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空间转向:关于空间形式、空间批评与地理批评的概述
1
作者 彭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空间形式几乎是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共有的文学经验与文学阐释的重要方面。空间首先是一个物理的观念,极早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内容。欧洲物理学、哲学、形而上学关于空间及其属性的争论持续了2000多年。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 空间形式几乎是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共有的文学经验与文学阐释的重要方面。空间首先是一个物理的观念,极早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内容。欧洲物理学、哲学、形而上学关于空间及其属性的争论持续了2000多年。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空间形式、空间批评、空间转向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人文观念。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空间批评发生于1950-1980年代,巴什拉尔、勒菲弗尔、福柯、詹明信、曼德尔、哈维等从人文地理学、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等角度越来越多地关注了空间理论。“空间转向”发生于1990年前后。21世纪初期,其革新的学者范式及其方法迅速从人文地理学扩展/散播到哲学、文学、艺术研究诸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 社会空间 空间形式 空间批评 空间的文学研究 空间转向
下载PDF
苏轼“诗书一体”观:内涵、机理与成因
2
作者 司新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书一体 破体为文 体兼众妙 形式相连 书卷气息
下载PDF
追索“感情的本来面目”:中国现代文论知识生成的一种路径——以姜亮夫《文学概论讲述》为例
3
作者 黄凤凤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姜亮夫在1930—1933年出版的《文学概论讲述》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早期教材的代表之一,集中体现了通过追索“感情的本来面目”来转化传统文论资源和生成现代文论知识这一路径。在这本教材中,姜亮夫明确了“性”与“情”的分野,使“情感... 姜亮夫在1930—1933年出版的《文学概论讲述》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早期教材的代表之一,集中体现了通过追索“感情的本来面目”来转化传统文论资源和生成现代文论知识这一路径。在这本教材中,姜亮夫明确了“性”与“情”的分野,使“情感”这一理论术语更具本土内涵和时代特色,并以此为基础,从主观因素和可感形式角度探讨传统经典中“感情的本来面目”。而后,姜亮夫以追索文学情感的本质为由,关注传统文体中的“民间源头”与“南方属性”,尝试进行文学传统的“再发明”,促进新的文学知识的生成。这种将“古典文学经验”转化为“现代知性形式”的做法,有利于激活本民族文学传统,帮助建设文学理论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论 情感 形式 文学传统
下载PDF
文艺复兴与中国气派:20世纪“民族形式”话语的源起与旨归
4
作者 朱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160,共12页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人一直有在救亡、启蒙与复兴的三重视野下言说中国问题的愿望。与胡适等人“中国文艺复兴”话语相对应,20世纪30年代后左翼文艺界以“新启蒙运动”“第三次文学革命”“无产阶级文艺复兴”“民族形式”等多重话语,重...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人一直有在救亡、启蒙与复兴的三重视野下言说中国问题的愿望。与胡适等人“中国文艺复兴”话语相对应,20世纪30年代后左翼文艺界以“新启蒙运动”“第三次文学革命”“无产阶级文艺复兴”“民族形式”等多重话语,重估五四文学革命以及文艺大众化运动,构筑了现代中国民族文艺复兴的复线结构。作为“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之一,“民族形式”讨论提供了政治话语、大众话语与知识者话语共同发声、彼此交锋的空间。借助语言运动与民族形式创造的相互促进,“民族形式”讨论把大众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化解放运动结合起来,在反思欧化文艺的基础上,吸纳多重传统形式源泉,促进了中国文化“转换性创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开辟了文艺革命化与中国化有机结合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中国气派 文艺大众化 文艺复兴
下载PDF
基于翻译实践的外国文学研究——吴笛教授访谈录
5
作者 王娅婷 吴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吴笛现为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席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兼任(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副会长、国际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A&HCI)副主编。他在英语诗歌、俄语... 吴笛现为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席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兼任(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副会长、国际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A&HCI)副主编。他在英语诗歌、俄语诗歌、文学翻译等研究领域著述甚丰。本次访谈围绕吴笛教授的治学之路、翻译之旅以及学者之途展开。吴笛教授从译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强调文学研究的世界文学意识和跨学科视野,以及多语种翻译实践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他认为文学翻译实践是感悟文学经典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把握文学经典精髓、激发文学研究创新思维的理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翻译研究 跨学科视野 世界文学意识
