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Ma Shuilong's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rt Songs - "Spring Silkworms are Dead," "Loneliness," and "Falling Flowers"
1
作者 Li Y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年第9期16-19,共4页
Ma Shuilong was a famous composer in Taiwan,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 1986,the publication of his concerto,Bangdi,made him the first Chinese composer to have a full performance at the Lincoln Arts Center in New York.... Ma Shuilong was a famous composer in Taiwan,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 1986,the publication of his concerto,Bangdi,made him the first Chinese composer to have a full performance at the Lincoln Arts Center in New York.In the field of vocal music production,“Ma Shuilong Songs Collection”reflected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especially the combination of modem techniques and classical poetry so that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rt songs would emit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In view ofhis three works,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oriental connotation in their cre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oetries involved and further extra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ation and singing of ancient poetry art songs in order to provide significant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rt so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 Shuilong ancient poetry art songs Creative connotation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Ancient Bronze Drums Play Happy Songs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2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ancient Bronze Drums Play Happy songs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Layout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A Case Study of Sui,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With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eudal Society
3
作者 LIN Yuzhe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45-48,共4页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respecting the west" and "sitting in the west and facing the east"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sitting in the north and facing the south" and the three outer cities in the east,south and west surrounding the imperial city after the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an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multi palace" system to the "single palace" system.Finally,a "heavy city"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 with the outer city around the imperial city and the imperial city around the palace city,and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hessboard format was formed.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t was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capital citi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trac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deology,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structure and many other field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made 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capital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下载PDF
南宋临安古都的历史还原
4
作者 梅新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4,160,共13页
南宋建都临安,是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跃升为全国首都的里程碑,是浙江文化从外缘走向中心的转折点,是中国文化中心南北易位最终聚合江南的分界线,也是宋代文化继续繁荣再造高峰的动力源。然而由于战乱等原因,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的南... 南宋建都临安,是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跃升为全国首都的里程碑,是浙江文化从外缘走向中心的转折点,是中国文化中心南北易位最终聚合江南的分界线,也是宋代文化继续繁荣再造高峰的动力源。然而由于战乱等原因,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的南宋临安未能如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有效保存古都空间景观,以皇城为核心的主体建筑荡然无存,这无疑是浙江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重大缺憾。在当今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战略中,以国际大都会上海为领雁,以古都南京与杭州为两翼,必将在建设全球第六大城市群中书写新的辉煌。鉴此,尤有必要从中国古都谱系的历史定位中提出和探索南宋古都复原与重建这一重要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临安都城 空间复原 景观重建
