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南勉县寒武系仙女洞组生物礁岩相学及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雅兰 李飞 +7 位作者 吕月健 王夏 王曾俊 李红 易楚恒 李杨凡 曾伟 李怡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8-618,共11页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生物礁临近层位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岩相学特征显示礁体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的临滨带环境,建造过程可依次分为钙质微生物主导、古杯动物大量繁盛以及古杯与钙质微生物联合建造三个阶段。生物礁灰岩中的陆源碎屑组分含量向上增多,且颗粒变粗,顶部被中—细砂岩覆盖。【结论】古杯—钙质微生物礁生长过程中对低强度的陆源碎屑输入具有一定的耐受度,当粗粒陆源碎屑组分的持续、高强度输入时将造成生物礁发育终止。本实例揭示了古杯—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生长过程与海底生态指标的相关性,可为古环境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钙质微生物群落 礁灰岩 古环境指标 寒武纪第三期 汉南—米仓山地区
下载PDF
川北旺苍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灰泥丘沉积特征及造丘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沈骋 谭秀成 +5 位作者 周博 李凌 曾伟 陈虹宇 苏成鹏 施开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214,共13页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枝状和房室状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砾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含云生物碎屑灰岩,发育丘基、丘核、丘盖和丘翼,后期演化为钙质砂泥岩结束生长。第二期生物丘发育在鲕粒滩间生屑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肾状藻,次为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漂浮砾岩和亮晶鲕粒灰岩,纵向上发育丘基、丘核、丘坪、丘盖和丘翼,最终再度沉积鲕粒灰岩。第三期灰泥丘发育在藻叠层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为古杯和微生物藻,岩性主要为古杯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丘基、丘核和丘盖。进一步分析三期灰泥丘的成丘环境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属于台缘斜坡环境内的斜坡灰泥丘低能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第二期属于台地边缘灰泥丘,经历四期演化阶段;第三期为台缘高能鲕粒滩向陆一侧能量相对较低的台缘古杯灰泥丘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剖面中灰泥丘多与鲕粒滩共存,构成丘滩复合体,为后期研究储集性能和油气富集关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泥丘 成丘模式 仙女洞组 川北地区 微生物藻 古杯
下载PDF
湖北宜昌王家坪下寒武统天河板组古杯礁丘及其成岩作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俊明 袁克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36-245,T002,共11页
王家坪古杯礁丘是由不规则古杯和蓝绿藻Renalcis、Epiphyton、Cirvanella等组成的障积礁丘。可分为:孤立小型古杯泥丘和由丘状藻-古杯粘结岩叠置而成的点礁。以Renalcis为主的藻-古杯粘结岩与孤... 王家坪古杯礁丘是由不规则古杯和蓝绿藻Renalcis、Epiphyton、Cirvanella等组成的障积礁丘。可分为:孤立小型古杯泥丘和由丘状藻-古杯粘结岩叠置而成的点礁。以Renalcis为主的藻-古杯粘结岩与孤立小型古杯泥丘一样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的低能陆架。以Epiphyton为主的藻-古杯粘结岩形成于较动荡的中-高能陆架浅滩。除造礁生物的沉积作用外,早期海底胶结作用和充填固化作用对古杯礁丘的形成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礁丘 生物沉积作用 成岩
下载PDF
浅析大涡模拟在古生态学中的应用
4
作者 冯文谦 李启剑 +2 位作者 那琳 张景新 李越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7,共13页
计算流体力学(CFD)作为一种用计算机来模拟流体实际流动情况的前沿分析方法,是流体力学问题的定量化求解工具。近年来, CFD在古生态学(特别是化石功能学)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CFD包含多种湍流计算模型,但早期对古生物化石... 计算流体力学(CFD)作为一种用计算机来模拟流体实际流动情况的前沿分析方法,是流体力学问题的定量化求解工具。近年来, CFD在古生态学(特别是化石功能学)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CFD包含多种湍流计算模型,但早期对古生物化石的仿真模拟实验主要基于雷诺平均数值模拟(RANS)。本文以寒武纪已灭绝的高钙化海绵动物——“规则”古杯动物化石模型为例,应用基于大涡模拟(LES)的湍流数值计算模型进行相关的流体力学模拟与分析。同时,应用RANS模型并以相同的流体动力学参数进行仿真模拟,从而详细比较不同计算模型间的差异。CFD结果重现了古杯动物在海底古水流环境下的流体力学特征, LES和RANS实验共同揭示了“规则”古杯动物独特的骨骼形态在其滤食以及有性繁殖等方面的适应性优势。与RANS模型相比, LES这一计算模型在本案例中呈现出更高精度的模拟结果,值得在相关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古生态 生物力学 古杯动物
原文传递
上扬子北缘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礁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杨凡 李飞 +6 位作者 王夏 李翔 李怡霖 王曾俊 李雅兰 易楚恒 曾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21-4334,共14页
作为一种海洋高等级生态系统,生物礁在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经历了重要转变,特别是后生动物礁的大规模出现对寒武纪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扬子北缘多个寒武系仙女洞组含古杯生物礁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特征分... 作为一种海洋高等级生态系统,生物礁在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经历了重要转变,特别是后生动物礁的大规模出现对寒武纪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扬子北缘多个寒武系仙女洞组含古杯生物礁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古杯动物既可以单独成礁,也可以与钙质微生物联合造礁,或者作为附礁生物保存于钙质微生物礁内部.古杯礁大部分具有低缓的外部形貌,障积结构发育且古杯化石保存较好,部分具亮晶胶结特征,以在正常浪基面附近和滩间环境发育最为典型.钙质微生物‒古杯礁与含古杯钙质微生物礁既可以单独发育,也可以在潮下带形成多个叠置状复合体;内部可见古杯被微生物黏附包绕或结壳,但礁胶结物少见.高能环境生物礁中古杯动物具有破碎状、异地搬运等特征,其原因可能与其个体较小,以及较薄的钙质骨骼还无法适应强水动力条件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区滨海环境经常性陆源输入带来的较高营养条件更有利于微生物主导的生物礁发育,古杯在与其竞争过程中可能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动物 钙质微生物 仙女洞组 寒武纪第三期 汉南‒米仓山地区 沉积学 环境地质
