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eterministic condition for the ground reaction force acting point on the combined knee valgus and tibial internal rotation moments in early phase of cutting maneuvers in female athletes
1
作者 Issei Ogasawara Ken Ohta +4 位作者 Gajanan S.Revankar Shoji Konda Yohei Shimokochi Hideyuki Koga Ken Nakata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6-386,共11页
Background:Combined knee valgus and tibial internal rotation(VL+IR)moments have been shown to stress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in several in vitro cadaveric studies.To utilize this knowledge for non-contact A... Background:Combined knee valgus and tibial internal rotation(VL+IR)moments have been shown to stress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in several in vitro cadaveric studies.To utilize this knowledge for non-contact ACL injury prevention in sports,it is necessary to elucidate how the ground reaction force(GRF)acting point(center of pressure(CoP))in the stance foot produces combined knee VL+IR moments in risky maneuvers,such as cuttings.However,the effects of the GRF acting poi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ed knee VL+IR moment in cutting are still unknown.Methods:We first established the deterministic mechanical condition that the CoP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tibial rotational axis differentiates the GRF vector’s directional probability for developing the combined knee VL+IR moment,and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that when the CoP is posterior to the tibial rotational axis,the GRF vector is more likely to produce the combined knee VL+IR moment than when the CoP is anterior to the tibial rotational axis.Then,we tested a stochastic aspect of our theory in a lab-controlled in vivo experiment.Fourteen females performed 60˚cutting under forefoot/rearfoot strike conditions(10 trials each).The positions of lower limb markers and GRF data were measured,and the knee moment due to GRF vector was calculated.The trials were divided into anterior-and posterior-CoP groups depending on the CoP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tibial rotational axis at each 10 ms interval from 0 to 100 ms after foot strike,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the combined knee VL+IR mo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rial groups.Results:The posterior-CoP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ccurrence rates of the combined knee VL+IR moment(maximum of 82.8%)at every time point than those of the anterior-CoP trials,as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by the deterministic mechanical condition.Conclusion:The rearfoot strikes inducing the posterior CoP should be avoid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non-contact ACL injury associated with the combined knee VL+IR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er of pressure Deterministic condition Foot strike pattern Injury mechanism Moment of ground reaction force
下载PDF
Non-Perturbative Guiding Center and Stochastic Gyrocenter Transformations:Gyro-Phase Is the Kaluza-Klein 5^(th) Dimension also for Reconciling General Relativity with Quantum Mechanics
2
作者 Claudio Di Troia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8年第4期701-752,共52页
