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Junggar Im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Province and Its Mineralization 被引量:36
1
作者 WANGJingbin WANGYuwang WANGLij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7-344,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peripheral orogenic belts of the Junggar basin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dat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n Early Paleozoic basement of immature conti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peripheral orogenic belts of the Junggar basin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dat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n Early Paleozoic basement of im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Junggar area,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Neoproterozoic-Ordovician oceanic crust and weakly metamorphosed covering sedimentary rocks. The Late Paleozoic tectonism and mineralization were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the Early Paleozoic im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The Junggar metallogenic province is dominated by Cr, Cu, Ni and Au mineralization. Those large and medium-scale deposi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deep faults and particularly near the ophiolitic melange zones, and formed in the Late Paleozoic with the peak of mineralization occurring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post-collisional stage. The intrusions related to Cu, Ni and Au mineralization generally have low Is, and positive εNd(t) values. The δ34S values of the ore deposits are mostly near zero, and the lead isotopes are mostly of normal lead. All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comes either directly from the mantle-derived magma (for chromite and Cu-Ni deposits) or from recirculation of the basement material of the Early Paleozoic immature crust (for most Cu and Au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crust basement immature crust province orogeny and mineralization JUNGGAR Xinjiang
下载PDF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性质和地壳增生的Nd、Pb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9
2
作者 许德如 范蔚茗 +1 位作者 梁新权 唐红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基于海南地块各类型岩石的 63个样品Nd和Pb同位素分析数据 ,研究了海南地块元古宙地壳变质基底的时代、特征和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熟度低 ,基底变质岩系的母岩物质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 ,主要形成时代为古... 基于海南地块各类型岩石的 63个样品Nd和Pb同位素分析数据 ,研究了海南地块元古宙地壳变质基底的时代、特征和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熟度低 ,基底变质岩系的母岩物质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 ,主要形成时代为古元古宙晚期—新元古宙 ;不同时代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Nd(t)值和较低的Nd模式年龄 ,主要形成于幔源物质参与下的或含地幔成分较多的初生地壳再循环。地壳增生具幕式增生的特点 ,并在 2 .0Ga、1.7Ga、1.2Ga出现高峰 ;Pb同位素组成既不同于扬子地块又不同于华夏地块 ,介于两地块之间 ,和Nd同位素特征具有一致或耦合关系。结合海南岛地质特征 ,初步认为不能单纯地将海南岛基底理解为华南地块统一南延部分或是华夏古陆的部分 ,可能为不同的构造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变质岩 地壳增生 形成时代 元古宙 海南岛 钕同位素 铅同位素
下载PDF
华南地区深部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祖伟 周永章 +2 位作者 赵凤清 金文山 甘晓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59-264,共6页
分析了近年来华南地区深部地质研究中若干焦点问题的研究进展。提出“板溪群”不是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而是分布于江南古陆的一套变质变形微弱、层理明显、岩层连续有序的沉积盖层。华南地区广泛存在太古代一元古代... 分析了近年来华南地区深部地质研究中若干焦点问题的研究进展。提出“板溪群”不是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而是分布于江南古陆的一套变质变形微弱、层理明显、岩层连续有序的沉积盖层。华南地区广泛存在太古代一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元古宙的古构造环境主要为大陆边缘拉张盆地。根据变质相华南地区地壳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三层,分两个阶段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深部地区 变质基底 地壳结构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被引量:29
4
