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the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in the middle-shallow horizons of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被引量:30
1
作者 Meng Yuanlin Liang Hongwei +6 位作者 Meng Fanjin Wu Heyong Wang Cheng Xiu Hongwen Zhang Anda Li Yaguang Guo Rix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02-310,共9页
High-quality reservoirs occur in the middle-shallow horizons of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their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were studied using measured porosities, examina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occur in the middle-shallow horizons of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their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were studied using measured porosities, examination of ordinary thin sections and blue epoxy resin-impregnated thin sections and by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s at the depth of 450-900 m, 1,300-1,900 m, 2,050-2,350 m respectively, named zone i, zone ii and zone iii from top to bottom. Horizontally, zone i and zone ii are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basin except in the Southeastern Uplift, while zone iii i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Zone i was formed by meteoric water leaching as well as organic acid dissolution. Zones ii and iii were dominantly formed by organic acid dissolution. Additionally,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generating H+ and hydrocarbon emplacement retarding the cementation of sandstones are also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zones ii and i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 diagenetic fluid organic acid DIAGENESIS secondaryporosity hydrocarbon emplacement sedimentary facies Songliao Basin
下载PDF
辽河坳陷鸳鸯沟地区成岩相分析与异常高孔带预测 被引量:30
2
作者 孟元林 高建军 +5 位作者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周玥 肖丽华 王粤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岩心的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资料表明,鸳鸯沟地区新生界储层发育3个异常髙孔带。为了预测异常髙孔带的横向展布,选取对成岩作用反应敏感的、成岩阶段划分常用的成岩指标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C29S/R+S、伊/蒙混层中蒙皂... 岩心的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资料表明,鸳鸯沟地区新生界储层发育3个异常髙孔带。为了预测异常髙孔带的横向展布,选取对成岩作用反应敏感的、成岩阶段划分常用的成岩指标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C29S/R+S、伊/蒙混层中蒙皂石层的含量和自生石英含量这5项参数,分别在时空领域内进行单项成岩作用的数值模拟,预测了鸳鸯沟地区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异常髙孔带内的储层主要发育于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以及心滩沉积微相,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1期,发育溶蚀成岩相,所以通过叠合成岩相图与沉积相图即可预测异常髙孔带的平面展布。沙三段的异常髙孔带主要分布在鸳鸯沟地区中部的斜坡带,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辽河西斜坡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成岩模拟 辽河坳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孟元林 刘文慧 +8 位作者 孟凡晋 梁伯勋 王建伟 潘雪梅 田伟志 王维安 丁桂霞 周振东 肖丽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4,共10页
为了解松辽盆地低孔低渗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ⅰ—ⅲ),其... 为了解松辽盆地低孔低渗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ⅰ—ⅲ),其深度分布范围分别为600~2350m、2500~3500m、3600~4400,m,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12%~35%,6%~28%,5%~20%。第ⅰ高孔带主要发育在中浅层,主要由Ⅰ、Ⅱ型干酪根形成的有机酸溶蚀砂岩储集层形成;第ⅱ、ⅲ异常高孔带发育在深层,主要由Ⅲ型干酪根产生的大量有机酸溶蚀砂砾岩储集层和火山岩储集层形成,大气水淋滤作用也有一定贡献。此外,裂缝和岩相对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异常高孔带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有机酸 裂缝 砂砾岩 火山岩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饱和度和孔隙度的关系与油气侵位对成岩作用的抑制 被引量:16
4
作者 孟元林 潘雪梅 +5 位作者 吴河勇 王成 李明明 张安达 修洪文 王正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6,共6页
