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energy convers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soscale eddy field and mean flow in the Kuroshio south of Japan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利斌 王强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10-222,共13页
Using 19-year satellite altimetric data, variations in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energy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ddy fi eld and mean fl ow are discussed for the Kuroshio south of Japan. In the seasonal cy... Using 19-year satellite altimetric data, variations in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energy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ddy fi eld and mean fl ow are discussed for the Kuroshio south of Japan. In the seasonal cycle,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level is a minimum in December/January and a maximum in April/May. In addition to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undergoes interannual changes. The energy transfers mainly from the mean fl ow to the eddy fi eld in the Kuroshio south of Japan, and dominant energy exchanges mainly occur along the Kuroshio path south of Japan in each year from 1993 to 2011. In addition, there is often barotropic instability south of Honshu. Regar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ddy fi eld and mean fl ow,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accelerations are also found along the Kuroshio path and they fl ank each other. There is cyclonic acceleration always imposed on southeast of Kyushu, and anticyclonic acceleration dominates south of Honshu from 2001 to mid-2005. Reynolds stress is used to explai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energy exchange. Furthermore, lag-corre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variability of the energy conversion rate and Reynolds stress involve responses to eddy acceleration at two time scales. The enhanced eddy acceleration induces large Reynolds stress, and enhanced Reynolds stress or barotropic instability further enforces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mean fl ow to the eddy fi 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dy kinetic energy energy conversion rate eddy-mean flow interaction Reynolds stress
下载PDF
生物炭与厌氧发酵条件对秸秆乙醇-甲烷联产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霍茹茹 苏小红 +4 位作者 王欣 秦国辉 陆佳 许芯蕊 刘伟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3期29-35,共7页
为解决秸秆乙醇发酵中半纤维素利用不充分、乙醇产率低、秸秆沼气发酵不完全、秸秆能源转换率低等诸多问题,开展秸秆乙醇-甲烷联产技术研究。通过添加外源生物炭研究秸秆发酵产乙醇效果,并以乙醇发酵残余物为底物,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及pH... 为解决秸秆乙醇发酵中半纤维素利用不充分、乙醇产率低、秸秆沼气发酵不完全、秸秆能源转换率低等诸多问题,开展秸秆乙醇-甲烷联产技术研究。通过添加外源生物炭研究秸秆发酵产乙醇效果,并以乙醇发酵残余物为底物,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及pH值对秸秆甲烷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炭的促进作用下,秸秆产乙醇效果较好,乙醇浓度达1.99 mg·mL^(-1);厌氧发酵温度为55℃(pH值7.5)时,玉米秸秆醇烷转化率最大,每克干秸秆可产0.0663 g乙醇、0.1409 g甲烷,能量转化率达到51.25%,比对照组提高13.57%。通过生物炭偶联乙醇-甲烷联产技术可显著提高秸秆能源转化率,为玉米秸秆组分多级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乙醇 甲烷 能量转化率
下载PDF
用于能量收集器的PMnN-PZT压电陶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浪 石棋 +3 位作者 张优 谢义磊 董皓天 洪顺球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1,共5页
