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cal performance 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in the presence of decentr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Bin Zhang Jin-Xue Ma +3 位作者 Dan-Yan Liu Ying-Hua Du Cong-Rong Guo Yue-Xian C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5年第4期730-735,共6页
· AIM: To evaluate the optical performance 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IOLs) after decentration and with different pupil diameters, but with the IOL astigmatic axis aligned.· METHODS: Optical performances of... · AIM: To evaluate the optical performance 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IOLs) after decentration and with different pupil diameters, but with the IOL astigmatic axis aligned.· METHODS: Optical performances of toric T5 and SN60 AT spherical IOLs after decentration were tested on a theoretical pseudophakic model eye based on the Hwey-Lan Liou schematic eye using the Zemax ray-tracing program. Changes in optical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in model eyes with 3-mm, 4-mm, and 5-mm pupil diameters and decentered from 0.25 mm to 0.75 mm with an interval of 5° at the meridian direction from0° to 90°. The ratio of the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 between a decentered and a centered IOL(MTFDecentration/MTFCentration) was calculated to analyze the decrease in optical performance.· RESULTS: Optical performance of the toric IOL remained unchanged when IOLs were decentered in any meridian direction. The MTFs of the two IOLs decreased,whereas optical performance remained equivalent after decentration. The MTFDecentration/MTFCentrationratios of the IOLs at a decentration from 0.25 mm to 0.75 mm were comparable in the toric and SN60 AT IOLs. After decentration, MTF decreased further, with the MTF of the toric IOL being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N60 AT IOL. Imaging qualities of the two IOLs decreased when the pupil diameter and the degree of decentration increased, but the decrease was similar in the toric and spherical IOLs.· CONCLUSION: Toric IOLs were comparable to spherical IOLs in terms of tolerance to decentration at the correct axial 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ns artificial ASTIGMATISM CORNEA DECENTRATION MODEL
下载PDF
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diagnosis of anterior segment diseases(2023) 被引量:1
2
作者 Yi Shao Ying Jie +4 位作者 Zu-Guo Liu Expert Workgroup of 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diagnosis of anterior segment diseases(2023) Ophthalmic Imaging and Intelligent Medicine Branch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ssociation Ophthalmology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hinese Ophthalmic Imaging Study Grou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9期1373-1385,共13页
The landscape of ophthalmology has obser ved monumental shifts with the adv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technologies.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elaborating on the nuanced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diagnostic realm... The landscape of ophthalmology has obser ved monumental shifts with the adv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technologies.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elaborating on the nuanced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diagnostic realm of anterior segment eye diseases,an area ripe with potential yet complex in its imaging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ly,AI’s entrenchment in ophthalmology was predominantly rooted in the posterior segment.However,the evolu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paradigms,particularly with the advent of deep learning methodologies,has reframed the focus.When combined with the exponential surge in available electronic image data pertaining to the anterior segment,AI’s role in diagnosing corneal,conjunctival,lens,and eyelid pathologies has been solidified and has emerged from the realm of theoretical to practical.In light of thi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collaborations between the Ophthalmic Imaging and Intelligent Medicine Subcommittee of the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Ophthalmology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ssociation have been