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 and Its Control over Oil Basins 被引量:8
1
作者 WangHongzhen LiSitia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This paper is a brief review of the tectonic frame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China and their control over the oil basins. China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by the Hercynian Ertix-Almantai (EACZ) and Hegenshan (HGC... This paper is a brief review of the tectonic frame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China and their control over the oil basins. China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by the Hercynian Ertix-Almantai (EACZ) and Hegenshan (HGCZ) convergent zones in the north, and the Indosinian Muztagh-Maqen (MMCZ) and the Fengxiang-Shucheng (FSCZ) convergent zones in the south. The northern region represents the southern marginal tract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 The middle region comprises the Sino- Korea (SKP), Tarim (TAP) platforms and surrounding Paleozoic orogenic belts. The southern region includes the Yangtze platform (YZP), the Cathaysia (CTA) paleocontinent and the Caledonides between them in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mposed of the Gondwana-affiliated massifs and Meso- and Cenozoic orogenic belts in the western part. The tectonic evolutions of China are described in three stages: Jinningian and pre-Jinningian, Caledonian to Indosinian, and post-Indosinian. Profound changes occurred at the end of Jinningian (ca. 830 Ma) and the Indosinian (ca. 210 Ma) tectonic epochs, which had exerte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sins. The oil basins distribute in four belts in China, the large superimposed basins ranging from Paleozoic to Cenozoic (Tarim and Junggar) in the western belt, the large superimposed basins ranging from Paleozoic to Mesozoic (Ordos and Sichuan) in the central belt, the extensional rift basins including the Cretaceous rift basins (Songliao) and the Cenozoic basin (Bohaiwan) in the eastern belt, and the Cenozoic marginal basins in the easternmost belt in offshore region. The tectonic control over the oil basins consist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the nature of the basin basement, the coupling processes of basin and orogen due to the plates interaction, and the mantle dynamics, notably the mantle upwelling resulting in crustal and lithospheric thinning beneath the oil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frame oil basins geodynamics.
下载PDF
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分布特征及盆山格局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相博 陈启林 +3 位作者 魏伟 左国朝 王琪 孟自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4-30,共7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盆地沉降中心较侏罗纪向北迁移,发育了以坳陷和断陷为主的8个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晚白垩世本区受西南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对接的强烈影响,沉积盆地逐渐消失,此时沉积中心转移到祁连山东部及阿拉善一带,主要发育了2个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为本区烃源岩形成时期,研究该区白垩纪盆山构造发育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对寻找以白垩系为烃源岩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甘青地区 盆地构造 原型盆地 白垩纪
下载PDF
兴蒙造山区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岩石地层格架与沉积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2
3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7 位作者 刘燕学 彭楠 许欢 董超 陈军 刘海 徐加林 薛沛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63-1084,共22页
在重点梳理兴蒙造山区及其相邻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分布与沉积古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从地层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特征。兴蒙造山区中东部在晚侏罗世巨厚粗碎屑沉积建造之上发育了巨厚的酸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与河流-... 在重点梳理兴蒙造山区及其相邻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分布与沉积古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从地层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特征。兴蒙造山区中东部在晚侏罗世巨厚粗碎屑沉积建造之上发育了巨厚的酸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与河流-湖泊相沉积岩系,构成中国东北部巨型NE向火山岩-沉积岩带。兴蒙造山区中东部早白垩世早中期以断陷(裂谷)盆地为主,古地貌以高地、河流和湖泊共存为特征,气候温湿且炎热,热河生物群萌生;早白垩世中晚期,北东向地壳强烈伸展并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展,沉积盆地及充填建造和热河生物群也相应地向更广泛区域辐射发展。兴安岭-燕山沉积-火山岩带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无关,板内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区域性伸展是其主要的成因动力机制,也是中国东部早白垩世中晚期更大规模区域性伸展作用的序幕。兴蒙东部早白垩世晚期沉积盆地发育和古地理格局受Izanagi板块向亚洲大陆东部俯冲弧后伸展构造机制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区 早白垩世 沉积盆地 岩石地层格架 古地理演化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劲松 郑晓东 +3 位作者 高志勇 李勇根 刘颖 李幸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8-455,共8页
