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藻AOM特征与DBPs生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左延婷 李爱民 +1 位作者 程士 李文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1-430,共10页
蓝藻水华期间,藻细胞因自然生长或受水处理工艺影响(如预氧化和混凝),会向水中释放大量藻源有机物(AOM),能够与氯消毒剂反应生成大量消毒副产物(DBPs),增加了饮用水安全风险.了解AOM的特征及其对DBPs生成的影响对于AOM的控制和饮用水安... 蓝藻水华期间,藻细胞因自然生长或受水处理工艺影响(如预氧化和混凝),会向水中释放大量藻源有机物(AOM),能够与氯消毒剂反应生成大量消毒副产物(DBPs),增加了饮用水安全风险.了解AOM的特征及其对DBPs生成的影响对于AOM的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蓝藻AOM的主要理化特征(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亲疏水性、光学特性、分子量、化学结构)及其对饮用水处理过程中AOM的削减转化规律和DBPs生成的影响,并讨论了AOM前体表征技术在蓝藻水处理过程中追踪AOM变化和预测DBPs的应用前景,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藻源有机物(aom) 理化特征 消毒副产物(DBPs) 预测 控制
下载PDF
水体中溶解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的影响
2
作者 孙炜钧 刘天明 +4 位作者 侯梅芳 任德鑫 李丹 陈红星 谢凌天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5期742-758,共17页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地表水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在水体中可作为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络合剂和吸附剂,影响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毒性等。利用VOSviewer软件...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地表水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在水体中可作为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络合剂和吸附剂,影响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毒性等。利用VOSviewer软件进行时间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通过分析纳入147篇有效文献,总结水体中不同分子量、浓度和组成成分的DOM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的影响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分析发现:DOM能有效缓解水体中log Kow>5.37的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对log Kow在1.55—5.37的有机污染物的缓解作用随DOM浓度升高而降低,而对log Kow<1.55的有机污染物的缓解作用随DOM浓度升高而升高。有助于深入理解水体中DOM对有机污染物归趋的影响,对水生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质 有机污染物 生物有效性 毒性 水生环境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潮间带天然牡蛎礁牡蛎食物来源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3
作者 肖玉林 施凯 +2 位作者 孙春阳 贾程豪 许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10,共12页
陆基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对近岸牡蛎(Ostreidae)礁贝床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潜在的影响。本文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海南岛潮间带牡蛎礁牡蛎的食物来源及牡蛎对近岸陆源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的同化效率。选取儋州海头、昌江昌化、... 陆基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对近岸牡蛎(Ostreidae)礁贝床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潜在的影响。本文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海南岛潮间带牡蛎礁牡蛎的食物来源及牡蛎对近岸陆源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的同化效率。选取儋州海头、昌江昌化、文昌龙楼3个受影响的天然牡蛎礁区(效应区)及昌江海尾未受影响的牡蛎礁区(对照区),对比分析了2022年7月(夏季)和11月(冬季)牡蛎的食物来源组成。结果表明,各站位牡蛎食物来源主要有底栖微藻、浮游植物、沉积物、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和大型海藻碎屑,它们对牡蛎的平均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3.8%±16.5%、15.5%±6.9%、24.1±21.7%、13.0%±3.4%、26.6%±16.4%,相对贡献率范围分别为12.9%~61.6%、7.8%~30.8%、0%~76.9%、9.3%~19.2%和0%~45.0%。其中,底栖微藻的最高贡献率出现在11月的龙楼,最低贡献率出现在11月的海尾;7月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来源有机质对海尾牡蛎的食物贡献率高达45.0%;11月各站位沉积物食物贡献率均高于7月。效应区牡蛎7月的δ^(13)C值分别为–16.48‰、–18.35‰、–17.06‰,11月分别为–15.15‰、–18.05‰、–15.22‰,均低于相应季节的对照区海尾(–15.65‰,–14.48‰)。7月海头与龙楼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对牡蛎的食物贡献率分别为15.3%、12.9%,明显高于11月(9.5%, 9.3%);7月,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对昌化牡蛎的食物来源贡献率为11.8%,低于11月(19.2%)。研究表明,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能有效地被牡蛎同化,是效应区牡蛎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本研究证实天然牡蛎礁可同化去除一定比例的养殖尾水有机颗粒物,发挥其显著的生物修复作用,因此建议在减少陆源养殖尾水排放量的同时,大力保护或修复近岸牡蛎礁,降低邻近海域的营养负荷,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Ostreidae) 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水产养殖尾水 有机颗粒物
下载PDF
