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乍得盆地Doseo坳陷背形负花状构造成因分析
1
作者 周小蓉 陈石 +4 位作者 张新顺 丁宝通 宋兴国 潘楚琦 彭梓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6-1154,共9页
南乍得盆地Doseo坳陷是中非剪切带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北东东—南西西向走滑断裂带上发育一种特殊的由正断层组成的花状构造,背形负花状构造。断层在平面上呈现雁列式排布,在地震剖面上兼具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的特点,表现为下部“向形... 南乍得盆地Doseo坳陷是中非剪切带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北东东—南西西向走滑断裂带上发育一种特殊的由正断层组成的花状构造,背形负花状构造。断层在平面上呈现雁列式排布,在地震剖面上兼具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的特点,表现为下部“向形”、上部“背形”的花状构造。根据断裂的发育特征以及区域应力演化特征,结合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将Doseo坳陷划分为5个演化期次。结合走滑位移量结果,对坳陷内背形负花状构造进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其是坳陷中部北东东—南西西向的基底正断层在早白垩世张扭期负花状构造形成阶段和古近纪压扭反转期背形构造形成阶段叠加的结果,且早期张扭强度远大于后期压扭改造强度,二者走滑位移分量相差10~30倍,强度的差异使其主要呈现正断层组成的负花状构造样式,并叠加反转期形成的背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seo坳陷 背形负花状构造 走滑断裂 构造反转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及组构运动学 被引量:77
2
作者 许志琴 蔡志慧 +3 位作者 张泽明 李化启 陈方远 唐泽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63-1476,共14页
喜马拉雅东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架总体呈现由叠置构造岩片构成的复式背形构造。自 NW 到 SE 由比鲁构造岩片、直白构造岩片、南派乡构造岩片和多雄拉变质穹隆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别是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直白—... 喜马拉雅东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架总体呈现由叠置构造岩片构成的复式背形构造。自 NW 到 SE 由比鲁构造岩片、直白构造岩片、南派乡构造岩片和多雄拉变质穹隆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别是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和多雄拉韧性逆冲断裂。由高压麻粒岩相组成的直白构造岩片被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和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所夹持,为挤出构造岩片。根据印度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西侧和北侧的变形特征及石英组构运动学的 EBSD 测量结果,表明大拐弯缝合带存在各段的差异,并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大拐弯缝合带的北端为拉月一迫隆乡韧性逆冲剪切带;西段为鲁朗—拉月左行走滑剪切带,西南段为嘎马—米林左行伸展转换剪切带,指示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拉萨地体的运动转为水平走滑运动。根据大拐弯缝合带东侧右行走滑和西侧左行走滑特征,推测在印度一亚洲碰撞之后,南迦巴瓦变质体受制于这两条走滑断裂,而相对喜马拉雅地体向北推移,并深深插入拉萨地体之下,形成东构造结。由于南迦巴瓦变质体的强烈上隆,其上部原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古生代—中生代盖层沉积被俯冲和被剥蚀贻尽。南迦巴瓦变质体中直白组高压麻粒岩相中石榴石辉石岩形成的温压条件(T=800~900℃,P=2.6~2.8GPa)表明,岩石经历了相当于80km~100km 深度的峰期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条件,印度板片深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又折返挤出到由派乡组和多雄拉组角闪岩相(混合岩化)组成的南迦巴瓦变质基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变质体 叠置构造岩片 复式背形构造 挤出机制 东构造结形成
下载PDF
青东凹陷复合型花状构造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詹润 杨贵丽 +1 位作者 张盛 朱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青东凹陷内大型北西-北西西基底断层上发育一种结构特殊的花状构造——复合型花状构造,在凹陷内表现为构造高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平面构造反射层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其中的断层在... 青东凹陷内大型北西-北西西基底断层上发育一种结构特殊的花状构造——复合型花状构造,在凹陷内表现为构造高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平面构造反射层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其中的断层在平面上以右阶雁列式或平行式组合排列,剖面上基底主断层向上撒开并与多条次级断层组合成似花状构造。组成这些似花状构造的断层均为正断层,但其中的地层却表现为上拱的背形。根据断裂发育特点及区域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对其进行成因分析,认为其形成是由于北西-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在盆地南北向拉伸下的张扭性(斜向拉张)活动与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古近纪伸展期似负花状构造形成阶段和古近纪末反转期背形构造形成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东凹陷 复合型花状构造 似负花状构造 背形
