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岩凤仙花叶绿体atpB-rbcL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1
作者 朱晏 吴倩 +2 位作者 田盛野 张慧娟 蒋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93-99,共7页
【目的】探明黄岩凤仙花(Impatiens huangyanensis)atpB-rbcL序列的特征及其分类地位,为后续开展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野外采样后利用PCR方法克隆黄岩凤仙花的atpB-rbcL全长,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序列分析,... 【目的】探明黄岩凤仙花(Impatiens huangyanensis)atpB-rbcL序列的特征及其分类地位,为后续开展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野外采样后利用PCR方法克隆黄岩凤仙花的atpB-rbcL全长,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黄岩凤仙花atpB-rbcL序列的全长为764 bp,GC值为27.5%;与淡黄绿凤仙花(I.chloroxantha)、阔萼凤仙花(I.platysepala)和武夷凤仙花(I.wuyiensis)的相似性最高,达98%以上;经多重比对,凤仙花属植物atpB-rbcL存在较多的插入、缺失、转换和颠换现象;经系统发育分析,黄岩凤仙花与淡黄绿凤仙花、阔萼凤仙花和武夷凤仙花处于同一组,亲缘关系最接近。【结论】叶绿体atpB-rbcL具有较高的变异,可用于黄岩凤仙花的分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岩凤仙花 atpb-rbcl 克隆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atpB-rbcL序列探讨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母系起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静 张海琴 +3 位作者 凡星 沙莉娜 曾建 周永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85,共9页
对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NsXm)、披碱草属(StH)及含不同染色体组(St、H、Ns、Eb、Ee、P、F、V、W)的近缘二倍体属共46个类群的叶绿体基因间隔区atpB-rbcL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及母系起源。结果显示... 对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NsXm)、披碱草属(StH)及含不同染色体组(St、H、Ns、Eb、Ee、P、F、V、W)的近缘二倍体属共46个类群的叶绿体基因间隔区atpB-rbcL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猬草属和赖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及母系起源。结果显示,1)猬草属模式种H.patula与拟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物种聚为一支,表明H.patula与披碱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近,其母本来源为含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物种;2)猬草、长芒猬草、4个新麦草属物种及滨麦和所有欧亚分布的赖草属物种聚在一支,说明猬草、长芒猬草与欧亚赖草亲缘关系较近,其母本供体来自含Ns染色体组的新麦草属物种;3)高丽猬草和东北猬草与北美赖草及冰草属、旱麦草属、大麦属物种处于同一分支,表明高丽猬草和东北猬草与北美赖草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其母本供体为未知来源的Xm染色体组。研究结果支持将H.patula组合到披碱草属中,猬草、长芒猬草、高丽猬草和东北猬草应组合到赖草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猬草属 赖草属 atpb-rbcl 系统发育 母系起源 染色体组
下载PDF
叶绿体atpB-rbcL序列分析在核果类果树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化坤 陶建敏 +4 位作者 渠慎春 马瑞娟 房经贵 娄晓鸣 章镇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为重建核果类果树的系统发育,选择桃、李、梅、杏、樱桃各4~5个主要种或变种,共24个基因型,测定了其叶绿体非编码区atpB-rbcL序列。以桂樱为外种群,用PAUP软件计算数据集的得分,Modeltest筛选最佳模型和参数,Mega计算遗传距离、变异,... 为重建核果类果树的系统发育,选择桃、李、梅、杏、樱桃各4~5个主要种或变种,共24个基因型,测定了其叶绿体非编码区atpB-rbcL序列。以桂樱为外种群,用PAUP软件计算数据集的得分,Modeltest筛选最佳模型和参数,Mega计算遗传距离、变异,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atpB-rbcL在核果类果树各组间分子进化速率不同,差异公布不均衡;2)樱桃较其他核果类果树原始;李、梅、杏亲缘关系较近,梅、杏关系最近。核果类果树是一个单系群,由一个共同的祖先沿着2个方向进化,一枝进化为樱桃,另一枝沿不同的途径产生桃、李、梅、杏等核果类果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果类果树 系统发育 atpb-rbcl 分子进化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DNA atpB-rbcL区序列探讨石蒜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魏磊 庞磊 +1 位作者 杨旭 史树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植物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植物95份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DNA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系统发育树的... 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植物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植物95份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DNA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表明,矮小石蒜(L.radiata var.pumila)和换锦花(L.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麦秆石蒜(L.straminea)、江苏石蒜(L.houdyshelii)、短蕊石蒜(L.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属 叶绿体atpb-rbcl序列 种间系统发育关系 杂交起源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桫椤atpB-rbcL序列2种测序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媛 侯可雷 +2 位作者 张静 赵涛 刘志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9405-9406,共2页
