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锰钢ART退火过程强塑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通 徐虹 +2 位作者 杨广宇 高开轩 马鹏展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1-45,48,共6页
中锰钢在逆转变奥氏体(Austenite Reverted Transformation,ART)退火处理后具有优异强塑性,符合第三代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的发展要求。本文分析了ART退火工艺与中锰钢强塑机制的关系,概述了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其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并... 中锰钢在逆转变奥氏体(Austenite Reverted Transformation,ART)退火处理后具有优异强塑性,符合第三代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的发展要求。本文分析了ART退火工艺与中锰钢强塑机制的关系,概述了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其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中锰钢(4wt%~8wt%Mn)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主要强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锰钢 art 退火工艺 残余奥氏体 强塑性 TRIP 效应
下载PDF
中锰钢(0.15C-5Mn-Al)冷轧ART退火组织转变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天鹏 陈泽军 曹文全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3-139,共7页
中锰钢是一种典型的第3代汽车钢,其冷轧后奥氏体逆转变(Austenite reverted transformation,ART)退火过程中亚稳奥氏体的有效调控是获得优异性能的关键环节之一。研究经热轧和冷轧变形后的中锰钢(0.15C-5Mn-Al)在675℃时奥氏体逆转变退... 中锰钢是一种典型的第3代汽车钢,其冷轧后奥氏体逆转变(Austenite reverted transformation,ART)退火过程中亚稳奥氏体的有效调控是获得优异性能的关键环节之一。研究经热轧和冷轧变形后的中锰钢(0.15C-5Mn-Al)在675℃时奥氏体逆转变退火工艺,基于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X射线衍射等微观表征技术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退火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规律,给出奥氏体形态、含量、晶粒度等微观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锰钢(0.15C-5Mn-Al)经过合理的ART退火处理后强塑积(Rm×A)可达40 GPa·%,亚稳奥氏体的形态、含量、尺寸和稳定性对钢材的强度和塑性有重要的影响,中锰钢的塑性和强塑积随着亚稳奥氏体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锰钢 奥氏体逆转变退火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强塑积(R_m×A)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野下“图像环路”与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书写
3
作者 佘国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4-74,共11页
“图像环路”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兹堡在图像证史中提出的历史学术语,这一源自历史学的术语被西方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引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领域,经艺术史家柯律格等人的研究实践,实现了从作为现象呈现的“图像环路”到作为... “图像环路”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兹堡在图像证史中提出的历史学术语,这一源自历史学的术语被西方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引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领域,经艺术史家柯律格等人的研究实践,实现了从作为现象呈现的“图像环路”到作为观看之道的“图像环路”的转变。这一艺术史观察视野使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书写超越了材料主义分类宰制的局面,有利于在全球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视野中为中国艺术史书写开创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图像环路 图像证史 媒介 中国艺术史书写
下载PDF
动态专用道在城市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建设中的应用——以哈尔滨新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1号线为例
4
作者 谢超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8期45-50,共6页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在国内一些城市成功开通运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此类智能轨道系统采用独立路权的形式运营,以保证线路运行效率,但势必会抢占社会公共资源。文章从节约城市道...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在国内一些城市成功开通运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此类智能轨道系统采用独立路权的形式运营,以保证线路运行效率,但势必会抢占社会公共资源。文章从节约城市道路交通公共资源的角度出发,探讨动态专用道系统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RT)中的应用。通过详细阐述设计思路、应用场景、道路条件要求、系统配置以及配电和通信等关键要素,分析动态专用道系统在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实施原理。最后以哈尔滨新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1号线项目为例,展示动态专用道系统在实际建设中的成功应用,充分证明将动态专用道系统运用于城市智能轨道快运系建设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轨道系统(art) 动态专用道 中低密度 交通拥堵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取向与范式革新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静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5期84-93,104,共11页
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传播领域在新媒体语境中涌现出许多新的现象与问题,对艺术传播学的学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诉求和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对艺术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取向与研究范式进行梳理与探讨。艺术传播学是根植于艺术学理论体系、运... 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传播领域在新媒体语境中涌现出许多新的现象与问题,对艺术传播学的学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诉求和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对艺术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取向与研究范式进行梳理与探讨。艺术传播学是根植于艺术学理论体系、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来剖析艺术传播现象与问题的一门艺术交叉学科。在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媒介转向、新媒体赋能艺术传播和全球化视野下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学应汲取艺术学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断延展艺术学理论体系,在多学科的方法论中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艺术媒介 艺术传播学 研究取向 范式
下载PDF
活态传承视域下皮影戏现代光影场所设计
6
作者 彭凌玲 顾蕾 《灯与照明》 2023年第2期56-59,共4页
将现代光影媒介运用于皮影艺术中,丰富皮影艺术的展现形式,为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基于非遗的活态传承理论,立足于当代光影媒介的发展状况,阐述现代光影媒介在皮影艺术中的应用法则,以完成皮影戏的活态光影场所设计。
关键词 非遗 皮影戏 数字艺术 光影媒介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可能吗?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90,共12页