下载PDF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邵雨 陈伟 张伯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内基干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搭建了中、东段的构造轮廓和构造组合样式,认为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表现为至地表的推覆逆掩。由于位移量大部分转移至地表,阜康断裂...  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内基干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搭建了中、东段的构造轮廓和构造组合样式,认为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表现为至地表的推覆逆掩。由于位移量大部分转移至地表,阜康断裂带的前陆部分无喜山期构造带;西段造山带内的挤压往前陆方向传递过程中以前列式不断释放其位移量,造成在纵向上呈现三排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带。根据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技术对山前复杂构造区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构造识别进行了模拟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山前带 地震剖面 断裂带 复杂构造 构造解析 推覆 准噶尔盆地南缘 构造带 传递过程
下载PDF
北祁连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国斌 杨合群 +2 位作者 任华宁 谢燮 贾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63-2873,共11页
针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各矿床之间的关系、成矿元素分带机理和细碧角斑岩的判别等问题,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并结合研究前人资料,认为火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南翼,为正常翼;折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北翼,矿体已发生倒转。该矿田中各矿... 针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各矿床之间的关系、成矿元素分带机理和细碧角斑岩的判别等问题,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并结合研究前人资料,认为火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南翼,为正常翼;折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北翼,矿体已发生倒转。该矿田中各矿床处于喷流成矿系统的不同位置,折腰山、火焰山等铜(锌)矿床为近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中心破火山口位置;四方山、四个圈、小铁山等锌铅铜矿床为远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斜坡洼地;在更远处的海底洼地形成黄崖口等铅锌矿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形成过程中,由于海水在较高温度下的渗滤参与,正常火山岩常发生细碧角斑岩化,Na2O含量大多>3.5%,可利用Na2O-SiO_2图解判别火山岩是否已发生细碧角斑岩化,并作为一种重要找矿标志。如果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化强烈,说明成矿条件有利;反之,如果火山岩没有细碧角斑岩化,则说明成矿条件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喷流 成矿模式 细碧角斑岩 背斜构造 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 北祁连
下载PDF
挤压造山带中的伸展构造及其成因——以滇中地区晚新生代构造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刚 王二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发生张扭性运动,沿断裂出现众多的第四纪伸展和拉分盆地,这反映出滇中高原在晚新生代处于近EW向的伸展环境。力学分析与地质现象之间的矛盾暗示有一种尚未被揭示的伸展变形机制。文中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论证了晚新生代滇中背形构造的存在,揭示出是背形构造的应力分布状态导致了滇中高原上部地壳EW向伸展的发生,从而使得小江断裂发生分裂并伴随伸展构造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新生代构造 挤压造山带 滇中地区 成因 晚新生代 滇中高原 应力分布状态 走滑断裂 顺时针旋转 欧亚大陆 川滇地块 拉分盆地 变形机制 地质现象 力学分析 地貌特征 小江断裂 哀牢山 鲜水河 断裂系 第四纪 SN 地壳
下载PDF
西大别造山带中新县一红安地区的变质变形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海龙 宋传中 +7 位作者 刘国厅 李加好 任升莲 张妍 王微 杨帆 李振伟 袁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0-486,共17页
以商麻断裂为界,大别造山带分为东段和西段,西大别造山带是连接桐柏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的纽带。通过对几何学和运动学以及变质环境的研究表明:西大别造山带的形态为一个枢纽向西倾伏的巨型背形构造,且有圈层结构,层间存在滑脱面。... 以商麻断裂为界,大别造山带分为东段和西段,西大别造山带是连接桐柏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的纽带。通过对几何学和运动学以及变质环境的研究表明:西大别造山带的形态为一个枢纽向西倾伏的巨型背形构造,且有圈层结构,层间存在滑脱面。西大别地区至少存在着3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是南北边界剪切带的形成,第二期是层间滑脱面和榴辉岩透镜体的形成,第三期是晚期的岩体侵入。应力场的统计结果可知,西大别造山带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统计结果真实地记录了西大别造山带形成时的古应力状态,对应着3期变形的第一期。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从北向南岩石的变形强度存在着: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这种强弱变形带交替出现的规律。通过白云母Ti温度计以及多硅白云母压力计结果显示西大别造山带中新县一红安地区岩石的变质条件为T=450℃-620℃,P=1.0-1.6GPa,属于高压蓝片岩相到榴辉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大别造山带 几何学 运动学 背形构造 圈层结构 白云母Ti温度计