The non perturbative guiding center transformation is extended to the relativistic regime and takes into account electromagnetic fluctuations. The main solutions are obtained in covariant form: the gyrating particle a... The non perturbative guiding center transformation is extended to the relativistic regime and takes into account electromagnetic fluctuations. The main solutions are obtained in covariant form: the gyrating particle and the guiding particle solutions, both in gyro-kinetic as in MHD orderings.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a gravitational field is also considered. The way to introduce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is original and based on the Einstein conjecture on the feasibility to extend the 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 to include electromagnetism by geometry, if applied to the extended phase space. In gyro-kinetic theory, some interesting novelties appear in a natural way, such as the exactness of the conservation of a magnetic moment, or the fact that the gyro-phase is treated as the non observable fifth dimension of the Kaluza-Klein model. Electrodynamics becomes non local, without the inconsistency of self-energy. Finally, the gyrocenter transform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ce of stochastic e.m. fluctuations for explaining quantum behaviors via Nelson’s approach. The gyrocenter law of motion is the Schr&ouml;dinger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ding center Transformation Gyrocenter Transformation KALUZA-KLEIN General Relativity Higher Dimensions Stochastic Quantum mechanics Schrodinger Equation Lorentz’s force Law
下载PDF
预应力耗能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机制研究
3
作者 王述红 陈浩 +1 位作者 单思镝 魏崴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2-59,共8页
针对预应力耗能(PTED)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问题,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框架结构拆除承重构件后不平衡荷载重分配的行为展开研究。并将有限元结果与1/3缩尺PTED钢框架的准静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针对预应力耗能(PTED)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问题,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框架结构拆除承重构件后不平衡荷载重分配的行为展开研究。并将有限元结果与1/3缩尺PTED钢框架的准静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PTED钢框架抗连续倒塌受力机制的研究,并分析了初始预应力、预应力钢绞线数量、钢构件材料强度和梁翼缘宽厚比四种因素对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PTED钢框架抗连续倒塌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压拱机制有利阶段和压拱机制不利阶段;倒塌抗力由预应力钢绞线拉力和梁柱之间的竖向作用力共同提供;提高初始预应力、预应力钢绞线数量、钢材屈服强度和降低梁翼缘宽厚比,均会使峰值荷载增大;钢绞线数量的增多使框架在失效柱位移较小时可以提供较大的抗力;增强梁柱构件抵抗局部屈曲变形的能力会提升预应力钢框架抗连续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结构 预应力耗能钢框架 连续倒塌机制 抗力
下载PDF
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肖晶晶 杨洋 +2 位作者 李大寨 黄龙 张雷雨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2,共8页
部分眼科手术由于人类生理颤抖及精细操作限度,手术成功率较低,成功完成手术任务必须融合机器人技术。为促进我国眼科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论述眼科机器人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眼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对研究眼科机器人... 部分眼科手术由于人类生理颤抖及精细操作限度,手术成功率较低,成功完成手术任务必须融合机器人技术。为促进我国眼科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论述眼科机器人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眼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对研究眼科机器人所涉及的机器人机构设计、微力感知与控制、眼组织的生物力学建模、约束空间运动规划、精密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总结角膜移植手术机器人研究成果及分析眼内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研究思路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末端操作器的集成、新型手术器械的开发等,阐述将眼科手术辅助机器人应用于临床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医疗外科机器人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手术机器人 远程运动中心点机构 微力控制 约束运动规划 生物力学建模
