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
作者 杜华栋 范鹏辉 +3 位作者 毕银丽 谢姗姗 刘研 刘云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9-469,共11页
探究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干旱区不同地貌单元针对性的自然植物群落保护措施制定与合理的人工恢复植物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析了干旱砾漠区砾漠戈壁、风蚀残丘、风沙地和河谷地4种微地貌单元植物... 探究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干旱区不同地貌单元针对性的自然植物群落保护措施制定与合理的人工恢复植物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析了干旱砾漠区砾漠戈壁、风蚀残丘、风沙地和河谷地4种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并基于土壤和微气象因子监测探究了不同地貌单元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植物群落呈斑块状分布,垂直结构1~2层,生活型主要以1年生植物和小灌木为主;不同地貌单元中砾漠戈壁灌木约占45%,风蚀残丘和风沙地1年生植物约占50%,河谷地植物群落包含所有统计的5种生活型,其中包括少量乔木和藤本植物。(2)干旱砾漠区河谷地的植物群落覆盖度、植株密度、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最高,风蚀残丘次之,在植物分布稀疏的砾漠戈壁和群落结构最简单的风沙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最低。(3)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可溶性盐和地表温度是影响干旱砾漠区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除此之外,风蚀残丘的土壤容重、砾漠戈壁和风沙地的地表风速也是影响各自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干旱砾漠区生态受损后应依据不同微地貌单元中影响植物群落的主要生态因子制定相对应的植被恢复措施,如砾漠戈壁地貌减小地表温度、通过土壤质量改善在风蚀残丘和风沙地恢复建群种、河谷地生态用水的维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砾漠区 微地貌单元 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及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2
作者 杜华栋 刘研 +2 位作者 毕银丽 车旭曦 拜梦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探明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真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土壤真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生态损伤修复策略制定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比了干旱砾漠区4种微地貌单元(风蚀残丘、砾漠戈... 探明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真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土壤真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生态损伤修复策略制定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比了干旱砾漠区4种微地貌单元(风蚀残丘、砾漠戈壁、河谷和风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真菌α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再结合不同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性和微气象因子测定,探究了各微地貌单元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土壤均为砂质土壤,其中风沙地砂粒含量最大且黏粒含量最小,而河谷土壤粒径组成则相反;河谷和砾漠戈壁之间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微地貌单元;河谷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微地貌单元21.4%,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出39.3%;速效养分中除砾漠戈壁的速效氮与速效钾、风蚀残丘的速效磷含量显著较低外,其他微地貌单元速效养分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土壤真菌α多样性中,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e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在风沙地显著降低而其他微地貌单元差异不明显,但Chao1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真菌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不同微地貌单元都以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菌门,其中子囊菌门在砾漠戈壁和风蚀残丘优势度最大,担子菌门在河谷占比最大;在属水平上,风蚀残丘的新凸轮孢菌属、暗茎草属,砾漠戈壁的新凸轮孢菌属、光黑壳,河谷的曲霉属、链格孢属,风沙地的金银花属、新凸轮孢菌属分别为各地貌单元土壤真菌群落优势属。(3)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可溶性盐是影响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共同关键因子,风沙地的土壤机械组成、风蚀残丘的地表温度、光辐射强度、砾漠戈壁的地表风速和河谷的地表植被生物量分别为各自地貌单元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差异化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砾漠区 微地貌单元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真菌群落 生态因子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井工煤矿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3
作者 王新涛 李丽 《山东水利》 2024年第1期70-73,共4页
干旱荒漠区是我国重点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煤矿开采活动的加剧,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变得非常艰巨。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干旱荒漠区典型井工煤矿的现状分析和文献查询,探讨了... 干旱荒漠区是我国重点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煤矿开采活动的加剧,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变得非常艰巨。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干旱荒漠区典型井工煤矿的现状分析和文献查询,探讨了井工煤矿在干旱荒漠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该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为干旱地区井工煤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井工煤矿 水土流失 排矸场区
下载PDF
南疆地区水资源问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6
4
