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of Porous Titanium Cages in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rgery Assessing Subsidence, 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1
作者 Joseph Maalouly Raghad Barri John Choi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3年第4期147-156,共10页
Purpose: Implant subsidence is a possible complication of spinal interbody fusion. We aim to evaluate porous titanium cages subsidence, 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subjected to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 Purpose: Implant subsidence is a possible complication of spinal interbody fusion. We aim to evaluate porous titanium cages subsidence, 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subjected to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 with these novel devices. Methods: Our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pproved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which included 6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LIF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20 utilizing the porous titanium implants. Data was coll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and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was obtained. Imaging studies including radiographs 1, 3, 6 and 12 month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at 6 months obtained during routin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visits, were studied for signs of implant subsidence, fusion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rgery such a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Results: Radiographic subsidence occurred in 1 out of 89 porous titanium interbody cages (1.1%). No subsid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posterior screws and rods fixation group (N = 57). However, one case of subsidence occurred in the lateral plate fixation group (N = 3). The subsidence occurred in an osteoporotic elderly patient operated for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nd she was later revised with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using cemented screws and rods. She had an uneventful recovery. Fusion rates were evaluated under CT scan at 6 months with a rate of 88%. In terms of clinical outcomes, OD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20.3 preop to 10.7 postop with a P-value 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the subsidence rate was low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lso, we had good fusion rates at 6 months likely due to the porous titanium cages use. We had no subsidence in the posterior instrumented group and one case in the lateral fixation group with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enerative Diseases OSTEOARTHRITIS lumbar Spine anterior-to-Psoas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下载PDF
One Stage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被引量:1
2
作者 Khaled Omran Hesham Ali +3 位作者 Ahmed Saleh Ahmed Omar Ibrahim Elhawery Ali Zein A. A. Alkhooly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1期6-15,共10页
Background: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are PLIF, TLIF, lateral extracaviatary and transpedicular techniques w... Background: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are PLIF, TLIF, lateral extracaviatary and transpedicular technique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perform partial or total corpectomies and anterior reconstructions from a posterior approach. These techniques were being alternative to the standard anterior approach with les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between 2011 and 2014 on 100 patients with acute unstable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30 patients underwent (TLIF), 28 patients underwent (PLIF), 28 patients underwent (PA) and 14 patients underwent (TPA). Neurological outcome, complications, operative times, kyphotic angle, vertebral height loss,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pulmonary functions, Denis pain and work scale, VAS score, ODI score, hospital stay, and estimated blood loss (EBL)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in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 increased EBL, and longer operative time with posteroanterior (PA) compared with PLIF, TLIF and (TPA). Patients undergoing PLIF, TLIF and TPA had a greater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than those in whom PA were performed. Conclusion: TPA appeared to have more favorable results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and no complications were reported apart from superficial wound infection which healed rapidly. The PLIF, TLIF and TPA appeared to have a comparable morbidity rate to PA.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from posterior approach are more favorable, applicable and convenient than PA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TPA) Postero-anterior APPROACH (PA)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选择策略及发展趋势
3