为了研究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中浅层成岩作用和孔隙度衰减的抑制作用,本文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了该盆地大量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岩芯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所有探井储层的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孔隙度越... 为了研究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中浅层成岩作用和孔隙度衰减的抑制作用,本文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了该盆地大量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岩芯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所有探井储层的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孔隙度越大,而且中部含油组合中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二者的相关性好于下部含油组合中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油气注入储层之后,可以有效地抑制储层的成岩作用,保护孔隙,而且油气注入越早,越有利于孔隙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侵位 流体 含油饱和度 孔隙度 成岩作用 异常高孔带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异常高孔带分布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童传新 孟元林 +5 位作者 谢玉洪 高煜婷 刘景环 张伙兰 胡安文 肖丽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0-728,共9页
为了在高温、高压背景下寻找发育异常高孔隙度的优质储层,本文应用大量岩心实测孔隙度、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研究了莺歌海盆地碎屑岩储层异常高孔带的纵向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在300~1150m、1300~2400m、〉... 为了在高温、高压背景下寻找发育异常高孔隙度的优质储层,本文应用大量岩心实测孔隙度、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研究了莺歌海盆地碎屑岩储层异常高孔带的纵向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在300~1150m、1300~2400m、〉3000m发育三个异常高孔带。第1异常高孔带主要分布于莺歌海盆地乐东区,第1I异常高孔带主要分布于东方区、乐东区和莺东斜坡区,第1II异常高孔带分布于临高区和东南区。异常高孔带的成因主要有大气水淋滤、有机酸溶蚀、热流体活动、天然气侵位、超压对机械压实作用的抑制。邻源超压比他源超压对机械压实具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异常高孔带主要发育于水动力较强的临滨和浅海相砂体中,这些砂体具有刚性颗粒含量高、分选中一好、胶结物含量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致密砂岩 有机酸 天然气侵位 超压 热流体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十屋断陷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云峰 冯亚琴 王春香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122,共4页
深层碎屑岩储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寻找孔渗性较好的异常高孔带是深层勘探的重要目标.利用岩心的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资料对十屋断陷深层碎屑岩岩石学特征和物性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屋断陷碎屑储层发育3个... 深层碎屑岩储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寻找孔渗性较好的异常高孔带是深层勘探的重要目标.利用岩心的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资料对十屋断陷深层碎屑岩岩石学特征和物性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屋断陷碎屑储层发育3个异常髙孔带,纵向分布范围分别为400~800m、1200~1800m、2200~2700m;大量沉积学研究和成岩参数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孔带的形成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第Ⅰ高孔带主要由大气水淋滤作用形成,第Ⅱ、Ⅲ高孔带主要由有机酸及黏土矿物脱酸性水的溶蚀作用形成.该预测结果为研究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 十屋断陷
下载PDF
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异常高孔带类型及成因 被引量:3
7
作者 乔海波 赵晓东 +3 位作者 刘晓 李亮 孙琳 苏天喜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6-730,共5页
应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发现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存在异常高孔带,并对异常高孔带的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堡4号构造在中深层3 800~3 900 m和3 900~4 100 m发育2个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原... 应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发现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存在异常高孔带,并对异常高孔带的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堡4号构造在中深层3 800~3 900 m和3 900~4 100 m发育2个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面孔率百分比大于50%,均为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分析原生异常高孔带的成因认为,沉积作用为原生异常高孔带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刚性颗粒含量高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早期油气充注和早期地层超压的发育进一步抑制压实和胶结作用,有效保护了原生孔隙,从而形成了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的原生异常高孔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异常高孔带 中深层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内蒙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魏巍 朱筱敏 +5 位作者 谈明轩 国殿斌 苏惠 蒋飞虎 赵其磊 薛梦戈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4-673,共10页
