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assinate探源
1
作者 常来柱 《语言教育》 1996年第10期37-37,共1页
在世界政坛上,被刺杀的政要人物大有人在。仅美国就有四位总统遇刺身亡。再如埃及总统萨达特,印度总理英·甘地母子以及以色列总理拉宾等等。用突袭的方式来刺杀政界要人,英语用 assassinate 一词。该词源自十字军东征。10至12世纪... 在世界政坛上,被刺杀的政要人物大有人在。仅美国就有四位总统遇刺身亡。再如埃及总统萨达特,印度总理英·甘地母子以及以色列总理拉宾等等。用突袭的方式来刺杀政界要人,英语用 assassinate 一词。该词源自十字军东征。10至12世纪,在罗马教皇的煽动下,以恢复圣地为名,西欧各国对中东地区进行了长达200年的侵略,史称十字军东征(Crusade)。Crusade 一词源自基督教的圣物 Cross,意为“带十字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军东征 政界要人 西欧各国 拉宾 以色列总理 assassinate 中东地区 萨达特 世界政坛 印度总理
下载PDF
“刺客”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林保淳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5-89,F0002,共16页
“刺客”之名,源起于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但自古以来,基于不同理由而进行刺杀行动的事件,层出不穷。“刺客”之进行刺杀行动,往往是受托于人,故有“客”之称,其主结纳的方式,一是“恩义以结之”,二是“财贿以赂之”,司马迁... “刺客”之名,源起于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但自古以来,基于不同理由而进行刺杀行动的事件,层出不穷。“刺客”之进行刺杀行动,往往是受托于人,故有“客”之称,其主结纳的方式,一是“恩义以结之”,二是“财贿以赂之”,司马迁特别强调“恩义”,并将其笔下的刺客与游侠并举,其实乃是同源的;但东汉以后,因“财贿”而刺杀的,逐渐增多,甚至有“会任之家”的专门组织,在历代皆不乏此例。但在晚清之时,新出一种“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进行刺杀的“刺客”,历来对这种刺客都颇加推崇,实则其中对人性的扭曲、对正义的误解,却是非常危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客 游侠 《史记》 恩义 财贿 信仰
下载PDF
修辞构式“X刺客”的形成机制探析
3
作者 李治平 汪莉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本文从“刺客”和“杀手”的构词理据入手,厘清了“X刺客”得名之由,对“X刺客”进行了构式认定和构件分析,比较了“刺客”和“杀手”的语义特征差异对“X刺客”形成的作用。本文认为“X刺客”构式的衍生机制主要有四种:隐喻、构式压制... 本文从“刺客”和“杀手”的构词理据入手,厘清了“X刺客”得名之由,对“X刺客”进行了构式认定和构件分析,比较了“刺客”和“杀手”的语义特征差异对“X刺客”形成的作用。本文认为“X刺客”构式的衍生机制主要有四种:隐喻、构式压制、类推作用和反预期。与其他同类构式相较,反预期机制对这一构式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另外,本文认为“X刺客”正处于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并用阶段,且最终会发展为语法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刺客” 修辞构式 语义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从“三刺三杀”看刺杀旦行当的表演与流变
4
作者 陈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2-67,共6页
刺杀旦是戏曲行当中旦类脚色的一种,刺杀旦这一脚色可见于昆曲与京剧。刺杀旦行当与“三刺三杀”六个折子戏关系密切,“三刺”即《一捧雪·刺汤》《铁冠图·刺虎》《渔家乐·刺梁》,“三杀”即《义侠记·杀嫂》《水浒记... 刺杀旦是戏曲行当中旦类脚色的一种,刺杀旦这一脚色可见于昆曲与京剧。刺杀旦行当与“三刺三杀”六个折子戏关系密切,“三刺”即《一捧雪·刺汤》《铁冠图·刺虎》《渔家乐·刺梁》,“三杀”即《义侠记·杀嫂》《水浒记·杀惜》《翠屏山·杀山》。六个折子戏展现出两种罕见的舞台人物形象,一种是行刺复仇的女刺客,另一种是与刀剑血污相联系的“荡妇”。刺杀旦行当在表演上具有独特的人物表演特色与穿戴特色,在舞台上的做工类型兼容文工与武工二种,这些新的创制为戏曲脚色的发展提供了补充。由贴旦、小旦发展到武小旦再到刺杀旦的这一行当发展过程,可视为戏曲行当发展细化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刺三杀” 刺杀旦 脚色 昆曲
下载PDF
《盲刺客》的“南安大略哥特”风格探析
5
作者 唐姬霞 李诗颖 叶婉丽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盲刺客》体现了典型的“南安大略哥特”风格。作品以单调怪诞、阴森幽暗、恐怖压抑的日常生活环境作为故事背景,充满了哥特气息;叙述了大量的死亡事件:非自然死亡和自然死亡;运...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盲刺客》体现了典型的“南安大略哥特”风格。作品以单调怪诞、阴森幽暗、恐怖压抑的日常生活环境作为故事背景,充满了哥特气息;叙述了大量的死亡事件:非自然死亡和自然死亡;运用细腻的心理和情感描写,着重营造心理恐怖的氛围。阿特伍德继承和拓宽了传统哥特风格的写作空间,揭示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压迫和女性内心的孤独无助、恐惧害怕,并探寻了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如何获得出路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盲刺客》 南安大略哥特风格 恐怖 死亡
下载PDF
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的分析与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治纲 舒远仲 《铜业工程》 CAS 2006年第1期67-71,共5页
垃圾已成为网络、信息系统和主机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导致垃圾邮件泛滥的根本原因是SMTP协议不能制止邮件发送者的某些欺骗行为。邮件过滤技术是在SMTP协议基础上,运用针对垃圾邮件发送特征和邮件内容的多种过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垃圾已成为网络、信息系统和主机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导致垃圾邮件泛滥的根本原因是SMTP协议不能制止邮件发送者的某些欺骗行为。邮件过滤技术是在SMTP协议基础上,运用针对垃圾邮件发送特征和邮件内容的多种过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MTP协议的缺陷,从而限制垃圾邮件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邮件 SMTP协议 匿名中继 SMTP认证 实时黑名单 内容过滤 SPAM assassin