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改善湖泊水源地水质的效果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先宁 宋海亮 +2 位作者 朱光灿 李大成 吕锡武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膜构建的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在野外条件下,考察了该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水在静态条件下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0 d内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7%和90.7%,透明度也有大幅提高.而且,组合型... 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膜构建的组合型浮床生态系统.在野外条件下,考察了该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水在静态条件下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20 d内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7%和90.7%,透明度也有大幅提高.而且,组合型浮床系统对有机物尤其是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强,在25 d内,对r-BHC、HE、DDE、DDD、DDT的去除率分别为25.2%、63.8%、42.1%、71.6%和27.6%,氯苯、阿特拉津的去除率达55.9%和72.1%.水珊动物的代谢活动提高了有机物的生物可降解性和氮磷的植物可利用性.该新型浮床可用于水源地水质改善、污水净化生态工程、富营养水体的生态恢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床 水生植物 水生动物 微生物膜 难降解有机物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44
5
作者 张斌 何媛媛 +2 位作者 陈琰 孟庆洋 袁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58-1167,共10页
传统上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油气主要来源于"可溶有机质"。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次发现一定规模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其TOC值一般约在1%,最高可达4%以上;生烃潜量一般大于6 mg/g,... 传统上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油气主要来源于"可溶有机质"。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次发现一定规模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其TOC值一般约在1%,最高可达4%以上;生烃潜量一般大于6 mg/g,最高可达40 mg/g;氢指数一般在500 mg/g(TOC)以上,最高可达900 mg/g(TOC)以上。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II1型为主,少量II2型,为倾油型有机质。而有机质丰度过低的样品(TOC<0.5%),其类型也较差,所含的可溶有机质也较低,生烃潜力小,为无效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富含植烷、C28甾烷、伽马蜡烷和C35藿烷等指示咸水环境的化合物,同时具有高甾烷低藿烷、高C27甾烷低C29甾烷等特征,指示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藻类。这些藻类中富含脂类化合物,被称为"油藻",在较低的成熟演化阶段可直接转化为烃类。咸化环境有利于藻类直接转化而成液态烃的保存,从而形成"未熟—低熟油"。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烃源岩中所含的"可溶有机质"明显高于淡水湖相烃源岩,这正是该地区在中浅层发现的一批"未熟—低熟油田"的重要物质来源。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有机质在成熟演化阶段也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符合经典的油气生成模式。因此,对于深层来说,成熟的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是主要的勘探对象。在该地区古近系深层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油气具有2类成藏模式:(1)源外成藏,即通过油源断层将油气运移至浅部构造圈闭聚集成藏;(2)源内成藏,即在深部烃源岩附近的岩性圈闭中近源聚集。目前这2类油气藏勘探均已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2个亿吨级储量区块,证实深部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优质烃源岩 可溶有机质 水生生物 成藏意义 柴西地区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与水生生物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蕾 沈超峰 陈英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溶解性有机质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意义.然而在环境科学领域内,天然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长期以来仅仅被作为惰性的吸附剂对待,其自身的与生物的直接作用却一直被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溶解性有机质... 溶解性有机质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意义.然而在环境科学领域内,天然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长期以来仅仅被作为惰性的吸附剂对待,其自身的与生物的直接作用却一直被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溶解性有机质自身即具有生物效应.它能在生物表面吸附,并影响细胞膜的电化学性质与膜渗透性,能被生物吸收,进而诱导生物体内化学物质应激反应,诱导并调节生物体内代谢酶的活性,同时对生物产生一定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溶解性有机质对生物的轻度刺激作用是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浓缩及毒性效应的重要因子之一,系统地研究其中的机制对评价实际环境中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溶解性有机质与生物的直接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探讨目前此分支领域研究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水生生物 生物效应 轻度刺激
下载PDF
水中天然有机物混凝过程的光学在线监测及控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周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1,共6页
以腐殖酸为去除对象 ,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PDA)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混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 ,结果表明PDA输出信号 (FI曲线 )的特征值与絮凝体粒径和有机物去除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在弱酸性 (pH =5 0 )和中性 (pH =7 0 )条件下 ,通过合理... 以腐殖酸为去除对象 ,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PDA)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混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 ,结果表明PDA输出信号 (FI曲线 )的特征值与絮凝体粒径和有机物去除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在弱酸性 (pH =5 0 )和中性 (pH =7 0 )条件下 ,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剂投量 ,腐殖酸的TOC去除率可达 5 0 % ,UV2 54 去除率可达 80 %— 90 % ,但pH =7 0时的投量为pH =5 0的 5倍以上 .在pH =5 0的条件下 ,吸附电中和是有机物混凝的主要机理 ,但在混凝剂投量非常高的情况下 ,卷扫絮凝也起重要作用 .在pH =7 0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物 光散射颗粒分析仪 光学在线监测 吸附电中和 卷扫絮凝 废水处理 原水处理 水质监测 混凝过程
