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Fields,Movement, and Seismicity of the Island Arc Tectonics
1
作者 Luo Wei,Luo Zhuoli,and Chen ShangpingNational Center for Seismic Data and Informanon,SSB,Beijing 100045,China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SB,Beijing 100036,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6年第3期25-36,共12页
In this work,the vertical deformation,horizontal displacement,and stress fields of arcuate tectonics are theoretically derived from the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movement,seismic... In this work,the vertical deformation,horizontal displacement,and stress fields of arcuate tectonics are theoretically derived from the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movement,seismicity,and focal mechanism of arcuate tectonics of the entire world are explain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island arc and other arcuate tectonics are gradually developed under the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fields of the arcuate tectonics and that the under-thrusting action of the ocean plate is secondary.The distance formulas between the volcanic arc and the trench are suggested and also that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ctu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arc arcUATE TECTONICS Vertical deformation FIEL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FIELD TECTONIC movement
下载PDF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DC Arc Water Plasma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2
作者 李天明 Sooseok CHOI Takayuki WATANAB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097-1101,共5页
A water plasma was generated by DC arc discharge with a hafnium embedded rodtype cathode and a nozzle-type anode. Th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were examined by changing the operation parameter of the arc current. The... A water plasma was generated by DC arc discharge with a hafnium embedded rodtype cathode and a nozzle-type anode. Th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were examined by changing the operation parameter of the arc current.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arc discharge led to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in the arc voltage and its frequency. Analyses of the high speed image and the arc voltage waveform showed that the arc discharge was in the restrike mode and its frequency varied within several tens of kilohertz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larger thermal plasma volume was generated by the higher flow from the forming steam with a higher restrike frequency in the higher arc current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plasma jet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to identify the abundant radicals required in an efficient waste treatmen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plasma water plasma torch arc movement restrike frequency
下载PDF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rc in Long Air Gap 被引量:3
3
作者 YU Zhanqing YU Junjie +2 位作者 ZENG Rong CHEN He PENG Xia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81-1885,共5页
