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②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③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强,东亚夏季风为1961年以来最强,同时副高脊线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带北推至华北、西北地区,岷沱江、嘉陵江异常多,而长江中下游异常少,为典型的Ⅰ类雨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预测、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典型旱涝 海温异常 Ⅰ类雨型 拉尼娜 西风漂流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AHP-熵权法的望虞河西岸圩区活水调度方案多目标优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峰 石永杰 +2 位作者 刘俊 宋炳坤 高衍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以望虞河西岸的甘露圩和荡北圩为研究区,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选取恰当的水动力、水质和经济成本指标构建活水调度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主客观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决策单圩活水调度最优方案,并与圩区联合调度方案... 以望虞河西岸的甘露圩和荡北圩为研究区,构建水动力-水质模型,选取恰当的水动力、水质和经济成本指标构建活水调度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主客观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决策单圩活水调度最优方案,并与圩区联合调度方案比较活水调度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可有效确定活水调度最优方案;甘露圩最优调度方案为陈家角闸和甘露港闸共同引水,徐家浜闸站以6 m^(3)/s流量抽排;荡北圩最优调度方案为黄塘河闸和五星河北闸引水,珠桥河闸站和五星河闸站共以9 m^(3)/s流量抽排;与单圩活水调度相比,两圩联合调度后畅流活水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圩区 多目标评价 活水调度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望虞河西岸
下载PDF
基于RS、GIS西辽河流域地下水与植被发育关系的探究
3
作者 王旭 国林 +3 位作者 胡宸 周龙 孙靖尧 赵剑 《地下水》 2024年第2期20-22,70,共4页
在水文地质学领域,人们一直非常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遥感数据以其非接触、全面、精确并具有稳定数据质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下水数据,依据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研究西... 在水文地质学领域,人们一直非常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遥感数据以其非接触、全面、精确并具有稳定数据质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下水数据,依据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研究西辽河流域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并对不同海拔、坡度范围内植被覆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2~6 m,在0~200 m的海拔范围内,条件植被覆盖率占46.23%。坡度在0°~5°范围内条件植被覆盖率占80.90%。研究结果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有指导价值,可帮助相关部门实施植被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植被指数 条件植被覆盖率 西辽河流域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oron River,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6
4
作者 Xin JIA Shuangwen YI +4 位作者 Yonggang SUN Shuangye WU Harry F. LEE Lin WANG Huayu L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The West Liao River Basin is the hub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s well as the birthplace of rain-fed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based on 276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 The West Liao River Basin is the hub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s well as the birthplace of rain-fed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based on 276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oron River, Northeastern China, we trace the changes in prehistoric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shift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West Liao River Basin. Location information for those sites was obtained from fieldwork.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landform evolution of the Horqin Dunefield, and sub- sistence strategies practiced at the sites were extracted via the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locene Optimum promoted the emergence of Neolithic Culture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oron River. Monsoon failure might have caused the periodic collapse or transformation of prehistoric cultures at (6.5, 4.7, 3.9, and 3.0) kyr B.P., leaving spaces for new cultural types to develop after these gaps. The rise and fall of different cultures was also determined by subsistence strategies. The Xiaoheyan Culture, with mixed modes of subsistence, weakened after 4.7 kyr B.P., whereas the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 supported by sheep breeding, expanded after 3.0 kyr B.P.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reveal that cultures with differen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occupied distinct geographic regions. Humans who subsisted on hunting and gathering resided at higher altitudes during the Paleolithic Age (1074 m a.s.1.). Mixe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led humans to settle down at 600-1000 m a.s.1. in the Neolithic Ag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caused humans to migrate to 400-800 m a.s.1, in the early Bronze Age, whereas livestock production shifted human activities to 800-1200 m a.s.l, in the late Bronze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dunefield evolution subsistence strategy the Holocene west liao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尹炜 翟红娟 +2 位作者 邓志民 赵彦伟 陈炼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6,65,共7页