下载PDF
唐宋时期古词语在山西阳城方言中的遗存
5
作者 张文霞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23,共6页
山西阳城历史悠久,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唐宋时期的古词语。其中,有不少词语完全继承下来,没有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词语词形、义位或语法义出现了一些变化。新词形的出现体现了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义位的... 山西阳城历史悠久,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唐宋时期的古词语。其中,有不少词语完全继承下来,没有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词语词形、义位或语法义出现了一些变化。新词形的出现体现了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的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义位的变化有义位增加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现象,通常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阳城方言 唐宋时期 古词语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艾初玲 黄嘉振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72-76,共5页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五个要素整合信息,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唐宋时期文学创作的时空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一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宋文人的行踪轨迹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增强...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五个要素整合信息,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唐宋时期文学创作的时空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一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宋文人的行踪轨迹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增强文学版图的空间印象,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编年系地意识;该平台凭借其权威全面的资料,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过,该平台对所有地点的创作资料只作简单的编年排列,并且缺乏阅读暂停功能的设计,这不利于用户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古书诗书多互称”说辩证
7
作者 刘娇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1期139-157,174,共20页
《墨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引《诗》之文句而称“书”、引《书》之文句而称“诗”,以及不见于今传《诗》《书》的同一文句在被古书引用时或称“诗”或称“书”的现象,孙诒让以“古书诗书多互称”之说作解,以往学者又有讹误说... 《墨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引《诗》之文句而称“书”、引《书》之文句而称“诗”,以及不见于今传《诗》《书》的同一文句在被古书引用时或称“诗”或称“书”的现象,孙诒让以“古书诗书多互称”之说作解,以往学者又有讹误说、“书”为五经总名说、“诗”非《诗经》文本之专名说、所引文句同出一源而分采入“诗”“书”之说等。本文从先秦时人所称“诗”之含义以及“诗”“书”之间存在交集等复杂情况出发,逐一考察具体用例,广搜古书中类似文句以为参照,探究所谓“诗书互称”现象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书诗书多互称” 原因
下载PDF
华北唐宋古瓷窑兴起的自然条件:煤系地层出露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婕 梁汉东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为探究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兴起的自然条件及其实质,收集了54个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址,综合煤田地质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等展开探讨。空间分析揭示这些古瓷窑址均坐落在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地层边缘出露区,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 为探究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兴起的自然条件及其实质,收集了54个华北唐宋著名古瓷窑址,综合煤田地质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等展开探讨。空间分析揭示这些古瓷窑址均坐落在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地层边缘出露区,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煤系地层出露不仅暴露了煤而且暴露了煤的共伴生矿产——煤系高岭岩;此煤系高岭岩经历百万年级的自然暴露,在空气和水的持续作用下发生了地球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含水凝胶态的高龄泥。研究显示,煤系地层天然出露为泛华北唐宋古瓷窑兴起提供了自然条件,实质是利用天然可塑性的高龄泥直接制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唐宋古瓷窑 天然出露 高岭泥 风化地球化学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曹玲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以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独辟蹊径地提出了学科融合的音乐教学新思路,即将文学和音乐两个领域的课程相融合,以富有音乐性的古诗词为切入点,将古诗词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相结... 