作者 曲国胜 马宗晋 +1 位作者 邵学钟 张先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基于4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和M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 基于4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和M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km,以南为0~4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km.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褶皱基底 结晶基底 陆壳性质 地壳分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结构存在差异 被引量:18
5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张季生 王海燕 郭良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13-2423,共11页
四川盆地是中上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三大稳定克拉通之一,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 四川盆地是中上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三大稳定克拉通之一,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泛被新元古代晚期至显生宙地层覆盖,仅有~2.9—2.95Ga基底岩石零星出露于四川盆地的西缘、西南缘和三峡地区,使得对于沉积盖层之下的中下地壳的性质和分布规模的认识十分有限.重力异常则能够宏观揭示区域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刨除沉积盖层和莫霍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而获得了中下地壳的重力异常,反映了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存在结构差异,结合深地震反射资料、航磁异常和地球化学资料,证实了该分界线位于重庆—华蓥一线,故而推测中上扬子克拉通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可能存在东西两个陆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下地壳 基底 陆核 重力异常
下载PDF
华南扬子与华夏陆块古-中元古代基底地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探讨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振东 陈颖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25-531,共7页
从早期地壳以垂向分异增长为主的思路出发,将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变质基底中相似岩类(陆源碎屑岩、变基性火山岩夹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类)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相容性接近的 7对元素( Rb/Cs、 Sr/Ba、 Th/U、 Nb/Ta、 Zr/Hf、 Pd/Pt... 从早期地壳以垂向分异增长为主的思路出发,将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变质基底中相似岩类(陆源碎屑岩、变基性火山岩夹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类)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相容性接近的 7对元素( Rb/Cs、 Sr/Ba、 Th/U、 Nb/Ta、 Zr/Hf、 Pd/Pt和 Cr/Ni)作为示踪手段,对华南大陆古-中元古代基底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几点初步认识: (1)扬子、华夏两陆块前元古宙“原始”地壳具有相近的物质组成; (2)在古-中元古代期间(尤其是中元古代),华南大陆的扬子、华夏陆块处于各自不同的构造位置,华夏陆块较扬子陆块经历了更为强烈的后期叠加和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元古宙 扬子陆块 华夏陆块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特征以及深部地壳性质 被引量:19
7
作者 赵风清 金文山 +2 位作者 甘晓春 孙大中 王祖伟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5年第3期235-245,共11页
通过对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结合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认为华夏地块深部存在时代为2500—2750Ma的太古代地壳,而时限为1850—1950Ma的中条(... 通过对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结合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认为华夏地块深部存在时代为2500—2750Ma的太古代地壳,而时限为1850—1950Ma的中条(浙闽)运动是该区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形成了该区分布广泛的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夏地块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主体由长英质岩石组成,因此华夏地块老地壳活化再造作用表现较为强烈。其下地壳由于受深熔作用影响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向中、上地壳运移侵位,其物质成分也由富花岗质向贫花岗质中(—基)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变质基底 深部地壳 地壳 分异作用
下载PDF
华南上地壳速度分布与基底、盖层构造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熊绍柏 刘宏兵 +3 位作者 王有学 尹周勋 滕吉文 胡鸿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4-791,共8页
对华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几条宽角地震剖面进行了研究 ,利用初动到时资料拟合剖面地带地壳上部详细的速度分布 ,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资料对地壳基底和沉积盖层的构造进行了综合解释 .结果表明 ,浙 -闽 -粤东部地区在地壳基底上分布... 对华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几条宽角地震剖面进行了研究 ,利用初动到时资料拟合剖面地带地壳上部详细的速度分布 ,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与地质资料对地壳基底和沉积盖层的构造进行了综合解释 .结果表明 ,浙 -闽 -粤东部地区在地壳基底上分布一系列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 ,火山岩盖层厚度变化为 1 0 0 0— 40 0 0m .浙西—皖南以及湘 -赣地区地壳基底起伏较大 ,盖层主要为古生界 ,并发育许多受基底形态与边界断裂控制的小型中生代白垩纪盆地 .华南西部的楚雄盆地为一构造复杂的深坳陷 ,其中侏罗—白垩系的厚度超过 1 0km ,并被分割为东部斜坡和西部坳陷两个单元 ,而西部坳陷又被一中央隆起分割为东、西两个更次级的凹陷 .区内一些主要的断裂构造在速度等值线图上均有明显的反映 ,如东部的江绍断裂、莲花山断裂和吴川—四会断裂以及西部的程海断裂和绿汁江断裂都是重要的构造分界 ,此外众多的基底断裂多是盆地与隆起的边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宽角地震剖面 上地壳速度分布 基底起伏 盖层构造 断裂构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结构的地震转换波探测 被引量:15