下载PDF
网络小说故事空间形态的文学生态性
6
作者 李盛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5,共7页
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是一种空间性文本,主要建构了拟现实态空间和超现实态空间。拟现实态空间主要指网络小说中以乡村和城市为主的空间形态,其中又分为内向型小空间和外向型跨域大空间两种形态。而超现实态空间主要表现为网络... 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是一种空间性文本,主要建构了拟现实态空间和超现实态空间。拟现实态空间主要指网络小说中以乡村和城市为主的空间形态,其中又分为内向型小空间和外向型跨域大空间两种形态。而超现实态空间主要表现为网络玄幻小说的“阶梯式空间”、网络盗墓小说的“积木式空间”和网络穿越小说(网络同人小说)的“缺口式空间”。各类空间形态构成了不同的文本形式和审美特征。网络小说的空间形态具有文学生态性,一是内在性地推动了网络类型小说的发展,二是体现为文学的一种空间现代性面孔。深入探究网络小说的故事空间形态,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文学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 故事空间形态 文学生态性 空间现代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浪潮下电影文体创新的契机与空间
7
作者 周安华 王露涓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5-13,共9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在引发电影行业整体性焦虑的同时,也带来历史性变革的契机。随着生成式多模态AI的快速迭代升级,科技影像越来越贴合人类脑海中的奇幻想象。人工智能卓越的联想力令我们惊叹,但它并不具有人类日常意义上的...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在引发电影行业整体性焦虑的同时,也带来历史性变革的契机。随着生成式多模态AI的快速迭代升级,科技影像越来越贴合人类脑海中的奇幻想象。人工智能卓越的联想力令我们惊叹,但它并不具有人类日常意义上的意识、心灵和灵魂等。而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电影往往容易落入奇观消费陷阱,空有炫目的视觉景致而缺乏生命题旨、象征意义、文化指涉。超越人工智能,需要新电影文体加载情感唤起和对生命意义的求索,立足人文和人类的因果、情感逻辑来建构视觉影像。在后科技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文体的革命性创制已迫在眉睫,当代日记体、戏中戏体、命名章节体等民族电影文体的出现加速了国产电影的整饬化。运用人工智能,要规避隐含的偏见、刻板印象、种族歧视等内容输出,以主体性坚守中华美学追求与民族气韵,圆润映射创作主旨,以寻求后科技时代电影精神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电影文体 创新契机
下载PDF
特化与代偿——“翼形栱”小识
8
作者 喻梦哲 杨晨艺 陈斯亮 《建筑师》 2024年第3期91-94,共4页
“翼形栱”自唐代已出现,装饰于偷心造跳头或柱梁节点处,样式与构造关系均不同于常栱,通过词义辨析与实例分析,讨论了其施用目的和形制来源,检视此类构件趋于装饰化的内在动因,揭示了古代哲匠的设计意识与审美倾向。
关键词 翼形栱 常栱 设计意识 形式动因 代偿机制
下载PDF
文体意识在小学语文科普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9
作者 郑雯雅 肖菊梅 《教育参考》 2024年第4期58-62,共5页
文章体式不仅是作者在创作初需要考虑的要点,也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需要确立的要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文体不同,相应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随之变化。本文旨在明晰在小学语文科普文的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体意... 文章体式不仅是作者在创作初需要考虑的要点,也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需要确立的要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文体不同,相应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随之变化。本文旨在明晰在小学语文科普文的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体意识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意识 科普文 阅读教学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报刊文学翻译研究现状回顾与反思
10
作者 原贞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本研究对报刊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及其对报刊翻译领域开发的多元面向,着重指出了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的不足及其局限性。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继而探讨了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多领域出现的数字人文转... 本研究对报刊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及其对报刊翻译领域开发的多元面向,着重指出了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的不足及其局限性。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继而探讨了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多领域出现的数字人文转向,并指出21世纪之交兴起的期刊学将为翻译学带来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启发。由此提出了,连载文学翻译研究,特别是早期中文报刊连载文学翻译研究,可以如何利用数字人文趋势,有哪些可以采用的多元方法与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期刊学 数字人文 连载文学翻译
