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ult-sand combination mode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Binhai fault nose of Qikou Sag,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ZHOU Lihong HAN Guomeng +7 位作者 DONG Yueqi SHI Qianru MA Jianying HU Jinnan REN Shichao ZHOU Kejia WANG Jincheng SI Weili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919-934,共16页
Based on seismic and logging data,taking the downthrow fault nose of Binhai fault in Qikou Sag as the object of study,we analyzed fault characteristics,sand body distribution,fault-sand combinations and hydrocarbon ac... Based on seismic and logging data,taking the downthrow fault nose of Binhai fault in Qikou Sag as the object of study,we analyzed fault characteristics,sand body distribution,fault-sand combination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o reveal th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law in the fault-rich area of fault depression lake basi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nhai Cenozoic fault nose is characterized by east-west zoning,the main part of the western fault segment is simple in structure,whereas the broom-shaped faults in the eastern segment are complex in structure,including several groups of faults.The difference of fault evolution control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The sand bodies are in continuous large pieces in the downthrow fault trough belt along the Gangdong Fault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fault nose,forming consequent fault-sand combination;whereas the fault activity period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fault nose was later,and the sand bodies controlled by paleogeomorphology are distributed in multi-phase north-south finger-shaped pattern,forming vertical fault-sand combination pattern matching with the fault.The configuration between faults and sand bodies,and oil sources and caprocks determine the vertical conductivity,plane distribution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Two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s,i.e.single main fault hydrocarbon supply-fault sand consequent matching-oil accumulation in multi-layers stereoscopically and fault system transportation-fault sand vertical matching-oil accumulation in banded overlapping layers occur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segments of the fault nose respectively,and they control the difference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degree in the Binhai fault n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Qikou Sag binhai fault NOSE sandston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ault-sand COMBINATI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reservoir control MECHANISM
下载PDF
基于重磁数据研究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及邻区构造特征
2
作者 尚鲁宁 潘军 +2 位作者 曹瑞 周青春 孔祥淮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是南黄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孕育了多次M≥5.0的破坏性地震。该断裂带所在海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海洋地质调查的开展,导致目前对其展布特征、断面结构、活动强度和力学性质等仍存在争议。文章基于重磁异... 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是南黄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孕育了多次M≥5.0的破坏性地震。该断裂带所在海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海洋地质调查的开展,导致目前对其展布特征、断面结构、活动强度和力学性质等仍存在争议。文章基于重磁异常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滨海断裂带及邻区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追踪了滨海断裂带可能的展布特征,并探讨了不同分段构造属性和活动性。结果表明,滨海断裂带在江苏岸外20~30 km处大致平行于岸线延伸,在废黄河口以北分叉为东、西两支。推测大致以射阳和如东海域为界,将断裂带分为3段。中段构成苏北盆地的东部边界,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深大断裂;南段为形成时代较新的平移断裂,构造活动性最强;北段的存在与否和活动性仍有待进一步调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岸外滨海断裂带 重磁异常 盆地结构 地震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断-砂组合模式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9
3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7 位作者 董越崎 石倩茹 马建英 胡瑨男 任仕超 周可佳 王锦程 司维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9-882,共14页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裂主体区构造简单,东段帚状断裂区构造复杂,发育多组断裂。断裂演化的差异控制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砂体在断鼻中段顺港东断裂下降盘的断槽带呈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顺向型断-砂组合模式,而断鼻东段断裂活动时期较晚,砂体受古地貌控制呈多期次北南向指状展布,与断裂匹配形成垂向型断-砂组合模式。断裂与砂体、油源及盖层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平面展布及纵向分布特征,在断鼻中段及东段分别形成了单条主断裂供烃-断砂顺向匹配-多层系立体含油和断裂系复式输导-断砂垂向匹配-条带状叠置含油两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了滨海断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滨海断鼻 控砂机制 断-砂组合 油气成藏 控藏机理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高勇 牟智全 +2 位作者 王永凯 窦红坤 曾建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1,152-153,共5页
