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ing rhamnolipid productio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9027 grown on waste frying oil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nd batch-fed ferment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罗致 袁兴中 +4 位作者 钟华 曾光明 刘智峰 马小玲 朱雅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15-1021,共7页
Rhamnolipid productio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9027 with waste frying oil as sole carbon source was studi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Cultures were incubated in shaking flask with temperature, NO3- and Mg2... Rhamnolipid productio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9027 with waste frying oil as sole carbon source was studi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Cultures were incubated in shaking flask with temperature, NO3- and Mg2+ concentrations as the variables. Meanwhile, fed-batch ferment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variab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hamnolipid production. The optimal cultivation conditions are of 6.4 g/L NaNO3 , 3.1 g/L MgSO4 at 32 ℃, with the maximum rhamnolipid production of 6.6 g/L. The results of fed-batch ferment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feeding the oil in two batches can enhance rhamnolipid production. The best time interval is 72 h with the maximum rhamnolipid production of 8.5 g/L. The data are potentially useful for mass production of rhamnolipid on oil waste with this bacte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鼠李糖脂 响应曲面法 ATCC 煎炸油 生产 发酵优化 补料分批发酵
下载PDF
批式流加发酵中的鲁棒脉冲时滞最优控制
2
作者 宫召华 时郭庆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6-382,共7页
本文研究了批式流加发酵中的鲁棒脉冲时滞最优控制问题。首先,提出一个非线性状态依赖的脉冲时滞系统描述批式流加发酵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过程。由于批式流加发酵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难以准确估计,本文建立了一个具有连续状态不... 本文研究了批式流加发酵中的鲁棒脉冲时滞最优控制问题。首先,提出一个非线性状态依赖的脉冲时滞系统描述批式流加发酵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过程。由于批式流加发酵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难以准确估计,本文建立了一个具有连续状态不等式约束的鲁棒脉冲时滞最优控制模型。这里,目标函数为终端时刻1,3-PD浓度及其关于动力学参数的灵敏性的加权和,控制向量为流加发生时甘油的临界浓度及每次流加时甘油的流加体积。然后,通过引入辅助脉冲系统,将该鲁棒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等价的标准最优控制问题。进一步,通过约束转换技术,将等价的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仅具有盒式约束的罚问题。最后,设计了一种并行差分进化算法求解转化后的罚问题。数值结果表明:当参数受到微小扰动时,尽管牺牲了少量的1,3-PD浓度,但是明显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脉冲系统 最优控制 约束转换 差分进化算法 批式流加发酵
下载PDF
补料分批发酵优化氧化葡糖杆菌UZ209发酵产酸工艺
3
作者 魏颖 张珂 +2 位作者 李静 陈勇 谭海刚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6期93-99,共7页
醋酸菌作为氧化乙醇生成乙酸的主要菌种,其产酸能力备受关注。氧化葡糖杆菌具有不完全氧化糖和糖醇的特性,可以产生多种类的有机酸,提升食醋风味,但相较于醋酸杆菌属,其产酸能力和乙醇耐受能力较低,限制了其在食醋工业中的应用。本研究... 醋酸菌作为氧化乙醇生成乙酸的主要菌种,其产酸能力备受关注。氧化葡糖杆菌具有不完全氧化糖和糖醇的特性,可以产生多种类的有机酸,提升食醋风味,但相较于醋酸杆菌属,其产酸能力和乙醇耐受能力较低,限制了其在食醋工业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优化氧化葡糖杆菌UZ209的培养基成分和补料分批发酵方式提高其发酵液总酸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2%葡萄糖、1%酵母浸粉、8%乙醇。补料分批发酵可以显著提高氧化葡糖杆菌UZ209的生长和发酵特性,在乙醇含量为3%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佳方式为按照吸光值补料,最佳补料吸光值为OD6000.8±0.025。在此条件下,5%和6%乙醇补料分批发酵8 d的总酸含量分别为(7.42±0.16)和(6.95±0.45)g/100mL,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8.91%和15.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葡糖杆菌 补料分批发酵 总酸