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差异意味着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计算的本质和机械的一级同构信息处理方式意味着人工智能只有一个信息输出端口,而人类的信息加工却同时具有机体端口和意识端口的输出,且两者具有原型同构关系。意识端口是与机体端口... 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差异意味着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计算的本质和机械的一级同构信息处理方式意味着人工智能只有一个信息输出端口,而人类的信息加工却同时具有机体端口和意识端口的输出,且两者具有原型同构关系。意识端口是与机体端口相伴随的认识或评价,指向自我。人工智能计算的本质决定了其艺术创作是机械的。因此,从传统的艺术本质论来看,人工智能的作品并不是艺术;但从艺术体制论来看,它又可成为艺术。然而,这种表达的主体并非人工智能,而是它背后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只是媒介。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技术媒介表达主体性,但这需要人工智能正视主体性问题,才能发挥作为媒介的长处从而进行艺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 机械性 主体性 媒介
下载PDF
物质载体与意涵塑造——从纳粮收租图看汉晋艺术中的跨媒介交互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方晗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描绘地主庄园中收取田租、纳粮入仓场景的纳粮收租图是汉晋艺术中跨媒介交互的突出体现,在图像生成中整合了画像、现实场景、地上建筑和模型明器等多重视觉资源,也在画像石、明器、壁画和画像砖等物质载体中流转。汉晋时人利用媒介自身... 描绘地主庄园中收取田租、纳粮入仓场景的纳粮收租图是汉晋艺术中跨媒介交互的突出体现,在图像生成中整合了画像、现实场景、地上建筑和模型明器等多重视觉资源,也在画像石、明器、壁画和画像砖等物质载体中流转。汉晋时人利用媒介自身的特性配合纳粮收租这一主题,将图像塑造为汉晋丧葬观念下死后需求的物化和身份地位的象征。特定艺术主题在不同物质载体间的转换及表现形式的变迁,凸显出中国古代各艺术门类之间及其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粮收租 跨媒介交互 丧葬观念 物质载体 汉晋艺术
下载PDF
以植物为媒介的生态艺术发展趋势探究
9
作者 魏文轩 《流行色》 2023年第2期130-132,共3页
为明确基于植物媒介的生态艺术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从媒介发展、时代思潮以及色彩特征的角度分析了植物媒介思维下的生态艺术实践。得出随着生态学、生物科技以及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致使当前的生态艺术转... 为明确基于植物媒介的生态艺术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从媒介发展、时代思潮以及色彩特征的角度分析了植物媒介思维下的生态艺术实践。得出随着生态学、生物科技以及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致使当前的生态艺术转向跨学科和多感官交互的发展范式,并朝着植物智能、植物新能源方向探索。为未来的生态艺术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艺术 植物 媒介
下载PDF
重庆民间美术课程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开发研究--以色彩教学为例
10
作者 肖雨 《色彩》 2023年第10期160-162,共3页
色彩教学是美术教育当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民间美术课程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开发中应深入挖掘色彩体系中蕴含的总体特征,将民间美术色彩灵活运用到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使得民间... 色彩教学是美术教育当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民间美术课程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开发中应深入挖掘色彩体系中蕴含的总体特征,将民间美术色彩灵活运用到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使得民间美术课程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实践的层面。结合民间美术色彩具有的装饰特点、象征特点、审美特点,在民间美术课程大中小幼一体化开发中应丰富色彩教学内容、完善色彩教学目标、促进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传承创新、保证民间美术色彩教学的成果转化质量,以此为重庆民间美术色彩教学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开发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民间美术 大中小幼一体化 色彩教学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武山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设计研究
11
作者 张阳 苏静 郭淇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5期162-164,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武山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为研究对象,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当地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设计策略,以期对武山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设计赋能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对策,同时对推动高价值特色中小型石窟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衔...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武山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为研究对象,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当地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设计策略,以期对武山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设计赋能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对策,同时对推动高价值特色中小型石窟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帘洞石窟艺术衍生品 中小石窟保护 设计策略
下载PDF
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生产性批评演进的再考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弘毅 甘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4-100,共7页
进入20世纪至今,批评作为一种主要的意义生产方式,使得艺术在社会历史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学界对20世纪以来生产性批评的梳理较多采用逻辑线索显见而完整的西马批判路径;较少关注将艺术视为符号系统的结构主义艺术生产... 进入20世纪至今,批评作为一种主要的意义生产方式,使得艺术在社会历史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学界对20世纪以来生产性批评的梳理较多采用逻辑线索显见而完整的西马批判路径;较少关注将艺术视为符号系统的结构主义艺术生产论形态下的视觉艺术生产性艺术批评问题。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逐步进入"读图时代",视觉艺术日趋成为艺术的主流形态进而成为艺术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符号学框架下视觉批评的理论范式、话语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脉络对于建构和反思当代视觉艺术批评的方法论体系十分必要。批评的生产属性缘起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因而符号学主导的生产性批评理论形态与批判理论框架下的生产性批评理论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在指向、语境、特征、运作机制等方面两种生产性批评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二者在生产性内涵上又存有深厚的渊源与紧密的联系。文章在明晰"生产性批评"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内蕴联系的始基之上,沿着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全面梳理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的生产性批评理论迁转与范式递变并展开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转向” 生产性 艺术批评 媒介
下载PDF
试论现代陶艺语言的生成 被引量:8
13
作者 金文伟 《中国陶瓷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5,共3页