为了提高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储集层预测精度,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划分和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据此进行速度场研究、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进行储集层预测。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21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油藏为... 为了提高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储集层预测精度,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划分和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据此进行速度场研究、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进行储集层预测。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21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油藏为例,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构造变速成图和储集层预测,大大提高了储集层预测的精度。通过与实钻结果的对比,在目的层埋深约为2500 m时,预测最大深度误差仅为10 m,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仅为0.16%;平均有效砂岩厚度约为13 m的评价井,砂岩厚度预测误差最大仅为5 m。实践证明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构造变速成图技术和储集层预测技术是提高储集层预测精度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储集层预测 准噶尔盆地 辫状河三角洲
下载PDF
陆相湖盆砂砾岩体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济阳坳陷罗家—垦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23
5
作者 彭传圣 王永诗 林会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陆相湖盆及其沉积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特点、发展方向及方法。单一厚层的砂砾岩体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应从相邻沉积体及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入手,研究湖盆转型所反映的砂砾岩沉积体系的转型,确定沉积层序类型及期次,... 陆相湖盆及其沉积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特点、发展方向及方法。单一厚层的砂砾岩体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应从相邻沉积体及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入手,研究湖盆转型所反映的砂砾岩沉积体系的转型,确定沉积层序类型及期次,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并划分层序;在层序内部识别最大湖泛面或与之相当的沉积转换面,划分体系域;采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划分准层序,在层序内部以湖泛面(沉积转换面)为关键面,分别向上、向下对准层序建立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该方法在济阳坳陷罗家—垦西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湖盆 砂砾岩体 层序地层 等时地层格架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基底断裂的重磁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俊猛 卢造勋 +2 位作者 姚长利 黎益仕 刘占坡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1/20万重力、航磁数据,使用重力、航磁位场频率域转换、正则化滤波、布格重力异常向上延拓、求导、磁异常化极以及趋势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内部确定了47条主要断裂,并将其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断裂6条,二级断... 利用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1/20万重力、航磁数据,使用重力、航磁位场频率域转换、正则化滤波、布格重力异常向上延拓、求导、磁异常化极以及趋势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内部确定了47条主要断裂,并将其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断裂6条,二级断裂6条,三级断裂35条。尤其是通过详细的资料处理,并结合盆地盖层沉积特点确定了基底SN,EW向断裂F1,F6的存在。这2组主要断裂将准噶尔盆地的基底划分为4个象限,是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重磁异常 断裂 基底构造格架
下载PDF
太湖流域望虞河工程后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睿 杨高升 周玉康 《水利经济》 2005年第1期23-24,31,共3页
以望虞河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无对比、前后对比法,建立该工程项目后评价的逻辑框架,着重探讨了该工程后评价中的过程后评价。后评价表明整个工程达到了预定目标,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但由于当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落后及建筑市场的... 以望虞河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无对比、前后对比法,建立该工程项目后评价的逻辑框架,着重探讨了该工程后评价中的过程后评价。后评价表明整个工程达到了预定目标,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但由于当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落后及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在进度控制、运行管理、招投标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望虞河 后评价 逻辑框架 太湖流域
下载PDF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被引量:63
8
