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Bildung”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小洲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3-57,共5页
Bildung即教化概念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教化的概念分析,可知教化的一般本质就在于使人类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以及伽达默尔将教化区分为实践的教化与理论的教化。教化概念其实可以看作是《真理与方... Bildung即教化概念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教化的概念分析,可知教化的一般本质就在于使人类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以及伽达默尔将教化区分为实践的教化与理论的教化。教化概念其实可以看作是《真理与方法》乃至伽达默尔的整个解释学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dung 伽达默尔 教化 开端
下载PDF
以“Bildung”为核心的洪堡教育理念之辨析
2
作者 蔡玉冰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年第3期31-38,共8页
本文围绕“bildung(教化)”这一核心概念,从两个方面对洪堡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第一,通过对bildung在历史上的几次主要思潮中内涵转变的梳理,探讨洪堡是如何在前人对bildung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洪堡式的bildung理论的。第二,... 本文围绕“bildung(教化)”这一核心概念,从两个方面对洪堡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第一,通过对bildung在历史上的几次主要思潮中内涵转变的梳理,探讨洪堡是如何在前人对bildung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洪堡式的bildung理论的。第二,以洪堡出任内政部文化与公共教育司司长这一事件为划分点,对前期的纯粹理论探讨阶段和后期的理论实践结合阶段进行区分解读,从中揭示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视角,借鉴古希腊文化中allgemeine bildung(普遍教育)的中心理念,对人的教育过程进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阶段划分,并在这种教育体系的设计中展现了一种具有纵贯整体特征的教育思想。这样的一种纵贯整体性的设计,使得改革实践中,原本概念边界模糊的、乌托邦式的“bildung”教育理念获得了实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堡 bildung allgemeinebildung 新人文主义 教育哲学
下载PDF
“Bildung”和“教化”概念辨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颖慧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44-47,共4页
中文版的《真理与方法》将Bildung译成"教化",并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对话,依然有必要澄清中国传统的"教化"和伽达默尔Bildung的意义差别:从实施者的角度讲,前者是上行下效的政府行为,后者是主体... 中文版的《真理与方法》将Bildung译成"教化",并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对话,依然有必要澄清中国传统的"教化"和伽达默尔Bildung的意义差别:从实施者的角度讲,前者是上行下效的政府行为,后者是主体自身积极主动地与他者平等对话的行为;实施目的上,前者着眼于政治统治和社会群体,后者则立足于个体的自我提高;实施方式上,前者是外在环境潜移默化的过程,个体是被动的受众,后者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个体处于主动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教化 bildung 实施者 实施目的 实施方式
下载PDF
什么是“Bildung” 被引量:5
4
作者 许环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47,共4页
"Bildung"是德国思想传统及教育领域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历史上,这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宗教到人文、从反对理性主义到反对人的异化的转变。作为一个过程,"Bildung"在目的上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在内容上倡导... "Bildung"是德国思想传统及教育领域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历史上,这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宗教到人文、从反对理性主义到反对人的异化的转变。作为一个过程,"Bildung"在目的上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在内容上倡导自由的经验,在方式上主张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我转化。无论从技术性社会还是从现代学校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dung 自我完善 人文
下载PDF
Bildung理念的失落与复归——当代大学职能研究
5
作者 王梦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3-157,共5页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大学三大职能,早为高教界普遍接受。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问题的凸显,不少学者提出众多"新职能",但均未获得公认。雅斯贝尔斯曾提出,"专业训练"(Fachschulung)、"研究"(Forschung)...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大学三大职能,早为高教界普遍接受。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问题的凸显,不少学者提出众多"新职能",但均未获得公认。雅斯贝尔斯曾提出,"专业训练"(Fachschulung)、"研究"(Forschung)和"教化"(Bildung)三大理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其中Bildung理念被忽视而失落,造成了大学教育理想的缺失,这才是目前大学教育问题关键之所在。大学应形成"三职能一理念"的新结构:上有"教化"(Bildung)理念引领,下有三大职能的支撑;理念引领职能,职能支撑理念,形成一个上下交流、左右互通的有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大学职能 教化(bildung) 雅斯贝尔斯
