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rtificial dermis combined with jinfu ning on skin healing and bacterial detection rate of finger abdomen
1
作者 Hong-Yan Liu Ting Jiang +3 位作者 Wen-Lian Huang Wen-Ming Xiao Ying Lei Hua-Wei Gao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17期40-44,共5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dermis combined with rhGM-CSF(Jinfuning) on healing of soft tissue defect of finger ventral skin and the influence of bacterial detection rate. Methods: Totally 110 patie...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dermis combined with rhGM-CSF(Jinfuning) on healing of soft tissue defect of finger ventral skin and the influence of bacterial detection rate. Methods: Totally 110 patients with finger injury admitt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7 to June 2018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irect artificial derma lrepairing after thorough debride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ecombinant gm-csf gel coating on the wound surface before artificial dermal repairing, Wound healing, wound inflammation, bacterial detection rate, inflammatory factor expression, follow-up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wound healing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7, 14, 21 and 28 days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 11.211, P =0.000).( T = 14.895, P =0.000;T = 25.346, P=0.000;T =8.247, P=0.000). The wound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9.7±2.3) d,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27.4±3.3) d. The average wound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4.197, P= 0.000). Observation group wound inflammation at each time point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group rooms, time points, ·point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ound bacteria detection rate of 7.27% (4 cases) : the control bacteria detection rate was 21.81% (12 case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i-square = 4.68, P= 0.03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bacteria det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bacteria detecte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mainly e. coli, tetanus bacillus and fungi.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value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 and TNF- IO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either group during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dermals combined with jinfuning can promote wound healing of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 of finger abdomen, effectively inhibit bacterial infection of wound surface, reduce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reducing bacterial detec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DERMIS RHGM-CSF SKIN of the ABDOMEN Soft tissue defect bacterial detection rate
下载PDF
菌酶协同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高林青 原雪峰 +7 位作者 王铁岗 孔庆娟 赵慧敏 李龙 蒲蕾 洪亮 杨华 张建斌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7-80,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菌酶协同发酵饲料对杜×长×大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96头平均体重为(7.61±0.58)kg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T组)、乳酸菌组(L组)、酶制剂组(E组)、菌酶协同发酵组(L+E组)... 文章旨在研究菌酶协同发酵饲料对杜×长×大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96头平均体重为(7.61±0.58)kg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T组)、乳酸菌组(L组)、酶制剂组(E组)、菌酶协同发酵组(L+E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试验为期4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菌发酵组和菌酶协同发酵组仔猪末重及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粗蛋白质、磷的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粗脂肪、有机物及钙的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3)乳酸菌发酵组和菌酶协同发酵组的总蛋白、血清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综上所述,菌酶协同发酵处理可以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质和磷消化率、血清总蛋白和血清尿素氮水平,有助于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仔猪 发酵 菌酶协同 消化率
下载PDF
2020—2022年某医院主要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3
