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isker Tactile Adaptation Is Encoded by Inactivity and Asynchrony of Network Neurons and Astrocytes in Barrel Cortex Through AMPAR Desensitization
1
作者 Zhao Jun Wang Jin-Hui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04-817,共14页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下载PDF
Selective and constructive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neural circuit formation in the barrel cortex of the developing rat
2
作者 Eileen Uribe-Querol Eduardo Martínez-Martínez +3 位作者 Luis Rodrigo Hernández Patricia Padilla Cortés Horacio Merchant-Larios Gabriel Gutiérrez-Ospinac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3年第7期785-797,共13页
The cellular strategy leading to formation of neuronal circuits in the rodent barrel cortex is still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Both selective and constructive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selective mechanism invo... The cellular strategy leading to formation of neuronal circuits in the rodent barrel cortex is still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Both selective and constructive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selective mechanism involves an overproduction of neuronal processes and synapses followed by activity dependent pruning. Conversely, a constructive mechanism w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axons, dendrites, and synapses during development to match functionality. In order to discern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se two mechanisms in establishing a neuronal circuit in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dendritic and axonal arbor growth was performed. Also, the number of synapses was follow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during the first month of life. We observed that axonal and dendritic arbors retracted distal branches, and elongated proximal branche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arbor complexity. This neuronal remodeling was accompanied by the steady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ynapses within barrel hollows. Similarly, the content of molecular markers for dendrites, axons and synapses also increased during this period. Finally, cytochrome oxidase activity rose with age in barrels indicating that the arbors became more complex while synapse density and metabolic demands increased.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both selective and constructive mechanisms in establishing the barrel cortex circui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l cortex SYNAPTOGENESIS AXONAL GROWTH Dendritic GROWTH THALAMOCORTICAL Pathway
下载PDF
Effects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dorsal raphe nucleus on neuronal response properties of barrel cortex layer IV neurons following long-term sensory deprivation
3