下载PDF
The One Who Has Left the Bildung Friedrich Nietzsche's Philological Turn as a Catastrophe*
6
作者 Kristáf Fenyves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6期492-505,共14页
Bildung, a western cultural ideal, which fundamentally can be traced back to biblical connotations, but is also rich in Platonic elements from the history of hermeneutics, reached its culmination point by the 19th cen... Bildung, a western cultural ideal, which fundamentally can be traced back to biblical connotations, but is also rich in Platonic elements from the history of hermeneutics, reached its culmination point by the 19th century. As the vast superstructure of western erudition, it has acquired the rank of the sole discursive and epistemic normativity, which has defined not only its own system, i.e., education in its narrow sense, but also the criteria of scientific assertions. Since the basis of Bildung was formed by the variations of classical erudition changing by every era, so in the Age of Bildung the defining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attern, which determined it from a discurs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an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 was meant by classical philology. As a classical philologist Friedrich Nietzsche was among the first to point out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rhetoric, interpretation, and epistemology. Nietzsche, as against the monolithic tradition of Bildung, developed a set of aspects of subversive criticism of science, so his surpass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cademic philology and renewal of it as a kind of cultural hermeneutics walk hand in hand. Nietzschean philology, first and foremost, has to be adapted for revaluing its scientific statements from the aspect of art, i.e., aesthetical sensitivity, which has to be reassessed from viewpoint of effects on life as active potential. The claims of Nietzsche are so comprehensive that the notion of morality defined by Bildung, as well as the ethical system of Bildung, the sole sense of morality is questioned, and his issues are extended over the methodological basis of Bildung considered as normative. However, he does not use such a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that, to a certain extent, would not have been known and used by the philology of the Bildung's scientific i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that the Nietzschean critical practice does not have respect for the borders defining homologous structures but, by implementing transgressive tactics, it claims the authority of these borders. In my article, I show how the Nietzschean propositions for the methodological reform of classical philology did set the stage for Nietzsche's later critical comments, now purely o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I analyse the multifold consequences of the concept of the Nietzschean philology as an "existential science," which was aimed to de(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Bildu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ETZSCHE bildung classical philology EPISTEMOLOGY criticism of science interpretation
下载PDF
“诗教”传统与Bildung和Erziehung之辨
7
作者 万兴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9,共15页