下载PDF
新疆枸杞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热娜.卡斯木 龚灿 +1 位作者 王晓梅 王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82-583,共2页
目的 研究新疆枸杞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新疆枸杞子含有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经化学方法和光谱数据分析得到7种化合物,其中4种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 目的 研究新疆枸杞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新疆枸杞子含有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经化学方法和光谱数据分析得到7种化合物,其中4种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β-谷甾醇葡萄糖苷(daucosterol)(Ⅲ)、4-羟基-反式-肉桂酸(4-hydroxide radical-antiform-cinnamic acid)(Ⅴ)、芦丁(rutin)(Ⅰ)。结论从新疆枸杞子中分离得到7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Ⅴ为首次从新疆枸杞子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枸杞子 4-羟基-反式-肉桂酸 芦丁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构造形迹的新认识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晓辉 秦正永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8-83,共6页
 冀北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3个背斜和2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  冀北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3个背斜和2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秦皇岛背形以秦皇岛—凌源断裂为轴面,由复向斜的轴面褶皱而成,背形转折端在秦皇岛,呈相对上翘。本区NE向、NNE向断裂的叠加在区域上有不同的表现:冀北段NE向、NNE向褶皱叠加的结果使燕山段复向斜成为短轴褶皱样式,平面图呈NW向排列,符合Ramsay第一类褶皱干涉样式的第二种类型。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复向斜 秦皇岛背形 轴部纵断裂 裂隙充填物 凌源一秦皇岛断裂 纵弯褶皱作用 冀北辽西地区
下载PDF
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卓 孙筱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8-42,共5页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 ,在 2 0世纪 6 0年代 ,它仿佛成为美国特色的代名词。通过考察美国的后现代诗歌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文章对美国后现代诗歌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并试图就目前较为有争议...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 ,在 2 0世纪 6 0年代 ,它仿佛成为美国特色的代名词。通过考察美国的后现代诗歌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文章对美国后现代诗歌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并试图就目前较为有争议的后现代诗歌的界定以及后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非原则性 片断性
下载PDF
北京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4
11
作者 姬广义 汪洋 孙永华 《北京地质》 2004年第3期1-11,共11页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由十余个侵入体组成 ,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韧性变形改造 ,与太古宇杂岩和变形变质的中 上元古代沉积岩共同卷入了云蒙山背形的构造系统中。野外调查和对岩石薄片的观察表明 ,岩浆杂岩体中各侵入体均...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由十余个侵入体组成 ,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韧性变形改造 ,与太古宇杂岩和变形变质的中 上元古代沉积岩共同卷入了云蒙山背形的构造系统中。野外调查和对岩石薄片的观察表明 ,岩浆杂岩体中各侵入体均具有变形变质特征 ,主要造岩矿物间具有明显的交代关系。虽然各侵入体在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但它们具有的片麻状构造是共同的 ,并且与围岩的变形是统一而协调的。这表明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片麻理不是岩体侵位时形成的 ,而是在岩体冷凝固结后受到构造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即杂岩体侵位与其发育的片麻理构造所反映的变形事件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岩浆侵位发生在燕山中期 ;但其与围岩一起卷入云蒙山背形构造系统的变形事件发生得较晚 ,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云蒙山杂岩体中长英质侵入体的矿物学特征表明其在侵位后曾经历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而在燕山晚期随变质核杂岩下盘的抬升又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位 构造变形 区域变质作用 燕山晚期 岩浆杂岩体