下载PDF
入冬水生高等植物的衰亡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雪峰 陈振楼 高效江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84-187,共4页
上海市郊河流水体中有很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由于受水生高等植物生灭的影响,初春河流中的氮、磷和有机负荷明显高于上一年的初冬。河流中的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但其植株残体在水中的腐解... 上海市郊河流水体中有很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由于受水生高等植物生灭的影响,初春河流中的氮、磷和有机负荷明显高于上一年的初冬。河流中的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但其植株残体在水中的腐解,又会重新释出营养元素,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冬季,随着水生高等植物的大量死亡,这种污染更加明显。应加强对水生高等植物的利用,尝试建立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生态工程模式,使市郊受污水体得到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污染 水生高等植物 有机物 二次污染 污水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环境中铝-有机配合物的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小弟 毕树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8-180,共13页
本文综述了水和土壤环境中与A I(Ⅲ)配位的有机物的种类,讨论了影响配位作用的几种主要因素:A(Ⅲ)的水解和聚合,配位作用类型与强度,环境介质中的PH值和离子强度以及配体交换反应动力学等。总结了目前分析研究铝-有机配合物... 本文综述了水和土壤环境中与A I(Ⅲ)配位的有机物的种类,讨论了影响配位作用的几种主要因素:A(Ⅲ)的水解和聚合,配位作用类型与强度,环境介质中的PH值和离子强度以及配体交换反应动力学等。总结了目前分析研究铝-有机配合物的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分析研究 铝有机配合物 配位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与溶解性有机质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伟 杨曦 张金凤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07年第6期17-20,共4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水环境中重要的有机组分,主要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等多种作用吸附结合有机污染物,影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同时DOM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还受DOM和有机污染物的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有机污染物 水环境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23
11
作者 文炯 罗尊长 +2 位作者 李明德 张杨珠 曾希柏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简要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有机质的概念、分类及其各自测定方法,活性有机质各组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及活性有机质在反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活性有机质 生物量有机质(MBOM) 易氧化有机质(LOM) 轻组有机质(LFOM)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去除中试集成系统的工艺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宏大 周玉文 +1 位作者 何文杰 王东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51-2254,共4页
在中试集成系统水平上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预臭氧化工艺、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受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2种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大致在50%~60%,后2种则能达到75%... 在中试集成系统水平上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预臭氧化工艺、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受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2种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大致在50%~60%,后2种则能达到75%~90%.与前2种相比,后2种为更有效地去除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建议采用Ⅱ类及更优水体为水源的水厂考虑使用常规处理或季节性水质变化时采用预氧化工艺;而对于那些以Ⅲ类或更差水体为主水源的水厂则应考虑增设GAC或BAC设备,以满足饮用水水质新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污染原水 臭氧 水体有机物 生物活性炭 消毒副产物
下载PDF
藻类对纳滤膜去除萘普生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丰桂珍 董秉直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7-102,共6页
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痕量有机物PPCPs,纳滤(NF)膜工艺对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水中有机物(DOM)的存在对NF膜去除PPCPs有较大的影响,藻类有机物(AOM)的组成及特性不同于天然有机物,它在膜处理工艺中对膜污染有重要的... 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痕量有机物PPCPs,纳滤(NF)膜工艺对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水中有机物(DOM)的存在对NF膜去除PPCPs有较大的影响,藻类有机物(AOM)的组成及特性不同于天然有机物,它在膜处理工艺中对膜污染有重要的影响。试验研究了2种藻类(鱼腥藻、小球藻)AOM对纳滤膜去除萘普生(NPX)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2种藻类AOM均能促进NF膜对NPX的分离,提高NPX的去除率,但会显著降低膜通量。AOM的分子量分布和亲疏水性与其对NPX去除率的影响有关,AOM中亲水性的多糖和蛋白类有机物质是造成膜污染和影响NPX去除率的主要物质。滤饼层的形成改变了膜表面的亲疏水性能和截流分子量(MWCO),也是造成膜通量衰减和NPX去除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普生 纳滤膜 去除率 通量 藻类有机物
下载PDF
辽河流域生物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毓 赵丽娟 孙仓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2年第11期55-57,71,共4页