“诗教”传统自古有之,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阅读《诗经》可以达到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而西方社会也同样重视文学经典的教育作用,在近代文学中更出现了“教育小说”这一类别。人们通常将“教育小说”定义为描述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小说... “诗教”传统自古有之,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阅读《诗经》可以达到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而西方社会也同样重视文学经典的教育作用,在近代文学中更出现了“教育小说”这一类别。人们通常将“教育小说”定义为描述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小说,然而在德语世界中,对于教育小说的定义常有争论。狄尔泰用“Bildungsroman”而卢卡奇用“Erziehungsroman”来指称教育小说,在“Bildung”和“Erziehung”的差异中形成了一场文学思想的跨时代对话。本文将通过细读狄尔泰、卢卡奇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荷尔德林《许佩里翁》的阐发,剖析他们的教育小说观念之不同,并认为:教育小说并不仅仅聚焦于对成长历程的描述,还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对个体的成长分别提出了拓宽思想深度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教育小说 bildung Erziehung
原文传递
论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胜忠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7,共7页
"Bildung"是理解成长小说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从考证这个术语的词源入手,指出它的宗教内涵及其从一个宗教术语向世俗的人文主义概念演变的过程,然后从歌德、洪堡等人文主义学者的著述中分析Bildung所具有的几个特质:自由是Bi... "Bildung"是理解成长小说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从考证这个术语的词源入手,指出它的宗教内涵及其从一个宗教术语向世俗的人文主义概念演变的过程,然后从歌德、洪堡等人文主义学者的著述中分析Bildung所具有的几个特质:自由是Bildung的前提条件;Bildung是发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之间无止尽的相互改变的过程;Bildung重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文章最后探讨了Bildung与成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当下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dung 成长小说 歌德 洪堡 《威廉·麦斯特》
原文传递
现代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的起源和实用性的十大论点
9
作者 顾娟(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41,共9页
本文强调的观点是,现代教育和教化的基础阶段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学校教授的、面向全民的新式基础教育,二是借助社会教育行业得到传授和加强的新式社会基础教育。社会基础教育的组织结构根植于分化的现代社会子系统之上,涵盖了德国各种形... 本文强调的观点是,现代教育和教化的基础阶段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学校教授的、面向全民的新式基础教育,二是借助社会教育行业得到传授和加强的新式社会基础教育。社会基础教育的组织结构根植于分化的现代社会子系统之上,涵盖了德国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包括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就业社会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社会热点和罪犯再社会化方面的社会工作。中国的教育和教化体系已经牢固确立了,普通基础教育和社会基础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期望这十大论点的译介,能够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展开相应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基础教育 社会基础教育 现代教育和教化过程的自身逻辑 社会教育学和社会工作 纪律规训性的、拓展经验和交往的、咨询性的教育实践 现代社会性 分享与参与
下载PDF
人文经典通识教育的审美转向与教化策略
10
作者 夏泉源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将审美与教化的复杂关系作为区分标准,人文经典教育史可大致分为“审美附教化”“审美代教化”“审美反教化”“审美促教化”等四个阶段。在审美附教化阶段,诗乐之辩与诗哲之争使人文经典教育沦为政治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审美代教化阶... 将审美与教化的复杂关系作为区分标准,人文经典教育史可大致分为“审美附教化”“审美代教化”“审美反教化”“审美促教化”等四个阶段。在审美附教化阶段,诗乐之辩与诗哲之争使人文经典教育沦为政治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审美代教化阶段,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试图以审美王国来超越分裂的人性与僵化的道德,但“审美乌托邦”终究无力变革社会现实。在审美反教化阶段,理性主义主导的文化审美批判对传统经典及其文化价值进行彻底清算,但批判理性无法解决传统教化观念的现代性迷失。当代大学人文经典通识教育重新发现了审美趣味、审美智慧与审美境界对教化的促进作用,开启了“审美促教化”的审美转向。满足人的审美趣味并不断激发崇高感,启发人的审美智慧以涵泳经典意义,提高人的审美境界以深刻理解人类的存在境遇,不仅避免传统经典教化的强制性与功利性,更能凸显人文经典通识教育的人文美育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典通识教育 审美教化 人文美育
下载PDF
黑格尔论“教化”与政治文明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詹世友 《哲学分析》 2023年第2期50-66,196,197,共19页
“教化”(Bildung)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概念,有比“教育”“修养”等更深、更广的意义,其含义是把精神从个别性的粗野状态向普遍性的文明状态提升。黑格尔的教化思想对政治文明发展有很好的阐释力:从奴隶制发展为抽象普遍的人格意识;从... “教化”(Bildung)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概念,有比“教育”“修养”等更深、更广的意义,其含义是把精神从个别性的粗野状态向普遍性的文明状态提升。黑格尔的教化思想对政治文明发展有很好的阐释力:从奴隶制发展为抽象普遍的人格意识;从初级国家的破裂中发展出个人主观的普遍性原则;以主观性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国家的具体普遍性。这些不断发展的文明阶段表明人类精神获得了越来越高水平的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教化 异化 政治文明发展