下载PDF
对燕山辽西地区构造格局的认识和讨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晓辉 秦正永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3年第1期5-12,共8页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燕辽复向斜 秦皇岛背形 横断裂 纵断裂 共扼断裂 裂隙充填物
下载PDF
浅论欧洲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邢博川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8-282,共5页
目的 分析形式、构造和功能在设计观念中的排序。方法 运用举例与描述、文献与图像、事理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从“反形式论”与欧洲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变历程出发,论述红蓝椅与瓦西里椅的产生及其过程,阐述红蓝椅是在“反形式论”的艺... 目的 分析形式、构造和功能在设计观念中的排序。方法 运用举例与描述、文献与图像、事理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从“反形式论”与欧洲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变历程出发,论述红蓝椅与瓦西里椅的产生及其过程,阐述红蓝椅是在“反形式论”的艺术思潮中艺术设计产品结构的现代性探索,瓦西里椅是艺术设计产品功能的现代性实现与意义升华。结果 “反形式论”是欧洲艺术设计现代性转变的艺术背景,“红蓝椅”与“瓦西里椅”是探究欧洲艺术设计现代性转变的2件典型设计产品。结论 阐释了“反形式论”、红蓝椅、瓦西里椅与欧洲艺术设计现代性转变的关系,指出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变,关键在于思考设计中形式、构造、功能三大要素在设计观念中的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设计 现代性 反形式论 红蓝椅 瓦西里椅
下载PDF
起伏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及其解释 被引量:4
14
作者 单娜琳 程志平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52-57,共6页
推导出向、背型地质界面上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此曲线形态与水平、倾斜、直立界面上的时距曲线相似。因此,折射波时距曲线反演具有多解性,利用追逐和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获得实测数据,结合广义互换时法中的速度分析判断界面形态... 推导出向、背型地质界面上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此曲线形态与水平、倾斜、直立界面上的时距曲线相似。因此,折射波时距曲线反演具有多解性,利用追逐和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获得实测数据,结合广义互换时法中的速度分析判断界面形态,可以减小或消除多解性。对比了t0法与广义互换时的优缺点,并举例说明广义互换时法可更详细地确定界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折射波法 起伏界面 时距曲线
下载PDF
浙西北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初步研究
15
作者 肖文交 李继亮 +1 位作者 陈海泓 何海清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5年第1期36-44,共9页
浙西下三叠系统政棠组(T_1zh)发育有典型的鲍马序列,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系统政棠组(T_1zh)与二叠系协调变形,其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西北逆冲的冲褶席(duple... 浙西下三叠系统政棠组(T_1zh)发育有典型的鲍马序列,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系统政棠组(T_1zh)与二叠系协调变形,其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西北逆冲的冲褶席(duplex)^+为特征,变形强度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含煤陆相磨拉石盆地建造,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和逆断层组合为主。该区大地构造相主要为前陆褶皱冲断带相,而土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相,二者对浙西北地区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的研究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马序列 变形样式 前陆褶皱冲断带 早中生代造山作用
下载PDF
油用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宸宸 左一杰 +2 位作者 杨艳娜 易玉峰 丁福臣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6-649,654,共5页
在自制的消泡剂性能评价装置上,研究了消泡剂在稠油模拟油中的使用量与消泡抑泡性能的关系。考察了硅油类、氟硅油类与硅醚类三种油用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与界面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硅油类、氟硅油类与硅醚类三种油用消泡剂合适... 在自制的消泡剂性能评价装置上,研究了消泡剂在稠油模拟油中的使用量与消泡抑泡性能的关系。考察了硅油类、氟硅油类与硅醚类三种油用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与界面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硅油类、氟硅油类与硅醚类三种油用消泡剂合适的用量为35~45μg/g。在相同剂量下,硅醚型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最好。将消泡剂消泡性能与稠油模拟油界面张力进行关联发现,加入相同剂量的消泡剂后,硅醚消泡剂使稠油模拟油界面张力下降更显著。能大幅度降低稠油模拟油界面张力的消泡剂有更好的消泡抑泡性能。因此可以用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的大小来衡量油用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焦化 消泡剂 稠油模拟油 消泡 抑泡 界面张力