作者 尹立河 张俊 +6 位作者 姜军 张鹏伟 顾小凡 董佳秋 郭培宏 杨炳超 李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研究目的】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诸多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该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因素,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 【研究目的】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诸多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该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因素,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前人已有成果,从南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3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南疆地区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山区,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河流出山后,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最终以蒸散发的形式消亡于流域下游。南疆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45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8亿m^(3),重复量249亿m^(3)。近年的开发利用量已达327亿m^(3),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远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警戒线,总体上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南疆地区的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优于Ⅲ类水的地表水占94%。地下水的水质从山前倾斜平原向盆地腹部,浅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由Ⅰ-Ⅲ类转变成Ⅳ-Ⅴ类地下水(高矿化度水),部分地区常规水化学、有机物含量等超标。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偏低、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生态需水量的估算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不足等。【结论】针对以上问题,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及提高咸水的资源化利用程度,统筹上、中、下游的水资源调度,优化水资源在生活、生态、生产之间的配置,加强南疆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以及生态需水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沙漠 干旱区 问题 对策建议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南疆
下载PDF
Revisit of event-based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XinPing Wang YaFeng Zhang +5 位作者 RuiHu YanXia Pan HaoJie Xu Wei Shi YanXia Jin Hiroshi Yasud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6期477-484,共8页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tem dynamics in these regions. Rainfall event timing and magnitude 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are instrumental in creating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ainfall ev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an automatic tip-ping-bucket rain-gauge record across the entire summer monsoon season from 2008 to 2015 at the arid desert area of Shapotou in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Changing the minimum inter-event time (MIT) from 30 min to 24 h alters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from 64 to 25 for the event depth larger than 0.1 mm.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declined from 0.95 mm/h to 0.53 mm/h, and the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rose from 0.55 h to 4.4 h.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differed under different criteria of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s, except that for an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 of 0.5, 1.0, and 5.0 mm. The aforementioned features differed only at the lowest range of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epth for MIT=3 and 6 h.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dentification of event-based rainfall in this specific arid region can be better achieved by setting the MIT at six hours. The wide variation in rainfall event properties indicate the need for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per selection and reporting of event criteria in studies that adopt event-based data analysi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quantifying effective rainfall for soil water replenishment in terms of rainfall depth and intensity with infrequent rainfal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desert ecosystems rainfall even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晓英 禹熙 +1 位作者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232,共9页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响应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综合效益 权重确定 比重法 预测模型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下载PDF
沙漠高温干旱地区海绵城市雨水调蓄池渗流分析
7
作者 燕乔 王硕 张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123,215,共4页
为解决沙漠地区城市所存在的“雨季看海,旱时无水用”的问题,基于常规地区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某沙漠地区的实际气候地质情况,根据实地N5-1区域土层渗透试验所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地下深度5~50 m土层的渗透系数,建立若干雨水调... 为解决沙漠地区城市所存在的“雨季看海,旱时无水用”的问题,基于常规地区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某沙漠地区的实际气候地质情况,根据实地N5-1区域土层渗透试验所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地下深度5~50 m土层的渗透系数,建立若干雨水调蓄池渗流分析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建模计算。结果表明,在雨水调蓄池周围填充高渗透材料及底部增设垂直回灌井相结合的结构方案可较好解决雨水无法有效渗透到地下含水层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高温干旱地区 海绵城市 雨水调蓄池 渗透试验 渗流分析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斧形沙芥露地人工种植关键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玉莲 李昌龙 +2 位作者 戚福俊 赵鹏 姜生秀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83-385,共3页
