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assifications of mandibular canal branching:A review of literature
1
作者 Mauricio Augusto Aquino Castro Manuel Oscar Lagravere-Vich +2 位作者 Tania Mara Pimenta Amaral Mauro Henrique Guimaraes Abreu Ricardo Alves Mesquita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5年第12期531-537,共7页
AIM: To gather existing radiographic classifications of mandibular canals branching, considering the criteria on which these were based.METHODS: The search for studies on mandibular canals based on imaging exams inclu... AIM: To gather existing radiographic classifications of mandibular canals branching, considering the criteria on which these were based.METHODS: The search for studies on mandibular canals based on imaging exams included literature review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prevalence, descriptive studies, or case reports. An electronic search in the MEDLINE(Ovid SP), Pub Med, EMBASE(Ovid SP), Web of Science(Thompson Reuters), and Scopus(Elsevier) databases was performed, as well as a manual evaluation of the references of the selected articles. Combinations of key words were placed in each database. No restrictions were imposed regarding the year of publication or language. References collected in duplicate were removed by the authors. A table was drawn up, containing the included studies and respective interest data.RESULTS: Six classifications of mandibular canals branching were selected for the present literature review. Four were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radiographic exams, and two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tomographic exams. Three-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found in the least number of exams, comparatively to two-dimensional studies. The prevalence of mandibular canal branching varied from 0% to 38.75% in the works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exams, while those found inthree-dimensional exams ranged from 15.6% to 65%. The studies were mostly referred to branches that began in the mandibular ramus. Just one classification considered the branches that began in the mandibular body region.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exams appear to be the best method to view mandibular canal branching.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determine its true prevalence and questions concerning to assoc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mandibular canal bifid mandibular canal Dental radiography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下载PDF
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毅 张巧红 韩晓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管分支发生的概率及其类型。方法选取拍摄CBCT影像的216例(女104例,男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BCT的下颌管分支影像进行观测并进行分类。结果 216例(432侧)患者中,39例(18.06%)50侧(11.57%)观测到下颌...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管分支发生的概率及其类型。方法选取拍摄CBCT影像的216例(女104例,男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BCT的下颌管分支影像进行观测并进行分类。结果 216例(432侧)患者中,39例(18.06%)50侧(11.57%)观测到下颌管分支,其中女18例(17.31%),男21例(18.75%)。下颌管分支分为4类,第Ⅰ类17侧(3.94%),第Ⅱ类11侧(2.55%),第Ⅲ类20侧(4.63%),第Ⅳ类2侧(0.46%)。结论 CBCT对下颌管分支的检出率较高,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进行下颌手术时应注意下颌管分支这一解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分支 锥形束CT 解剖学 放射影像学
下载PDF
下颌神经管结构、位置与分支的CBCT影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邵俊杰 倪洁丽 +2 位作者 李琥 李强 马俊青 《口腔生物医学》 2018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像技术,研究下颌神经管的结构、位置及分支。方法:收集160例正常人群的CBCT下颌骨扫描数据,观测下颌神经管在下颌体的位置、下颌神经管在下颌第三磨牙至颏孔之间的分支情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像技术,研究下颌神经管的结构、位置及分支。方法:收集160例正常人群的CBCT下颌骨扫描数据,观测下颌神经管在下颌体的位置、下颌神经管在下颌第三磨牙至颏孔之间的分支情况、与下颌后牙的三维位置关系。结果:下颌神经管从第三磨牙到第二前磨牙的直径平均为2.98 mm。9.38%的下颌神经管出现前襻,平均深度在12.86 mm以下。7.5%的第三磨牙与下颌管接触。下颌神经管中分支率为28.44%。结论:CBCT影像有助于确定下颌管的结构、位置及分支,可避免或减少治疗中的下颌神经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神经管 分支 前襻 下颌第三磨牙
下载PDF
