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 for Heart’s Sake
1
作者 Rachel Richez 《ChinAfrica》 2016年第6期48-49,共2页
ONCE Manshiyat Nasr, a ward in Cairo, used to be one of the poorest areas in the Egyptian capital. It was known as "garbage city" because of its large community of rag-pickers.
关键词 art for Heart’s sake
下载PDF
佩特的审美批评原理
2
作者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佩特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着眼于艺术鉴赏而非艺术创作,故此一再强调艺术对人生质量的催化与优化作用,力求实现艺术化人生的终极目的。为此,他贬斥抽象笼统的艺术评论公式,推举具体化的审美批评原理。持守这一原理,他以文艺复兴与... 佩特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着眼于艺术鉴赏而非艺术创作,故此一再强调艺术对人生质量的催化与优化作用,力求实现艺术化人生的终极目的。为此,他贬斥抽象笼统的艺术评论公式,推举具体化的审美批评原理。持守这一原理,他以文艺复兴与古希腊艺术为例,颇有成效地呈现出艺术解析和审美鉴赏的独特路径。另外,基于多年古典研究的个人体悟,佩特试图从柏拉图美学思想中汲取“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根源。这其中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少,需要认真比照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特 文艺复兴艺术 古希腊雕塑 柏拉图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从后艺术时代新变与艺术历史流变重新定义艺术作品
3
作者 张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49,共7页
后艺术时代的新变之一,是艺术作品两分为核心艺术作品(以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和兼性艺术作品(以非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以此视角去看人类艺术历史中艺术作品的划分,呈现为:原始时代和早期文明的前艺术时代的兼性... 后艺术时代的新变之一,是艺术作品两分为核心艺术作品(以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和兼性艺术作品(以非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以此视角去看人类艺术历史中艺术作品的划分,呈现为:原始时代和早期文明的前艺术时代的兼性艺术作品,轴心时代以来的兼性艺术作品与核心艺术作品共存,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核心艺术作品,20世纪以来后艺术时代的核心艺术作品与兼性艺术作品的共存。从艺术史整体看,艺术作品在如上两分之后,于兼性艺术作品中又分为两次类:其一是由审美物质构成但服务于非审美的目的,其二是由非审美的物质构成但服务于审美的目的。艺术作品的历史演变为全球化时代重建艺术理论中的艺术作品理论提供了语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人类艺术历史 核心艺术作品 兼性艺术作品
下载PDF
社会学视域下中国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理论谱系及反思
4
作者 李桂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唯美主义的核心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其终极追求是在艺术的纯粹形式中获得审美解放。随着西学东渐,唯美主义传播到中国。这一理论思潮在观照中国问题的时候不得不与中国历史事实相结合而经历重新调校,其理论的生成、建构、实践、消... 唯美主义的核心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其终极追求是在艺术的纯粹形式中获得审美解放。随着西学东渐,唯美主义传播到中国。这一理论思潮在观照中国问题的时候不得不与中国历史事实相结合而经历重新调校,其理论的生成、建构、实践、消解都与中国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中国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社会学视域的分析是认识中国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理论谱系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将中国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理论谱系以澄明、敞开的状态呈现于历史面前,有利于丰富对中国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理论谱系理解的阐释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唯美主义文艺思潮 为艺术而艺术 艺术自律 艺术他律 理论谱系
下载PDF
Art for Art’s Sake
5
作者 YUAN YUAN 《Beijing Review》 2011年第50期42-43,共2页
Artists talk about the sometimes uncomfor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money "In the 1980s, we still called it the art world, but now we call it the art market," said Eric Fischl, an internationally acc... Artists talk about the sometimes uncomfor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money "In the 1980s, we still called it the art world, but now we call it the art market," said Eric Fischl,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merican painter and sculptor at a pane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s and the marketplace during the U.S.-China Forum on Arts and Culture last mon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 for art’s sake
原文传递
FOR ARTS SAKE
6
作者 陆丹 《The World of Chinese》 2018年第3期60-61,共2页
Wu Jing dreams of a day when"European offspring travel to China for a glance at their ancestor's antiques."For the French-Chinese philanthropist and art collector,"someday in the future."the expensive,time-consum... Wu Jing dreams of a day when"European offspring travel to China for a glance at their ancestor's antiques."For the French-Chinese philanthropist and art collector,"someday in the future."the expensive,time-consuming pilgrimages taken by generations of Chinese art-lovers to Europe will be "rever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French-Chinese philanthropist and art collector Chinese art-lovers
原文传递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 被引量:5
7
作者 宋世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0-124,共5页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实践方式;最后,它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里,重提“为艺术而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艺术而艺术 审美现代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下载PDF