分析了媒体与现代陶艺语言形式的关系和技术与现代陶艺语言形式的关系 ,阐述了媒材、技术对现代陶艺语言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
关键词 现代陶艺 媒材 技术 陶艺语言形式
下载PDF
新闻传播(文科)实验教学特点与价值的思考 被引量:19
14
作者 谢鼎新 岳山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36-38,共3页
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手段、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应产生一系列的变革,越来越 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开展。本文探讨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历程与现状,重点分析了其在实验过程、课程体系、实验... 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手段、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应产生一系列的变革,越来越 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开展。本文探讨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历程与现状,重点分析了其在实验过程、课程体系、实验评价等 方面的特点,阐述了新闻传播(文科)实验在人才培养、社会效应及学科建设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文科 实验教学 媒介技术
下载PDF
新媒体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当代背景 被引量:21
15
作者 孟卫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3,共3页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界的新主流,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概念及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新媒体艺术还推动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在不经意间渗透...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界的新主流,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概念及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新媒体艺术还推动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在不经意间渗透到我们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艺术走向大众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传统艺术 新技术
下载PDF
网络艺术学刍议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鸣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5-42,共8页
新兴的网络艺术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评论与史学研究。网络艺术学正是顺应这一要求而建立的新兴学科。它的基础是网络媒体与艺术之间的价值关系,其重点则是对网络艺术基本特性及历史演变的考察。
关键词 网络艺术 艺术理论 网络媒体 信息科技 因特网
下载PDF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金江波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0-33,共4页
目的研究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以往艺术单纯"审美性"的美学特征。方法以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为切入点,主要围绕艺术作品本身与艺术观看者所发生的变化来讨论。结论新媒体艺术开创了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新面貌,也带给大众前所未有的... 目的研究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以往艺术单纯"审美性"的美学特征。方法以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为切入点,主要围绕艺术作品本身与艺术观看者所发生的变化来讨论。结论新媒体艺术开创了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新面貌,也带给大众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和强大冲击。依托新媒体自身的诸多优势,新媒体艺术亦呈现出很多新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成为区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标志。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受技术、社会与大众这三者的逻辑关系所影响,它们之间形成的审美经验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知觉现象学 媒介 体验 文化
下载PDF
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艺术传播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丽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36-41,共6页
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本身通过一定的介质传播,而民族文化传播原传介质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换句话说,民族文化原传介质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存储器。文章通过云南... 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本身通过一定的介质传播,而民族文化传播原传介质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换句话说,民族文化原传介质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存储器。文章通过云南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壁画、剪纸、乐舞等分析,指出其民族文化的艺术传播,以及艺术传播中对民族文化的保留,民族文化原传播介质以及“活形态”的存在,以及这些对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传介质 艺术传播 文化保留 桥梁 存储器
下载PDF
艺术存在的家园——艺术语言之于艺术的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荣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83,共5页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最根本的物质载体和符号媒介,是艺术存在的家园。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语言也是人类艺术思维的工具,各门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来体验和把握世界。艺术语言本身也具有内容性,它...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最根本的物质载体和符号媒介,是艺术存在的家园。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语言也是人类艺术思维的工具,各门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来体验和把握世界。艺术语言本身也具有内容性,它既是手段与工具,又是艺术的对象与内容,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人类语言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会不断丰富,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 艺术语言 艺术思维 符号媒介 形式要素 审美价值 艺术创造
下载PDF
论审美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苏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63,共8页
关于审美与艺术的关系 ,中外美学史上历来存在政教中心论与审美中心论之争。但两者都没有给审美找到在艺术中的正确位置。确立审美在艺术中的地位的两条途径是 :其一 ,为了包容不是以“美”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各种现代艺术 ,应该把“美的... 关于审美与艺术的关系 ,中外美学史上历来存在政教中心论与审美中心论之争。但两者都没有给审美找到在艺术中的正确位置。确立审美在艺术中的地位的两条途径是 :其一 ,为了包容不是以“美”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各种现代艺术 ,应该把“美的艺术”扩大到“审美的艺术” ,但“美的艺术”仍是艺术的主流。其二 ,为了纠正审美中心论忽视审美与艺术中的其他因素以及审美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联系这一理论错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艺术 中心 中介 政教中心论 审美中介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