作者 程志坚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46-749,共4页
腰椎融合术已经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畸形、腰椎骨折或脱位等疾病中广泛应用,是消除或缓解症状、维持疗效的重要方法,也是脊柱外科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腰椎融合术式种类繁多,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侧入路、经侧方入路、后侧入路及椎... 腰椎融合术已经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畸形、腰椎骨折或脱位等疾病中广泛应用,是消除或缓解症状、维持疗效的重要方法,也是脊柱外科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腰椎融合术式种类繁多,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侧入路、经侧方入路、后侧入路及椎间孔入路等;微创手术包括关节镜辅助、脊柱内窥镜等手术方式;根据不同植骨融合位置又分为椎体外植骨融合和椎体间植骨融合[1]。临床上腰椎融合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尚无完全定论。本文回顾、分析不同腰椎融合术的优缺点,结合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等发展趋势展开评论,旨在为临床腰椎融合术的合理实施提供参考,期待未来深入探索、优化手术方法、提高融合效率,降低并发症的新策略,为腰椎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前路腰椎融合 后路腰椎融合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下载PDF
L_(5)/S_(1)节段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神经解剖学分析
4
作者 李维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7期592-595,共4页
目的观察L_(5)~S_(1)椎体腹侧的腰自主神经,为L_(5)/S_(1)节段前路腰椎手术提供神经解剖学数据。方法将10具成人腰骶部标本用于解剖学观察,仔细去除腹腔内脏器,然后在显微镜下分离出L_(5)~S_(1)椎体腹侧的腰自主神经,并观察其形态、走... 目的观察L_(5)~S_(1)椎体腹侧的腰自主神经,为L_(5)/S_(1)节段前路腰椎手术提供神经解剖学数据。方法将10具成人腰骶部标本用于解剖学观察,仔细去除腹腔内脏器,然后在显微镜下分离出L_(5)~S_(1)椎体腹侧的腰自主神经,并观察其形态、走行、分布规律等解剖学特征。采用精确到0.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上腹下丛的长度及其右侧缘分别在L_(5)下终板平面(D2)和S_(1)上终板平面(D3)与腹正中线的距离,上腹下丛右侧缘在L_(5)下终板平面与右髂总/内动脉之间的距离(D4)、在S_(1)上终板平面与右髂内动脉之间的距离(D5)及其最右侧缘与腹正中线的距离(D6)。结果上腹下丛由腹主动脉丛、肠系膜下丛以及双侧的第3和第4腰内脏神经的神经纤维汇合而成,主要分布于L_(5)/S_(1)椎间隙腹侧,其主干长度为(59.10±5.31)mm。D2在腹正中线左侧(3.72±3.09)mm,D3在腹正中线右侧(1.79±6.00)mm,D6在腹正中线右侧(4.74±5.60)mm,D2与D3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6.666,P=0.019),D2与D6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F=17.502,P=0.010),但是D3与D6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1.296,P=0.270)。D4为(17.42±6.99)mm,D5为(20.58±9.01)mm,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0.767,P=0.393)。上述数据在不同性别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L_(5)/S_(1)椎间盘平面上,右髂总/内动脉逐渐走向腹中线外侧,故其与上腹下丛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上腹下丛右侧缘和右髂总/内动脉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其与腹正中线的距离,且在右髂总/内动脉和腹正中线之间存在极其少量的腰自主神经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自主神经 上腹下丛 解剖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5
作者 赵东升 张伟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80-82,86,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研究组给予ACDF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CSM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VAS评分,提高腰椎功能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和椎间高度,其效果优于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 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6
作者 李强松 韩亮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治疗的72例无神经症状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 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治疗的72例无神经症状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行后路环状减压融合术,研究组患者行SA-ALDF。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背痛手术(JOA)评分、滑脱相关参数[包括滑脱复位率(RR)、滑脱率(SP)]、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ODI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的ODI为(8.42±2.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3±2.59)%,JOA评分为(27.44±1.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09±2.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的RR为(85.11±7.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8±4.57)%,SP为(3.63±1.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2±1.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的SS、LL分别为(45.54±6.17)°、(57.22±6.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0±5.26)°、(53.43±6.20)°,PT为(16.03±2.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5±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78%,略高于对照组的19.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腰椎-骨盆矢状面,且利于滑脱锥体复位,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滑脱 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后路环状减压融合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经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症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文军 曹盛俊 +2 位作者 周江南 刘利乐 Jackowski A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腰椎失稳症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效果.方法:选择2l例经临床诊断存在严重腰痛的患者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和cage置入椎间融合术,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价及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时X线片... 目的:探讨经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腰椎失稳症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效果.方法:选择2l例经临床诊断存在严重腰痛的患者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和cage置入椎间融合术,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价及JO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增宽、根管扩大、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腰腿痛症状缓解或消失.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动态X线检查显示融合节段稳定,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5分提高到术后23.5分(P<0.01).结论:前路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固定术具有提供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恢复脊柱生理平衡的优势,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失稳症 椎间融合器 适应证 生物力学 手术入路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并发症 被引量:22