“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与高校文科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灿 罗玉成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我国高校文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文科应更多地注重学生人格修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中国传统的"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 我国高校文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文科应更多地注重学生人格修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中国传统的"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革新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令其成为具有完满人格与生命活力、富于人文理想与探索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从而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新时代的复兴,使文科教育成为先进思想的孕育者和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己之学 高校 文科 人文素质 教育模式
下载PDF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3-38,共6页
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为自己确认了可倚赖的文... 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为自己确认了可倚赖的文学传统,使"文学即童话"的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学土壤。他对幻想性的推崇既是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遭遇所致。因为并不拒绝深邃的道德内涵,他的文学观念与"为艺术而艺术"又有着根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童话 想象 文学传统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概述——兼评《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立华 曾思艺 张晶晶 《榆林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拉斐尔前派既是浪漫主义的承继,又是唯美主义的开拓,且与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女性主义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其艺术主张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为"个人精神绝对化"。拉斐尔前派诗... 拉斐尔前派既是浪漫主义的承继,又是唯美主义的开拓,且与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女性主义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其艺术主张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为"个人精神绝对化"。拉斐尔前派诗歌具有"形式至上"、"诗画一律"的唯美主义艺术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语言张力、意象张力和结构张力;具有"灵肉一元"的唯美主义特征,体现出精神与肉体的和谐一致。国内外学者对其诗歌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在国内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斐尔前派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论陈之佛为人生而艺术的美育思想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曼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9,165,共3页
陈之佛的美育思想受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影响很大,强调美育之于涵养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美育才能从根子上促进整个社会的革新和发展。本文试从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的关系,以情... 陈之佛的美育思想受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影响很大,强调美育之于涵养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美育才能从根子上促进整个社会的革新和发展。本文试从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的关系,以情感为中心的美育思想,普及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美感教育的普及途径——设立美术馆,教育从源头抓起——儿童美术教育是根本等六个方面探析陈之佛先生的美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之佛 为人生而艺术 美育思想
下载PDF
唯美主义旗帜下的道德重建——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玉明 陈丽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8-101,共4页
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曾大胆直言“为艺术而艺术”,倡导艺术无道德、唯形式至上的艺术追求.其作品在唯美的表象之下,蕴藏着深刻的道德忧思.本文以王尔德小说、戏剧和童话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为切入点,旨... 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曾大胆直言“为艺术而艺术”,倡导艺术无道德、唯形式至上的艺术追求.其作品在唯美的表象之下,蕴藏着深刻的道德忧思.本文以王尔德小说、戏剧和童话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为切入点,旨在探究王尔德唯美主义旗帜下的道德回归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道德
下载PDF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吉刚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9-24,共6页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在英国具有原发性质,但外来理论的输入为其发展成为一种批评思潮注入了激进的催化因素。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瓦尔特.佩特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与传统唯美主义批评相比,佩特对唯美主...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在英国具有原发性质,但外来理论的输入为其发展成为一种批评思潮注入了激进的催化因素。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瓦尔特.佩特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与传统唯美主义批评相比,佩特对唯美主义批评主题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由对文学自律的集中探讨转移到了对于个人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艺术拯救功能的重点思考。王尔德则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也是唯美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其批评实践、理论建构从逻辑上标志着唯美主义批评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先拉斐尔派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与艺术至上主义——以《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占才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71-174,共4页
