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the network of tourist trails in the border zon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after entering the Schengen area 被引量:3
1
作者 Krzysztof KOLODZIEJCZYK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949-972,共24页
Amo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ourist trail network development are political issues, including the presence of state border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them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border zones. In the article, it... Amo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ourist trail network development are political issues, including the presence of state border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them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border zones. In the article, it was decided to look at changes in the offer of tourist trails(hiking and cycling) along the entire border of the Czech Republic after the extension of the Schengen area(within this area, crossing the border is possible anywhere, and not only at official border crossings).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here that the borders of the Czech Republic over most of their length run through mountainous areas and, apart from political factors, natural features should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out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herence of the current network of trails on both sid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state border, modern tourist maps have been analyzed,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places where it is possible to cross the state border with the help of a marked tourist trail. Based on that, two indicators were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openness with all neighboring countries as regards the opportunity to cross on a tourist trail. Changes in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border area before entering the Schengen area and 2019, were analyzed for two study areas using archival maps. Over a decade after the extension of the Schengen area, the number of places where tourist trails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approach the border has clearly increased. Crossing is more often made possible using hiking trails than cycling routes(trails of the first type cross the border every 7.91 km, while the latter every 13.3 km), but considering the speed of movement, it can be assessed that the openness for cyclists is higher than for hikers. Moreover, in many places there is still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further integration of tourist trail networks as trails created in one country often do not have a continuatio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o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t trails Schengen area Border zone MOUNTAINS Czech Republic
下载PDF
喀斯特旅游地虚拟旅游体验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以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例
2
作者 李玉萍 刘亚男 杨晓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3-475,共13页
文章以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例,采用游客问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客在喀斯特旅游区虚拟旅游体验后产生的心流体验以及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旅游地虚拟旅游体验对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度、远程呈现、时间感... 文章以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例,采用游客问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客在喀斯特旅游区虚拟旅游体验后产生的心流体验以及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旅游地虚拟旅游体验对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度、远程呈现、时间感的变化和实地旅游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注意力集中度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建议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加强以下建设:优化虚拟应用技术,营造更真实的虚拟旅游体验情境;提供全面优质的旅游信息,减少游客信息收集成本;扩大虚拟旅游宣传,赢得更多潜在游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旅游 旅游意愿 心流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
下载PDF
构建“异托邦”:俄罗斯北极旅游空间开发的前景展望
3
作者 吴浩添 罗颖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4年第2期26-35,86,90,共12页
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日趋深入。本文以“异托邦”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空间开发为依托,重新审视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异质性,探讨其旅游空间的构建策略。同时,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国际市场,寻求参与北极开发... 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日趋深入。本文以“异托邦”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空间开发为依托,重新审视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异质性,探讨其旅游空间的构建策略。同时,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国际市场,寻求参与北极开发利用的机会,在旅游领域同俄罗斯北极地区已开展初具规模的合作。考虑到粤港澳地区独特的优势和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发展需求,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础,有望为北极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托邦 俄罗斯北极 粤港澳大湾区 旅游空间 中俄合作
下载PDF
Degradation of a protected mountain area by tourist traffic:case study of the Tatra National Park,Poland 被引量:3
4
作者 Joanna FIDELUS-ORZECHOWSKA Elzbieta GORCZYCA +1 位作者 Marcin BUKOWSKI Kazimierz KRZEMI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0期2503-2519,共17页
Mountain protected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biodiversity,which makes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manager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u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Maintaining that balance is... Mountain protected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biodiversity,which makes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manager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u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Maintaining that balance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n areas with high tourism pressure.The expected volume of tourist traffic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planning stage of the touris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Insufficient capacity of tourist infrastructure can lea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which is hard,or at times impossible,to repair.In our research,we identified patterns of tourist footpath and road functioning in an environmentally protected area with high volumes of tourist traffic.Data from geomorphologic mapping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ourist footpath and