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文轻武:赵宋王朝的潜规则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邦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宋朝统治集团只怕从未公开宣称"本朝重文轻武"。宋代重文轻武论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主要在于重文轻武不是赵宋王朝的明规矩,而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质疑者往往以北宋初年的史实为例。其实,当时尚处于从武人政治到文官政府的... 宋朝统治集团只怕从未公开宣称"本朝重文轻武"。宋代重文轻武论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主要在于重文轻武不是赵宋王朝的明规矩,而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质疑者往往以北宋初年的史实为例。其实,当时尚处于从武人政治到文官政府的转换阶段。宋太祖文武并重,只是开始注重文治而已。对于重文轻武的简单化解释和绝对化理解,也是人们怀疑宋代重文轻武的重要原因之一。文臣、武官作为宋代统治集团中的两大群体,既非一概势如水火,也非各自铁板一块。文臣、武官内部均有争斗,两者之间又有交叉,其情势相当错综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重文轻武 文武并用 文武并重 武官内斗
下载PDF
论科举考试中的“文武分途”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建荣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1-21,共11页
武举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设,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于文举被废止,与文举相伴推进、单独举行,持续了1200年之久,形成了我国科举考试发展史上"文武分途"的重要特点。这虽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推进武艺人才的选拔和... 武举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设,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于文举被废止,与文举相伴推进、单独举行,持续了1200年之久,形成了我国科举考试发展史上"文武分途"的重要特点。这虽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推进武艺人才的选拔和形成尚武的社会风气。但"文武分途"长期存在,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给我国古代社会的科学选才和引领社会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对武人的担忧以及由此形成的崇文抑武的社会环境,还有文武本身巨大的差异性和古代武学教育的极端落后。当然,"文武兼备""文武并举"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和推进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愿景目标。今天研究科举考试"文武分途"现象,对于正在进行的"文理不分科"、自主招生联考的分与合,以及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等高考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文武分途 重文轻武 武学教育 文武并重 高职分类考试
下载PDF
探析我国武术教育思维之变迁轨迹——从“文”与“武”的角度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文章从武术教育思维变迁的角度入手,以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教育思维为主线,对"‘文武分途’与‘文武兼备’"进行了论述.古代武术沿着"从‘崇文尚武’到‘重文抑武’、从‘文武兼备’到‘文武分途’的轨迹"发展;而... 文章从武术教育思维变迁的角度入手,以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教育思维为主线,对"‘文武分途’与‘文武兼备’"进行了论述.古代武术沿着"从‘崇文尚武’到‘重文抑武’、从‘文武兼备’到‘文武分途’的轨迹"发展;而近代武术沿着"从‘文武分途’向‘文武兼备’、从‘重文抑武’向‘崇文尚武’的轨迹"回归;现代武术则是沿着"近代武术之学校教育轨迹"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教育轨迹
下载PDF
孙子论军政关系
4
作者 熊剑平 《滨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5-19,共5页
《孙子兵法》虽是一部兵书,但对政治问题的讨论也有所涉及,甚至在某些领域的讨论非常深入,故而对军政关系问题也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从银雀山竹简《吴问》等文献考察,孙子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进步... 《孙子兵法》虽是一部兵书,但对政治问题的讨论也有所涉及,甚至在某些领域的讨论非常深入,故而对军政关系问题也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从银雀山竹简《吴问》等文献考察,孙子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进步民本思想尤其值得当代人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军政关系 银雀山竹简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哲学论绎 被引量:8
5
作者 金玉柱 董刚 +1 位作者 陈保学 李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2,共7页
准确理解与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教育课题。从长时段历史来看,中国发展一直经历着“文武变奏”的视域交融与对话,经历着“文野之辩”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探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武术的演变与发... 准确理解与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教育课题。从长时段历史来看,中国发展一直经历着“文武变奏”的视域交融与对话,经历着“文野之辩”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探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武术的演变与发展同样呈现着内在的一致性,它追求“武以文显”,强身与筑基是其“野蛮其体魄”的文明认识,搏杀与博弈是其“文明其精神”的野蛮克制;它注重“文以武彰”,以人观之与以道观之是武术文明与野蛮的内外融合;以礼观之与以美观之是武术文明与野蛮的内在超越。中国武术在人性两端的教育上呈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品格,它作为人的精神境界而与人同在,制约并影响着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具体选择。对于建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想而言,中国武术无疑创设出了塑造“完整的人”的历史机遇与实践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文明精神 野蛮体魄 文武兼备 体育强国 哲学解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闽台高甲戏的传承与革新 被引量:2
6
作者 潘荣阳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82-87,共6页
近年来,高甲戏作为闽台民间剧种之一,倍受政府和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其丑行表演艺术,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有鉴于此,本文以近代社会变迁为历史背景,详细考察了民国期间高甲戏表演艺术的嬗变,特别是阐述了高甲戏丑行表演特色起源与东南... 近年来,高甲戏作为闽台民间剧种之一,倍受政府和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其丑行表演艺术,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有鉴于此,本文以近代社会变迁为历史背景,详细考察了民国期间高甲戏表演艺术的嬗变,特别是阐述了高甲戏丑行表演特色起源与东南亚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为当代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形成提供历史依据,从中揭示高甲戏发展的近代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高甲戏 丑行表演 文武大戏 舞台美术
下载PDF
浅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7
作者 张清修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76-79,83,共5页
赵宋王朝承袭五代而立,深忧于前朝武将凭恃长枪大剑争夺天下导致天下纷扰的局面,毅然采用了以文治国的策略,前后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宋朝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拓宽了读书人的进仕之路,使后人误以为宋朝运用的是"重文轻武&qu... 赵宋王朝承袭五代而立,深忧于前朝武将凭恃长枪大剑争夺天下导致天下纷扰的局面,毅然采用了以文治国的策略,前后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宋朝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拓宽了读书人的进仕之路,使后人误以为宋朝运用的是"重文轻武"的文武之策。然而,作为一代雄才英主,宋初的统治者不会忘记历朝历代不乏文人凭借权势窃取权柄者,其对文人士大夫很难给予充分的信任;且宋朝初建时亦不过是众多割据政权中的一个,武将在守卫新生政权及一统宇内中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鉴于此,宋朝尤其是在建国伊始难以做到完全地"重文轻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牵制 重文轻武 文武之策 祖宗法制
下载PDF
“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史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家忠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0-94,共5页
当代我国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应试化、教育体制的权利化、社会教育的商业化,以及家庭教育的以自我为中心化、过度溺爱化等现象,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实效,以"文武兼修"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法... 当代我国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应试化、教育体制的权利化、社会教育的商业化,以及家庭教育的以自我为中心化、过度溺爱化等现象,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实效,以"文武兼修"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起源、传承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史学梳理,阐述了"文武兼修"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论证了"重文轻武"或"重武轻文"思想的危害,阐释了"文武兼修"对当代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各历史朝代,提倡"文武兼修"目的在于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进行体育锻炼,以强身健体和砥砺精神,两者相互促进。"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杰出人才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中国教育需要加强"文武兼修"的教育实践,只有智育和体育的共同发展,才能顺利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根本改变因片面教育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武兼修 教育思想 武士教育 六艺 武举制度 尚武精神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影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郭琼珠 李丽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11,共4页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移民 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 台湾武术形成的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