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sit of event-based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inPing Wang YaFeng Zhang +5 位作者 RuiHu YanXia Pan HaoJie Xu Wei Shi YanXia Jin Hiroshi Yasud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6期477-484,共8页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tem dynamics in these regions. Rainfall event timing and magnitude 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are instrumental in creating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ainfall ev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an automatic tip-ping-bucket rain-gauge record across the entire summer monsoon season from 2008 to 2015 at the arid desert area of Shapotou in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Changing the minimum inter-event time (MIT) from 30 min to 24 h alters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from 64 to 25 for the event depth larger than 0.1 mm.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declined from 0.95 mm/h to 0.53 mm/h, and the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rose from 0.55 h to 4.4 h.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differed under different criteria of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s, except that for an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 of 0.5, 1.0, and 5.0 mm. The aforementioned features differed only at the lowest range of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epth for MIT=3 and 6 h.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dentification of event-based rainfall in this specific arid region can be better achieved by setting the MIT at six hours. The wide variation in rainfall event properties indicate the need for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per selection and reporting of event criteria in studies that adopt event-based data analysi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quantifying effective rainfall for soil water replenishment in terms of rainfall depth and intensity with infrequent rainfal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desert ecosystems rainfall even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浙闽海域冬季悬沙锋的次中尺度现象
2
作者 乔璐璐 王祥宇 +1 位作者 刘世东 郭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共11页
次中尺度运动是海洋中重要的动力过程,但是目前对浙闽海域悬沙锋的次中尺度现象及其动力特征的关注较少。本文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GOCI卫星遥感影像、实测表层悬沙浓度数据以及海表涡流数据等,研究了悬沙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次中尺度过程... 次中尺度运动是海洋中重要的动力过程,但是目前对浙闽海域悬沙锋的次中尺度现象及其动力特征的关注较少。本文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GOCI卫星遥感影像、实测表层悬沙浓度数据以及海表涡流数据等,研究了悬沙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次中尺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浙闽近岸的悬沙锋在冬季普遍发育,主要分布在浙闽海域20~25m等深线附近,但在浙江北部约29°N海域和台湾岛北部26~27°N海域锋面向海突出,指示了近海高浓度悬浮泥沙的向海输运;浙闽悬沙锋次中尺度现象显著,多表现相对涡度的气旋性涡旋;悬沙锋位置逐步向南移动,主要与冬季偏北风产生的西南向沿岸流有关;冬季大风事件有利于锋面次中尺度过程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中尺度涡旋 悬沙锋 浙闽近海 大风 冬季
下载PDF
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研究
3
作者 廉涛 孙莉 +2 位作者 王舫 刘福来 邓文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1301,共21页
