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1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human 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 (HLDA) workshops: the evolv-ing role of antibodies in research, diagnosis and therapy 被引量:2
1
作者 Heddy ZOLA Bernadette SWART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9期691-694,共4页
The 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uman 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 (chaired by HZ and managed by BS) was run over a 4-year period and culminated in a conference in December 2004. Here we review the achievem... The 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uman 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 (chaired by HZ and managed by BS) was run over a 4-year period and culminated in a conference in December 2004. Here we review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HLDA Workshops and provide links to information on CD molecules and antibodies against them, including the 93 new CDs assigned in the 8^th Workshop. We consider what remains to be achieved (including an estimate of the number of leucocyte surface molecules still to be discovered), and how the field can best move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 CD molecules cell markers
下载PDF
基于多链结构的CD30 CAR-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2
作者 宋羽佳 汪晨 +1 位作者 王恩秀 汪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6-670,共5页
目的基于衔接蛋白DAP12的多链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开发靶向CD30的CAR-T细胞药物,研究CD30 CAR-T对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临床前药效。方法通过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技术,设计构建靶向CD30的CAR质粒,进行慢病毒包装,将得... 目的基于衔接蛋白DAP12的多链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开发靶向CD30的CAR-T细胞药物,研究CD30 CAR-T对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临床前药效。方法通过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技术,设计构建靶向CD30的CAR质粒,进行慢病毒包装,将得到的慢病毒转染T细胞,其中靶向CD30的多链CAR-T为CD30-KIRS2/Dap12-BB组,单链二代CAR-T为CD30-41BBζ组,未做病毒侵染的T细胞为NTD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R阳性率情况,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水平,进一步通过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检测CD30 CAR-T在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靶向CD30的多链CAR-T和单链二代CAR-T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多链CAR-T与单链CAR-T的杀瘤作用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多链CAR-T的IFN-γ分泌水平更高(P<0.001)。更重要的是,在小鼠的肿瘤模型实验中,多链CAR-T实现了肿瘤的完全消退。结论靶向CD30的多链CAR-T在抗肿瘤活性方面优于传统单链C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 cd30 霍奇金淋巴瘤 DAP12 过继性细胞疗法
下载PDF
易误诊为ALCL的CD30阳性DLBCL 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陈卓 张巍 李文生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541-1546,共6页
目的:提高对CD3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0弥漫表达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6岁男性,于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颈部3、4区淋... 目的:提高对CD3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0弥漫表达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6岁男性,于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颈部3、4区淋巴结肿大,并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结合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诊断为CD3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予BV联合CHP方案化疗2疗程,CHOP联合来那度胺方案化疗6疗程,患者肿大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疗效评估接近完全缓解。结论:CD30弥漫阳性的DLBCL较为罕见,其免疫表型及组织学形态与经典型ALCL相似,应尽早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cd30 鉴别诊断
下载PDF
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屈阳 卢绪章 +4 位作者 王荣轩 黑肖飞 李瑾 肖碧涛 贾祝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0-457,共8页
目的:探讨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124例原发性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0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分... 目的:探讨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124例原发性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0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CD30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CD30表达与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24例DLBCL中,CD30+19例(15.32%)。CD30+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年龄低、男性多见、结外受累数目少、国际预后指数(IPI)小、Hans分型以GCB型多见、获得的最佳疗效较好的特点(P<0.05)。但在有无B组症状(P=0.323)、Ann Arbor分期(P=0.19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P=0.479)、乳酸脱氢酶(LDH)值(P=0.477)及是否累及骨髓(P=0.222)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D30+与CD30-组的OS、PF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653,P=0.017;χ^(2)=4.109,P=0.043),阳性组预后较阴性组好。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IPI评分1-2分、LDH升高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P<0.05);在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P=0.055)、Hans分型为non-GCB型(P=0.053)亚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趋势,但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的良好预后与CD30+表达、无B组症状、Ann Arbor分期早、ECOG评分低、LDH值正常、IPI评分低、结外受累数目少、获得最佳疗效为CR密切相关(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B组症状、获得最佳疗效为非CR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LBCL患者中CD30+表达提示良好的预后,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cd30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血清IL-10、TGF-β_(1)、sCD30联检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相关间质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王建新 姬玉涵 +1 位作者 刘宁洒 姚金晓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699-703,共5页
