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Prose Poem: Via the Comparison of Two Translations of Gitanjali
1
作者 刁玉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5年第11期91-91,93,共2页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英语翻译 阅读材料
下载PDF
The Rediscovery of“Evocation”(Xing)and the Rise of“Poems Based on Evocation with Miscellaneous Themes”(Za-Xing)in the Resurgence Era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2
作者 CHENG We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3期336-352,共17页
The composition of group poems based on evocation with miscellaneous themes(za-xing)first emerged in the Tang Dynasty,pioneered by Du Fu and Chu Guangxi,but an extraordinary outburst of group poems based on evocation ... The composition of group poems based on evocation with miscellaneous themes(za-xing)first emerged in the Tang Dynasty,pioneered by Du Fu and Chu Guangxi,but an extraordinary outburst of group poems based on evocation with miscellaneous themes emerged in the the resurgence era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This phenomenon wa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new ideas in poetics and the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ut also directly stemmed from th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poetic system represented by the Jiangxi poetry school.The group poems based on evocation with miscellaneous themes of poets such as Lu You,Yang Wanli,and Fan Chengda exhibit a tendency opposite to the Jiangxi poetic style in terms of their overall characteristics.The rise of evocation with miscellaneous themes poems in the poetic circle of the the resurgence era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Song poetry.It represents a rebellious and rule-breaking force that fundamentally protests against the various rules and boundaries established by Song poetics,marking a revolution in the norms of Song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resurgence era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ms based on evocation with miscellaneous themes origin meaning
原文传递
The Immature Revolt of Henry Fielding toward Neo-Classicism
3
作者 李倩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3期178-180,共3页
Henry Fielding,incontrovertibly praised as " the father of English novels,deserves another recognition,much more significantly,the first theorist on the obit of English novel with the theory of " comic epic ... Henry Fielding,incontrovertibly praised as " the father of English novels,deserves another recognition,much more significantly,the first theorist on the obit of English novel with the theory of " comic epic poem in prose" as an attempt to revolt against new-classicism.This attempt,despite its revolutionary and bold flavor,is immature and incomplete,which is bound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general context of neo-classicism against which Fielding vigorously averted but inevitably lea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classicism COMIC epic poem prose Tom Jones
下载PDF
论阿来《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的写作模式与成就
4
作者 吴怀东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2期100-107,126,共9页