以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讨论了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钴的来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中变基性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 以辽东宽甸钴矿勘查区南辽河群里尔峪组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讨论了里尔峪组变基性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及钴的来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中变基性岩为正斜长角闪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弱Eu负异常,显示E-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和地质温压计算结果表明,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2-1)记录了峰期高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p=0.82~1.00 GPa和t=712~751℃;(含辉石)斜长角闪岩(ZK1-1和ZK3-1)记录了峰后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p=0.42~0.81 GPa和t=688~759℃、p=0.59~0.85 GPa和t=703~739℃。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变基性岩中变质锆石记录的年龄为1857~1850 Ma。综合宽甸地区变基性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结果,推测其原岩为古元古代中期拉斑玄武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岩浆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物质混染,暗示古元古代中期打开的洋盆规模可能有限。通过与南、北辽河群变基性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为宽甸地区变基性岩不是钴矿化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有关钴矿化的物质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岩 宽甸 里尔峪组 古元古代 变质事件 钴矿化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夏季小时降水变化特征
4
作者 唐永兰 徐桂荣 祁海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092,共12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小时降水资料,结合三峡库区地形的多样性,分析了库区蓄水前(1992—2002年)和蓄水后(2003—2021年)夏季(6—8月)小时降水时空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强降水事件(HRE)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蓄水后小时降水的降水量和频次减少...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小时降水资料,结合三峡库区地形的多样性,分析了库区蓄水前(1992—2002年)和蓄水后(2003—2021年)夏季(6—8月)小时降水时空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强降水事件(HRE)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蓄水后小时降水的降水量和频次减少,而强度增加;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降水量、频次、强度在库区中北部增加,且多位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量、频次在库区西南部减少,强度在库区中南部和西北部减弱,且多位于31°N以南。蓄水前后小时降水的日变化峰值时间位相的空间差异程度表现为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频次;蓄水后降水量、频次、强度呈增加趋势的站点增多,且降水量和强度的日变化峰值时间位相在高海拔山区具有位相前移特征。蓄水前后各等级小时降水的降水概率和降水占比变化不明显,其中降水概率在(0.1,0.5)mm等级最大,≥20 mm等级最小;降水占比在(1,5)mm等级最大,(0.1,0.5)mm等级最小,≥20 mm等级约为15%。蓄水后小时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更加明显,其中≥20 mm等级的小时降水量和频次的双峰结构更为突出,其他等级的小时降水量和频次的峰值时间范围有扩大趋势,而各等级小时降水强度的次日尺度波动更频繁。蓄水前后HRE均是短历时型最多,长历时型最少,且短历时型HRE多开始于下午,中历时型和长历时型HRE多开始于夜间;蓄水后有利于HRE维持,短历时型HRE在中午和下午开始的概率增加,中历时型和长历时型HRE在清晨开始的概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蓄水 小时降水 强降水事件 日变化 地形
下载PDF
湿润地区暴雨特征对城市化响应研究
5
作者 张龙海 胡茂川 +2 位作者 杨芳 刘丙军 陈晓宏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人类活动使得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暴雨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厘清城市化对暴雨特征的影响对城市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为例,利用处于不同行政区的11个雨量站点在2006—2019年期间收集到的逐15min降水数据,识别场次... 人类活动使得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暴雨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厘清城市化对暴雨特征的影响对城市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为例,利用处于不同行政区的11个雨量站点在2006—2019年期间收集到的逐15min降水数据,识别场次暴雨;从暴雨雨量、日数、雨强、次数、雨型、雨峰占比和雨峰系数7个方面,分析湿润地区暴雨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表现。结果表明:(1)城市化率较高区的暴雨雨量、日数、强度和次数均高于城市化率较低区,暴雨次数在时序变异性上则相反;(2)城市化对暴雨雨型无显著性影响,广州市各区雨型占比差异不大,且暴雨大多为单峰型,占比约63%;(3)暴雨雨峰占比对城市化响应不明显,其与降雨历时呈负相关关系,短历时暴雨特征由峰值雨量主导,而长历时和超长历时的暴雨事件中的持续时间是影响雨量的主要因素;(4)广州短历时和超长历时暴雨雨峰系数受城市化影响显著,城市化率较高区明显高于城市化率较低区;此外,广州暴雨雨型大多为前期集中型单峰暴雨,但城市化率较高区的超长历时暴雨大多偏后期集中型,需要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地区 场次暴雨 暴雨特征 城市化 响应
下载PDF
民族地区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效应与实践路径——以贵州“村超”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谭淼 张守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7,72,共8页