下载PDF
论《盲刺客》中的存在主义介入观 被引量:9
7
作者 郭国良 赵婕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扛鼎之作《盲刺客》以女主人公艾丽丝对其生平的回顾为主线,以虚实相生的叙述传达出作者对束缚女性发展的本质主义刻板模式的深刻反思,召唤女性对自身创造力的洞见。本文通过对《盲刺客》内蕴的深...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扛鼎之作《盲刺客》以女主人公艾丽丝对其生平的回顾为主线,以虚实相生的叙述传达出作者对束缚女性发展的本质主义刻板模式的深刻反思,召唤女性对自身创造力的洞见。本文通过对《盲刺客》内蕴的深层结构以及艺术手法的评析,从盲目自欺、介入以视两方面探讨介入、洞察以及创造三者在《盲刺客》中的内在联系,从而凸现阿特伍德将存在主义介入思想作为小说结构主线及表层形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盲刺客》 存在主义
下载PDF
试析日本幕末时期的攘夷运动——以关东地区的暗杀外国人活动为线索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晓刚 吕秀一 国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6-81,共6页
德川幕府末期的攘夷运动以在关东地区发生的"生麦事件"等暗杀外国人行动为标志,在日本近代开港与外交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尊王攘夷思想是尊王攘夷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攘夷运动反映了幕末时期日本民众生活的贫困化和下... 德川幕府末期的攘夷运动以在关东地区发生的"生麦事件"等暗杀外国人行动为标志,在日本近代开港与外交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尊王攘夷思想是尊王攘夷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攘夷运动反映了幕末时期日本民众生活的贫困化和下级武士对时局感到不安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幕藩体制渐趋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开港 尊王思想 攘夷运动 暗杀事件
下载PDF
中国侠起源问题的再考索 被引量:15
9
作者 汪聚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48,共7页
侠的起源是探讨侠的历史演变和侠文化、侠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考察了前辈时彦在侠的起源问题上的诸种说法,并联系先秦社会历史文化实际和中国侠自身的人格精神及行为规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中国古代侠的直接源头,其人格精神和... 侠的起源是探讨侠的历史演变和侠文化、侠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考察了前辈时彦在侠的起源问题上的诸种说法,并联系先秦社会历史文化实际和中国侠自身的人格精神及行为规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中国古代侠的直接源头,其人格精神和行为规范中包含了中国古代侠的最原始的、最稳定的质素。刺客人格类型经历了由宗法性武士到非宗法性武士、由成为游民中的一部分到以行刺为手段依附于权贵的角色转换。在由刺客向侠的过渡中,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其服务于权贵的依附性大大减弱,由"失位"而进一步演变为民众的英雄,加之古代"任"的行为观念的滋养、诸子思想文化的人格哺育,形成了中国原始侠的人格精神和侠义观念,遂产生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初的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客 武士 春秋战国时期
下载PDF
猎蝽的伪装现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彩万志 赵萍 米青山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19,共3页
从具有伪装现象的猎蝽类群、伪装所用的材料、类型、载物能力、伪装行为、去伪装对猎蝽的影响及伪装的生物学意义 7方面综述了猎蝽的伪装现象及其研究动态 ;特别对猎蝽的载物能力进行了讨论 。
关键词 猎蝽 伪装现象 载物能力 行为
下载PDF
坐标与文化地形 被引量:6
11
作者 戴锦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5,共8页
本文选择三部生产机制、接受层面迥异的文本:话剧《北京法源寺》、电视连续剧/网络小说《琅琊榜》、国际获奖艺术电影《刺客聂隐娘》为细读与思考对象,尝试借重文本之表述与症候群勾勒其显现的文化地形。笔者由伦理主体对政治主体的置... 本文选择三部生产机制、接受层面迥异的文本:话剧《北京法源寺》、电视连续剧/网络小说《琅琊榜》、国际获奖艺术电影《刺客聂隐娘》为细读与思考对象,尝试借重文本之表述与症候群勾勒其显现的文化地形。笔者由伦理主体对政治主体的置换、能指游戏与非行动及镜中女侠等议题的展开,尝试探讨面对全球化的今日世界,面对中国崛起,我们该如何重新确定或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坐标。笔者认为,今日文化研究的首要挑战,不仅是通过文化、文本事实形绘社会,而且是质询并挑战既有的坐标系统与思维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法源寺》 《琅琊榜》 《刺客聂隐娘》 坐标系统 文化地形
下载PDF
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6,共12页