下载PDF
论洪堡的教化式异化理论对马克思之前异化理论的补充
12
作者 蔡玉冰 《南方论刊》 2023年第1期36-38,共3页
洪堡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第一个使用“异化(Entfremdung)”概念的学者,在其教化(Bildung)理论的阐释中,展示了他对这一术语进行的辩证式哲学思考,丰富和扩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理论形态。对洪堡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成为对马克思之前... 洪堡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第一个使用“异化(Entfremdung)”概念的学者,在其教化(Bildung)理论的阐释中,展示了他对这一术语进行的辩证式哲学思考,丰富和扩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理论形态。对洪堡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成为对马克思之前的异化理论的一个补充,同时揭示了异化概念的教育层面内涵,使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异化概念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清晰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并在对人类理想实现的共同关切上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互相呼应,对相关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先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堡 马克思 异化(Entfremdung) 教化(bildung) 辩证性
下载PDF
人性的完满:洪堡“自我教养”理论体系论析
13
作者 焦思毓 黄海涛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60,共9页
自我教养是洪堡为实现其所理解的完满人性而建构的理论体系,其目标在于使人尽可能理解并接近纯粹的人类智慧,以赋予人性最丰富的内涵,并最终实现人的伟大。自我激活是自我教养实现的必要条件,主客体间的双向建构是自我教养的实现路径,... 自我教养是洪堡为实现其所理解的完满人性而建构的理论体系,其目标在于使人尽可能理解并接近纯粹的人类智慧,以赋予人性最丰富的内涵,并最终实现人的伟大。自我激活是自我教养实现的必要条件,主客体间的双向建构是自我教养的实现路径,而民族及人类的进步则是自我教养的旨归。洪堡将自我教养应用在德国的教育体系改革当中,推动了“全人”理想在个体身上的实现,促成了国家秩序的改进,弥合了德意志在精神层面与国家层面上的分裂,并推动了德意志走向统一。充分吸收洪堡自我教养理论的思想要义,既有利于对教育本质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又能够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自我审视的参照,警醒我们促使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一本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堡 自我教养 人性化 自我激活 双向建构
下载PDF
诠释学教化的“普遍性”及其教育实现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8-63,共6页
“Bildung”被译为“教化”,其与“两希文明”渊源深厚,又在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融入新的内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以黑格尔所规定的“教化”在于“普遍性的提升”为起点,并立足“普遍性”对诠释学理论进行重构,最终实现... “Bildung”被译为“教化”,其与“两希文明”渊源深厚,又在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融入新的内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以黑格尔所规定的“教化”在于“普遍性的提升”为起点,并立足“普遍性”对诠释学理论进行重构,最终实现了诠释学的“普遍性”。诠释学“教化”与教育有着密切关联,探讨诠释学教化的“普遍性”在教育中的实现符合诠释学的“应用”。从理论上讲,中国现代教育强调的“美育”,正是着眼于美的“普遍性”;而从现实上看,“理解”的历史性让“教化”关注过去和未来,因此,教育注重与“传统”对话,也是走向未来的必要路径;更重要的是,诠释学教化着眼于人的“有限性”,将“师—生”关系重塑为“你—我”关系,在语言中达到对自身、对他者的更高“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性 教化 诠释学 教育 语言
下载PDF
教育为体,戏剧为用?——论教育戏剧探索的三重自觉
15
作者 张晓阳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共9页
作为一个教育与戏剧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现代意义上肇始于西方的教育戏剧,发展至今已经百年有余。随着泛娱乐时代的来临,最初作为方法引入我国的教育戏剧被曲解乃至浅薄化应用,苦药糖衣式工具论大行其道。为了打破“教育为体,戏... 作为一个教育与戏剧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现代意义上肇始于西方的教育戏剧,发展至今已经百年有余。随着泛娱乐时代的来临,最初作为方法引入我国的教育戏剧被曲解乃至浅薄化应用,苦药糖衣式工具论大行其道。为了打破“教育为体,戏剧为用”的割裂式观念,论文辨析了纯粹娱乐与创造娱乐、高台教化与主体教化两组对立性功能概念,重新反思教育戏剧的信念传统与立场,进而试图唤醒与定位我国新时期教育戏剧探索的方法自觉、理念自觉与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戏剧 创造娱乐 主体教化 三重自觉
下载PDF
从苏格兰启蒙运动到马克思的劳动与教化
16
作者 周智臻 《政治思想史》 2023年第1期109-125,199,共18页
