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tilizing sediment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arriers in reducing aeolian erosion in Minqin desert area,China
1
作者 SONG Dacheng ZHAO Wenzhi +5 位作者 LI Guangyu WEI Lemin WANG Lide YANG Jingyi WU Hao MA Quanl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668-684,共17页
The clay–sand barriers in Minqin desert area,China,represent a pioneering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project with a venerable history of 60 a.However,studies on evaluating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 The clay–sand barriers in Minqin desert area,China,represent a pioneering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project with a venerable history of 60 a.However,studies on evaluating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arriers against aeolian erosion,particula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are limited and thus insufficient to ascertain the protective impact of these barriers on regional aeolian activities.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surface sediments(topsoil of 0–3 cm depth)of clay–sand barriers in Minqin desert area to explain their erosion resis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In March 2023,six clay–sand barrier sampling plots with clay–sand barriers of different deployment durations(1,5,10,20,40,and 60 a)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plots,and one control sampling plot was set in an adjacent mobile sandy area without sand barriers.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opsoil of each sampling plot in the study area in April 2023 and sediment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Results indicated a predominance of fine and medium sand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tudy area.The deployment of clay–sand barriers cultivated a fine quality in grain size com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surface sediments,increasing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very fine sand,silt,and clay by 30.82%,417.38%,and 381.52%,respectively.This trend became markedly pronounced a decade after the deployment of clay–sand barriers.The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arriers in erosion resistance was manifested through reduced wind velocity,the interception of sand flow,and the promotion of fine surface sediment particles.Coarser particles such as medium,coarse,and very coarse sands predominantly accumulated on the external side of the barriers,while finer particles such as fine and very fine sands concentrated in the upwind(northwest)region of the barriers.By contrast,the contents of finest particles such as silt and clay were higher in the downwind(southeast)region of the sampling plots.For the study area,the deployment of clay–sand barriers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st-effective engineering solutions for aeolian erosion control,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parameters serving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se barriers i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system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artificial sand control projects in arid deser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sand barriers sediment grain siz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eolian erosion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Minqin desert area
下载PDF
Trend and Dynamic Cause of Sediment Particle Size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2
作者 杨云平 张明进 +1 位作者 李义天 樊咏阳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6年第6期992-1003,共12页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in recent 20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sand-silt boundary and the mud area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e...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in recent 20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sand-silt boundary and the mud area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e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the effects of natural mechanism 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recent years (2006-2013),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sedi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rouped sediments i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area to the Yangtze Estuary have presented no obvious chang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2006; (2) The median diameter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displayed a coarsening trend with the decrease of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basin and the drop i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re area; (3) In 2004-2007, the sand-silt boundary in the north part (31 ~30'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presen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hile that in the south part (31~30'S) moved inwards; In 2008-2013, both the sand-silt boundari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moved inwards,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in the dry season, a relatively enhanced hydrodynamic force of the tides was gene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a decreas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a flow along the banks in North Jiangsu; (4) The mud area where the maximum deposition rate is foun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ends to shrink due to the drop in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basin, and