[目的]比较2种方法进行桫椤atpB-rbcL序列测定的测序效果。[方法]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对桫椤叶绿体atpB-rbcL基因间隔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桫椤atpB-rbcL序列直接测序所得峰形紊乱,PolyT后出现多重峰;克隆测... [目的]比较2种方法进行桫椤atpB-rbcL序列测定的测序效果。[方法]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对桫椤叶绿体atpB-rbcL基因间隔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桫椤atpB-rbcL序列直接测序所得峰形紊乱,PolyT后出现多重峰;克隆测序结果峰形清晰,无干扰。[结论]对于桫椤atpB-rbcL序列测定,克隆测序优于直接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PCR产物直接测序 PCR产物克隆测序 atpb-rbcl非编码区
下载PDF
基于ITS、atpB-rbcL序列的醉翁榆(Ulmus gaussenii)与相近榆属植物的亲缘关系
6
作者 韩雪 智颖飙 +5 位作者 张保卫 周忠泽 何家庆 王再岚 李红丽 李静敏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107,共10页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廓清我国特有濒危植物醉翁榆(Ulmus gaussenii)与相近榆属植物的系统地位,用分子标记ITS和atpB-rbcL手段分析醉翁榆与其他榆属相关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4种榆属植物atpB-r...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廓清我国特有濒危植物醉翁榆(Ulmus gaussenii)与相近榆属植物的系统地位,用分子标记ITS和atpB-rbcL手段分析醉翁榆与其他榆属相关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4种榆属植物atpB-rbcL扩增片段长度为735~834 bp,G+C的含量在29.3%~31.6%之间,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偏差;基于ITS(包括5.8 s)扩增片段,醉翁榆与黑榆系的毛果旱榆、栓枝春榆以及榆系中的大果榆、脱皮榆(U.lamellosa)相近;基于atpB-rbcL扩增片段,醉翁榆与榆系中的大果榆、脱皮榆以及明陵榆的关系比较近,两种标记都表现出醉翁榆与黑榆系中变种毛果旱榆、栓枝春榆的关系比较近;atpB-rbcL的NJ和Bayesian树完全支持榆属组下的分类以及榆属系统的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翁榆 遗传随机性 atpb-rbcl ITS 系统树
下载PDF
基于cpDNA atpB-rbcL非编码序列分析桫椤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明照 应站明 喻君生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5,共4页
以PCR产物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种群59个个体的叶绿体DNA(cpDNA)atpB—rbcL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727~732bp之间,具长度多态性,A+T百分比含量较高,介于63.27%~63.89%之间。遗传多样... 以PCR产物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种群59个个体的叶绿体DNA(cpDNA)atpB—rbcL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727~732bp之间,具长度多态性,A+T百分比含量较高,介于63.27%~63.89%之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h=0.639)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Dij=0.00028)并存的特征,提示现有种群可能源自一个有效群体规模较小的种群的快速扩张,扩张时间尚短,不足以形成更为复杂的遗传结构。种群间的高基因流Nm、低遗传分化度峙、AMOVA分析以及DNA歧异度结果一致显示各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叶绿体DNA atpB—rbcL非编码序列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槭叶铁线莲的系统位置初探——来自ITS和叶绿体DNA序列片段的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穆琳 谢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5,共7页
槭叶铁线莲是分布于北京附近低山峭壁之上的特有濒危植物,其分布区域狭窄。在传统分类处理中将槭叶铁线莲置于绣球藤组中,但是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生长环境与组中其他种类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核核糖体DNA中的ITS序列片段和3个叶绿体... 槭叶铁线莲是分布于北京附近低山峭壁之上的特有濒危植物,其分布区域狭窄。在传统分类处理中将槭叶铁线莲置于绣球藤组中,但是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生长环境与组中其他种类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核核糖体DNA中的ITS序列片段和3个叶绿体DNA序列片段(atpB-rbcL间隔区、psbA-trnQ间隔区和rpoB-trnC间隔区),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ayes)构建铁线莲属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探讨槭叶铁线莲在属中的系统位置问题。结果表明:1)单独的ITS片段和叶绿体片段分析所得到的系统树分辨率较低,而合并分析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分辨率和支持率。2)铁线莲属与锡兰莲属共同组成一单系类群,二属应予以合并。3)槭叶铁线莲并不与绣球藤组植物聚为一支,从而并不支持现在的分类学处理。4)槭叶铁线莲表现出比较孤立的系统位置,表明该种可能是本属中分布于北温带古老类群的孑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槭叶铁线莲 系统位置 ITS atpb-rbcl psbA-trnQ rpoB-trnC