下载PDF
《文心雕龙》“金相”三句译释辩证
11
作者 王广州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0-99,共10页
《文心雕龙》共有三个“金相”句,分别是《辨骚》篇中的“金相玉质”与“金相玉式”,以及《书记》篇中的“既驰金相”。由于《毛传》将《诗经·大雅·棫朴》“金玉其相”中的“相”释为“质也”,所以绝大多数译注者受其影响,忽... 《文心雕龙》共有三个“金相”句,分别是《辨骚》篇中的“金相玉质”与“金相玉式”,以及《书记》篇中的“既驰金相”。由于《毛传》将《诗经·大雅·棫朴》“金玉其相”中的“相”释为“质也”,所以绝大多数译注者受其影响,忽略了《辨骚》篇的论证语境,也将其中两个“相”字解释为“质地”之类;但对于《书记》篇“金相”句中的“相”字,他们却又转而释为相反意义上的“形式”“文采”“辞藻”之类。事实上,《毛传》解释“相”字的合理性尚待考证,而《文心雕龙》中这三个“相”字也并不必然与之互文用同,从它们各自的论证语境看,其意义具有同一性,但不宜释为“质地”之类,宜皆释为“形式”“文采”“辞藻”之类,这也符合刘勰对《楚辞》与“书记”类作品的整体认知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金相” 形式
下载PDF
形式如何成为媒介——重审伊格尔顿形式批评
12
作者 曾勍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 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评。但这一新视角在伊格尔顿语境下尚显依据不足。因为文学文本在诉诸逻辑的同时,又以感知性经验为体验中心;并且,伊格尔顿以意义的社会建构性为论据,这一论据基于“文化史”的宏观视角,在文学文本的微观与内在层面并不充分,故此,有机联系在其语境下只能部分成立。为修正上述缺陷,必须结合“阐释学”以及“数字人文”等语境来对之作补充,从而提供从媒介视角来重审文学形式、重建形式批评传统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如何读诗》 形式 媒介 文学批评
下载PDF
写作意识的建构与实践——读《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
13
作者 黎骄阳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218-224,共7页
《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是邹建军教授五年磨一剑的著作,是国内第一部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著作,包含了作者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真实体会、独到理解和深刻思考,为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该书体现出邹建军教授的三大创作意识——... 《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是邹建军教授五年磨一剑的著作,是国内第一部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著作,包含了作者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真实体会、独到理解和深刻思考,为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该书体现出邹建军教授的三大创作意识——问题意识、总结意识、发展意识,并提出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 写作意识 理论创新 思考启发
下载PDF
Focus on Form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毓欣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99-101,共3页
在交际型教学中如何融入语言形式的教学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少学者和研究者的注意。探讨Focus on Form(FonF)教学中的教师角色,首先介绍FonF的内涵,简要分析教师的语言意识对FonF的影响,并讨论与FonF相关的教学策略,最后指出FonF研究... 在交际型教学中如何融入语言形式的教学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少学者和研究者的注意。探讨Focus on Form(FonF)教学中的教师角色,首先介绍FonF的内涵,简要分析教师的语言意识对FonF的影响,并讨论与FonF相关的教学策略,最后指出FonF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US on form 教师的语言意识 教学策略 教师角色
下载PDF
教育现代化视阈下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调查及网络课程建设 被引量:1
15
作者 古旭 尹晓丹 张文娟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3年第1期53-56,共4页
实验室是高校提升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培养高端复合人才的重要基地。为顺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已开启了“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但相较于其他学科,实验室安全网络课程仍十分稀缺,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 实验室是高校提升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培养高端复合人才的重要基地。为顺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已开启了“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但相较于其他学科,实验室安全网络课程仍十分稀缺,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研究不足。通过对云南省三所高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其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需求和网络课程的偏好,据此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及规范操作网络课程,为推进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实验室教育现代化工作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需求 网络课程 安全意识 课程偏好 规范操作