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民族地区体育赛事以其独特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不容忽视的综合效应。本文以民族地区体育赛事为切入点,以贵州“村超”为例,深入探究其在赋能... 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民族地区体育赛事以其独特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不容忽视的综合效应。本文以民族地区体育赛事为切入点,以贵州“村超”为例,深入探究其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综合效应、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民族地区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根植于民本、技术、时代与共生的内生逻辑,具有推动、集聚及协同的综合效应。民族地区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面临民俗文化淡薄,主体动力不足;赛事治理粗放,组织协同僵化;供需结构失衡,资源整合脱嵌;传播渠道狭窄,赛事赋能受限等现实困境。为此,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主体激励,挖掘民俗文化基因;价值重塑,加速组织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推进农体文旅融合发展;渠道拓宽,扩大赛事覆盖范围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体育赛事 乡村振兴 贵州“村超” 协同治理 综合效应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与深度估计的施工机械危险区域侵入智能预警方法
7
作者 吴晗 韩豫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7,共10页
为解决因工人和施工机械侵入施工危险区域等原因造成的工程安全事故问题,提出一种多任务驱动的施工机械危险区域侵入事件动态识别与预警方法。首先以置换可变性卷积DConv2模块的Yolov8网络进行目标类别检测和坐标外轮廓提取,提高移动施... 为解决因工人和施工机械侵入施工危险区域等原因造成的工程安全事故问题,提出一种多任务驱动的施工机械危险区域侵入事件动态识别与预警方法。首先以置换可变性卷积DConv2模块的Yolov8网络进行目标类别检测和坐标外轮廓提取,提高移动施工机械的识别准确率;然后结合Monodepth2单目深度估计网络进行深度信息估计和坐标统一,计算工人或施工机械距离危险区域事件的实际距离,用于评估和预警危险区域侵入风险;最后将测试结果与不同修改层的Yolov8、原始Yolov8和Yolov5模型进行对比,并设计4种场景进行模型性能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在施工机械的识别和轮廓提取精度上分别提高了2.99%和3.55%,对工人和施工机械侵入移动施工机械危险区域风险事件的识别准确率能保持在88%以上,FPS保持在17.7左右,可以有效实现对施工机械危险区域侵入事件的智能动态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安全 危险区域 侵入事件预警 人机碰撞 深度学习 深度估计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农田灌溉事件遥感检测
8
作者 李文佳 王瑞燕 +2 位作者 徐家豪 王汝浩 李晓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0-128,共9页
快速获取灌溉事件的时空分布信息,对于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西北干旱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常规方法、基于MOD09GA光学遥感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法、分段PDI(perpendicular drynes... 快速获取灌溉事件的时空分布信息,对于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西北干旱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常规方法、基于MOD09GA光学遥感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法、分段PDI(perpendicular dryness index)差异阈值模型法、微波水分产品以及PDI差异阈值法与微波水分产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适用于不同植被覆盖状况的全年度农田灌溉事件的遥感检测方案,并从时空维度对优选出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DI差异阈值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呈强负线性相关(R2为0.879),由此构建了分段PDI差异阈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微波水分产品结合PDI差异阈值法检测灌溉事件的精度最高,该方法在干旱年的效果最优,在大满站无漏检测、无多检测,检测到党寨站点记录的2次灌溉事件,检测率OA为1,其次是平常年。在甘州区的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微波水分产品结合PDI差异阈值法制作的灌溉次数分布图与实际情况一致,甘州区灌溉能力较差的农田主要分布在离河流较远的张掖盆地的边缘,这些地方可能面临更大的气候变化风险。因此,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灌溉事件的检测应用中适宜采用干旱年份的微波水分产品结合PDI差异阈值法。该研究结果为实际灌溉信息的客观高效获取,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农田 灌溉事件 干旱地区 检测
下载PDF
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赛事推广路径研究——以贵州“村超”为例
9
作者 李龙 李卫东 刘宇航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5-52,共8页
贵州“村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榕江实践,火爆全网的背后是赛事宣传推广的价值体现。基于创新扩散的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贵州“村超”发展沿革的基础上,分析贵州“村超”的创新特征、... 贵州“村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榕江实践,火爆全网的背后是赛事宣传推广的价值体现。基于创新扩散的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贵州“村超”发展沿革的基础上,分析贵州“村超”的创新特征、传播渠道、时间过程和社会体系等创新扩散要素,凝练经验,从而提出我国各地乡村体育赛事的推广路径:敢于创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赛事;整合渠道,建立多元融合传播体系;推动决策,善用意见领袖与社交媒体;提供保障,基层政府营造支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赛事 乡村 推广路径 创新扩散理论 贵州“村超”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地区疑似侵入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杨丽华 刘池洋 +3 位作者 黄雷 周义军 刘永涛 秦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6,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岩浆岩体的发现对于构造-热事件重建、古地温场恢复及油气地质作用解析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首次在盆地内部古峰庄地区发现疑似浅层侵入岩体,刻画了其空间展布并探讨了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显...