下载PDF
莪术基原植物DNA条形码序列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玉秀 刘杨 +3 位作者 刘培卫 符传坤 卢丽兰 魏建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63-1269,共7页
为寻找适用于中药材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探索快速高效的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新方法,该文首先利用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对中药材莪术三种基原植物,9个样本的7种DNA条形码序列(ITS、ITS2、matK、psbA-trnH、trnL-trnF、rpoB... 为寻找适用于中药材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探索快速高效的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新方法,该文首先利用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对中药材莪术三种基原植物,9个样本的7种DNA条形码序列(ITS、ITS2、matK、psbA-trnH、trnL-trnF、rpoB和atpB-rbcL)进行评估,然后利用MEGA6.0软件对获得的高质量的序列通过变异位点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和系统树分析等进一步进行评估,最后将筛选到的DNA条形码序列对未知基原的待测样品进行基原鉴定。结果表明:(1)ITS、ITS2和matK等条形码序列在莪术基原植物中的扩增或测序成功率较低,难以应用于实际鉴定;而psbA-trnH、trnL-trnF和rpoB条形码序列变异位点信息过少,不足于区分莪术的三种不同基原植物;只有atpB-rbcL条形码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较高,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序列,同时序列长度(642~645 bp)理想,变异位点多(11个),可实现莪术的三种不同基原的区分鉴别。(2)待测样品经基于atpB-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鉴别为温郁金。综上所述,叶绿体atpB-rbcL序列能够准确鉴定莪术不同基原植物,可以作为中药材莪术基原植物鉴定的条形码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 DNA条形码 筛选 atpb-rbcl 基原植物鉴定
下载PDF
基于DNA序列的‘和田’玫瑰遗传背景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垚 王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8期36-40,共5页
‘和田’玫瑰为国内主栽的玫瑰品种之一,其遗传背景不明确不利于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本研究选择‘和田’玫瑰的疑似近源种,采用ITS和atpB-rbcL序列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明确其遗传背景。结果显示,ITS序列... ‘和田’玫瑰为国内主栽的玫瑰品种之一,其遗传背景不明确不利于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本研究选择‘和田’玫瑰的疑似近源种,采用ITS和atpB-rbcL序列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明确其遗传背景。结果显示,ITS序列多态性较高,尤其是ITS2序列能够获得更多的遗传信息,基于ITS2序列,‘和田’玫瑰和法国蔷薇聚为一个小分支,说明其亲缘关系较近。atpB-rbcL序列在被测植物材料间的多态性比较低,但可以反映母本信息,‘和田’玫瑰与法国蔷薇、百叶蔷薇、腓尼基蔷薇和玫瑰在一个分支内。结合ITS的聚类结果,推测法国蔷薇为‘和田’玫瑰的母本,与大马士革蔷薇有共同亲本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玫瑰 ITS atpb-rbcl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分子证据支持蓝药蓼和大铜钱叶蓼归入冰岛蓼属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明珍 周忠泽 +2 位作者 邱英雄 孙伟 董翔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7-233,共7页
蓝药蓼Polygonum cyanandrumDiels和大铜钱叶蓼P.forrestii Diels是否应归于冰岛蓼属Koenigia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利用叶绿体DNA的atpB-rbcL序列来评价这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和属的归属。对这两个物种以及相关代表种的atpB-rbcL... 蓝药蓼Polygonum cyanandrumDiels和大铜钱叶蓼P.forrestii Diels是否应归于冰岛蓼属Koenigia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利用叶绿体DNA的atpB-rbcL序列来评价这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和属的归属。对这两个物种以及相关代表种的atpB-rbcL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的长度有较大的变异,从753bp到902bp;存在丰富的系统发育变异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蓝药蓼和大铜钱叶蓼与冰岛蓼K.islandica聚为支持率较高的分支。而蓼属Polygonum代表种和其他属的代表种组成另外的分支,表明这两个种应置于冰岛蓼属。这一结果与花粉和染色体证据相吻合。根据这些证据以及形态学特征,还对冰岛蓼属与蓼属的范围与界定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蓼科 atpB-bcL序列 蓝药蓼 大铜钱叶蓼 冰岛蓼属
下载PDF
基于18S rDNA、rbcL和atpB序列的轮藻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玲萱 方琰 +3 位作者 孙双 白欢 卿人韦 兰利琼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5-611,共7页