作者 Hamid Sheikhkanloui-Milan Vahid Sheibani +3 位作者 Mohammadreza Afarinesh Saeed Esmaeili-Mahani Ali Shamsizadeh Golamreza Sepehri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88-394,共7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dorsal raphe nucleus(DRN)on response properties of layer IV barrel cortex neurons following long-term sensory deprivation.Methods Male Wistar rats were d...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dorsal raphe nucleus(DRN)on response properties of layer IV barrel cortex neurons following long-term sensory deprivation.Methods Male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sensory-deprived(SD)and control(unplucked)groups.In SD group,all vibrissae except the D2 vibrissa were plucked on postnatal day one,and kept plucked for a period of 60 d.After that,whisker regrowth was allowed for 8-10 d.The D2 principal whisker(PW) and the D1 adjacent whisker(AW)were either deflected singly or both deflected in a serial order that the AW was deflected 20 ms before PW deflection for assessing lateral inhibition,and neuronal responses were recorded from layer IV of the D2 barrel cortex.DRN was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at inter-stimulus intervals(ISIs)ranging from 0 to 800 ms before whisker deflection.Results PW-evoked responses increased in the SD group with DR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t ISIs of 50 ms and 100 ms,whereas AW-evoked responses increased at ISI of 800 ms in both groups.Whisker plucking before DRN stimulation could enhance the responsiveness of barrel cortex neurons to PW deflection and decrease the responsiveness to AW deflection. DR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is difference only in PW-evoked responses between groups.Besides,no DRN stimulation-related changes in response latency were observed following PW or AW deflection in either group.Moreover, condition test(CT)ratio increased in SD rats,while DRN stimul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CT ratio in either group.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in 5-HT2A receptor protein density in barrel cortex between SD and control groups.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R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modulat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SD barrel cor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ory system barrel cortex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s
原文传递
Cortical columns(barrels)display normal size in the brain’s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of mice carrying null mutations of the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 gene:A preliminary report
4
作者 Marta Lopez-Santibanez Guevara Eileen Uribe-Querol +3 位作者 Alma Lilia Fuentes Farias Esperanza Melendez-Herrera Agustine Joseph D’Ercole Gabriel Gutierrez-Ospina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3年第10期945-948,共4页
Circuits in barrels of the rodent brain’s primary somatosensory (S1) cortex build up following constructivist rules. Previous evidence in mice supports that the precise addition of barrel neuropil is promoted by insu... Circuits in barrels of the rodent brain’s primary somatosensory (S1) cortex build up following constructivist rules. Previous evidence in mice supports that the precise addition of barrel neuropil is promoted by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The signaling cascades mediating this response remain undetermined. To address whether the effects of IGF-1 upon the growth of S1 circuits are mediated by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IRS-1), we studied barrel size in adult mice having the IRS-1 gene knocked out (IRS-1 ko).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barrel size is similar between wild type and IRS-1 ko mice suggesting that IRS-1 is not essential for barrel circuitry growth. Hence, investigations aimed at exploring other substrates activated by IGF-1, namely IRS-2 and IRS-4, are needed to reveal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mediate the precise addition of S1 neuronal circui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l cortex Neuronal Circuit Assemblage Trophic Interactions CONSTRUCTIVISM
