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325 Cases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b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于世龙 曾秋棠 +3 位作者 张家明 陈志坚 李景东 雷鸣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1年第1期23-25,共3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clinical data of 325 cases of AVNRT from March 1992 to Feb. 2000 being subjected to the treatment of RFC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ccessful rate was increased and recurrence was de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e recent 4 year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up to 100 %. The complication of three grade of AVB occurred in 3 % and recurrent rate in 9.1 % before March 1996, but both of them were zero in the last 3 years. The time of RFCA procedure and X ray exposur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ablating more than 3 targets by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with energy titrating and strict endpoint was the crux of obtaining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下载PDF
Using Three-Dimensional Lorenz Scatter Plots to Detect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Node Double Path Caused by Interpolat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Systoles: A Case Study
2
作者 Li Jingxiu Zhang Fujun +1 位作者 Wei Xijin Peng Ding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21年第2期301-306,共6页
A series of related electrophysiology phenomena can be caused by the occurrence of interpolat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In our recent three-dimensional Lorenz R-R scatter plot research,we found that atrioven... A series of related electrophysiology phenomena can be caused by the occurrence of interpolat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In our recent three-dimensional Lorenz R-R scatter plot research,we found that atrioventricular node double path caused by interpolat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imprints a specifi c pattern on three-dimensional Lorenz plots generated from 24-hour Holter recordings.We found two independent subclusters separated from the interpolated premature beat precluster,the interpolated premature beat cluster,and the interpolated premature beat postcluster,respectively.Combined with use of the trajectory tracking function and the leap phenomenon,our results reveal the presence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double conduction p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Lorenz scatter plots interpolat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s atrioventricular node double conduction path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ery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by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3
作者 Spirina Galina Metelkina Christina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CAS 2021年第9期303-307,共5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work is to study the topographic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s artery in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The material for the work was the following:44 specimens ... The objective of the work is to study the topographic an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s artery in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The material for the work was the following:44 specimens including hearts of fetuses and children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 having congenital defects and 50 specimens of the hearts of a similar age with normal development as the control.A complex of generally accepted morphological method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conductive system of the heart,its blood supply.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given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the artery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arises from an artery,that determines the type of blood supply to the heart.With the full form of the common atrioventricular canal,the presence of the“U”-shaped bend of the coronary artery at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artery from it is inconstant,which is apparently due to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in the embryonic position.The intensity of the lateral branches from the artery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to the heart partitions is determined by the hemodynamic feature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structure of the artery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下载PDF
Cystic tumour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2
4
作者 PAN Yun CHEN Ji-liang +5 位作者 LI Zheng-jin ZHAO Li-xian WANG Min LI Yao-kang TIAN Lin-bo GUO 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4期4514-4516,共3页
关键词 房室结 肿瘤 病例报告 上皮细胞 文献 心脏疾病 免疫组化染色 细胞角蛋白
原文传递
Predictors of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follow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he search is still on!