Arc re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characterizing long arcs in air, and its laboratory testing is of importance for accurate arc modeling of 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caused by short circuit fault. Therefore... Arc re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characterizing long arcs in air, and its laboratory testing is of importance for accurate arc modeling of 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caused by short circuit fault. Therefore, we constructed an experimental system to study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long AC arc in air. Driven by currents of 10 kA or 40 kA (root mean square value), the system produces arc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lengths of 1 m, 2 m and 4 m,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arcs are captured by a high-speed camera. After performing experiments using the system, we carried ou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s of the arc resistance of arcs with different lengths and different currents, as well a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cro-morphology and the resistance of the arcs.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 sults: the arc voltage had obvious satu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arc resistanc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rc length and the decrease of current; the arcs bended or extended significantly in time and the peak arc voltage within a single cycle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the arcs had voltage and current in the same phase. In the end, a formula of arc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s deri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电弧性 电阻特性 空气间隙 实验室测试 电流驱动 实验系统 初始长度 电弧电压
下载PDF
Research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rc under electrode relative mo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克亮 吴广宁 +5 位作者 钱鹏宇 许之磊 马亚光 杨泽锋 高国强 魏文赋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electrodes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systems.The system fault caused by the arc is the key problem that restrict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electrodes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systems.The system fault caused by the arc is the key problem that restrict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system.In this paper,an arcing experimental platform that can accurately control the relative speed and distance of electrodes is built,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lectrode speeds and electrode distances on arc motion characteristics is explored.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arc root motion:single arc root motion mode,single and double arc roots alternating motion mode,and multiple arc roots motion mode.The physical proces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arc root motion modes are further studied,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 root motion modes and electrode speed is revealed.In addition,to further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 tempera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 arc magnetohydrodynamic model under the relative motion of electrodes is established,and the variation law of arc temperature unde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electrode speeds and electrode distances is summarized.Finally,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lectrode speed and electrode distance on arc temperature,arc root distance,and arc root speed is clarified.The research results enrich the research system of arc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eld of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straining arc erosion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ding electric contact arc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electrode relative motion arc root movement
下载PDF
高海拔环境下大容量直流空气断路器灭弧性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静 易晨曦 +2 位作者 彭世东 曹云东 于龙滨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3-874,共12页
