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ear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oot-soil composite on an alpine metal mine dump slope with different recovery periods
1
作者 PANG Jinghao LIANG Shen +5 位作者 LIU Yabin LI Shengwei WANG Shu ZHU Haili LI Guorong HU Xias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835-849,共15页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the main measure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alpine mine dump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However,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dynamic cha...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the main measure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alpine mine dump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However,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oil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plant species after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under different recovery periods.We selected dump areas of the Delni Copper Mine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ear strength and the peak displacement of the root-soil composite on the slope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root traits and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n the shear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ot-soil composite via in situ direct shear test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ear strength and peak displacement of the rooted soil initial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covery period.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rooted soil and the recovery period exhibited a quadratic function relationship.There is no significant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k displacement and the recovery period.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P<0.05)exists between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root-soil composite and the root biomass density,root volume density,and root area ratio,and they show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s(P<0.05).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P>0.05)between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root-soil composite and the root length density,and the root volume ratio of the coarse roots to the fine roots.A significant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P<0.05)exists between the peak displacement of the rooted soil and the coarse-grain content,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P>0.05)with the root traits,other soil physical property indices(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dry density of the soil),and slope gradient.The coarse-grain content is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peak displacement of the root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ine dump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eriod Rooted soil Shear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Root traits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ter radiation fog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in Xishuangbanna,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Yuan WANG Shengjie NIU +8 位作者 Chunsong LU Jingjing LV Jing ZHANG Hongwei ZHANG Sirui ZHANG Naifu SHAO Wei SUN Yuchen JIN Qinghai 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1期1982-1995,共14页
We conducted a three-month field experiment focusing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g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in Xishuangbanna,Southwest China,in the winter of 2019.In general,the fog would form at... We conducted a three-month field experiment focusing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g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in Xishuangbanna,Southwest China,in the winter of 2019.In general,the fog would form at midnight and persist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long-wave radiative cooling combined with the high relative humidity,gentle breeze,and a relatively low aerosol number concentration in the forest;the fog would dissipate before noon due to the increasing turbulence near the surface.This diurnal cycle is typical for radiation fog.The microphysical fog properties included a relatively