instrumental.These eminent bodies mobilized a consortium of experts to dissect and assimilate advancements from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quarters.Their mandate was not limited to AI’s application in anterior segment pathologies like the cornea,conjunctiva,lens,and eyelids,but also ventured into deciphering the existing impediments and envisioning future trajectories.After iterative deliberations,the consensus synthesized herein serves as a touchstone,assisting ophthalmologists in optimally integrating AI into their diagnostic decisions and bolstering clinical research.Through this guideline,we aspire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ensuring that clinical decisions are not merely informed but transformed by AI.By building upon existing literature yet maintaining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originality,this document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both innovation and academic integrity,in line with the ethos of renowned journals such as Ophthalm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rneal disease lens disease conjunctive disease eyelid disease GUIDELINE
下载PDF
Iris Repair after Long-Term Complications of Angle-Suppor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es
3
作者 Camille Budo 《Ope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2年第2期40-43,共4页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high myopic patient who had been implanted with angle-suppor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es (pIOL) in 1990 and who subsequently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complications in both eyes including endoth...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high myopic patient who had been implanted with angle-suppor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es (pIOL) in 1990 and who subsequently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complications in both eyes including endothelial cell loss, chronic glaucoma, cataract, pupil ovalization and severe iris atrophy. The patient was impaired by photophobia, glare, halo, loss in visual acuity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cosmetically deforming aspect of her eyes. Cataract surgery was performed after explantation of the pIOL followed by combined implantation of a standard IOL in the capsular bag and a Dr Schmidt artificial iris in the sulcus. There were no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xcept slight bilateral corneal oedema which resolved completely within 1 month after surgery. Uncorrected and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mproved progressively to reach 0.3 and 0.6 at the last follow-up visit (±1 year), respectively. The patient was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IRIS PROSTHETIC IRIS Angle-Suppor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眼表泪膜影响临床研究
4
作者 陈润 孙丽丽 +2 位作者 冯晓芳 孙艳宁 南敏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371-1376,共6页
目的:探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为临床防治ICL术后干眼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行ICl手术矫正治疗的患者76例149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发生干眼症分为干眼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3 d、术... 目的:探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为临床防治ICL术后干眼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行ICl手术矫正治疗的患者76例149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发生干眼症分为干眼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泪河高度(TMH)、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BUT)、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vg-BUT)、睑板腺成像评分、脂质层评分、视觉质量评分(QoV)、眼表疾病指数(OSDI)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膜染色评分、睑缘形态评分、NIF-BUT评分、NIAvg-BUT评分、OSDI评分低于术后7 d与术后1个月(均P<0.05);干眼组术前OS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眼组术后7 d角膜染色评分、睑缘形态评分、NIF-BUT、NIAvg-BUT、Qov评分、OSDI评分高于对照组,TMH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眼组术后1个月角膜染色评分、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成像评分、NIF-BUT、NIAvg-BUT、QoV评分、OSD评分高于对照组,TMH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7 d、术后1个月角膜染色评分、睑缘形态评分、NIF-BUT、NIAvg-BUT、QOV评分及术后1个月睑板成像评分偏高是干眼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TMH评分是干眼症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ICL植入术对患者眼表泪膜稳定性同样存在影响,应当注意术前评估及术后复查,给予针对性的术前预防性治疗和术后干预性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型 人工 晶状体植入术 干眼症 泪膜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口腔实景图像识别技术用于龋齿筛查的效能研究