为了解查干凹陷致密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查干凹陷白垩系巴音戈壁组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巴音戈壁组储层纵向上发育两个异常高孔带,深度... 为了解查干凹陷致密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查干凹陷白垩系巴音戈壁组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巴音戈壁组储层纵向上发育两个异常高孔带,深度范围为1900~2300 m和2500~3100 m,对应平均孔隙度分别为7%和5.2%。平面上,第I异常高孔带储层埋藏浅,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和细砂岩中,第II异常高孔带储层埋藏较深,主要分布在乌力吉构造带和额很洼陷的扇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不同地区异常高孔带成因不同。中央构造带异常高孔带主要受大气水淋滤作用影响,其次受有机酸作用影响;乌力吉构造带异常高孔带主要受深部酸性热流改造作用影响,热流沿毛西断裂上侵溶蚀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颗粒等形成大量溶孔;额很洼陷异常高孔带主要与来自深凹区的有机酸溶蚀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有机酸 热流体 致密砂岩 巴音戈壁组 查干凹陷
下载PDF
福山凹陷异常高孔带成因与勘探深度下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磊 孟元林 +4 位作者 曲国辉 陶士振 陶泳行 宋丽环 杨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了预测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勘探深度下限,根据测井孔隙度、实测孔隙度等资料,研究了福山凹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福山凹陷纵向上发育4个异常高孔带(Ⅰ-Ⅳ),其深度范围分别为900~1700 m、1800~2850 m、2850~3500 m、350... 为了预测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勘探深度下限,根据测井孔隙度、实测孔隙度等资料,研究了福山凹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福山凹陷纵向上发育4个异常高孔带(Ⅰ-Ⅳ),其深度范围分别为900~1700 m、1800~2850 m、2850~3500 m、3500~4200 m,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20%~36%、12%~27%、8%~28%、5%~23%;第Ⅰ、Ⅱ、Ⅲ高孔带的成孔机制,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溶蚀储集层中的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次生孔隙,第Ⅳ高孔带主要由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无机酸溶蚀储集层形成;福山凹陷储集层中的岩屑主要为石英岩,具有良好的抗压实性能和护孔作用;福山凹陷储集层含油气的孔隙度下限为10%,勘探深度下限为4100 m,对应于异常高孔带消失、致密砂岩出现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致密砂岩 成孔机制 护孔作用 福山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沙三段异常高孔带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卫彬 张世奇 +3 位作者 李世臻 王丹丹 张文浩 林燕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77-78,共2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勘探开发逐渐从常规油气领域向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等领域跨越。在以低孔低渗为特点的致密储层背景下,部分孔渗相对较高的异常高孔带则成为致密砂岩油气高产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深层...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勘探开发逐渐从常规油气领域向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等领域跨越。在以低孔低渗为特点的致密储层背景下,部分孔渗相对较高的异常高孔带则成为致密砂岩油气高产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甜点,它对预测优质储层和寻找商业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异常高孔带是指孔隙度超过正常沉积成岩条件下碎屑岩最高孔隙度的储层发育带(Bloch等,2002;孟元林等,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有机酸 裂缝 致密储层 东濮凹陷
下载PDF
长春岭油田长109区块异常高含水带形成机制
11
作者 谢俊 梁会珍 +2 位作者 孟宁宁 陈双艳 王梦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4-59,共6页
长春岭油田长109区块开发初期在中央构造带出现异常的高含水条带,造成多数油井水淹,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采效果。高含水带油井均射开了5+6小层的4号单砂体;而周围含水较低的,井在该层不发育,微电阻率曲线反映5+6小层4号单砂体为水层,5+6... 长春岭油田长109区块开发初期在中央构造带出现异常的高含水条带,造成多数油井水淹,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采效果。高含水带油井均射开了5+6小层的4号单砂体;而周围含水较低的,井在该层不发育,微电阻率曲线反映5+6小层4号单砂体为水层,5+6油层4号单砂体夹水层是造成高含水带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油水井动态分析,研究了长109区块高含水带的分布特征,在对地层水与注入水水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地层水、注入水共同作用是产生异常高含水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该认识对长春岭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岭油田 异常高含水带 分布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利津洼陷北部砂砾岩储层异常高孔渗带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宁宁 王永诗 +3 位作者 张守鹏 邱隆伟 蒋伟 王欣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89,共6页
济阳坳陷利津洼陷北部利563块沙四上段发育厚层砂砾岩储层。基于岩心、测录井数据和储层微观观察等,明确了储层异常高孔渗带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2500~2900 m深度范围内异常高孔渗带特征显著;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有石油早期... 济阳坳陷利津洼陷北部利563块沙四上段发育厚层砂砾岩储层。基于岩心、测录井数据和储层微观观察等,明确了储层异常高孔渗带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2500~2900 m深度范围内异常高孔渗带特征显著;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有石油早期侵入、异常高压作用、溶蚀孔隙和压裂缝的发育等。储层粒间及压裂缝中沥青质的残余说明石油早期侵入;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的异常高值说明异常高压的存在。岩心和薄片观察揭示研究区砾石中压裂缝广泛存在,并显著提升了储层渗透率。储层溶蚀面孔率整体为2%左右,压裂缝发育基础上的溶蚀扩缝作用可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优质储层 砂砾岩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中深层异常高孔带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32
13
