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d Geometric Model of Extensional Fault–bend Folding 被引量:1
1
作者 ZHENG Xiaoli HE Guangyu +3 位作者 HU Senqing YAO Zewei WANG Hui LIN L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847-1857,共11页
Extensional fault-bend folds, also called rollover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tructures in extensional settings.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blique simple shear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chanism for quantitat... Extensional fault-bend folds, also called rollover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tructures in extensional settings.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blique simple shear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chanism for quantitative modeling of geometric relations between normal faults and the strata in their hanging walls. However, the oblique simple shear has a rather serious issue derived from the shear direction, particularly above convex bends. We use geometric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study the deformation of extensional fault-bend folds on convex ben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ther the fault bends are concave or convex, the shear direction of the hanging wall dips toward the main fault. On this basis, we improve the previous geometric model by changing the shear direction above the convex bends. To illustrate basin history, our model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uter limit of folding instead of the growth axial. Moreover, we propose a new expression for the expansion index that is applicable to the condition of no deposition on the footwall. This model is validated by modeling a natural structure of the East China Sea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sional fault-bend folds shear direction expansion index outer limit of folding EastChina Sea Basin
下载PDF
Effect of Stacking Fault Energy on the Mechanism of Texture Formation during Alternating Bending of FCC Metals and Alloys 被引量:1
2
作者 Natalia Shkatulya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 2013年第2期35-40,共6页
Alternating bending shear stresse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win orientations in the texture of FCC materials with middle and low stacking fault energy (SFE). Only in the stainless steel with a low SFE during alternat... Alternating bending shear stresse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win orientations in the texture of FCC materials with middle and low stacking fault energy (SFE). Only in the stainless steel with a low SFE during alternating bending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cycles components of shear texture {111};{hkl};{001} were formed. Copper (middle SFE), along with orientations of twinning and cubic texture formed orientation of deformation {135}. During alternating bending of aluminum (high SFE), a dynamic recovery occurred. The share of initial cubic tex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umber of cycles of alternating bending and reaches its maximum after three cycles. Share of component of texture Goss increased slightly.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occurred during the first 3 -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CKING fault Energy TEXTURE ALTERNATING bendING
下载PDF
Study of Fault Diagnosis in Bend Axis Piston Pump
3