作者 朱爱兰 张书强 +1 位作者 吴林岚 魏建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3期120-127,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了解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目的通过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了解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患者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株进行统计,从病原菌标本分布、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20—2022年分离的菌株共计12009株,呼吸道标本(包括痰、肺泡灌洗液)最多。前5位为大肠埃希菌2139株(17.81%)、肺炎克雷伯菌1342株(11.17%)、铜绿假单胞菌1094株(9.11%)、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793株(6.60%)、鲍曼不动杆菌541株(4.5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pneumoniae,CR-KP)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2022年比2020年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3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R-EC)、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3年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50%。结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50%,CR-KP(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CR-P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增高趋势,建议临床密切关注病原菌耐药情况的变化,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 抗菌药物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率 多重耐药
下载PDF
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建立及不同菌株的协同致病特征分析
4
作者 范仕弘 邵榆岚 +4 位作者 张永红 罗家福 李玲利 苏振国 白兴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4-1862,共9页
【目的】建立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揭示不同细菌协同感染家蚕的致病力,明确云南蚕区家蚕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规律,为指导家蚕生产过程中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家蚕龄期、感染浓度和感染方法3个因素出发构建家蚕体内细... 【目的】建立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揭示不同细菌协同感染家蚕的致病力,明确云南蚕区家蚕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规律,为指导家蚕生产过程中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家蚕龄期、感染浓度和感染方法3个因素出发构建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然后选用从云南地区自然发病蚕体中分离获得的5株肠道致病菌[Mammaliicoccus sciuri(葡萄球菌属)、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Klebsiella variicola(克雷伯菌属)和Pseudomonas soli(假单胞菌属)],开展5种单菌感染及17种组合协同感染试验。【结果】通过建立家蚕体内细菌感染模型发现,家蚕群体添食细菌比单头添食的存活率低;细菌感染浓度选择时建议二龄期家蚕感染选用5.0 OD/mL、四龄期和五龄期家蚕感染选用10.0 OD/mL。选取的5株细菌对家蚕均具有致病力,整体上表现为随着细菌感染时间的延长,家蚕存活率逐渐降低;小蚕期感染细菌对家蚕的影响更明显,至五龄期有大量家蚕发病死亡,与养蚕过程中的细菌病发生规律相同。无论是小龄期感染还是大龄期感染,细菌协同感染的家蚕存活率总体上低于单菌感染,尤其是粘质沙雷氏菌参与的协同感染,至上蔟期的家蚕存活率均较低。此外,无论是二龄期感染还是四龄期感染,夏季家蚕的存活率总体上均高于春季家蚕,说明云南蚕区夏季家蚕的抗病力优于春季家蚕。【结论】5株分离自云南地区自然发病蚕体的病原菌对家蚕产生明显致病性,其致病性与感染龄期、感染浓度、不同细菌组合及感染季节等均有关,总体上具体表现为小蚕期感染较大蚕期感染对家蚕的影响更明显,细菌协同感染比单菌感染的危害更严重,且夏季家蚕感染后的存活率高于春季家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肠道致病菌 细菌感染模型 存活率 协同感染
下载PDF
盐胁迫下氮素对花生种子萌发和种子际细菌菌群结构的调控
5
作者 徐扬 张瑞英 +3 位作者 戴良香 张冠初 丁红 张智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5,共13页
【目的】盐胁迫影响花生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阐明盐胁迫下适量施肥提高种子萌发率和花生产量的内在调控机制,并解析该过程与种子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的关系,为通过改良种子际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花生出苗健苗率、耐盐抗逆性和花生生产能... 【目的】盐胁迫影响花生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阐明盐胁迫下适量施肥提高种子萌发率和花生产量的内在调控机制,并解析该过程与种子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的关系,为通过改良种子际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花生出苗健苗率、耐盐抗逆性和花生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耐盐花生品种(花育25号,HY2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氮素水平0、90和180 kg/hm^(2),采用盆栽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阐明氮肥施用对盐胁迫下花生种子际微生物菌群结构、花生发芽出苗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加氮肥可有效提高花生种子在盐胁迫下的发芽率和最终产量,并以施氮量90 kg/hm^(2)最适。16S rRNA测序分析显示,种子际的土壤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芽孢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等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盐胁迫虽然提高了有益菌属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但同时导致有害的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增多,最终降低了有益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盐胁迫下施氮可以显著改善种子际的土壤微环境,提高有益菌属拟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鞘脂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对土壤修复和地力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增强花生抗逆性。【结论】盐胁迫下适量施氮可提高种子际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从而提高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和耐盐性,最终促进盐胁迫下的花生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盐胁迫 发芽率 产量 种子际 细菌菌群结构