高原轨道交通和电工产业转型对起关键保护作用的大容量直流空气断路器(LC-DCCB)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产品在高海拔地区的开断仍存在一定问题。该文以轨道交通用LC-DCCB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HD)理论,考虑湍流效应的影响,... 高原轨道交通和电工产业转型对起关键保护作用的大容量直流空气断路器(LC-DCCB)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产品在高海拔地区的开断仍存在一定问题。该文以轨道交通用LC-DCCB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HD)理论,考虑湍流效应的影响,对其在高海拔环境下开断18 kA短路电流进行仿真;然后对电弧形态及灭弧室内温度场、电磁场、气流场进行分析,得出高海拔地区空气电弧开断困难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仿真与理论分析,考虑采用合理数量和布局的间插式U型栅片改善电弧开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电弧前期运动速度加快,但断路器的灭弧性能降低;在高海拔环境下电弧存在严重的弧根粘滞和弧根拖尾现象,弧根拖尾畸变空间电场,不利于熄弧;同时,在不同海拔环境下,电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向运动现象,易导致弧后重燃。该研究深入揭示了高海拔环境下LC-DCCB电弧演变过程及复杂开断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可为该类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大容量直流空气断路器 弧根拖尾 电弧反向 弧后重燃
下载PDF
等离子体改性提高染污硅橡胶绝缘沿面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宇舜 陈奕凯 +3 位作者 余嘉川 牛雷 王浩舟 任成燕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1310,共10页
表面积污后电荷消散速率减慢与憎水性丧失是降低硅橡胶(SIR)复合绝缘子沿面绝缘性能的重要因素。文中采用常压脉冲滑动弧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对人工涂污高温硫化(HTV)硅橡胶进行不同时间(0~3 min)的表面改性。利用表面电位测量系统和傅里... 表面积污后电荷消散速率减慢与憎水性丧失是降低硅橡胶(SIR)复合绝缘子沿面绝缘性能的重要因素。文中采用常压脉冲滑动弧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对人工涂污高温硫化(HTV)硅橡胶进行不同时间(0~3 min)的表面改性。利用表面电位测量系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染污硅橡胶试样表面电荷运动特性、憎水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测试处理前后染污试样的表面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下的等离子体处理均可加快试样表面电荷消散速率,处理过程中引入大量浅陷阱,陷阱能级深度和陷阱电荷密度均下降,减弱了试样表面捕获电子的能力,抑制电荷积聚;试样体积电阻率几乎不受等离子体处理影响,但表面电阻率的减小使电荷更易沿试样表面运动消散;等离子体处理后,试样干燥和湿润条件下的沿面耐压均获得提升。等离子体处理使试样在短时间内恢复憎水性,处理时间越长,憎水性改善越明显;等离子体处理后更多的硅氧烷小分子迁移至污层表面使憎水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改性 滑动弧放电 硅橡胶 表面电荷运动 憎水性
下载PDF
计及风影响的潜供电弧自熄特性计算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颜湘莲 陈维江 +1 位作者 王承玉 李志兵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共6页
风是影响潜供电弧自熄特性的重要因素,从电弧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计及风影响的潜供电弧自熄特性。利用链式电弧模型,分析电弧受到的电动力、空气阻力和风载荷,获得电弧运动速度控制方程,建立考虑风载荷的潜供电弧运动模型。利用电弧... 风是影响潜供电弧自熄特性的重要因素,从电弧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计及风影响的潜供电弧自熄特性。利用链式电弧模型,分析电弧受到的电动力、空气阻力和风载荷,获得电弧运动速度控制方程,建立考虑风载荷的潜供电弧运动模型。利用电弧自熄的长度判据,提出了计算电弧自熄特性的仿真流程。通过比较电弧受到的风载荷与电动力,分析了在不同电流下风对电弧运动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风向和风速对燃弧时间及分散性的影响。最后对潜供电弧自熄时间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电弧运动模型能有效计及风对潜供电弧的运动和自熄特性的影响,燃弧时间计算值与实测时间基本相符,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供电弧 电弧运动模型 风载荷 电弧长度判据 燃弧时间
下载PDF
基于热浮力–磁场力结合的并联间隙电弧运动模型 被引量:40
8
作者 司马文霞 谭威 +2 位作者 杨庆 罗兵 李立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38-145,共8页
采用链式电弧模型,分析并联间隙装置之间产生的电弧所受到的磁场力、空气阻力和热浮力,获得了电弧运动速度控制方程,建立考虑热浮力作用的架空线路并联间隙电弧运动模型,并以110 kV架空输电线路并联间隙电弧进行仿真计算,与实验结果相... 采用链式电弧模型,分析并联间隙装置之间产生的电弧所受到的磁场力、空气阻力和热浮力,获得了电弧运动速度控制方程,建立考虑热浮力作用的架空线路并联间隙电弧运动模型,并以110 kV架空输电线路并联间隙电弧进行仿真计算,与实验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电弧运动模型能有效计及热浮力对电弧运动的影响,电弧运动计算时间和实测时间基本相符;仿真发现,由于热浮力使电弧竖直向上运动,在间隙上电极会偶尔发生上弧根和电极短路而引起弧根跳跃,这能合理解释试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弧根不规则跳跃现象。另外,还分析了电流大小、电极形式对电弧运动过程的影响,仿真表明:电弧运动到电极末端的时间随着电流的增大呈指数衰减;流畅的结构设计有利于电弧的疏导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间隙装置 绝缘子 电弧 电弧运动:热浮力
下载PDF
横磁触头真空电弧起始运动的临界触头开距实验研究
9
作者 李秀广 姚晓飞 +2 位作者 周秀 张庆平 亓亮 《宁夏电力》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起始桥柱状真空电弧运动的临界开距是对应于横磁触头大电流真空电弧运动模式演变的标志性物理量,对横磁触头真空断路器大电流开断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实验研究横磁触头开槽方式、燃弧时间和电弧电流等因素对横磁触头起... 起始桥柱状真空电弧运动的临界开距是对应于横磁触头大电流真空电弧运动模式演变的标志性物理量,对横磁触头真空断路器大电流开断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实验研究横磁触头开槽方式、燃弧时间和电弧电流等因素对横磁触头起始桥柱状真空电弧运动临界开距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燃弧时间0 ms~10 ms、电流有效值5 kA~31.5 kA的实验条件下,3种结构的横磁触头的起始桥柱状电弧有越靠近电流峰值起弧,停滞时间越长的趋势。直角槽型卐字形横磁触头(CuCr40)、螺旋槽型横磁触头(CuCr25)和曲线槽型卐字形横磁触头(CuCr50)的电弧运动临界开距分别在0.96,1.1 mm和1.7 mm有概率最大值点。相关研究结果对横磁触头大电流真空电弧的发展和演变特性的理解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电弧 横磁触头 临界开距 起始运动