作者 葛肖虹 马文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2-228,共17页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根据近年来SHRIMP测年信息、生物古地理和相邻构造带的延伸,认为朝鲜半岛、日本飞驒—隐歧地块古生代应该归属于中朝板块;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归属于北美板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本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同西太平洋壳向东北亚大陆的俯冲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相当多学者从东亚大陆本身的陆-陆碰撞-挤出-扩张来寻求晚中生代以来地壳-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原因。本区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消亡和晚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北大陆的陆-陆碰撞汇聚两个时期,使中亚造山带扩展到中朝板块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使地壳增厚,形成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地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减薄,出现大规模伸展型盆-山结构,郯—庐断裂北延,出现左行走滑错移,东部陆缘俯冲增生、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引起的挤压变形,以及古近纪晚期大面积准平原化,黑龙江、吉林古近纪隆起边缘断陷盆地中的许多重、贵金属砂矿矿床也多半形成在此期;新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大陆裂谷扩展为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带,形成NNE向伸展型盆-山结构,日本海打开,西太平洋岛弧形成,早更新世末初步形成地形阶梯,晚更新世以后才形成了控制着地热与水系分布的现今地貌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块构造归属 南北大陆汇聚 地壳-岩石圈减薄 盆-山结构 现今地貌格架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的新途径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秋苗 《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3-86,共4页
通过反思传统规划方法,指出在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下的可持续人居建设中,传统理论方法的贡献是有限的。提出并阐述了以小流域人居环境为基本单元和突破口,分步骤实现流域 -区域 -地域人居环境三层次发展的新构想,以及小流域模式的可行... 通过反思传统规划方法,指出在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下的可持续人居建设中,传统理论方法的贡献是有限的。提出并阐述了以小流域人居环境为基本单元和突破口,分步骤实现流域 -区域 -地域人居环境三层次发展的新构想,以及小流域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居环境 小流域模式 技术路线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高频波识别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范国章 金之钧 +1 位作者 刘国臣 张宝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5-248,270,共5页
以测井资料为纽带 ,把小波分析与米兰柯维奇旋回结合起来 ,实现了地层持续时间的精确确定 ,进而计算了研究层段的沉积速率。利用滑动窗口和小波分析的方法找到了控制和影响盆地沉积演化的两种高频波动过程 ,高频波的识别为波动过程与层... 以测井资料为纽带 ,把小波分析与米兰柯维奇旋回结合起来 ,实现了地层持续时间的精确确定 ,进而计算了研究层段的沉积速率。利用滑动窗口和小波分析的方法找到了控制和影响盆地沉积演化的两种高频波动过程 ,高频波的识别为波动过程与层序地层学、与储盖组合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与波动分析有关的各项研究的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框架 高频波 层序地层学 塔里木盆地 测井资料 沉积速率 储层
下载PDF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演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肖爱芳 黎敦朋 +2 位作者 李新林 周小康 杜少喜 《陕西地质》 2005年第1期59-69,共11页
通过对新疆库木库里盆地的地质调查,渐新统—上新统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四种沉积相、六种亚相、十种微相;具有盆地演化早、晚期碎屑成熟度较低,盆地演化中期碎屑成熟度较高的特征;通过物源分析得出盆地演化早期碎屑物... 通过对新疆库木库里盆地的地质调查,渐新统—上新统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四种沉积相、六种亚相、十种微相;具有盆地演化早、晚期碎屑成熟度较低,盆地演化中期碎屑成熟度较高的特征;通过物源分析得出盆地演化早期碎屑物质来自盆地南部,晚期碎屑物质来自盆地西部,碎屑物质均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构造背景区,并具有早期南高北低、晚期西南高东北低的古地理格局;盆地分析表明新疆库木库里盆地从渐新世形成大致经历了渐新世—早中新世盆地萌芽、中中新世—晚中新世盆地的生长发育、上新世盆地萎缩三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木库里盆地 沉积相 物质来源 古地理格局 盆地演化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裂陷式盆地的层序发育特点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国连 何顺利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8-40,共13页
关于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控条件下的适用性探讨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 ,尤其是陆相油气盆地占优势的中国 ,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其中对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引人注目。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于陆相盆地适用性问题的探讨 ... 关于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控条件下的适用性探讨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 ,尤其是陆相油气盆地占优势的中国 ,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其中对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引人注目。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于陆相盆地适用性问题的探讨 ,产生了众多层序地层学学派。笔者总结探讨了层序控制的基本因素与盆地类型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断陷期层序地层发育特点。首次对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的松辽盆地徐家围子裂陷盆地阶段的地层——火石岭组、沙河子组与营城组 ,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 ,对可容空间变化与充填情况进行了研究 ,划分了超层序 ,对其中的火山岩地层、沉积岩地层分别进行了研究 ,并总结了火山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从可容空间概念出发 ,把火山岩地层纳入层序框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层序控制因素 地层框架 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安徽繁昌盆地牛山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裕禄 闫峻 +1 位作者 刘海泉 宋传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3-738,共6页
牛山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内,为一钻孔揭露的隐伏花岗斑岩岩体。近年来,勘探发现了与该岩体密切相关的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化。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对该岩体进行了精确定年。岩体含有大量岩浆成因锆石,以高... 牛山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内,为一钻孔揭露的隐伏花岗斑岩岩体。近年来,勘探发现了与该岩体密切相关的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化。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对该岩体进行了精确定年。岩体含有大量岩浆成因锆石,以高的Th/U比和振荡结晶环带为特征,17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1.8±1.9)Ma,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岩浆晚期活动的产物。该岩体的精确定年和成矿发现,为本地区火山盆地内寻找铜、金矿开辟了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定年 年代学格架 成矿 牛山岩体 繁昌火山盆地 安徽