the decrease i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re area and erosion in the delta. Moreover, it tended to shift to the south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implement of the training works on the deep-water channel of the North Passage changed the split ratio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Passag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ower of the discharged runoff in the South Pass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diment sand-silt boundary mud area trend and caus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YangtzeEstuary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卓佩 牛健植 +4 位作者 樊登星 赵春光 苗禹博 杜洲 杨智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6,共12页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urst指数探究土壤水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量化年平均降水、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类型6个因子对土壤水蚀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结果](1)2000-2020年5期多沙粗沙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下降48.09%,77.93%,83.01%,36.13%;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上升46.22%,0.33%。现阶段多沙粗沙区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占比分别为62.49%,42.07%。(2)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总体年际变化呈波动显著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214.89 t/(km^(2)·a)降至2020年的1169.44 t/(km^(2)·a)。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空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面积占比为76.13%,未来仍将以下降状态为主,面积占比为62.50%。(3)6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且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2000-2005年由降水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2010-2020年由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结论]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状况不断好转;未来共有62.50%的区域土壤水蚀模数为持续下降与未来下降状态,但仍有20.44%的区域存在上升的潜在风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变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使得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驱动力呈动态变化;在今后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防治,优化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坡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RUSLE模型 土壤水蚀 趋势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产品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
4
作者 李舒畅 郭正 +4 位作者 张风宝 罗佳茹 李玄添 申楠 杨明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 [目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准确量化该区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效益、水土流失状况及黄河下游安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5种30 m高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产品(CNLUCC、GLC_FCS30、CLCD、AGLC-2000-2015、GlobeLand30),运用耕地利用动态度、偏差系数、转移矩阵、空间一致性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多源产品耕地在多沙粗沙区的时空特征,形成30 m分辨率高精度融合数据集产品,并对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融合产品分析1990-2020年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耕地的数量、分布、结构特征。[结果]现有多源数据集产品之间耕地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而融合产品精度均优于单独使用5种现有产品。基于融合产品分析发现,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先增加后波动式降低的趋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为分界线;1990-2020年耕地面积净减少3170.59 km^(2),减少17.63%,且>15°的坡耕地面积占比逐年减少;耕地的动态转移类型主要为草地,其次为人工地表。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结论]综合分析多源产品的优劣,基于目标地类融合和解释多源数据探究的有效方法,以深入研究某区域的地类特征,从而获得更为精确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 融合产品 多源数据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海燕 王鑫 +1 位作者 杨振奇 薛志宏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29-336,共8页
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的实施,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该区地处砒砂岩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水蚀、风蚀问题仍旧严峻,生态... 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的实施,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该区地处砒砂岩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水蚀、风蚀问题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亟待提质增效。众多学者在该地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该地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地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窟野河流域治理成效,梳理了该地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对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发现窟野河流域的复合侵蚀机理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对区域水分承载能力阈值的精准厘定,且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社会经济效益有待提升,水土保持监管需向智慧化转型,为未来窟野河流域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窟野河 黄河多沙粗沙区 土壤侵蚀 生态修复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光谦 张长春 +3 位作者 刘家宏 魏加华 薛海 李铁键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6,共7页
通过遥感手段和数字流域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近10来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90年代末期与80年代末期相比,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大约占50%,植被覆盖度没变化区域约占48%。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导致了... 通过遥感手段和数字流域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近10来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90年代末期与80年代末期相比,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大约占50%,植被覆盖度没变化区域约占48%。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导致了流域水沙条件的变化,90年代末期植被覆盖条件下,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百分比不高;不同的降雨过程,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有一定的差别;从不同降雨过程多年平均看,近10来年植被措施年均减水2.63亿m3,减沙1.13亿t,减水减沙比为2.75,即减1亿t沙的同时减水2.75亿m3,减水百分比为7.61,减沙百分比为10.56,减沙效益大于减水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植被覆盖 流域模型 减水减沙
下载PDF