作者 荆双喜 乔石 +1 位作者 于北勋 方佳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rearck,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B1-107 bend axis piston pump that is wldely ed in mining machinery is studied in the paper, and the study provides ...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rearck,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B1-107 bend axis piston pump that is wldely ed in mining machinery is studied in the paper, and the stud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pump fault diagnesis. The vibration signals of the rault-rree pump and tbe faulty pump have been compared in frequency domaln and it is round that tbere is obvious differeuce in their vibration frequency spectra. The experimento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aults, such as port plate wear and tear and the looseness or ball joint or the conuecting rod, can be effectively detected through vibration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diagnosis frequency spectrum vibration signal bend AXIS PISTON PUMP
下载PDF
某型雷达天线座旋变轴弯曲故障分析
4
作者 程亮 周俊宇 +1 位作者 汪磊磊 周建华 《电子质量》 2024年第3期65-69,共5页
研究对象为机械扫描的多普勒体制机载雷达,采用平板裂缝天线和伺服传动系统实现雷达的波束扫描。天线座是伺服传动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该型天线座已稳定生产多批次,工艺变更后进行了试生产,首件在随机振动验证试验中出现了方位旋变轴... 研究对象为机械扫描的多普勒体制机载雷达,采用平板裂缝天线和伺服传动系统实现雷达的波束扫描。天线座是伺服传动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该型天线座已稳定生产多批次,工艺变更后进行了试生产,首件在随机振动验证试验中出现了方位旋变轴弯曲故障。在分析天线座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给出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地确保了后续批产天线座的质量稳定,对同类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雷达 天线座 旋转变压器 弯曲故障 试验验证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安全阀排放反力分析与处置
5
作者 金永杰 陈瑶池 +3 位作者 王轶栋 陈卫平 张明 陈立龙 《阀门》 2024年第9期1120-1124,共5页
针对某电厂130 t/h高温高压锅炉过热器集箱安全阀(P54100V DN50)超压排放后进口接管弯曲变形的现象,全面分析了产生接管弯曲变形的原因。分析得出导致弯曲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安全阀进出口管道布置不合理,出口排放管道处没有采取有效的支... 针对某电厂130 t/h高温高压锅炉过热器集箱安全阀(P54100V DN50)超压排放后进口接管弯曲变形的现象,全面分析了产生接管弯曲变形的原因。分析得出导致弯曲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安全阀进出口管道布置不合理,出口排放管道处没有采取有效的支撑措施;以及安全阀排气作用力具有冲击载荷的性质,通常需对计算得出的排气作用力F_(y)乘以动载系数ξ,动载系数ξ的取值一般在1.5~2.0之间。通过改进安全阀进/出口管道设计,加大进口管道入口处圆角并缩短直管段长度,增加出口管道弯曲半径,同时在安全阀出口管道增加有效支撑,较好的解决了接管弯曲变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器安全阀 排放反力 弯曲 故障分析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储层预测及成藏主控因素
6
作者 王洪星 韩诗文 +1 位作者 胡佳 潘志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5,共11页
基于钻井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地震等资料,运用模型正演、多参数反演体融合技术等,对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储层分布特征及油气富集条件进行了研究,预测了优质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 基于钻井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地震等资料,运用模型正演、多参数反演体融合技术等,对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储层分布特征及油气富集条件进行了研究,预测了优质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为裂隙式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地震反射特征总体表现为低频、差连续、中强振幅或弱振幅,多参数反演体融合体技术预测的凝灰岩储层“甜点”分布与钻井证实结果的符合率高,凝灰岩储层平均钻遇率达92.8%,气层平均钻遇率为81.0%,其中12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华家构造带与郭家断阶带储层岩性分别以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和含角砾晶屑凝灰岩为主,断裂发育,是2个优质储层发育区。(2)研究区凝灰岩的测井和地震相特征相匹配形成的岩性-岩相模板可有效指导凝灰岩的地震相识别,振幅属性刻画出的火山口相、近火山岩相为有利岩性分布区。(3)研究区发育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3套优质烃源岩厚度均超过300 m,TOC值分别为0.26%~5.08%,0.10%~5.55%,0.10%~9.74%,S1+S2分别为0.24~8.23 mg/g,0.12~18.15 mg/g,0.25~2.86 mg/g,Ro分别为0.6%~1.3%,1.1%~1.6%,1.0%~2.2%,具有丰度高,成熟度中等的特征,为大规模成藏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4)研究区凝灰岩气藏是一套源储侧向对接、高位富集的致密气藏,成藏主要受构造样式、断裂发育程度和供烃窗口控制,其中拉张和伸展作用形成的叠瓦状断弯褶皱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断裂发育程度及供烃窗口的大小决定了气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 地震振幅属性 源储侧向对接 构造样式 断弯褶皱 供烃窗口 模型正演 火石岭组 白垩系 德惠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走滑拉分盆地中断裂发育特征的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
