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及谷氨酰胺对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玉玉 张军 +3 位作者 郑鹏远 李付广 刘志强 陈东晖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和谷氨酰胺对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歧杆菌干预组、酪酸梭菌干预组、谷氨酰胺干预组、联合干预组6组。采用避水实验构建小鼠应激模型。...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和谷氨酰胺对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歧杆菌干预组、酪酸梭菌干预组、谷氨酰胺干预组、联合干预组6组。采用避水实验构建小鼠应激模型。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含量,评价小鼠肠道通透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小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浆D-乳酸和DA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双歧杆菌、酪酸梭菌、谷氨酰胺及联合干预后,小鼠血清D-乳酸和DAO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且联合干预组下降最明显(F=5.950,13.214,P<0.001)。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各干预组小肠、结肠组织中的ZO-1、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升高,联合干预组的表达量最高(小肠:F=741.007,511.112,291.083,607.764,P<0.001;结肠:F=527.769,411.688,1 244.748,583.786,P<0.001)。结论:在慢性应激条件下,小鼠肠道功能紊乱、通透性增高,双歧杆菌联合谷氨酰胺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酪酸梭菌 谷氨酰胺 肠黏膜屏障 小鼠 慢性应激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RH对消化道的耐受性及其微胶囊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军 张丽末 +3 位作者 桂萌 刘蕾 郭秀锋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4-21,共8页
采用耐胃酸、耐胆盐、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的独立影响实验和连续模拟消化道实验考察动物双歧杆菌对消化道环境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RH经各独立实验后活菌数仍保持在10~7 CFU/mL,经连续模拟消化道实验后活菌数为10~6 CFU/mL。... 采用耐胃酸、耐胆盐、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的独立影响实验和连续模拟消化道实验考察动物双歧杆菌对消化道环境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RH经各独立实验后活菌数仍保持在10~7 CFU/mL,经连续模拟消化道实验后活菌数为10~6 CFU/mL。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动物双歧杆菌RH微胶囊壁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RH最佳冻干保护剂各组成质量分数分别为甘油10%、海藻酸钠0.5%、乳清蛋白1.5%、阿拉伯胶1.25%和大豆卵磷脂1.25%,该条件下制备的冻干微胶囊活菌数为1.80×10^(12) CFU/g,平均包埋效率为96.04%。结论:动物双歧杆菌RH对人工模拟消化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经壁材优化后制备的冻干微胶囊有较高的活菌数和较好的肠溶性。本研究为动物双歧杆菌RH益生菌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RH 消化道逆环境 冻干微胶囊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群体感应合成调控行为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国荣 任桂美 +1 位作者 李雪 王成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1-166,共6页
bifidocin A是由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BB04代谢合成的一种新型广谱高效细菌素。为探讨该细菌素的群体感应合成调控行为,本研究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及细菌素抑菌活性变化规律,分析菌体密度和细菌素合成的相关性;基于低产细... bifidocin A是由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BB04代谢合成的一种新型广谱高效细菌素。为探讨该细菌素的群体感应合成调控行为,本研究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及细菌素抑菌活性变化规律,分析菌体密度和细菌素合成的相关性;基于低产细菌素培养模型体系的构建,检测发酵上清液中是否存在群体感应自诱导肽,判断是否存在细菌素合成相关群体感应系统;并通过对发酵上清液中自诱导肽进行提纯和分子质量测定,初步明确其分子特性。结果表明,当菌体细胞达到活菌数为7.31(lg(CFU/m L))时,细菌素才开始合成;发酵过程中,菌体密度与细菌素的合成呈现正相关性;成功构建了低产细菌素培养模型体系,其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7℃、培养基起始pH 5、培养基浓度1/10改良MRS(Man Rogosa Sharpe)培养基、接种量1%、培养时间24 h;基于此模型体系,确定发酵上清液中确实存在可以诱导细菌素合成的自诱导肽,细菌素bifidocin A的合成是受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的;通过对发酵上清液进行超滤管筛分、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提纯,获得了高纯度自诱导肽样品;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测定其分子质量为3 587.253 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双歧杆菌 群体感应 自诱导肽 合成 调控
下载PDF
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晓蔚 丁洁 +1 位作者 王炜 贾力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 ]选择一种适用于微生态制剂中的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 [方法 ]用改良BBL、MRS、改良TJA等选择性培养基和平板厌氧胶法对双歧杆菌进行检测 ,同时观察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三种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结果 ]在改良BBL培养基上双歧杆... [目的 ]选择一种适用于微生态制剂中的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 [方法 ]用改良BBL、MRS、改良TJA等选择性培养基和平板厌氧胶法对双歧杆菌进行检测 ,同时观察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三种培养基上生长情况。 [结果 ]在改良BBL培养基上双歧杆菌生长良好 ,乳酸杆菌不生长。 [结论 ]该培养基用于微生态制剂中双歧杆菌计数操作简便、有效 ,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计数 培养基 研究 改良BBL
下载PDF
菊芋在脱脂乳中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纪录 贾英民 +2 位作者 马雯 李英军 田洪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56-257,共2页
以菊芋粉为材料 ,以长双歧杆菌 (Blm)和两歧双歧杆菌 (Bbm)为实验菌株 ,研究菊芋在脱脂乳中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以期为进一步开发菊芋资源和研制双歧杆菌酸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脱脂乳中加入 3%的菊芋粉 ,凝乳时间有所缩短 ,... 以菊芋粉为材料 ,以长双歧杆菌 (Blm)和两歧双歧杆菌 (Bbm)为实验菌株 ,研究菊芋在脱脂乳中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以期为进一步开发菊芋资源和研制双歧杆菌酸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脱脂乳中加入 3%的菊芋粉 ,凝乳时间有所缩短 ,在接种 Blm的脱脂乳中缩短了 0 .9h,在接种 Bbm的脱脂乳中缩短了 1.1h。在脱脂乳中添加 3%的菊芋粉后 ,明显促进了菌体产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脱脂乳 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酸奶