下载PDF
幼年及成年SD大鼠Barrel脑区的变化
5
作者 郑小敏 范光丽 +2 位作者 范增杰 王跟辈 王晋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5-648,共4页
目的研究幼年和成年SD大鼠Barrel脑区的发育及变化。方法应用细胞色素氧化酶组织化学法研究成年SD鼠Barrel脑区的精确定位,及不同年龄段SD大鼠(出生后20d及3月龄成年SD大鼠)Barrel脑区的发育情况。结果成年SD大鼠的Barrel脑区面积明显... 目的研究幼年和成年SD大鼠Barrel脑区的发育及变化。方法应用细胞色素氧化酶组织化学法研究成年SD鼠Barrel脑区的精确定位,及不同年龄段SD大鼠(出生后20d及3月龄成年SD大鼠)Barrel脑区的发育情况。结果成年SD大鼠的Barrel脑区面积明显小于年轻鼠(P<0.01);发育过程中,Barrel脑区各列之间的间距缩小,尤其是D和E列之间的间距;应用Nissl复染后发现,分隔各个Barrel桶之间的间距缩小,且神经元数目减少;成年SD大鼠的Barrel桶中高活性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年轻鼠(P<0.01)。结论啮齿类动物躯体感觉皮层Barrel脑区神经网络的排布精细,其构筑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微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l脑区 胡须 细胞色素氧化酶组织化学法 大鼠
下载PDF
SD大鼠Barrel脑区氧化酶活性区域及其特殊细胞构筑研究
6
作者 郑小敏 范光丽 +2 位作者 范增杰 张永德 王晋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4,20,共6页
【目的】确定控制大鼠胡须感觉的大脑皮质Barrel脑区的氧化酶活性区和该区的细胞构筑,为研究大脑皮质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多聚甲醛固定后的SD鼠脑组织修块、切片,应用氧化酶酶组织化学法及尼氏染色和尼氏复染等方法定位了SD鼠Bar... 【目的】确定控制大鼠胡须感觉的大脑皮质Barrel脑区的氧化酶活性区和该区的细胞构筑,为研究大脑皮质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多聚甲醛固定后的SD鼠脑组织修块、切片,应用氧化酶酶组织化学法及尼氏染色和尼氏复染等方法定位了SD鼠Barrel脑区,并观察了其脑区特殊的细胞构筑。【结果】SD鼠Barrel脑区定位结果表明,控制SD鼠胡须感觉的Barrel脑区高氧化酶活性区域位于皮层下约405~720μm;脑区的神经细胞成特殊的环状分布,通常在控制1根胡须的Barrel桶内同时包括数目不等的亚结构,亦成类似的环状排列,在这些小圆环状亚结构中包含有排布规则的高活性氧化酶细胞。【结论】Barrel脑区的精细排布及其内部存在的圆环状细胞亚结构,提示这些结构在感觉皮层神经网络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氧化酶 barrel脑区 胡须 SD鼠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脑缺血大鼠PTEN和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成成 张鹏飞 +2 位作者 丁新生 李文磊 吴明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PTEN和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淫羊藿苷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淫羊藿苷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各8只,在胡须体觉皮质局灶...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PTEN和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淫羊藿苷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淫羊藿苷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各8只,在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手术成功后3 d,淫羊藿苷组予淫羊藿苷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天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改为造模前3 d、造模后3 d、治疗后7 d、14 d、21 d分别进行Corner Test进行行为学检测,治疗后21 d进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梗死周边区PTEN、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缺血后,淫羊藿苷能够明显促进大鼠胡须功能的恢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淫羊藿苷能够明显抑制梗死周边区PTEN的表达,同时明显上调GAP-43的表达。结论淫羊藿苷可能通过抑制PTEN和增加GAP-43的表达而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脑缺血 胡须体觉皮质 神经再生 PTEN
下载PDF