下载PDF
装配式零初始索力摩擦耗能复位支撑受力机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爱林 叶全喜 +1 位作者 詹欣欣 马晓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49,共8页
为解决结构大震后残余变形过大以及复位索体预应力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耗能及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零初始索力摩擦耗能复位支撑.对该支撑的工作机理、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将... 为解决结构大震后残余变形过大以及复位索体预应力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耗能及复位功能的装配式零初始索力摩擦耗能复位支撑.对该支撑的工作机理、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将理论推导、有限元模拟与试验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理论推导、有限元模拟及试验分析得到的滞回曲线吻合较好,加载过程中该支撑无刚度退化现象,索体内力呈线性变化,无内力损失,说明该支撑采用2组初始索力为0 k N的索体交替受力构造,可以有效地避免索体的预应力损失问题;该支撑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规律稳定,表明黄铜-槽孔钢摩擦板耗能器可以提供稳定的耗能能力;该支撑卸载至位移零点时,理论推导、试验分析及有限元模拟得到的残余荷载分别为0,-0.12,0 k N,说明该支撑具有良好的复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初始索力 复位功能 预应力损失 黄铜-槽孔钢摩擦板 受力机理
下载PDF
一种新型后张预应力式自定心框架结构的构造与滞回性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臻 谢钦 +1 位作者 李德猛 孟少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10-214,共5页
为克服传统后张预应力式自定心框架(PT-SCF)中楼板与主体框架变形不协调和预拉杆强度利用不充分的缺点,提出一种采用套筒-预拉杆自定心系统的新型PT-SCF结构,并对其构造和工作机理进行介绍,然后运用Open Sees软件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为克服传统后张预应力式自定心框架(PT-SCF)中楼板与主体框架变形不协调和预拉杆强度利用不充分的缺点,提出一种采用套筒-预拉杆自定心系统的新型PT-SCF结构,并对其构造和工作机理进行介绍,然后运用Open Sees软件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构在循环位移加载下的滞回性能。理论分析表明:该结构能有效减小甚至消除结构的残余变形,当施加在预拉杆中的初始预张力大于摩擦元件的滑动摩擦力时,便能保证结构实现完全自定心。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分析模型能准确模拟自定心部件中套筒-端板的间隙工作机理;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滞回曲线呈现显著的旗帜形特征;梁柱节点具有半刚性特点,且梁的左右两端弯矩并不相等;预张力值是影响结构自定心效果的关键因素,但过大的预张力会导致预拉杆的可用弹性应变减小,因此预张力值应在综合考虑结构的自定心能力和满足结构变形要求的前提下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定心框架 工作机理 有限元模型 初始预张力
下载PDF
轨道中线直接测量方法及其实现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洪涛 林晓峰 +1 位作者 卢俊 钱计妙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52,共4页
轨道中线坐标是检测轨道几何平顺性的基本项目。现行的轨道中线测量方法存在推算复杂、测量误差较大、操作繁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直接测量轨道中线的自动观测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能确保棱镜光学中心始终自动强制对中于轨道中线... 轨道中线坐标是检测轨道几何平顺性的基本项目。现行的轨道中线测量方法存在推算复杂、测量误差较大、操作繁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直接测量轨道中线的自动观测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能确保棱镜光学中心始终自动强制对中于轨道中线的新型轨道测量仪,并对其总体结构、自动强制对中机构及小车棱镜适配器等关键结构的功能与结构设计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新型轨道测量仪保证了小车棱镜光学中心与轨道中线点始终重合,故不受轨距、水平、坡度、方位角等参数的影响,有效地减少了轨道中线测量的误差环节,实现了对轨道中线自动、连续、高精度直接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中线 直接测量 自动强制对中机构 新型轨道测量仪
下载PDF
液压支架安装运输车旋转机构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邓海顺 郑露 +1 位作者 王传礼 陈加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3-169,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液压支架安装运输车旋转机构偏载工况下旋转调向的安全性,建立了旋转机构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齿轮接触力、旋转板与液压支架间摩擦阻力、主轴质心随旋转角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改进了安装运输车旋转支撑结构,并进行了试验... 为进一步提高液压支架安装运输车旋转机构偏载工况下旋转调向的安全性,建立了旋转机构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齿轮接触力、旋转板与液压支架间摩擦阻力、主轴质心随旋转角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改进了安装运输车旋转支撑结构,并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工况下,齿轮接触力始终波动,仅X向偏载时启动性能较好,Y向偏载对齿轮接触力影响较大,X、Y均偏载时齿轮运动不平衡,易出现啮合冲击;随着偏心距的增加,摩擦阻力激增明显,均值变大,液压支架和旋转板之间的相对滑动趋势越明显,X、Y向均偏载时会出现最大摩擦阻力超过最大允许的静摩擦力,旋转板和液压支架会发生瞬间滑动;随着偏心距的增大,主轴转速振动频率和幅度增大,偏载对主轴转动的稳定性具有很大影响;主轴质心在X、Y平面内的位移和Z向攒动均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而增大,且质心位置也随着偏载量的增加而变得越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装运输车旋转机构 偏载 齿轮接触力 转速 摩擦阻力 主轴质心