为找到适宜用于轮藻科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片段,对本研究所选轮藻进行18S rDNA、rbcL、atpB及18S rDNA-rbcL-atpB三基因联合序列的多样性分析,并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开展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8S rDNA序列较适宜用于研究轮... 为找到适宜用于轮藻科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片段,对本研究所选轮藻进行18S rDNA、rbcL、atpB及18S rDNA-rbcL-atpB三基因联合序列的多样性分析,并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开展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8S rDNA序列较适宜用于研究轮藻科下两个族和各属间的分类问题,但进一步对属内轮藻进行分类需要借助变异程度更高的序列;rbcL、atpB序列变异程度高于18S rDNA序列,但两者不适宜单独用于轮藻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三基因联合序列的种间、种内遗传距离有一定差异,种间遗传距离(0.002~0.097)大于种内遗传距离(0~0.001),且所得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构一致,属内轮藻分类不再混乱,进化树呈现良好的拓扑结构.综上所述,18S rDNA-rbcL-atpB三基因联合分析后可将形态近似的轮藻分开,解决本研究选取的轮藻科植物的分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科 系统发育 18S RDNA RBCL ATPB
下载PDF
苍术属植物的遗传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邹小兴 黄璐琦 +4 位作者 崔光红 袁庆军 彭勇 刘勇 肖培根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0-686,共7页
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苍术属8种植物的ITS序列和叶绿体atpB-rbcL、psbB-psbF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计算了不同种间ITS序列、atpB-rbcL+psbB-psbF+trnL-trnF序列的碱基差别(转换值/颠换值)和Kimura遗传距离。序列数... 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苍术属8种植物的ITS序列和叶绿体atpB-rbcL、psbB-psbF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计算了不同种间ITS序列、atpB-rbcL+psbB-psbF+trnL-trnF序列的碱基差别(转换值/颠换值)和Kimura遗传距离。序列数据经排列后进行UPGMA法分析,结果显示:①罗田苍术-苍术和辽东苍术-朝鲜苍术各自构成一个分支,再参照分支内各植物之间的遗传距离值,认为将罗田苍术作为苍术变种不适宜;②鄂西苍术与属内其余植物亲缘关系都较远,在属内处于原始地位;③支持将辽东苍术归入朝鲜苍术,将北苍术作为苍术的一个变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属 ITS序列 atpb-rbcl psbB-psbF TRNL-TRNF 遗传关系
原文传递
单种属弥勒苣苔属系统位置研究:基于分子和细胞学数据(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英 王智 +3 位作者 隋学艺 胡光万 MOTLEY Timothy 龙春林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476,共12页
弥勒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单种属,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为探讨弥勒苣苔在苦苣苔亚科中的系统位置,我们选择了苦苣苔亚科116个类群,外类群为苦苣苔亚科以外的7个物种。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分析(BI),对以上类群的核基因ITS以及两个叶... 弥勒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单种属,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为探讨弥勒苣苔在苦苣苔亚科中的系统位置,我们选择了苦苣苔亚科116个类群,外类群为苦苣苔亚科以外的7个物种。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分析(BI),对以上类群的核基因ITS以及两个叶绿体基因trnL-F、atpB-rbcL数据进行了独立和联合分析。在三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结果中,弥勒苣苔与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金盏苣苔属、直瓣苣苔属以及川鄂粗筒苣苔构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枝。MP树中,此分枝为并系,而在BI分析中,弥勒苣苔与川鄂粗筒苣苔、直瓣苣苔属互为姐妹类群。同时,第一次报道了弥勒苣苔的染色体数目(2n=34)。根据前人报道,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粗筒苣苔属和直瓣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同为2n=34,这进一步支持我们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b-rbcl 苦苣苔科 ITS 弥勒苣苔属 系统学 TRNL-F
原文传递
干旱半干旱地区蓼科4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延霞 张明理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9-853,共5页
提取蓼科木蓼属(Atraphaxis)、沙拐枣属(Calligonum)、翅果蓼属(Parapteropyrum)和双翅果蓼属(Pteropy-rum)蓼科4属植物的总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叶绿体基因片段atpB-rbcL。atpB-rbcL基因间区长约900 bp,已被广泛应用于... 提取蓼科木蓼属(Atraphaxis)、沙拐枣属(Calligonum)、翅果蓼属(Parapteropyrum)和双翅果蓼属(Pteropy-rum)蓼科4属植物的总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叶绿体基因片段atpB-rbcL。atpB-rbcL基因间区长约900 bp,已被广泛应用于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运用PAUP和Bayesian软件,通过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属中沙拐枣属和双翅果蓼属存在最近亲缘关系;而特产于中国西藏的翅果蓼属和其他3属关系较远;另外,沙拐枣属下4个组中基翅组、刺果组和翅果组聚于一小进化枝下,与泡果组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蓼科 叶绿体基因 atpb-rbcl 系统发育 干旱区