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岩浆岩体的发现对于构造-热事件重建、古地温场恢复及油气地质作用解析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首次在盆地内部古峰庄地区发现疑似浅层侵入岩体,刻画了其空间展布并探讨了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显示,古峰庄地区存在6个疑似侵入岩体,在平面上多呈环状或云朵状,剖面上愈临近岩体核部,地层杂乱反射和丘状构造特征愈明显。据岩体分布形式和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其分为“岩浆深分散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和“岩浆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前者由深及浅均有杂乱反射现象,与围岩反射特征明显有别,产状近直立,伴生断裂发育。后者仅在1 000 ms等时切片以上的浅部层系呈杂乱丘状反射,其下地层呈正常的层状反射、几乎不见地层扰动现象。分析认为先存断裂的存在及其数量、规模、垂向叠置程度、核部与端部断距以及地层压力,是造成岩浆差异式上涌的主因。结合盆内其他岩浆岩体发育特征和形成时代,认为古峰庄疑似侵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与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规模成烃期和成藏期一致,此阶段的热液活动对该区油气生成、保存和成藏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侵入岩体 古峰庄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豫北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对强降雨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昊 李艳利 +2 位作者 高振朋 张琮 张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3-953,共11页
我国北方蔬菜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人畜粪肥,引起区内浅层地下水硝酸盐(NO_(3)^(-))浓度急剧升高,但高浓度NO_(3)^(-)来源及在浅层地下水环境中转化的过程尚缺乏同位素证据,特别是强降雨事件对其影响尚不清楚。化学肥料中铵盐(N... 我国北方蔬菜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人畜粪肥,引起区内浅层地下水硝酸盐(NO_(3)^(-))浓度急剧升高,但高浓度NO_(3)^(-)来源及在浅层地下水环境中转化的过程尚缺乏同位素证据,特别是强降雨事件对其影响尚不清楚。化学肥料中铵盐(NH_(4)^(+))转化为NO_(3)^(-)是造成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中NO_(3)^(-)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强降雨事件导致浅层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和包气带中剩余NH 4+氧化为NO_(3)^(-)造成地下水NO_(3)^(-)浓度升高。为验证上述假设,选择豫北某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枯水期(2021年4月)和丰水期(2021年10月)浅层地下水NO_(3)^(-)浓度及同位素组成(δ^(15)N-NO_(3)^(-)和δ^(18)O-NO_(3)^(-)),结合水化学以及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H_(2)O和δ^(18)O-H_(2)O),辨识浅层地下水高浓度NO_(3)^(-)来源及其对强降雨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ρ(NO_(3)^(-))范围较枯水期更大,中间值更高,分别为177.47和114.68 mg·L^(-1);(2)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δ^(15)N-NO_(3)^(-)和δ^(18)O-NO_(3)^(-)范围较枯水期更宽泛,δ^(15)N-NO_(3)^(-)中间值升高,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7.8‰和7.3‰,但δ^(18)O-NO_(3)^(-)中间值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5.1‰和6.4‰;(3)丰水期浅层地下水δ^(18)O-H_(2)O范围较枯水期变窄,中间值升高,分别为-8.8‰和-9.2‰。氘盈余值(d_(e)=δD-8×δ^(18)O)范围变小,中间值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6.9‰和9.5‰;(4)强降雨洗脱包气带中富集15 N的NH_(4)^(+)转化为NO_(3)^(-),导致浅层地下水ρ(NO_(3)^(-))升高,δ^(15)N-NO_(3)^(-)值升高,但δ^(18)O-NO_(3)^(-)值降低;(5)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的解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NO_(3)^(-)来自于粪肥贡献率较枯水期增加,来自于土壤有机氮贡献率降低,化肥中铵态氮贡献率变化不大,但硝态氮肥贡献率增加,同时大气降水硝酸盐贡献率降低。研究结果证实,持续强降雨导致包气带中剩余的NH_(4)^(+)发生硝化作用,产生更多NO_(3)^(-)进入浅层地下水;同时降雨将地表粪肥NH_(4)^(+)转化来的NO_(3)^(-)携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因此,需要加强蔬菜种植区肥料田间管理,做到有效使用肥料,避免过度施用肥料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植区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来源 同位素混合模型 强降雨事件
下载PDF
大型体育赛事山地赛区交通组织研究
12
作者 刘洋 龙慧 +1 位作者 朱鸿章 刘家瑞 《城市交通》 2024年第2期86-93,共8页