8
作者 郑召民 章健 +6 位作者 刘辉 王建儒 陈凡 龙军 崔昊文 王华 李泽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0-417,共8页
目的:评估微创小切口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mini-open lateral-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a 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应用La LIF治疗的63例(94个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 目的:评估微创小切口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mini-open lateral-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a 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应用La LIF治疗的63例(94个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资料,男23例,女40例,年龄42~86岁(61±1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40例,腰椎滑脱症7例,成人退变性侧凸症8例。融合节段为单节段38例,双节段20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L1/2 3例,L2/3 7例,L3/4 31例,L4/5 53例。不附加内固定即独立的(stand alone)La LIF共56例;同时行二期后路内固定术7例,其中2例非计划内后路手术(1例腰椎管狭窄症因术中终板损伤而行后路内固定术,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因术后cage下沉及症状缓解不满意而二期在外院行后路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另5例退变性侧凸症行计划内后路减压或不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FH)、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DH)和椎间孔面积(intervertebral foramen area,FA)。结果:6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0±1.2个月(4~8个月)。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8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0±10ml;双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30±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12ml;3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98±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0±20ml;4节段手术时间220min,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出现静脉损伤1例,腹膜损伤1例,终板损伤2例(共3个节段)。术后1例出现切口红肿,对症治疗后缓解;4例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疼痛或感觉异常,均在术后1个月内消失;1例出现下肢乏力,8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融合器下沉2例,融合器轻度移位8例。无病例因内置物失败、重要脏器损伤、术区感染等并发症而需行翻修手术。所有患者症状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FH、DH和FA较术前均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小切口La LIF作为一种微创腰椎融合术式,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不附加内固定的La LIF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前方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微创小切口 临床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前路腰椎间融合后路关节突螺钉固定术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敖俊 靳安民 +4 位作者 方国芳 冯伟 张辉 于博 薛忠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建立L4,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研究前路腰4/5椎间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加后路两种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LFS和TFPS)后的应力特点。方法:选择一名青年自愿者的正常腰椎,进行螺旋CT层厚0.625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的数据以Di... 目的:建立L4,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研究前路腰4/5椎间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加后路两种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LFS和TFPS)后的应力特点。方法:选择一名青年自愿者的正常腰椎,进行螺旋CT层厚0.625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的数据以Dicom格式转入计算机,借助Mimics11.1软件,建立L4-5节段的几何模型。将几何模型转入Simpleware2.1软件,同时将螺钉和cage以STL格式转入Simpleware软件进行匹配,模拟前路椎间双枚cage融合加后路TLFS固定、前路椎间双枚cage融合加后路TFPS固定等两种临床术式,从而建立TLFS和TFPS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6.51进行分析,在L4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模拟轴向压缩、再施加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螺钉的应力分布,并由此对两种关节突螺钉应力的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两种关节突螺钉在关节突关节部应力集中明显;在每种螺钉中,其关节突关节部应力值均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最小,在侧屈时最大;两种关节突螺钉的关节突部应力在各种生理载荷下比较,TLFS均明显大于TFPS(P<0.01)。结论:在前路椎间融合的前提下,从减少螺钉疲劳断裂可能性角度,应首选TFPS辅助固定。两种关节突螺钉辅助固定术后均需有效外固定以减少螺钉应力集中可能引起的螺钉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突固定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肥胖和正常体质量腰椎融合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宇 朱国兴 杨玉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055-4061,共7页
背景:肥胖可使脊柱尤其是腰椎退化,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肥胖患者发生腰椎外科的手术日益增多,有关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增加腰椎融合的并发症,尤其是伤口感染。目的:分析肥胖是否改变接受腰椎融合患者并发症的概率。方法:纳入行腰椎单... 背景:肥胖可使脊柱尤其是腰椎退化,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肥胖患者发生腰椎外科的手术日益增多,有关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增加腰椎融合的并发症,尤其是伤口感染。目的:分析肥胖是否改变接受腰椎融合患者并发症的概率。方法:纳入行腰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包括正常体质量和肥胖患者)268例为样本,将腰椎融合了分为两种类型:前路腰椎融合和后路腰椎融合,用切除自体的髂前上棘的松质骨行椎间植骨,美敦力枢法模的钛棒固定,探查硬膜前方无碎骨屑后移,切口放置引流,逐层关闭。腰椎融合后预防感染对症治疗,分别就患者的不同并发症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268例中104名为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的并发症包括有心脏、肾、肺、伤口并发症等,以伤口并发症和肺部并发症为主,与正常体质量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前后路方式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肥胖增加了腰椎融合手术并发症的风险,但在前后路腰椎不同融合方法中对患者的影响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肥胖 腰椎融合 腰椎退化 椎间植骨 钛合金 内固定 前路腰椎融合 后路腰椎融合 体质量指数 并发症 省级基金