阿来新作《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散文”。从文学性看,本书不仅把复杂的人物活动、历史过程处理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文字疏朗大气,语言流丽,而且描写成都之美,赞美杜甫之善,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从学术... 阿来新作《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散文”。从文学性看,本书不仅把复杂的人物活动、历史过程处理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文字疏朗大气,语言流丽,而且描写成都之美,赞美杜甫之善,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从学术性看,本书所述内容知识准确、科学,将学术内容进行大众化、通俗化解读,具有一定的学术品质。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并非水火不容,此书属于非虚构写作,内容上追求科学与准确,表达上追求文学感染力,此种学术的通俗化写作模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杜甫成都诗传》 文学性 学术散文 非虚构写作
下载PDF
苏轼长题日记体诗对“以文为诗”的发展
5
作者 杨雅茜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87,共7页
日记体诗的长题者在宋代的数量倍超前代,多记日常生活与感触,体现了宋诗私人化、日常化的典型特征,苏轼的长题日记体诗在艺术性上实现了对“以文为诗”的发展。首先,苏轼长题日记体诗题具有的散文特质,体现出日记文体对诗题的渗透。其次... 日记体诗的长题者在宋代的数量倍超前代,多记日常生活与感触,体现了宋诗私人化、日常化的典型特征,苏轼的长题日记体诗在艺术性上实现了对“以文为诗”的发展。首先,苏轼长题日记体诗题具有的散文特质,体现出日记文体对诗题的渗透。其次,苏轼长题日记体诗的内容因其文以载道的性质具有文的特征,其长题日记体诗的叙事与苏轼仕宦经历有密切关联。最后,苏轼长题日记体诗是对杜甫、韩愈“以文为诗”的新发展,是其重视自然的文艺观的直接反映,也是其文道并重观念的间接反映。苏轼以其长题日记体诗创作丰富了“以文为诗”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题日记体诗 以文为诗 文体渗透
下载PDF
《文苑英华》选录杜诗底本溯源--以异文为中心
6
作者 沈润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宋初官修总集《文苑英华》所选录的杜诗与通行杜集间存在诸多异文,包括字序调换、语词改易、诗句变更等。大量异文显映出其所据杜诗底本的独特性。经比勘可知,《文苑英华》与九家本、分门本、百家本等北宋诸种杜集非出同源,而二王本较特... 宋初官修总集《文苑英华》所选录的杜诗与通行杜集间存在诸多异文,包括字序调换、语词改易、诗句变更等。大量异文显映出其所据杜诗底本的独特性。经比勘可知,《文苑英华》与九家本、分门本、百家本等北宋诸种杜集非出同源,而二王本较特殊,王洙搜罗的文献中可能存在与《文苑英华》底本相同或近似的杜集。同时可排除蜀本杜集、樊晃《杜工部小集》、孙仅《杜甫集》、杂编杜集以及吴若本所参杜集为《文苑英华》底本的可能。若从文献编纂的过程来看,《文苑英华》编修时曾采辑前代类书,顾陶《唐诗类选》可能为其重要参本之一。《文苑英华》成书早于杜集祖本二王本,在杜诗结集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对其底本的追索有助于寻绎早期杜集文本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苑英华》 杜诗底本 异文 《唐诗类选》
下载PDF
Down in the Dump:The Abject in Alice Notley’s Culture of One
7
作者 Laura Hinton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19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Alice Notley’s Culture of On e(2011)is a“poet’s novel”about a woman who lives in the dump of a U.S.Southwest desert town.The female character who“inhabits”the dump-and this poet’s novel-is both metonym for and ... Alice Notley’s Culture of On e(2011)is a“poet’s novel”about a woman who lives in the dump of a U.S.Southwest desert town.The female character who“inhabits”the dump-and this poet’s novel-is both metonym for and guide into the lost representation of“the abject,”a concept developed by Julia Kristeva as a psychic state of horror and response to that which lies outside culturally“normalized”subjects and objects,and our“desire for meaning.”Utilizing her dump refuse for its materials,the main character,Marie,creates her own“culture of one,”standing as figure for the artist/writer plunging not“meaning”but meaninglessness and its abject association with death,which is prefigured as the unclean,the improper,rejected body parts,deviant“non-existent”personae-and,ultimately,Marie’s figural status as marginal inhabitant/“culture remaker”/older woman/multi-media“poet”artist.Without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of novelistic character development,plot,and visual description,Notley’s“poet’s novel”formally engages in what Viktor Shkolvsky,in his well-known essay“Art as Technique,”terms“defamiliarization”or“strangeness”(“ostranenie,”in Russian),including those principles he cites of“deceleration”and“deviation of the norm.”Notley’s work twists the binary logic implied in Shkolvsky’s“deviation”versus“norm”further by revealing abjection’s“strangeness”in the poet’s novel itself as form,”a text that is always becoming its own site of the linguistic abject,never codifying identity,or the interpreted kn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ce Notley the poet’s novel prose poem the abject Kristevan theory.