下载PDF
平面七杆机构惯性力平衡分析的复矢量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琚贻宏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4年第5期108-109,共2页
运用复矢量法犤1犦对平面七杆机构的惯性力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机构实现惯性力完全平衡的条件。为减小惯性力的不良影响,合理设计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复矢量 质心 平面七杆机构 惯性力 完全平衡
下载PDF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0
作者 鲁怀敏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42-44,共3页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理论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主要包括:瞬心概念中关于两构件上任意重合点的相对速度方向与瞬心和此点连线关系的推导;螺旋副的效率问题;受横向载荷的普通螺栓联接预紧力的计算问题。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瞬心 螺旋副效率 螺栓预紧力
下载PDF
国家游泳中心冰场人工冰面受力模式和弯曲应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博 张文元 +1 位作者 杨奇勇 丁玉坤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6-41,73,共7页
为探析国家游泳中心双奥场馆装配式转换冰场冰面的受力机理,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冰面的模型,分析各类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和分布模式,证明了弯曲破坏为装配式冰场冰面的主要破坏形式,破坏荷载主要来源于大吨位浇冰车的轮压等集中荷载作... 为探析国家游泳中心双奥场馆装配式转换冰场冰面的受力机理,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冰面的模型,分析各类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和分布模式,证明了弯曲破坏为装配式冰场冰面的主要破坏形式,破坏荷载主要来源于大吨位浇冰车的轮压等集中荷载作用。基于弹性地基上的薄板理论和混凝土路面弯曲应力的相关计算方法,提出冰场人工冰面最大弯曲拉应力的计算公式。通过改变冰面和挤塑板的相关参数,进行精细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冰面最大弯曲应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所得成果为确定冰场人工冰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进一步研究冰层破坏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游泳中心 装配式冰场 人工冰面 受力模式 弯曲应力 力学性能指标
下载PDF
多轴双转塔木材复合加工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永锋 陈明猷 +1 位作者 沈华炜 邹湘军 《装备制造技术》 2017年第2期21-25,共5页
自动化的木工加工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对一般工业木工机械进行结构性分析,在一般木工加工机床的结构上进行改变,提出了一种五轴联动木材加工中心。根据Solidworks的建模,刀架的回转结构可以实... 自动化的木工加工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对一般工业木工机械进行结构性分析,在一般木工加工机床的结构上进行改变,提出了一种五轴联动木材加工中心。根据Solidworks的建模,刀架的回转结构可以实现轻松换刀,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了安装后刀的绝对位置发生变化。同时,计算其加工时的切削力和进行强度校核,并对其加工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多轴木材复合加工中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有效地提高木材加工的自动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加工中心 木工机械 机械设计 切削力
下载PDF
摩擦力对带腹板栓接摩擦装置装配式自复位梁柱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文闻 张爱林 +2 位作者 张艳霞 朱莉娜 林海鹏 《钢结构(中英文)》 2019年第10期1-9,20,共10页
提出了一种采用高强螺栓摩擦装置的装配式自复位框架梁柱节点(PSCC)。这种节点的特点是可以避免高层建筑施工时的现场高空张拉。对PSCC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的基础上,选取摩擦型连接... 提出了一种采用高强螺栓摩擦装置的装配式自复位框架梁柱节点(PSCC)。这种节点的特点是可以避免高层建筑施工时的现场高空张拉。对PSCC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的基础上,选取摩擦型连接高强度螺栓的摩擦系数和预紧力作为参数,探讨了各个工况下PSCC的初始刚度、消压弯矩、开口刚度、临界开口弯矩、最大开口弯矩、钢绞线索力。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摩擦系数和预紧力的增大,初始线刚度、开口刚度、临界开口弯矩和残余转角均增大,同时耗能系数也有增大的趋势,但是钢绞线索力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参数化分析可以为PSCC进一步的性能化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装配式 自复位梁柱节点 摩擦系数 螺栓预紧力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自复位三重钢管约束屈曲支撑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喻圣洁 郑廷银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0-22,31,共4页
