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brupt cooling event early in the last interglacial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7
1
作者 涂霞 郑范 +4 位作者 王吉良 蔡慧梅 汪品先 C.Bühring M.Sarnthe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865-870,共6页
The high-resolu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the δ18O records of the section between 96.49– 137.6 mcd at ODP Site 1144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veals an ... The high-resolu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the δ18O records of the section between 96.49– 137.6 mcd at ODP Site 1144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veals an abrupt cooling ev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MIS 5.5, i.e. 5e). The dropping range of the winter SST may come to 7.5°C corresponding to 1.2‰ of the δ18O value of sea surface water. This event is comparable with those discovered in the west Europe and the northern Atlantic Ocean, but expressed in a more intensive way. It is inferred that this event may have been induced by middle- to low-latitude processes rather than by polar ice sheet change. Since the Kuroshio-index species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displayed the most distinct change at the event, it may also be related to the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 of the low-latitude are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his event can be considered as one of “Younger Dryas-style coolings” and is indicative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udden cooling event MIS 5.5 climate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中高纬度Rossby波活动对华南前汛期EAP事件中期演变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施宁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纪立人 王盘兴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0-1031,共12页
文中从中期过程的角度探讨了Rossby波活动在华南前汛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成熟和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果:(1)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在对流层中上层,源自东北大西洋或欧洲的Rossby波... 文中从中期过程的角度探讨了Rossby波活动在华南前汛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成熟和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果:(1)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在对流层中上层,源自东北大西洋或欧洲的Rossby波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弱波导区中不断地向下游频散,最终在东亚地区形成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之间,Rossby波能量从高纬度向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频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副热带异常中心的形成归因于东亚副热带急流波导的存在以及上游中高纬度地区Rossby波能量的注入。在对流层低层,Rossby波则从亚洲副热带地区向东亚中纬度地区频散。(2)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在对流层中上层中,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异常中心最后形成。(3)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也并不是简单的反位相演变过程:在对流层中上层,在正事件成熟阶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正异常环流基本维持了其中心强度和位置,它不断地向下游东亚地区频散能量,使正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在负事件中,由于中高纬度盛行纬向型环流,波能量的频散较快,因而负事件成熟阶段的持续时间比正事件短。(4)在这一时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对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形势具有显著的影响。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易引起长江以南降水异常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波 中期过程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 华南前汛期 降水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陆坡末次冰期天然气水合物-冷泉活动的记录与时间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芳 周洋 +7 位作者 吴聪 刘坚 苏新 庄畅 陆红锋 余少华 段虓 荆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77,共12页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陆坡GMGS 08C孔的3层自生碳酸盐岩(结核状)和有孔虫(底栖和浮游)开展高分辨率氧碳同位素分析和AMS^(14) C测年,第1层自生碳酸盐岩δ^(13) C为-38.85‰,第2、3层的δ^(13) C介于-41.36‰^-56.74‰,平均值-51.64‰,均低于...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陆坡GMGS 08C孔的3层自生碳酸盐岩(结核状)和有孔虫(底栖和浮游)开展高分辨率氧碳同位素分析和AMS^(14) C测年,第1层自生碳酸盐岩δ^(13) C为-38.85‰,第2、3层的δ^(13) C介于-41.36‰^-56.74‰,平均值-51.64‰,均低于-40‰。δ^(18) O值介于2.94‰~4.18‰,平均值3.68‰,明显偏重。