下载PDF
一种扬声器盆架冲孔拉深级进模设计
14
作者 覃日强 林若森 《精密成形工程》 2011年第5期63-66,共4页
针对一种小型扬声器盆架拉深系数较大的特点,对现有加工工艺方法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先冲孔后拉深的级进模具。该模具将原有的5副模具减少到2副,冲压过程由8步变为2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键词 扬声器盆架 冲孔 拉深 冲压工艺 级进模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泉四段基准面旋回格架及其对储集物性的控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向阳 马燕蓉 高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55,166,共4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将松辽盆地北部泉四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结合研究区实钻井储集砂体的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变化,分析了基准面旋回格架对储集砂体物性的控制作用。长...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将松辽盆地北部泉四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结合研究区实钻井储集砂体的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变化,分析了基准面旋回格架对储集砂体物性的控制作用。长期基准面上升初期,可容纳空间较低,砂体厚度大、连续性好且物性较好;随着基准面的快速上升,可容纳空间急剧上升,储集砂岩厚度较小、连续性差、物性差且泥岩百分含量较高;当长期基准面开始下降,可容纳空间略有下降,储集砂体的沉积环境为堤岸-河道亚相,砂岩百分含量略有上升,但储集物性明显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层序格架 储集物性 松辽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早期构造运动——来自酒西盆地始新世-渐新世的沉积学约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冉波 李亚林 +3 位作者 朱利东 郑荣才 严宝年 汪满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7-1038,共12页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酒西盆地,出露有完整的晚始新世地层,真实地记录了周缘构造的运动,使其成为研究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基于酒西盆地11条沉积剖面的沉积相、重矿物和古水流研究,建立了火烧沟组-白杨河组高精度的沉...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酒西盆地,出露有完整的晚始新世地层,真实地记录了周缘构造的运动,使其成为研究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基于酒西盆地11条沉积剖面的沉积相、重矿物和古水流研究,建立了火烧沟组-白杨河组高精度的沉积格架,识别出盆地在晚始新世主要为走滑盆地,沉积形态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控制。阿尔金断裂强烈的走滑作用受到北部阿拉善地体的阻挡,在酒西盆地北部形成一个前锋带。随后,高原内部强烈的南-北向挤压作用沿酒西盆地的刚性基底向南传递到北祁连断裂,形成了新近纪早期酒西前陆盆地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沉积格架 北祁连断裂 阿尔金断裂 酒西盆地
下载PDF
箱形基础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上) 被引量:5
17
作者 丁大钧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36,51,共5页
探讨了箱基和上部结构-框架共同作用的机理,并对现行计算方法提出个人意见和初步建议。为了箱基的防渗漏,笔者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此外在文中还给出用杆件力学方法计算框架-箱基-地基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 箱形基础 上部结构 共同作用 有效刚度 框架结构
下载PDF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俊猛 张培震 +17 位作者 张先康 Xiaohui YUAN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郭晓玉 卢占武 杨小平 邓攻 琚长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59,共30页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计划” 中国西部盆山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深部动力学过程 综合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及意义——地震长剖面给出的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平 李瑞磊 +3 位作者 付雷 郝雪 张向军 廉国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1-615,共5页
松辽盆地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北部,其主体部分位于黑龙江板块群的中部。松辽盆地整个上部地壳所受到的挤压应力场在南北两大地区存在空间差别。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内的地震长剖面资料,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 松辽盆地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北部,其主体部分位于黑龙江板块群的中部。松辽盆地整个上部地壳所受到的挤压应力场在南北两大地区存在空间差别。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内的地震长剖面资料,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通过分析认为,滨北地区东、西部多为隆起或斜坡区,而中部多是凹陷,从南向北,地层沉积厚度逐渐变薄。早期的断层活动导致了凹陷内凹隆相间的构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 地震长剖面 地震反射层 构造格架 断层活动
下载PDF
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虎成 陈国柱 罗友余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0年第8期176-178,共3页
环境影响后评价必将是未来环境影响评价领导另一新的研究课题,而目前尚未出台相关规范导则。本文根据流域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实践,明确提出开展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思路,供国内重点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开展... 环境影响后评价必将是未来环境影响评价领导另一新的研究课题,而目前尚未出台相关规范导则。本文根据流域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实践,明确提出开展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思路,供国内重点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提供经验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水电开发 环境影响后评价 理论框架 思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