侯孝贤的电影,始终在以"反电影"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生命思考与影像呈现。具体表现为反动为静、反言如默、反虚入实、反西归中、反武以文,从而形成了其影片"无导演的导演"、演员"无表演的表演"... 侯孝贤的电影,始终在以"反电影"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生命思考与影像呈现。具体表现为反动为静、反言如默、反虚入实、反西归中、反武以文,从而形成了其影片"无导演的导演"、演员"无表演的表演"、关注"前因后果无情节"的特征。这一独特风格及影像叙事语法的形成,既与导演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又与导演对电影艺术本质的体认有关,更与导演所处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及东方文化对人生的洞察理解有关。正因如此,侯孝贤电影以其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人文关怀与浓郁东方美学意蕴的影像表述,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作者电影 侯孝贤 《刺客聂隐娘》 东方美学
下载PDF
《盲刺客》:左手书写加拿大历史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雯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3-258,共6页
当代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作品《盲刺客》,以蔡斯家族史见证加拿大自独立以来的历史。阿特伍德在这个历史书写过程中,一方面描写了加拿大民族性格中的受害性特点,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美立场。这部小说还体现出阿... 当代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作品《盲刺客》,以蔡斯家族史见证加拿大自独立以来的历史。阿特伍德在这个历史书写过程中,一方面描写了加拿大民族性格中的受害性特点,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美立场。这部小说还体现出阿特伍德对于历史书写的独特创作理念——"左手书写",即非正统的、女性的、带有后现代和意识流色彩的书写方式,以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过去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刺客》 阿特伍德 加拿大历史 “左手书写”
下载PDF
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政治暗杀活动的文化根源 被引量:9
14
作者 牛贯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5-68,72,共5页
清末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行为不是偶然孤立的政治行为,而是承袭传统的游侠之风、尚武精神以及对“贤人政治”的反叛,并吸收借鉴当时盛行的俄国“无政府主义”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历史行为。
关键词 清末 暗杀 文化根源
下载PDF
反恐与警卫协同指挥系统研究——以指挥、情报与侦查、监视为视角构建三维空间安全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焕辉 师法起 贺菲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2-48,共7页
现代警卫之贝.布托遇刺案中所暴露的"情报、侦查及监控模式的低时空、安保防御保障的非真空等漏洞"为各国反恐怖暗杀敲响了警钟。我国如何应对恐怖组织或势力发动的战术进攻。解决之从实战角度出发,吸收计算机软件的程式理念... 现代警卫之贝.布托遇刺案中所暴露的"情报、侦查及监控模式的低时空、安保防御保障的非真空等漏洞"为各国反恐怖暗杀敲响了警钟。我国如何应对恐怖组织或势力发动的战术进攻。解决之从实战角度出发,吸收计算机软件的程式理念,创新式设定四人行动模式,且协同化组合反恐怖之攻击力量与警卫工作之防御力量等软件机制,装配信息化的指挥、情报、侦查及监视等硬件系统,以构建协同指挥系统。从而达到在反恐和警卫行动中对"人、事、物、时、空、动作"监控的无盲区,实现真空化的控制。该协同指挥系统将以体系、技术上的优势来应对未来的恐怖袭击,构建"三维化"的警卫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与警卫 指挥系统 情报与侦查 反恐怖暗杀
下载PDF
“杀杨儆宋”:杨杏佛被刺问题中的一个误解 被引量:3
16
作者 廖大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6-109,共4页
蒋介石为何暗杀杨杏佛 ,“杀杨儆宋”说曾长期流行 ,照此杨成了过渡的工具 ,成了用以警示并可替代的牺牲品。其实“杀杨”是必然的 ,此举并非针对宋庆龄 ,主要目的是要扼杀民权保障同盟 ,一举扫除专制道路上的障碍。况且动机只是一个方... 蒋介石为何暗杀杨杏佛 ,“杀杨儆宋”说曾长期流行 ,照此杨成了过渡的工具 ,成了用以警示并可替代的牺牲品。其实“杀杨”是必然的 ,此举并非针对宋庆龄 ,主要目的是要扼杀民权保障同盟 ,一举扫除专制道路上的障碍。况且动机只是一个方面 ,还有个人原因也很重要 ,即具体暗杀对象与被选个人的情况有关。在蒋介石眼里 ,杨是一大祸害 ,他曾不顾禁令如实报道苏区 ,现又为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 ,到处营救政治犯 ,做了许多共产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如此“前因”“后果”的考虑 ,民权保障同盟中最能干最起作用的杨杏佛自然便成了被暗杀的首选。杨杏佛被杀的动机和原因究竟如何 ,关系对他的评价能否如实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杏佛 蒋介石 暗杀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传媒影响司法的两个标本 被引量:6
17
作者 慕明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6-124,共9页
清末伴随着中文报刊的诞生,法制新闻也粉墨登场并践行其报道法制事件、传达舆情民声、监督司法审判的功能。《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报道和评论是传媒监督司法的开山之作,对冤案的最终翻案起到了具有某种牵动全局的关键性作用,... 清末伴随着中文报刊的诞生,法制新闻也粉墨登场并践行其报道法制事件、传达舆情民声、监督司法审判的功能。《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报道和评论是传媒监督司法的开山之作,对冤案的最终翻案起到了具有某种牵动全局的关键性作用,并通过个案的监督,推动中国司法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施剑翘刺杀孙传芳案中,媒体担当了"舆论法庭"职责,将法律命题转化为道德命题,从而剑走偏锋,成为媒介操控下的舆论审判。两个"标本"显示了:媒介报道整合的公众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大众传媒的受众本位决定了传媒以公众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观念为基准点来整合舆论;受众的故事化偏好又决定了大众传媒在法制报道上的"好奇(案)情结"并引发故事化叙事模式对审判的干扰;在权力本位的社会结构中,舆论对司法的最终起作用尚需要权力因素的支持与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传媒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刺杀孙传芳案 法制新闻 媒介审判 《申报》