试验采用固相合成法,通过Li_(2)CO_(3)掺杂,制得高能量密度的Pb_(0.95)Sr_(0.05)[(Mn_(1/3)Nb_(2/3))_(0.04)(Zr_(0.52)Ti_(0.48))0.96]O_(3)+0.25wt%CeO_(2)+0.50wt%Yb_(2)O_(3)+0.15wt%Fe_(2)O_(3)三元系压电陶瓷材料。研究分析了掺... 试验采用固相合成法,通过Li_(2)CO_(3)掺杂,制得高能量密度的Pb_(0.95)Sr_(0.05)[(Mn_(1/3)Nb_(2/3))_(0.04)(Zr_(0.52)Ti_(0.48))0.96]O_(3)+0.25wt%CeO_(2)+0.50wt%Yb_(2)O_(3)+0.15wt%Fe_(2)O_(3)三元系压电陶瓷材料。研究分析了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Li_(2)CO_(3)对PMnNPZT压电陶瓷材料的压电性能、介电性能、相组成及其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掺杂量为0.1 wt%,烧成温度为1050℃时,材料结构致密,晶粒均匀,材料的压电和介电性能:d 33=340 pC/N,K_(p)=0.60,ε_(r)=725,tanδ=0.23%,Q_(m)=670,g_(33)=53.0×10^(-3)V·(m·N)^(-1),机电转化效率d_(33)·g_(33)为18016.8×10^(-15)m^(2)/N,满足能量收集器用压电陶瓷元件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收集器 Li_(2)CO_(3)掺杂 PMnN-PZT压电陶瓷材料 机电转化效率
下载PDF
预热气体对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范存翰 朱超凡 +4 位作者 刘召 水浩澈 董光顺 李彦伟 郭威 《钻探工程》 2024年第6期24-31,共8页
地下原位转化是油页岩工业化开发的必然趋势,自生热法是实现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的一种复合高效加热方法。为探究预热阶段不同高温载气对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效果的影响,以我国吉林扶余地区油页岩为例,分别在预热阶段注入氮气、空气、... 地下原位转化是油页岩工业化开发的必然趋势,自生热法是实现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的一种复合高效加热方法。为探究预热阶段不同高温载气对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效果的影响,以我国吉林扶余地区油页岩为例,分别在预热阶段注入氮气、空气、蒸汽、二氧化碳4种高温气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最终油气产量和能量回收率的差异。以预热阶段注高温氮气组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注高温空气、蒸汽和二氧化碳完成开采所需时间分别降低22%、39%、12%,最大能量回收率分别提高55%、86%、23%,总油收量分别降低5%、提高18%和降低11%。从开采完成时间、能量回收率及总油收量角度来看,注蒸汽预热效果最佳。因此,综合对比可得,注蒸汽预热的自生热开采方法可有效增大油收量、降低开采所需时间、提高能量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开发 原位转化 自生热法 预热气体 能量回收率
下载PDF
Energy Paths that Sustain the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ir Contrasts to the Frontal Rainfall: A Case Study 被引量:2
5
作者 Shenming FU Jingping ZHANG +2 位作者 Yali LUO Wenying YANG Jianhua S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9期1519-1535,共17页
Predicting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which is famous for its destructive power,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issues of the current numerical forecast field.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Predicting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which is famous for its destructive power,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issues of the current numerical forecast field.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type of event is the root cause.Since understanding the energetics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weather systems,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energetics of torrential rainfall is provided in this study.By applying this methodology to a persistent torrential rainfall event which had concurrent frontal and warm-sector precipitation,the first physical image on the energetics of the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fall is established.This clarifies the energy sources for producing the warm-sector rainfall during this event.For the first time,fundament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rm-sector and frontal torrential rainfall are shown in terms of energetics.It is found that these two types of rainfall mainly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in the lower-tropospheric dynamical features,and their key differences lay in energy sources.Scale interactions(mainly through downscale energy cascade and