7
作者 李鑫 黄雷 邓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2-1742,共11页
走滑断裂带的发育演化过程与拉分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主断层不同叠置范围下所发育的次级断裂及拉分盆地具不同的规模及形态。前人多利用物理模拟对走滑拉分盆地演化过程及断裂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缺乏对盆地演化过程中断裂变形... 走滑断裂带的发育演化过程与拉分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主断层不同叠置范围下所发育的次级断裂及拉分盆地具不同的规模及形态。前人多利用物理模拟对走滑拉分盆地演化过程及断裂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缺乏对盆地演化过程中断裂变形特征分析及主断层不同叠置程度下断裂演变规律的探讨。本文基于离散元计算软件PFC 2D,模拟了拉分盆地演化过程中走滑主断层在未叠置(underlapping)、侧接(neutral)、叠置(overlapping)三种情况下断裂的几何形态变化特征及其平面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拉分盆地断裂发育经历了从走滑主断层端点处向释压弯曲内部发育、再向外部扩展的过程,且无论走滑主断层叠置程度如何,该规律均有较好体现。此外,断裂发育位置与拉伸区域叠合度高,表明断裂的发育规律对拉分盆地的沉降中心迁移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构造 拉分盆地 断裂发育 释压弯曲 离散元模拟
下载PDF
Modeling of normal faulting in the subducting plates of the Tonga,Japan,Izu-Bonin and Mariana Trenches:implications for near-trench plate weakening 被引量:5
8
作者 ZHOU Zhiyuan LIN Jian ZHANG F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53-60,共8页
The plate flexure and normal faulting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Tonga, Japan, Izu-Bonin and Mariana Trenches are investigated by combining 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of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subducting plate... The plate flexure and normal faulting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Tonga, Japan, Izu-Bonin and Mariana Trenches are investigated by combining 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of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subducting plate. The observed average trench relief is found to be the smallest at the Japan Trench(3 km) and the largest at the Mariana Trench(4.9 km), and the average fault throw is the smallest at the Japan Trench(113 m) and the largest at the Tonga Trench(284 m). A subducting plate is modeled to bend and generate normal faults subjected to three types of tectonic loading at the trench axis: vertical loading, bending moment, and horizontal tensional force. It is inverted for the solutions of tectonic loading that best fit the observed plate flexure and normal faul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trench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 horizontal tensional force(HTF) for the Japan Trench is 33%, 50% and 60%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Mariana, Tonga and Izu-Bonin Trenches, respectively. The normal faults are modeled to penetrate to a maximum depth of 29, 23, 32 and 32 km below the sea floor for the Tonga,Japan, Izu-Bonin and Mariana Trenches, respectivel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pths of relocated normal faulting earthquakes in the Japan and Izu-Bonin Trenches. Moreover, it is argued that the calculated horizontal tensional force is general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bserved mean fault throw, while the integrated area of the reduction in the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is correlated with the trench relief.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HTF plays a key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normal faulting pattern and that plate weakening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trench reli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 fault geodynamic model plate weakening flexural bending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下载PDF