可调水量一直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争论的焦点,水源区生态需水是合理确定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并针对西线工程水源区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需要重... 可调水量一直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争论的焦点,水源区生态需水是合理确定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并针对西线工程水源区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生态需水应统筹考虑川陕哲罗鲑等关键物种、河岸植被等优势群落、干旱河谷等典型生态系统,深入研究高寒脆弱区关键保护对象对水文过程的响应规律,以及协调节点-河段-河流廊道多尺度、物种-生境-生态系统多目标的生态流量需求核算。此外,提出了“识别特殊需求-建立响应关系-统筹核算水量”的生态需水研究思路,以及节约用水、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高寒脆弱区 干旱河谷 川陕哲罗鲑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下载PDF
辽河流域河岸带植被多样性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利 孙鹤铭 +2 位作者 王赫 王俭 刘岚昕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19-125,共7页
河岸带生物多样性对治理河流及水土污染、排流截污、调节水量、稳定河岸、调节局部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景观功能.本文通过对辽河干流上下游8个研究区的河岸带植被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等多样性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了辽河干... 河岸带生物多样性对治理河流及水土污染、排流截污、调节水量、稳定河岸、调节局部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景观功能.本文通过对辽河干流上下游8个研究区的河岸带植被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等多样性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了辽河干流植被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河干流河岸带植被共51科128属165种,以菊科、禾本科为主.2020年辽河干流研究区域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54,2021年为2.38.2020年均匀度指数0.20~0.61,2021年为0.77~3.17.2020—2021年辽河河岸带植被多样性波动不大,中游段植物多样性等特征较好,与人为干扰较少、封育措施较好有关,下游多样性较低,因与城市较近,受到干扰较多有关.本研究为辽河河岸带生态功能恢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保护区 河岸带 植物群落多样性 排序
下载PDF
辽西地区夏至战国时期骨镞研究
7
作者 苏萨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骨器在夏至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骨镞作为主要武器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冲突出现的标志之一。在辽西地区骨镞出土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发现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井沟子遗存。不同时期骨镞形态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骨器在夏至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骨镞作为主要武器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冲突出现的标志之一。在辽西地区骨镞出土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发现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井沟子遗存。不同时期骨镞形态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演变过程以高质量的实用目的为前提,镞身由注重杀伤力转变为追求穿透力,铤部形态在夏家店上层文化趋于统一,扁形铤有利于提高箭镞的稳定性,远射力随着长铤的出现不断增强;夏家店下层文化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骨器生产地点,已经具备完整制作骨镞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成型技术。夏家店上层文化随着金属工具的应用推动骨镞生产规模化和功能专业化,骨镞成型技术已成熟,骨镞地位演变过程与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骨镞 青铜时代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永华 张生 +3 位作者 赵胜男 孙标 刘禹 张颖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9-205,共7页
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研究区,利用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降水量变化与地下水埋深变化进行突变检验,定量评估研究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多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降... 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研究区,利用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降水量变化与地下水埋深变化进行突变检验,定量评估研究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多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对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滞后期为3 a;研究区地下水埋深与降水量突变点为1998年,前期1980—1998年为基准期,后期1999—2016年为影响期;研究区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影响的贡献度为24.5%,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影响的贡献度为75.5%,人类活动是造成地下水埋深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西辽河 地下水埋深
下载PDF
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牛世伟 宫亮 +4 位作者 蔡广兴 何志刚 陈玥 刘子琪 隋世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54,共5页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种植区(22.3 mg/L)〉蔬菜种植区(21.9 mg/L)&gt;水稻种植区(19.2 mg/L),各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水稻种植区外都超标,但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有超标的风险;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差异也较明显,其中玉米种植区超标率为12.5%~87.5%,水稻种植区为9.4%~75.5%,蔬菜种植区为17.9%~58.9%,花卉种植区为21.4%~96.0%。另外,对于同一井深,不同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总体均表现为雨季前&gt;雨季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种植区 地下水 硝态氮
下载PDF