low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the fog droplet,large droplet size,high liquid water content,narrow droplet number-size distribution,and high supersaturation.The chemical properties showed that the fog water was slightly alkaline with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whereas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anions and cations therein were Cl^(−)and Ca^(2+),respectively;the chemical components were enriched in small fog droplets.In addition,we indirectly calculated the fog supersaturation according to theκ-Köhler theory.We found that condensation broadens the droplet number-size distribution at relatively low supersaturation,which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og-droplet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roplet mean-volume diameter;this affects the key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f fo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tion fog Formation and disappearance mechanisms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PERSATURATION Tropical rainforest
原文传递
基于集成学习模型的大学生体测成绩预测
3
作者 黄蓉 韩哲哲 《福建体育科技》 2023年第6期112-118,共7页
大学生体测成绩是衡量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日常生活与学习。通过体测成绩预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提供个性化锻炼建议。传统体测成绩预测方法主要基于主观经验和统计策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弥补现有技... 大学生体测成绩是衡量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日常生活与学习。通过体测成绩预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提供个性化锻炼建议。传统体测成绩预测方法主要基于主观经验和统计策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不足,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模型的体测成绩预测新方法。在该模型中,体质特征(如年龄、身高、体重和肺活量)作为输入,极限学习机和决策树作为预测引擎,支持向量回归作为堆栈模型。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通过交叉验证方法对超参数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最佳预测性能。实践测试表明,集成学习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体测成绩,其性能明显优于单一预测引擎,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特征 人工智能 堆栈模型 集成学习 成绩预测
下载PDF
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Ⅰ)——生消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严文莲 濮梅娟 +2 位作者 王巍巍 杨军 刘端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6,共8页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征与以往研究的辐射雾存在明显的不同;大雾维持时间久,尤其是强浓雾天气(能见度<50 m)持续时间长达约37 h;逆温深厚,雾层厚,雾顶高,多在450 m以上。研究表明:逆温层深厚、大气层结稳定、风向风速适宜,暖湿气流的不断补充,是这次大雾长时间稳定维持且雾顶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宏观物理特征 暖湿平流
下载PDF
人造雾的微物理特征与光电遮蔽性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胡碧茹 吴文健 +1 位作者 代梦艳 吴晓森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7-370,共4页
针对当前光电无源干扰烟幕在“大面积、长留空、全方位遮蔽”等方面的不足,提出造雾剂造雾是实施大面积无源干扰的最佳方式。讨论了造雾剂的成雾原理,研究了造雾剂在不同相对湿度、温度等条件下成雾的微物理特征和光电遮蔽性能,并分析... 针对当前光电无源干扰烟幕在“大面积、长留空、全方位遮蔽”等方面的不足,提出造雾剂造雾是实施大面积无源干扰的最佳方式。讨论了造雾剂的成雾原理,研究了造雾剂在不同相对湿度、温度等条件下成雾的微物理特征和光电遮蔽性能,并分析了雾的微物理特征和光电遮蔽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造雾的微物理特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雾的光电遮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源干扰 人工雾障 微物理特征 光电遮蔽性能
下载PDF
人工老化处理对高粱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韩熠 周宇飞 +2 位作者 高铭悦 张壮 黄瑞冬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2,16,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老化处理对高粱种子萌发特性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高粱吉杂127和吉杂355为试材,人工老化处理(50℃、RH 100%)高粱种子,测定其发芽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目的:探讨人工老化处理对高粱种子萌发特性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高粱吉杂127和吉杂355为试材,人工老化处理(50℃、RH 100%)高粱种子,测定其发芽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发芽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吉杂127上述各指标在老化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2%-46.9%、18.0%-51.7%、18.0%-51.7%和29.8%-79.3%,吉杂355相应指标经各老化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5.3%-83.2%、10.39%-81.8%、9.9%-81.8%和17.26%-90.9%,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老化过程中,种子中POD活性逐渐减低,而MDA含量、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论:膜损伤是高粱种子老化的主要原因,其中P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出种子老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种子 人工老化 萌发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珠江口持续性雾生消的环流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婷 潘蔚娟 +1 位作者 谌志刚 刘云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0,共8页