目的 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0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可溶性CD30 (sCD30)联检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相关间质性肺炎(I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NH... 目的 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0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可溶性CD30 (sCD30)联检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相关间质性肺炎(I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NHL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化疗期间是否出现IP分为IP组(n=37)和非IP组(n=13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时血清IL-10、TGF-β_(1)、sCD30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IP发生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IL-10、TGF-β_(1)、sCD30预测IP效能,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不同血清IL-10、TGF-β_(1)、sCD30表达对IP发生的影响。结果 IP组患者的血清LDH水平为(288.84±86.41) U/L,利妥昔单抗应用所占比例为48.65%,明显高于非IP组的(199.95±59.66) U/L、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IPI评分、临床分期、全身症状、肺实质侵犯、骨髓侵犯、以往基础肺疾病史、吸烟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P组患者的血清IL-10、TGF-β_(1)、sCD30水平分别为(25.41±7.60) ng/L、(29.55±8.83) pg/mL、(142.21±42.67) k U/L、,明显高于非IP组的(18.00±5.41) ng/L、(20.65±6.20) pg/mL、(98.87±28.96) k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IL-10 (OR:18.046)、TGF-β_(1)(OR:16.755)、sCD30 (OR:17.126)、LDH (OR:15.561)、应用利妥昔单抗(OR:10.331)均是NHL患者化疗相关I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0、TGF-β_(1)、sCD30联合预测IP效能[AUC:0.947,95%CI:0.901~0.976]明显优于三者单一预测[AUC:0.740,95%CI:0.667~0.804]、[AUC:0.762,95%CI:0.691~0.824]、[AUC:0.745,95%CI:0.672~0.809];血清IL-10、TGF-β_(1)、sCD30高表达者IP发生率是低表达的2.914、5.287、3.142倍。结论 血清IL-10、TGF-β_(1)、sCD30是NHL患者化疗相关IP的高危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效能,指导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策,减少IP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 间质性肺炎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_(1) 可溶性cd30
下载PD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nalysis 被引量:2
6
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5 位作者 燕晓雯 徐新宇 印洪林 张彤 社本擀博 钱斌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802-1805,147,共4页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LCL using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s.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 CD20, CD30, CD45RO, CD68,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cytokeratin (CK) and HMB45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respective antigens from routine paraffin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Ten patients (7 men and 3 women, aged 31 to 84 years) complained of subcutaneous masses or papular eruptions over their lower trunks and extremities. Histopathologically, the lesions were composed of numerous large round or oval pleomorphic cells. The cytoplasm was usually abundant, amphophilic or basophilic, and finely vacuolated. Nuclei were commonly eccentrically localized and lobated or horseshoed in shape,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nd Reed-Sternberg-like cells were seen. Nucleoli were generally multiple and large. Of the 10 patients, tumor cells displayed positive antigen expression of CD30 in all cases, positive CD45RO in 6 cases, positive CD20 in only 1 case, but negative CD45RO and CD20 expressions in 3 cases. Two patients died at 7 weeks and 3.4 years of follow-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ositive CD30 stai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this disease from other malignant skin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Aged 80 and over antigens cd30 antigens CD45 Diagnosis Differential Female Humans Immunohistochemistry Lymphoma Large-Cell Ki-1 Male Middle Aged Skin Neoplasms
原文传递
靶向CD30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淋巴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庆 陈姝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7期915-919,924,共6页