The Features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Zhuangnan Fault Zone
9
作者 Jing Wang Qinghua Chen 《地球科学期刊(中英文版)》 2014年第2期75-84,共10页
关键词 断裂带 机制 边界断层 三维地震解释 相干分析技术 沾化凹陷 几何特征 地震剖面
下载PDF
裂纹故障对盘式拉杆组合转子系统应力重组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王南山 李源 +1 位作者 刘恒 刘意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91-2000,共10页
在含裂纹一般整体转子研究中,难以有效反映裂纹尖端奇异效应及其三维形态特征,同时一维方法难以反映复杂组合转子系统的裂纹故障应力影响范围、系统应力重组情况及对系统整体初始形态的影响。针对上述一些问题,以典型三盘拉杆组合转子... 在含裂纹一般整体转子研究中,难以有效反映裂纹尖端奇异效应及其三维形态特征,同时一维方法难以反映复杂组合转子系统的裂纹故障应力影响范围、系统应力重组情况及对系统整体初始形态的影响。针对上述一些问题,以典型三盘拉杆组合转子系统为例,研究了三维裂纹故障对复杂拉杆组合转子系统应力重组及整体弯曲形态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基于三维有限元方法,采用三维等参奇异裂纹有限元建模技术和三维有限软件,建立了三维裂纹子模型及系统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分析了裂纹及其深度变化对此类组合转子系统的应力分布重组及整体弯曲特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实验方法,验证了裂纹对此类系统整体初始弯曲特性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盘式拉杆组合转子系统裂纹故障的产生会使得裂纹位置区域局部柔性增强,系统的主要界面及系统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且重组,系统应力分配不均匀,且呈现不对称性,转子整体弯曲形态发生变化;在裂纹深度较浅(0.5 mm)时,裂纹诱发的转子附加弯曲效应并不明显;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系统应力分布重组和附加弯曲越趋于严峻,当裂纹深度较深(1.5 mm或2.5 mm)时,裂纹诱发的转子附加弯曲效应较为突出。该研究对此类复杂组合转子系统的静动力学特性的精确分析和裂纹引发的异常振动原因的探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杆组合转子系统 应力分布重组分析 三维裂纹故障 整体弯曲特性 三维有限元 接触界面应力
下载PDF
基于故障树的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管亚彬 孙伟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23年第4期75-79,共5页
液压产品(包括液压元件和系统)属于复杂系统。本文提供一种分析液压系统可靠性的方法,用于找出其故障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故障树分析法。以卷板机液压系统为例,使用该方法可找到其系统设计的薄弱环节,为液压系统设计改进提供依据,并... 液压产品(包括液压元件和系统)属于复杂系统。本文提供一种分析液压系统可靠性的方法,用于找出其故障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故障树分析法。以卷板机液压系统为例,使用该方法可找到其系统设计的薄弱环节,为液压系统设计改进提供依据,并方便后续使用过程中对制造工艺过程、维修管理和故障分析中所发生的问题进行原因探究和分析,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 故障树 卷板机 失效率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功成 徐宏 +1 位作者 刘和甫 朱德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14,共6页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特大型裂陷盆地之一,其演化依次为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压陷期。在此过程中有三次构造反转,第一次发生于裂谷期为负反转,与断陷的形成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发生于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为正反转,使盆地原型改...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特大型裂陷盆地之一,其演化依次为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压陷期。在此过程中有三次构造反转,第一次发生于裂谷期为负反转,与断陷的形成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发生于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为正反转,使盆地原型改造。负反转是早期的冲断层(系)再活动顺倾向上盘下滑。正反转过程与其相反并形成断弯和断展褶皱。松辽盆地前新生代构造格架在第三次反转中形成,平面上沿北北东-北东方向成带、变形强度自东而西、自南而北减弱,且与油气田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断弯褶皱 断展褶皱 油气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几何弯曲断层活动性的模拟 被引量:12
13
作者 薛霆虓 傅容珊 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09-2518,共10页