road structures in the Tatra National Park(TNP).Fieldwork was conducted in several stages between 1995 and 2019.Orthophotomaps from the years 1977,2009,2017 and 2019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compare degraded zones along selected tourist footpaths.Degraded zones were defined as areas surrounding a footpath or tourist road with a mean width larger than or equal to 10 meters,with heavily damaged or completely removed vegetation and exposed,weathered cover,where geomorphic processes that would not take plac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are readily observable.The examined tourist footpaths and roads vary in terms of their morphometric parameters.Research has shown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an and maximum footpath width as well as maximum incision depth for the forest zone versus the subalpine and alpine zones.A lack of differences in these parameters was noted between the alpine and subalpine zone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area of degraded zones found adjacent to tourist footpaths occurred in all the studied geo-ecological zones in the study period.However,the largest increase occurred atop wide ridgelines found in the alpine zone.Degraded zones may be an indication of exceeding the tourist carrying capacity of a mountain tourist area.Mass tourism in TNP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degraded zones adjacent to footpaths,whose continuous evolution may lead to irreversible changes in local reli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t traffic Degraded zones Mountain area Morphogenetic processes Carrying capacity
下载PDF
圈层理论视角下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
5
作者 赵静 双海军 +1 位作者 高科佳 黄国庆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7-60,共4页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对脱贫地区来说,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旅游圈层结构”为基础,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构建模型和运行机制,讨论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的作用,并设计巩固成果的...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对脱贫地区来说,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旅游圈层结构”为基础,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构建模型和运行机制,讨论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的作用,并设计巩固成果的路径。认为内圈层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中心辐射功能;中间圈层借助共享资源,发展旅游配套产业,打造本地产业优势,形成副中心功能;外圈层注重市场补缺,发展“旅游+农业”的复合型产业,形成服务功能。通过区域内单个旅游圈层的构建运行和区域间多个旅游圈层的重叠迭加,形成脱贫地区和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脱贫成果 旅游圈层结构 机制 路径
下载PDF
文本类型视角下的旅游景点宣传材料翻译策略研究——以广州永庆坊景区介绍文本为例
6
作者 杨晓青 刘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6期166-170,共5页
该文以德国功能学派学者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基础,试图对广州地区旅游景点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策略进行探索。文本类型理论,即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3个类型,并针对不同类... 该文以德国功能学派学者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基础,试图对广州地区旅游景点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策略进行探索。文本类型理论,即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3个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文本及其不同目的而采用相对应的翻译策略。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广州永庆坊景区介绍文本主要为“信息型”和“操作型”。其中,博物馆内展品和场景的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目的在于传达信息、引起游客兴趣、增加对西关文化的理解,采用直译的策略,以保证信息的对等。但信息型文本中偶尔出现的具有独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元素的诗词对联等,则宜用编译的方法来弥补缺失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类型 旅游景点 翻译策略 目的 直译 编译
下载PDF
顺应山水,契合传统——风景名胜区度假酒店设计研究
7
作者 乔俊贤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第11期111-112,共2页
结合五台山国际度假酒店的项目背景与基地位置,从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客房设计等方面入手,基于自然共生的角度分析旅游度假区酒店选址、功能分区、人员流线、景观设计、独特性等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旅游度假酒店 功能分区 人员流线 地域性特征
下载PDF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 被引量:59
8
作者 王凯 唐承财 刘家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6-44,共9页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测评其游客满意度指数有助于该类型旅游地的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游客期望、游客体验、游客评价、后旅游4个旅游活动阶段构建文化...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测评其游客满意度指数有助于该类型旅游地的游客满意度提升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游客期望、游客体验、游客评价、后旅游4个旅游活动阶段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并对典型文化创意型旅游地——北京798艺术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798艺术区的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数为3.6581,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旅游活动阶段为体验阶段(1.7272),而期望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满意度较小,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旅游因素和指标分别为旅游景观感知要素(0.9098)、文化创意景观(0.4448);(2)基于测评模型和案例分析结果,分析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形成机理,并提出形成游客满意度主要因素为内部驱动因素(独特的文化创意景观、文化创意体验环境、科学有效的开发与管理等)和外部驱动因素(区域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地文化创意形象、创意旅游口碑、外部交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满意度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 指数测评模型 北京798艺术区
下载PDF
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划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赵振斌 薛亮 +1 位作者 杨敏 马耀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121,共5页
本文利用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对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因素与特征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划依据,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陕西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划研究。研究结果将陕西省旅游资源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区,16个旅游资源亚区,各... 本文利用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对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因素与特征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划依据,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陕西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划研究。研究结果将陕西省旅游资源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区,16个旅游资源亚区,各旅游资源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特征,在开发利用上也具有不同的方向,采用不同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旅游资源 空间分异 区划
下载PDF
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52
10
作者 许春晓 黎巧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7,共14页
