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miosis changes in the anterior chamber structures in primary and lens-induced secondary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被引量:2
1
作者 Mu Li Xiao-Qin Yan +1 位作者 Gai-Yun Li Hong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9年第4期675-680,共6页
To evaluate post-miosis changes in the anterior chamber structures in various angle-closure glaucomas(ACG). Totally 14 eyes of primary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PCACG), 12 eyes of lens-induced secondary chronic a... To evaluate post-miosis changes in the anterior chamber structures in various angle-closure glaucomas(ACG). Totally 14 eyes of primary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PCACG), 12 eyes of lens-induced secondary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LSACG) and 14 healthy eyes were recruited. After miosis, for PCACG group, intraocular pressure(IOP) and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 changed not significantly, while anterior chamber angle widened significantly. LSACG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OP, decrease in ACD, and narrowing in anterior chamber angle. Healthy eyes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IOP and anterior chamber parameters. Thus, miosis could widen the anterior chamber angle of patients with PCACG, while increase the narrowing of anterior chamber angle and IOP of patients with LSAC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CACG and LSACG patients and the proper administration of pilocar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C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OSIS 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anterior chamber structure INTRAOCULAR pressur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下载PDF
超声生物显微镜下前房结构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李蕊 曾焱 邓晓丹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前房结构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确诊的8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检查结果分为PACG组(n=30)和无PACG...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前房结构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确诊的8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检查结果分为PACG组(n=30)和无PACG组(n=50),使用天津迈达MD-300LUBM检查两组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_(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小梁虹膜夹角(TIA)、虹膜厚度(IT)、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晶状体夹角、巩膜睫状体夹角,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检测两组眼压(IOP),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查两组BCVA水平。结果PACG组ACD浅于无PACG组,AOD_(500)、TCPD、TIA、IZD、虹膜晶状体夹角、巩膜睫状体夹角均小于无PACG组,IT(IT1、IT2、IT3)薄于无PA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G组IOP明显高于无PACG组,BCVA明显低于无PA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D、AOD_(500)、TCPD、TIA、IT、IZD、虹膜晶状体夹角、巩膜睫状体夹角与BCVA呈正相关(r>0,P<0.05)。结论UBM下前房结构参数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BCVA呈正相关,临床可根据前房结构参数的变化评估患者的视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前房结构参数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球相关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海凤 常海敏 +1 位作者 朱晓谦 余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0-372,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前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行小梁切除术且有6个月完整随访记录的26例(31眼)患者分别于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行...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前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行小梁切除术且有6个月完整随访记录的26例(31眼)患者分别于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行角膜曲率计、眼部A超及前房角镜检查,并观察角膜曲率、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房角Scheie分级等生物学参数的变化。结果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眼轴长度分别为(21.98±0.42)mm、(21.55±0.46)mm、(21.67±0.41)mm和(21.76±0.40)mm,术后眼轴与术前相比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术后角膜水平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0,P>0.05);术后角膜垂直曲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86,P<0.05);整体房角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其中2眼出现房角重新开放,29眼房角结构无明显变化;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2.13±0.97)mm、(1.98±0.11)mm、(2.13±0.10)mm和(2.15±0.10)mm,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呈变浅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2,P<0.05);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轴长度、垂直角膜曲率和中央前房深度等眼球相关生物结构影响明显,对水平角膜曲率和房角形态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角膜曲率 前房深度 眼轴 房角结构
下载PDF
巩膜瓣下应用黏弹剂对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前房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庆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55-2158,共4页
目的: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白内障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巩膜瓣下应用黏弹剂对术后前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6-08/2018-08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治疗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应用黏弹剂组和常... 目的: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白内障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巩膜瓣下应用黏弹剂对术后前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6-08/2018-08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治疗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应用黏弹剂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3、7d应用眼前节OCT测量前房深度(ACD)、巩膜突前500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虹膜小梁网夹角(TIA)和眼压。结果:术后1、3、7d,前房结构参数应用黏弹剂组为:ACD:3.82±0.51,3.71±0.63,3.78±0.33mm;AOD500:0.25±0.04,0.24±0.04,0.25±0.05mm;TIA:32.01°±7.71°,31.36°±5.61°,31.82°±7.53°;常规手术组为:ACD:2.71±0.29,3.21±0.43,3.60±0.57mm;AOD500:0.20±0.08,0.21±0.05,0.24±0.07;TIA:25.13°±8.06°,26.18°±8.06°,29.25°±6.22°。其中术后1、3d ACD、AOD500、TIA,两组患者有差异(P<0.05);而术后7d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显著降低至20mmHg以下,术后1d应用黏弹剂组眼压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7d两组患者眼压无差异(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巩膜瓣下应用黏弹剂,能有效加深术后早期前房,术后眼压稳定,具有避免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维持房角开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术 闭角型青光眼 黏弹剂 前房结构
下载PDF