9
作者 邵学钟 张家茹 +2 位作者 范会吉 Ю.Ромахов Ф.Кайдаш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9-444,共6页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和地壳结构,在盆地内完成了4条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总长为1600km.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壳具有陆壳性质,基底为双层结构,上层为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下层为前寒武系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厚度不超过10km,在三个泉凸起... 为研究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和地壳结构,在盆地内完成了4条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总长为1600km.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壳具有陆壳性质,基底为双层结构,上层为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下层为前寒武系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厚度不超过10km,在三个泉凸起以北厚度较大,为3~10km,在此凸起以南,厚度只有0~4km.结晶基底顶面的埋深为5~16km.地壳厚度为44~52km,平均为47~48km.盆地内存在一系列基底断裂和深部超壳断裂,它们对盆地内油气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基底结构 地壳结构 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 地壳深部断裂
下载PDF
南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磁性基底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长松 王松才 王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3,共9页
研究区域的基底断裂构造十分发育.EW、NEE和NE向基底大断裂宏观上构成和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NS、NNW和NW向断裂多为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基本格架起强烈的分割破坏和错断作用,形成和控制次一级区域差异性的... 研究区域的基底断裂构造十分发育.EW、NEE和NE向基底大断裂宏观上构成和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NS、NNW和NW向断裂多为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基本格架起强烈的分割破坏和错断作用,形成和控制次一级区域差异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征.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3~4km.基底由前中新世变质岩系及不同时期形成的火成岩类组成.地壳厚度为24—28km,为大陆地壳.南冲绳海槽盆地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5~7km,可划分出4个次一级盆地.基底极可能由前中新世以来海槽张裂运动所形成的玄武岩层或部分变质岩系组成,靠近陆坡坡脚处可能包括前第三纪的老地层.地壳厚度为15~20km,地壳为亚大洋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裂 磁性基底 地壳结构 冲绳海槽
下载PDF
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9
11
作者 毛治国 崔景伟 +2 位作者 綦宗金 王京红 苏玲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2,共11页
作为一种由风化改造而成的油气储层,风化壳储层具有其特殊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已发现的风化壳储层,界定了风化壳储层的内涵,提出了三级分类方案,梳理了其全球分布及特征。认为风化壳储层可以分为隆升风化型和基岩风化型... 作为一种由风化改造而成的油气储层,风化壳储层具有其特殊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已发现的风化壳储层,界定了风化壳储层的内涵,提出了三级分类方案,梳理了其全球分布及特征。认为风化壳储层可以分为隆升风化型和基岩风化型,在全球不同地区和层系上均有分布;岩性几乎包括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的所有岩石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孔隙(洞)型、裂缝型、孔缝复合型等均有发育;不同岩性的风化壳具有较独特的纵向结构和微观组构,纵向上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储集空间组合;平面上形成区域性分布的大型油气藏。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旋回叠合发育了多期大中型不整合面,风化壳储层分布广泛,油气勘探潜力大;东部断陷—坳陷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基岩风化型为主,中西部克拉通—前陆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隆升风化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储层 隆升风化型 基岩风化型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油区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79
12
作者 郭忠铭 张军 于忠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2-29,共8页
鄂尔多斯地块经历了6大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多旋回的演化历史、古构造格局、构造变形特征及重要的侵蚀间断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构造演化 地质地层
下载PDF
云南大坪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高结晶度石墨包裹体: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流体参与成矿的证据 被引量:34
13
作者 熊德信 孙晓明 +2 位作者 翟伟 石贵勇 王生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48-1456,T0006,共10页