5
作者 Sudesh Prajapathi Akshyaya Pradha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Several anatomical,demographic,clinical,electrocardiographic,procedural,and valve-related variable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con-duction abnormalities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 Several anatomical,demographic,clinical,electrocardiographic,procedural,and valve-related variable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con-duction abnormalities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that necessitate permanent pacemaker(PPM)implantation.These variables include calcifications around the device landing zone and in the mitral annulus;pre-existing electr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such as left and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s(BBB),first-and second-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s,as well as bifas-cicular and trifascicular blocks;male sex;diabetes mellitus(DM);hypertension;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nal failure;dementia;and use of self-expanding valves.The current study supports existing literature by demonstrating that type 2 DM and baseline right BBB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PPM implantation post-TAVR.Regardless of the side of the BBB,this study demonstrated,for the first time,a 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PPM implantation post-TAVR and every 20 ms increase in baseline QRS duration(above 100 ms).After a 1-year follow-up,patients who received PPM post-TAVR had a higher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ndle branch block Self expanding aortic valve atrioventricular node Diabetes mellitus QRS duration
下载PDF
房室交界区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昱竹 张烁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77-80,共4页
房室结(AVN)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在过滤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房脉冲方面和在舒张期增加心室充盈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它也是心脏起搏器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靶点。最近的研究阐明了AVN快径及慢径的细胞基础和解剖学决定因素。本... 房室结(AVN)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在过滤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房脉冲方面和在舒张期增加心室充盈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它也是心脏起搏器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靶点。最近的研究阐明了AVN快径及慢径的细胞基础和解剖学决定因素。本文综述了人AVN的结构和分子异质性,以及AVN双通路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新的证据支持房室结下延伸和真房室结是慢径路和快径路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房室结 连接蛋白类
下载PDF
房室结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7
作者 岳志霖 张烁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86-88,共3页
对于房室结的研究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但是,由于房室结独特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临床对于房室结的认识仍然十分粗浅。被人熟知的房室结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房室结可以过滤来自心房的危险心律失常,房室结的起搏作用及房室结延缓从心房传... 对于房室结的研究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但是,由于房室结独特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临床对于房室结的认识仍然十分粗浅。被人熟知的房室结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房室结可以过滤来自心房的危险心律失常,房室结的起搏作用及房室结延缓从心房传递到心室的冲动以增加舒张期心室充盈等方面。本文就房室结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房室结 心房
下载PDF
胎儿房室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志坤 文小军 +2 位作者 杨文亮 杨书善 郭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01-506,共6页