去胡须对大鼠行为及桶状皮层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孙缦利 张小兵 +2 位作者 孙霞 赵孟辉 虞燕琴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研究外周去胡须后大鼠行为及桶状皮层(barrel cortex,BC)的可塑性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组(n=4):正常对照(A组),出生后第2天去除双侧颊脂垫组(B组),出生后第2天去除右侧颊脂垫组(C组),出生后1~5d每天剪右侧胡须,从出生后第5天... 目的:研究外周去胡须后大鼠行为及桶状皮层(barrel cortex,BC)的可塑性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组(n=4):正常对照(A组),出生后第2天去除双侧颊脂垫组(B组),出生后第2天去除右侧颊脂垫组(C组),出生后1~5d每天剪右侧胡须,从出生后第5天起不剪由其胡须自由生长组(D组)。出生后第30天时称体重,测量左侧D2胡须长度,观测行为学变化(如狭缝实验、自由探索行为和趋壁行为)。采用细胞色素氧化酶组织化学法研究barrel排列与发育情况。结果:A组能迅速辨别出正确狭缝并钻入,平均用时(5.6±2.3)s;B组大鼠只有当鼻尖碰到狭缝壁时才会钻入狭缝。C组大鼠当其右侧脸颊靠近狭缝时,不能辨别出狭缝,只有当其掉转身体,用左侧胡须探测时才可能迅速钻入正确的狭缝。D组的表现同C组,B、C、D组大鼠进入正确狭缝的所用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P<0.01,P<0.05,P<0.01)。去除双侧颊脂垫的大鼠其左趋壁时间、右趋壁时间以及总趋壁时间均较正常大鼠短。去除右侧颊脂垫组的大鼠右趋壁时间也显著短于正常(P<0.05)。四组大鼠左侧D2胡须长度以及体重均无显著差异。从出生后第2天时一直剪除右侧胡须的小鼠在出生后第30天时发现其barrel变小,排列较混乱,barrel之间的界限不清,皮层细胞色素氧化酶(CO)反应的灰度明显变淡。结论:外周去传入不引起大鼠体重改变及残留胡须长度的代偿性改变,但可引起其趋触及探索行为方面的改变。外周去传入可导致barrel形状及排列的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l皮层 胡须 可塑性 去传入
下载PDF
嗅觉剥夺对小鼠大脑桶状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动作电位及Ankyrin-G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倪虹 丁海虎 +3 位作者 陶静 王元元 陶明飞 黄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2-267,共6页
目的探讨嗅觉剥夺触觉功能上调小鼠模型大脑桶状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动作电位及Ankyrin-G表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2 d龄雄性小鼠40只予氯仿40μL滴入小鼠一侧鼻腔,破坏小鼠一侧嗅觉,复制嗅觉剥夺小鼠模型。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和嗅觉剥夺... 目的探讨嗅觉剥夺触觉功能上调小鼠模型大脑桶状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动作电位及Ankyrin-G表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2 d龄雄性小鼠40只予氯仿40μL滴入小鼠一侧鼻腔,破坏小鼠一侧嗅觉,复制嗅觉剥夺小鼠模型。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和嗅觉剥夺组。其中嗅觉剥夺模型小鼠的嗅觉剥夺侧脑区为嗅觉剥夺组,对侧脑区为对照组。行为学实验检测嗅觉剥夺对小鼠触觉,即触须功能的影响,如小鼠触须功能增强表明模型建立成功。模型建立成功后,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小鼠大脑桶状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量其轴突近端Ankyrin-G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嗅觉剥夺组小鼠谷氨酸能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表现为峰间距缩短和绝对不应期降低(P<0.01),桶状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轴突近端Ankyrin-G表达量增加(P<0.01)。结论嗅觉剥夺可诱导小鼠触觉功能上调,其发生发展机制可能与大脑桶状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功能增强及Ankyrin-G表达增加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小鼠触觉敏感性增加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剥夺 桶状皮层 谷氨酸能神经元 全细胞记录 动作电位 ANKYRIN-G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胡须体觉皮层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10
作者 张云云 姜婧 +5 位作者 丁新生 李文磊 孙波 黄素素 解渊 梁汝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6-780,83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胡须体觉皮层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训练达标后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0.1ml/kg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0mg/kg)、中剂量组(3.0mg/kg)、高剂量组(6.0mg/k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胡须体觉皮层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训练达标后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0.1ml/kg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0mg/kg)、中剂量组(3.0mg/kg)、高剂量组(6.0mg/kg)。对照组及各剂量组采用显微镜下结扎大脑中动脉数根分支构建局灶性胡须体觉皮层缺血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24h开始灌胃,每天1次,连续7天。造模后每天进行胡须依赖实验检测直至达到标准并于术后14天,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缺血区周围的血流量;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周围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均增强了胡须依赖辨别能力(P<0.01,P<0.01,P<0.05);同时提高了缺血区周围的血流量(P<0.01,P<0.01,P<0.05);增加了缺血区周围CD34、VEGF阳性细胞数(P<0.01,P<0.01,P<0.05)。而且中剂量组与低剂量、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助于缺血后胡须依赖辨别能力的改善,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及增加局部的微血管密度从而提高局部血流,且以中剂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胡须体觉皮层 脑缺血 VEGF