5
作者 郭静 张瑞文 +5 位作者 张东杰 余快 郭晓贺 冯元 姚翠娥 轩昆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140-1146,共7页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AI)图像识别技术,评估智能手机(Sp)和数字化单反相机(DSLR)两种设备采集的口内实景照片用于龋齿筛查的效能研究。方法建设“益生牙kid”AI龋齿筛查云平台,通过AI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不断迭代学习口腔临床医生筛查龋...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AI)图像识别技术,评估智能手机(Sp)和数字化单反相机(DSLR)两种设备采集的口内实景照片用于龋齿筛查的效能研究。方法建设“益生牙kid”AI龋齿筛查云平台,通过AI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不断迭代学习口腔临床医生筛查龋齿的方法,并用混合矩阵验证其识别效果。使用Sp及DSLR两种设备,同时采集27位受试者口内照片。每位受试者按照采集标准,Sp和DSLR分别获取3张、5张不同牙位照片,两组照片提取上传至龋齿筛查云平台,分别获得359、480个牙位龋齿筛查结果。受试者同时接受口腔医师使用WHO龋齿分级评判标准进行临床龋齿筛查。采用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等作为AI龋齿图像识别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混淆矩阵结果显示低风险早期龋和高风险成洞龋识别准确度高达90%以上,而中风险釉质轻度缺损龋齿识别准确度仅为32%。口腔医师采用WHO龋齿评判标准与AI筛查龋齿结果比较,Sp拍摄的口内照片诊断龋齿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值分别为75.6%、85.8%及0.849;DSLR拍摄的口内照片诊断龋齿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值分别为80.0%、86.2%及0.859。结论AI口腔实景图像识别龋齿筛查技术与临床医生龋齿诊断结果接近。Sp拍摄龋齿照片更便捷高效,与临床DSLR相比筛查正确率接近,实际推广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齿筛查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 口内照片 数字化单反相机 智能手机
下载PDF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郑文丽 《智慧健康》 2024年第8期157-160,共4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视力恢复效果,视觉质量评分,角膜散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差异,分析手术并发...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视力恢复效果,视觉质量评分,角膜散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差异,分析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提升,术后1周时患者术眼视力测评结果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术眼视力测评结果较术前、术后1周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康复期间受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影响,患者视觉质量均逐步恢复,患者术后1个月时夜间视物、看电视、阅读书写及精细操作质量评分较术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及眼轴长度较术前均呈下降趋势变化,且术后1个月时角膜散光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个月时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52%,含高眼压2例、角膜水肿1例、前房反应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或自愈。结论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确切,患者术后视力、视觉质量改善效果确切,且可起到角膜散光度改善效果,临床安全性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 白内障 视觉质量
下载PDF
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7
作者 余杰克 《智慧健康》 2024年第7期93-96,100,共5页
目的 研究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94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晶体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植入单焦点球面人工晶... 目的 研究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94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晶体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植入单焦点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每组47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术后1周、3个月时的裸眼近视力与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与远视力,均是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小于术前,术后VF-14评分以及明视环境中不同空间频率时的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暗视环境下8cpd、12cpd时的敏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脱镜率、视觉干扰发生率组间对比,观察组居更高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应用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更有助于其视力、对比敏感度的改善,促使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性下降,提升了视觉质量以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 手术 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 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 被引量:44
8
作者 阮余霞 王永力 +4 位作者 孙念 黄鑫 甘浩 陈明 刘志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705-1708,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干眼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6-06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具有干眼症症状患者280例2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人...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干眼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6-06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具有干眼症症状患者280例2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人工泪液种类的不同,分为四组:(1)对照组:术后连续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术眼1wk,3次/d;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术眼1wk,3次/d;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1mo,4次/d。