利用光镜观察了20例胎儿房室结、房室束和左、右束支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结果如下:1、胎儿房室结位于三尖瓣隔侧瓣上方,中心纤维体右侧.结右侧有普通心肌组成的覆盖层.房室结可分深浅两部.浅部纤维平行排列,垂直下行,止于结的下端... 利用光镜观察了20例胎儿房室结、房室束和左、右束支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结果如下:1、胎儿房室结位于三尖瓣隔侧瓣上方,中心纤维体右侧.结右侧有普通心肌组成的覆盖层.房室结可分深浅两部.浅部纤维平行排列,垂直下行,止于结的下端.深部可分为上和下部.深部向后延伸与房间隔肌相连,向前延续为房室束.深部向左深入中心纤维体内形成许多细胞岛.2、房室束横断面大多为三角形,外包有疏松结缔组织鞘.房室束的前部与肌性室间隔嵴的关系是:位于嵴左侧者4例,右侧者3例,居中者3例.3、胎儿房室结内的糖原呈强阳性,5’-Nase弱阳性,SDH弱阳性,AKP弱阳性或阴性,ACP呈强阳性.最后结合结果讨论了房室结延搁传导、纵向分离的形态学基础和胎儿传导组织的代谢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房室束 心脏 胎儿 组织学 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人心房室结和房室束的光镜观察 被引量:19
9
作者 凌凤东 孔祥云 +2 位作者 林奇 杨月鲜 赵根然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18-23,116,123,共8页
本文对13例人心标本房室结和房室束的形态及位置,作了连续切片观察。1.房室结为一扁长形结构,其横切面呈右侧微凸的三角形,有时切面呈梭形或半卵圆形。成人房室结大小为3.5×3.3×1.1 mm^(3)。有5例房室结表面的右心房心内膜隆... 本文对13例人心标本房室结和房室束的形态及位置,作了连续切片观察。1.房室结为一扁长形结构,其横切面呈右侧微凸的三角形,有时切面呈梭形或半卵圆形。成人房室结大小为3.5×3.3×1.1 mm^(3)。有5例房室结表面的右心房心内膜隆起。2.房室结位于二尖瓣与三尖瓣附着缘之间的房室隔内,成人房室结距冠状窦口1.8~5.8 mm,距右心房心内膜0.3~0.7 mm,距三尖瓣隔侧瓣上缘3.3~7.5 mm。结左侧紧贴中心纤维体。3.房室结可分为浅、深两部,浅部纤维纵行止于结的下端。1例深部又分为上、下两部。在结表面右心房心内膜隆起的标本上,结右侧的心房肌覆盖层止于心内膜。结的上缘、右侧面及后缘与房肌相连。4.成人房室束长5.7~7.9 mm,直径1.1~1.5 mm。房室束前部有7例在肌性室间隔顶部;3例在肌性室间隔左侧;2例在肌性室间隔肌肉内部。1例经行特殊,由肌性室间隔顶部至其左侧,最后至肌性室间隔内部偏右侧而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房室束 人心
下载PDF
狗心中心纤维体的组织学结构及其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志坤 文小军 +3 位作者 杨文亮 杨书善 张红旗 郭萍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利用光镜观察了12只杂种成年狗心中心纤维体的组织学结构及其与房室结、房室束的关系.狗中心纤维体为软骨组织.房室结位于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二者紧密相贴.房室束恒定地穿中心纤锥体.结合狗心电图的观察结果证明,中心纤维体的软骨是一种... 利用光镜观察了12只杂种成年狗心中心纤维体的组织学结构及其与房室结、房室束的关系.狗中心纤维体为软骨组织.房室结位于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二者紧密相贴.房室束恒定地穿中心纤锥体.结合狗心电图的观察结果证明,中心纤维体的软骨是一种正常组织,并不影响房室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纤维体 房室结 房室束
下载PDF
兔房室结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郭志坤 孔祥云 凌凤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2期85-88,共4页
利用显微镜观察了20例兔心房室结的连续切片。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前上方,三尖瓣隔瓣的上方,中心纤维体的右侧,形似不规则的三角体。大小为2.81×1.61×0.38mm。有前、中、后三束心房肌分别在房室结的上端、后端和后下端进入结... 利用显微镜观察了20例兔心房室结的连续切片。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前上方,三尖瓣隔瓣的上方,中心纤维体的右侧,形似不规则的三角体。大小为2.81×1.61×0.38mm。有前、中、后三束心房肌分别在房室结的上端、后端和后下端进入结内。房室结主要由 P 细胞和 T 细胞组成,它们分别构成上结区和下结区,后者延续为房室束。副房室结出现率25%,位于房室束穿通部的上方或主动脉根和中心纤维体转折处的房间隔右侧心内膜下。副房室结主要由 P 细胞组成。副结在临床和心电图诊断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房室结 形态学
下载PDF
人体心脏房室结、房室环及主动脉后结的巨微解剖 被引量:5
12
作者 娄阳云 王征 +5 位作者 安国防 季华 孙凤侠 朱祖明 赵红军 陈启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6-321,共6页
目的解剖分离人体心脏房室结和房室环的结构,阐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解剖12例人体心脏的房室结、主动脉后结及房室环,再进行组织学观察,并绘图演示它们的结构关系。结果在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靠近冠状窦前缘... 目的解剖分离人体心脏房室结和房室环的结构,阐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解剖12例人体心脏的房室结、主动脉后结及房室环,再进行组织学观察,并绘图演示它们的结构关系。结果在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靠近冠状窦前缘处分别暴露了左、右房室环(12/12),直径分别为(0.69±0.12)mm、(0.78±0.13)mm。此处的左、右房室环穿行在房室隔内的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的间隙中,向房室结方向延伸。主动脉后结在主动脉根后方的房间隔中被探查到(7/9),它的后上方的房间隔间隙中有肌纤维与其相连,它的前下方分出左、右房室环,并且此处的左环比右环粗。在中心纤维体后方的心内膜下的深部,主动脉后结与房室结之间有直接的心肌组织连接通路,这条通路有别于另两条通路(左、右房室环)。结论主动脉后结和房室环可通过体视显微镜解剖暴露,主动脉后结与房室结之间有3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传导系统 房室结 房室环 房室束 体视显微术 解剖学
下载PDF