下载PDF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树杰 金鸿宾 +1 位作者 王志彬 苗军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期72-75,共4页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自O'Brien报道以来,目前已成为一种椎间融合的标准技术,广泛应用于椎体滑脱、椎间盘源性疼痛、腰椎失稳等病症的治疗。近年来,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在临床应用方面进展很快,小切口术式的临床应用,腹腔镜下手术的开...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自O'Brien报道以来,目前已成为一种椎间融合的标准技术,广泛应用于椎体滑脱、椎间盘源性疼痛、腰椎失稳等病症的治疗。近年来,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在临床应用方面进展很快,小切口术式的临床应用,腹腔镜下手术的开展,使手术趋向微创化;多种内固定器械开始用于临床以增强前路融合的稳定性;椎间融合器自外形到材料等都有很大发展,椎间融合率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其并发症也有更深刻地认识。本文对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 临床应用 小切口术式 腹腔镜 内固定器械
下载PDF
异体复合骨环前路腰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文志 王继芳 +1 位作者 卢世璧 胡永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66-369,共4页
目的 比较异体复合骨环和自体髂骨块行腰椎椎间融合的实验结果 ,研究异体复合骨环行腰椎椎间融合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用 8只成年杂种犬 ,实验以犬腰椎椎间盘摘除后的椎间隙作为实验模型 ,分别交叉配对植入复合骨环和自体髂骨块。植入 ... 目的 比较异体复合骨环和自体髂骨块行腰椎椎间融合的实验结果 ,研究异体复合骨环行腰椎椎间融合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用 8只成年杂种犬 ,实验以犬腰椎椎间盘摘除后的椎间隙作为实验模型 ,分别交叉配对植入复合骨环和自体髂骨块。植入 1、2、4和 6个月后 ,每组每时间点取 2只犬行 X线正侧位摄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见异体复合骨环愈合速度快 ,术后 4个月即达到椎间融合的目的 ,表现出与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不同的成骨方式 ,而髂骨组以常见的自体骨移植方式愈合 ,术后 6个月 ,自体髂骨块与周围骨质融合。结论 复合骨环行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有独特的骨掺入方式 ,是理想的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骨环 自体髂骨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实验研究 腰椎退行性变
下载PDF
单纯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玉伟 王海蛟 +3 位作者 崔巍 周鹏 李程 效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1-1086,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一期单纯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16例腰椎结核患者的资料,选择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3年的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纳入... 目的 :对比分析一期单纯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16例腰椎结核患者的资料,选择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3年的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共纳入117例,其中前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者为前路组(45例);后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者为后路组(72例)。对比两组间的创伤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影像学指标(植骨融合时间、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临床疗效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207.9±30.9min)、术中出血量(409.5±107.9ml)、住院时间(11.5±1.2d)均低于后路组(287.5±30.7min、835.7±161.9ml、19.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为15.56%(7/45),后路组为13.89%(10/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融合时间前路组为7.6±1.2个月、后路组为7.5±1.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前路组为12.37°±1.58°,较术前(27.66°±6.83°)明显改善,改善率为(55.28±5.45)%;后路组为7.91°±1.34°,较术前(28.84°±8.32°)明显改善,改善率为(72.57±3.17)%,后路组在改善后凸畸形方面优于前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前路组和后路组ODI分别为(10.10±1.38)%和(7.90±1.84)%,改善率分别为(72.11±2.12)%和(78.55±1.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分别为1.21±0.67分和2.31±0.83分,改善率分别为(85.98±5.45)%和(72.57±5.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前入路行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缩短,且不破坏正常的后路韧带复合体(PLC),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前路融合术 结核 腰椎
下载PDF
前路与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孔维清 徐建广 +2 位作者 朱海波 张长青 曾炳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并发症、椎间高度及术后植骨融合率。结果PLIF组的手术时间为(238±28)min,显著长于ALIF组的(154±24)min(P<0.05)。PLIF组的出血量为(860±34)mL,显著多于ALIF组的(590±29)mL(P<0.05)。PLIF组无神经根损伤,ALIF组无输尿管及大血管损伤,所有男性患者均未发生因交感神经损伤所致的逆行射精等并发症。PLIF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3.2±2.5)和(22.9±3.1)分,ALIF组为(15.9±4.0)和(23.8±2.7)分,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PLIF组、ALIF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分别提高65%和53%。PLIF组术后L4~L5、L5~S1椎间高度分别为(13.6±3.1)和(14.7±4.2)mm,ALIF组分别为(15.0±2.9)和(15.9±4.6)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IF组术后植骨融合率为96%,ALIF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前路 后路 椎体间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前路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正霖 陈逊文 吴增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32-837,共6页
目的:比较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7年3月收治31例腰椎术后综合征... 目的:比较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7年3月收治31例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其中14例行ALIF,17例行TLIF,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模拟疼痛评分(VAS)、椎体间高度、椎体间角度,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融合情况和并发症。结果:ALIF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10ml,TLIF组分别为160min、620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IF组出现2例腹膜撕裂,予缝合后愈合;3例发生腹膜后血肿、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完全恢复正常。TLIF组出现2例硬膜撕裂,予缝合后愈合;2例神经根牵拉伤,经脱水、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完全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每组术后1年时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椎间高度、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1年ODI、VAS、椎间高度、椎间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ALIF组疗效优良率为85.7%,TLIF组为82.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ALIF和TLIF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ALIF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出血量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术后综合征 前路 经椎间孔入路 椎体间融合术