原文传递
古杯动物化石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爱华 袁克兴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237,共16页
古杯动物分布广,种类多,演化快,是国际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性化石,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古杯动物化石的研究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分类现状,评述Debrenne等的古杯动物化石新分类方案,并指出其与旧分类方案的差异及所存... 古杯动物分布广,种类多,演化快,是国际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性化石,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古杯动物化石的研究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分类现状,评述Debrenne等的古杯动物化石新分类方案,并指出其与旧分类方案的差异及所存在的问题,认为随着古杯动物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深入研究,及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支系统学应用,新方案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评述研究古杯动物化石地层学意义,认为Atdabanian阶底部、Botoman阶底部和Toyonian阶中部的古杯化石组合能够应用在寒武纪早期洲际间地层对比上。文章还阐述中国古杯动物在系统分类学、生物地层学与其古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中国古杯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动物化石 研究 现状 寒武纪早期
原文传递
Sedimentology of reefal buildups of the Xiannüdong Formation(Cambrian Series 2),SW China 被引量:5
7
作者 Hao Tang Stephen Kershaw +5 位作者 Xiu-Cheng Tan Hong Liu Fei Li Cheng Shen Fei-Fan Lu Xue-Fei Yang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The reefs in the Xiannüdong Formation(Cambrian Series 2) are the oldest archaeocyathan–microbial bioconstructions in China,but the details of their microbial structure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described.However... The reefs in the Xiannüdong Formation(Cambrian Series 2) are the oldest archaeocyathan–microbial bioconstructions in China,but the details of their microbial structure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described.However,a new section at Tangjiahe site,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contains very well-preserved microbial fabrics that provide these details,and is described in this study.The Tangjiahe section contains three levels of reefal buildups that were constructed by a consortium of archaeocyaths and calcimicrobes in varying proportions.The lowest(oldest) reefal buildup is a calcimicrobial biostrome,possibly in the form of a wide mound with a low relief(unconfirmed due to outcrop limitation),which was formed by Epiphyton with rare small archaeocyaths,and is sandwiched by flat-pebble conglomerates.The middle reefal buildup is a high-relief calcimicrobial mound,enclosed by oolites,that was built by intergrown Renalcis and Tarthinia.Archaeocyath fossils are uncommon,and were bound into the framework by microbial carbonates.The uppermost(youngest) reefal buildup is a low-relief archaeocyathan mound lacking calcimicrobes but partly having microbially-clotted textures attached on archaeocyaths.Calcimicrobes built or aided archaeocyaths to form the framework of Tangjiahe reefs.The three buildups formed in low-energy lagoons behind ooid shoals,and the environment was nutrient-rich due to terrigenous influx from adjacent lands.Tangjiahe reefs thus resemble most Early Cambrian reefs,in settings consistent with eutrophic,calm environments,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omination or aid of calcimicrobial components i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ITES archaeocyaths REEFS CAMBRIAN SERIES 2 Southwest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