利用各种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1980—2006年珠江口地区持续性雾的气候特征,并通过典型个例分析了持续性雾生消的环流特征和物理机制。主要结论有:珠江口地区持续性雾集中出现在10月至次年5月,尤其是春季出现概率最大;出现持续性雾的环流... 利用各种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1980—2006年珠江口地区持续性雾的气候特征,并通过典型个例分析了持续性雾生消的环流特征和物理机制。主要结论有:珠江口地区持续性雾集中出现在10月至次年5月,尤其是春季出现概率最大;出现持续性雾的环流形势主要有3种:A型——低压或倒槽的东侧,B型——高压的底部或后部,C型——均压场;在持续性雾过程中,近地层暖湿平流的输入、浅层抬升、水汽弱辐合以及对流层中下部的"干暖盖"有利于饱和湿空气的凝结以及逆温层的维持,而伴随偏北风南下的干冷平流是雾消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雾 珠江口 环流特征 物理机制
下载PDF
江苏一次冬季强浓雾天气持续和消散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明明 潘婧茹 +1 位作者 张雪蓉 濮梅娟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6-402,共7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6年12月24—27日江苏省持续了4 d的大雾天气进行分析,重点对强浓雾天气的持续和消散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雾在辐射降温条件下形成,在暖平流作用下辐射...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6年12月24—27日江苏省持续了4 d的大雾天气进行分析,重点对强浓雾天气的持续和消散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雾在辐射降温条件下形成,在暖平流作用下辐射雾转为平流雾并且增强;暖湿平流为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中高层辐合下沉增温和低层弱上升运动,使得逆温层稳定维持,是浓雾持续不消有利的动力条件;雾消散阶段,低层正涡度平流南下,使大气层结出现位势不稳定,伴随着冷空气入侵,辐散下沉,垂直运动相应增大,逆温层彻底被破坏,动力和热力条件相配合最终导致雾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诊断分析 物理特征 动力条件 热力条件
下载PDF
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孔隙结构差异及对驱油剂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韩大伟 卢祥国 +1 位作者 王婷婷 肖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7,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驱油剂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中的渗流特性及差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储层岩心和驱油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 为进一步了解驱油剂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中的渗流特性及差异,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储层岩心和驱油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孔隙结构测试及驱油剂渗流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率相近的条件下,与人造岩心相比,天然岩心孔隙结构复杂,分选较差,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低渗透人造岩心与高渗透人造岩心孔隙结构差异主要为孔喉半径的差异。当聚合物溶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流动达到稳定时,天然岩心与人造岩心阻力系数之比平均值分别为1.69,1.73,1.78和1.65,表明在渗透率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与人造岩心相比,驱油剂在天然岩心中滞留量较大,渗流阻力较大,注入压力较高,但压力仍趋于稳定,不会发生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岩心 天然岩心 孔隙结构 驱油剂 渗流特性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重庆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性 被引量:82
10
作者 李子华 彭中贵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在1989年12月15日至1990年1月15日和1990年12月7日至1991年1月7日,对重庆市区冬季雾进行了综合观测试验。从多项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雾的物理化学结构,揭示了重庆市区冬季雾许多重要的有别于外地的特征。
关键词 重庆 冬季雾 物理化学特性
下载PDF
江苏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形成过程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濮梅娟 马明明 +2 位作者 张雪蓉 王博妮 邵禹晨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气象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省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对锋面冷却雾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次浓雾过... 本文利用常规观气象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省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对锋面冷却雾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次浓雾过程都发生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但成因却显著不同。辐射雾主要由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配合高湿静风形成,边界层低空急流有利于逆温的形成,为浓雾发展、维持提供条件;平流雾是由海上暖湿平流流经江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东南气流输送充足的水汽、加上稳定的逆温层是平流雾形成的必要条件;锋面雾由冷锋前部的冷平流冷却效应而形成,浓雾主要发生在锋前,但冷锋入侵后,前期充分的水汽积累和动力辐合使锋后能见度依然较低,浓雾继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浓雾 诊断分析 物理特征 锋面冷却雾
下载PDF
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土壤的渗透特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小娥 苏世平 李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树种组成的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渗透特性的改良程度,为该区域人工林营建过程中树种选择及现有林分的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环渗透法对甘肃省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分类型(侧柏林、新... [目的]探讨不同树种组成的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渗透特性的改良程度,为该区域人工林营建过程中树种选择及现有林分的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环渗透法对甘肃省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分类型(侧柏林、新疆杨林、刺槐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和新疆杨+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渗透特性(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进行了研究。