下载PDF
电刺激大鼠皮层桶状区对胆碱乙酰移位酶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樊红琨 杨春 +4 位作者 张艳燕 乐小平 郑春光 师黎 章茜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12-316,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电脉冲刺激大鼠大脑皮层桶状区(BC)诱导的转向运动,并观察电刺激后胆碱乙酰移位酶(ChAT)在大鼠BC区的表达。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在双侧BC区埋植刺激电极;术后7 d实验组大鼠给... 目的:观察电脉冲刺激大鼠大脑皮层桶状区(BC)诱导的转向运动,并观察电刺激后胆碱乙酰移位酶(ChAT)在大鼠BC区的表达。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在双侧BC区埋植刺激电极;术后7 d实验组大鼠给予电刺激诱导左右转向运动;连续刺激3 d后,取脑行冰冻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提取3组大鼠海马和脑组织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hAT的表达。结果:给予电脉冲刺激大鼠BC区,实验动物均出现向左或向右转;HE染色显示电极周围组织没有明显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实验组大鼠BC区ChAT阳性的表达率增高。结论:电刺激BC区可诱导大鼠产生特定的方向性运动;且大鼠脑组织中ChAT表达增加,提示胆碱能神经递质参与了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层桶状区 电刺激 胆碱乙酰移位酶 乙酰胆碱
下载PDF
胡须刺激对大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12
作者 姜婧 张云云 +2 位作者 丁新生 李文磊 解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胡须刺激对大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先行胡须依赖实验,训练达标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胡须刺激组。在显微镜下结扎右侧大脑中动脉2~3根分支构建大鼠胡须桶状皮质局... 目的:研究胡须刺激对大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先行胡须依赖实验,训练达标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胡须刺激组。在显微镜下结扎右侧大脑中动脉2~3根分支构建大鼠胡须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胡须刺激组于缺血3 d后开始刺激大鼠左侧胡须。造模成功后3组大鼠再次行胡须依赖实验直至再次达标,记录各组所需实验次数,并于术后14 d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缺血区周围的血流量,HE染色观察缺血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周围CD34的表达情况并测量微血管密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胡须刺激组能显著减少胡须依赖实验再次达标所需次数(P〈0.01),提高缺血区血流量(P〈0.01),改善病理组织学,提高缺血区周围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微血管密度增多(P〈0.01)。结论:胡须刺激对大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诱导CD34的表达上调,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须刺激 桶状皮质 脑缺血 CD34
下载PDF
主要躯体感觉皮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虹 葛敏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0期1547-1549,共3页
感觉经验可以使主要躯体感觉皮层分布发生可塑性改变。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动物,该区均显示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但有关以突触为基础的可塑性机制研究较少。最近的研究表明,促成可塑性的机制可能包括兴奋性突触的长时程增强、长... 感觉经验可以使主要躯体感觉皮层分布发生可塑性改变。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动物,该区均显示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但有关以突触为基础的可塑性机制研究较少。最近的研究表明,促成可塑性的机制可能包括兴奋性突触的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抑制性突触数量改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躯体感觉皮层 突触 可塑性 功能柱
下载PDF
脑缺血新模型:大鼠胡须体觉皮层局灶性缺血模型的建立
14
作者 姜婧 张云云 +4 位作者 丁新生 李文磊 解渊 华烨 梁汝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1-435,共5页