胎儿心脏房室结亚显微结构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鸾仙 孔祥云 +5 位作者 林奇 樊小军 王鹏 刘衍晟 刘全禄 凌凤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本文报道用电子显微镜在8例胎儿和新生儿心脏标本上观察了房室结的亚显微结构。此结中有3种特殊心肌细胞:核大,胞质浅淡的P细胞主要位于结的深层;各种形式的T细胞主要位于P细胞群之间和结的浅层;核周浅淡,肌原纤维少而细长的浦肯野细胞... 本文报道用电子显微镜在8例胎儿和新生儿心脏标本上观察了房室结的亚显微结构。此结中有3种特殊心肌细胞:核大,胞质浅淡的P细胞主要位于结的深层;各种形式的T细胞主要位于P细胞群之间和结的浅层;核周浅淡,肌原纤维少而细长的浦肯野细胞见于结内或结的前部。除详细观察了各种细胞的结构特征外,还发现这3种细胞中均可见到高尔基复合体(1~5个)、中心粒,在P细胞之间可见到缝隙连接。这3种细胞中还可见到一定数量的电子致密颗粒,每个P细胞切面平均有9.23个;T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中更多。根据电子密度和形状,颗粒可分为3种。第1种直径为66~333nm,电子密度高,圆形,有单位膜,似心房肌中的A颗粒。第2种直径为125~600nm,灰色,质地呈小粒状,似心房肌的B颗粒。第3种长径300~625nm,扁长或三角形,密度低。此外在这3种细胞中还见有长径125~700nm,形态不规则,质地不均匀或有空泡的溶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房室结 超微结构 胎儿
下载PDF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 被引量:8
14
作者 叶赞凯 马坚 +2 位作者 姚焰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的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总结2008-01-01至2012-06-30期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14岁)。根据室上性心动...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的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总结2008-01-01至2012-06-30期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14岁)。根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以及性别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院442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84例,女性患儿158例,平均体重(33.70±12.52)kg(13-80 kg)。入院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1.70±2.52)岁(3岁-14岁),其中3-6岁50例,7-10岁74例,11-14岁318例,442例患儿中房室旁路266例(男性患儿188例,女性患儿7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76例(男性患儿96例,女性患儿80例)。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11-14岁患儿中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0.05);而在10岁以下患儿中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是相关的。由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在11-14岁患儿中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旁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房内及房室结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修仁 刘思明 +3 位作者 马虹 柳俊 王业松 梁耀荣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阵发性房颤 )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 ,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 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 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阵发性房颤 )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 ,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 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 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①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者的诱发成功率高达 95 6 % ;②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 ;③早搏刺激下阵发性房颤者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 ,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 ;②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内 房室结 电生理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不同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脏传导系统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常芸 杨红霞 彭泽胄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8-314,330,共8页