大型体育赛事山地赛区交通组织相较城市赛区面临更大的挑战,应采用针对性措施和科学高效的组织方法,确保赛事交通顺利运转。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服务群体和保障需求,梳理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组织方案的制定流程及重点内容,包括分析赛事服... 大型体育赛事山地赛区交通组织相较城市赛区面临更大的挑战,应采用针对性措施和科学高效的组织方法,确保赛事交通顺利运转。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服务群体和保障需求,梳理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组织方案的制定流程及重点内容,包括分析赛事服务要求和赛区交通运行环境、测算交通保障需求、编制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交通运行流线。进而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山地赛区交通特征及交通服务面临的挑战。最后指出应结合赛区基础条件制定交通组织策略:在赛区外围布置远端停车换乘区实现远端接驳的组织模式,合理设置赛事公共汽电车专线以提升服务能力,根据服务群体驻地特征提供多种交通方式联合运输服务,同时制定应急预案保障,并做好赛前安全测试,以实现山地赛区安全、便捷、可靠的交通服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山地赛区 交通服务 交通组织 远端接驳 赛事公共汽电车专线 联合运输 应急预案
下载PDF
乡村体育赛事促进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13
作者 江宇翔 姚绩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17期75-79,共5页
该文以中国日益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觉为出发点,探讨乡村体育赛事在促进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乡村体育赛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体育理念在村民中的普及,丰富了群众的文... 该文以中国日益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觉为出发点,探讨乡村体育赛事在促进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乡村体育赛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体育理念在村民中的普及,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然而,现实中存在着村民观念滞后、乡村体育人才匮乏、赛事机制内部运行不规范、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该文提出了转变村民观念、加强体育赛事文化交流、培养体育赛事组织人才、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等优化路径,以期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体育赛事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体育赛事 乡村 文化振兴 路径选择
下载PDF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大理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含矿层位对比及深部找矿的指示
14
作者 高森 张拴宏 +7 位作者 王宏宇 刘建民 胡国辉 张琪琪 王森 孔令昊 许继峰 刘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7-2141,共15页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严格受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及盖县组变质碎屑岩过渡带“硅—钙面”附近层间或近层间构造带控制,含矿层位的精确对比有助于区域及深部找矿预测。笔者等对青城子矿集区85件大理岩样品开展了碳—...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严格受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及盖县组变质碎屑岩过渡带“硅—钙面”附近层间或近层间构造带控制,含矿层位的精确对比有助于区域及深部找矿预测。笔者等对青城子矿集区85件大理岩样品开展了碳—氧同位素测试,其中大石桥组中—下部厚层不含矿大理岩(普遍被古元古代基性岩床侵入)的δ^(13)C_(V-PDB)为2.1‰~6.1‰,普遍具有明显的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其原岩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Lomagundi—Jatuli)事件后期;而大石桥组上部中薄层含矿大理岩的δ^(13)C_(V-PDB)为-6.4‰至3.0‰,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不明显,其原岩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之后;矿区东南部原定的“南辽河群”“高家峪组”碎屑岩内大理岩夹层的δ^(13)C_(V-PDB)为-2.8‰至0,无明显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与胶—辽—吉带北部“北辽河群”高家峪组大理岩强烈碳同位素正漂移特征明显不同,其原岩也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之后。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岩性对比揭示,青城子矿集区东南部被认定为金—多金属矿体底板的“高家峪组”浅粒岩地层的层位与大石桥组上部地层相当,沉积时代晚于鞍山地区“北辽河群”高家峪组地层。结合前人研究及找矿勘查成果,认为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高家堡子—风银大地矿区深部可能存在有多个“硅—钙面”及含矿层位,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及找矿前景,深部勘探的终点应该到达大石桥组中—下部厚层大理岩段,即有变质基性岩床侵入、并具有碳同位素组成正异常的厚层状大理岩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洛马贡迪—贾图利(Lomagundi—Jatuli)事件 青城子矿集区 深部找矿预测 胶—辽—吉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南昌地区雷击事件气候统计与天气分析
15
作者 刘东育 段和平 +2 位作者 尹哲 强裕君 吕振东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为了更好地监测预警南昌地区雷电天气,减少雷击引发的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使用南昌市2000-2022年历史雷击事件资料进行气候统计与天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2年南昌地区雷击事件共出现96次,雷击事件的年、月、日变化均为“单峰”型;50... 为了更好地监测预警南昌地区雷电天气,减少雷击引发的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使用南昌市2000-2022年历史雷击事件资料进行气候统计与天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2年南昌地区雷击事件共出现96次,雷击事件的年、月、日变化均为“单峰”型;500 hPa高空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等天气系统是产生雷击事件的重要天气系统,中层干舌与低层湿区的交汇处最易产生雷击事件;雷击事件的10 min闪电频次与45dBZ雷达回波强度相关性较好,闪电密集发生在≥45dBZ回波中。研究结果为南昌地区雷击事件的监测预警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地区 雷击事件 闪电与45dBZ回波相关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地暖季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