目的:建立一个简单、可靠的、可以直接研究单一功能变化和组织形态变化之间联系的大鼠胡须体觉皮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大鼠经10%水合氯醛麻醉后,经右侧顶叶皮层处开颅,在显微镜下结扎大脑中动脉的2~3个分支。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 目的:建立一个简单、可靠的、可以直接研究单一功能变化和组织形态变化之间联系的大鼠胡须体觉皮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大鼠经10%水合氯醛麻醉后,经右侧顶叶皮层处开颅,在显微镜下结扎大脑中动脉的2~3个分支。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结扎前、后局部脑血流情况,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确定胡须体觉皮层和梗死部位的关系,2,3,5-氧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大小。胡须依赖实验检测胡须功能。结果:大脑中动脉主要侧支结扎后,梗死中心及周围局部脑血流明显下降。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及TTC染色均示梗死区域位于胡须体觉皮层。局灶性缺血3d,测定梗死面积约占全脑面积的15%。梗死形成后大鼠胡须分辨物体纹理的能力下降。结论:选择性的将大鼠具有单一功能的胡须体觉皮层制作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功能变化和组织形态变化之间联系的脑缺血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型脑缺血模型 胡须体觉皮层 大鼠
下载PDF
豚鼠触觉剥夺后桶状皮质中间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高俊彦 李杰 +3 位作者 郝勇 武志兵 李明 刘学敏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观察成年豚鼠单侧触觉剥夺后其大脑两侧桶装皮质的PV和CB阳性细胞数量的差别,探讨触觉剥夺后成年豚鼠桶状皮质中间神经元改变的可能引发机制。方法:18只成年健康豚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制作豚鼠单侧(右侧)触觉(胡须)剥夺模型,术... 目的:观察成年豚鼠单侧触觉剥夺后其大脑两侧桶装皮质的PV和CB阳性细胞数量的差别,探讨触觉剥夺后成年豚鼠桶状皮质中间神经元改变的可能引发机制。方法:18只成年健康豚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制作豚鼠单侧(右侧)触觉(胡须)剥夺模型,术后常规饲养4周和8周灌注取脑,左侧大脑半球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豚鼠桶装皮质的外形,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豚鼠大脑两侧桶装皮质PV和CB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数量差异。结果:成年豚鼠大脑右侧桶装皮质尼氏染色可见大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桶"的存在,与周围细胞分界明显;左侧大脑桶状皮质细胞无细胞聚集现象。PV和C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在不同时间点豚鼠两侧桶状皮质区阳性神经元数量差异明显(P<0.05),实验侧明显少于对照侧。结论:成年豚鼠单侧触觉剥夺后两侧大脑桶状皮质PV和CB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具有差异性,可能是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再生的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剥夺 桶状皮质
下载PDF
p53基因敲除对小鼠神经行为及桶状皮层神经元数目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焦翠 王俭妹 +3 位作者 周雪颖 况海霞 刘辉保 柳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探究p53基因在小鼠神经行为活动中的作用及对桶状皮层神经元数目的影响。方法45只8~12周龄C57BL/6背景的p53基因敲除(KO)小鼠为实验组,38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T)小鼠为对照组。通过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和纹理辨别实验测试小鼠... 目的探究p53基因在小鼠神经行为活动中的作用及对桶状皮层神经元数目的影响。方法45只8~12周龄C57BL/6背景的p53基因敲除(KO)小鼠为实验组,38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T)小鼠为对照组。通过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和纹理辨别实验测试小鼠焦虑样行为、自发运动、工作记忆能力及触须敏感性。用尼氏染色法观察桶状皮层II/III层神经元数目变化。结果与WT小鼠相比,p53基因敲除小鼠在旷场中心活动的时间(P>0.05)、旷场中总运动路程(P>0.05)和Y迷宫中自发交替率(P>0.05)、进入臂的总次数(P>0.05)均无显著差异,但对新纹理目标物的探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p53基因敲除小鼠桶状皮层II/III层的神经元数目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减少(P<0.01)。结论p53基因缺失不会导致小鼠出现焦虑样行为、也不影响其自发运动及工作记忆能力,但损伤了小鼠对新纹理的辨别能力,即触须敏感性,可能与桶状皮层II/III层神经元数目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神经行为 触须敏感性 桶状皮层 神经元
下载PDF
桶状皮层及其可塑性研究
17
作者 黄明德 韩勇 虞燕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2-337,共6页
桶状皮层的可塑性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啮齿类动物的主要躯体感觉皮层(S1)具有良好的组织拓扑结构特性,该皮层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均表现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而该可塑性与感觉皮层的神经环路功能的变化相关。丘脑-皮层突... 桶状皮层的可塑性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啮齿类动物的主要躯体感觉皮层(S1)具有良好的组织拓扑结构特性,该皮层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均表现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而该可塑性与感觉皮层的神经环路功能的变化相关。丘脑-皮层突触被认为是发生可塑性的主要部位。在环路水平,同一功能柱内L4到L2/3层突触和L2/3层内的突触可能是实现S1可塑性的必要环节;GABA能抑制环路可能参与了S1的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桶状皮层 突触 躯体感觉皮质 下丘脑 神经元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 长时程抑制