下载PDF
热带假丝酵母β-紫罗兰酮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发酵优化
4
作者 徐洁 夏媛媛 +2 位作者 沈微 杨海泉 陈献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15,共7页
β-紫罗兰酮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不规则单萜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驱虫、抗菌、抗癌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和香精香料等行业。热带假丝酵母是潜在的萜类高效合成底盘细胞。为了提高β-紫罗兰酮产量,该研究在课题组... β-紫罗兰酮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不规则单萜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驱虫、抗菌、抗癌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和香精香料等行业。热带假丝酵母是潜在的萜类高效合成底盘细胞。为了提高β-紫罗兰酮产量,该研究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β-紫罗兰酮工程菌的基础上,通过酶的亚细胞区室组合,构建了一株β-紫罗兰酮合成关键基因PhCCD1,同时在其胞质、过氧化物酶体和脂滴表达的β-紫罗兰酮工程菌PCL-01;然后,对其摇瓶发酵培养基装液量、培养基碳氮比、发酵温度和辅因子Fe^(2+)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最后进行5 L发酵罐小试。工程菌PCL-01的β-紫罗兰酮摇瓶产量为152.4 mg/L,较出发菌株增加50%;经过摇瓶发酵优化,β-紫罗兰酮产量为185.8 mg/L,提升22%;最后,在5 L发酵罐上可达403.9 mg/L。该研究对于其他萜类物质合成的菌株代谢改造具有借鉴意义,亦可为其他菌种发酵性能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假丝酵母 Β-紫罗兰酮 亚细胞器工程 过氧化物酶体 脂滴 发酵优化 补料分批发酵
下载PDF
过表达L-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和ε-聚赖氨酸合成酶基因对ε-聚赖氨酸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重阳 杨昊 +5 位作者 朱道君 柳天一 王靓 张宏建 张建华 陈旭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产生的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作为一种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在食品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提高ε-PL生产菌的产物合成能力是降低... 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产生的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作为一种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在食品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提高ε-PL生产菌的产物合成能力是降低ε-PL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关于ε-PL生物合成的关键代谢节点和调控机制还不清晰,因此还缺乏有效的靶基因。该研究基于文献挖掘了5个L-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pyc(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zwf(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基因)、dapA(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基因)、lysA(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基因)和1个ε-PL合成酶基因(pls),并借助基因过表达手段,寻找影响ε-PL生物合成的关键靶基因。研究结果发现,过表达ppc、pyc和pls能够有效促进S.albulus WG608合成ε-PL。在补料分批发酵方式下,过表达菌株OE-ppc、OE-pyc和OE-pls的ε-PL产量较出发菌株S.albulus WG608分别提高2.8%、9.9%和16.3%,单位菌体合成能力分别提高12.7%、21.8%和56.4%,葡萄糖转化率分别提升了12.3%、10.2%和24.1%。同时,还发现过表达pls结合流加L-赖氨酸是一种有效提高S.albulus发酵生产ε-PL的策略。该策略在5 L罐上补料分批发酵192 h后的ε-PL产量达到61.3 g/L。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利用代谢工程手段改造S.albulus提高ε-PL产量提供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过表达 链霉菌 天然食品防腐剂 补料分批发酵
下载PDF
甘蔗果酒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秀萍 陆兵 +2 位作者 郑平 梁宗余 李楠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0-187,共8页