目的 探讨靶向CD30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和临床试验中心,以确定... 目的 探讨靶向CD30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和临床试验中心,以确定正在进行的和已完成的试验,收集有关靶向CD30的CAR-T治疗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临床试验。将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评价之后,采用Meta分析对数据进行整合,对数据不能进行合并者进行描述。结果 共纳入5项单臂研究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为54%(95%CI 43%~65%);完全缓解率为51%(95%CI 38%~63%);部分缓解率为5%(95%CI 1%~13%);疾病稳定率为17%(95%CI 9%~26%);疾病进展率为25%(95%CI 15%~35%);5篇文献中治疗的不良反应表现差异较大,但多数为可控制的轻度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少见,主要表现为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少见。结论 目前关于靶向CD30的CAR-T疗法对淋巴瘤治疗的研究较少见,已知的试验结论展现出该疗法有较高的缓解率,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而与该治疗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少见。该疗法在淋巴瘤中有良好应用前景,进一步的探索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0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淋巴瘤 安全性
下载PDF
淋巴瘤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结果判读规范 被引量:4
8
作者 CD30阳性淋巴瘤病理专家组 李小秋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8-234,共7页
CD30可在多种淋巴瘤中表达,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最为常见。近年来,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维布妥昔单抗已获批应用于复发/难治性CHL和... CD30可在多种淋巴瘤中表达,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最为常见。近年来,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维布妥昔单抗已获批应用于复发/难治性CHL和ALCL患者的治疗,并取得显著疗效。然而,该靶向治疗药物能否使其他类型淋巴瘤患者获益目前尚不明确,精确评估CD30表达水平对此类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CD30检测仍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检测流程及结果判读标准。本文通过分析CD30的检测现状,联合多中心研究探索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流程及结果判读方法,并结合文献和专家经验,最终达成淋巴瘤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结果判读共识,希望能有助于淋巴瘤CD30表达的规范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cd30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规范 判读标准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MCs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及血清可溶性CD30分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9
作者 邹涛 张敏 +2 位作者 杨凡 王丽 喻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855-85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血清可溶性CD30分子(sCD3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45例(HBeAg阳性25例,HBeAg阴性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血清可溶性CD30分子(sCD3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45例(HBeAg阳性25例,HBeAg阴性20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8例(代偿期22例,失代偿期16例),另选择健康人40例,分离PBMC,采用RT-PCR法检测STAT3 mR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CD30水平。给予两组患者抗病毒和护肝治疗。结果肝硬化组PBMC STAT3 mRNA和血清sCD30水平分别为(1.6±0.4)和(60.3±12.9)U/L,均显著高于CHB组【分别为(1.3±0.3)和(51.8±10.2)U/L,P<0.05】或健康人【分别为(0.5±0.1)和(10.6±2.4)U/L,P<0.05】;25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STAT3 mRNA和sCD30水平分别为(1.4±0.3)和(57.2±11.9)U/L,均显著高于20例HBeAg阴性患者【分别为(1.2±0.3)和(45.1±8.1),P<0.05】,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STAT3 mRNA和sCD30水平分别为(1.8±0.5)和(70.5±14.3)U/L,均显著高于22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别为(1.4±0.3)和(52.9±11.8),P<0.05】;经抗病毒或/和护肝治疗3个月和6个月,CHB患者STAT3 mRNA和sCD30水平呈进行性降低,其中肝硬化患者STAT3 mRNA和sCD30水平分别为(1.2±0.2)和(43.6±8.3)U/L及(0.7±0.2)和(21.5±3.7)U/L,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MC STAT3和血清sCD30水平升高,与病情进展关系密切,值得临床进行监测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可溶性cd30 临床意义
下载PDF
CD30、c-Myc及P53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王小玲 何礼想 +2 位作者 王研 吕国庆 吴隼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0期1494-1500,共7页
目的探讨CD30、c-Myc及P53蛋白在新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CD30、c-Myc及P53... 目的探讨CD30、c-Myc及P53蛋白在新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CD30、c-Myc及P53蛋白在新发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并根据Hans分型将患者分为GCB组(17例)和non-GCB组(143例),分别分析c-Myc、BCL-2与CD30、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以0%为界值,则有50例(31%)新发DLBCL患者表达CD30阳性,20%为界值则有27例(17%)患者表达CD30阳性。CD30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评分≥2分患者比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患者比例及EB病毒阳性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和阴性表达组患者的初诊时LDH升高患者比例、骨髓浸润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表达在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on GCB组比较中,CD30阳性组(>20%)与阴性组相比具有更高的c-Myc表达率,余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0与c-Myc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在判断其临床病理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0 C-MYC P53 蛋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CD30/CD30L通路调控实验性脑疟发生机制的研究
11
作者 刘文婷 姚世杰 +4 位作者 赵艳 卞致芳 温易鑫 崔泽实 曹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34,179,共5页