房角相关结构与年龄相关性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俊 蔡小军 许静 《医学新知》 CAS 2008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 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房角相关结构进行测量,并明确各参数值与年龄的改变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30岁正常人20例(40只眼),设为A组;40-50岁正常人20例(40只眼)... 目的 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房角相关结构进行测量,并明确各参数值与年龄的改变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30岁正常人20例(40只眼),设为A组;40-50岁正常人20例(40只眼),设为B组;60岁以上正常人20例(40只眼),设为C组。采用UBM对A、B、c组的房角相关结构进行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房角相关结构的测量值均数,从中寻找与年龄增长的关系。结果 三组之间房角结构相关指标,即前房轴深、房角宽度、虹膜静息长度等测量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前房变浅,房角变窄,虹膜增长,晶状体变厚,睫状突位置前移,这种变化在60岁以后尤为明显。结论推测年龄因素对房角相关结构的改变与中老年人中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年龄 房角相关结构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巧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4期528-531,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对此加强预测与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0月深圳市眼科医院10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浅前房的1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 目的调查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对此加强预测与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0月深圳市眼科医院10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浅前房的1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浅前房的8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眼压、术前虹膜、术前眼轴长度是影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针对上述独立影响因素,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干预,降低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滤过手术 浅前房 相关因素 护理干预
下载PDF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及术后房角与相关结构的改变
7
作者 许思思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研究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及术后房角与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8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加小梁切... 目的研究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及术后房角与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8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并随访至术后6个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7 d及术后3、6个月的眼压和术前、术后3个月的房角结构。结果术后有21眼(21例)出现轻度角膜内皮水肿,经治疗全部消退且恢复透明;8眼(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9眼(8例)出现前房纤维素样渗出,经治疗渗出物吸收。术后7 d及术后3、6个月的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随访期间患者的眼压较为平稳,未出现较大波动。术后3个月,患者的ACD、AOD500、TIA、TCPD均增大,且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改善患者眼压及术后房角结构,临床可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 房角结构
下载PDF
改良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
8
作者 孙晓萍 陈霞 +1 位作者 刘曦 朱冬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目的评价改良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PACG 142例(142只眼)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传统组和试验组。传统组71... 目的评价改良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PACG 142例(142只眼)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传统组和试验组。传统组71例(71只眼)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试验组71例(71只眼)实施改良的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角结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520.50,P<0.001;F_(时间)=49.50,P<0.001;F_(交互)=8.38,P<0.001),其中试验组术后5 d、3个月及6个月眼压分别为(16.14±3.76)、(16.32±3.59)、(14.93±2.48)、(15.06±2.69)mmHg(1 mmHg=0.133 kPa),均低于传统组的(19.56±4.03)、(20.11±4.27)、(17.41±3.56)、(17.64±3.42)mmHg(t=5.23、5.73、4.82、5.00,均P<0.001);试验组视力提高者59例(83.10%),视力不变者9例(12.68%),视力下降者3例(4.23%),传统组视力提高者49例(69.01%),视力不变者15例(21.13%),视力下降者7例(9.86%),试验组术后视力优于传统组(Z=1.99,P=0.046);术后6个月,试验组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分别为(2.54±0.46)、(0.24±0.07)mm,均大于传统组的(2.39±0.43)、(0.21±0.06)mm(t=2.14、2.72,P=0.034、0.007);术后6个月,试验组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为(0.42±0.13)mm,小于传统组的(0.47±0.15)mm(t=2.12,P=0.036);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08%(10/71)低于传统组的29.58%(21/71)(χ^(2)=4.99,P=0.025)。结论对PACG患者改良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可明显降低眼压,有效改善ACD、AOD500、ILCD等前房角参数,显著提高视力,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隧道 巩膜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闭角型 视力 结构 前房角
原文传递
BESⅢ漂移室单元结构和丝层安排的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伍灵慧 刘建北 +13 位作者 陈元柏 王贻芳 陈昌 朱启明 刘荣光 马骁妍 唐晓 金艳 王岚 张丙新 秦中华 徐美杭 马媛媛 朱旻萱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6-480,共5页
介绍了BESⅢ漂移室单元结构的设计和丝层安排,讨论了如何设置斜丝倾斜角以及直、斜丝交界处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漂移时间与距离关系的模拟优化了漂移室丝层半径.
关键词 漂移室 单元结构 倾斜角 模拟优化 北京谱仪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原文传递
正常人房角结构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
10
作者 何静 黎明 +1 位作者 成洪波 赖铭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 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正常人房角超微组织学形态,分析房角各层结构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表现,对房角结构研究拓展新的研究方法。方法 临床病例实验研究。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普通门诊就诊的患者30例(3... 目的 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正常人房角超微组织学形态,分析房角各层结构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表现,对房角结构研究拓展新的研究方法。方法 临床病例实验研究。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普通门诊就诊的患者30例(30只眼),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其中屈光不正15例占50%(15/30),结膜炎9例占30%(9/30),干眼症6例占20%(6/30),观察房角各层结构,包括Schwallbe线、小梁网,巩膜突及睫状体带结构,并对共聚焦显微镜获得的图像进行研究总结。结果 (1)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房角各层结构:30只眼(100%)均获得了房角Schwallbe线、小梁网的图像,14只眼(46.7%)获得了巩膜突结构的图像,3只眼(10%)获得了睫状体带结构的图像,1只眼(3.33%)获得了虹膜根部结构的图像。(2)各层结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具有显著的特异性表现。结论 在三维空间实时、活体条件下对房角结构进行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发现传统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的超微变化。对房角结构研究扩展了崭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结构 共聚焦显微镜 正常人
原文传递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解剖参数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倪升荣 王勤美 蒋婷婷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分析双眼视野缺损级别不同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双眼解剖生物测量参数的差异。方法将视野缺损级别较高的一眼归为试验组,视野缺损级别较低的另一眼归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 目的分析双眼视野缺损级别不同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双眼解剖生物测量参数的差异。方法将视野缺损级别较高的一眼归为试验组,视野缺损级别较低的另一眼归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水平直径、角膜散光及角膜平均曲率。结果试验组的前房深度较对照组浅,分别为(2.00±0.34)mm和(2.07±0.31)m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P=0。033)。其次试验组的中央角膜厚度较对照组薄,分别为(527.52±30.86)μm和(532.93±29.73)μ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5,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浅前房是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升高和视功能损伤的关键因素。针对浅前房的影响晶体摘出加深前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其次本研究显示中央角膜厚度的变薄可能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定量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慢性 视野缺损 解剖结构 前房深度 中央角膜厚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