斧形沙芥是一种低糖高蛋白的绿色蔬菜,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通过开展斧形沙芥的露地人工种植试验,从种植时间、种植土壤、土壤施肥、土壤杀菌消毒、苗床整理、种子选择及处理、播种后期管理、病... 斧形沙芥是一种低糖高蛋白的绿色蔬菜,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通过开展斧形沙芥的露地人工种植试验,从种植时间、种植土壤、土壤施肥、土壤杀菌消毒、苗床整理、种子选择及处理、播种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鲜叶采收和种子采收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干旱荒漠区斧形沙芥露地人工种植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斧形沙芥 露地种植 关键技术 干旱荒漠区
下载PDF
生草对苹果园小气候环境及苹果叶片的影响
9
作者 陈俊 张琦 +1 位作者 杨梦宇 袁振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167,共10页
为探究生草对干旱荒漠区果园小气候环境及苹果叶片的影响,对皮山农场苹果园生草设置清耕与自然生草2个处理,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个处理下苹果园上、中、下冠层小气候环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清耕处理相比,自然生草处理下... 为探究生草对干旱荒漠区果园小气候环境及苹果叶片的影响,对皮山农场苹果园生草设置清耕与自然生草2个处理,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个处理下苹果园上、中、下冠层小气候环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清耕处理相比,自然生草处理下苹果树冠中层日平均气温降低0.2℃,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增加1个百分点,日平均光照强度降低2 132 lx,苹果树冠下层日平均风速降低0.05 m·s^(-1)。自然生草处理地下5、10、15、20、25 cm处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比清耕处理降低0.7、0.6、0.5、0.3、0.2℃。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自然生草处理对苹果园上、中、下冠层小气候环境的调节作用均优于清耕处理,冠层越低调节作用越明显。自然生草处理苹果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厚、叶鲜重、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较清耕处理明显增加,日平均叶温降低0.68℃。通径分析发现,清耕处理苹果叶温比自然生草处理更易受果园小气候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干旱荒漠区果园生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苹果 自然生草 小气候环境 叶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郭玉超 任鸿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50,共13页
探索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于GLASS LAI数据,辅助气候、地形、社会等因子,采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偏相关分析法,分析1981—2... 探索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于GLASS LAI数据,辅助气候、地形、社会等因子,采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偏相关分析法,分析1981—2018年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LAI)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植被LAI在这38 a间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有64.85%的区域趋于增长,35.15%的区域趋于退化;2)不同海拔区间植被LAI变化特征有所差异,海拔≤2000 m呈不显著降低趋势(P>0.05),海拔>2000 m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其波动程度在海拔>6000 m及海拔≤2000 m区间更高;3)植被LAI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区域所占比例分别为63.93%和52.72%,其中通过显著性检验区域比例分别为11.56%和4.45%,气温与降水相比对植被LAI变化影响更为显著。1981—2018年间,研究区气候逐渐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对植被生长产生积极影响。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上升给该区植被覆盖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体现在土地利用变化上主要显示为草地退化、未利用土地扩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变化格局 干旱荒漠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干旱砾漠区露天采煤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
11
作者 韩勇 姜凯升 +1 位作者 杜华栋 毕银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5-1043,共9页
露天煤炭开采对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循环和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产生了较大干扰,但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对周边植物群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仍有待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探明才能为矿区植被恢复的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通过定... 露天煤炭开采对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循环和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产生了较大干扰,但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对周边植物群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仍有待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探明才能为矿区植被恢复的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通过定量比较距露天开采区不同距离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变化特征,分析干旱砾漠区露天采煤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结合土壤性状和微气象因子的测量,探究影响干旱矿区植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排土场原始植被消失殆尽,开采区外围0~500 m范围内原优势物种重要值降低,伴生物种重要值增加,500 m后随着距开采区距离的增加优势植物重要值逐渐增加,至开采区800 m外植物群落组成趋于稳定;(2)开采区外围0~500 m范围内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较5000 m处分别平均下降了53%、70%和37%,开采区500 m以外上述群落指标整体上变化不明显,而植被覆盖度在开采区外围不同距离并未表现出显著变化趋势;(3)土壤水分、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可溶性盐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多样性和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壤pH、光照强度和地表温度与上述植物群落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干旱砾漠区露天开采排土场及开采区外围0~500 m范围是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重点考虑区域,同时研究表明干旱砾漠区植被主要分布在砾漠戈壁浅沟和季节性河道等生境相对良好的凹陷微地形条件下,综合可得出干旱砾漠区植被修复过程中可通过微地形塑造、土壤改良和乡土物种繁殖促进,以实现干旱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干旱砾漠区 植物群落结构 群落稳定性 生态修复
下载PDF
荒漠湿地小流域土壤储水量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12
