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居港作家叶灵凤的爱国情怀
1
作者 杨长胜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叶灵凤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作家,这种情怀蕴藏于他独特的人生历程和定居香港地区后所著文章之中,集中表现在他为国家无私捐书的善举、对殖民者的义愤之情和浓郁的本土意识等方面。叶灵凤深厚的爱国情怀不仅值得后世推崇,而且积极... 叶灵凤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作家,这种情怀蕴藏于他独特的人生历程和定居香港地区后所著文章之中,集中表现在他为国家无私捐书的善举、对殖民者的义愤之情和浓郁的本土意识等方面。叶灵凤深厚的爱国情怀不仅值得后世推崇,而且积极启示广大作家应该用饱蘸爱国热忱之笔来书写香港地区的美好,让香港地区全社会凝聚在爱国爱港的共同旗帜下,让爱国爱港光荣传统代代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灵凤 无私捐书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香港书录》 《香港方物志》 爱国情怀
下载PDF
汉语哲学核心概念“无我”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
2
作者 何欢欢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相对立的“识”,“无我”就意味着肯定“唯识”。但汉译佛典对此不作区分甚至无法予以区分,因此,作为翻译名相的“无我”以及另一译词“非我”都妨碍了对作为外来义理之“无我”的正确理解。佛教入华之初多用老庄术语翻译佛典,曾以“非身”对译“无我”这一目标概念,“非身”源于老子的“无身”;而后“非身”完全被“无我”所替代,“无我”的本土思想资源应为庄子的“吾丧我”。随着佛教思想渗入中国文化,“无我”又由佛入儒,在词义和用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儒家的“无我”源于孔子“毋我”,但宋明理学家受到佛教义理的浸润,对“我”的理解从私利转化为私利主体,把佛教中以本体论意义为主的“无我”,诠释成儒学体系中表达道德境界为主的名相。“无我”从“汉译”到“汉化”“中国化”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展示了外来语词传播、发展、融入并最终成为汉语哲学本身的一种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非身 吾丧我 毋我 无私
下载PDF
Selfless Scout
3
作者 马爱华 《语言教育》 1988年第2期26-,共1页
Cub Scout① Billy Joe Thomas,of Seattle,is one determinedsalesman.Working daily six-hour shifts(12 hours on weekends)outsidesupermarkets and at bus stops—even in pouring rain②—he sold 801tickets to a regional scout... Cub Scout① Billy Joe Thomas,of Seattle,is one determinedsalesman.Working daily six-hour shifts(12 hours on weekends)outsidesupermarkets and at bus stops—even in pouring rain②—he sold 801tickets to a regional scout show③and won the grand prize:a tr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ZE POURING selfless SCOUT LETTERS deter 捐助人 狄斯
下载PDF
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华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9期106-111,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激励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兵团精神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激励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兵团精神产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兵团创造辉煌的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兵团深化改革交织的关键时期。发挥好兵团精神的价值引领、力量凝聚、精神激励作用对继续履行好兵团屯垦戍边历史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兵团更好更快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艰苦创业 开拓进取
下载PDF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对“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
5
作者 李刚 何婷 程馨琳 《长征学刊》 2023年第6期21-27,108,共8页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重要论断早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但蕴藏着“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内涵。在这一重要论断中,“人民”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无我”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重要论断早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但蕴藏着“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内涵。在这一重要论断中,“人民”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无我”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将二者相结合,对共产党人而言,贯通了魂脉与根脉、汇通了品格与智慧、融通了宗旨与境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无我 人民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志愿者行动伦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长婕 徐进 +2 位作者 徐诚 刘倩 顾爱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第3期332-337,共6页
目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志愿者行动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方法 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志愿者、伦理、研究4个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06年12月至2021年12月(... 目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志愿者行动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方法 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志愿者、伦理、研究4个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06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共15年)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志愿者行动的伦理研究”的文献。经搜索发现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共检索到31篇,最终仅入选23篇。结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志愿者面临的伦理问题复杂多样,志愿者个人伦理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解决相关伦理问题的策略尚不够完善。