原文传递
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兵 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70,共9页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案狱。除《东华录》、《永宪录》等一些史料汇编性质的著述外,在不少诗文和文人笔记类的记述中还或强...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案狱。除《东华录》、《永宪录》等一些史料汇编性质的著述外,在不少诗文和文人笔记类的记述中还或强或弱地表达着作者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文字狱 文字狱研究
下载PDF
我国古代农耕图像及诗文的视觉化情境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纵 李若南 高圣博 《中国园林》 2008年第5期69-75,共7页
我国古代传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及发展模式一直处于以农耕文化为构架的自囿、原生的乡土风貌框架中,有着该特质独有的魅力,以解读我国古代农业典籍文献及相关咏农诗文的视角入手,从农耕图像与古代诗文中剖析农耕文化映射下的古代农田... 我国古代传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及发展模式一直处于以农耕文化为构架的自囿、原生的乡土风貌框架中,有着该特质独有的魅力,以解读我国古代农业典籍文献及相关咏农诗文的视角入手,从农耕图像与古代诗文中剖析农耕文化映射下的古代农田及村舍景观。试图揭示出传统农田景观的视觉化表征及地域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古代 农耕图像 诗文 视觉化 情境解读
下载PDF
《三边赋》之《卜魁城赋》论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军 《满语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92-98,共7页
以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为代表的清代乾嘉道之际的边疆舆地赋,以其鸿篇巨制和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道光八年,英和因罪发遣齐齐哈尔城,次年... 以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为代表的清代乾嘉道之际的边疆舆地赋,以其鸿篇巨制和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道光八年,英和因罪发遣齐齐哈尔城,次年即撰成《卜魁城赋》一书,全面阐述齐齐哈尔城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详述山川、物产、风俗、政教等项内容,充分体现了边疆舆地赋的特色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边赋》 《卜魁城赋》 边疆舆地赋 齐齐哈尔
下载PDF
汉代赋用论的成立与变迁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结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1,79,共12页
中国古代赋论由汉代肇端,历经两千余年之发展,形成了由"赋用"到"赋体"、"赋法"的批评路数,两汉正是赋用论成立与变迁的时期。西汉赋论以司马迁"讽谏说"与扬雄"丽则说"为代表,构成赋... 中国古代赋论由汉代肇端,历经两千余年之发展,形成了由"赋用"到"赋体"、"赋法"的批评路数,两汉正是赋用论成立与变迁的时期。西汉赋论以司马迁"讽谏说"与扬雄"丽则说"为代表,构成赋用论的基础。而由二刘(向、歆)的《诗赋略》到班固的《两都赋序》,正以其论述话语、治学背景、政教思想的不同,形成了由西汉到东汉赋用论的变化。东汉桓谭、王充、班固、张衡等学者论赋,既昭示了东汉赋家尚礼的治用观,又隐示了汉代赋用论向魏晋赋体论的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辞赋理论 赋用论 讽谏 丽则
下载PDF
律赋用韵类型探论——以清《雨村赋话》《复小斋赋话》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志立 褚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1,共9页
律赋与科考关系密切,是科场取仕的重要文体。律赋的根本特征是注重用韵。试赋限韵肇端于初唐,其韵字平仄、用韵次序、韵数多寡皆无定制。中唐之后,八韵八段式成为常例。宋代以降,四平四仄相间而行的韵脚终成定制。金元明三朝,律赋渐趋式... 律赋与科考关系密切,是科场取仕的重要文体。律赋的根本特征是注重用韵。试赋限韵肇端于初唐,其韵字平仄、用韵次序、韵数多寡皆无定制。中唐之后,八韵八段式成为常例。宋代以降,四平四仄相间而行的韵脚终成定制。金元明三朝,律赋渐趋式微,用韵问题亦渐行渐远。有清一代,律赋繁兴,论述律赋用韵的典籍随之而增,尤其赋话一类文献关涉律赋用韵繁多,据清代《雨村赋话》、《复小斋赋话》二书,厘定出七种不同的用韵类型,并就其功能、价值及其演变轨迹略作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赋 用韵类型 《雨村赋话》 《复小斋赋话》
下载PDF
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储泰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54-360,368,共8页
唐五代关中文人用韵系统可以归纳为28部,其间有不少参差通押现象,可分为四大类59小类,反映出唐五代时期通语的韵类分合以及关中地区的某些方音现象。
关键词 诗文用韵 混押 关中方音 唐五代
下载PDF
论周作人的日本诗歌翻译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小植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7年第2期126-128,F0003,共4页
周作人曾翻译介绍过许多日本诗歌,他调动了现代口语丰富的表现功能,有力地传达出了日本小诗的神韵。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的用意是希望中国的诗歌能借鉴日本诗歌的精华,希望中国的新诗坛能够摆脱创作的困境。遗憾的是,这种含蓄而意境悠远... 周作人曾翻译介绍过许多日本诗歌,他调动了现代口语丰富的表现功能,有力地传达出了日本小诗的神韵。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的用意是希望中国的诗歌能借鉴日本诗歌的精华,希望中国的新诗坛能够摆脱创作的困境。遗憾的是,这种含蓄而意境悠远的诗歌却始终没能在中国诗坛上出现。日本诗歌给予中国诗坛的影响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诗歌 散文式 两难心境 语言障碍 曲高和寡
下载PDF
基于实例的古文机器翻译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爽 熊德兰 王晓霞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88-91,共4页
在分析现有机器翻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例的古文机器翻译系统,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翻译效果良好,可有效避免复杂的深层次语法树和语义分析.