下载PDF
高速铁路电分相电弧运动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韩正庆 陈晨旭 +2 位作者 沈睿 刘淑萍 高仕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54-3162,共9页
高速铁路普遍采用锚段关节式电分相结构,动车组带电闯分相时产生的长电弧在弓网物理场中的运动具有随机性。该文在接触网电流分布的基础上,采用链式电弧模型,计及电弧受到的磁场力、热浮力、空气阻力及行车气流作用,得到电弧链的运动轨... 高速铁路普遍采用锚段关节式电分相结构,动车组带电闯分相时产生的长电弧在弓网物理场中的运动具有随机性。该文在接触网电流分布的基础上,采用链式电弧模型,计及电弧受到的磁场力、热浮力、空气阻力及行车气流作用,得到电弧链的运动轨迹变化,进而发现起弧初相角、起弧位置对电弧运动发展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磁力对电弧的运动起主导作用,电弧运动受起弧位置影响尤为显著,但受起弧初相角影响不大;当起弧位置居于吊弦正下方时,电弧整体倾向于沿行车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当起弧位置位于吊弦前、吊弦后时,电弧呈现明显的下倾、上飘规律。该文研究揭示了电分相电弧会导致异相短路、对车顶短路、烧损承力索3种不同后果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电分相 链式电弧模型 电弧运动
下载PDF
500kV交流输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电弧运动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衡 彭波 +6 位作者 姜文东 赵淳 苏杰 任华 段炼 张波 何金良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713-3720,共8页
绝缘子并联间隙是输电线路雷电防护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对500kV线路所用并联间隙的设计参数及其对电弧运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建立了绝缘子并联间隙的电弧运动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上下并联间隙的罩入比、罩入深度、尺... 绝缘子并联间隙是输电线路雷电防护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对500kV线路所用并联间隙的设计参数及其对电弧运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建立了绝缘子并联间隙的电弧运动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上下并联间隙的罩入比、罩入深度、尺寸以及短路电流对并联间隙间电弧运动情况的影响,详细分析了电弧所受的间隙磁场力、同侧导线磁场力和异侧导线磁场力的特征。仿真结果表明,上间隙电极的弯折角度不应过大,采用上下罩入深度比例2:1的设计,保证起弧点远离绝缘子,同时还防止了电弧上弧根在上间隙弯折处向绝缘子方向运动,绝缘子裸露空气部分85%。推荐并联间隙上下导体水平布置且端部距离绝缘子水平距离为700mm/700mm宽度的设计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kV线路防雷 并联间隙 电弧运动 电弧链式模型
下载PDF
纵向磁场作用下电弧的运动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丰顺 王士元 +2 位作者 史耀武 孙守礼 孙智富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43-46,共4页
从磁场作用下带电粒子的运动出发。
关键词 电弧 磁场 运动机制 焊接 电弧焊 带电粒子
下载PDF
黄铜电极对直流短电弧铣削Ti-6Al-4V的加工实验探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宗杰 王立忠 +2 位作者 周建平 许燕 刘凯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9-84,共6页
短电弧铣削加工技术是一种针对难加工导电材料具有高效去除率的放电加工方法,但是由于脉冲电源输出功率的限制难以达到高效的目的。采用黄铜作为阴极刀具材料,对Ti-6Al-4V进行直流短电弧铣削加工实验,研究不同工艺参数(电压幅值、主轴... 短电弧铣削加工技术是一种针对难加工导电材料具有高效去除率的放电加工方法,但是由于脉冲电源输出功率的限制难以达到高效的目的。采用黄铜作为阴极刀具材料,对Ti-6Al-4V进行直流短电弧铣削加工实验,研究不同工艺参数(电压幅值、主轴转速及工作介质压力)下对加工过程中材料去除率(MRR)、相对电极损耗(TWR)、能耗(SEC)和表面粗糙度(Sa)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数据采集系统和高速摄像仪对加工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数据和电弧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工件的微观形貌、能谱分析和硬度测试探索直流短电弧铣削的加工机理。实验表明:随着电压升高,MRR和Sa增加,MRR在电压为30 V时达到2906 mm^(3)/min,TWR和SEC随电压升高而降低;随工作介质压力增加,SEC增加,TWR和Sa降低,MRR在0.3 MPa时达到最大值;在主轴转速增加时,MRR、SEC和Sa增加,TWR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短电弧铣削 TI-6AL-4V MRR 电弧移动
下载PDF
低压断路器中电弧运动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旭 陈德桂 魏强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1,共3页
低压断路器开断中电弧的运动影响断路器的开断性能。通过对电弧运动的观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电弧的原理及对断路器进行改进。本文介绍利用高速摄像机对低压断路器开断中的电弧进行观察,并拍摄到低压断路器背后转移中的电弧运动图像。
关键词 断路器 电弧 运动图像 低压断路器
下载PDF
110kV复合绝缘子棒形并联间隙工频电弧疏导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0
15
作者 司马文霞 张智 +5 位作者 杨庆 袁涛 叶轩 廖永力 罗兵 李锐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114-121,226,共8页