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沙变化特征及趋势性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汪丽娜 王勇 +2 位作者 高鹏 张晓萍 穆兴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6,共6页
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治理黄河泥沙的重点核心地区。根据1960—1999年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和佳芦河径流及输沙资料,以流域为单元,分析了区内各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变化... 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治理黄河泥沙的重点核心地区。根据1960—1999年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和佳芦河径流及输沙资料,以流域为单元,分析了区内各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区内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在季节上,除秃尾河径流量集中期为6月份外,其余4条流域径流量的集中期均为8月份;5条流域输沙量的集中期均为8月份。各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突变时间均在20世纪70年代,说明各流域水沙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尤以20世纪90年代减少最明显。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影响该区内各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输沙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50
8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2 位作者 殷宝库 高云飞 刘晓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4,共4页
[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 [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2016年,准格尔旗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显著,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地面积分别减少16.02,12.66和2.48km^2,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其他土地、耕地的占地面积分别增加18.63,10.53和1.72km^2;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70.8km^2。[结论]准格尔旗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结合水土流失数据分析表明,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与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矩阵 多沙粗沙区 准格尔旗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多沙粗沙区梯田对径流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康玲玲 张宝 +3 位作者 甄斌 董飞飞 刘红梅 王云璋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19,共4页
在分析梯田入渗规律及其对径流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坡改梯对径流的影响,确定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北、中、西南部的单位面积梯田对径流的影响量。结果表明:梯田对径流影响的最大值出现在北部,特别是较高质量梯田(1、2级)在丰水年份... 在分析梯田入渗规律及其对径流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坡改梯对径流的影响,确定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北、中、西南部的单位面积梯田对径流的影响量。结果表明:梯田对径流影响的最大值出现在北部,特别是较高质量梯田(1、2级)在丰水年份,值最大;中部是影响值最小的地区,这一特点除与该区地形地貌有关外,还与该地区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较大、产生洪水过程多等因素有关;西南部的影响值处于中部和北部之间,主要是该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和降水量偏大,且年内分配相对不甚集中和高强度暴雨相对偏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影响量 梯田 多沙粗沙区
下载PDF
宁夏盐池县3种常见沙生植物群落特征及阻沙能力 被引量:12
10
作者 贾丽娜 吴斌 +2 位作者 丁国栋 张宇清 王翔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6-58,63,共4页
植物形态对其阻沙能力大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池县3种常见沙生植物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Ledeb)、米蒿(Artemisia dalai-lamaeKrasch)和针茅(Stipa capillataLinn)的野外调查,分析了3种3沙生植物群落的主要形态参数与沙舌长... 植物形态对其阻沙能力大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池县3种常见沙生植物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Ledeb)、米蒿(Artemisia dalai-lamaeKrasch)和针茅(Stipa capillataLinn)的野外调查,分析了3种3沙生植物群落的主要形态参数与沙舌长度和拦沙面积的相关关系及与其阻沙能力的拟合关系。结果表明:3种沙生植物群落主要形态参数分别与沙舌长度和拦沙面积呈显著相关,猫头刺、米蒿和针茅的高度与拦沙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0.793、0.988,而冠幅宽度和长度与拦沙面积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猫头刺和针茅的拦沙面积和沙舌长度都随着冠幅面积和植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而米蒿则呈幂指数增加,且猫头刺的阻沙能力大于针茅和米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形态 阻沙能力 拦沙面积 沙舌长度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暴雨侵蚀产沙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占斌 符素华 +1 位作者 解建仓 阮本青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9-24,共6页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窟野河流域的水沙资料,对该地区雨洪、泥沙特性及侵蚀产沙特点进行典型分析.提出了降雨分布均匀性系数的概念,并将其与前期影响雨量等定量指标一起引入暴雨侵蚀产沙过程的水沙传递关系中,建立了流域出口...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窟野河流域的水沙资料,对该地区雨洪、泥沙特性及侵蚀产沙特点进行典型分析.提出了降雨分布均匀性系数的概念,并将其与前期影响雨量等定量指标一起引入暴雨侵蚀产沙过程的水沙传递关系中,建立了流域出口径流含沙量与流量、前期影响雨量和降雨空间分布均匀性系数的定量关系.此结果对多沙粗沙区流域次暴雨侵蚀产沙预报,以及多沙粗沙区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沙区 暴雨侵蚀产沙 降雨空间分布 前期雨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的多维临界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劭锋 刘全友 +1 位作者 陆中臣 李忠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77-3285,共9页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受到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作用。从该地区侵蚀产沙的自然和人文影响要素识别入手,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各主要影响因子侵蚀产沙过程的单维临界响应及其发生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蚀产沙要素交互作用...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受到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作用。从该地区侵蚀产沙的自然和人文影响要素识别入手,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各主要影响因子侵蚀产沙过程的单维临界响应及其发生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蚀产沙要素交互作用的多维临界综合集成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定量计算出目前该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及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对侵蚀产沙的贡献,最后提出了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调控目标和现有治理措施的调整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该地区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各影响因素侵蚀产沙的单维临界响应发生位移和变化,达到复合临界极值的多维临界点趋于降低或基本保持不变。(2)该地区的侵蚀强度在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交互作用下仍在加剧。其中,可分离的自然因素作用占80%左右,人为因素作用占20%左右。就自然因素而言,降水对产沙强度的贡献最大约为61%;(3)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抵不上人为破坏速度;(4)在多沙粗沙区人为因素产沙贡献中,农业结构的贡献最大。这意味着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置于第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粗沙多沙区 侵蚀产沙 影响要素 单维临界 多维临界 调控