下载PDF
氟西汀增强小鼠的联合式学习记忆能力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泰然 张威 +1 位作者 孙远远 霍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3-417,共5页
目的研究在氟西汀作用下联合式学习记忆模型小鼠记忆维持和消退的行为学特征及利用电生理方法探究其在大脑Barrel区神经基础。方法行为学实验:将26只出生16 d的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3)和氟西汀组(n=13),两组每天分别注射生理盐水... 目的研究在氟西汀作用下联合式学习记忆模型小鼠记忆维持和消退的行为学特征及利用电生理方法探究其在大脑Barrel区神经基础。方法行为学实验:将26只出生16 d的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3)和氟西汀组(n=13),两组每天分别注射生理盐水与等量氟西汀。利用多感觉刺激模拟器刺激小鼠右侧胡须的同时给与乙酸丁酯气味刺激。每天给予小鼠相应药物后,进行训练,连续10 d;11~17 d仅给药不刺激;第18天给药并恢复刺激训练,每天进行拍摄记录分析;场电位实验:选择小鼠大脑左侧桶状皮层,记录信号出现频率。结果行为学实验结果:氟西汀组小鼠胡须摆动频率及角度增量大于对照组(P<0.01);与第10天的峰值相比,第17天各组小鼠胡须的摆动角度及频率都有所减少,且对照组减少量更大(P<0.05);再次训练1 d后,各组小鼠胡须的数据迅速增至峰值左右,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场电位实验结果:第10天给予胡须刺激时,氟西汀组场电位信号频率大于对照组(P<0.05);第17天给予胡须刺激时,氟西汀组场电位信号的频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鼠受到联合训练后,形成了联合记忆,且氟西汀对小鼠的联合学习记忆的能力具有增强作用、对遗忘具有延缓作用,能够增强桶状皮层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式学习记忆 条件反射 barrel 氟西汀 场电位
下载PDF
触觉剥夺后豚鼠桶状皮质DCX阳性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俊彦 李明 +4 位作者 薛志琴 贺旭 杨燕 严小新 熊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8期3407-3411,共5页
目的:观察豚鼠单侧触觉剥夺后豚鼠两侧桶状皮质的DCX阳性细胞数量的差别,探讨触觉剥夺对豚鼠桶状皮质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1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制作豚鼠单侧(右侧)触觉(胡须)剥夺模型,之后常规饲养1月和2月灌注取材,用免... 目的:观察豚鼠单侧触觉剥夺后豚鼠两侧桶状皮质的DCX阳性细胞数量的差别,探讨触觉剥夺对豚鼠桶状皮质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1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制作豚鼠单侧(右侧)触觉(胡须)剥夺模型,之后常规饲养1月和2月灌注取材,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同一只豚鼠两侧桶状皮质的DCX阳性细胞情况并比较其数量差异。结果:DC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两实验组大脑皮层barrel区DCX阳性细胞数实验侧均明显多于对照侧;Neu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两实验组动物大脑皮层barrel区两侧NeuN阳性细胞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CX和Neu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两实验组大脑皮层barrel区均可见双标细胞存在。结论:触觉剥夺后豚鼠两侧桶状皮质的DCX阳性细胞数具有明显差异性,可能是神经再生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剥夺 桶状皮质 DCX NEUN 神经发生
原文传递
小鼠胡须体觉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文磊 姜亚军 +1 位作者 闵敏 丁新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年第4期357-362,共6页
目的:制作梗死区集中在小鼠大脑胡须体觉皮质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小鼠麻醉后,经右侧顶叶皮质处开颅,显微镜和内在光信号成像下结扎大脑中动脉分支2~3支。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结扎前、后局部脑血流情况,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 目的:制作梗死区集中在小鼠大脑胡须体觉皮质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小鼠麻醉后,经右侧顶叶皮质处开颅,显微镜和内在光信号成像下结扎大脑中动脉分支2~3支。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结扎前、后局部脑血流情况,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大小,TUNEL染色标记细胞死亡情况,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确定体觉皮质和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大脑中动脉分支结扎后,梗死中心及周围局部脑血流明显下降。缺血后3 d,TTC染色示梗死区位于胡须体觉皮质,梗死面积约占脑冠状切面面积的15%,TUNEL染色示死亡细胞位于胡须体觉皮质,不累及白质,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示胡须体觉皮质结构破坏。结论:可选择性将小鼠具有单一功能的胡须体觉皮质制作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为脑缺血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模型 胡须体觉皮质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