双下颌管的CBCT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晓莉 刑一栋 +1 位作者 吕成奇 邹德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 :应用CBCT对下颌骨双下颌管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统计其发生概率,为下颌后牙区种植及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病人200例,征得患者同意登记个人信息并拍摄CBCT。观察患者有无... 目的 :应用CBCT对下颌骨双下颌管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统计其发生概率,为下颌后牙区种植及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病人200例,征得患者同意登记个人信息并拍摄CBCT。观察患者有无双下颌管,描述其走行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下颌管发生率为29.5%,并发现三分支下颌管2例。下颌管分支根据走行方向分成3类:磨牙管、颊舌侧管、前行管。其中磨牙管发生率为20%,颊舌侧管发生率为8%,前行管发生率72%。结论:经CBCT观察发现,双下颌管有较高发生率,在下颌后区进行种植术等各种手术治疗前应拍摄CBCT,警惕双下颌管的存在,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颌管 变异 CBCT 磨牙管
下载PDF
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观测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鑫 王承煜 +1 位作者 王珏 范亚伟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900-904,共5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管分支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400例(共800侧下颌骨)山西地区成年人,拍摄CBCT后对下颌管分支的出现情况及其长度、直径和角度进行测量分析...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管分支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400例(共800侧下颌骨)山西地区成年人,拍摄CBCT后对下颌管分支的出现情况及其长度、直径和角度进行测量分析,探究性别、左右侧及各年龄层对下颌管分支的影响.结果400例患者中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40.75%(163/400),共发生于248侧(31.0%)下颌骨中.下颌管分支的分型中,磨牙后管、牙管、前行管和颊舌侧管的比例分别为45.97%、23.39%、28.63%和2.02%,下颌管分支的直径平均为(1.18±0.36)mm,长度平均为(12.58±4.72)mm,与下颌管主干的夹角平均为42.46°±18.14°.结论山西地区成年人群的下颌管分支发生率较高,尤其在磨牙后区较常见,在行下颌后牙区外科手术前,建议拍摄CBCT预估风险,避免发生术中损伤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分支 锥形束CT 发生率 磨牙后管
下载PDF
基于CBCT的西南地区汉族人双下颌管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余蕾 朱钢 《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713-716,共4页
目的利用CBCT分析西南地区汉族人双下颌管发生的概率及各型双下颌管的形态学特征,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口腔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2016年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拍摄CBCT的汉族患者300例,观察患者有无双下颌管,描述其形... 目的利用CBCT分析西南地区汉族人双下颌管发生的概率及各型双下颌管的形态学特征,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口腔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2016年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拍摄CBCT的汉族患者300例,观察患者有无双下颌管,描述其形态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西南地区汉族人双下颌管的发生率为19.33%。其中,磨牙后管占比最高(58.75%),其次为根尖管(23.75%)和前行管(15.00%),颊舌向管最少(2.50%)。结论基于CBCT的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汉族人双下颌管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各型分支存在形态学差异,临床工作中需重视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颌管 形态学 CBCT 中国西南地区 汉族人
下载PDF
分叉下颌神经管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庭庭 刘亚林 李长义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365-368,共4页
分叉下颌神经管(Bifid Mandibular Canal,BMC)是下颌神经管的一种常见变异,因其主要位于下颌骨升支,磨牙区及磨牙后区,涉及下颌第三阻生齿拔除、种植体植入术、自体骨移植、根管治疗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等操作时易发生下牙槽神经损... 分叉下颌神经管(Bifid Mandibular Canal,BMC)是下颌神经管的一种常见变异,因其主要位于下颌骨升支,磨牙区及磨牙后区,涉及下颌第三阻生齿拔除、种植体植入术、自体骨移植、根管治疗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等操作时易发生下牙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口腔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因高分辨率及图像精确能够清晰显影颌骨解剖结构,而通过锥形束CT检测到分叉下颌神经管的发生率约为10.2%-65%^([1-9]),且分叉下颌管之磨牙管在CBCT中的发生率与尸体解剖的发生率基本一致^([10]),因此可见CBCT可以准确的判断分叉下颌管,明确其位置、走向。本文对分叉下颌神经管的发生原因,分型及检测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其临床的指导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下颌管 锥形束CT 发生率 下牙槽神经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基于CBCT及Simplant软件对下颌管分支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晓波 赵君 +2 位作者 刘娜 郝新河 叶虎 《中国医疗美容》 2023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通过CBCT观察分析安徽中部地区汉族人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方法 对2018年-2022年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行CBCT检查的412例患者共824侧下颌管进行观察,统计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结果 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29.94%。结论 合肥及周边地... 目的 通过CBCT观察分析安徽中部地区汉族人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方法 对2018年-2022年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行CBCT检查的412例患者共824侧下颌管进行观察,统计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结果 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29.94%。结论 合肥及周边地区汉族人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较高,在下颌后牙区行手术时,应拍摄CBCT,以防损伤下颌管分支的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下颌管分支 变异 发生率 CBCT
下载PDF