原文传递
里白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分歧时间估计--基于叶绿体三个基因序列的证据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春香 陆树刚 +1 位作者 马俊业 杨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72,共9页
里白科(Gleicheniaceae)是古老的真蕨类植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可追溯到石炭纪。现存类群的属级分类和系统演化关系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类群的起源演化,文中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演绎方法对18种代表现存里白科植物全部6... 里白科(Gleicheniaceae)是古老的真蕨类植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可追溯到石炭纪。现存类群的属级分类和系统演化关系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类群的起源演化,文中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演绎方法对18种代表现存里白科植物全部6属(包括新测的12种)的叶绿体3个编码基因序列(atpB,rbcL和rps4)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分类群(属级)的系统演化关系。结果显示,里白科植物为一个单系群,由3个分支构成:里白属(Diplopterygium Nakai)和Gleichenia japonica构成一个分支;芒萁属(Dicranopteris Bernh.)和Gleichenella pec-tinata构成另一个分支;假芒萁属(Sticherus C.Presl)与单种属Stromatopteris Mettenius及Gleichenia dicarpa构成第三个分支。用宽松分子钟方法推测里白科主要类群的起源时间为:现代里白科植物起源于早白垩世(111—140Ma),其主要分支类群随后发生多样性分化,里白属和芒萁属的快速辐射演化均发生在古近纪(40—64Ma,36—50Ma)。起源时间的估算结果暗示化石种三叠里白Diplopterygium triassica不应归入现代里白属,其归属需要重新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白科 叶绿体基因 系统发育 起源时间 化石记录
原文传递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Hybrid Origin of Bauhinia blakeana(Caesalpinioideae) 被引量:3
17
作者 Chun Yin Mak Ka Shing Cheung +1 位作者 Pui Ying Yip Hoi Shan Kw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1-118,共8页
Bauhinia blakeana Dunn is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emblem and a popular horticultural species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It was first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almost a century ago. Th... Bauhinia blakeana Dunn is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emblem and a popular horticultural species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It was first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from Hong Kong almost a century ago. This plant is sterile and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hybrid, possibly from two related species, B. purpurea and B. variegata. However, not much evidence based on molecular methods was available to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In this study, sequence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 (ITS1), rbcL and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 for five Bauhinia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of one of the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ITS1 sequences in B. blakeana, on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at of B. purpurea and the other one identical to that of B. variegata. This confirmed that B. blakeana was a hybrid of these two species. Chloroplast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 sequence of B. blakeana was identical to that of B. purpurea, indicating that B. purpurea was the female parent. The hybridization event seemed to occur only recently and was a rare incident. Its occurrence was likely facilitated by interspecific pollen competition. It appeared that human effort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ubiquity of B. blake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b-rbcl intergenic spacer BAUHINI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interspecific hybrid interspecific pollen competition.