为了研究辽河流域内水生生物体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情况,本文对从12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打捞出来的生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流域内生物体中的主要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其含量。最终通过对其数据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了有机化合... 为了研究辽河流域内水生生物体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情况,本文对从12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打捞出来的生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流域内生物体中的主要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其含量。最终通过对其数据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了有机化合物在流域内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水生生物 有机物 污染状况
下载PDF
水环境中的信息有机物与“水域生态讯息学”的提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倩 宋金明 +5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曲宝晓 康绪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8-150,共13页
信息有机物(或化感物质)系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对生物物种或生物类群生存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并能通过调控生物丰度与群落结构来影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微痕量有机物。目前已知的信息有机物大多是分子质量小于10~4Da的醇、酚、萜、... 信息有机物(或化感物质)系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对生物物种或生物类群生存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并能通过调控生物丰度与群落结构来影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微痕量有机物。目前已知的信息有机物大多是分子质量小于10~4Da的醇、酚、萜、酯、多肽等小分子物质,它们随水体迁移扩散,通过控制酶活性或光合系统等途径影响目标生物生存生长,作用强度受微生物分解和营养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水体中信息有机物一般是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或固相萃取富集后用色质联用鉴定结构并测定含量。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水环境中信息有机物及其检测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高效灵敏的水体信息有机物检测方法,阐述了水环境中信息有机物种类、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对水域生态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域生态讯息学"的新概念,诠释了"水域生态讯息学"的内涵,这对于拓展生态学研究内容,揭示水生生物学发生机制,持续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有机物 检测方法 水域生态讯息学 水环境
下载PDF
水生系统中溶解态有机质的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程琼 庄婉娥 杨丽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8,共9页
溶解态有机质(DOM)的迁移转化是影响水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过程.DOM是来源丰富、化学结构和活性不同的成千上万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可能促进微生物对惰性组分的降解,形成清除惰性DOM的一个重要机... 溶解态有机质(DOM)的迁移转化是影响水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过程.DOM是来源丰富、化学结构和活性不同的成千上万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活性组分的存在可能促进微生物对惰性组分的降解,形成清除惰性DOM的一个重要机制,即激发效应,对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水生系统DOM激发效应研究主要运用各种化学和生物的方法,监测添加活性DOM对惰性DOM的降解速率和微生物丰度与群落结构的改变.在不同的研究体系中,存在正激发、负激发和无激发等3种效应,受到活性DOM和惰性DOM的特征、微生物响应特征和环境因子等的综合作用.新方法的应用和典型区域、典型事件的观测,将有助于评估水生系统DOM的激发效应、深入理解DOM的微生物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效应 溶解态有机质 微生物降解 水生系统
下载PDF
几种水生植物对湿地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影响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也 周林飞 白庚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6-80,共5页
湿地水环境恶化,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机质、氮等营养物质。本文是以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为改善湿地水环境提供依据。以石佛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将石佛寺湿地分为5个研究区(芦苇区、... 湿地水环境恶化,有研究表明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机质、氮等营养物质。本文是以水生植物对底泥中有机质、氮含量的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为改善湿地水环境提供依据。以石佛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将石佛寺湿地分为5个研究区(芦苇区、荷花区、蒲草区、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混合区、空白对照区),在5个研究区选取5个采样点,对5个采样点的底泥进行1年的采样(除去1,2月),测得有机质(OM)、氮(TN)的含量,通过OM、TN含量的变化,分析水生植物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影响。温度、降雨量、微生物、水流方向等因素都对底泥中OM、TN含量的变化产生影响,结果表明OM、TN含量的变化大多是由水生植物的生长消耗与微生物对植物死体的分解影响,5个研究区中芦苇区、荷花区的有机质、氮含量较高,蒲草区、混合区相对较少,高于空白区,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有机质、氮含量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底泥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影响
下载PDF
夏秋过渡季东太湖水体光学特征时空变化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怀勇 李建华 +4 位作者 杨昌涛 南晶 王晓菲 王昊 石思琦 《科技通报》 2020年第5期126-135,147,共11页
