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梓醇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修复的行为学观察与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万东 祝慧凤 +2 位作者 罗勇 谢鹏 周佳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造模后1、4、7、15、21 d,进行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受累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测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种神经行为学评价梓醇治疗组均有改善;其中术后21d,梓醇中、高剂量组受累前肢(左)食物抓取成功率分别为48.7%±5.4%(约相当于基线值72%)和47.3%±4.8%(约相当于基线值70%),与模型组(25.8%±4.1%,约相当于基线值38%)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梓醇对脑缺血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但术后21 d,术后6 h给药组和术后24 h给药组左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脑缺血后延迟给予梓醇治疗仍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结论采用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和左前肢食物抓取功能测定等多种方法,证实梓醇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后两种评价方法更为灵敏;梓醇治疗有效剂量为1~10 mg.kg-1,缺血后24 h给药仍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神经行为学评价 bederson评分 肌力评定 平衡木行走试验 受累前肢食物抓取实验 局灶永久性脑缺血
下载PDF
KA1亚受体在内质网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袁磊 龚济钦 +5 位作者 张海霞 钱诗蕾 徐斌 曾杰 赵娟 禹华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究KA1亚受体的表达上调在内质网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将7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红藻氨酸组(KA组)、衣霉素组(TM)500μg/ml组、TM1000μg/ml组和TM2000μg/ml组,海马内注射KA或不同浓度TM,不同时间段(1、2、3... 目的探究KA1亚受体的表达上调在内质网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将7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红藻氨酸组(KA组)、衣霉素组(TM)500μg/ml组、TM1000μg/ml组和TM2000μg/ml组,海马内注射KA或不同浓度TM,不同时间段(1、2、3、4、5、8、12 h)灌注取脑,灌注取脑前进行Bederson体征评分,全脑切片FJB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KA组第3、4、5、8h和TM2000μg/ml组第4、5小时,Bederson体征评分表明中枢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FJB染色示海马内细胞死亡增加,免疫组化示KA1和P-e IF2α在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海马内注射KA或TM后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中有KA1的表达,在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膜外受体KA1可能首先接受凋亡信号,并向细胞内传导,引起内质网功能紊乱,诱发内质网应激,并进一步促使神经元调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1亚受体 红藻氨酸 衣霉素 内质网应激 糖尿病脑病 海马 脑立体定位 bederson体征评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头针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CD40、CD40L的影响
3
作者 张铭铭 杨杰 杨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4期1989-1993,共5页
目的研究头针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CD40、CD40L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头针电刺激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又根据治疗的时间点不同分为4个亚组(1d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组8只大鼠。头... 目的研究头针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CD40、CD40L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头针电刺激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又根据治疗的时间点不同分为4个亚组(1d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组8只大鼠。头针电刺激组及模型对照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3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第1天起,头针电刺激组给予大鼠针刺干预,取百会穴及大椎穴,以疏密波进行电刺激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在同一时间固定于针刺台,不做处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检测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3组大鼠造模结束清醒后及治疗前后均进行Bederson评分。结果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头针电刺激组较模型对照组Bederson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头针电刺激组中治疗后14d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Bederson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电刺激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CD40、CD40L的表达,从而下调其介导的炎症及免疫分子生物学因素有关,且以治疗14d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大鼠 头针 电刺激 CD40 CD40L bederson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