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file of Abundant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s in Depot Fat Varies More in Kiwi (<i>Apteryx mantelli</i>) than in Other Avian Species
1
作者 Murray Alan Potter Charlotte Jane Minson Roger Graham Lentle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9期158-164,共7页
Direct and dendrographic comparison of the profiles of abundant fatty acids in depot fat was unable to separate 10 avian species on a basis of their overall proportions but was able to distinguish broad dietary groups... Direct and dendrographic comparison of the profiles of abundant fatty acids in depot fat was unable to separate 10 avian species on a basis of their overall proportions but was able to distinguish broad dietary groups or those in a habitat with distinctive nutri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vian marine carnivores. In all species considered, including North Island brown kiwi (Apteryx mantelli), oleic (C18:1) and palmitic acids (C16:0) were most abundant.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linolenic (C18:3) acid were 4% or lower across all species, while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palmitoleic acid (C18:0) were less than 7% in nine of the avian species, with the exception being the insectivorous red-eyed vireo (Vireo olivaceous). The levels of linoleic acid (C18:2) were lower in avian marine carnivores than in avian herbivores, insectivores, and omnivores. Whilst the mean values of the individual fatty acids in fat from various avian species were separated by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he wide range of values of each fatty acid precluded any correlation of clustering with any known variation in dietary items. Similarly, the wide range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kiwi fat rendered it unhelpful in determining the optimum composition of the captive di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DEPOT FAT diet Apteryx mantelli avian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鸟类食性及营养级结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玄 江红星 张亚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556-5569,共14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stable isotope analysis,SIA)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鸟类生态学领域以来,在研究鸟类食性和营养级结构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总结了该技术在鸟类食源组成和营养级结构方面研究的前期准备、实验流程... 稳定同位素分析(stable isotope analysis,SIA)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鸟类生态学领域以来,在研究鸟类食性和营养级结构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总结了该技术在鸟类食源组成和营养级结构方面研究的前期准备、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研究进展等,重点阐述了其在鸟类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应用。鉴于稳定同位素在生物体内存在分馏现象,从鸟类不同组织和部位对营养级富集因子、转化周期、同位素印记的差异,提出了完善该方法的建议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富集因子 鸟类食性 营养级结构 保护与管理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黑嘴鸥(Larus saundersi)食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玄 江红星 +3 位作者 张亚楠 陈丽霞 宋常站 李玉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96-1804,共9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开展濒危鸟类食性研究的现代化手段,该方法避免了传统食性研究只能反映鸟类瞬时取食的弊端,而反映鸟类长时间取食的同化比例。2014年6月收集了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6种潜在食源213份样品,幼鸟血样10份,幼鸟羽毛27份,成鸟...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开展濒危鸟类食性研究的现代化手段,该方法避免了传统食性研究只能反映鸟类瞬时取食的弊端,而反映鸟类长时间取食的同化比例。2014年6月收集了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6种潜在食源213份样品,幼鸟血样10份,幼鸟羽毛27份,成鸟羽毛17份。稳定碳氮(δ^(13)C和δ^(15)N)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成、幼鸟羽毛稳定碳同位素(δ^(13)C)差异显著,表明幼鸟与成鸟羽毛反映的食性信息不同。(2)疾病和死亡幼鸟羽毛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值与健康幼鸟均无显著性差异,幼鸟血液和羽毛同位素值之间也无显著差异;表明利用疾病和死亡幼鸟的羽毛样品可以替代损伤性采集血液样品,开展稳定同位素分析。(3)幼鸟血液和羽毛样品反映黑嘴鸥食性信息基本一致。其中泥螺(Bullacta exarata)和沙蚕(Nereis succinea)是其主要食源,各自贡献率均超过31.20%;其次为矛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12.86%、14.49%)、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mus dilatatum)(9.19%、8.08%)和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7.48%、6.00%)。在天然湿地持续减少和退化条件下,研究结果为黑嘴鸥繁殖的人工湿地中食源物种构建、恢复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嘴鸥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性 血液 羽毛 双台河口保护区
下载PDF
小麦-豆粕型日粮添加木聚糖酶对艾维茵肉鸡免疫指标、肠道形态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丁雪梅 张克英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1-937,共7页
本试验研究在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艾维茵肉仔鸡,分为4个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224、2 449和3 673 IU/kg的木聚糖酶,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肉仔鸡,试验期... 本试验研究在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艾维茵肉仔鸡,分为4个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224、2 449和3 673 IU/kg的木聚糖酶,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肉仔鸡,试验期44 d。结果表明:22日龄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1 224和2 449 IU/kg组脾脏指数和血液E花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日龄添加木聚糖酶1 224和2 449 IU/kg组十二指肠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 673 IU/kg组(P<0.05),22日龄3 673 IU/kg组十二脂肠和回肠固有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4日龄2 449 IU/kg组肉鸡十二指肠的肠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4日龄3 673 IU/kg组肉鸡的E花环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 224 IU/kg组肉鸡回肠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显示,在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1 224和2 449 IU/kg水平的木聚糖酶可提高肉鸡免疫指标、改善肠道形态及微生物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艾维茵肉鸡 小麦日粮 免疫指标 肠道形态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广西西大明山冠斑犀鸟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益奎 陈辈乐 +2 位作者 李飞 郑玺 农立初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0-729,共10页
作者于2014和2015年在广西西南部的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以直接观察法或红外相机共观察5巢犀鸟,2014年2巢,2015年3巢。研究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 作者于2014和2015年在广西西南部的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以直接观察法或红外相机共观察5巢犀鸟,2014年2巢,2015年3巢。研究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开始营巢繁殖,雌鸟进入巢洞并在雄鸟协助下自封在其内,期间与幼鸟完全依靠雄鸟喂食。雄鸟带回巢的食物中,数量上有超过80%是果实。雌鸟在封巢期间完成换羽,并和幼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破巢而出,封巢时间为89 d和93 d(n=2),繁殖成功率为100%(n=4),平均出巢幼鸟为(2.3±0.5)只(2或3只,n=4)。营巢树与人工林/林下作物的平均距离为87 m(0~210 m,n=3),其中,两棵生长在当地人经常使用的山路旁。营巢树种分别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及金叶树(Chrysophyllum lanceolatum),营巢树平均胸径为73.7 cm(72.0~75.0 cm,n=3),巢洞高度为7.8 m和9.0 m(n=2)。其中两棵营巢树在2014年和2015年的繁殖季均被重复利用。研究结果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繁殖期间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从封巢时间来看,雏鸟成长所需的时间与南宁动物园笼养环境下差别不大,显示当地食物资源不缺,但天然林破碎化严重,高大乔木较少,营巢树洞资源的缺乏似乎是制约西大明山冠斑犀鸟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保护区加强护林力量,积极探索种植速生大胸径本土树种的可行性,并同时开展人工巢箱应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洞巢鸟 热带亚洲 鸟类保护 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