目的:探讨大鼠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心脏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氏纤维细胞骨架因子结蛋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特点,为阐明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力竭组(4组)、2周反复力竭组(... 目的:探讨大鼠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心脏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氏纤维细胞骨架因子结蛋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特点,为阐明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力竭组(4组)、2周反复力竭组(4组)及其相应的安静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力竭运动后即刻、4、12及24小时,先进行心电图(ECG)检测,随即应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定位并收集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氏纤维细胞团,采用免疫荧光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不同力竭运动后,部分大鼠发生心律失常,本研究建立的运动性心律失常模型成功。一次和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窦房结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规律基本一致,12小时窦房结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一次和反复力竭运动后,房室结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规律基本一致,运动后24小时下降较明显(P<0.05)。反复力竭运动后4小时浦肯野氏纤维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一次力竭后(P<0.05)。结论:不同力竭运动后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细胞骨架支撑因子结蛋白在mRNA和蛋白水平存在低表达,且反复力竭后心脏传导系统改变更明显,提示力竭运动可致心脏传导系统骨架因子结蛋白受损,可能是发生运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运动 结蛋白 窦房结 房室结 浦肯野氏纤维
下载PDF
山羊房室结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文小军 郭志坤 +1 位作者 马方 李洁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了解山羊房室结形态学构筑。方法: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山羊房室结位于Koch三角内,有三角形、“胡萝卜形”、椭圆形3种形态,大小约2.18 mm×2.48 mm×0.73 mm。结内有3种传导细胞:起搏细胞(P细胞)、移行细胞(T... 目的:了解山羊房室结形态学构筑。方法: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山羊房室结位于Koch三角内,有三角形、“胡萝卜形”、椭圆形3种形态,大小约2.18 mm×2.48 mm×0.73 mm。结内有3种传导细胞:起搏细胞(P细胞)、移行细胞(T细胞)、浦肯野细胞,以浦肯野细胞为主。山羊房室结可分为上结区和下结区,以其传导细胞的种类分成3型。结论:山羊房室结的形态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房室结 形态学 心脏电生理学 细胞成分
下载PDF
家猪房室结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志坤 徐振平 赵炳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 :研究家猪房室结的组织学和细胞特征 ,为探讨房室结的传导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家猪含房室结组织块的连续切片 ,光镜观测和图像分析。结果 :家猪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前方 ,大小为7.0 2× 2 .65× 1... 目的 :研究家猪房室结的组织学和细胞特征 ,为探讨房室结的传导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家猪含房室结组织块的连续切片 ,光镜观测和图像分析。结果 :家猪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前方 ,大小为7.0 2× 2 .65× 1 .2 9mm3,形态前后径略长的铁饼形 ,传导细胞分两类 :(1 )心肌样细胞 ,此类细胞多位于结上部和前部 ;(2 )典型的移行细胞 ,这种细胞多位于结的后部和下部。图像分析表明 :心肌样细胞 >一般心肌细胞 >T细胞。有 2例的房室结左前方存在副房室结。结论 :家猪房室结的位置比其它哺乳动物低 ;结上部和前部细胞主要为心肌样细胞 ,典型的P细胞少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副房室结 组织学 光镜
下载PDF
兔心房室结的亚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志坤 孔祥云 凌凤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3期179-181,共3页
本文观察了8例杂种成兔心脏房室结的亚微结构。房室结主要由 P 细胞、T 细胞和少量心肌细胞构成。P 细胞和 T 细胞内有较丰富的高尔基氏器和高电子密度的球形颗粒;结细胞间的特化连接较少,主要见到中间连接;在上述细胞间有较多的胶原纤... 本文观察了8例杂种成兔心脏房室结的亚微结构。房室结主要由 P 细胞、T 细胞和少量心肌细胞构成。P 细胞和 T 细胞内有较丰富的高尔基氏器和高电子密度的球形颗粒;结细胞间的特化连接较少,主要见到中间连接;在上述细胞间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根据结内细胞的亚微结构特征,讨论了房室结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房室结 亚显微结构
下载PDF
成人和成体羊心脏组织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史学义 朱晓燕 +3 位作者 张清莲 邢文英 刘书漫 张娓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比较正常成人和成体羊心脏的组织动力学过程,探讨心脏组织演化的规律。方法:取12只山羊和6例人尸检心脏组织标本及羊心脏传导系统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正常成人与成体羊心脏组织演化均包括心内膜-心肌... 目的:比较正常成人和成体羊心脏的组织动力学过程,探讨心脏组织演化的规律。方法:取12只山羊和6例人尸检心脏组织标本及羊心脏传导系统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正常成人与成体羊心脏组织演化均包括心内膜-心肌演化体系、房室间区-心肌演化体系和肌层内心肌演化体系,但在羊心内膜-心肌演化体系中的优势演化途径是心内膜细胞-心肌生成单位-心肌细胞演化系,人的优势演化途径是心内膜细胞-非心肌生成单位-心肌细胞演化系;在肌层内心肌演化体系中有细胞重建的重要演化方式。结论:正常成人和成体羊心肌演化总体模式基本相似,但各自具有不同优势演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瓣膜 房室间区 细胞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