这表明其为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产物,形成于微生物对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甲烷主要源自生物成因;自生碳酸盐岩层位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和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的δ^(13) C值几乎同时出现极负偏,最低值分别达到-12.17‰和-9.06‰,有孔虫δ^(18) O总体上正偏,最大正偏幅度达1.50‰,说明其负偏与后期源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的成岩作用有关。自生碳酸盐岩及其与有孔虫异常碳(偏负)氧(偏正)、粥状沉积是GMGS 08C孔水合物分解甲烷渗漏的重要指标,据此推断该孔在末次冰期(MIS2—MIS3)发生过至少2次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冷泉甲烷渗漏活动,分别距今36ka和31~26ka,主要发生在低海平面期,说明冷泉活动明显受海平面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自生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异常 冷泉甲烷渗漏事件 末次冰期 南海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中国海区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的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保华 王晓燕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322,共10页
西北太平洋尤其是中国海区末次冰期旋回中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研究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古海洋学内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中国及邻近海区具有可靠测年地层的深海沉积物柱状样中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探讨... 西北太平洋尤其是中国海区末次冰期旋回中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研究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古海洋学内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中国及邻近海区具有可靠测年地层的深海沉积物柱状样中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探讨其含量低值事件(PME)的生物地层学意义。末次冰期以来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在中国海区呈现两种变化模式:一是以东海及南海北部为代表的冰期含量低、间冰期含量高的特点;另一种则是南海南部的冰期含量高、间冰期含量低的现象。高分辨率地层记录显示,在这种冰期/间冰期总体变化趋势基础上,我国东海、南海和黑潮源区等广泛存在晚全新世~4300-2800cal yr BPP.obliquiloculata含量低值,但以南海北部与东海冲绳海槽最为明显;而南海南部P.obliquiloculata含量还在冰消期(~16.5-15cal kyr BP)有另一特征的低含量阶段。因而,末次冰期旋回中国海区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尽管如此,由于黑潮分支水团的影响,冲绳海槽中部和北部部分海域,在末次冰期与PME期间,P.obliquiloculata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但仍可保持3%-5%以上,而非多数站位PME事件中的特征性零含量。研究表明PME事件主要由次表层海水的温度降低、温跃层变浅、上部水体温度梯度增加等引起,与表层海水无关,但引起这些海洋环境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低值事件 末次冰期旋回 地层对比 古环境 东海 南海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南教育的短期繁荣与深远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兵权 何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4-109,共6页
抗战时期的教育机构大量内迁,促进了陕南地区教育的短期繁荣,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中等教育结构得到改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并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对陕南地区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南地区 教育 教育机构内迁 繁荣 影响
下载PDF
词亦“可以群”:论宋代南渡唱和词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春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宋代南渡时期唱和词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兴盛起来,被词人们广泛运用于交际应酬,充分发挥了表达友情、交流思想、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交游娱乐、宴饮酬赠等重要功用;它向世人昭示:词亦“可以群”。南渡唱和词风的盛行,发扬了“诗可以... 宋代南渡时期唱和词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兴盛起来,被词人们广泛运用于交际应酬,充分发挥了表达友情、交流思想、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交游娱乐、宴饮酬赠等重要功用;它向世人昭示:词亦“可以群”。南渡唱和词风的盛行,发扬了“诗可以群”的创作传统,增强了词人的群体意识,深化了“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推动了词体文学的更大发展,促进了南宋词创作的高度繁荣,其价值意义不容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唱和词 盛因 功用 价值
下载PDF
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矿田燕山期立交桥式构造—岩浆—流体叠加成矿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兴科 何虎军 +5 位作者 晁会霞 韩珂 刘向伟 朱伟 魏丽 贾凤仪 《陕西地质》 2021年第2期33-41,共9页