《戏作三昧》与《地狱变》是阐述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在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以管窥芥川追求艺术至上的心路历程及其发展轨迹。以《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为中心,讨论芥川的艺术至上主义... 《戏作三昧》与《地狱变》是阐述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在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以管窥芥川追求艺术至上的心路历程及其发展轨迹。以《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为中心,讨论芥川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对理解芥川的小说和创作思想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地狱变》 《戏作三昧》 艺术至上主义
下载PDF
作为“实现说”的王尔德诗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吉刚 季俊峰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9-53,共5页
西方有所谓人的精神乃知、情、意三位一体之说。如果说现实主义诗学强调的是知,浪漫主义诗学强调的是情,那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诗学强调的则是意,或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自我或个性。王尔德认为人生的目的即在于追求个性的实现,而艺术则... 西方有所谓人的精神乃知、情、意三位一体之说。如果说现实主义诗学强调的是知,浪漫主义诗学强调的是情,那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诗学强调的则是意,或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自我或个性。王尔德认为人生的目的即在于追求个性的实现,而艺术则是最佳的途径。也正是在这一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王尔德的诗学本质上应归在伦理学的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现说 个性 意志 为艺术而艺术 印象批评
下载PDF
缪斯的胜利——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艺术至上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毛秋月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8-51,共4页
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巧妙地反映出世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激烈对抗,主人公道连悲剧性的结局则寓意艺术的胜利。在王尔德"艺术至上"... 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巧妙地反映出世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激烈对抗,主人公道连悲剧性的结局则寓意艺术的胜利。在王尔德"艺术至上"的前提下,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唯美主义并非无视道德。相反,《画像》一书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它的道德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道连·格雷的画像》 艺术至上 唯美主义
下载PDF
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美学解读
17
作者 赵惠霞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27,共5页
从"过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再到"再政治化",当代文学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循环,并始终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或从政治的角度要求文学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或从文学的角度要求文学... 从"过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再到"再政治化",当代文学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循环,并始终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或从政治的角度要求文学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或从文学的角度要求文学脱离政治。其实,文学现象终归是一种审美现象,不论是政治对文学的要求,抑或文学对政治的要求,最终都体现为对审美效果的要求。从美学的角度看,表现与欣赏者相同的政治主张和发挥文学基本形式的审美特性,是构成文学审美性的两种重要因素。文学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争论,其焦点是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元素。再好的文学形式,如与欣赏者的价值观相悖,也不会受到欢迎;再正确的价值理念,如无相应的文学形式,也无法带给读者审美享受。惟有两种元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强烈美感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政治 “为艺术而艺术” 审美特性
下载PDF
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
18
作者 梁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5-129,共5页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而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功利文学观 超功利人本文学观 “为人生”的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唯美主义批评在法国的兴起、分化与消歇
19
作者 杜吉刚 谷晋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37-41,共5页
法国是唯美主义批评的重镇。戈蒂耶与波德莱尔是法国唯美主义批评的代表作家。戈蒂耶率先在文学艺术领域套用康德的纯粹美概念,提出了文学艺术的自律命题,从而成为了唯美主义批评的开创者。波德莱尔在戈蒂耶与爱伦.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法国是唯美主义批评的重镇。戈蒂耶与波德莱尔是法国唯美主义批评的代表作家。戈蒂耶率先在文学艺术领域套用康德的纯粹美概念,提出了文学艺术的自律命题,从而成为了唯美主义批评的开创者。波德莱尔在戈蒂耶与爱伦.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先验领域的销蚀、现世人生的拯救等诗学命题,开拓了唯美主义批评的诗学空间。法国唯美主义批评在波氏以后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专注于现实、专注于已知,强调文学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另一种则崇尚波德莱尔所标举的奇异美。两种倾向,或融入自然主义或融入象征主义以至于走向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帕纳斯派
下载PDF
沃尔特·佩特的“为艺术而艺术”及其道德意义
20
作者 陈丽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15-121,132,共8页
沃尔特·佩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理论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佩特的唯美主义观点承继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他指出审美活动的最基本特点是它的无关利益性。佩特鼓励为艺术而艺术,正是基于审美活动的无关利益性。艺术是为欣赏而欣赏,... 沃尔特·佩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理论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佩特的唯美主义观点承继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他指出审美活动的最基本特点是它的无关利益性。佩特鼓励为艺术而艺术,正是基于审美活动的无关利益性。艺术是为欣赏而欣赏,欣赏的过程即是目的,目的和手段得到了统一。佩特倡导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盛行的功利主义和目的论的质疑和平衡,表现了佩特唯美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道德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佩特康德 为艺术而艺术 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