在研究甘蔗果酒分批发酵动力学的基础上,对甘蔗果酒补料分批发酵的补料时间、补料液添加量和补料液糖度进行单因素条件和正交试验优化,并分析其经济效益,以及检测甘蔗果酒的营养成分和卫生指标。结果表明,最优甘蔗果酒补料分批发酵条件... 在研究甘蔗果酒分批发酵动力学的基础上,对甘蔗果酒补料分批发酵的补料时间、补料液添加量和补料液糖度进行单因素条件和正交试验优化,并分析其经济效益,以及检测甘蔗果酒的营养成分和卫生指标。结果表明,最优甘蔗果酒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为:补料时间为2.5 d、补料液糖度为29°Bx、补料液添加量为35%(v/v)。在此最优条件下,所得甘蔗果酒的产量、酒精度、原料平均消耗和酒精平均生成速率分别为0.405 L、15.8%(v/v)、1.833°Bx·L/d和1.067%vol·L/d,分别比分批发酵所得的甘蔗果酒提高了35%、12.27%、38.24%和51.49%。经检测,甘蔗果酒含15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40.83 mg/100 mL,含有11种矿质元素,氰化物<0.02 mg/L,铅元素0.018 mg/L,无机砷0.05 mg/L,展青霉素、大肠杆菌数、菌落总数均未检出。补料分批发酵有利于提高甘蔗果酒的发酵效率,所得的甘蔗果酒是一种酒体橘黄清亮、口感柔顺清爽、具有愉悦酒香和甘蔗果香,且营养丰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半甜型果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果酒 补料分批发酵 经济效益 成分分析
下载PDF
补料分批发酵法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结构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浩博 游泽锐 +6 位作者 廖晓慧 侯诗雯 陈小露 李思漫 廖秋冬 李琳 陈思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3,共7页
补料分批发酵法是工业上常用的连续发酵生产手段。其中,引入新批次的液态培养基的过程可能会对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凝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该研究探讨了2株木糖驹形氏杆菌ATCC 53582和ATCC 700178在补料分批发酵过... 补料分批发酵法是工业上常用的连续发酵生产手段。其中,引入新批次的液态培养基的过程可能会对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凝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该研究探讨了2株木糖驹形氏杆菌ATCC 53582和ATCC 700178在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菌体数目、培养基碳源及氮源浓度的变化,并对补料分批法生产的细菌纤维素的产量、微观结构及流变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第7天,ATCC 53582的BC产量约是ATCC 700178的12倍。通过3次分批补充碳源、氮源和种子液,菌株ATCC 700178的BC产量最高,增长了5.9倍,但3次补料残留了约8~9 g/L的碳源。BC凝胶表现出强弹性特性,拥有纳米级纤维网络结构。菌株ATCC 700178分批补料生产的BC凝胶强度随补料次数增加而增强。该研究对连续生产品质稳定的细菌纤维素凝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料分批发酵 细菌纤维素 木糖驹形氏杆菌 流变学 碳源
下载PDF
补料策略优化促进乳酸乳球菌HB03发酵合成Nisin
8
作者 熊华仪 陈曦 +3 位作者 刘月锋 陈雄 李沛 王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18-224,共7页
为提高乳酸乳球菌HB03发酵合成Nisin的效率,本研究基于乳酸乳球菌发酵生长期间存在的氧化胁迫效应和胞外氨基酸消长规律,分析了肽水解酶系、UMP从头合成和肽聚糖合成代谢在转录组水平的表达差异,确定对数中后期Nisin合成限制因素为半胱... 为提高乳酸乳球菌HB03发酵合成Nisin的效率,本研究基于乳酸乳球菌发酵生长期间存在的氧化胁迫效应和胞外氨基酸消长规律,分析了肽水解酶系、UMP从头合成和肽聚糖合成代谢在转录组水平的表达差异,确定对数中后期Nisin合成限制因素为半胱氨酸(cysteine,Cys)和精氨酸(arginine,Arg)供应不足,并通过氨基酸单因素和碳氮源补加优化,确定10 L发酵罐水平优化的补料策略为:11、13.5、17、19.5 h分别加入0.15 mmol/L的Cys,12 h补入蛋白胨(15 g/L),10~24 h补入蔗糖(1.5 g/(L·h)),12~21 h流加Arg(0.25 g/(L·h))。在此条件下Nisin效价达到了8963 IU/mL,比只补加Cys发酵效价(6993 IU/mL)提高了28.2%,研究结果可为Nisin工业发酵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乳酸链球菌素 补料批培养优化 发酵合成
下载PDF
L-酪氨酸高密度流加发酵工艺研究
9
作者 龚雨 马零 +1 位作者 赵春光 徐庆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27,共6页
为实现L-酪氨酸的大规模生产,提高L-酪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供试菌株为大肠杆菌TYR-05,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流加发酵优化实验,以菌体密度、L-酪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及代谢副产物为指标,探究MgSO_(4)·7H_(2)O、磷酸二氢... 