下载PDF
秦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子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51,共5页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和包容意识、实用倾向与技术追求等几个方面。简言之,或可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来概括。孙家洲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杀事件,即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高渐离筑击、张良主导的博浪沙椎击,都曾对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胁,从而影响到他对"关东人"的基本判断,并对其制定关东地域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蒋波认为,部分士人隐居不出在秦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以黄老型隐士最为多见。对于各类隐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视而不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秦朝征召隐士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故亦不宜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秦始皇 刺杀行为 隐逸现象 历史影响
下载PDF
秦朝的隐逸现象及隐士政策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59,共5页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和包容意识、实用倾向与技术追求等几个方面。简言之,或可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来概括。孙家洲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杀事件,即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高渐离筑击、张良主导的博浪沙椎击,都曾对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胁,从而影响到他对"关东人"的基本判断,并对其制定关东地域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蒋波认为,部分士人隐居不出在秦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以黄老型隐士最为多见。对于各类隐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视而不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秦朝征召隐士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故亦不宜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秦始皇 刺杀行为 隐逸现象 历史影响
下载PDF
“归去”主题在侯孝贤电影中的流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可扬 康思齐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电影《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作品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一部,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极致化风格来重新诠释和界定侯孝贤的电影美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在延续侯孝贤作品中的"归去"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这一主题新的内涵,从而使侯孝贤电影... 电影《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作品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一部,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极致化风格来重新诠释和界定侯孝贤的电影美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在延续侯孝贤作品中的"归去"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这一主题新的内涵,从而使侯孝贤电影中的"归去"主题形成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思想体系。侯孝贤电影中的"归去"主题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同时又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这一主题在侯孝贤不同时期的电影中共有三个不同层次的体现。第一个层次表现为对城市文明的否定和对乡土文明的赞美,它产生于城乡二元对立的语境下,主要出现于侯孝贤前期的作品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美学中的礼乐精神。第二个层次表现为对已经逝去的乡土文明的深切伤感缅怀与对纷繁复杂的城市文明的怅然迷惘,它产生于全面工业化之后的历史时期,主要出现于侯孝贤的中期和部分近期的作品中。第三个层次表现为其审美人生的诗意胸怀,它超脱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它的内涵和意蕴是最为深刻的,集中体现了道家美学中的追求心性自由、寄情自然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孝贤电影 “归去”主题 《刺客聂隐娘》 传统美学精神 时代历史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