绝缘子串加装并联间隙装置后,可以疏导工频续流从而保护绝缘子。并联间隙的导弧性能对于绝缘子串的保护至关重要,因而深入了解电弧在间隙电极上的疏导过程及电弧运动特性非常必要。基于此,该文开展了短路电流大小为500A和15.75kA的燃弧... 绝缘子串加装并联间隙装置后,可以疏导工频续流从而保护绝缘子。并联间隙的导弧性能对于绝缘子串的保护至关重要,因而深入了解电弧在间隙电极上的疏导过程及电弧运动特性非常必要。基于此,该文开展了短路电流大小为500A和15.75kA的燃弧试验研究。试验中使用高速摄像仪记录下了电弧运动过程,通过观察试验拍摄的图片分析了电弧的运动特性。利用之前研究建立的长间隙交流电弧模型,仿真计算了与试验电流大小相同的电弧运动过程。通过对比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可知,对于弧根的运动情况,二者基本一致。虽然在弧柱的运动形态上稍有差异,但弧柱的运动滞后于弧根的情况是一致的。因此,电弧运动仿真模型的精确性较高,可用于分析并联间隙装置的导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间隙装置 绝缘子串 燃弧试验 电弧运动 运动仿真
下载PDF
500kV断路器失灵保护优化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余江 周红阳 +3 位作者 陈朝晖 徐光虎 李捷 张园 《南方电网技术》 2014年第2期55-59,共5页
随着系统对故障的极限切除时间要求提高,断路器拒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变大。分析了开关固有分闸时间、燃弧时间、失灵动作元件返回时间等影响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延时取值的主要因素及其时间分布特性,提出了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延时及保... 随着系统对故障的极限切除时间要求提高,断路器拒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变大。分析了开关固有分闸时间、燃弧时间、失灵动作元件返回时间等影响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延时取值的主要因素及其时间分布特性,提出了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延时及保护逻辑优化方案,并分析了缩短失灵保护动作延时可能带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路器失灵 机械动作时间 燃弧持续时间 电流互感器拖尾
下载PDF
计及系统稳定需求的500kV断路器失灵及死区保护优化 被引量:28
17
作者 余江 周红阳 +3 位作者 陈朝晖 徐光虎 李一泉 张少凡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46,共5页
当前,电网系统稳定性对故障极限切除时间的要求已越来越高,断路器拒动对系统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基于对影响故障切除时间的因素,如主保护动作时间、断路器固有分闸时间、燃弧时间、失灵动作元件返回时间的分析,说明了影响断路器失灵... 当前,电网系统稳定性对故障极限切除时间的要求已越来越高,断路器拒动对系统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基于对影响故障切除时间的因素,如主保护动作时间、断路器固有分闸时间、燃弧时间、失灵动作元件返回时间的分析,说明了影响断路器失灵及死区保护动作延时取值的主要因素及各影响因素的时间分布特性;同时,基于以上因素提出了失灵及死区保护的优化方案,并已成功应用于南方电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路器失灵 死区保护 固有动作时间 燃弧持续时间 电流互感器拖尾
下载PDF
电弧运动图象的光电数字式测试系统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海文 陈德桂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5-48,共4页
研制了二维光纤阵列电弧图象测试系统。通过采用高速采集、高速存储器等技术,拍摄速度可达106幅/s,且成本低、使用方便。
关键词 电弧运动 测试仪器 图象 低压熔断器 限流熔断器
下载PDF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吴时国 刘展 +3 位作者 王万银 郭军华 Lüdmann T Wong H K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 ,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 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 3个沉积层序 (层序Ⅴ ,Ⅵ ,Ⅶ ) ,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 SWW和NW SE向两组断裂 ,且以NEE 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 ,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 ,断块抬升幅度大 ,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 ,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即东沙运动 ( 9 8— 4 4Ma)和流花运动 ( 1 89— 1 4Ma) ,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 ,该区受 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 8Ma以前 ,由于台湾岛不存在 ,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地震地层学 弧-陆碰撞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69
20
作者 赵淑娟 吴时国 +3 位作者 施和生 董冬冬 陈端新 王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08-1019,共12页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在晚中新世晚期,并在晚中新世末/早上新世初(5.5Ma)停止活动.东沙运动主要波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地区,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断块升降,其中隆起区沉积物遭受剥蚀,造成中新世及部分上新世地层的缺失.这次运动还形成了大量次级的NW-NWW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运动整体上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东沙运动可能与新近纪以来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NWW方向运动导致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在9~6Ma期间开始发生的弧陆碰撞有关.同时,由于南海向马尼拉海沟下的俯冲及洋壳的冷却沉降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处于拉张环境,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形成高速层,破坏了该区域的地壳均衡,从而造成上部地壳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沙运动 高速层 弧陆碰撞 新近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