏 地质基础 保护工作 龙游县 浙江省 超浅埋 拉张
下载PDF
可可西里地区乌兰乌拉湖湖泊环境变迁及古人类活动遗迹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东生 王世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0-37,共8页
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及在乌兰乌拉湖所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综合研究,认为乌兰乌拉湖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湖泊环境发生了由湿润(3×104aB.P.以前)──温暖(2×104aB.P.前后)──干暖(1×104aB.P.以前)─... 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及在乌兰乌拉湖所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综合研究,认为乌兰乌拉湖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湖泊环境发生了由湿润(3×104aB.P.以前)──温暖(2×104aB.P.前后)──干暖(1×104aB.P.以前)──冷干(1×104aB.P.以来)的变化,湖水也产生了多次进退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古人类活动也发生了迁徒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环境 古人类 乌兰乌拉湖
下载PDF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历史探微及其现代意蕴 被引量:4
6
作者 卜晓军 任保平 于一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5-38,共4页
在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存在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如"天人合一"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以及保持资源再生能力,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等。古人还在实践中通过设置专门政府机构、颁布法律法令、设置"自然保护区... 在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存在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如"天人合一"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以及保持资源再生能力,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等。古人还在实践中通过设置专门政府机构、颁布法律法令、设置"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来践行这些思想,为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祖国秀丽山川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思启示我们: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久共生的价值观念;要规范社会生产活动,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要反对奢华提倡节俭,建立文明适度的生活消费方式;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思想 实践 启示
下载PDF
北京猿人遗址第四层裂变径迹法年代测定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士伦 刘顺生 +7 位作者 孙盛芬 张峰 周书华 郝秀红 胡瑞英 孟武 张鹏发 刘京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3-77,共5页
用裂变径迹法测定了北京猿人遗址第四层的年代,测定工作采用北京猿人遗址第四层的灰烬,从中分选出榍石,利用北京猿人用火时已充分退火的榍石进行年代测定,得到的结果为29.9±5.5万年。这一结果与热释光法和铀系法测定的第四层的年... 用裂变径迹法测定了北京猿人遗址第四层的年代,测定工作采用北京猿人遗址第四层的灰烬,从中分选出榍石,利用北京猿人用火时已充分退火的榍石进行年代测定,得到的结果为29.9±5.5万年。这一结果与热释光法和铀系法测定的第四层的年代结果一致。由裂变径迹法推知,北京猿人遗址第十层与第四层之间的延续时间为15.3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猿人遗址 裂变径迹年龄 直立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徐道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自 1百万年前以来 ,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确定了长江、黄河的形成。在青藏高原周围的两个构造结附近 ,已发现有元谋人和兰田猿人等。从而提出 :这些中国古人类起源的环境因素与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有关。由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特殊地质、地... 自 1百万年前以来 ,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确定了长江、黄河的形成。在青藏高原周围的两个构造结附近 ,已发现有元谋人和兰田猿人等。从而提出 :这些中国古人类起源的环境因素与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有关。由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特殊地质、地理、气象条件 ,对近万年来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而形成独特的中华文明思想体系。因此 ,中华文明的形成不仅与长江、黄河等流域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华文明 古人类 长江 黄河 气象条件
下载PDF
灰空间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塑造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放 赵鸣 刘悄然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4期177-179,共3页
灰空间是介于人与自然、介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第三域"。本文从灰空间的空间本质入手,分析了其"有顶缺少边界"的空间特点,以及"渗透、连接"的内涵与功能特点。它为人提供了适宜观赏的小气候,模... 灰空间是介于人与自然、介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第三域"。本文从灰空间的空间本质入手,分析了其"有顶缺少边界"的空间特点,以及"渗透、连接"的内涵与功能特点。它为人提供了适宜观赏的小气候,模糊了人与自然的边界,对园林中的自然与人造空间、内外部空间进行了尺度的调节,并促进了其空间感受的融合。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中可以继承和发扬灰空间设计的智慧,将灰空间视为重要的连接者,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空间 中国古代园林 人与自然 交流
下载PDF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被引量:42
10
作者 邓辉 陈义勇 +2 位作者 贾敬禹 莫多闻 周昆叔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13-1125,共13页
本研究建立了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7534个古文化遗址的GIS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古文化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 本研究建立了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7534个古文化遗址的GIS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古文化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别:1)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平原边缘的山前台地—岗地和高冲积平原等海拔高程适中的地区,海拔高程较低的平原中心区与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分布很少;2)西周以后,文化遗址分布高程呈现下降趋势,从山前台地—岗地、高冲积平原向平缓的低冲积平原转移;秦汉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址则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程更低、坡度平缓的低冲积平原和湖积—冲积平原;3)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空间分布模式,反映了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响应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平原 文化遗址 地形地貌 海拔高程 坡度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月丛 胡金华 许清海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96,共6页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人地关系 新石器时代 文化序列 河北