(2)聚丙烯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聚丙烯酸点术眼1mo,4次/d;(3)聚乙二醇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聚乙二醇点术眼1mo,4次/d;(4)玻璃酸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玻璃酸钠点术眼1mo,4次/d。观察并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1、2、3wk及1mo时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干眼症状评分、角膜染色评分等。结果:(1)BUT:四组患者治疗后BUT均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BU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酸钠组术后2wk的BUT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Ⅰt:四组患者治疗后SⅠt均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的SⅠ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玻璃酸钠组治疗后SⅠt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眼症状评分:四组患者治疗后干眼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酸钠组治疗后3wk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角膜染色评分: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wk各组角膜染色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wk,1 mo玻璃酸钠组角膜染色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后干眼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含有玻璃酸钠成份的泪液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泪液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干眼症
下载PDF
大视场人工复眼结构设计方法与实验 被引量:14
9
作者 史立芳 曹阿秀 +4 位作者 刘艳 叶玉堂 邓启凌 郑美玲 杜春雷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7-33,共7页
人工复眼成像结构是由分布在曲面上的列阵化的镜头组成,通过对每个子镜头的视场角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各镜头视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子镜头视场角与总视场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最优化的人工复眼结构设计方法。同时,在文中,给出了单镜... 人工复眼成像结构是由分布在曲面上的列阵化的镜头组成,通过对每个子镜头的视场角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各镜头视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子镜头视场角与总视场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最优化的人工复眼结构设计方法。同时,在文中,给出了单镜头的设计方法,以及镜头阵列的排布准则,通过利用该方法设计的成像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整个物空间的完整无缝探测,同时又使得要达到特定视场时设计所得的人工复眼结构采用的镜头数最少,极大的节省了资源。在本文中还通过开展实验,对所设计结构的成像效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眼 大视场 成像 曲面列阵
下载PDF
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脱位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荣照 陈燕 +1 位作者 吴护平 陈珊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27-29,共3页
目的 利用囊袋张力环(CTR)在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固定囊袋减少术前、术中、术后并发症,便于囊袋内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提高视力。方法 不同原因所致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共13例(15眼),年龄5—73岁,在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及水分离/皮质吸出... 目的 利用囊袋张力环(CTR)在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固定囊袋减少术前、术中、术后并发症,便于囊袋内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提高视力。方法 不同原因所致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共13例(15眼),年龄5—73岁,在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及水分离/皮质吸出后,自环形撕囊口将开放型CTR植入晶状体囊袋赤道部使脱位的囊袋充分扩张复位、固定。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抽吸皮质,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13眼CTR植入囊袋内,2眼部分脱出囊袋外。12眼IOL位于囊袋内,2眼植入睫状沟,1眼襻一端位于囊内一端位于囊外。术中玻璃体少量脱出3眼(术前因外伤前房玻璃体疝,继发性青光眼)联合前节玻璃体切除术。术后人工晶状体正位13眼,轻度偏位2眼。术后裸眼视力≥0.8者5眼,裸眼及矫正视力≥0.5者5眼.裸眼及矫正视力≥0.2~0.4者3眼,0.1以下2眼(均并发有眼底疾病)。术后观察3~24月,1例marfan综合征2眼囊袋略向上移位,无1例出现囊袋收缩综合征。结论 CTR作为白内障手术的辅助工具在脱位晶状体手术中有保持囊袋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位置,减少近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袋张力环 晶状体脱位 超声乳化术 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临床应用 并发症
下载PDF
多种角膜曲率测量方法对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矫正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嘉文 刘玺 +1 位作者 李付亮 陈茂盛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角膜曲率测量方法对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矫正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手动角膜曲率仪、IOL-Master、全自动角膜曲率仪、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测量4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性散光大于1.0D的患者,行超声乳化... 目的观察不同角膜曲率测量方法对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矫正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手动角膜曲率仪、IOL-Master、全自动角膜曲率仪、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测量4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性散光大于1.0D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将Toric人工晶状体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术眼角膜散光、预期与实际残余散光。结果预期残余散光(ARA)与术后残余散光的偏差绝对值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可以认为4种方法的散光偏差不同;两两比较说明,在0.05水平上,除Master组(0.322)与自动组(0.242),自动组与手动组(0.167),手动组与全景仪组(0.107)偏差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景仪组(0.107)偏差最小,Master组偏差最大(0.322)。结论采用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的测量结果在计算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精确度上较其他方法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散光 TORIC人工晶状体 角膜曲率 眼前节全景仪