下载PDF
L5/S1前路手术相关椎前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列华 成仕明 +5 位作者 周强 梁勇 王浩明 侯天勇 甘翼博 吴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9-814,共6页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解剖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血管成像 L5/S1椎间盘
下载PDF
国人下腰椎前方血管解剖结构特点和入路分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魏梅洋 谭军 +2 位作者 贾连顺 李家顺 万卫平 《颈腰痛杂志》 2004年第6期385-388,共4页
目的研究国人下腰椎前方血管与椎间隙之间的解剖特点,并进行解剖结构分型,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入路,尤其是腹腔镜下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4例国人腰椎MRI片,观察腰3-4、腰4-5,腰5-骶1椎间隙横断面前方的大... 目的研究国人下腰椎前方血管与椎间隙之间的解剖特点,并进行解剖结构分型,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入路,尤其是腹腔镜下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94例国人腰椎MRI片,观察腰3-4、腰4-5,腰5-骶1椎间隙横断面前方的大血管解剖结构,判断腹主动脉的分叉位置和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位置,并进行解剖结构分型。结果根据腹主动脉分叉、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点与腰4-5椎间隙的上边缘之间的关系,确定4种类型。21例(22.3%)被归为A类(低分叉/低汇合),34例(36.2%)被归为B类(高分叉/高汇合),38例(40.4%)被归为C类(高分叉/低汇合),1例(1.1%)被归为D类(低分叉/高汇合)。在腰5-骶1间隙腹主动脉均已分叉,左髂总静脉均未汇合。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腰椎前方血管解剖位置具有多变性,以腰4-5椎间隙为著,使腹腔镜下手术入路变的复杂。术前常规腰椎MRI图像能用来进行血管解剖位置的分类,并设计最佳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 脊柱血管的生理结构 腹腔镜下脊柱融合 手术入路 MRI
下载PDF
开放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银 陈根元 +2 位作者 胡龙 萧文耀 王建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15-2422,共8页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采用微小切口经可扩张通道进行,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相比,微创技术视野小,操作更为精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利于恢复。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采用微小切口经可扩张通道进行,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相比,微创技术视野小,操作更为精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利于恢复。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检索2005至2012年间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4种中文主要骨科杂志,纳入以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为研究对象,比较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纳入7个研究(856例患者)。7个研究圴选用手术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手术操作时间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6个研究选用术中出血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手术(P<0.00001);2个研究选用手术后下地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下地时间短于开放手术(P<0.00001);6个研究选用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并发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3个研究选用融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融合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提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较理想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循证医学 退行性腰椎疾病 单节段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 META分析 随机对照 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下载PDF
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比较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伟 幸永明 +2 位作者 王杰 邵将 宋滇文 《颈腰痛杂志》 2012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椎间盘源性腰痛前路(ALIF)或后路(PLIF)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5-2009-11收治的53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LIF手术组(25例)和PLIF手术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 目的比较分析椎间盘源性腰痛前路(ALIF)或后路(PLIF)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05-2009-11收治的53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LIF手术组(25例)和PLIF手术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临床疗效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前路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腰背部僵硬、酸胀感发生率明显小于PLIF手术组患者(P<0.01),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ALIF或PLIF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者操作经验合理、个性化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前路椎间植骨融合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多孔钛腰椎融合器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振军 李文钊 +5 位作者 李慧 廖振华 孟庆铸 孙大为 孙学君 刘伟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50,共8页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和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DLIF)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施行椎间融合术后,DLIF、ALIF模型预测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和融合器应力明显低于PLIF、TLIF模型,DLIF、ALIF和TLIF模型预测的终板应力明显低于PILF模型。结论采用多孔融合器的DLIF模型显示出较优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在临床过程中操作简单适于微创术式。DLIF手术具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融合器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直接外侧椎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