结论 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志愿者行动的伦理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志愿者行动 生命安全 无私奉献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彭柏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6,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益至上,即志愿者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将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为最高价值目标。从本质上看,公益至上追求的是社会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益至上,即志愿者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将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为最高价值目标。从本质上看,公益至上追求的是社会发展成果能够最大化、最公平地为社会全体成员享用。其价值取向之确立,依据于共享发展理念,依赖于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渴望及基于此形成的公共责任意识。二是无私奉献。本质而言,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奉献与志愿服务具有内在同一性,或者说,奉献是志愿服务的内在规定性,没有奉献就无所谓志愿服务。这就内在地、逻辑地规定了奉献是志愿服务应秉持的最根本的道德理念和应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规范,它要求志愿者不仅具有济世利民的道德情怀,而且具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三是仁爱为怀,即要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自尊心,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具有一种“到心”的道德责任感。四是诚信无妄,即志愿者应真心实意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不应以谎言骗人,不应说一些不能兑现或无用的大话,不应面诺背违、阳非阴是、口惠而实不至,时时事事均要体现求真求实精神,做到对志愿服务事业真心实干、全心全意、精益求精。五是知恩图报,即志愿服务对象在接受志愿服务走出困境后,应出于对社会的感激之情积极回报社会,甚至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这是基于人的社会公益责任和义务而产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长远地看,提倡知恩图报是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 公益至上 无私奉献 仁爱为怀 诚信无妄 知恩图报
下载PDF
江苏红色家书涵养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论析
8
作者 牛绍娜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5-69,共5页
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氛围,影响着党政人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政治生态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具有濡染化人的功能,这决定了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塑的必要性。江苏红色家书蕴含了丰厚的良好政治生态思想资源,如救国... 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氛围,影响着党政人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政治生态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具有濡染化人的功能,这决定了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塑的必要性。江苏红色家书蕴含了丰厚的良好政治生态思想资源,如救国解民、爱国爱家;严管亲属、破除特权;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等,这些珍贵的政治生态思想资源对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育具有滋养作用。为此,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塑需从江苏红色家书中汲取营养,在“内生力”“过滤网”“核心点”等方面着力,分别从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优良家风、提升自我修养等路径培塑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红色家书 政治生态 救国解民 家风培育 大公无私
下载PDF
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中的“天人合一”观研究
9
作者 姬晨卉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孟浩然 叶赛宁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下载PDF
“大公无私”与“公私两无”--对中国传统“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中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但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却造成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多个领域"公私两无"的尴尬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固有缺陷表明:"公"与"私"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公"的维护应当建立在对"私"的认可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不然,"私"之不存,"公"亦难立,"公私两无"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无私 崇公抑私 公私两无
下载PDF
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 被引量:31
11
作者 金生鈜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1-37,共7页
今天的道德价值断裂 ,意味着道德教化理念与方式的偏向 ,反映了中国社会道德伦理教化资源与力量的匮乏。道德强制是一种恶。教育运用强制手段执行某种道德不仅是徒劳的 ,也是不道德的 ,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 。
关键词 道德教化理念 泛道德主义 道德乌托邦 道德教育 道德传统
下载PDF
“无我的身体”:赛博格身体思想 被引量:14
12
作者 欧阳灿灿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6,共7页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解构了西方身体思想的基础,即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身体论和笛卡尔的实体论主体论,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了传统的身体观,提出了一种联结性、伴生性的身体观念,建构了一种"无我"的身体思想。这样,哈...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解构了西方身体思想的基础,即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身体论和笛卡尔的实体论主体论,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了传统的身体观,提出了一种联结性、伴生性的身体观念,建构了一种"无我"的身体思想。这样,哈拉维在梅洛-庞蒂的价值论身体观、福柯的认识论身体观之外又提出了一种本体论的身体思想,其意义在于为身体研究开启了第三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娜·哈拉维 赛博格身体 “无我的身体” 二元对立