作者 王玥 王磊 +3 位作者 王恩田 王朔 谢天麒 余殿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119,共14页
【目的】借助SWAT模型模拟长时间序列优势分析荒漠湿地小流域土壤储水量的时空格局变化,为小流域生态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适用于荒漠湿地小流域的SWAT模型,模拟南海子小流域0~2.5 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变化趋势,揭示不... 【目的】借助SWAT模型模拟长时间序列优势分析荒漠湿地小流域土壤储水量的时空格局变化,为小流域生态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适用于荒漠湿地小流域的SWAT模型,模拟南海子小流域0~2.5 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变化趋势,揭示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储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流域土壤储水量2020—2022年年内变化均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月均土壤储水量范围为25.95~103.66 mm之间;各月份波动较大,与降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流域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储水量值总体表现为灌木>乔木>草本。【结论】结果表明:降水波动是引起土壤储水量变化的首要因素,土壤储水量具有随降水波动的明显季节性变化;流域土壤储水量在空间上呈现自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草地对降水响应最敏感,林地对降雨的响应最为平稳;草甸土、风沙土、黄绵土、灰钙土4种土壤类型由于降雨的季节性波动均呈现相应的季节变化过程,但不同土壤类型对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南海子荒漠湿地小流域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为荒漠地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指导干旱半干旱区开展科学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储水量 SWAT 时空变化 荒漠湿地 降水 水资源 小流域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09
13
作者 黄元仿 周志宇 +1 位作者 苑小勇 张红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776-2781,共6页
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例 ,研究了干旱荒漠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传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较低 ,平均为 6 .6 5 g/ kg;变异系数为 1.4 2 ,属强变异。在半方差结构分析和球状模型套合的基础上 ,结合... 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例 ,研究了干旱荒漠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传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较低 ,平均为 6 .6 5 g/ kg;变异系数为 1.4 2 ,属强变异。在半方差结构分析和球状模型套合的基础上 ,结合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 ,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的地统计特征。比较不同趋势效应和异向性的普通 Kriging插值的误差结果表明 ,宜考虑各向异性和二阶趋势效应。获得了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等值线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趋势效应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不同灌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的含量特征 被引量:50
14
作者 詹媛媛 薛梓瑜 +1 位作者 任伟 周志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6,共8页
选取广泛分布于阿拉善干旱荒漠区的白刺、霸王、红砂、沙冬青、沙木蓼、梭梭和驼绒藜7种不同的旱生灌木,研究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形态氮素、有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土壤pH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 选取广泛分布于阿拉善干旱荒漠区的白刺、霸王、红砂、沙冬青、沙木蓼、梭梭和驼绒藜7种不同的旱生灌木,研究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形态氮素、有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土壤pH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分别平均高24.9%、24.5%和65.1%,土壤有机碳平均高出18.5%,土壤pH值平均低0.14个单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和pH之间都呈现出了极显著差异(p<0.01)。7种灌木根际土壤全氮、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均比非根际土壤含量高。除沙冬青根际铵态氮含量较非根际低以外,其余6种灌木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梭梭的根际土壤pH高于非根际,其它6种灌木均是根际pH低于非根际土壤。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之间均呈显著相关,二者表现为线性关系。而土壤全氮与铵态氮在根际与非根际则均无相关性,全氮与硝态氮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均显著相关,且二者也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灌木 根际土壤 氮素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沙冬青茎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2
15
作者 郭树江 徐先英 +4 位作者 杨自辉 李爱德 李得禄 柴成武 王多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3-1010,共8页
采用热平衡包裹式树干液流仪(stem heat balance,SHB)监测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茎干液流日变化,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日变化,研究沙冬青茎干液流在不同季节和天... 采用热平衡包裹式树干液流仪(stem heat balance,SHB)监测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茎干液流日变化,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日变化,研究沙冬青茎干液流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在夏季沙冬青茎干液流昼夜区别明显,且变幅较大,液流于8:00~9:00开始启动,并迅速于9:00左右达到峰值,然后立即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后在小幅度波动中维持到19:00左右停止;沙冬青茎干液流在夜间较弱;(2)不同天气条件对沙冬青液流的变化影响较大,沙冬青茎干液流速率的总体变化幅度表现为晴天〉阴天〉沙尘天气;(3)各季节典型天气下沙冬青茎干液流速率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生长季茎干液流启动时间早,液流量大;春季液流启动时间次之,液流量变化平缓,维持时间长;冬季液流启动时间最迟,液流变化速率大且维持时间短;(4)沙冬青茎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密切,其中与太阳辐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最小的是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沙冬青 茎干液流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以古浪县黄花滩治沙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24
16