为实现L-酪氨酸的大规模生产,提高L-酪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供试菌株为大肠杆菌TYR-05,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流加发酵优化实验,以菌体密度、L-酪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及代谢副产物为指标,探究MgSO_(4)·7H_(2)O、磷酸二氢钾、谷氨酰胺、甲硫氨酸、维生素B_(12)、维生素H、磷酸吡哆醛对L-酪氨酸发酵的影响,最后确定适合L-酪氨酸发酵的培养基为MgSO_(4)·7H_(2)O_(2).0 g/L、KH_(2)PO_(4)2.5 g/L、维生素B_(12)2.0×10^(-3)g/L、PLP 1.0×10^(-3)g/L、维生素H 0.8×10^(-3)g/L,利用5 L发酵罐进行流加发酵生产,在初始发酵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从10 h持续流加发酵的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最高菌体密度达到65.0 g/L,L-酪氨酸产量为56.2 g/L,糖酸转化率为23.1%,乙酸作为副产物积累量减少到1.0 g/L,验证了L-酪氨酸高密度流加发酵策略的可行性,为L-酪氨酸及其他芳香族氨基酸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酪氨酸 高密度发酵 大肠杆菌 发酵优化 连续流加发酵
下载PDF
汽爆秸秆酶解液补料赤霉素固态发酵工艺
10
作者 徐骏浩 白净 刘风莉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20-22,91,共4页
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苗圃、园艺等生产。赤霉素主要生产方式是微生物固态和液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相比,固态发酵有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赤霉素,并优化工艺条... 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苗圃、园艺等生产。赤霉素主要生产方式是微生物固态和液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相比,固态发酵有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赤霉素,并优化工艺条件。通过在固态发酵过程中滴加适量汽爆秸秆酶解物来寻求赤霉素发酵替代原料。实验发现在第三天时滴加4 mL酶解液,赤霉素的产量最大。最佳固态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30℃,pH为8,固液比为1∶1.1,发酵周期为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菌 赤霉素 固态发酵 补料发酵 工艺优化
下载PDF
氯化胆碱对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酪氨酸的影响
11
作者 李长庚 赵思宇 +2 位作者 李旭 赵春光 徐庆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9,共6页
为提高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酪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降低副产物积累,试验对发酵培养基中氯化胆碱添加量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出新的发酵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氯化胆碱的最佳添加量为0.4 g/L,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底物与流加培养基中... 为提高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酪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降低副产物积累,试验对发酵培养基中氯化胆碱添加量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出新的发酵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氯化胆碱的最佳添加量为0.4 g/L,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底物与流加培养基中氯化胆碱的添加比例为3∶7,流加培养基的流加速度随罐内溶氧值的波动而变化,以维持营养物质亚适量状态的全营养流加工艺。经过优化后,L-酪氨酸产量及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55.7 g/L、24.1%,副产物乙酸和谷氨酸产量分别为0.32,1.56 g/L,与原发酵策略相比,不仅实现了L-酪氨酸产量及糖酸转化率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副产物乙酸、谷氨酸的积累也大幅度降低,为今后工业化发酵生产L-酪氨酸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L-酪氨酸 氯化胆碱 发酵优化 添加方式 全营养流加
下载PDF
芦苇水解液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工艺优化
12
作者 徐佳 冯昆鹏 +1 位作者 张智强 王颖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4-540,共7页
为了降低γ-聚谷氨酸(γ-PGA)的生产成本,实现芦苇等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探索建立以芦苇水解液为碳源制备γ-PGA的新型发酵过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首先,研究纤维素酶用量和底物浓度对芦苇水解的影响;其次,采用分段式培养及溶氧反馈... 为了降低γ-聚谷氨酸(γ-PGA)的生产成本,实现芦苇等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探索建立以芦苇水解液为碳源制备γ-PGA的新型发酵过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首先,研究纤维素酶用量和底物浓度对芦苇水解的影响;其次,采用分段式培养及溶氧反馈补料调控策略,对芦苇水解液发酵生产γ-PGA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芦苇经预处理后在10 FPU/g(底物)酶用量和10%底物添加量的条件下水解,总糖质量浓度可达(76.64±1.74)g/L;以分段式溶氧反馈-分批补料发酵培养方式,利用芦苇水解液生产γ-PGA,最终产量可达(46.72±1.18)g/L,生产效率较分批发酵提高了46.06%。因此,将芦苇水解液用于γ-PGA的分批补料发酵具有产业化可行性,有助于降低商业化生产的原料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工程 芦苇水解液 Γ-聚谷氨酸 分批补料 溶氧反馈