针对普通约束屈曲支撑(BRB)残余变形大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支撑——自复位三重钢管约束屈曲支撑(SCBRB),给出其具体组成构造.为研究其力学性能,通过整体分析研究其并联工作特点及SC系统的运动机理,并对比分析一字型芯材BRB与圆管芯材BR... 针对普通约束屈曲支撑(BRB)残余变形大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支撑——自复位三重钢管约束屈曲支撑(SCBRB),给出其具体组成构造.为研究其力学性能,通过整体分析研究其并联工作特点及SC系统的运动机理,并对比分析一字型芯材BRB与圆管芯材BRB工作原理的区别.结果表明:自复位三重钢管约束屈曲支撑力学性能最优,其恢复力模型呈旗形,当复位筋预拉力大于耗能芯材屈服力时,支撑可实现自复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约束屈曲支撑 力学性能 一字芯材 圆管芯材 恢复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全自动下心盘螺栓拧紧机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兵 杨润刚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01-105,共5页
针对铁路货车下心盘螺栓拧紧过程需两名员工手动操作悬臂吊及拧紧机完成拧紧轴套筒与待拧紧螺栓的对位,并由人工卡紧及卸载螺母反力机构,导致人力投入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全自动下心盘螺栓拧紧机。通过自动识... 针对铁路货车下心盘螺栓拧紧过程需两名员工手动操作悬臂吊及拧紧机完成拧紧轴套筒与待拧紧螺栓的对位,并由人工卡紧及卸载螺母反力机构,导致人力投入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全自动下心盘螺栓拧紧机。通过自动识别螺栓位置及转向架型号、自动对位拧紧、自动卡紧和卸载反力机构,实现下心盘螺栓拧紧过程的无人化操作,大大提升了下心盘螺栓拧紧的作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心盘 机器视觉 自动定位 反力机构 控制系统
下载PDF
中心驱动剪刀叉机构应用于升降舞台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栓子 《演艺科技》 2011年第8期40-42,共3页
采用中心驱动剪刀叉升降机构可以很好地解决某些场所升降舞台驱动装置难以布置的困难。通过对案例中剪刀叉机构的受力分析及计算,确定设备运动参数及驱动电机功率。
关键词 浅基坑 中心驱动剪刀叉机构 升降舞台 受力分析 计算
下载PDF
一种可实现重型工装轻便移动的机构
17
作者 孙立华 宋志才 +2 位作者 王宪科 牟宗伟 郑春 《汽车零部件》 2018年第7期49-52,共4页
基于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多样化,在测试其性能时工装夹具的类型也多样化。重型工装在试验设备上移动起来比较费力费时。针对液压循环球转向器的工装研发出一种可以实现重型工装轻便移动的机构。该机构是在偏心圆凸轮机构的受力运动原理... 基于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多样化,在测试其性能时工装夹具的类型也多样化。重型工装在试验设备上移动起来比较费力费时。针对液压循环球转向器的工装研发出一种可以实现重型工装轻便移动的机构。该机构是在偏心圆凸轮机构的受力运动原理上设计的,并在多个设备的工装上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球转向器 重型工装 偏心圆凸轮机构 受力运动原理
下载PDF
预压碟簧自复位黏滞阻尼器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严鑫 舒赣平 +1 位作者 刘汶津 郑宝锋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5-75,共11页
针对自复位支撑耗能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自复位支撑框架结构的预压碟簧自复位黏滞阻尼器,介绍了该自复位黏滞阻尼器的构造方案、工作原理以及理论恢复力模型,分别对自复位黏滞阻尼器的碟簧自复位系统和黏滞耗能系统进行了性能测... 针对自复位支撑耗能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自复位支撑框架结构的预压碟簧自复位黏滞阻尼器,介绍了该自复位黏滞阻尼器的构造方案、工作原理以及理论恢复力模型,分别对自复位黏滞阻尼器的碟簧自复位系统和黏滞耗能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将两个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阻尼器,对其开展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自复位黏滞阻尼器集成了碟簧自复位系统和黏滞耗能系统的优势,具有典型的旗帜形滞回特征,其耗能能力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加载过程中由于黏滞阻尼力的存在而产生的残余变形随着碟簧自复位系统初始预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加载结束时该残余变形基本消除。该阻尼器实现了在高加载速率下增强耗能、在低加载速率下提升自复位性能的性能目标。所提出的自复位黏滞阻尼器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黏滞阻尼器 碟簧 受力性能 残余变形 恢复力模型
原文传递
高速精密压力机多连杆驱动机构的运动学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鹿新建 黄辉祥 +1 位作者 谭启檐 梅碧舟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4-199,共6页
对某型高速精密压力机的多连杆驱动机构进行了简化,基于杆组法,使用Matlab进行了滑块的位移和速度方程求解,结果表明:与相同行程的曲柄滑块机构为工作机构的高速精密压力机相比,该多连杆驱动机构提前9°达到公称力行程位置,相应的... 对某型高速精密压力机的多连杆驱动机构进行了简化,基于杆组法,使用Matlab进行了滑块的位移和速度方程求解,结果表明:与相同行程的曲柄滑块机构为工作机构的高速精密压力机相比,该多连杆驱动机构提前9°达到公称力行程位置,相应的滑块速度降低了26.4%,有助于提高冲压精度;增力系数曲线为不对称形态,左侧数值小于曲柄滑块机构,右侧则大于曲柄滑块机构。建立了该机构的误差传递函数并在Matlab中进行了编程计算,结果表明:曲柄半径、连杆3和连杆5和坐标x_(56)的误差传递函数在上死点和下死点处出现极值,连杆3和坐标x_(56)的误差传递函数为正值且几乎一致,导致滑块位置向上偏移。建立了考虑杆系热变形的、在下死点位置处的误差方程,为下死点精度的稳定奠定了设计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连杆驱动机构 高速精密压力机 增力系数 下死点 误差传递函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