16
作者 周芳弛 李国平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165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盆周山地暖季(5—9月)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单站暴雨事件频数在川西山地与川西南山地呈密集的带状分布。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通常在降水开始不久...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165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盆周山地暖季(5—9月)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单站暴雨事件频数在川西山地与川西南山地呈密集的带状分布。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通常在降水开始不久就达到雨量最大值,而川东北山地的峰值时间集中在暴雨事件中段。(2)盆周山地的暴雨系统整体呈自南向北由前半夜向后半夜传播的特征。川西南山地和川东北山地的暴雨系统分别呈现较弱的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传播,而川西山地的暴雨系统则存在明显的自西向东的传播特征。(3)长历时暴雨事件的峰值出现时间略落后于短历时暴雨事件。暴雨持续时间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经向差异,大值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北山地一带,暴雨雨量、频次和峰值基本不随持续时间变化,但川西南山地的暴雨峰值则随持续时间的加长而推迟。(4)在四川省大部区域,单站暴雨事件的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均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的特征。在成都平原西南部、东部以及川东北山地,夜间暴雨事件持续时间越长,降水量和频次在较高海拔越易出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周山地 单站暴雨事件 暖季 日变化 海拔高度
下载PDF
高寒沙地不同植被修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机制
17
作者 张政 向前胜 +2 位作者 张登山 王丽 史文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3,共9页
为探究高寒沙地不同植被修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机制,更好地发挥其水土保持作用,以青海共和盆地设置3 a的高立式网笼沙障、麦草方格沙障+花棒、麦草方格沙障+柠条、麦草方格沙障+沙蒿和麦草方格沙障+菊芋种植为研究对象。利用290... 为探究高寒沙地不同植被修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机制,更好地发挥其水土保持作用,以青海共和盆地设置3 a的高立式网笼沙障、麦草方格沙障+花棒、麦草方格沙障+柠条、麦草方格沙障+沙蒿和麦草方格沙障+菊芋种植为研究对象。利用2900ET气象站和ECH 2 O,分别对研究区降雨量和各沙障类型下0~140 cm(10、20、40、60、80、100、120和140 cm)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选取3种不同等级降雨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其土壤水分响应情况和0~60 cm土壤水分补给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8月—2021年8月,研究区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以低频率小雨为主,<2 mm降雨事件占总降雨事件最高(38.98%),贡献率最小(6.12%),各沙障类型按月土壤总蓄水量变化划为缓慢积累期(1—4月)、消耗期(5—6月)、积累期(7—9月)和稳定期(10—12月)且均在8月达到峰值,其中高立式沙障土壤蓄水量最高(4万7563.54 mm),菊芋沙障最低(2万5564.09 mm),其各土层土壤蓄水量的增加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出“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变化。2)降雨量<5 mm时,菊芋沙障0~10 cm、花棒沙障及沙蒿沙障0~20 cm土层水分产生波动;降雨量在5~18 mm时,高立式沙障0~10 cm,柠条沙障、沙蒿沙障及菊芋沙障0~20 cm,花棒沙障0~100 cm土层水分产生波动;降雨量>18 mm时,高立式沙障0~10 cm,柠条沙障、沙蒿沙障及菊芋沙障0~60 cm,花棒沙障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产生波动。综合该地区不同植被修图措施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情况,建议在5—6月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雨事件 沙障类型 植物 高寒沙区 不同土层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排球赛事协同发展研究
18
作者 张蕾 焦峪平 范美丽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1-85,共5页
新时期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粤港澳三地排球赛事的协同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就粤港澳大湾区排球赛事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进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排球赛事协同发展仍存在... 新时期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粤港澳三地排球赛事的协同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就粤港澳大湾区排球赛事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进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排球赛事协同发展仍存在顶层设计缺乏,深层次协作不足,要素流通不够高效有序等问题,可从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打造区域品牌赛事、完善要素流通机制等3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大湾区排球赛事协同发展,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从全面协同走向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球赛事 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血清RBP4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阳喜喜 龚海荣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96-400,共5页