下载PDF
细胞培养上游强化工艺的应用
13
作者 郭玉娟 裴新 +5 位作者 郑小明 金冰 杨嫄嫄 查鑫华 张晓东 季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4期175-180,共6页
近年来,生物制品市场需求越来越转向有效、安全和可负担得起。抗体生产的工艺策略一直在追求平台的改进,以期克服传统批培养工艺成本高、产量低的局限性。其中上游强化工艺在提高生物制造的生产力和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厂房利用率等方面显... 近年来,生物制品市场需求越来越转向有效、安全和可负担得起。抗体生产的工艺策略一直在追求平台的改进,以期克服传统批培养工艺成本高、产量低的局限性。其中上游强化工艺在提高生物制造的生产力和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厂房利用率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文中主要讨论了细胞培养强化工艺的最新技术,从N-1种子培养阶段和N生物反应器生产阶段两个方面阐述灌流培养(Perfusion)、高密度接种培养、浓缩补料批培养(CFB)在上游工艺中的最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工艺 浓缩补料批培养 高密度接种培养
下载PDF
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提高纳他霉素产量 被引量:23
14
作者 何艳玲 邬建国 +1 位作者 路福平 杜连祥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24-226,共3页
对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提高纳他霉素产量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L自动发酵罐条件下,初始葡萄糖浓度40g/L,以发酵液中的还原糖为控制指标,当还原糖降至2%以下时开始间歇补糖使葡萄糖浓度维持在2%,葡萄糖流加总量为20-25g/L,在最佳... 对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提高纳他霉素产量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L自动发酵罐条件下,初始葡萄糖浓度40g/L,以发酵液中的还原糖为控制指标,当还原糖降至2%以下时开始间歇补糖使葡萄糖浓度维持在2%,葡萄糖流加总量为20-25g/L,在最佳的间歇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下,使纳他霉素的产量从1.5g/L提高到2.3g/L,提高率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补料 发酵 纳他霉素 产量
下载PDF
高水分蔬菜废物和花卉废物批式进料联合堆肥的中试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相锋 王洪涛 聂永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6-150,共5页
以滇池流域典型农业废物蔬菜 (西芹 )和花卉废物 (石竹 )为原料 ,进行了 2种配比的蔬菜废物和花卉废物联合堆肥的中试研究 .堆肥一次发酵采用批式进料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的静态好氧技术 ,发酵周期 1 5d .对于西芹与石竹废物各占一半的... 以滇池流域典型农业废物蔬菜 (西芹 )和花卉废物 (石竹 )为原料 ,进行了 2种配比的蔬菜废物和花卉废物联合堆肥的中试研究 .堆肥一次发酵采用批式进料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的静态好氧技术 ,发酵周期 1 5d .对于西芹与石竹废物各占一半的堆肥试验 ,在一次发酵阶段 ,堆体温度在 5 5℃以上保持 1 0d ,最高温度达 6 5℃ ,可有效杀灭致病菌 ,堆体含水率从 6 4 2 %减少为 4 6 3% ,有机质含量从 74 7%下降到 5 5 6 % ,体积减少为原来的一半 ,pH值稳定在 7左右 .二次发酵采用周期性翻堆 ,自然腐熟 ,周期 30d .对堆肥产物的腐熟度和养分分析表明 ,堆肥产物稳定性好 ,养分含量高 .这表明 ,采用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的静态好氧堆肥技术 ,蔬菜废物和花卉废物联合堆肥可以在 4 5d内获得高质量的堆肥产品 ,将堆肥产品返还土壤能有效减少固体废物非点源污染、提高土壤肥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分蔬菜废物 花卉废物 联合堆肥 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 批式进料
下载PDF
rCHO细胞在葡萄糖限制流加培养过程中的生长与代谢特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量 游磊 +1 位作者 朱明龙 谭文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以调控rCHO细胞的葡萄糖代谢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在2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的批培养和葡萄糖限制恒速流加培养的方法,考察了在培养过程中葡萄糖浓度对rCHO细胞生长、葡萄糖和谷氨酰胺消耗,以及副产物乳酸、氨和丙氨酸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调控rCHO细胞的葡萄糖代谢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在2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的批培养和葡萄糖限制恒速流加培养的方法,考察了在培养过程中葡萄糖浓度对rCHO细胞生长、葡萄糖和谷氨酰胺消耗,以及副产物乳酸、氨和丙氨酸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限制的流加培养过程中,活细胞密度XV达到2.35×106cells·mL-1,较批培养提高一倍;而乳酸生成大幅减少。在葡萄糖限制培养阶段,qLac和YLac/Gluc持续降低至零,而qo2/qGluc由0.7mmol·mmol-1上升至4.3mmol·mmol-1,说明更多葡萄糖进入高效释能代谢途径。同时谷氨酰胺的消耗增加,YAmm/Gln增大,YAla/Gln下降,证明谷氨酰胺的能量利用率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培养 流加培养 葡萄糖限制 CHO细胞