下载PDF
藏族民间人观及其意义解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还格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从文化人类学和藏族传统哲学的视角,对藏族民间人观梳理归纳后得出:每个人的个体是由物质性肉体和精神性识体组成的共同体,故本质上没有一个独立实在的自我。这种观念居支配地位,由此引发生命流转不息、众生互为父母等次生观念以及相应... 从文化人类学和藏族传统哲学的视角,对藏族民间人观梳理归纳后得出:每个人的个体是由物质性肉体和精神性识体组成的共同体,故本质上没有一个独立实在的自我。这种观念居支配地位,由此引发生命流转不息、众生互为父母等次生观念以及相应的文化行为。而"个体"和"社会人"则居从属地位,两者趋于合而为一,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附有五尊守护神。为了自身、村社、天下有情众生的福祉,时时对神灵世界进行"等价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人观 无我 意义
下载PDF
关于中国设计境界说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艳 杨文妍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设计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过程中,物境、情境、意境理论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认知与应用策略。方法通过对设计中"三层境界"的研究,明确其与设计本质的关系;通过追寻"物境"、"... 目的探讨设计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过程中,物境、情境、意境理论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认知与应用策略。方法通过对设计中"三层境界"的研究,明确其与设计本质的关系;通过追寻"物境"、"情境"和"意境"的层阶关系,及其在设计中的运用和体现,从物境下的"有我之境"至情境下的"物我观照"、再到意境下的"无我之境"。结论当今时代设计的消费浪潮背景下,寻求设计的意境,主张从设计的"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升华,具有设计伦理意义。这种设计思想与实践对于今后设计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验性。从"境界说"概念、以及物境"用思"、情境"驰思"、意境"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的研究,寻求设计中"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物镜 情境 意境
下载PDF
生成的自我--来自生成论和佛学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怡 李恒威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4期368-376,共9页
当代认知科学的自我研究中,生成论吸收佛学中观派思想,以“关系-过程动力学”存在论重新诠释中道自我观:自我即非一种稳固不变的单一极点,也非全然的无或错觉,而是一种生命维持其组织形式完整性意义上的功能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辩证的... 当代认知科学的自我研究中,生成论吸收佛学中观派思想,以“关系-过程动力学”存在论重新诠释中道自我观:自我即非一种稳固不变的单一极点,也非全然的无或错觉,而是一种生命维持其组织形式完整性意义上的功能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辩证的,因为生命系统的组织形式完整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其自我保持和自我生产的过程中动态地实现的;自创生理论所刻画的(单细胞)操作闭合组织形式是其最简示例。本文探讨了这种“空的同一性”或“无我之我”的一般建构机制,即一种自指或递归的组织形式,或所谓的自我限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生成论 无我之我 操作闭合 自我限定
下载PDF
走出自利与无私的二元对立——现代商业伦理可能性的一种求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汤剑波 蔡小忠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8-102,共5页
被简单化和绝对化的自利和无私的二元分立,必然造成商业原则和道德情操的互相排斥。只有揭去纯粹自利和纯粹无私之幻觉,依据多元化的视角,看到商业伦理的复杂性,商业与伦理才有互相通达的可能。
关键词 自利 无私 复杂性
下载PDF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自我”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晓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15,共6页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己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己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我是整体主义的自我。自我理解的差异构成了人道主义的古今之辩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哲学 无我 自我
下载PDF
试论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红兵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研究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应从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准则出发,开出生态文化观念的新维度;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 研究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应从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准则出发,开出生态文化观念的新维度;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注现实、谋求现实解决途径的主体精神。佛教生态观的建构应以佛教缘起论为理论基石,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俗谛(现实层面)和真谛(精神层面),在当前应着重关注前者。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佛教缘起论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慈悲观、净土观等生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生态观 缘起论 整体论 无我论 生命观 净土观
下载PDF
传统儒家的公私利益观及其现代分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建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传统儒家把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强调其至上性与优先性,要求私人利益作出彻底的妥协与牺牲,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利益与权利意识得以不断解放,传统儒家的公私利益观不可避免... 传统儒家把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强调其至上性与优先性,要求私人利益作出彻底的妥协与牺牲,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利益与权利意识得以不断解放,传统儒家的公私利益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公共利益 私人利益 重义轻利 大公无私
下载PDF
无我与超越——论佛教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斯洪桥 金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5-69,共5页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自我 我见 无我 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