下载PDF
《周易》的三种文学形态——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学精神转换
16
作者 黄玉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96,208,共18页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三种不同时代的文学精神:《易经》古歌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商朝末世社会各界悲苦的文学精神;《易经》筮辞以散文的形式,表现了西周初期宗族贵族忧患的文学精神;《易传》则以韵文和散文的形式,表现了战国时期知识精英恢宏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学形态 文学形式 文学精神 时代转换
下载PDF
《法显传》与行传体的创立
17
作者 李德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9-116,共8页
记载晋唐僧人西域南海巡礼求法的旅行传记专书,以成书于东晋末的《法显传》年代最早,文体最端正。其在文学上的主要功绩,在于行传体的创立和纪行之书六朝范式的确立。自从有了《法显传》,后出诸书就纷纷仿效,直到北宋初,旅行传记仍代有... 记载晋唐僧人西域南海巡礼求法的旅行传记专书,以成书于东晋末的《法显传》年代最早,文体最端正。其在文学上的主要功绩,在于行传体的创立和纪行之书六朝范式的确立。自从有了《法显传》,后出诸书就纷纷仿效,直到北宋初,旅行传记仍代有作者,而其最早的文体源头,即是东晋高僧法显的《法显传》。此书乃纪行之书,所用行传体属古行记系列,对此书这两个方面意义的揭示,自然也离不开古行记的文体史研究和辨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显传》 行传体 文体 典范意义
下载PDF
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到文学的生产性——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议
18
作者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2-40,共9页
在解构或重构一切的背景下,伊格尔顿可能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之一。他对唯物主义批评范畴的界定,对各范畴之间、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和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论述无不基... 在解构或重构一切的背景下,伊格尔顿可能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之一。他对唯物主义批评范畴的界定,对各范畴之间、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和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论述无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到文学乃至文学批评的“生产性”,他颇有说服力地阐释了文本的生成动因及其意识形态功能,既反对把文本视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反对把作者视为“创造者”的灵感说。这对我们重审文学与世界、文学批评中艺术与语境两个向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有利于我们反思文艺场域理论脱离实际和对文学文本简单历史化两种极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学的生产性 形式与内容 历史与意识形态
下载PDF
宗教仪式·人物谱系·文艺形态——目连孝行故事在地化传播的三大表现
19
作者 李小荣 米文靖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目连孝行故事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学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若从在地化传播视角分析,其突出表现有三:一者宗教仪式方面,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盂兰盆会、中元节,是从并行不悖到混融互用;二者人物谱系方面,是从单一家庭结构到家族的扩大化;三者文艺... 目连孝行故事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学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若从在地化传播视角分析,其突出表现有三:一者宗教仪式方面,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盂兰盆会、中元节,是从并行不悖到混融互用;二者人物谱系方面,是从单一家庭结构到家族的扩大化;三者文艺形态方面,是从宗教讲唱到戏艺展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孝行故事 在地化传播 宗教仪式 人物谱系 文艺形态
下载PDF
唐君毅心学的整合进路
20
作者 张倩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19,共8页
对于“心”的讨论是贯穿唐君毅哲学的核心问题。他在早期以“自觉力”解释“心”,后来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深化这一结论,整合中西思想说“心”的超越性、主体性、理想性。唐君毅从综合孟荀的角度理解朱子哲学,又从融通朱陆的角度理解阳明... 对于“心”的讨论是贯穿唐君毅哲学的核心问题。他在早期以“自觉力”解释“心”,后来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深化这一结论,整合中西思想说“心”的超越性、主体性、理想性。唐君毅从综合孟荀的角度理解朱子哲学,又从融通朱陆的角度理解阳明思想。在阳明思想的基础上容纳佛学思想和西方道德哲学,建构了自己“心灵九境”的心学体系。唐君毅在对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综合性把握之上,通过多层次的整合来完成现代心学的建构,代表了现代中国哲学构建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心 统类心 虚明灵觉心 昭明灵觉心 心通九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