原文传递
棉毛橐吾和穗序橐吾的自然杂交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8
作者 余姣君 潘莉 +1 位作者 潘跃芝 龚洵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6,共8页
在棉毛橐吾(Ligularia vellerea)和穗序橐吾(L.subspicata)同域分布的居群中存在形态特征介于两者之间的个体。经分析,这些个体有3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可能是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杂交后代。为检验这一假设,对所采集的假设亲本和中间个体材料... 在棉毛橐吾(Ligularia vellerea)和穗序橐吾(L.subspicata)同域分布的居群中存在形态特征介于两者之间的个体。经分析,这些个体有3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可能是这两个物种之间的杂交后代。为检验这一假设,对所采集的假设亲本和中间个体材料进行了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4-5和叶绿体atpB-rbcL测序。假设杂交个体的ITS直接测序结果具明显的叠加性,之后的克隆测序也分离出两种与假设亲本种相同的序列类型,因此,这些假设杂交个体得到了证实。据母系遗传的叶绿体atpB-rbcL测序结果,穗序橐吾同是它们的质体贡献者,即虽然这些杂交个体具不同的形态特征,但都是以棉毛橐吾和穗序橐吾为亲本且以穗序橐吾为质体贡献者的杂交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毛橐吾 穗序橐吾 杂交后代 核ITS4 5 叶绿体atpB—rbcL片段
原文传递
Polyphyly of the fern family Tectariaceae sensu Ching:Insights from cpDNA sequence data 被引量:5
19
作者 LIU HongMei1,2, ZHANG XianChun1, CHEN ZhiDuan1, DONG ShiYong3 & QIU YinLong4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1 位作者 3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4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48109-1048, US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6期789-798,共10页
Tectariaceae are a pantropical fern family of about 20 genera, among which 8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 The morphological distinctiveness of the family is widely recognized, yet relatively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ha... Tectariaceae are a pantropical fern family of about 20 genera, among which 8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 The morphological distinctiveness of the family is widely recognized, yet relatively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members of Tectariaceae.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chloroplast DNA sequence data (rbcL; atpB) from 15 species representing all 8 genera in China were carried out under parsimony criteria; Bayesian inference. The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fern family Tectariaceae as traditionally circumscribed are polyphyletic. Ctenitis, Dryopsis, Lastreopsis clustered with; should be included within the newly-defined Dryopteridaceae,; Pleocnemia is also tentatively assigned to it. A narrowly monophyletic Tectariaceae is identified, which includes Ctenitopsis, Hemigramma, Pteridrys, Quercifilix,; Tectaria. In the single rbcL analysis, Arthropteris clustered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monophyletic Tectariaceae. Although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still needed to identify infrafamili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monophyletic Tectariaceae; to redefine several problematic genera, we propose a working concept here that better reflects the inferre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is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ariaceae polyphyly rbcL ATP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