作者 徐先英 孙保平 +3 位作者 唐进年 张盹明 金红喜 贺访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9-545,共7页
采用“四带一体”的模式,对示范区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荒漠区,以低矮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采用“前沿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的“四带一体”防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防护效... 采用“四带一体”的模式,对示范区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荒漠区,以低矮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采用“前沿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的“四带一体”防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防护效果。示范区农作物受沙害面积从治理前的37.7%减少到治理后第1年的14.2%,第2、3年未受风沙危害;防护带后0.5m和1.5m高处平均风速较旷野分别降低75.9%和63.4%,平均输沙量从防护带前的2 556.1mg.cm-1.h-1降低到防护带后的3.41mg.cm-1.h-1;筛选出沙拐枣、花棒、沙枣、白榆、沙蒿为流动沙丘和丘间低地适宜的造林树种;粘土沙障设置以2m×2m为宜,麦草、尼龙网沙障1m×1m效果较好。造林初期,以沙米和碱蓬为主的一年生植物能够在林下大量繁衍,盖度达到50.2%和34.1%,对初期的沙丘固定发挥作用,但也大量的消耗了浅层沙丘土壤水分。随着人工林的生长,一年生植物逐渐衰退,3年后深根系的天然沙蒿逐渐繁衍,盖度达到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风沙区 沙漠化土地治理 模式与技术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沙地衬膜樟子松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满多清 徐先英 +2 位作者 吴春荣 杨自辉 刘世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沙地衬膜试验结果表明:衬膜沙地栽植的樟子松苗木当年平均成活率高于对照地;不同越冬处理的苗木越冬率从大到小为埋土,衬膜深度90cm露地,衬膜深度70cm露地,不衬膜露地越冬。高生长量显示出第一年、第二年衬膜苗高于对照苗,而第三年衬膜... 沙地衬膜试验结果表明:衬膜沙地栽植的樟子松苗木当年平均成活率高于对照地;不同越冬处理的苗木越冬率从大到小为埋土,衬膜深度90cm露地,衬膜深度70cm露地,不衬膜露地越冬。高生长量显示出第一年、第二年衬膜苗高于对照苗,而第三年衬膜苗弱于对照苗。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衬膜苗在生长季节利于苗木旺盛生长;秋冬春季苗地土壤水分过多,地块低洼处的苗木保存率降低,生长量也较低,对照地苗木则相反。建议通过控制灌水量,积极探索衬膜种植的栽培学技术,创造条件,实行少量多次的定额灌溉,是干旱区进一步提高樟子松育苗成活率、保存率的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樟子松 育苗技术 沙地衬膜 苗木成活率 苗木保存率 生长量 少量多次定额灌溉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斑块状植被空间格局及其防沙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8
作者 胡广录 赵文智 王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609-7616,共8页
斑块状植被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干旱区植被存在的主要形式。干旱荒漠区植被对土壤风蚀的防护功能不仅与盖度、高度有关,而且与植被空间格局有关。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植被盖度和高度对防护功能的影响,而对植被格... 斑块状植被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干旱区植被存在的主要形式。干旱荒漠区植被对土壤风蚀的防护功能不仅与盖度、高度有关,而且与植被空间格局有关。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植被盖度和高度对防护功能的影响,而对植被格局影响防沙效应的研究相对薄弱。干旱区斑块状格局的植被能否防沙、防沙效应如何一直是防沙治沙工程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综述了干旱区斑块状植被空间格局特征、形成演化及防风固沙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应借助3S技术手段和模型模拟方法,加强对斑块状植被空间格局与风蚀风积过程的互馈关系、斑块动态的驱动因素和斑块状植被格局防沙功能的尺度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植被 空间格局 风蚀风积 防沙效应 干旱荒漠区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被引量:20
19
作者 赵廷宁 张玉秀 +4 位作者 曹兵 肖辉杰 张成梁 赵淑银 郭小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2017YFC05044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贯彻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国家"十三五规...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2017YFC05044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贯彻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煤炭清洁高效工程等关于矿区生态修复的各项国家相关政策,加强项目实施与创新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密切结合。项目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示范等多个层面出发,明确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退化机制,研发水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沙尘防控、植被恢复关键技术,并进行煤炭基地生态恢复工程示范,旨在为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恢复与生态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荒漠区 煤炭基地 植被恢复 沙尘防控 迹地新土体构建 水资源保护 示范工程
下载PDF
干旱沙漠区灌溉量对骏枣果实产量及品质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郑强卿 陈奇凌 +1 位作者 李铭 王晶晶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0-256,共7页
【目的】研究干旱沙漠区灌溉量对骏枣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分析沙地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及田间耗水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处理灌水量对滴灌骏枣果实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沙漠区适宜红枣生长的土壤水分下限。【结果】(1... 【目的】研究干旱沙漠区灌溉量对骏枣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分析沙地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及田间耗水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处理灌水量对滴灌骏枣果实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沙漠区适宜红枣生长的土壤水分下限。【结果】(1)骏枣产量与灌溉量之间关系符合Y=-277.5X2+1 114.5X+553 5,相关系数R2=0.990 6,且灌水量在553 mm左右时,骏枣的水分生产率最高,65%处理灌水量相比对照减少了20.09%,水分生产率提高了23.66%。(2)骏枣果实糖分积累始于膨大前期,积累最快的时期为果实成熟期。(3)灌水量越少枣果实可溶糖含量越高,65%处理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提高了5.52%,且一级果较对照提高了21.23%。【结论】在干旱沙漠区骏枣的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既能保证红枣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又能使灌水生产率达到最大,红枣的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区 灌溉量 骏枣 果实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