以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独辟蹊径地提出了学科融合的音乐教学新思路,即将文学和音乐两个领域的课程相融合,以富有音乐性的古诗词为切入点,将古诗词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相结合,从即兴伴奏的实施途径来探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寻求古诗词歌曲独特的艺术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艺术歌曲 即兴伴奏 钢琴教学研究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小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5-9,共5页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久弥新。而当古老的诗词遇上现代的音乐,便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诗词作为历史发展的积淀,作为文...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久弥新。而当古老的诗词遇上现代的音乐,便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诗词作为历史发展的积淀,作为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自然也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在当今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成为音乐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对此,该文将立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探究在诗乐文化下,诗和乐的演变,解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艺术歌曲 融合发展 艺术价值 作品类型 歌词意境 传承发展
下载PDF
基于古歌文本的哈尼族人居环境的演进过程研究——以《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例
11
作者 李方闰 杨宇亮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针对既有研究对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较少的现状,文章以哈尼族长篇迁徙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信息源,以文本挖掘与田野调查的结合,探讨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结论如下:贯穿民族历史的迁徙过程构成了哈尼族人居环境... 针对既有研究对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较少的现状,文章以哈尼族长篇迁徙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信息源,以文本挖掘与田野调查的结合,探讨哈尼族人居环境的历时变迁。研究结论如下:贯穿民族历史的迁徙过程构成了哈尼族人居环境变迁的基本线索;哈尼族人居环境经历了“起源—自发”“发展—自觉”“完善—自为”三个阶段,其人居环境逐渐成熟完善并定型化;哈尼族古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居环境智慧,是研究哈尼族人居环境变迁的重要信息源,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古歌 人居环境 演进过程 哈尼聚落
下载PDF
论唐宋文人的庾岭书写及意象承续
12
作者 周婷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大庾岭是唐宋两代文人抵达岭南的必经之地。行经大庾岭,是文人仕途失意的表现。唐宋文人在度越大庾岭时,其心态已有显著变化,形之于诗歌,其庾岭书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诗歌主题方面,唐代文人倾向于大庾岭处以诗纪行及赠别,并于诗歌表... 大庾岭是唐宋两代文人抵达岭南的必经之地。行经大庾岭,是文人仕途失意的表现。唐宋文人在度越大庾岭时,其心态已有显著变化,形之于诗歌,其庾岭书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诗歌主题方面,唐代文人倾向于大庾岭处以诗纪行及赠别,并于诗歌表现苦痛与归思。与唐代文人的庾岭书写相比照,宋代文人在行经大庾岭之时,悲戚之感已较唐代为轻,其以理性思维观照万物,其胸襟与气度较为开阔,与唐人心态相比更为豁达乐观,其中以苏轼尤为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庾岭诗歌书写中,则是以禅语、禅意入诗较为常见。在意象运用方面,唐以后文人的庾岭诗歌书写当中常以张九龄之开路事迹入诗,表现出递相沿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文人 大庾岭 梅关古道 意象承续
下载PDF
GIS支持下永清古战道研究
13
作者 杨雯 张煜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37,共4页
GIS是服务于地理学科的信息技术系统,将GIS与考古学相结合,可以用于分析考古学文化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将GIS与考古学相结合,对永清县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和水文分析后,发现在永清县境内没有“天险”以及修建长城用来抵御辽军的条件,因... GIS是服务于地理学科的信息技术系统,将GIS与考古学相结合,可以用于分析考古学文化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将GIS与考古学相结合,对永清县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和水文分析后,发现在永清县境内没有“天险”以及修建长城用来抵御辽军的条件,因此在宋辽时期修建了令人震惊的军事奇观——地下古战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清县 GIS 宋辽古战道
下载PDF
二陆的取法观念及其实践
14
作者 蔡伊玮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以往文论家对陆机、陆云兄弟的诗歌多批评之语,他们并不看好取法痕迹较重的作品。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陆机与陆云的创作观念及其实践均体现出他们有意取法《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文本。陆机《文赋》《遂志赋》及其序言、陆云《九... 以往文论家对陆机、陆云兄弟的诗歌多批评之语,他们并不看好取法痕迹较重的作品。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陆机与陆云的创作观念及其实践均体现出他们有意取法《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文本。陆机《文赋》《遂志赋》及其序言、陆云《九愍》序与《与兄平原书》等一系列文献材料均表明了他们阅读、品鉴、取法文学经典的意识与超越前人作品的志向。在创作实绩中,二陆四言诗的写作灵活地取法《诗经》,有意树立己作的典范性质,并借助引入《诗经》文本暗藏深意。就拟古诗而言,陆机充分认识到了《古诗十九首》的典范性质,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对经典文本的诠释准据,进而发展出类似拟骚传统的拟古诗写作新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陆云 取法 《诗经》 《古诗十九首》
下载PDF
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苗族古歌》符号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