南秦岭成矿带镇安西部钨钼金多金属矿田发现多有晚印支—燕山期多期构造—岩浆—热液流体叠加成矿富集现象。经过近几年国家和陕西省整装勘查区找矿会战调研及成果集成综合研究发现,该区带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 南秦岭成矿带镇安西部钨钼金多金属矿田发现多有晚印支—燕山期多期构造—岩浆—热液流体叠加成矿富集现象。经过近几年国家和陕西省整装勘查区找矿会战调研及成果集成综合研究发现,该区带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构造运动及其相应的成岩成矿叠加富集事件。对宁陕—镇安西部一带钨钼金矿集区或多金属矿田而言,其主要是受到印支晚期—燕山期发生的陆内造山期#型立交桥式多期构造—岩浆—气液叠加富集成矿事件,影响较为显著。且主要是在宁陕—镇安—山阳—柞水—旬阳北部一带形成了许多与中酸性小岩体或隐伏花岗岩斑岩—矽卡岩—远端浅成中低温热液型有关的钨钼金矿床。通过多个项目调研和成果集成,我们识别出一组成岩成矿时代主要在侏罗纪,且与隐伏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远端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床可分为:东阳式、桂林沟式、月河坪式、付家沟式、观花坪式、东川式六类。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早侏罗世200~190 Ma,成矿模式具有“井”字形立交桥式成矿叠加富集特征。这是南秦岭带发现的以燕山期为主的陆内造山期钨钼金成矿作用事件,具有其特殊的侏罗纪陆内造山叠加富集成矿构造背景和作用过程。燕山期陆内造山成矿动力学转换的特殊背景、构造—岩浆—热液流体演化过程和热力作用叠加深部找矿的科学意义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宁陕—镇安西部 钨钼金矿田 构造—岩浆—热液流体成矿 立交桥式叠加成矿 侏罗纪成矿事件 燕山期 陆内造山期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3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平原 路剑飞 +4 位作者 夏真 甘华阳 倪玉根 王俊珠 常晓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1,共8页
南海是西太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汇集了周边陆地大量碎屑物质。这些陆源碎屑通过复杂的洋流系统经陆坡大量的输送到南海深海海盆中,使陆坡成为研究深海沉积物源汇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陆坡区域水深变化大,洋流体系复杂,加之冰期间冰... 南海是西太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汇集了周边陆地大量碎屑物质。这些陆源碎屑通过复杂的洋流系统经陆坡大量的输送到南海深海海盆中,使陆坡成为研究深海沉积物源汇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陆坡区域水深变化大,洋流体系复杂,加之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升降和季风的变化,使陆坡沉积环境一直成为研究的难点。为了研究陆坡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本文选用了南海北部陆坡中部和底部的两个重力柱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探讨陆坡区域近三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特征。研究发现海平面和季风是影响区域沉积环境的两个重要因素:(1)海平面变化是控制陆坡陆源物质/深海钙质碎屑变化的主要因素;(2)研究区域地层发育有“碳酸盐稀释事件”与东亚夏季风在全新世初期(11.5~8.5 kaBP)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冰期-间冰期 海平面变化 碳酸盐稀释事件 南海北部陆坡
下载PDF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海燕 郭大章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3期100-102,共3页
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后期词作风格凄婉深沉。拟结合李清照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经历,详细分析了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 李清照 南渡前后 词风变化
下载PDF
试析乾隆朝治理南疆政策得失——以阿其睦、燕起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皛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5-52,共8页
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南疆地区实行以军统政的军府体制。通过考察阿其睦、燕起事件可发现,由于体制自身缺陷及伯克阶层内部固有矛盾冲突等原因,军府制的实际运作与理想状态相差甚远。特别是乾隆后期,在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难以全方位融合的... 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南疆地区实行以军统政的军府体制。通过考察阿其睦、燕起事件可发现,由于体制自身缺陷及伯克阶层内部固有矛盾冲突等原因,军府制的实际运作与理想状态相差甚远。特别是乾隆后期,在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难以全方位融合的情况下,军府制与伯克制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更难以满足统治南疆的需要,不得不实行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从历史来看,军府制弊大于利,加之保守的对外政策,清统治者难逃王朝衰落、疆域萎缩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南疆治理 南疆政策 军府体制 阿其睦、燕起事件
下载PDF
甲申之变前明朝面临的历史选择
11
作者 孙国政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6-29,共4页
甲申之变前的两年中,明朝一直在试图摆脱危机,事实证明,也确有许多转危为安的历史机遇。朝臣对当时的局势认识相当清楚,先后提出多种可行性建议,先是倡导创建地方军,而后提出及时召回边防戍军保卫京师和迁都南京等。如果崇祯帝很好地采... 甲申之变前的两年中,明朝一直在试图摆脱危机,事实证明,也确有许多转危为安的历史机遇。朝臣对当时的局势认识相当清楚,先后提出多种可行性建议,先是倡导创建地方军,而后提出及时召回边防戍军保卫京师和迁都南京等。如果崇祯帝很好地采纳这些建议,明朝便很有可能转危为安。但在历史机遇面前,崇祯帝作为最高决策者,缺乏主观能动性,一再错失良机,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之变 历史选择 边防戍军 南迁
下载PDF
李清照词对比赏析
12
作者 马银成 曾居好 《安顺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9,共3页
文章以南渡为界,对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进行鉴赏,从而感悟李清照词前后风格的变化,以期更好地欣赏这位女词人的作品。
关键词 女词人 南渡 早期词 晚期词
下载PDF
故宫文物迁藏巴蜀地方士绅刘钊的历史贡献及其缘由探析
13
作者 彭海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71-77,共7页
故宫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抗日战争时期,以故宫博物院为主的逾百万件中华文物精粹避寇西迁入蜀,在乐山存藏八载(1939—1947年),无一损毁遗失。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镌刻着几代故宫人的文化担当和乐山人民的家国... 故宫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抗日战争时期,以故宫博物院为主的逾百万件中华文物精粹避寇西迁入蜀,在乐山存藏八载(1939—1947年),无一损毁遗失。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镌刻着几代故宫人的文化担当和乐山人民的家国情怀,承载着深刻而隽永的家国命运和民族记忆。随文物南迁地方关联史料的逐步呈现,以刘钊为典型代表的巴蜀人民参与文物典守的历史贡献逐步进入文物南迁的研究视域。通过聚焦士绅兼袍哥身份的刘钊,依托新近发现的档案文献史料,梳理其参与文物典守的主要贡献并探索贡献背后的主要缘由,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故宫文物西迁存藏细节和展现新旧交替时代铸就的历史个体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文物南迁 地方士绅 刘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