石墨作为各种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副矿物可作为主岩形成条件的指示剂。本文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在大坪金矿含金脉石英中发现了大量孤立的石墨固体包裹体,进一步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了其寄主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据此探讨了... 石墨作为各种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副矿物可作为主岩形成条件的指示剂。本文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在大坪金矿含金脉石英中发现了大量孤立的石墨固体包裹体,进一步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了其寄主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据此探讨了这些石墨包裹体的形成条件和本区成矿流体的来源。结果表明:所有大坪石墨的拉曼光谱都在1576~1580cm^-1处出现尖锐的有序O峰,而绝大多数在1355cm^-1附近不出现无序的D锋,表明这些石墨具有完全有序结构和完好的结晶度;其寄主矿物流体包裹体主要是纯CO2包裹体和富CO2包裹体。根据大坪石墨的拉曼光谱D2O峰强度比,估计这些石墨形成于麻粒岩相变质温度条件下,与石英中富CO2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300.0~420.0℃)极不相称;含金石英脉中包裹体的类型和成分也表明本区不存在从流体中直接沉淀石墨的物理化学条件,因此推测这些石墨形成于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环境下。本区喜马拉雅期切割较深的韧性剪切带从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基底中汲取大量富CO2的流体的同时,还从下地壳携带微粒石墨,富含CO2和高结晶度石墨的成矿流体沿剪切带上升,并在闪长岩体内脆性断裂中沉淀成矿。本文的研究成果再次证实了下地壳流体对大坪金矿成矿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石英脉 石墨包裹体 激光拉曼光谱 富CO2 流体 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基底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松南无机成因天然气成藏输导体系识别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会东 刘立 +4 位作者 姚萍 李凌君 杨彦成 乔传乡 褚春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1,共4页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两组走向的基底大断裂,受不同时期大地构造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伸展、走滑和挤压等多种活动状态。地化指标显示,盆地南部多处发现的高含CO2气藏属于无机成因天然气。通过盆地深部壳幔结构、长岭控陷骨架...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两组走向的基底大断裂,受不同时期大地构造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伸展、走滑和挤压等多种活动状态。地化指标显示,盆地南部多处发现的高含CO2气藏属于无机成因天然气。通过盆地深部壳幔结构、长岭控陷骨架断裂体系、中浅层CO2气藏及其伴生矿物片钠铝石分布等研究后发现,乾安大断裂及其延伸部分是孙吴断裂在松辽南部的具体表现形式,规模大,切割深,控制了盆地演化与火山发育,作为联系深、浅物质能量交换的纽带,热流底辟体、地壳内岩浆囊和大型犁式断裂诱发的火山岩在空间上的叠合配置,是松南无机成因天然气分布的主要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裂 CO2气藏 壳幔结构 输导体系
下载PDF
云开元古宙陆壳基底年代格架及华南前震旦纪构造演化初论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业明 彭松柏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1期1-10,共10页
运用Sm -Nd法、Rb -Sr法和电子探针U -Th -Pb法分别测定了云开地区基底花岗岩的Sm -Nd等时线年龄及其中颗粒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的CHIME年龄 ,结合现有资料分析 ,建立了云开陆壳基底形成、演化的年代学格架。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高州... 运用Sm -Nd法、Rb -Sr法和电子探针U -Th -Pb法分别测定了云开地区基底花岗岩的Sm -Nd等时线年龄及其中颗粒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的CHIME年龄 ,结合现有资料分析 ,建立了云开陆壳基底形成、演化的年代学格架。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高州杂岩具岛弧杂岩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论述了华南前震旦纪多阶段构造演化特征。提出早前寒武纪时即存在华南古大陆以及在Rodinia超大陆中 ,华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相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基底 同位素年代格架 前震旦纪 构造演化 RODINIA超大陆 华南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变质基底及地壳形成时间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文斌 李文达 范洪源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6年第3期42-50,共9页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侵入岩长石Pb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由几个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块体组成的变质基底;其地壳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大致是:晚太古代(>2500Ma)形成古陆...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侵入岩长石Pb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由几个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块体组成的变质基底;其地壳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大致是:晚太古代(>2500Ma)形成古陆核,早元古代(2500-1900Ma)陆壳初步形成,中元古代(1800-1200Ma)陆壳快速增长,晚元古代(1000Ma)以后区内陆壳增生基本趋于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变质基底 地壳 形成时间
下载PDF
赣中变质基底Nd模式年龄初步研究及基底地壳的形成时代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恭任 章邦桐 《铀矿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本文研究了赣东南变质基底的Nd模式年龄(TDM=1360-2124Ma,平均为1755Ma),结合变质岩的Rb-Sr,Sm-Nd等时线年龄确认赣中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地壳基底,推测本区还有一个尚未出露的古元古-新太古代的... 本文研究了赣东南变质基底的Nd模式年龄(TDM=1360-2124Ma,平均为1755Ma),结合变质岩的Rb-Sr,Sm-Nd等时线年龄确认赣中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地壳基底,推测本区还有一个尚未出露的古元古-新太古代的花岗质陆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形成时间 赣中变质基底 钕模式年龄 地壳
下载PDF