维吾尔族成人下颌神经管在CBCT中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涌昕 姚志涛 阿地力.莫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目的利用CBCT初步探讨维吾尔族成年人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发生率及分型。方法收集2014~2016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维吾尔族患者214例,利用CBCT评估其下颌管及有无分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4例(428侧)维吾尔族患者,5... 目的利用CBCT初步探讨维吾尔族成年人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发生率及分型。方法收集2014~2016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维吾尔族患者214例,利用CBCT评估其下颌管及有无分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4例(428侧)维吾尔族患者,51例(23.8%)观察到下颌管分支,其中女31例(14.48%),男20例(9.34%)。发现下颌管双分支1例,最为常见的下颌管分支为前行管(第Ⅲ类),发生率为8.88%;其次是磨牙管(第Ⅰ类),发生率为8.41%;牙管(第Ⅱ类),发生率为4.67%;最后是颊舌管(第Ⅳ类),发生率为1.87%。结论利用CBCT能够很好地观察下颌管有无分支这一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解剖学 下颌管 下颌管分支 下颌第三磨牙
下载PDF
下颌双神经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晓莉 邹德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74-378,共5页
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应用于口腔部位的三维成像,是近年来口腔医生关注的热点,常被应用于口腔种植学。下颌后区是种植的重要部位,同时也是双神经管变异的常发地带。本文综述了下颌双神经管的分类,运用CBCT研究... 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应用于口腔部位的三维成像,是近年来口腔医生关注的热点,常被应用于口腔种植学。下颌后区是种植的重要部位,同时也是双神经管变异的常发地带。本文综述了下颌双神经管的分类,运用CBCT研究的新进展,对其存在的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双神经管 变异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成人下颌磨牙后管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腾 冯红超 +2 位作者 王朝辉 邵敏 余鑫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893-896,共4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CT (CBCT)探究成人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总结磨牙后管存在分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各位点间线性距离。方法系统随机抽取2017-2019年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拍摄的500例患者数据,所取样本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后纳入分析,观... 目的使用锥形束CT (CBCT)探究成人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总结磨牙后管存在分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各位点间线性距离。方法系统随机抽取2017-2019年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拍摄的500例患者数据,所取样本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后纳入分析,观测并统计下颌管分支数量、类型、比率等及磨牙后管的存在分型和形态学特点,并做相关测量。结果 (1)研究最终纳入样本445例(890侧),发现分支神经管364侧(40.90%),其中最常见为牙管147侧(16.52%),其次为前行管118侧(13.26%)和磨牙后管99侧(11.12%),未见颊舌向管。(2)共计发现90例磨牙后管,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左侧36侧,右侧63侧,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磨牙后管多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后管按形态与走向轨迹分Ⅰ~Ⅷ型,其中Ⅱ型管最多见,达50侧(50.51%),其次Ⅰ型管23侧(23.23%),Ⅵ型管最少见,仅1侧(1.01%)。(3)磨牙后管垂直高度平均(10.39±2.47) mm,水平长度平均(11.93±3.03) mm,磨牙后孔距第二或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平均(11.55±5.37) mm,磨牙后管的平均起点管径和出口管径分别为(1.75±0.77) mm和(1.26±0.51) mm,起点管径宽于出口管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后管并非罕见的解剖结构,术前CBCT评估下颌管分支、磨牙后管形态有助于规避手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手术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管 锥形束CT 成人 解剖 下颌神经管分支
下载PDF
下颌磨牙后管在山西人群中走形的影像学研究
12
作者 弓前楠 王珏 范亚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了解山西人群的下颌磨牙后管形态学特征,测量相关数据,为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系统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400例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影像,使用锥形束CT及数字化软件测... 目的了解山西人群的下颌磨牙后管形态学特征,测量相关数据,为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系统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400例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影像,使用锥形束CT及数字化软件测量相关数据,进行磨牙后管分型,建立磨牙后管三维模型,观测并统计磨牙后管数量、分布及走形,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样本368例,84例样本中存在磨牙后管,发生率为22.83%。其中男性47例,女性37例;左侧55侧,右侧52侧,性别、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下颌角与磨牙后区后缘为界,将磨牙后管起始位置分为A(下颌支区)、B(磨牙后区)两区,磨牙后管按形态及走形可分为A1~A5、B1~B4共9型,其中磨牙后管起自下颌支区沿下颌骨内侧弯曲向上行走的A3型最为多见,其次是B3型,A4型最少见。磨牙后管平均长度为(10.95±2.76)mm,起始位置平均直径为(1.22±0.50)mm,磨牙后孔平均直径为(1.05±0.39)mm,磨牙后孔距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平均距离为(9.50±3.66)mm。结论山西人群磨牙后管发生率较高,行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时需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管 磨牙后孔 锥形束CT 下颌管分支 分型 发生率 解剖变异
下载PDF