下载PDF
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对人胃癌影响的初步病理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英 王晓熙 +4 位作者 沈宾鸿 丁艾妮 倪海东 王喜安 金冠球 《海军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 (ETB 2 )经胃癌患者服用后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MVD)值、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活性表达 ;评价ETB 2抑制胃癌微血管生长的效果。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常规染色方法对 2 0例晚... 目的 :观察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 (ETB 2 )经胃癌患者服用后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MVD)值、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活性表达 ;评价ETB 2抑制胃癌微血管生长的效果。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常规染色方法对 2 0例晚期胃癌进行病理检测 ,结合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分析 ,重点观测服药后癌组织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和MVD值、PCNA活性表达。结果 :2 0例服药组与 2 3例未服药组比较 ,癌组织显现出具特异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主要有 :①坏死灶形成 ;②微脓疡形成 ;③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MVD值显著减少 (P <0 .0 5 )、PCNA活性极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ETB 2口服制剂可抑制晚期胃癌组织血管新生 ,致癌组织发生显著的缺血性改变 ,并降低癌细胞增殖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抑素 双歧杆菌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欣煜 徐萍 刘素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3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77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35例)与观察组(142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观察组给予...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77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35例)与观察组(142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平均每日下降幅度及下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的治疗方式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茵栀黄口服液 新生儿 母乳性黄疸 临床 效果
下载PDF
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秋雪 刘晓婵 +4 位作者 朱宗涛 万峰 孙思睿 贾芳芳 孟祥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4,共7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的多样性,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哈尔滨地区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双歧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基因(heat-shock protein 60,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分析及随机扩... 本研究旨在分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的多样性,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哈尔滨地区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双歧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和热应激蛋白60基因(heat-shock protein 60,hsp60)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株,利用同源性分析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一步分析长双歧杆菌多态性。实验从11个婴儿体内分离得到18株厌氧的细菌菌株,经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测序及hsp60测序实验发现,其中7株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3株为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RAPD和MLST结果表明:7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为6个基因型,3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为2个基因型,上述结果说明不同人源婴儿粪便长双歧杆菌基因型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 热应激蛋白60基因(hsp60)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
9
作者 刘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9期3581-3583,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108例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多烯磷脂酰...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108例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GPT)]、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较对照组(74.07%)高(P<0.05)。治疗后,两组GOT、T-Bil、GPT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GOT、T-Bil、G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肠杆菌水平均降低,肠球菌、双歧杆菌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与对照组(7.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NAFLD可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肠道菌群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肝功能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蒙脱石散配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时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24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配合双歧三联活菌片在小儿腹泻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应用蒙脱石散配合双歧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仅应用蒙脱石散进...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配合双歧三联活菌片在小儿腹泻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应用蒙脱石散配合双歧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仅应用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和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并统计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应用蒙脱石散配合双歧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00%,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退烧时间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蒙脱石散配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确切,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更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散 双歧三联活菌片 小儿腹泻