下载PDF
中草药和活性干酵母制剂对延边黄牛哺乳犊牛腹泻率及直肠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炯奎 金锡九 +4 位作者 耿凯 任凤龙 王鑫鸿 耿春银 金英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17-5324,共8页
【目的】研究补饲中草药、活性干酵母制剂对哺乳犊牛腹泻率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探究中草药和活性干酵母制剂在哺乳犊牛肠道健康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体重、月龄相近且体况良好的延边黄牛哺乳犊牛24头,采用完全随... 【目的】研究补饲中草药、活性干酵母制剂对哺乳犊牛腹泻率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探究中草药和活性干酵母制剂在哺乳犊牛肠道健康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体重、月龄相近且体况良好的延边黄牛哺乳犊牛24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8头犊牛(公5头、母3头),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中草药组(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的中草药制剂,酵母组(Ⅲ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g/d的拉曼活性干酵母。饲养试验为期31 d,其中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为21 d。在饲养试验结束当天晨饲前,采用棉拭子无菌采集该牧场犊牛直肠中新鲜粪便样品,于―80℃保存待测,采集的犊牛直肠中的粪便进行测序,比较Ⅱ、Ⅲ组与Ⅰ组在菌群多样性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①与Ⅰ组相比,Ⅱ和Ⅲ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F/G)、腹泻率和粪便评分显著降低(P<0.05);②在瘤胃菌群多样性方面,与Ⅰ组相比,2个处理组的Alpha多样性指数(ACE、Chao1、Coverage、Shannon和Simpson)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瘤胃菌群分布方面,在门水平上,两个处理组中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两个处理组中优势菌属为瘤胃球菌科UCG-005(Ruminococcaceae_UCG-005)、理研菌科RC9肠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产粪甾醇真细菌群([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其中,与Ⅰ组相比,Ⅱ和Ⅲ组理研菌科RC9肠群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其他菌群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补饲0.5%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或1 g/d活性干酵母制剂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哺乳犊牛腹泻症状,而且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其肠道健康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犊牛 中草药 活性干酵母 腹泻率 菌群多样性
下载PDF
地衣芽胞杆菌ACCC 01957产芽胞碳源组合研究
7
作者 马聪聪 马锐 +2 位作者 王云山 宋国彪 顾金刚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菌。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发酵过程中最重要的碳源因子来提高地衣芽胞杆菌菌株ACCC 01957的菌体量和芽胞产量。首先基于ACCC 01957对Biolog GenⅢ 板的71种碳源进行利用效率筛选... 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菌。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发酵过程中最重要的碳源因子来提高地衣芽胞杆菌菌株ACCC 01957的菌体量和芽胞产量。首先基于ACCC 01957对Biolog GenⅢ 板的71种碳源进行利用效率筛选,再采用全自动细胞生长曲线仪分析优势碳源对生物量、生长周期及产孢率的影响,并在摇瓶水平上确定最佳发酵碳源。结果表明,菌株ACCC 01957可以较好地利用25种碳源,其中N-乙酰-β-D-甘露糖胺、D-半乳糖、L-鼠李糖、肌苷、甘油、果胶、L-乳酸、吐温-40、L-天冬氨酸、L-谷氨酸和L-焦谷氨酸可以促进其生长和产孢,而D-山梨醇促生长抑产孢;在摇瓶水平上以葡萄糖和L-鼠李糖为复合碳源(添加比例为16)时,培养24 h的菌体总量为8.3×10^(8) cfu/mL,培养48 h的产孢产率高达91.19%。通过产芽胞碳源组合构建提高了地衣芽胞杆菌ACCC 01957的生长、产芽胞率和产芽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胞杆菌 菌体量 产芽胞率 碳源优化
下载PDF
CRP、WBC、PCT联合检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文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4期102-104,共3页
目的 分析CRP、WBC、PCT联合检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常州市德安医院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接收的35例疑似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实验室检查确诊26例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同期... 目的 分析CRP、WBC、PCT联合检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常州市德安医院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接收的35例疑似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实验室检查确诊26例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同期选择26例结果为阴性作为对照组。将其均采取CRP、WBC、PCT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结果 观察组CRP、WBC、PCT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P、WBC、PCT单独检测阳性率均低于联合检测阳性率(P<0.05)。观察组CRP、WBC、PCT联合检测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CRP、WBC、PCT联合检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效果较佳,能够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降钙素原 细菌感染性疾病 阳性率
下载PDF
硫酸银敷料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潘韦行 张栖玮 +1 位作者 罗辉霞 贾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5-48,共4页