transport)were a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fall during this event,whereas,for the frontal torrential rainfall,they were only of secondary importance.Three typical signals in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 are found to have supplied energy to the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fall,with the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having contributed the m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rential rainfall warm-sector rainfall frontal rainfall South China scale interactions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下载PDF
高活性低水比GS-HA乙苯脱氢催化剂工业应用总结
6
作者 黎志刚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46-49,共4页
介绍了GS-HA乙苯脱氢催化剂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80 kt/a苯乙烯装置低水比工业试验,分析了低水比运行期间装置的节能效果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乙苯转化率和苯乙烯选择性保持在64.5%以上和96.4%以上,说明该... 介绍了GS-HA乙苯脱氢催化剂在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80 kt/a苯乙烯装置低水比工业试验,分析了低水比运行期间装置的节能效果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乙苯转化率和苯乙烯选择性保持在64.5%以上和96.4%以上,说明该剂催化性能和稳定性优异,装置综合能耗降低1950.88 MJ/t(以苯乙烯计),节约蒸汽5.21 t/h,苯乙烯产量增加13.4 t/d,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运行后期平均水比为1.25,乙苯转化率保持在65.4%以上,苯乙烯选择性在96.8%以上,苯乙烯单体收率大于63.4%,反应性能优异,苯乙烯产量稳定,催化剂稳定性好,装置运行周期达到57个月,创国内装置单批催化剂满负荷运行的最长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活性 低水比 乙苯脱氢催化剂 反应器升温 转化率 选择性 综合能耗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典型煤制烯烃项目碳资产管理和利用路径浅析
7
作者 刘野 叶欣 《煤炭与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145-150,共6页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要位置,而煤本身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化石能源。相较于煤电行业,现代煤化工可将原料煤中部分碳固定在主副产品中,且发挥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煤...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要位置,而煤本身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化石能源。相较于煤电行业,现代煤化工可将原料煤中部分碳固定在主副产品中,且发挥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煤制烯烃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要路径之一,但面对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煤制烯烃的降碳仍需引起足够重视。以国内某典型煤制烯烃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5年能源转化效率、产能利用率、CO_(2)排放量和吨聚烯烃产品CO_(2)排放量,总结能源高效利用的影响因素,浅析了碳资产管理和利用的主要路径,并对煤制烯烃行业绿色、清洁、低碳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煤化工 煤制烯烃 能源转化效率 产能利用率 碳排放 碳资产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捷 许小峰 +1 位作者 金飞飞 郭品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6-491,共16页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本气流中获得能量而发展,在高层罗斯贝波能量向南频散,激发热带对流异常和赤道罗斯贝波,并相互锁相,因赤道罗斯贝波受β效应影响而共同向西移动。热带对流和环流异常在菲律宾附近达到最强,此时在东亚沿岸出现经向三极型波列,此后中低纬度异常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使降水异常在长江流域能维持较长时间。东亚-太平洋型在东亚发展和维持有以下原因:首先,菲律宾暖水上空的对流和低层环流之间存在正反馈;其次,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暖大陆和冷海洋之间存在特殊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东亚-太平洋型在经向上有向北倾斜的斜压结构,能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同时,也能从经向温度梯度的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型 季节内变化 纬向温差的斜压能源 正压能量转换
下载PDF