下载PDF
论“博物君子”与古代小说的生产与传播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毓龙 胡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75,共8页
"博物君子"是汉代出现的文化群体,参与了古代小说的原始生成活动。在后世小说生产、接受、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可见其身影:他们是小说的编纂主体之一,也是推动小说在世俗领域流通的主力,是小说编纂者心目中的"期待读者&quo... "博物君子"是汉代出现的文化群体,参与了古代小说的原始生成活动。在后世小说生产、接受、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可见其身影:他们是小说的编纂主体之一,也是推动小说在世俗领域流通的主力,是小说编纂者心目中的"期待读者",也是"小说家言"得以存在、流播的现实根据。而作为"舆论领袖",他们既是将小说推向更广泛流通渠道的"中介",也是最早的小说批评者。总之,"博物君子"在中国古代小说生产与传播的历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君子 古代小说 生产 传播
下载PDF
中国古代城市防火减灾措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肖大威 《灾害学》 CSCD 1995年第4期63-68,共6页
论文探讨并整理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火措施。这些防火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关键词 城市 防火 古代城市 人为灾害 火灾 减灾措施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春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36-40,共5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天下和谐是其基本要旨;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天人合一"世界观包涵浓厚的仁爱情怀;"天人合一"世界观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世界观
下载PDF
自觉时代的人生悲歌——论《古诗十九首》的人文精神 被引量:5
15
作者 章会垠 《巢湖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53-60,共8页
《古诗十九首》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和悲剧意识彰显出“人的终极有限” ,从而宣告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①“人的自觉”的本质性内涵———“我会死”以及《十九首》的作者... 《古诗十九首》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和悲剧意识彰显出“人的终极有限” ,从而宣告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①“人的自觉”的本质性内涵———“我会死”以及《十九首》的作者对它的感知 ;②《十九首》所表现的汉末知识分子种种“朝向死亡的自由”亦即对生命悲剧的超越 ,这种超越表现为一种“悲情现世主义的浪漫情怀” ;③在此间所产生的惶惑与绝望 ,彰显出对一种“伟大信仰”的渴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人文精神 人生悲剧 自觉性
下载PDF
自然地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晓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8-86,共9页
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生态作为古代文学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不仅直接提供文学表现的材料及其内容,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创作主体的思维倾向、审美趣味以及艺术表达方式。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赋予了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生态作为古代文学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不仅直接提供文学表现的材料及其内容,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创作主体的思维倾向、审美趣味以及艺术表达方式。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赋予了中国古代文学地图绿色的基调。从《诗经》的比兴手法,到《楚辞》的草木意象,再到嵇康、陶渊明的寄情山水、归隐园田,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将自然视为人的同类,坚持在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去感受人的存在和价值,在人的生命律动与大自然律动的共振中去发现诗意和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生态 中国古代文学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的至诚之美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金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0,共7页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揭橥...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揭橥至诚的审美理路,厘清其文论流变规律,研究至诚之美的丰富文化内涵,不失为当下文论建设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诚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文论
下载PDF
涿鹿之战辨正 被引量:3
18
作者 仓林忠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29-34,共6页
远古时代的涿鹿之战,不是部落之间的战争。从蚩尤的体貌和行为特征、水生习性、黄帝同蚩尤作战的方式、蚩尤两字的音形义等方面来看,蚩尤是水生动物鳄,涿鹿之战是人类同鳄类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展开的一场大搏战。将涿鹿之战看成人类... 远古时代的涿鹿之战,不是部落之间的战争。从蚩尤的体貌和行为特征、水生习性、黄帝同蚩尤作战的方式、蚩尤两字的音形义等方面来看,蚩尤是水生动物鳄,涿鹿之战是人类同鳄类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展开的一场大搏战。将涿鹿之战看成人类部族之间的战争,是历史概念在长期的流传中发生了错位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涿鹿之战 人类 野类 生存斗争
下载PDF
瞽矇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小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7-71,共5页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乐官 史官 教育
下载PDF
从儒法治国方略看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本质 被引量:2
20
作者 耿立进 玉素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5-27,共3页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人治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