目的 研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术的ACS患者152例(ACS组),... 目的 研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术的ACS患者152例(ACS组),根据介入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32例)和非MACE组(120例),另选取同期57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收集ACS患者临床资料,检测ACS组和对照组血清RBP4水平,并计算SII。分析ACS患者介入术后MACE的影响因素和血清RBP4、SII对其的预测价值。结果 ACS组血清RBP4水平和SI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年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Killip分级≥Ⅱ级、RBP4升高、SII升高为ACS患者介入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 <0.05)。血清RBP4水平联合SII预测ACS患者介入术后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大于RBP4、SII单独预测的0.744、0.750(P <0.05)。结论血清RBP4水平联合SII对预测ACS患者介入术后MACE的价值较高,且对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视黄醇结合蛋白4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心血管不良事件 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Xinjiang, China during 1961-2010 被引量:5
20
作者 Xiangling Tang Xin Lv Yineng Ouyang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6年第3期360-372,共14页
Daily 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35 weather stations in Xinjiang during 1961-2010 were examined using kriging spatial analysis, linear tendency estima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empor... Daily 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35 weather stations in Xinjiang during 1961-2010 were examined using kriging spatial analysis, linear tendency estima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emporal trend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is area were then analyzed using 12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7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Over the past 50 years, extreme cold indices, excepting the monthly maximum temperature minimum value and monthly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showed slight decreasing trends. These indices include the maximum number of consecutive frost days, icy days, cold-nighttime days, and cold-daytime days. 2) Extreme warm events generally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P < 0.01), including the indices of summertime days, warm-nighttime days, warm-daytime days, monthly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minimum temperature maximum value.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reshold values of extreme warm and cold events showed nota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A reducing trend of extreme cold events and an increase in extreme warm events has occurred mainly in northern Xinjiang. 4) For the past 50 years, six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aside from consecutive dry days,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Xinjiang (P < 0.05) and notable differenc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increase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was more rapid at northern than at southern sites.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was greater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increased in the plain region. 5)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good correlations among extreme temperature indices, excepting extreme temperature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jiang area Extreme Climatic event Spatial Chan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