[结果]随土层深度(0—80 cm)的增加,土壤渗透性逐渐降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渗透性均表现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刺槐林>侧柏林>新疆杨林,混交林大于纯林;通用经验方程对各林分土壤渗透性的拟合效果最好,比较适合于描述研究区5种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Horton方程次之,Kostiakov方程最差。土壤渗透性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无机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在今后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重建过程中,应营造不同树种所组成的混交林人工植被,不宜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南北两山 人工林 土壤渗透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国内人造岩心物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熊钰 徐宏光 +3 位作者 王永清 周文胜 刘晨 王善善 《天然气与石油》 2018年第1期55-61,共7页
鉴于天然岩心、特别是大尺寸的天然岩心获取困难,人造岩心在油气藏工程研究室内实验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获得可以进行室内实验的三维大尺寸疏松岩心,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人造岩心的物理特性、渗流特性及制作方法,探... 鉴于天然岩心、特别是大尺寸的天然岩心获取困难,人造岩心在油气藏工程研究室内实验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获得可以进行室内实验的三维大尺寸疏松岩心,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人造岩心的物理特性、渗流特性及制作方法,探讨了不同制作方式的特点、岩心物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人造岩心的渗流特征。采用环氧树脂胶结河砂,制作了三维大尺寸岩心。结果表明:人造岩心在模拟天然岩心的非均质性、骨架性质、孔隙结构及孔隙性、渗透率、力学性质等物理特性以及渗流特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制作的大尺寸岩心在各方面与天然岩心相似,可满足相关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对人造岩心的调研与大尺寸岩心的制作,认为结合人造岩心物理实验和虚拟岩石物理来解决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是发展趋势,应进一步开展大尺寸和非常规人造岩心制作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岩心 制备技术 物理特性 渗流特性
下载PDF
地震技术在低孔低渗砂岩油藏描述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春华 张映红 陈怀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6年第3期5-10,共6页
综合应用冷家堡油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油层物性资料,描述了L35井区低孔、低渗深层滑塌浊积扇砂岩体油藏形态和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地震信息,预测含油砂岩的分布、物性多数横向变化及含油气面积,为油田... 综合应用冷家堡油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油层物性资料,描述了L35井区低孔、低渗深层滑塌浊积扇砂岩体油藏形态和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地震信息,预测含油砂岩的分布、物性多数横向变化及含油气面积,为油田勘探及开发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预测 油藏描述 石油地质储量
下载PDF
干扰我国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田育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600-15602,共3页
[目的]明确影响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方法]在参阅大量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从播种方式、放牧强度、种植时限和施肥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它们对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混播方式比单播方式更有利于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系统健... [目的]明确影响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方法]在参阅大量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从播种方式、放牧强度、种植时限和施肥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它们对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混播方式比单播方式更有利于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系统健康,而单播或隔行混播对增加土壤有机碳要比同行混播更为有利,同时隔行混播的草地产生的牧草产量要大于同行混播的草地,牧草产量最低的为单播草地;轻度和中度放牧有利于维持牧草的高产和高质以及草地的可持续发展,重度放牧则导致草地的退化;种植时限对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则具明显区域差异;长期施肥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以及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但确定特定区域特定牧草的施肥量、施肥类型和比例是施肥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结论]在进行人工草地种植时,要合理利用各因素的正面效应,有效控制人为干扰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或减弱负面作用的影响,为人工草地的高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植被群落组成 土壤理化性质 主要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持续性大雾的宏观物理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建秋 肖伟生 《广东气象》 2009年第2期10-14,共5页
通过分析北京地区2004年11月30日和12月2日出现的两场大雾生成的天气背景,大雾生成阶段和消散阶段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场特征,探讨北京地区大雾的宏观物理特征。所用数据资料是通过系留气球探测所得,分析了气象要素的廓线和时间剖面... 通过分析北京地区2004年11月30日和12月2日出现的两场大雾生成的天气背景,大雾生成阶段和消散阶段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场特征,探讨北京地区大雾的宏观物理特征。所用数据资料是通过系留气球探测所得,分析了气象要素的廓线和时间剖面图特征,从而得到了北京地区有雾生成时的天气背景特征;辐射雾与平流雾的能见度变化区别,雾生成时、持续阶段及雾消散前温度场、湿度场的变化特征;逆温层在辐射雾和平流雾中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不同;比湿值增大是判断有暖湿平流带来水汽的重要指标;气压变化平稳、缓慢,使强对流没有发生,逆温层不能被冲破,雾能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 宏观物理特征 持续性大雾 北京
下载PDF
济南爆发性增强冬季雾的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庆 李季 樊明月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第2期83-95,共13页