目的:探究脂质水胶体硫酸银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12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80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按随机单盲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 目的:探究脂质水胶体硫酸银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12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80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按随机单盲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硫酸银敷料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炎症指标水平、创面疼痛程度及患者睡眠质量。结果:两次更换敷料时,实验组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实验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肉芽生长评分高于对照组,创面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实验组血清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创面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质水胶体硫酸银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能抑制细菌繁殖,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面愈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水胶体硫酸银敷料 负压封闭引流 难愈性创面 创面愈合 细菌清除率
下载PDF
一种水平储镜柜在软式内镜存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晓园 李春燕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储镜方式在软式内镜存储中的应用效果,以探索适合的软式内镜储存条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内镜中心500条软式内镜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的相... 目的比较两种储镜方式在软式内镜存储中的应用效果,以探索适合的软式内镜储存条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内镜中心500条软式内镜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的相关条件要求,观察组内镜放置于新型水平储镜柜中,对照组内镜垂直放置于传统储镜柜中,比较两种不同储存方式对软式内镜细菌菌落数、质量合格率和故障率的影响。结果储镜2 h,观察组和对照组软式内镜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0.27±2.22)和(13.18±1.33)cfu/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储镜72h,观察组软式内镜细菌菌落数为(14.75±2.00)cfu/件,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3.28±17.07)cfu/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软式内镜故障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软式内镜预清洗所需的耗材成本和人力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新型水平储镜柜存储软式内镜,存储质量优于垂直放置的传统储镜柜,还可免去每天的预清洗,大大地节省了时间,保障了患者安全,降低了运营成本,是值得临床推荐使用的内镜储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式内镜 储镜方式 细菌菌落数 故障率
下载PDF
循环率对循环水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11
作者 翟玮 孔祥青 +3 位作者 陈钊 丁祝进 葛红星 常志强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究循环率对循环水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和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分别设置10次/d(低循环率,LC)、15次/d(中循环率,MC)、20次/d(高循环率,HC)3个不同水循环率的试验系统并连续运行33 d,期间监测并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养殖系统水... 为探究循环率对循环水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和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分别设置10次/d(低循环率,LC)、15次/d(中循环率,MC)、20次/d(高循环率,HC)3个不同水循环率的试验系统并连续运行33 d,期间监测并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养殖系统水质和细菌群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无明显差异。LC,MC和HC组亚硝酸盐氮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2.48,2.07,1.89 mg·L^(-1),高循环率条件下的亚硝酸盐氮去除效率更高。菌群多样性随循环率的升高而降低。LC,MC和HC组对虾的存活率分别为61%,73.6%和79%。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生物滤池中两大优势菌群,LC,MC和HC组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32.34%,36.91%和38.44%,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比随循环率的升高而升高。生物滤池中起硝化作用的细菌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高循环率的循环水系统水质更好,对虾存活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水循环率 水质 细菌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石油降解菌株的生物炭固定化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林婷 李海红 温家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共7页
固定化菌剂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材料。以壳基生物炭作为载体,高效石油降解菌为目标微生物,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石油降解菌剂。探究菌接种量、炭投加量、时间、温度和摇床转速对固定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菌... 固定化菌剂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材料。以壳基生物炭作为载体,高效石油降解菌为目标微生物,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石油降解菌剂。探究菌接种量、炭投加量、时间、温度和摇床转速对固定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菌剂最佳制备条件。以投加量和石油质量分数为变量,考察生物炭、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剂的除油性能。结果显示:0.3 g炭投加量、2.26 mL菌接种量、8.462 h固定、转速为38.331 r/min、30℃,此条件下固定率最佳,可达87.261%。影响固定率的主次因素为:菌接种量>摇床转速>固定化时间>炭投加量。该固定化菌剂对石油整体降解能力在74%—84%,优于游离菌及生物炭对石油的降解效果,表明固定化菌剂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菌剂 石油降解菌 响应面分析法 石油降解率
下载PDF