目的探讨CD30/CD30L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脑疟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1×10^(6)个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hei ANKA,PbA)寄生的红细胞腹腔感染C57BL/6及C57BL/6背景的CD30L基因敲除鼠,动态检测红细胞感染率,同时观察实验性... 目的探讨CD30/CD30L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脑疟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1×10^(6)个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hei ANKA,PbA)寄生的红细胞腹腔感染C57BL/6及C57BL/6背景的CD30L基因敲除鼠,动态检测红细胞感染率,同时观察实验性脑疟发生情况并统计其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3 d和5 d脾细胞中Th1和MDSC百分率,DC中cDC和pDC的百分率以及表达PD-L1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CD_(4)^(+)T细胞中Treg和表达PD-1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30L敲除鼠红细胞感染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但具有更高的脑疟发生率和死亡率;pDC、Th1细胞的百分率于感染后3 d或5 d出现显著升高,而MDSC和Treg以及表达PD-1细胞的百分率和表达PD-L1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结论CD30/CD30L通路通过下调pDC和上调MDSC、Treg以及表达PD-1和PD-L1细胞比率而拮抗Th1应答并以此调控实验性脑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0/cd30L通路 免疫调控 TH1应答 实验性脑疟
下载PDF
基于Roy适应模式的无缝隙护理在行CD30单抗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黄丹 连琴 林婷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在行CD30单抗治疗期间接受基于Roy适应模式的无缝隙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接受CD30单抗治疗的10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护理措施的差异将患者划...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在行CD30单抗治疗期间接受基于Roy适应模式的无缝隙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接受CD30单抗治疗的10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护理措施的差异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Roy适应模式的无缝隙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癌因性疲乏症状和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3个月后2组的Piper疲乏修订量表评分均低于入院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出院时2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均较入院后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Roy适应模式的无缝隙护理可提升行CD30单抗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癌因性疲乏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cd30单抗治疗 ROY适应模式 无缝隙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靶向CD30的CAR-T细胞慢病毒转导条件优化研究
13
作者 田高辉 张琴星 +5 位作者 史江舟 赵芬芳 王宁 赵家旋 卢玉琳 徐瑶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6-654,共9页
背景与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技术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已被广泛应用,慢病毒转导是CAR-T细胞制备的关键环节,与CAR-T细胞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慢病毒转导过程涉及的各项参数仍需进一步优化。本研究旨... 背景与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技术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已被广泛应用,慢病毒转导是CAR-T细胞制备的关键环节,与CAR-T细胞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慢病毒转导过程涉及的各项参数仍需进一步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携带CD30抗体序列的慢病毒转导T细胞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温育密度、转导前活化时间和转导体系高度对抗CD30 CAR-T细胞的影响,优化CAR-T细胞的转导条件,提高转导效率和CAR-T细胞功能。方法:采用不同的MOI、温育密度、转导前活化时间和转导体系高度等对人外周血来源的T细胞进行转导优化,转导后分别检测抗CD30 CAR-T细胞的增殖能力、转导效率、细胞存活率和体外杀伤效率等,以确定最优的T细胞转导条件。结果:MOI为1.00、1.50和3.00时转导效率和有效细胞数显著高于0.00、0.25和0.50组。在温育密度大于1.0×10^(7)个/mL时,温育密度对T细胞转导效率无影响。活化时间为72 h组细胞存活率低于80%,显著低于其他组;24、48 h的转导效率显著高于0、8、16 h组;48 h组CAR-T细胞的增殖速率显著高于24 h组。转导体系高度为0.16 mm时转导效率和增殖倍数都显著高于0.53 mm组,但对CAR-T细胞的体外杀伤效率无影响。结论:通过对CAR-T细胞功能的综合评估,确定慢病毒的最佳转导条件为MOI=1、温育密度为1.0×10^(7)个/mL、转导前活化48h、转导体系高度为0.1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cd3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转导条件
下载PDF
sCD30在慢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中的价值
14
作者 王艳秋 张玉 +1 位作者 章颖 邵建国 《交通医学》 2023年第2期154-158,162,共6页
目的:研究sCD30检测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价值。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92例为HBV-ACLF组,同期在我院治疗的慢乙肝患者90例为慢乙肝组,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者90例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sCD30检测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价值。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92例为HBV-ACLF组,同期在我院治疗的慢乙肝患者90例为慢乙肝组,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者9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浆sCD30水平,分析检测sCD30对慢乙肝及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对照组、慢乙肝组、HBV-ACLF组sCD30水平分别为18.6±10.2 ng/mL、20.6±10.8 ng/mL、52.4±35.1 ng/mL,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ACLF组sCD3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和慢乙肝组(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CD30诊断慢乙肝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578,敏感度为57%,特异度为71%;诊断HBV-ACLF患者的AUC为0.7678,敏感度为53%,特异度为80%。sCD30联合HBV-DNA检测诊断HBV-ACLF的AUC为0.7860,敏感度为63%,特异度为87%。结论:联合检测sCD30及HBV-DNA检测可为临床上诊断HBV-ACLF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可溶性cd30 诊断
下载PDF
CD19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5