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怀宇 杨恒山 +1 位作者 刘晶 李媛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6-20,共5页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辽河平原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机制法,对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辽河平原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机制法,对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均呈双波型变化曲线,其中光合生产潜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981年发生突变下降;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在1978年突变减少,1997年突变增加;气候生产潜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突变增加。自1951—2008年以来,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差值趋于增大,表明降水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制约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生产潜力 西辽河平原
下载PDF
1961年-2014年西辽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异性诊断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凯 王晓琳 +1 位作者 王高旭 吴永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8,共7页
对西辽河流域1961年-2014年降水量年值建立了由基于过程线、滑动平均、Hurst指数的初步诊断,基于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的详细诊断两部分组成的变异诊断系统。并聚焦近10年(2005年-2014年)年降水量时空分布,... 对西辽河流域1961年-2014年降水量年值建立了由基于过程线、滑动平均、Hurst指数的初步诊断,基于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的详细诊断两部分组成的变异诊断系统。并聚焦近10年(2005年-2014年)年降水量时空分布,其年均降水与多年(1961年-2014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五组平均年降水空间分布比较,对采用ArcGIS的Kriging插值后的差值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序列呈轻微下降的整体态势,未来具有增加的可能性;6a、18a或30a为其主周期,1998年是年降水量的突变年。空间分布上,年降水量变异程度大致呈现自流域西南、东部向北部增大的趋势。近10年属于少雨年份。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少于上述五组降水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西辽河流域 时空变异 趋势分析 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下载PDF
西辽河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俊仕 王志新 +1 位作者 付玉娟 高振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6-69,73,共5页
以西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Landsat卫星TM/ETM+遥感影像与全国土地分类系统,结合通辽市1∶50 000地形图与实地调研数据,借助人机交互的人工目视解译法分别编制出1995年、2005年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 以西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Landsat卫星TM/ETM+遥感影像与全国土地分类系统,结合通辽市1∶50 000地形图与实地调研数据,借助人机交互的人工目视解译法分别编制出1995年、2005年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与转移矩阵对西辽河平原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自然、人文等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9 a间,水域、林地与未利用土地发生了大面积的缩减,而建设用地与耕地面积则在大幅增加,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动态度 转移矩阵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GIS的西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40
13
作者 王耕 吴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33,共6页
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具有空间特性、非线性和随机性,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空间信息,而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正是GIS的优势,它使各环境要素的分布态势及彼此之间的拓扑关系一目了然,并且图文并茂地展示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在... 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具有空间特性、非线性和随机性,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空间信息,而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正是GIS的优势,它使各环境要素的分布态势及彼此之间的拓扑关系一目了然,并且图文并茂地展示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充分研究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GIS的西辽河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评价方法.①拟定“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实地调查并收集资料;②数字化流域,运用模糊AHP和综合比较法赋权并量化计算;③建立西辽河流域生态安全指数GRID数据库,通过GIS的空间Interpolate运算和Assembly分析,阐述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 生态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 GIS 空间分异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辽河源头区水质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卞建民 胡昱欣 +2 位作者 李育松 马永祥 边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基于辽河源头区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该文开展了辽河源头区水环境质量的研究,旨在对区内的水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资料收集与汇总,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的思想和理论,利用研究区内13个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包括pH... 基于辽河源头区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该文开展了辽河源头区水环境质量的研究,旨在对区内的水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资料收集与汇总,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的思想和理论,利用研究区内13个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包括pH、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仿真运算及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选取的13个断面中,约76.92%的断面为Ⅴ类—劣Ⅴ类水质,仅有23.08%的断面水质级别在Ⅱ—Ⅲ类之间,研究区上游断面的水质状况较好,中下游的水质较差。将该结果与《环境公报》公布的主要断面水质结果进行对比,81.25%的评价结果相同,采用BP神经网络对研究区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源头区 BP神经网络 网络训练 水质评价
下载PDF
辽河保护区原生动物多样性分析及在水质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关萍 翟强 +2 位作者 张群 张姝哲 曲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4,共7页