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新红 李忠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的86份微生物待检样本为研究对象。从每份待检样本中各取10 mL以平板计数法进行微生物检验,另各取10 mL基于微滤膜分离技术...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的86份微生物待检样本为研究对象。从每份待检样本中各取10 mL以平板计数法进行微生物检验,另各取10 mL基于微滤膜分离技术获取菌细胞进行微生物检验。比较2种检验方法的微生物检出率、微生物检验出报告时间与活菌回收率,评价检验效果。结果2种方法共检出阳性样本47份,其中微滤膜分离技术检出45份,占比为95.74%,平板计数法检出阳性样本47份,占比为100%。2种方法的初检86份样本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复检结果,微滤膜分离技术初诊漏检2例,2种方法的复检阳性率与漏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平均培养时间(20.24±3.17)h,短于平板计数法的(32.75±4.3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抽样回收率实验,微滤膜分离技术的阳性菌回收率分别为87.69%、87.50%、79.07%、67.86%、83.51%,高于平板计数法的72.01%、71.38%、64.19%、47.32%、6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与平板计数法相当,但前者的培养时间更短,微生物检验出报告时间早,阳性菌回收率更高,效果优于平板计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检验 微滤技术 膜分离 细菌培养 微生物检出率 出报告时间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凤敏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4期24-26,30,共4页
为优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发酵工艺,提高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效率,通过调整碳氮源、无机盐添加和发酵条件(pH值、温度、通气量和转速),探究枯草芽孢杆菌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豆粕粉是最佳的碳氮源,在40 g/L... 为优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发酵工艺,提高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效率,通过调整碳氮源、无机盐添加和发酵条件(pH值、温度、通气量和转速),探究枯草芽孢杆菌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豆粕粉是最佳的碳氮源,在40 g/L和15 g/L浓度下菌量和芽孢率最优;添加无机盐能够显著增加菌量和芽孢率;pH值、温度、通气量和转速对菌体生长和芽孢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可为枯草芽孢杆菌的商业利用提供重要的工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碳氮源 菌量 芽孢率
下载PDF
菌酶复合物对饲喂小麦型饲粮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成分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15
作者 郭志有 韩学鸿 +3 位作者 王清海 李超 王坤 张柏林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60,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复合物对饲喂小麦型饲粮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成分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试验选用360只京红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蛋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小麦组利用10%小麦替换对照组饲粮中同... 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复合物对饲喂小麦型饲粮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蛋成分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试验选用360只京红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蛋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小麦组利用10%小麦替换对照组饲粮中同等比例玉米,菌酶复合物组在小麦组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02%的菌酶复合物。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麦组和菌酶复合物组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蛋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时间增加,小麦组的蛋黄叶黄素含量逐渐降低。第22、25、28 d,小麦组的蛋黄叶黄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菌酶复合物组的蛋黄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小麦组(P<0.05)。小麦组蛋鸡的干物质、粗蛋白、钙和磷的表观代谢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菌酶复合物组蛋鸡对粗蛋白和磷的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小麦组(P<0.05)。研究表明,使用10%小麦替代玉米不会影响蛋品质和蛋成分,但会降低蛋黄颜色和叶黄素含量,菌酶复合物能够增加小麦组的蛋黄叶黄素含量,改善蛋黄颜色,提高蛋鸡养分表观代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酶复合物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蛋成分 叶黄素 养分表观代谢率
下载PDF
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疗效评价
16
作者 江婷 王温欣 +1 位作者 罗潇潇 罗胜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835-841,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六经辨证方法治疗多重耐药菌(MDRO)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中医辨证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20—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诊断为MDRO肺部感染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观察基于六经辨证方法治疗多重耐药菌(MDRO)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中医辨证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20—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诊断为MDRO肺部感染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药物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六经辨证治疗。以炎症指标(白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肺炎严重程度指数、细菌清除率、氧合指数、退热时间及住院天数作为疗效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肺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炎症指标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氧合指数水平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退热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MDRO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六经辨证诊治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情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水平,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氧合指数,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辨证 多重耐药菌 肺部感染 肺炎严重程度指数 细菌清除率