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的能量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懿妮 朱伟军 袁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5-733,共9页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从局地能量变化方程出发,通过分析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对流层不同层次局地能量的季节演变过程,对风暴轴区域各能量项在"深冬抑制"现象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天气...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从局地能量变化方程出发,通过分析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对流层不同层次局地能量的季节演变过程,对风暴轴区域各能量项在"深冬抑制"现象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扰动动能的季节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深冬抑制"现象,并且该现象在对流层上层最为显著,其发生概率约为80%,其中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期抑制最强。从同期各能量项的变化来看,扰动动能的变化主要受斜压能量转换项、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的散度项和正压能量转换项的影响。在深冬季节,由于消耗扰动动能的正压能量转换项虽有些微弱减少从而使得扰动动能有所增加,但为风暴轴提供扰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项和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的散度项减少的幅度却更大,因而总的效果是扰动动能大为减小,这可能是造成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轴 深冬抑制 斜压能量转换 正压能量转换 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
下载PDF
高寒地区一年生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及光能转化效率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陈功 张自和 胡自治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69-73,共5页
对燕麦单播草地、燕麦+箭舌豌豆混播草地牧草组成及地上生物量动态,光能转化效率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两组分在生长发育节律和牧草产量积累过程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箭舌豌豆与燕麦干物质之比随牧草生长发育的... 对燕麦单播草地、燕麦+箭舌豌豆混播草地牧草组成及地上生物量动态,光能转化效率进行了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两组分在生长发育节律和牧草产量积累过程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箭舌豌豆与燕麦干物质之比随牧草生长发育的进展而逐渐增大。2种草地的干草产量在牧草生长期间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单、混播草地干物质分别可达10.19、11.74t/hm2,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8874.69、21204.79kJ/(m2·a),光能转化率分别达0.3502%、0.3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高寒地区 燕麦 箭舌豌豆 生物量动态 光能转化效率
下载PDF
北上台风暴雨过程涡散场的能量收支和转换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于玉斌 姚秀萍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利用辐散风和旋转风的动能收支方程,对北方一次北上台风倒槽暴雨过程暴雨区内的涡散场能量收支和转换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暴雨区内动能的增加是暴雨增幅的一个主要原因。暴雨发展时,就旋转风动能( K R) 而言,旋转风动能通量(... 利用辐散风和旋转风的动能收支方程,对北方一次北上台风倒槽暴雨过程暴雨区内的涡散场能量收支和转换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暴雨区内动能的增加是暴雨增幅的一个主要原因。暴雨发展时,就旋转风动能( K R) 而言,旋转风动能通量( H F R) 辐合是主要能源,而旋转风的动能产生项( G R) 是主要能汇;就辐散风动能( K D) 而言,辐散风的动能产生项( G D) 是主要能源,辐散风动能通量( H F D) 辐散是主要能汇;总动能水平通量( H F) 提供的辐合主要表现于对流层中、低层,这就使得低层辐合加强,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增幅。在暴雨过程中次网格尺度效应由能源转变为能汇,在暴雨发展之时能汇减小;能量的转换项 C( K D, K R)总为正值,在转换项中,地转效应项的贡献很大。说明暴雨过程能量均由 K D 向 K R 转换,也就是说有效位能经 K D 向 K R 转换, 充分说明了在整个暴雨过程中, 尽管辐散风动能变化( K D/t) 很小,但是它在其中充当“桥梁”作用, C( K D, K R) 在暴雨发展时达到最大,此时能量转换最为旺盛;对流层低层辐散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是暴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此次暴雨过程,在暴雨区内表现为斜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爆雨 涡散场 能量收支 转换特征
下载PDF
几种等转化率法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瑛 池保华 +1 位作者 王保文 郑楚光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37,共4页
在升温速率为5K/min~30K/min的范围内利用热分析(TGA)技术对平均粒径为13.4μm的CaCO3进行了煅烧分解的实验研究.分别应用Friedman法、Vyazovkin法、改进的Coats-Redfern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等4种不同的等转化率法计算了CaCO3... 在升温速率为5K/min~30K/min的范围内利用热分析(TGA)技术对平均粒径为13.4μm的CaCO3进行了煅烧分解的实验研究.分别应用Friedman法、Vyazovkin法、改进的Coats-Redfern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等4种不同的等转化率法计算了CaCO3的分解动力学参数,得到的活化能范围为170.86kJ/mol~230.87kJ/mol.比较了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以及它们的差别.对CaCO3在分解过程中活化能随反应进程而变化这一现象,从实验过程、数学假定以及推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活化能 等转化率法 热重分析