运用有限元法建立大尺度几何弯曲断层(长约750 km)的二维模型,并利用接触单元技术模拟断层间的作用,模拟了几千年时间尺度内走滑断层的活动,探讨了具有一定几何形态断层对断层系统活动的影响.几何弯曲的断层导致了应力的集中,而且在断... 运用有限元法建立大尺度几何弯曲断层(长约750 km)的二维模型,并利用接触单元技术模拟断层间的作用,模拟了几千年时间尺度内走滑断层的活动,探讨了具有一定几何形态断层对断层系统活动的影响.几何弯曲的断层导致了应力的集中,而且在断层的地震事件中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是也为孕育大震提供了条件.和平直断层的模拟结果比较得知,断层的儿何弯曲不仅影响地震破裂长度、改变了地震滑移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能量释放的空间位置,改变了地震轮回周期.此外,弯曲断层应力的不均匀也使主震前往往有前震发生.另外通过模拟可以看出.弯曲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地震,使得地震一频次曲线偏离GR公式,说明了对单个断层而言,特征地震可能更能体现断层的地震活动,这对我们进行地震预测和危险性分析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弯曲断层 有限元 断层活动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剑 卢华复 +1 位作者 于景宗 王胜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2,共4页
在前陆盆地逆冲带中发育两种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样式: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利用断层相关褶皱 的下伏断层和上覆褶皱之间的角度参数存在的函数关系,可以对自然构造横剖面的构造解释进行检验。由于在时间地震剖 面下的构造图... 在前陆盆地逆冲带中发育两种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样式: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利用断层相关褶皱 的下伏断层和上覆褶皱之间的角度参数存在的函数关系,可以对自然构造横剖面的构造解释进行检验。由于在时间地震剖 面下的构造图形由于产生变形而与实际的自然构造有一定的偏差,这会影响几何学模型检验的有效性,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校正。通过地震速度谱将时间地震剖面转化为深度地震剖面,然后利用几何学关系对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剖面进 行了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地震剖面 构造解释 前陆盆地 地震速度 构造样式 几何学 利用 发育 应用
下载PDF
构造活动模式变化对b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顺云 刘力强 +1 位作者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23,共7页
借助新型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构造活动模式转变对b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第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加载方向使构造活动模式从挤压型雁列变为拉张型雁列,得出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第二个实验通过持续加载使拉张型雁列变为拐折断... 借助新型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构造活动模式转变对b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第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加载方向使构造活动模式从挤压型雁列变为拉张型雁列,得出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第二个实验通过持续加载使拉张型雁列变为拐折断层,与第一个实验类似,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说明b值可能蕴含有构造活动模式的某些特征,有可能成为分析区域构造活动模式的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b值 构造活动模式 雁列断层 拐折断层
下载PDF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 被引量:5
16
作者 贾东 卢华复 +3 位作者 魏东涛 陈竹新 贾承造 魏国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7-755,共9页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体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陷;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行为 断弯褶皱 断展褶皱 油气运移 流体运移 断层封堵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新疆皮山M_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一次褶皱地震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传勇 李金 +5 位作者 刘建明 胡伟华 吴国栋 常想德 姚远 向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2-355,共14页
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皮山逆断裂-褶皱带上,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以地层的褶皱弯曲为主,在背斜顶部发育的一系列正断层是背斜顶部局部拉张应力产生的弯矩断层。根据皮山地震应急科考资料,结合精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信息、震... 皮山M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皮山逆断裂-褶皱带上,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以地层的褶皱弯曲为主,在背斜顶部发育的一系列正断层是背斜顶部局部拉张应力产生的弯矩断层。根据皮山地震应急科考资料,结合精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信息、震源机制解和深部石油剖面等资料认为,皮山MS6.5地震是1次逆冲型破裂事件。本次地震在地表没有产生明显的地震断层,但在背斜顶部形成多条与背斜走向一致的地裂缝;这些裂缝是地震致使背斜隆升褶皱,在背斜地层转折部位弯曲褶皱幅度最大的地带产生的构造裂缝,是背斜活动的直接反映;本次地震属于1次典型的褶皱地震。西昆仑山前的构造变形以上地壳地层的缩短和增厚为主,地震孕育模型属于典型的薄皮推覆构造,本次地震发生在推覆体前缘的皮山背斜上,推覆体根部断裂尚未发生破裂,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S6.5地震 西昆仑 弯矩断层 褶皱地震