红色旅游具有共生发展属性,探索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是一个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价值明显,实践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大指标描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 红色旅游具有共生发展属性,探索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是一个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价值明显,实践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大指标描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入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和通达性指数,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荣,运用该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呈现集聚分布特点,其中又以炎陵县、宁乡县、长沙县集聚程度最高;长沙、株洲、湘潭的质量集聚度存在差异,长沙各类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湘潭,湘潭的大于株洲的;县域之间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度较好,但旅游区层面连接度处于中等水平,通达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应该注意:(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区主体功能;(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水平;(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4)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特征 旅游区 长株潭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2 位作者 李建新 王琪 黄哲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2,共7页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析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分布,空间结构上呈多核-边缘结构,等级规模上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分布态势,时间上呈现沿交通干线和主要水系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结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齐欣 王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以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以成渝经济区275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分布状态,在分布形态上表现为双核结构,并与地貌结构有密切联系;在成渝经济区九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不均衡性显著;在规模等级结构上表现为纺锤形结构;旅游景区与客源市场的配合程度较高,呈远城集聚形态。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GIS
下载PDF
大西安旅游圈空间错位及边沿区战略 被引量:35
13
作者 孙根年 刘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87,共7页
在西咸一体化和关天经济区战略的推动下,大西安旅游圈建设成为新时期西安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以大西安旅游圈为例,以地市行政区划为单元,从东、西、南、北四线出发,对接待客流量、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 在西咸一体化和关天经济区战略的推动下,大西安旅游圈建设成为新时期西安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以大西安旅游圈为例,以地市行政区划为单元,从东、西、南、北四线出发,对接待客流量、旅游收入与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错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补位战略"、"近位战略"和"错位战略"出发,提出了"打造精品,震撼性营销"的南北两线旅游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安旅游圈 空间错位分析 边缘区战略
下载PDF
游客行为与传统村落游览区域适度控制研究——以西递村、束河古镇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车震宇 楚珊珊 郑溪 《旅游科学》 CSSCI 2010年第2期64-70,共7页
本文通过对西递村、束河古镇两个典型旅游村落的调查发现,村落中不同游览区的游客数量差异较大,80%以上游客到达的主要游览区域面积占村落建成区的比例分别约为29%和35.6%,由此提出村落的主要游览区域面积可控制在45%以内。对此,本文从... 本文通过对西递村、束河古镇两个典型旅游村落的调查发现,村落中不同游览区的游客数量差异较大,80%以上游客到达的主要游览区域面积占村落建成区的比例分别约为29%和35.6%,由此提出村落的主要游览区域面积可控制在45%以内。对此,本文从游客常规线路、游客观赏行为、游客疲劳限度、游客寻路和从众心理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村落的主要游览区域范围不会因为游客的增加而扩大,并得出了应减少无序无用开发、挖掘主要游览区价值、保持非主要游览区氛围三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行为 村落旅游 游览区域 适度控制
下载PDF
“海峡旅游区”的构建及其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邓利娟 黄智略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7年第2期50-58,62,共10页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进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区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福建提出的闽台两地共同建设"海峡旅游区"的条件与时机已经逐渐成熟。从区域合作效应来看,加快推动"海峡旅游区"的建设,对海峡东岸的台湾一样...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进而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区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福建提出的闽台两地共同建设"海峡旅游区"的条件与时机已经逐渐成熟。从区域合作效应来看,加快推动"海峡旅游区"的建设,对海峡东岸的台湾一样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一是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提升台湾旅游业的竞争力;二是拓展客源市场,平衡台湾出入境游客数量;三是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降低旅游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旅游区” 区域合作 台湾旅游业
下载PDF
山地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区划与开发探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维波 于进勇 +1 位作者 杨锐 秦趣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重庆有着优厚的滨水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的快速发展中滨水空间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与利用。文章在综合分析重庆主城滨水区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区滨水旅游的主题及形象,制定了滨水空... 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重庆有着优厚的滨水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的快速发展中滨水空间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与利用。文章在综合分析重庆主城滨水区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区滨水旅游的主题及形象,制定了滨水空间旅游区划与开发的6个原则,结合滨水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滨水区旅游空间布局。根据滨水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分布特点将滨水区分成了7个旅游功能区,即北碚峡谷温泉滨水旅游区、水土—悦来观光农业滨水旅游区、磁器口—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西彭—鱼洞岛屿滩涂生态滨水旅游区、鱼洞—李家沱厂矿码头滨水旅游区、李家沱—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和朝天门—五宝岛屿峡谷生态滨水旅游区,并对每个功能区的开发内容与形式做出了详细的安排,这有利于发挥重庆主城区滨水旅游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滨水空间 旅游功能区划 开发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慧慧 史春云 +2 位作者 仇方道 冯亮 孙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22-26,共5页
以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358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区域总体特征、两纵三横的... 以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358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区域总体特征、两纵三横的轴线特征和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从具体景区分布看,沿海沿河地区、铁路沿线地区以及连云港、徐州、枣庄、济宁和泰安等主要城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度较高.根据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从旅游资源、交通、经济和区位等因素对成因及空间结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旅游景区 空间分布 空间结构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阿莉 南宇 李海军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1期45-48,共4页
在生态脆弱区发展旅游,如果规划得当、管理科学,应该是一条可行的生态改良和发展经济的道路。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 在生态脆弱区发展旅游,如果规划得当、管理科学,应该是一条可行的生态改良和发展经济的道路。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提出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旅游开发 环境建设 对策 战略规划
下载PDF
县级旅游区划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军山 王欣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311-315,共5页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县级旅游区划的程序、内容和方法。认为县级旅游区划适宜于用“旅游目的地区域确定法”进行分区,旅游发展战略决策的关键是合理地调整旅游资源结构。
关键词 县级 旅游区 区划方法
下载PDF
论旅游功能区规划--以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95,共6页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功能区 规划 灾后重建 大邑起步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