在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异化章”中,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的“循环论证”始终是难解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回溯劳动与教化关系的流变。苏格兰思想家拒斥了劳动与德性的关联,而用公共教育与公共政治弥补其缺憾;但是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理... 在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异化章”中,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的“循环论证”始终是难解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回溯劳动与教化关系的流变。苏格兰思想家拒斥了劳动与德性的关联,而用公共教育与公共政治弥补其缺憾;但是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理解为去政治化的教养体制,恢复并激进化了两者的内部紧张,这一转变在青年黑格尔派中畸变为“劳动教化”。青年马克思则延续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判断,即劳动对教化的瓦解,以完成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清理,同时又呈现出劳动作为一种“自我确证”方式的新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的“循环论证” 劳动与教养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丹麦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晓轲 车雪莲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5,共13页
丹麦幼儿园课程先后经历了"零课程"时期和课程"标准化"时期。2004年丹麦国家课程指南颁布之前的幼儿园课程是"零课程",它是以活动、关怀、关系、发展等关键词来进行描述的。2004年8月,政府通过了幼儿园... 丹麦幼儿园课程先后经历了"零课程"时期和课程"标准化"时期。2004年丹麦国家课程指南颁布之前的幼儿园课程是"零课程",它是以活动、关怀、关系、发展等关键词来进行描述的。2004年8月,政府通过了幼儿园课程法案。自此,丹麦进入幼儿园课程"标准化"时期。法案所规定的课程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集中制的课程,而是为教育机构提供的基本的教育框架和课程指南。2013年的丹麦日托法案重新修订了丹麦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更全面地描述了幼儿园课程指南。尽管丹麦幼儿园课程经历了诸多变化和充实,但民主精神、教化原则、个性化课程的设计依然是丹麦幼儿园课程演变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麦 幼儿园课程 民主 教化 个性化课程
下载PDF
人文学科的危机? 被引量:18
18
作者 奎纳尔.希尔贝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35,共9页
本文讨论了西方社会人文学科的危机问题。人文学科的危机,说到底是人文科学的信誉的危机。对学术活动的信誉大体上有三种论证:强调真理本身的价值和对真理之追求的价值;强调某个学科的研究是有用的;强调某个学科的研究是具有文化上的教... 本文讨论了西方社会人文学科的危机问题。人文学科的危机,说到底是人文科学的信誉的危机。对学术活动的信誉大体上有三种论证:强调真理本身的价值和对真理之追求的价值;强调某个学科的研究是有用的;强调某个学科的研究是具有文化上的教养培育功能的。本文着重讨论后两种论证。在对“目的合理性”和“教养培育功能”进行区分、对主体间的“生活世界”和“系统”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不能在“目的合理性”的意义上论证人文研究的“有用性”,也不能仅仅从个体的休闲娱乐的角度来为人文学科辩护。人文研究根植于生活世界,同时对生活世界和其中的个体的更新起教养培育作用。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生活世界的“系统化”,即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行政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支配,越来越难以仅仅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进行理解。这既是文化的危机,也是人文学科的危机。克服这种危机的前提是意识到人文学科在当代社会的历史限度,意识到人文学科有必要和研究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的学科携起手来,一起来克服表现为意义丧失、凝聚力削弱和认同危机的文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危机 目的合理性 培育教养(bildung) 生活世界 系统
下载PDF
德国教化思想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彭正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5,24,共9页
教化是德国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人文特性和民族特色。从作为目的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一种非政治的带有美学色彩的全人理想;从作为过程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异化与复归的无尽的辨证过程,人与世界(文化)的无尽的... 教化是德国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人文特性和民族特色。从作为目的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一种非政治的带有美学色彩的全人理想;从作为过程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异化与复归的无尽的辨证过程,人与世界(文化)的无尽的相互作用。教化的文化关怀,体现了德意志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求及其与纳粹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化的非政治性,体现了一种对教育的自身逻辑的寻求,但在教育日益工具化和教育科学日益科学技术化的今天,正面临严重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主体-世界关系 自身逻辑
下载PDF
教化:荀子伦理思想的本旨 被引量:9
20
作者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荀子继承“周孔教化”的宏愿,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教化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他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教化的必要性,认为要实现教化的目的,则所教之物必须入于人心而涵化之。其要在于养情正行而起伪化性,具体途径则是通过礼教和乐教、五经... 荀子继承“周孔教化”的宏愿,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教化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他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教化的必要性,认为要实现教化的目的,则所教之物必须入于人心而涵化之。其要在于养情正行而起伪化性,具体途径则是通过礼教和乐教、五经之教等方式来实现教化目的。可以说,荀子的伦理思想特别明确地以教化为本旨。就教化理论而言,其逻辑之严密,体系之完整,在先秦儒家中,皆属首屈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伦理思想 教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