作者 操应长 远光辉 +2 位作者 李晓艳 杨田 王艳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3-691,共9页
异常高孔带类型不同,其成因机制和油气勘探思路也不相同。根据异常高孔隙度储层中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的相对含量,将原生孔隙相对含量大于50%的异常高孔带定义为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将次生孔隙相对含量大于50%的异常高孔带定义为... 异常高孔带类型不同,其成因机制和油气勘探思路也不相同。根据异常高孔隙度储层中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的相对含量,将原生孔隙相对含量大于50%的异常高孔带定义为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将次生孔隙相对含量大于50%的异常高孔带定义为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异常流体超压和油气的大量充注等有效保存原生孔隙的地质因素普遍存在,但目前东营凹陷中深层异常高孔带仅被界定为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其合理性值得商榷。通过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四段和三段中亚段碎屑岩储层的研究,北部陡坡带胜坨地区在2800~3300m和3300~3700m存在2个异常高孔带,其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含量达到50%~90%,属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民丰地区在4250~4400m和4750~4900m存在2个异常高孔带,其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含量达到60%~90%,属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异常高孔带 古近系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砂岩异常高孔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韬 张武 苗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8-486,共9页
依据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以及压力等资料,分析东海西湖凹陷中北部渐新统花港组异常高孔带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花港组在深度分别为3.5~4km(Ⅰ)、4.25~4.8km(Ⅱ)、5~5.2km(Ⅲ)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 依据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以及压力等资料,分析东海西湖凹陷中北部渐新统花港组异常高孔带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花港组在深度分别为3.5~4km(Ⅰ)、4.25~4.8km(Ⅱ)、5~5.2km(Ⅲ)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Ⅰ带是由早期绿泥石环边、有机酸溶蚀以及早期油气充注成因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原生孔和次生孔共存型异常高孔带;Ⅱ带是由高岭石的伊利石化溶蚀长石和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孔型异常高孔带;Ⅲ带是由石英溶蚀和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孔型异常高孔带。埋深3.5~4km,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发育区和有机酸优势聚集指向区的叠合区利于形成Ⅰ型优质储层;埋深超过4km,长石和石英物源有利富集区和异常高压发育区的叠合区利于形成Ⅱ型和Ⅲ型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西湖凹陷 渐新统 花港组 异常高孔带
下载PDF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base-ment layer in the Three-GorgesRegionoftheChangjiangRiver(YangtzeRiver)
15
作者 胡鸿翔 边银菊 高世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3期52-59,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al and basement layers along 4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al and basement layers along 4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are presented. The velocity of sedimental cover is larger in hills of western Hubei in the western profiles, the total thickness is about 0~0.3 km. However, it becomes thick in southern part of Zigui basin and Zushui river valley, about 5.0 km and 4.0 km thick respectively. The sedimental cover is very thick in Jianghan plains in the eastern profiles, about 5~8 km, and the velocity is lower. The velocity of basemental plane is greater than 6.0 km/s over the whole region. An interface can be divided within the sedimental layer, it is about 3~4 km deep in Jianghan plains, while it approximates to surface in other regions. The profiles are cut by faults in many positions. Where the faults pass, the velocity isopleth varies sharply, and the velocity is obviously low. The basement layer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velocity and low gradient, there exist 3 high velocity anomalous zones within the layer, which are located at the west, south and east of Huangling Anticlinorium respectively. They are the upwelling materials of basalt magma with high velocity from deep crust. Perhaps, this process took place before formation of Huangling Anticlinorium. Its action produces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basement plane depth and the correspondent development and action of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gion sedimental layer basement layer velocity structure high velocity anomalous zone fault.