下载PDF
不同培养方式下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海军 陈坚 +2 位作者 管轶众 堵国成 伦世仪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14-617,共4页
对摇瓶的分批和补料、小罐的分批和流加发酵生产透明质酸(HA) 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发酵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耗糖量相同的情况下,分批发酵比多次加料或流加发酵具有更高的HA产量和转化率;分批发酵初糖7% ,发酵24 h ... 对摇瓶的分批和补料、小罐的分批和流加发酵生产透明质酸(HA) 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发酵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耗糖量相同的情况下,分批发酵比多次加料或流加发酵具有更高的HA产量和转化率;分批发酵初糖7% ,发酵24 h 左右,产HA3.6 g/L,转化率5.3 % ,流加发酵初糖3% ,15 h 耗糖7% ,此时,HA 为3 .0 g/L,转化率Yp/s4.2% ,继续发酵至20 h ,产HA4 .0% ,此时转化率Yp/s3 .6% ,两种发酵所产HA 的Mr 均为2 .0×106 . 分批发酵中HA、副产物乳酸都和菌体生长相偶联,流加发酵中乳酸和菌体生长是偶联的,其含量均不断增加,HA含量表现为在菌体生长前期与之偶联,而后下降.流加发酵的菌体比生长速率远高于分批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乳酸 分批发酵 流加发酵 链球菌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稀酸水解液乙醇发酵的新方法 被引量:13
18
作者 钱名宇 张晶 +1 位作者 刘继开 杨秀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8-622,共5页
为了降低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抑制剂对乙醇发酵的负影响,采用混合菌种对木质纤维素稀酸水解液乙醇发酵方式进行了研究。对批式发酵、补料批式发酵和间隔补料批式发酵3种发酵方式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间隔补料批式发酵可以有效地... 为了降低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抑制剂对乙醇发酵的负影响,采用混合菌种对木质纤维素稀酸水解液乙醇发酵方式进行了研究。对批式发酵、补料批式发酵和间隔补料批式发酵3种发酵方式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间隔补料批式发酵可以有效地减弱水解液中抑制因子对菌种的影响,乙醇产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发酵方式,利用酿酒酵母(Saccaromyces cerevisiae 2.535)和嗜鞣管囊酵母(Pachysolen tannophilis ATCC 32728)混合发酵,乙醇产量最终达到14.4g/L,乙醇产率(Yp/s)为0.47g/g,相当于最大理论产率的92.2%。利用酿酒酵母和重组大肠杆菌混合菌种发酵,乙醇产量达到了14.5g/L。对木质纤维素稀酸水解液采用间隔补料批式乙醇发酵方法,可进一步减少抑制剂对乙醇发酵的影响,使发酵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乙醇发酵 混合菌种 补料批式发酵 间隔补料批式发酵
下载PDF
补料发酵工艺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9
作者 蔡谨 孙章辉 +1 位作者 王隽 岑沛霖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8,共7页
综述了补料工艺在发酵工业中应用和研究。介绍了补料发酵工艺及其优点,着重讨论了补料发酵动力学和控制理论研究,以期为补料发酵的应用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补料发酵工艺 发酵工业 工艺 研究 控制理论
下载PDF
Candida krusei的分批培养与补料分批培养生产甘油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军 黄良军 +1 位作者 蔡水洪 叶勤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4,共5页
采用 Candida krusei分批发酵生产甘油 ,因菌体生长阶段形成副产物 ,甘油总得率仅为 0 .377g/ g。生长阶段改用流加培养 ,限制葡萄糖的供应 ,然后补入剩余葡萄糖 ,这样 ,菌体对葡萄糖的得率系数和甘油总得率比分批培养分别提高了 0 .2 5... 采用 Candida krusei分批发酵生产甘油 ,因菌体生长阶段形成副产物 ,甘油总得率仅为 0 .377g/ g。生长阶段改用流加培养 ,限制葡萄糖的供应 ,然后补入剩余葡萄糖 ,这样 ,菌体对葡萄糖的得率系数和甘油总得率比分批培养分别提高了 0 .2 5 8g/ g和 0 .0 5 8g/ g,最终甘油浓度提高了 10 g/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鲁斯假丝酵母 分批培养 补料分批培养 菌体得率系数 甘油 发酵法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