下载PDF
A、B超联合法测眼轴在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2
作者 应良 姚瞻 +3 位作者 马楠 韩冬生 周增超 王瑶 《临床眼科杂志》 2002年第6期493-495,共3页
目的 分析 A、B超联合法测眼轴计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方法 根据测得的眼轴长度把所有病例分为三组 :(1)眼轴长 2 6~ 2 8m m组 :11只眼 ;(2 )眼轴长 >2 8~ 30 mm组 :15只眼 ;(3)眼轴长 >30 mm组 :1... 目的 分析 A、B超联合法测眼轴计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方法 根据测得的眼轴长度把所有病例分为三组 :(1)眼轴长 2 6~ 2 8m m组 :11只眼 ;(2 )眼轴长 >2 8~ 30 mm组 :15只眼 ;(3)眼轴长 >30 mm组 :17只眼。另选择眼轴为 2 3~ 2 4 m m的 15只眼作为对照 ,用两种方法测量眼轴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方法一 :A、B超联合测法。首先用 A超测量眼轴 ,探头轻轻置于瞳孔中央与角膜顶点的切线垂直。系统自动重复测量十次。取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的平均值之和定为 DA。再行 B超检查 ,观察轴位图。用 B超上的 A超测量尺测量后囊中心到视乳头颞侧 3m m中心凹处的距离 ,值定为 DB。DA+DB即为 A、B超联合测量方法测得的眼轴长度。方法二 :单纯 A超测量法 ,即直接使用 A超测量眼轴长度。采用 SRK 公式计算出所需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结果  A、B超联合测量法为 :术后 3个月实际屈光度与预计屈光度的差值在眼轴长 2 6~ 2 8mm组为 0 .2 3±0 .4 5 D;眼轴长 >2 8~ 30 mm组为 - 0 .35± 0 .5 9D;眼轴长 >30 mm组为 - 0 .5 9± 0 .79D。单纯用 A超测量法结果为 :眼轴长 2 6~ 2 8mm组为 0 .4 5± 0 .90 D;眼轴长 >2 8~ 30 mm组为 0 .97± 1.2 7D;眼轴长 >30 mm组为 1.4 5± 2 .0 4 D。经 t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数计算 高度近视眼 后巩膜葡萄种 白内障 眼轴测量 人工晶状体 B超 A型超声
下载PDF
仿生复眼成像系统设计与制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3
作者 巩宪伟 鱼卫星 +3 位作者 张红鑫 卢振武 孙强 沈宏海 《中国光学》 EI CAS 2013年第1期34-45,共12页
基于仿生复眼光学成像系统体积小、重量轻、视场大、灵敏度高等优点,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生物复眼的结构与分类;分别从平面型和曲面型仿生复眼成像系统的设计概述了仿生复眼的研究进展,给出了国内外典型复眼... 基于仿生复眼光学成像系统体积小、重量轻、视场大、灵敏度高等优点,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生物复眼的结构与分类;分别从平面型和曲面型仿生复眼成像系统的设计概述了仿生复眼的研究进展,给出了国内外典型复眼成像系统的结构、模型和成像功能;总结了仿生复眼成像系统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特点和优势。最后,分析了目前仿生复眼的工艺现状,指出仿生复眼的功能主要受微器件制作工艺的限制,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一种革新的、综合的微细加工方法,具有制作更高精度透镜阵列,提高人工仿生复眼应用能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复眼 成像系统 微透镜阵列 光学设计 微细加工
下载PDF
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PDR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艳玲 赵露 +1 位作者 高立新 姜潮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2期2566-2567,2569,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在该院连续住院并经同一手术医师治疗的PDR患者39例(42只眼),对其施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在该院连续住院并经同一手术医师治疗的PDR患者39例(42只眼),对其施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手术),术后随访8~56个月,平均20个月。对患者术前视力、术后视力(出院时视力)、最终随访视力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改善,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视力与随访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6,α=0.017)。术后并发症包括玻璃体出血(11.9%)、虹膜后粘连(7.1%)、IOL颞侧偏位(2.4%)、前房渗出膜(9.5%)等。结论联合手术使玻璃体切除更加完全彻底,避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能够一次增视,使患者术后视力更稳定,安全有效,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 玻璃体视网膜病 增生性 玻璃体手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晶体 人工
下载PDF
Hwey—LanLiou模型眼中Toric人工晶状体旋转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斌 马景学 +3 位作者 刘丹岩 崔月先 杜颖华 杨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9-242,共4页
背景 目前关于Toric人工晶状体(IOL)旋转造成散光残留的研究较多,但其对成像质量和波前像差带来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 评价Toric IOL旋转对成像质量、波前像差及球镜和柱镜度残留的影响。方法将+22.0 D T3、T4、T5型Toric IOL分别植... 背景 目前关于Toric人工晶状体(IOL)旋转造成散光残留的研究较多,但其对成像质量和波前像差带来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 评价Toric IOL旋转对成像质量、波前像差及球镜和柱镜度残留的影响。方法将+22.0 D T3、T4、T5型Toric IOL分别植入Hwey-Lan Liou精密模型眼,IOL后表面平坦轴置于X轴,陡峭轴置于Y轴,在波长为550 nm的单色光和瞳孔直径4 mm条件下采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模拟带有Toric IOL的角膜散光模型眼。将Toric IOL分别旋转5°和10°,分别测定Toric IOL在居中位及旋转位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及离焦、散光、彗差、三叶草像差和球差,计算该条件下模型眼出现的球镜和柱镜的屈光误差。结果 Toric IOL居中时角膜散光可完全矫正,T3、T4、T5型Toric IOL的MTF非常接近,随着Toric IOL旋转度变大,40~60 c/d高空间频率下成像质量明显下降,3种晶状体MTF曲线均逐渐下降,以散光度大的T5型Toric IOL下降最为明显。Toric IOL旋转后彗差、三叶草像差和球差无明显变化,但散光度和离焦均增加。Toric IOL旋转后残留散光度增加,同时球镜度增大。结论 Toric IOL植入后位置的旋转导致眼的成像质量下降,散光度较大的Toric IOL旋转引起的MTF曲线降低更为明显。