双下颌管分支的CBCT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芹 杨永进 李广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713-716,共4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双下颌管分支情况。方法:用InVivoDental软件对600名(男、女各300名)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双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类型、概率,测量磨牙后孔中心点距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的水平距离,并对数据...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双下颌管分支情况。方法:用InVivoDental软件对600名(男、女各300名)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双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类型、概率,测量磨牙后孔中心点距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的水平距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0名(1 200侧)患者中,有双下颌神经管分支174名,209侧;其中男90名,女84名,男、女比无差异(P>0.05)。双下颌管根据其走向的分类中,前行管的发生率最高(106侧,48.62%)。双侧下颌管均有分支35名;仅单侧有分支139名,其中左侧67名,右侧72名,左右侧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中神经管分支的发生率以40~49岁组较高(40%),各年龄组间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磨牙后孔中心点距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的平均水平距离为(14.67±2.67)mm,不同性别和左右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下颌管分支的有9例,为磨牙后管和其他类型神经管的组合,均位于单侧下颌骨。结论:双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前行管的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颌管分支 CBCT 磨牙后孔
下载PDF
成人下颌前行管的锥形束CT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黔川 冯红超 +2 位作者 韦敬 叶彬 王朝辉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3期200-206,共7页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下颌神经管影像学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的成年患者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资料1000例,观察其下颌前行管及其余分支,统计前行管在下颌升支...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下颌神经管影像学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的成年患者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资料1000例,观察其下颌前行管及其余分支,统计前行管在下颌升支区、磨牙后区、磨牙区的发生率以及到下颌骨各位点的距离。结果本研究最终观察患者901例(1802侧),有386例患者发现了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为42.84%;有182例患者发现前行管(男性97例,女性85例),占总人数的20.20%(182/901),共发现225侧下颌骨有前行管,左侧下颌有101例,右侧有124例,性别和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行管主要发生在磨牙区、磨牙后区和升支区,而前行管起点在升支区最好发,止点在磨牙区发生最多(P<0.05)。前行管平均长度(L1)为(10.364±3.833)mm;前行管到下颌神经管主干的平均高度(L2)为(3.623±2.035)mm;前行管到牙槽嵴顶的平均高度(L3)为(9.280±3.240)mm。结论下颌神经管分支普遍存在,男女及左右侧分布无差异;下颌前行管在磨牙区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成年人 前行管 发生率 下颌骨 下颌神经管分支 回顾性分析 术前评估
下载PDF
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影像学观察
15
作者 杨冉冉 闫旭东 +1 位作者 孙倩倩 姜山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60-361,共2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管分支(BMC)发生的类型、概率、位置以及长度、宽度等特点。方法收集CBCT影像患者318例,其中男164例,女154例,平均年龄39.4岁。对收集到的CBCT影像进行观察,先将观测中心定于下颌孔处,沿下颌孔向...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管分支(BMC)发生的类型、概率、位置以及长度、宽度等特点。方法收集CBCT影像患者318例,其中男164例,女154例,平均年龄39.4岁。对收集到的CBCT影像进行观察,先将观测中心定于下颌孔处,沿下颌孔向颠孔处分别从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3个平面反复多次观察下颌管。然后进行BMC分析。结果 318例,共计636侧,观测到下颌管分支69例(21.70%),92侧(14.5%),其中男31例(18.90%),女33例(21.43%)。不同性别组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BCT影像显示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是21.70%,比例较高,在口腔操作涉及下颌神经管时应注意预防损伤神经,必要时行CBCT检查避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分支 CBCT 影像学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测下牙槽神经管分支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昱 张国志 孙海鹏 《口腔疾病防治》 201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了解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直径、角度和其大致形态位置分布,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下颌管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500例观测下颌管分支发生率及类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Naitoh的分型将下颌管... 目的了解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直径、角度和其大致形态位置分布,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下颌管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500例观测下颌管分支发生率及类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Naitoh的分型将下颌管分支分为4类:Ⅰ类是磨牙后管,Ⅱ类是根尖下管,Ⅲ类是前行管,Ⅳ类是颊舌向管,对各类型分支与其主干直径关系和夹角进行分析。结果 500例患者的1 000侧下颌骨中,190例患者共322侧下颌骨中观测到下颌管分支,其中,各类型发生率分别为52.17%,36.03%,6.21%,5.59%。下颌管分支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主干1/2的有90例;少于主干1/2的有100例。下颌管分支与主干间的夹角:Ⅰ、Ⅱ、Ⅲ型夹角的均值分别为50.21°±22.25°、28.81°±11.5°和13.50°±2.39°。结论通过CBCT可观测到较高的下颌管分支检出率,最常见的是磨牙后管,在施行下颌手术前可首选CBCT仔细评估该部位的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CT 下颌神经 下颌神经管 分支 影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