下载PDF
福氏志贺菌IpaC基因-双歧杆菌重组活疫苗的构建与研究
11
作者 宋彬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5期147-149,共3页
目的构建重组福氏志贺菌IpaC-双歧杆菌融合基因活疫苗。方法通过PCR法获取福氏志贺菌(2457T)的侵袭性基因IpaC,经连接酶连接到p ET32a从而构建pET32a-ipa C重组表达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双歧杆菌进行表达,用Western Blot鉴定表达的融合... 目的构建重组福氏志贺菌IpaC-双歧杆菌融合基因活疫苗。方法通过PCR法获取福氏志贺菌(2457T)的侵袭性基因IpaC,经连接酶连接到p ET32a从而构建pET32a-ipa C重组表达质粒,用电穿孔法导入双歧杆菌进行表达,用Western Blot鉴定表达的融合蛋白。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约31 kbp的IpaC基因,双切酶证实Ipac基因成功连接到pET32a中,并且成功导入双歧杆菌,顺利表达出占细菌蛋白的6.1%左右可溶性融合蛋白,经镍离子柱纯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出现在63 KDa处,说明该蛋白是所要表达的融合蛋白。结论 pET32a-ipaC重组表达质粒导入双歧杆菌后,可以有效表达毒力蛋白IpaC,为下一步研究重组活疫苗在动物体内免疫原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志贺菌 重组疫苗 构建 质粒 IPAC 双歧杆菌
下载PDF
发酵乳中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婷 韩辉 +2 位作者 刘波 李辉 程池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7-412,共6页
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蒙牛冠益乳酸奶中选择性分离得到2种乳酸菌,表型特征检测初步确定目标菌株BB-12,该菌株符合双歧杆菌属特征描述。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atpD基因序列分析,多相鉴定表明:菌株BB-12为... 采用改良MRS培养基从蒙牛冠益乳酸奶中选择性分离得到2种乳酸菌,表型特征检测初步确定目标菌株BB-12,该菌株符合双歧杆菌属特征描述。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atpD基因序列分析,多相鉴定表明:菌株BB-12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atpD基因序列比16S rDNA序列在动物双歧杆菌亚种水平鉴定上有更好的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 atpD基因 改良MRS培养基 多相鉴定 BIOLOG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of rice fermented food using root of Asparagus racemosus as herbal starter and assessment of its nutrient profle
13
作者 Papan Kumar Hor Debabrata Goswami +3 位作者 Kuntal Ghosh Miklós Takó Suman Kumar Halder Keshab Chandra Mondal 《Systems Microbi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2022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The popularity of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products is based on their healthiness.The addition of a starter brings consistent,desirable,and predictable food changes with improved nutritive,functional,and sensory qua... The popularity of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products is based on their healthiness.The addition of a starter brings consistent,desirable,and predictable food changes with improved nutritive,functional,and sensory qualities.The addition of a mixture of plant residues as a starter or source of microbes is an age-old practice to prepare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and beverages,and most of the reported data on traditional foods we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nal product.The contribution of an individual starter component(plant residue)is not experimentally substantiated for any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but this data are very essential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n efective starter.In this study,Asparagus racemosus,which used as a common ingredient of starter for preparation of rice fermented food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was used as a starter for the preparation of rice fermented food under laboratory scale,and its microbial and nutrient profle was evaluated.The fermented product was a good sour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Bifdobacterium sp.,yeast,etc.The food product was acidic and enriched with lactic acid and acetic acid with titratable acidity of 0.65%.The content of protein,fat,minerals,and vitamins(water-soluble)was considerably improved.Most notably,oligosaccharide(G3-matotriose),unsaturated fatty acids(ω3,ω6,ω7,andω9),and a pool of essential and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were enriched in the newly formulated food.Thus,the herbal starter-based rice fermented food would provide important macro-and micronutrients.They could also deliver large numbers of active microorganisms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health.Therefore,the selected plant part conferred its suitability as an efective starter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ealthier rice-based food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fermentation STARTER Asparagus racemosus LAB bifdobacterium spp. Macro-and micronutrie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