15
作者 刘乐山 黄姗姗 韦锦业 《网印工业》 2024年第6期15-17,共3页
根据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通过研究《苗族古歌》原文及相关文献,结合苗族剪纸、蜡染纹样及受试者心理感受,整合出一套完整的《苗族古歌》符码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传播。以品牌设计为切入点,验证所提炼符号的传播... 根据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通过研究《苗族古歌》原文及相关文献,结合苗族剪纸、蜡染纹样及受试者心理感受,整合出一套完整的《苗族古歌》符码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传播。以品牌设计为切入点,验证所提炼符号的传播性及符码体系在《苗族古歌》“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而形成适应现代传播与发展的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尔斯符号学 符码体系 苗族古歌 “非遗”文化传承
下载PDF
出《庄》 近《骚》 效汉——祝尧《古赋辨体》对李白赋的解读
16
作者 黄冰清 《云梦学刊》 2024年第5期108-115,共8页
祝尧《古赋辨体》将赋分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宋体”五体,提出“祖骚宗汉”“赋兼六义”等赋学理论,成为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赋学研究理论巨著。《古赋辨体》对李白赋极为关注,谓李白赋有三个鲜明特... 祝尧《古赋辨体》将赋分为“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宋体”五体,提出“祖骚宗汉”“赋兼六义”等赋学理论,成为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赋学研究理论巨著。《古赋辨体》对李白赋极为关注,谓李白赋有三个鲜明特色,即出于《庄》,近于《骚》,仿于汉,终为“六朝赋尔”。细究李白诸赋,其篇章句法、语词、名物等方面确有上述三者之迹,亦有六朝赋骈对之风,但李白更多地是对《庄》《骚》和汉赋三者的破创而自得一体,具体而言,其赋作融《庄》《骚》之哲韵,效汉魏之体式,既非骚体,亦非汉赋,更不在唐代律赋或六朝骈文之列。总而言之,祝尧《古赋辨体》对李白赋的解读,中肯处颇多,不足处亦不少,然无论是得是失,对于后世之人欣赏和研究李白赋作,其参考和借鉴意义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赋辨体》 李白 庄子 楚辞 汉赋
下载PDF
文化遗产视角下宋都古城保护利用研究
17
作者 李建新 《中外建筑》 2024年第9期124-129,共6页
开封宋都古城是文化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千百年来各时期的文化遗存沉睡于地下,各时期文化分层清晰,形成了“立体叠压”的文化层次。文章梳理了宋都古城内的文化遗产资源,提炼了宋都古城的核心价值,分析了其在城市规划、风貌、文化载体等... 开封宋都古城是文化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千百年来各时期的文化遗存沉睡于地下,各时期文化分层清晰,形成了“立体叠压”的文化层次。文章梳理了宋都古城内的文化遗产资源,提炼了宋都古城的核心价值,分析了其在城市规划、风貌、文化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视角,提出了“两轴、四环、一带、三片区”的古城保护利用框架,以探讨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封 宋都古城 文化遗产
下载PDF
北宋中期古文运动与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之变
18
作者 马骥葵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六朝以来声律、辞藻等对诗文创作的束缚,使诗歌创作更加追求反映现实与叙事言理,诗学观念上更加崇尚立言载道与经世致用的功利实用思想。这也促使宋诗走上“诗言志而平淡”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文学... 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六朝以来声律、辞藻等对诗文创作的束缚,使诗歌创作更加追求反映现实与叙事言理,诗学观念上更加崇尚立言载道与经世致用的功利实用思想。这也促使宋诗走上“诗言志而平淡”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北宋中期文学以“古文”的复兴带动了文学体裁样式和技巧风格向平易疏散、简淡明畅的方向发展。宋代古文地位的最终确立和古文创作的普及为诗歌革新提供了价值支援和创作经验的丰富资源,北宋古文运动的审美思潮、文学思想和文体革新日渐渗透于诗歌领域,从而引导着北宋中期诗歌创作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古文运动 诗歌 诗学 诗文 革新
下载PDF
新中国古籍出版与文化普及——以1956年版《楚辞选》为例
19
作者 吴昉 周乐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4年第2期25-37,共13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普及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系列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相继启动。1956年版《楚辞选》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楚辞编注的代表性选本,凭借优良且高效的策划组稿、编辑审稿、装帧版面设计、读者反馈与修订,拓展大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普及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系列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相继启动。1956年版《楚辞选》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楚辞编注的代表性选本,凭借优良且高效的策划组稿、编辑审稿、装帧版面设计、读者反馈与修订,拓展大众学术出版市场。本文通过对出版档案资料及新中国出版环境的调研,发掘《楚辞选》专业编辑团队的形成历史,分析编注者成员的组织分工与专业合作方式,探讨新中国初期古籍出版大众传播的学术品格及其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出版 楚辞研究 古籍编辑 大众传播
下载PDF
百器惟新:宋代文房瓷器的形制来源研究
20
作者 黄慧 席曼玥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65-69,共5页
文房瓷器是书斋中瓷质类的文房器物。本文以设计学与图像学的方法探讨宋代文房瓷器的形制来源。宋代文房瓷器的形制既来源于日常器物的形制,也有因统治者推行文化复兴运动下器物形制的摹古;还有在形制上互效不同材质的工艺品;此外,文房... 文房瓷器是书斋中瓷质类的文房器物。本文以设计学与图像学的方法探讨宋代文房瓷器的形制来源。宋代文房瓷器的形制既来源于日常器物的形制,也有因统治者推行文化复兴运动下器物形制的摹古;还有在形制上互效不同材质的工艺品;此外,文房瓷器不同窑口间同工互效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各窑口之间互效并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在各自窑口的基础上模仿、创新。最终形成了宋代文房瓷器百器惟新的设计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器惟新 宋代文房瓷器形制 摹古礼制 形制互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