下载PDF
三种印尼油砂燃烧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擎 王引 +1 位作者 贾春霞 Deyin Wu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23-30,142,共8页
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油砂的燃烧特性。在升温速率分别为10,20,50℃/min条件下,得到了油砂燃烧失重(thermogravimetric,TG)、微商失重(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ic,DTG)曲线。基于TG-DTG曲线,求得了油砂燃烧特性参数,考查了加热速... 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油砂的燃烧特性。在升温速率分别为10,20,50℃/min条件下,得到了油砂燃烧失重(thermogravimetric,TG)、微商失重(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ic,DTG)曲线。基于TG-DTG曲线,求得了油砂燃烧特性参数,考查了加热速率、粒径对燃烧特性的影响。采用单个扫描速率法中常用的CR法和多重扫描速率法中FWO法以及DEAM法求解了油砂的燃烧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油砂具有着火容易、着火温度低、燃烧高温段反应比较强烈等燃烧特性。油砂燃烧分为3个阶段:燃烧低温段、过渡段、高温段。这3种模型的拟合度都很高,C-R法结果表明油砂燃烧不同反应阶段可用不同的反应级数来描述;DEAM和FWO法结果能更好地反映油砂燃烧的瞬时性,活化能在燃烧低温段和高温段逐渐增加,活化能在燃烧过渡段变化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燃烧反应 热分析 转化率 表观活化能
下载PDF
不同蛋白水平和不同能量蛋白比饲料对点带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林建斌 李金秋 朱庆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2,共5页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鱼油、豆油、α-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试验饲料,蛋白质设置3个水平:41%、47%、53%,能量设置3个水平:1256.1、1465.5、1674.8kJ/100g。经过59d饲养点带石斑鱼幼鱼,以生...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鱼油、豆油、α-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试验饲料,蛋白质设置3个水平:41%、47%、53%,能量设置3个水平:1256.1、1465.5、1674.8kJ/100g。经过59d饲养点带石斑鱼幼鱼,以生长速度、净增重、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幼鱼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为47%,适宜的能量蛋白比为31.30~33.50kJ/g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配合饲料 能量蛋白比 增重率 饲料系数 蛋白质效率
下载PDF
非线性等转化率法研究聚苯乙烯热解反应活化能与转化率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文茹 姚斌 +1 位作者 宗若雯 周允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8-131,共4页
首次采用非线性等转化率法研究了聚苯乙烯在氮气中不同升温速率下的非等温热重曲线,通过程序拟合得到了热解过程中活化能Eα与转化率α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在氮气中聚苯乙烯存在一个失重阶段,起始热解温度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升高。动... 首次采用非线性等转化率法研究了聚苯乙烯在氮气中不同升温速率下的非等温热重曲线,通过程序拟合得到了热解过程中活化能Eα与转化率α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在氮气中聚苯乙烯存在一个失重阶段,起始热解温度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升高。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热解初始阶段的活化能值较低,约为80 kJ/mol,主要对应于聚合物链中弱键的任意断裂反应,其反应速度很快;随着反应的进行,活化能Eα逐渐增大,当α>0.3后趋于平缓,此阶段Eα的平均值约为145 kJ/mol,反应主要为聚合物链本身的断裂、解聚;当α>0.9时,Eα值迅速减小,反应以链终止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非线性等转化率法 热解 活化能 转化率
下载PDF
循环载荷下煤样能量转化与碎块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杨杨 张士川 +4 位作者 文志杰 赵仁乐 曹志国 伦庆忠 白景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1420,共10页
煤矿开采中煤体常处于反复加卸载过程,研究煤体在不同加载速率重复载荷作用下的能量转化与破坏机制对认清煤矿动力灾害本质具有指导意义。利用MTS815.03伺服实验系统,通过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结合能量和分形理论,获得了不同加载速率下... 煤矿开采中煤体常处于反复加卸载过程,研究煤体在不同加载速率重复载荷作用下的能量转化与破坏机制对认清煤矿动力灾害本质具有指导意义。利用MTS815.03伺服实验系统,通过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结合能量和分形理论,获得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煤样变形破坏各阶段能量积聚、耗散和释放的转化机制及其与煤样碎块块度分布规律的内在关系,为开展重复载荷作用下煤岩破裂响应及破坏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煤样能量转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能量初始积累阶段、能量加速积累阶段和能量快速耗散阶段。