下载PDF
通淋解毒化热方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17
作者 纪利梅 李靖 李仁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通淋解毒化热方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91例急性泌尿系感染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根据药敏试验予敏感抗生... 目的观察通淋解毒化热方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91例急性泌尿系感染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根据药敏试验予敏感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淋解毒化热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小便频急不畅、血尿、小腹拘急、腰部酸痛等)变化、平均尿菌转阴时间、尿路刺激征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等炎症因子指标变化、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与6个月疾病复发次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细菌清除率及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PCT、CRP、WBC等炎症因子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PCT、CRP、WBC等炎症因子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尿菌转阴时间、尿路刺激征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疾病复发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淋解毒化热方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细菌清除率高,症状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泌尿系感染 通淋解毒化热方 抗生素 炎症因子 细菌清除率
下载PDF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和细菌耐药性变化分析
18
作者 叶蓉 蒯婧婧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563-1566,共4页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整理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专项整治前)至2022年(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重点药物联用前的病原学送检...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整理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专项整治前)至2022年(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重点药物联用前的病原学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结果:专项整治活动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下降(P<0.05),重点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明显提升(P<0.05)。多重耐药菌主要为肠杆菌、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整治后细菌耐药性问题有所改善(P<0.05)。结论:专项整治计划实施后,医院对抗菌药物尤其是重点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重点药物联用前未送检以及细菌耐药性问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 病原学送检 送检率
下载PDF
某三级专科医院2022年度细菌培养检查记录符合率调查分析
19
作者 郭可欣 童金英 +6 位作者 罗阳 刘雨婷 李晓蓉 周鑫 胥丽丝 黄珺晨 田庆锷 《现代医院》 2024年第5期733-736,共4页
目的通过对某三级专科医院细菌培养检查记录符合率基线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细菌培养检查病历书写现状,探讨提高细菌培养检查记录符合率的改进路径及相关措施。方法根据《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要求,对2022年度细菌培养检查的6... 目的通过对某三级专科医院细菌培养检查记录符合率基线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细菌培养检查病历书写现状,探讨提高细菌培养检查记录符合率的改进路径及相关措施。方法根据《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要求,对2022年度细菌培养检查的6317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嘱执行率为100.00%,报告单完整率100.00%,病程记录率81.05%,结果分析率为33.07%,细菌培养检查记录符合率为33.07%。结论进一步提高细菌培养检查记录符合率,提升病案内涵质量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培养 记录 符合率 基线调查
下载PDF
运动发酵单胞菌鼓风干燥工艺
20
作者 姜学权 汪浩勇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1期11-13,共3页
试验旨在研究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鼓风干燥保护剂的添加。本试验以细菌总数和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固态培养基培养运动发酵单胞菌,然后用鼓风干燥的方式对运动发酵单胞菌进行干燥处理,最后使用25%葡萄糖培养基进行发酵,以失... 试验旨在研究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鼓风干燥保护剂的添加。本试验以细菌总数和活菌数为指标,采用固态培养基培养运动发酵单胞菌,然后用鼓风干燥的方式对运动发酵单胞菌进行干燥处理,最后使用25%葡萄糖培养基进行发酵,以失重方式评估其活性。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菌数达到1.85×10^(10)CFU/g。用固态培养基等质量的乳糖+5%的甘露糖、+2%或+4%的甘油作为组合保护剂,在39℃鼓风干燥过程中细菌数达到1.31×10^(10)CFU/g和1.2×10^(10)CFU/g,且存活率超过94%。干燥前后的失重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鼓风干燥后的细菌具有较高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发酵单胞菌 细菌数 存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