下载PDF
拐折断层黏滑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郭彦双 马瑾 云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5,共10页
采用位移、应变和声发射等测量手段,研究了预置5°拐折断层的房山花岗岩样品的黏滑过程,分析了不同加载速率下5°拐折断层失稳的黏滑特征及相关物理场的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5°拐折断层的黏滑周期与加载速率在数值上... 采用位移、应变和声发射等测量手段,研究了预置5°拐折断层的房山花岗岩样品的黏滑过程,分析了不同加载速率下5°拐折断层失稳的黏滑特征及相关物理场的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5°拐折断层的黏滑周期与加载速率在数值上呈负对数相关关系;2)在不同的加载速率下,大多数的5°拐折断层失稳是双震事件,2次子事件的间隔时间大多在100~200ms之间;3)采用不同的观测手段,即使采样速率一致,其临震响应也存在差异性,如断层失稳前沿断层的应变测量结果呈现明显的应变弱化,断层位移则未见明显的变化;4)断层黏滑过程中的声发射事件呈现明显的沿断层迁移的特征。认识强震的发生机理和余震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断层失稳过程的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折断层 黏滑过程 双震事件 物理场
下载PDF
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区的活动断裂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安 杨晓平 +1 位作者 黄伟亮 伊力亚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9-803,共15页
逆断裂-背斜是天山地区一种重要构造形式。对逆断裂-背斜区中的活动断裂和背斜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形成机制的探讨,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系统。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是盆地北缘断裂向盆地内扩展的新生逆断裂-... 逆断裂-背斜是天山地区一种重要构造形式。对逆断裂-背斜区中的活动断裂和背斜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形成机制的探讨,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系统。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是盆地北缘断裂向盆地内扩展的新生逆断裂-背斜。背斜主逆断裂以30°左右的倾角向盆内逆冲,现今构造运动强烈。通过对哈尔莫敦背斜航片解译和陡坎剖面测量以及对断层的探槽开挖,认识到在横穿背斜河流的各级阶地(地貌面)上,形成了3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断裂,分别为背斜前翼(南翼)前的主逆断裂、背斜前翼(南翼)上的反冲逆断裂和背斜顶部的弯矩正断裂。主逆断裂在T1阶地上形成了3条断层陡坎,高度分别为4m、0.8m和1.8m;在T2阶地上只形成1条16m的高陡坎。反冲逆断裂在T2阶地面上形成了2~4条反向陡坎,高度可达4m。弯矩正断裂在背斜顶部除T1以外的各级阶地上形成了最多10条的陡坎,单条陡坎高度可达14.5m。阶地越老,断层陡坎总高度也越大。分析3种断裂的成因认为:主逆断裂控制着哈尔莫敦背斜的发育;反冲逆断裂协助释放挤压应力,反冲逆断裂和主逆断裂之间部分被挤出;变形背斜褶皱核部顶端产生局部张应力环境,形成弯矩正断裂。反冲断裂和主逆断裂属于同期发育,但二者规模相差数倍,弯矩正断裂与褶皱变形同期发育,伴随着褶皱变形的起始,同步开始由背斜顶面向下逐步扩展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 弯矩断裂 反冲断裂 活动背斜 形成机制 焉耆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山系构造隆起的地貌表现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世民 丁锐 +1 位作者 毛昌伟 吕志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1-802,共12页
龙门山山系是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体现,是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动力学过程的窗口。龙门山隆升机制研究因而成为青藏高原地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形成了地壳缩短与下地壳管道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的讨论期待着对龙门... 龙门山山系是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体现,是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动力学过程的窗口。龙门山隆升机制研究因而成为青藏高原地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形成了地壳缩短与下地壳管道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的讨论期待着对龙门山隆升特征作出更深入地认识。夷平面与河流地貌忠实地记录了山地隆升的过程,其形态能够客观地反映山地隆升的几何特征。文章通过数字高程资料分析了龙门山地区的第三纪夷平面,并沿横穿龙门山的大渡河流域测量了河流阶地、山麓剥蚀面及其同期宽谷地貌。夷平面、宽谷地貌与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显示,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山系一方面相对东侧四川盆地发生显著的冲断式隆升,隆起幅度达4500m左右;同时相对青藏高原腹地发生了一定的挠曲式隆升,挠曲的枢纽大致沿龙日坝断裂带展布,隆起幅度为500m至1000m,即龙门山山系的构造隆升由东翼的冲断作用与西翼的挠曲作用联合完成,龙门山山系因而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一道地形屏障。文章最后讨论了导致龙门山山系拱曲冲断作用的可能因素,包括上地壳的断弯褶皱作用、下地壳物质上涌作用和地表侵蚀导致的重力均衡效应。鉴于沿龙门山隆升带东西两翼发现了纵向逆冲断裂或逆走滑断裂,而没有发现纵向张性构造,推断断弯褶皱可能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门山 夷平面 宽谷 河流阶地 拱曲 冲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