利用宏、微观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4次出现爆发性增强冬季雾过程的类型以及形成、发展、减弱和消散的主要机制,研究了形成、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以及爆发性增强期间的微物理演变特征,探讨了爆发性增强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夜间地面... 利用宏、微观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4次出现爆发性增强冬季雾过程的类型以及形成、发展、减弱和消散的主要机制,研究了形成、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以及爆发性增强期间的微物理演变特征,探讨了爆发性增强的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及弱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气温下降是济南冬季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干冷空气入侵或日出后太阳辐射加热升温,近地层相对湿度下降是雾消散或减弱的主要机制。2)形成阶段,核化和凝结增长过程启动但并不活跃,碰并强度很弱,以未碰并和偶发碰并为主;发展阶段,核化和凝结增长等微物理过程开始活跃,碰并过程启动,大滴开始增多;成熟阶段,核化、凝结和碰并增长非常活跃,各微物理量均达到最大值,谱最宽;减弱阶段,核化、凝结过程减弱,碰并过程减弱并消失,雾滴蒸发,能见度增大。3)爆发性增强的宏观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极大风速增大、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增大、水汽压下降;微观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数浓度、液态含水量等微物理量出现跃增,以及谱型由“单峰”结构突变为“多峰”结构。4)相对湿度增大主要与气温下降有关,水汽压下降则与异常活跃的凝结增长有关;气温下降是济南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弱水汽输送产生的增湿作用对爆发性增强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冬季雾 爆发性增强 物理特征
下载PDF
关于煤质检验技术的发展思考 被引量:10
18
作者 解强 《煤质技术》 2020年第6期6-12,17,共8页
煤炭在作为原燃料利用时,准确、实时、在线获得煤质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在对煤质检验技术进行综述性评介的基础上判识发展趋向,基于煤炭利用对煤炭组成性能、检测的需求以研讨煤质检验技术开发或发展完善时需要关注的几个... 煤炭在作为原燃料利用时,准确、实时、在线获得煤质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在对煤质检验技术进行综述性评介的基础上判识发展趋向,基于煤炭利用对煤炭组成性能、检测的需求以研讨煤质检验技术开发或发展完善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结果表明:煤质检验已经从离线、人工、化学法分析逐渐向在线、智能、物理法表征过渡,并将应用人工智能将采制样、多指标分析、数据传输和云管理等环节有机集成;煤质检验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动力煤或电煤,原料煤尤其是煤化工原料煤也应被纳入煤质检验的范畴;对特定煤田、特定用途的煤,煤质检验的内容除了常规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发热量之外,还应包括煤中的碱(土)金属、有害微量元素等检测,并测定热解反应热以及基于现代气流床气化工艺进行煤气化特性评价。煤质检验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 检验技术 现状 趋势 人工智能 物理法表征 煤气化特性评价 煤热解反应热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检测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可播性研究
19
作者 孙鸿娉 李培仁 +2 位作者 孙国德 任刚 申东东 《山西气象》 2010年第3期32-39,共8页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O℃层高度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云雨粒子探测情况研究YAI降雨的可播度指标。
关键词 层状冷云降水 物理特征 人工增雨 可播性研究
下载PDF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人工乔木林的植被与土壤物理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双双 朱宁华 +3 位作者 周光益 袁星明 尚海 王迤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1,共10页
目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难题。以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人工林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踏查选定樟树-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樟树C... 目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难题。以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人工林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踏查选定樟树-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在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4种等级石漠化环境下的植被特征、土壤物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探寻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人工林植被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种等级石漠化环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与丰富度指数随石漠化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草本层植物共有24科35属36种,以禾本科、菊科为主;灌木层植物共有28科43属47种,以蔷薇科为主;乔木层植物共有13科13属13种,以樟科为主,物种相对丰富。同一物种对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的适应性差异显著,蔷薇科植物可作为石漠化等级的区分指标。(3)同一石漠化环境下,除土壤容重外,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通气度等土壤物理指标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小趋势。不同石漠化环境下土壤物理特征(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土壤容重以外,其他指标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物理特征与石漠化等级、植物多样性指数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是影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累积解释量为82.486%。综上,在人工造林一定时间后,该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的物种数量逐渐增加,土壤物理结构有所改善,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距离恢复成理想的群落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在后期植被恢复时不仅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还要考虑不同石漠化等级的适生植物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人工造林 植物多样性 土壤物理特征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