Toric IOL的旋转主要造成散光和球镜度的增加,但高阶像差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散光 波前像差 调制传递函数 模型眼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虹膜缺损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卫华 郝燕生 +2 位作者 赵琳 侯志强 齐虹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治疗先天性和外伤性虹膜缺损或同时伴有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眼外伤致虹膜缺损和先天性虹膜缺损患者 2 1例 2 3眼 ,采用白内障摘出术联合虹膜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或人工虹膜合并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结果 术... 目的 探讨治疗先天性和外伤性虹膜缺损或同时伴有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眼外伤致虹膜缺损和先天性虹膜缺损患者 2 1例 2 3眼 ,采用白内障摘出术联合虹膜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或人工虹膜合并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结果 术后随访 3~ 18个月 ,平均 9.6个月 ,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提高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0 .5者 12眼( 5 2 .17% ) ,0 .1~ 0 .5者 9眼 ( 39.13% )。 2 2眼畏光消失 ,1眼畏光减轻。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虹膜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或人工虹膜合并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治疗虹膜全部缺失或虹膜部分缺损白内障或无晶状体眼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缺损 人工晶状体 囊袋内植入术 人工虹膜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士长 陈彬川 +1 位作者 郝燕燕 杜森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6-407,共2页
目的 评价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 34例 36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远期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及术后视力无统计学差异 ,远期并发症主要有慢性前葡萄膜炎、角膜失代偿等。... 目的 评价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 34例 36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远期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及术后视力无统计学差异 ,远期并发症主要有慢性前葡萄膜炎、角膜失代偿等。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矫治无后囊及无晶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缝线固定术
下载PDF
仿生光学复眼设计及其制造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明君 刘业胜 +1 位作者 李子昂 褚鑫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168,共8页
仿生光学复眼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视场大、灵敏度高、可测速等优点,在国防尖端装备及民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简要分析昆虫复眼的特征原理,归纳仿生光学复眼的结构、功能及其分类;详细阐述国内外... 仿生光学复眼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视场大、灵敏度高、可测速等优点,在国防尖端装备及民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简要分析昆虫复眼的特征原理,归纳仿生光学复眼的结构、功能及其分类;详细阐述国内外学者在仿生光学复眼优化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对仿生光学复眼成像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讨论,得出仿生光学复眼在采用微透镜阵列进行设计存在的缺陷以及采取特种加工方法制造等加工工艺存在的不足;论述仿生光学复眼采用截面六边形高次曲面进行设计的优点以及采取超精密加工方法制造存在的优势,给出研制过程中对其曲面进行造型与加工的新思路,可为光学复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光学复眼 大视场 微透镜阵列 超精密加工技术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秀英 吴参 +1 位作者 毕丽丽 韩峰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5期2385-2387,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000例(1278眼),分析术后3d及1年患者的视力情况及影响因素。结... 目的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000例(1278眼),分析术后3d及1年患者的视力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d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368例(446眼);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632例(832眼),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角膜水肿。术后1年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635例(820眼),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365例(458眼),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后囊膜混浊。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 视力
下载PDF
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燕 周友惠 +2 位作者 姚春莲 黄艳 苗迎春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3562-3564,共3页
目的研发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代替手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方法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设计系统功能,系统开发后在眼科手术室试用3个月征求医师和护士意见并改进,重复3次。通过比... 目的研发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代替手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方法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设计系统功能,系统开发后在眼科手术室试用3个月征求医师和护士意见并改进,重复3次。通过比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手工管理两种方式的工作效率、准备晶体的正确率以及成本,评价所研发系统的功能。结果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P<0.01),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两种管理方式在准备晶体的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发的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体管理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手工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