煤样破坏前耗散能所占比例经历了高—低—高的过程,而弹性能则相反,加载后期弹性能比例下降或耗散能比例的升高,预示着煤样进入加速破坏阶段;能量集聚和释放与加载速率密切相关,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峰值前弹性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煤样破坏前更多的能量以弹性能形式储存在煤样体内,岩石破坏后,更多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煤样破坏越剧烈,其宏观破坏形态由剪切张拉和劈裂破坏向弹射破坏过渡;循环加卸载下煤样碎块分形特征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小于尺寸阈值范围内具有较好的自相似性特征,不同加载速率下碎块分形维数为2~3,且随加载速率的增加成线性增长;加载速率越大碎块分形维数越大,煤样破碎程度越高,大块碎块所占比例越小,煤样碎块越破碎且单块碎块质量越小,煤样发生动力灾害的危险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动力灾害 循环加卸载 能量转化 加载速率 分形
下载PDF
地震滑坡启程动力学机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顾成壮 胡卸文 +2 位作者 罗刚 牛彦博 胡恒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7-572,共6页
为深入揭示地震滑坡的启程动力学机理,探讨了地震诱发滑坡的启动机制.在分析滑坡滑动前聚集的临床弹性应变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地震水平加速度和竖向加速度,运用能量转化原理,导出了地震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触发... 为深入揭示地震滑坡的启程动力学机理,探讨了地震诱发滑坡的启动机制.在分析滑坡滑动前聚集的临床弹性应变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地震水平加速度和竖向加速度,运用能量转化原理,导出了地震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触发斜坡破坏,主要是其"波动振荡链"综合效应所致;地震滑坡启程阶段经历了"先启动,后加速至启程"的过程;汶川地震东河口滑坡启程速度的计算结果与用动量传递法计算的结果相比,误差约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振荡链 启动速度 能量转化率 低阻效应 启程速度
下载PDF
芒硝法生产硫酸钾工艺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新 刘畅 +2 位作者 吉晓燕 陈栋梁 陆小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3-587,共5页
硫酸钾生产工艺中, 钾离子转化率和能耗是二个最重要的指标, 过去由于缺少可靠的能耗计算模型,对能耗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本文利用PHEES软件,对各种芒硝法工艺路线进行了稳态模拟,给出了理论转化率和理论能耗之间的定量指标。通过... 硫酸钾生产工艺中, 钾离子转化率和能耗是二个最重要的指标, 过去由于缺少可靠的能耗计算模型,对能耗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本文利用PHEES软件,对各种芒硝法工艺路线进行了稳态模拟,给出了理论转化率和理论能耗之间的定量指标。通过计算发现, 随着转化率的提高,能耗随之大幅度增长,由此得出结论:不要片面追求高转化率,应综合考虑转化率与能耗的关系,达到优选之目的。通过模拟分析,为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钾 芒硝法 钾离子转化率 模拟 生产工艺
下载PDF
面向电网全调频过程的高倍率钛酸锂电池容量配置 被引量:19
19
作者 黎淑娟 李欣然 +3 位作者 黄际元 孟娅 亓学忠 方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5-151,共7页
为解决电网发生极端事故工况下其调频容量需求与调频容量机会成本矛盾大的问题,通过分析电网一、二次调频过程耦合特点,给出储能辅助电网调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钛酸锂电池的充/放电倍率特性以及不同倍率下作用时间的等效折算... 为解决电网发生极端事故工况下其调频容量需求与调频容量机会成本矛盾大的问题,通过分析电网一、二次调频过程耦合特点,给出储能辅助电网调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钛酸锂电池的充/放电倍率特性以及不同倍率下作用时间的等效折算方法,形成考虑钛酸锂电池倍率特性的调频用容量配置流程。最后,以电网发生紧急(极端)事故(发电机突然跳闸或负荷突然增加)工况为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同扰动工况下,考虑倍率特性后,钛酸锂电池所需配置的容量显著降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具有高倍率特性的钛酸锂电池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电池 倍率特性 调频 容量配置 等效折算 有效性
下载PDF
稻壳、锯末成型燃料低温热解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蒋恩臣 何光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8-191,共4页
该文分析了生物质低温热解的特性。分别以木块、锯末成型块和稻壳成型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热解条件下加热温度和时间对产品热值、质量得率、能量得率的影响,并对产品的燃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干馏热解法相比,生物... 该文分析了生物质低温热解的特性。分别以木块、锯末成型块和稻壳成型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热解条件下加热温度和时间对产品热值、质量得率、能量得率的影响,并对产品的燃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干馏热解法相比,生物质在280℃以下进行低温热解时,能量转化率较高,热值可达到中质煤标准,且燃烧性好,具有储存、携带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以替代木柴、煤炭作生活、生产用能。同时热解过程中的馏出液和可燃气体等副产品较少,可减少液体和气体收集、净化设备的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成型材料 低温热解 热值 能量得率 可燃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