下载PD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Survey of Dam Structures of Kazakhstan on example of Aktobe and Karatomar Water Storage Basins
16
作者 Zhumabek Zhantayev Baurzhan Kurmanov +2 位作者 Nikolai Breusov Shigayev Dauren Kirsanov Alexandr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2期25-27,共3页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surveys of technical condition of Karatomar and Aktobe water storage basins on the river Tobol are shown.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shown that dams have problems with cavities and identified l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surveys of technical condition of Karatomar and Aktobe water storage basins on the river Tobol are shown.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shown that dams have problems with cavities and identified longitudinal dimensions of anomalous zones of de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Hydraulic Structures anomalOUS zoneS Dam DECOMPRESSION zone Areas of high Humidity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超压背景下异常高孔带成因分析与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10
17
作者 肖丽华 张阳 +4 位作者 吴晨亮 杜虹宝 孟元林 高煜婷 王志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7-1134,共8页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深层高温、高压背景下,低孔、低渗致密砂岩中有利储层的分布,首先应用储层实测数据研究了储层异常高孔带在纵向上的分布及其成因,然后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Es下1储层的成岩阶段,结合前人沉积相和...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深层高温、高压背景下,低孔、低渗致密砂岩中有利储层的分布,首先应用储层实测数据研究了储层异常高孔带在纵向上的分布及其成因,然后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Es下1储层的成岩阶段,结合前人沉积相和超压的研究成果,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结果表明,歧北凹陷在2 300~2 740m、3 000~3 400m、3 600~4 200m及4 400~4 950m的深度范围内,发育4个异常高孔带,其成因为大气水淋滤、有机酸溶蚀以及超压对成岩作用的抑制;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且有砂体发育的区域,或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2亚期但有超压发育,超压可使地史时期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下来的砂体发育区,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这些地区位于港东断裂的东部和马棚口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致密砂岩 超压 孔隙演化动平衡 歧北次凹
原文传递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储层异常高孔带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邱隆伟 徐宁宁 +4 位作者 刘魁元 杨生超 解超 单宝杰 武玉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共12页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约3 000~4 000m的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孔带。结合岩心实测物性数据,利用连续深度区间的孔隙度分布图和建立的孔隙度—深度拟合曲线确定异常高孔隙带识别标准和分布范围。综合铸体薄片数据、扫描电镜...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约3 000~4 000m的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孔带。结合岩心实测物性数据,利用连续深度区间的孔隙度分布图和建立的孔隙度—深度拟合曲线确定异常高孔隙带识别标准和分布范围。综合铸体薄片数据、扫描电镜分析、地层压力数据等,从成岩溶蚀、异常高压和早期油气充注等方面阐释异常高孔带成因,并结合沉积微相、岩相和断裂发育等总结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得益于异常高压对孔隙的保护、中成岩A期有机质低熟阶段的有机酸溶蚀增孔作用和早期烃类充注的保孔作用;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原始沉积因素如优势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等)和刚性颗粒(石英、长石和变质岩岩屑等)含量相对高值的中粗粒砂岩以及断裂的发育组成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四上亚段 异常高孔带 优质储层
原文传递
含油气盆地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异常高孔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9
作者 远光辉 操应长 +2 位作者 贾珍臻 王艳忠 杨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42,共15页
异常高孔带是指由于经历异常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孔隙度高于正常压实条件下最大孔隙度的异常高孔隙度储层相对集中发育带,是含油气盆地中深层油气勘探的甜点。国内外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总结其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深部油气藏勘探有... 异常高孔带是指由于经历异常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孔隙度高于正常压实条件下最大孔隙度的异常高孔隙度储层相对集中发育带,是含油气盆地中深层油气勘探的甜点。国内外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总结其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深部油气藏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总结了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异常高孔带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异常高孔带概念、划分方案、类型、储集空间、成因机制及预测等。研究表明,异常高孔带的分布通常利用孔隙度正常压实趋势线(或相当的趋势线)进行确定。根据孔隙类型及含量,异常高孔带具有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和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2种类型,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保孔型地质因素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溶蚀增孔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然后对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异常高孔带的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其分布具有地层深度范围大、时代跨越尺度大、盆地类型多样和沉积相类型丰富等特点;其类型兼具原生孔隙型和次生孔隙型。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孔带 概念 类型 储集空间 成因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国松 孟元林 +2 位作者 郇金来 肖丽华 冯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2-936,共15页
为了研究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和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在系统调研国内外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异常高孔、渗带形成机理研究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是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成因机制;... 为了研究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和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在系统调研国内外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异常高孔、渗带形成机理研究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是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成因机制;(2)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阶段,且具有最佳厚度的绿泥石和微晶石英包膜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伊利石包膜次之;(3)成岩作用早期阶段的流体超压可通过抑制机械压实作用保护储层孔隙度;(4)早期油气侵位可通过干扰胶结物的来源(物质供应)、运输及沉淀等过程,对石英和碳酸盐等胶结作用产生抑制性;(5)次生溶蚀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次生孔隙最大值与流体性质、流量、传输机制及岩石矿物类型、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和研究手段是定量研究不同地质因素控储作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建立有效识别、模拟及预测不同地质因素在不同地质时期差异控储作用的量化模型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了不同学科优势技术方法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包膜 流体超压 油气侵位 次生溶蚀 异常高孔、渗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