下载PDF
南安集海-南玛纳斯背斜的构造分析及其横向转换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简高明 陈伟 +2 位作者 姜中卫 王兵 肖力新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9-252,共4页
南安集海背斜和南玛纳斯背斜属于准噶尔南缘山前中西段第一排构造带,构造变形异常强烈,呈典型的堆跺式双重构造.通过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用计算机对南安集海-南玛纳斯背斜带内的基干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南玛纳斯背... 南安集海背斜和南玛纳斯背斜属于准噶尔南缘山前中西段第一排构造带,构造变形异常强烈,呈典型的堆跺式双重构造.通过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用计算机对南安集海-南玛纳斯背斜带内的基干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南玛纳斯背斜是在霍-玛-吐断裂上叠加一堆跺式双重构造组成,向西南玛纳斯背斜上的堆跺式双重构造逐渐消失,同时霍-玛-吐断裂位移量逐渐转换成反向逆冲断层,形成南安集海背斜的复合型构造三角楔.通过构造解析,弄清了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过渡转换关系,对后继的南缘山前构造带的勘探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安集海-南玛纳斯背斜带 断层相关褶皱 堆跺式双重构造 复合型构造三角楔 山前推覆构造
下载PDF
走向平行之共轭式断层成因模拟及其在南堡凹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穆立华 高斌 +3 位作者 于福生 吴鑫 张敬艺 陈少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8-1000,共13页
两组倾向相反、走向平行或非平行的正断层在剖面上相互交叉组成共轭式断层。理论模型证明走向平行的共轭式断层在平面上不发育交叉点,在剖面上发育的倾向交叉点的连线构成一条水平直线,其距离基底地垒顶面的高度(H)随着基底地垒顶面的宽... 两组倾向相反、走向平行或非平行的正断层在剖面上相互交叉组成共轭式断层。理论模型证明走向平行的共轭式断层在平面上不发育交叉点,在剖面上发育的倾向交叉点的连线构成一条水平直线,其距离基底地垒顶面的高度(H)随着基底地垒顶面的宽度(Wh)和基底地垒边界断层的倾角(α)增加而增大。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基底地垒顶面之上直接覆盖砂层时将产生标准的"X"型共轭式断层,其倾向交叉点之下砂层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基底地垒顶面之上直接覆盖滑脱层时产生的共轭式断层结构复杂,盖层地堑内部次级断层发育,地层产状发生明显旋转;当盖层内部夹有滑脱层时,地堑与地垒分层叠加,地堑内部次级断层发育,地层产状相背倾斜,构成低幅度的"背形负花状构造"。地震剖面解释与物理模拟结果对比表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内发育走向平行的共轭式断层组合样式,经历了沙河街期(Es)地垒发育、东营期(Ed)地堑发育、馆陶期(Ng)背形构造发育、明化镇期(Nm)"背形负花状构造"形成四个阶段。盖层内部发育的东营组底部泥岩滑脱层是形成"背形负花状构造"的主控物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式断层 背形负花状构造 物理模拟 渤海湾盆地 南堡凹陷
下载PDF
桐柏造山带东段结晶基底杂岩中的大型A型背形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国灿 桑隆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91-294,共4页
通过对桐柏山东段广水-孝子店一带桐柏杂岩及红安群的构造解析,提出桐柏杂岩中发育-北西-南东走向并向南东倾伏的大型A型背形.利用变形矿物变质温压计估算其形成温度为530~690℃,压力为0.52~0.62GPa,相当于... 通过对桐柏山东段广水-孝子店一带桐柏杂岩及红安群的构造解析,提出桐柏杂岩中发育-北西-南东走向并向南东倾伏的大型A型背形.利用变形矿物变质温压计估算其形成温度为530~690℃,压力为0.52~0.62GPa,相当于18~22km深的中地壳流动壳层.据A型背形不同部位物质运动特点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造山带 杂岩 A型背形 古板块碰撞 结晶
下载PDF
乌石凹陷“背形负花构造”成因及油气富集规律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满晓 胡德胜 +2 位作者 范彩伟 向飞 吴洁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39,共8页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发育大型"背形负花构造",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形成及演化机制认识不清,油气富集规律尚未明确,影响了勘探部署。本文利用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构造背景研究与钻井资料分析,提出本区"背形负...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发育大型"背形负花构造",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形成及演化机制认识不清,油气富集规律尚未明确,影响了勘探部署。本文利用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构造背景研究与钻井资料分析,提出本区"背形负花构造"是伸展应力场长期作用于本区并发生顺时针旋转的结果。构造形成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重力滑脱作用形成了背斜构造及伴生的正断层组;然后是相对于先存断裂的斜向拉伸作用造成断裂体系的顺时针扭动,从而形成了"似花状"的结构。乌石凹陷东区构造区"花心""花瓣"油气富集差异性明显,"花心"区油气运移更加活跃,但成藏规模小,"花瓣"区成藏层系相对单一,但成藏规模大,可根据构造区位置采取相应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 背形负花构造 重力滑脱 油气富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