为探究夏秋过渡季东太湖水体光学特征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探讨水生植物衰减存在的水生态风险,于2018年8~11月水生植物季节演替期开展了野外调查,现场定性观测结果显示8~11月东太湖水生植物逐月衰败,其覆盖面积逐月衰减直至11月消亡。定量... 为探究夏秋过渡季东太湖水体光学特征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探讨水生植物衰减存在的水生态风险,于2018年8~11月水生植物季节演替期开展了野外调查,现场定性观测结果显示8~11月东太湖水生植物逐月衰败,其覆盖面积逐月衰减直至11月消亡。定量结果显示:8~11月东太湖水体透明度分别为0.71、0.66、0.68、0.43 m,呈整体下降趋势;悬浮颗粒物浓度依次为20.85、17.52、16.05、31.3 mg·L-1,11月出现高值反弹;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63.01、58.79、33.71、36.51μg·L-1,空间差异逐月降低;有色溶解有机物丰度整体上升,依次为2.58、3.39、3.38、5.38 m-1。主成分分析显示,8~11月随水生植物衰败东太湖水体光学质量整体下降,但温度降低富营养程度有所好转。空间聚类分析显示,8~10月水生植物茂密的近岸湿地区悬浮颗粒物和叶绿素a显著较低(p<0.05),水体透明度、光学质量和富营养程度也明显最优,表明水生植物能够降低悬浮颗粒物、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但随着11月水生植物消失,近岸湿地区悬浮颗粒物和叶绿素a显著上升,透明度明显下降,水体光学质量和富营养程度有所恶化。11月水生植物消亡后,底泥再悬浮加剧引起悬浮颗粒物浓度反弹是透明度降低和水体光学质量恶化的主因。相关性分析显示磷是东太湖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盐,水生植物主要以降低底泥再悬浮释放磷的方式抑制藻类生长,对保持东太湖"清水稳态"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证明了近年来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逐年衰减的趋势对水生态存在加剧恶化风险的报道,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特性 透明度 悬浮颗粒物 浮游植物 有色溶解有机质 水生植物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预沉积去除藻类有机物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文华 赵瑾 +4 位作者 司晓光 姜天翔 马宇辉 王勋亮 王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35-2143,共9页
以东海原甲藻分泌的藻类有机物(AOM)为研究对象,研究粉末活性炭预沉积和预吸附两种膜前预处理手段对海水中AOM的去除作用,对比分析AOM直接超滤、预沉积和预吸附后再超滤时膜通量、膜阻力分布、膜表面亲疏水性和粗糙度的变化,探讨粉末活... 以东海原甲藻分泌的藻类有机物(AOM)为研究对象,研究粉末活性炭预沉积和预吸附两种膜前预处理手段对海水中AOM的去除作用,对比分析AOM直接超滤、预沉积和预吸附后再超滤时膜通量、膜阻力分布、膜表面亲疏水性和粗糙度的变化,探讨粉末活性炭孔隙结构、沉积量对AOM去除效果及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预沉积和预吸附能够提高超滤膜对含AOM海水中DOC和UV_(254)的去除率,预沉积对AOM的去除作用优于预吸附,介孔活性炭较微孔活性炭的预沉积效果更好,当介孔活性炭PAC2的沉积量为0.4g/L时,DOC和UV_(254)的去除率较直接超滤分别提高了25.1%和33.6%.紫外吸收比指数(URI)分析表明,活性炭预沉积和预吸附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具有选择性,AOM中芳香族物质较脂肪族羧基类物质更易被除去.粉末活性炭预沉积下AOM超滤时的滤饼层污染阻力(R_c)和膜孔堵塞阻力(R_p)较直接超滤分别降低了39.6%和81.2%,活性炭在超滤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结构将AOM与超滤膜进行了隔离,能够减缓膜污染速率,对于控制膜的不可逆污染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PAC) 预沉积 藻类有机物 超滤 膜污染
下载PDF
Two-dimension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to characterize the binding of organic ligands with zinc in eutrophic lake 被引量:3
20
作者 Xin Liu Hua Lv Hua-Cheng X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Metal binding of organic ligands can definitely affect i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waters,while information on the binding heterogeneity with different organic ligands is still lacked till now.In this study,the bind... Metal binding of organic ligands can definitely affect i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waters,while information on the binding heterogeneity with different organic ligands is still lacked till now.In this study,the binding of zinc with organic matters associated with cyanobacterial blooms,including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 and attached organic matters(AOM),were studied by us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titration combined with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2D-COS).Metal-induced fluorescent quenching was obviously observed both for DOM and AOM,indicating the formation of metal-ligand complexes.Compared with the one-dimensional spectra,2D-COS revealed the sequences of metal-lig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following orders:276 nm 〉 232 ran for DOM and232 nm 〉 276 nm for AOM.Furthermore,the modified Stern-Volmer model showed that the binding constant(logKM) of 276 nm in DO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232 nm(4.93 vs.4.51),while AOM was characterized with a high binding affinity for 232 nm(log KM:4.83).The ranks of log KM value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equential orders derived from 2D-COS results both for the two samples.Fluorescence quenching titration combined with 2D-COS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haracterize the metal-ligand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binding Eutrophic lake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 Attached organic matters(aom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2D-CO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