关键词 机器翻译 古文翻译 语料库 实例机器翻译
下载PDF
论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 被引量:16
16
作者 丁海东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10,共3页
儿童的逻辑不同于成人世界中的概念性逻辑。儿童的逻辑汇入了并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审美意蕴的诗性精神。诗性的逻辑是展现儿童精神之特质的基本表达形式,也为人类理性精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关键词 概念性逻辑 生命意识 儿童 逻辑心理活动 学前教育
下载PDF
早期诗文集形成问题新探——兼论其与公集、清谈集之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钱志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集部的形成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文献的缺乏,此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之中。历来认为别集始于东汉,但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别集始于魏晋之际,且是从史部中派生出来的。通过对晋宋两代以集名书情况的集中考... 集部的形成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文献的缺乏,此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之中。历来认为别集始于东汉,但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别集始于魏晋之际,且是从史部中派生出来的。通过对晋宋两代以集名书情况的集中考察,特别是对一些一向被忽略的重要文献信息(如鲍照《松柏篇序》中提到的《傅玄集》)的文献价值的发掘,可让我们窥探到早期别集的传播情况。而对晋宋清谈集、群体唱和的文人宴集与集部形成与流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探讨,则是研究集部成因的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集 别集形成 清谈集 公谟集
下载PDF
彭燕郊的散文诗写作和现代诗的一种可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太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8-74,共7页
彭燕郊是中国现代继鲁迅之后在散文诗写作上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作家。他的众多散文诗"以思考代替抒情",并让思想有了诗性的音乐化了的形式,体现出了思想和音乐相交响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类作为诗的散文诗,与一般的诗化散文有很... 彭燕郊是中国现代继鲁迅之后在散文诗写作上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作家。他的众多散文诗"以思考代替抒情",并让思想有了诗性的音乐化了的形式,体现出了思想和音乐相交响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类作为诗的散文诗,与一般的诗化散文有很大的不同,它非常关注自身的结构和肌理,尤其是内在的节奏感。彭燕郊的这类散文诗体现了现代诗一种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诗 诗化散文 抒情 思考 音乐化
下载PDF
散文诗文体特征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标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散文诗既不是诗的散文 ,也不是散文的诗 ,散文诗是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特殊性的文体形式 ,有它自身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内容表现特征、结构特征、表现特征。
关键词 散文诗 文体特征 形式 本质 内容表现特征 结构特征 表现特征 语体特征
下载PDF
论北宋真仁间辞赋创作的治平心态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24,共4页
北宋真宗以来的太平景象造就了一部分文人平和细腻、雍容典雅的心理素质,晏殊等人的辞赋创作就表现了这种治平心态。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一些赋充斥着颂美太平的内容,流露出处身太平的豪情和恢弘的气度;2.有些赋表现了追求享乐的闲... 北宋真宗以来的太平景象造就了一部分文人平和细腻、雍容典雅的心理素质,晏殊等人的辞赋创作就表现了这种治平心态。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一些赋充斥着颂美太平的内容,流露出处身太平的豪情和恢弘的气度;2.有些赋表现了追求享乐的闲情逸志;3.在辞赋创作中,治平心态还表现了远离世俗的淡雅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辞赋 治平心态 颂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