下载PDF
基于数字平台的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以黄河岔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涛 张鹰 +1 位作者 陈界仁 何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6-460,共5页
本文以黄河无定河水系岔巴沟流域为例,针对其气候、植被以及下垫面条件等时空变化特征,在全流域1∶1万DEM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型由网格单元的超渗产流模型和汇流模型组成,提出了考虑流域水保措施的流域汇... 本文以黄河无定河水系岔巴沟流域为例,针对其气候、植被以及下垫面条件等时空变化特征,在全流域1∶1万DEM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型由网格单元的超渗产流模型和汇流模型组成,提出了考虑流域水保措施的流域汇流计算。使用该模型对1970~1989年大中场次洪水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等流时线法 线性水库 滞后演算法 黄河多沙粗沙区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地区干旱荒漠景观区域化探方法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华 杨少平 +1 位作者 刘应汉 刘华忠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1-227,共7页
西昆仑地区地处中国风成沙的沉降区,与其它区相比较,风成沙粒级偏细。风成沙中主要颗粒成分为石英长石,但偏粗粒级混有一定比例近源岩屑;细粒级云母和暗色矿物颗粒增多,导致风成沙各粒级元素含量分布从粗粒至细粒级呈两头偏高,中... 西昆仑地区地处中国风成沙的沉降区,与其它区相比较,风成沙粒级偏细。风成沙中主要颗粒成分为石英长石,但偏粗粒级混有一定比例近源岩屑;细粒级云母和暗色矿物颗粒增多,导致风成沙各粒级元素含量分布从粗粒至细粒级呈两头偏高,中间偏低的趋势。该区水系中普遍见风成沙掺入,水系沉积物从粗至细粒级石英长石颗粒逐渐增多,岩屑颗粒逐渐减少,石英长石主要来自风成沙。水系沉积物中,元素含量以80目级为界出现明显差异,-80目粒级元素含量明显受到风成沙干扰。因此,在该区开展区域化探采样粒级应为-10^+80目粒级。奥依且克地区-10^+80目和-80目两种粒级试点测量结果,表明-10^+80目粒级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沙 水系沉积物 区域化探 采样粒级 新疆 昆仑山 荒漠景观 干旱
下载PDF
黄河中游粗沙区范围界定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景可 李钜章 李凤新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15,37,共7页
黄河下游沉积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粗沙区,但至今粗沙区的范围及面积还未定论。笔者在理解粗泥沙特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确定划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指标,并进行了形态类型... 黄河下游沉积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粗沙区,但至今粗沙区的范围及面积还未定论。笔者在理解粗泥沙特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确定划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指标,并进行了形态类型区划分和侵蚀产沙模型建设。在上述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粗沙区范围界定,其结果是黄河中游粗沙区面积为95515km2,多沙粗沙区的面积为94121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范围界定 黄河中游 泥沙沉积 面积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近期水沙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亚军 王志勇 +1 位作者 马志瑾 徐建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36,40,共3页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56—2004年为基准期,2005—2010年为监测对比期,对该区近期的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年均值相比,监测期年均降水量增加了3.9%,而年均径流量减少了48.2%,年均全沙输沙量和d≥0...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56—2004年为基准期,2005—2010年为监测对比期,对该区近期的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年均值相比,监测期年均降水量增加了3.9%,而年均径流量减少了48.2%,年均全沙输沙量和d≥0.05 mm、d≥0.1 mm的粗泥沙输沙量分别偏少了85.9%、90.8%和93.0%。近期该区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减少趋势,原因主要是监测期内该区没有发生大范围和高强度暴雨,加之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措施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降水量 粗泥沙 多沙粗沙区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雪梅 杨汉颖 +1 位作者 林银平 徐建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11,共3页
经过研究和比较,采用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区域。全沙模数大于5 000t/ km2的地区为多沙区,粗泥沙模数大于1 300t/ km2 的地区为粗沙区,既是多沙区又是粗沙区的地区即是多沙粗沙区。在经过内业分析、... 经过研究和比较,采用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区域。全沙模数大于5 000t/ km2的地区为多沙区,粗泥沙模数大于1 300t/ km2 的地区为粗沙区,既是多沙区又是粗沙区的地区即是多沙粗沙区。在经过内业分析、外业查勘和遥感图片对照修正后,确定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 .86 万k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沙粗沙区 多沙区 粗沙区 区域界定 黄河中游
下载PDF
坡面产沙理论模型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光谦 薛海 刘家宏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5年第S1期1-7,共7页
坡面产沙计算是水土流失预测模型的基础.本文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在概化的坡面上考虑影响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力学关系,推导出坡面产沙量的计算公式.通过与坡面产沙实验资料对比,说明提出的坡面产沙计算公式结构合理,待定... 坡面产沙计算是水土流失预测模型的基础.本文基于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在概化的坡面上考虑影响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力学关系,推导出坡面产沙量的计算公式.通过与坡面产沙实验资料对比,说明提出的坡面产沙计算公式结构合理,待定参数确定后可以作为预测坡面产沙的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产沙模型 多沙粗沙区
下载PDF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区域地形因子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云飞 李智广 +1 位作者 杨胜天 曹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清水川流域,以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在1∶250 000比例尺DEM上提取地表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等高线密度等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以1∶10 000比例尺计算的地形因子为真值,拟合各区域土... 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清水川流域,以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在1∶250 000比例尺DEM上提取地表起伏度、高程变异系数和等高线密度等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以1∶10 000比例尺计算的地形因子为真值,拟合各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等高线密度是合适的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计算指标。应用该方法在皇甫川下游进行检验,模拟结果误差小于10%,效果良好,可作为土壤侵蚀区域地形因子计算时指标选择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LE 地形因子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等高线密度
下载PDF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建军 赵力毅 冯光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9,共3页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系列(1954—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较短系列(1954—1969年)变化情况,并对长系列输沙模数进行还原,得出还原后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和年输沙模数分别为3.19亿t、1.7万t/(km2.a),介于短系列和长系列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年还原量为0.64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模数 水文系列 输沙量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黄河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