作者 王毓 薛玉娟 +4 位作者 左英熹 贾月萍 陆爱东 曾慧敏 张乐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对于儿童及青少年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接受CD19 CAR-T治疗的<25岁难治/复发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 目的探讨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对于儿童及青少年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接受CD19 CAR-T治疗的<25岁难治/复发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4例难治/复发B-ALL患者,男35例、女29例,中位年龄8.5(1.0~17.0)岁。CD 19 CAR-T回输后1个月进行短期疗效评估,64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CR)/完全缓解兼部分血细胞计数缓解(CRi),其中有62例患者达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分别为78.1%及23.4%。共22例患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0.1个月,4年总生存(OS)率为(66.0±6.0)%,4年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63.0±6.0)%。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的LFS和OS率均优于未桥接移植患者(4年LFS率:81.8%±6.2%对24.0%±9.8%,4年OS率:81.4%±5.9%对44.4%±11.2%;均P<0.01)。结论CD 19 CAR-T可有效治疗难治/复发B-ALL,输注后桥接allo-HSCT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CD 19 难治 复发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薇 冉玉平 +6 位作者 李甘地 刘卫平 郭立新 张文燕 王琳 熊琳 郭在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4-576,共3页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 报告1例ALK-1蛋白阳性的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女,6岁。因左下眼睑包块5个月就诊。入院检查见左下眼睑一2.5cm×3.0cm×0.5cm红色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大片大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染色示UCHL-1(+)、CD30(+)、ALK-1(+),EBER原位杂交为阴性。ALK蛋白表达模式为细胞质与细胞核。回顾相关文献,该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检测到ALK蛋白阳性表达系国内首例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皮肤间变性 cd30^+ ALK-1蛋白 EPSTEIN-BARR病毒
下载PDF
抗CD30L/CD15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晓光 刘雪松 +2 位作者 朱勇 宋朝君 金伯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747,共1页
关键词 cd30L/CD15 单克隆抗体 鉴定
下载PDF
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伴发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江安 于建斌 +5 位作者 何秋波 陈燕辉 李琳 陈建立 孟静 李卫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6-219,共4页
患者女,17岁。全身反复起丘疹、水疱、坏死、凹陷状瘢痕伴瘙痒、发热15年,四肢起肿块2年。血清抗EBV-IgM(-),抗EBV-IgG(+)。肿块处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和皮下组织见弥漫性致密的瘤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示CD3(+),浸润... 患者女,17岁。全身反复起丘疹、水疱、坏死、凹陷状瘢痕伴瘙痒、发热15年,四肢起肿块2年。血清抗EBV-IgM(-),抗EBV-IgG(+)。肿块处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和皮下组织见弥漫性致密的瘤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示CD3(+),浸润的大细胞CD30(+),CD43(+),80%浸润细胞Ki-67(+)。水疱处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网状变性及多个水疱,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血管和附属器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伴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明显异形性;免疫组化示CD3(+),CD30(-),CD43(+),Ki-67(+)。诊断: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伴发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确诊后建议患者转肿瘤科化疗,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痘样水疱病 淋巴瘤 T细胞 cd30
下载PDF
B细胞对T细胞及其亚群CD25、CD3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瑾 安东善 +2 位作者 卓仁淑 图门乌力吉 林树青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方法分离外周血T、B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分别用LPS、PPD、PWM刺激B细胞,洗去刺激原后与T细胞及亚群共同培养。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CD25、CD30表达水平。结果PPD刺激...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方法分离外周血T、B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分别用LPS、PPD、PWM刺激B细胞,洗去刺激原后与T细胞及亚群共同培养。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CD25、CD30表达水平。结果PPD刺激组T细胞CD25、CD3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PWM、LPS刺激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PPD刺激组CD4+T细胞CD25、CD30表达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CD8+T细胞与对照组间无差异;LPS、PWM刺激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结论 1未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对T细胞活化无明显影响;2受PPD刺激的B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 T细胞 CD25 cd30 抗原提呈 亚群
下载PDF
结肠原发性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以宝 吴波 +1 位作者 孟奎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95-697,共3页
目的 探讨结肠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运用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方法研究 1例发生在结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 ,免疫组... 目的 探讨结肠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运用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方法研究 1例发生在结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 ,免疫组化显示CD30 +,另外CD4 5、CD4 5RO、CD3和EMA也可 +。结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在结肠非常罕见 ,其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 ,并且预后良好 ,有必要与其它类型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性黑色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淋巴瘤 cd30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