2012年6月24日和8月2日对辽河保护区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原生动物36种,其中鞭毛虫12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33.33%;肉足虫1种,占2.78%;纤毛虫23种,占63.89%。原生动物的组成规律为植物性鞭毛虫多,动物性鞭毛虫少;纤毛虫... 2012年6月24日和8月2日对辽河保护区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原生动物36种,其中鞭毛虫12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33.33%;肉足虫1种,占2.78%;纤毛虫23种,占63.89%。原生动物的组成规律为植物性鞭毛虫多,动物性鞭毛虫少;纤毛虫多,肉足虫少。辽河原生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及多样性指数等特征均因水质的变化而变化。2次采集的优势种类为草履唇滴虫(Chilomonas paramecium)、隐滴虫(Cryptomonas sp.)、织毛虫(Histriculus sp.)、似织毛虫(Histriculus similis)、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和尖毛虫(Oxytricha sp.)。通过原生动物多样性分析,可初步确定辽河保护区的水质等级为Ⅳ~Ⅴ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保护区 原生动物 多样性指数 水质评价
下载PDF
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宫丽娟 刘丹 +1 位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6-875,共10页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运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辽河地区温度生产潜力(Wθ)和蒸散生产潜力(WV)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生产潜力(WR)无明显变化趋势,平均值分别为1120.19、647.12、695.50 g·m^−2·a^−1,西辽河地区热量条件好于降水,且1980s是水热配比(WR/Wθ)最好的年代;由气温、降水量和蒸散决定的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平均为643.65 g·m^−2·a^−1,气候倾向率为11.05 g·m^−2·(10 a)^−1;近58 a,W经历了“少-多-少-多”的周期性变化,且在1982、1998、2011年发生突变;西辽河地区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双辽、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翁牛特旗为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而开鲁县至奈曼一带为低值区;W对降水量变化更敏感,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决定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该区W增加幅度在2.4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气候变化 西辽河
下载PDF
10世纪末西辽河流域沙漠化的突进及其原因 被引量:39
17
作者 王守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8-242,共5页
西辽河流域在辽代早期和辽代之前 ,是自然环境较好的“辽泽”,其自然景观为面积广大的平沙地 ,其上生长乔木、灌木和草本 ,为疏林草原 ,还有较大面积的下湿地和较多湖泊 ,没有出现流动沙丘。在 11世纪期间的文献中 ,记载了西辽河流域有... 西辽河流域在辽代早期和辽代之前 ,是自然环境较好的“辽泽”,其自然景观为面积广大的平沙地 ,其上生长乔木、灌木和草本 ,为疏林草原 ,还有较大面积的下湿地和较多湖泊 ,没有出现流动沙丘。在 11世纪期间的文献中 ,记载了西辽河流域有明显的沙漠化表现。 10世纪末西辽河流域环境可能出现突变 ,是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时间。沙漠化的原因 ,主要为自然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辽代 沙漠化 环境变迁
下载PDF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水定地问题探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发鹏 穆文彬 肖恒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受自然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处于农业耕种条件优良与灌溉用水短缺并存的窘况,生态环境状况普遍较为脆弱,如何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之一。基于内蒙古... 受自然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处于农业耕种条件优良与灌溉用水短缺并存的窘况,生态环境状况普遍较为脆弱,如何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之一。基于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的具体表现,系统归纳了其原因,并依据以水定地的核心目标和功能,结合西辽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能科学有效地改善流域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的以水定地水土资源宏观优化配置思路。此外,还提出了建立健全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现代化的监测计量设施并强化监管,鼓励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以确保多方共赢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水定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 对策 西辽河流域
下载PDF
赣江下游东西河分流比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界仁 张婧 +1 位作者 罗春 吴彬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42,47,共4页
根据分流比计算原理,选取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子,并利用实测资料,对赣江下游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选择断面过水面积和水力比降作为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素。2000~2006年,西河过水断面面积增幅大于东河;东、西河... 根据分流比计算原理,选取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子,并利用实测资料,对赣江下游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选择断面过水面积和水力比降作为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素。2000~2006年,西河过水断面面积增幅大于东河;东、西河水力比降均有所下降,东河下降的幅度大于西河,西河的水力比降大于东河。上述两个方面的因子变化造成西河分流比不断增大,东河分流比减小。此外,对分流比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比 过水面积 水力比降 赣江下游东西河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梁团豪 谢新民 +1 位作者 崔新颖 杨丽丽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91-295,共5页
在现有的水资源配置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运筹学方法和规则模型方法,构建了面向经济耗水与生态耗水总量控制的基于优化技术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和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结合西辽河流域实际情况,根据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 在现有的水资源配置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运筹学方法和规则模型方法,构建了面向经济耗水与生态耗水总量控制的基于优化技术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和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结合西辽河流域实际情况,根据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通过不同组合方案的长系列逐月调节计算,提出不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配置系列成果,实现了优化模型与规则模型相互校验和印证,使水资源配置结果科学合理和简单实用,为编制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模型 三次平衡 西辽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