首都圈上地壳高精度三维P波速度模型--基于石油地震叠加速度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峰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87-1496,共10页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0个测点的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经常规处理后得到各测点下方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对9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各剖面下方离散的速度数据;应用上述资料和专业地质建模软件构建了首都圈地... 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0个测点的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经常规处理后得到各测点下方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对9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各剖面下方离散的速度数据;应用上述资料和专业地质建模软件构建了首都圈地区(115.50°E—117.60°E,38.40°N—40.75°N)范围内上地壳高精度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华北盆地为隆坳相间区,从东至西依次是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上地壳速度结构十分复杂;结晶基底的埋深变化剧烈,冀中坳陷下最深处可达10km,沿构造走向整体呈西南深、东北浅的趋势,沧县隆起下埋深约2~4km,黄骅坳陷下最深处则达9km,剧烈的基底起伏反映出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的差异沉降和中、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拉张构造运动.太行山、燕山隆起下的基底埋深较盆地区浅,体现出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的抬升构造运动.本文首次将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用于首都圈地壳速度模型的构建,与以往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模型相比,本文结果对华北盆地复杂的上地壳结构刻画得更为细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石油地震叠加速度 人工地震测深 上地壳速度结构 结晶基底
下载PDF
贝尔凹陷潜山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建功 段书府 +4 位作者 王天琦 金镇龙 雷明 郭波 方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1-736,共6页
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分析了贝尔凹陷的构造演化和基岩潜山的储层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结果表明:①贝尔凹陷基岩潜山的形成伴随伸展断陷盆地的三个演化过程,即初始裂陷(铜钵庙组)、快速断陷(南屯组)和断拗转换(大磨拐河... 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分析了贝尔凹陷的构造演化和基岩潜山的储层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结果表明:①贝尔凹陷基岩潜山的形成伴随伸展断陷盆地的三个演化过程,即初始裂陷(铜钵庙组)、快速断陷(南屯组)和断拗转换(大磨拐河组),形成了高陡断块型、宽缓背斜型、断阶型和孤立残丘型等四种潜山类型。②潜山储层类型主要有风化溶蚀型和构造裂缝型两类,其中风化壳的地震波组外部轮廓表现为透镜体、内部为弱反射特征;基岩潜山的裂缝类型主要有高角度、低角度和网格状等,其中高角度平行裂缝使双侧向测井响应幅度呈现正幅度差,低角度裂缝呈现负幅度差,网状裂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受两组平行裂缝的倾角和夹角的影响。③苏德尔特南部高陡断块型潜山及霍德莫尔和巴彦塔拉宽缓背斜型潜山带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基岩潜山 构造裂缝 风化壳 缝洞充填
下载PDF
川西老君沟和孟通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对松潘-甘孜地体基底性质的制约 被引量:50
20
作者 赵永久 袁超 +3 位作者 周美夫 颜丹平 龙晓平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5-1006,共12页
老君沟岩体和孟通沟岩体是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中生代花岗岩,为碰撞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包含有地壳基底性质的重要信息。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_2含量(63.9~75.0wt%),具有准铝质和轻微过铝质(ACNK=0.86~1. 08)特征,属于中... 老君沟岩体和孟通沟岩体是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中生代花岗岩,为碰撞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包含有地壳基底性质的重要信息。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_2含量(63.9~75.0wt%),具有准铝质和轻微过铝质(ACNK=0.86~1. 08)特征,属于中钾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老君沟岩体富Al_2O_3(14.2~16.0wt%)、K_2O(2.88~4.36wt%),贫MgO(0.38~1.98wt%),并具有高Sr(307~697ppm)低Y(12.2~21.0ppm)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分馏((La/Yb)_N>10),这些特征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孟通沟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老君沟岩体,但具有相对低的Sr(110~397 ppm)、稍高的Y(12.2~21.0ppm)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5~32)。两岩体均具有地壳特征的Nd-Sr同位素组成(ε_(Nd)(T)= -6.02~-3.11;I_(Sr)=0.7053~0.7075),排除了直接来自地幔岩浆的可能性,表明其可能来自于石榴石稳定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两岩体富含Rb(106~202ppm)、Cs(3.79~25.6ppm)而K_2O/Na_2O(0.56~1.12)比值较高,显示其可能来自黑云母的脱水熔融。由于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温度较高而剪切生热所能达致的温度较低,同造山的滑脱构造难以导致上述两个岩体的形成,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可能是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两岩体的源区成分和Nd模式年龄(T_(DM(Ⅱ))=1.23~1.44 Ga)均反映松潘-甘孜地体具有类似于扬子板块的中元古陆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花岗岩 源区成分 ND模式年龄 下地壳部分熔融 底侵作用 基底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