通过对滨海断鼻沙三段、歧北斜坡沙二段和滨海斜坡沙一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烃包裹体产出特征、包裹体和沥青的成因特征的分析,划分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次、成藏时间以及油气藏成因的控制因素,认为研究区具有"两期充注、... 通过对滨海断鼻沙三段、歧北斜坡沙二段和滨海斜坡沙一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烃包裹体产出特征、包裹体和沥青的成因特征的分析,划分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次、成藏时间以及油气藏成因的控制因素,认为研究区具有"两期充注、先油后气,差异聚集、高油低气"的油气成藏模式;油藏分布序列受生烃演化、构造发育的配置关系控制;受大面积分布的岩性圈闭控制,多期砂体叠置,差异聚集是油气藏分布倒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两期充注 差异聚集 高油低气 滨海地区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被引量:113
5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叶春明 夏戡原 黄慈流 谢剑波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 ,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 ;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 5 .5~ 5 .9km·s-1、厚度为 2 .5~ 4 .0km的低速层 ,并向海区方向减薄 ,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 ,位于南澳台东南 35km处 ,对应于重、磁异常带 ,断裂带断至莫霍面 ,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测 断裂带 地震数据 地壳结构 低速层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李亚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8,共8页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了该区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以及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而印藏碰撞产生的侧向应力传递也影响到该区,控制华南地块向SE方向运动,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NW向俯冲共同作用,使华南地块在SE向运动的同时伴有逆时针旋转。印藏碰撞的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NW向水平挤压的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以及构造应力场P轴方位角顺时针旋转。在这一背景下,区内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海岸带构造升降等新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新构造运动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性 GPS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徐辉龙 叶春明 +2 位作者 丘学林 孙金龙 夏少红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10-18,共9页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海陆联测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 被引量:30
8
作者 黄昭 王善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22,共7页
根据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得到的海底地形、重力、地磁和多道地震探测资料,对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该断裂带总体呈NE向分布,东北端起自牛山岛以东海域,西南端止于兄弟屿以东海域,大体沿50~60m等深线展布... 根据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得到的海底地形、重力、地磁和多道地震探测资料,对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该断裂带总体呈NE向分布,东北端起自牛山岛以东海域,西南端止于兄弟屿以东海域,大体沿50~60m等深线展布,全长约500km,是华南大陆与台湾海峡海盆的分界断裂;断层面近于直立,切穿地壳;在主压应力轴为NWWSEE方向的应力场作用下,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逆冲性质;断裂带两侧地形反差大,最新活动性强,控制着两侧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频繁,是福建沿海地震活动最活跃的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滨海断裂 构造演化 现今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性 活动断裂
下载PDF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香港地区 滨海断裂带 震相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1 位作者 夏戡原 叶春明 《华南地震》 2003年第1期20-27,共8页
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由于其在南海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在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陆架两个构造区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倍受中外地球工作者关注。本文总结了滨海断裂带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滨海断裂带两... 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由于其在南海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在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陆架两个构造区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倍受中外地球工作者关注。本文总结了滨海断裂带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 ,并特别指出 ,加强滨海断裂带深部结构研究 ,同时综合周边已知的地球物理资料 ,解决滨海断裂带的构造属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滨海断裂带 深部地壳结构 地震活动性 稳定性
下载PDF
关于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徐杰 张进 +1 位作者 周本刚 陈国光 《华南地震》 2006年第4期8-13,共6页
南海北部的滨海断裂带是位于南澳岛之东粤东南滨海地区的一条北东东走向的构造带。由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而一直被地球科学工作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断裂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断裂带存在... 南海北部的滨海断裂带是位于南澳岛之东粤东南滨海地区的一条北东东走向的构造带。由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而一直被地球科学工作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断裂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断裂带存在的依据、断裂带发育的时代、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和第四纪活动情况的认识作了简要归纳,并就断裂带的分布、构造属性等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 南海北部 滨海断裂带 构造属性
下载PDF
江苏如东洋口地区断裂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云 姜月华 +2 位作者 杨国强 金阳 杨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2-609,共8页
结合已有地热钻孔采用多种物探方法研究了江苏如东洋口地区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洋口地区分布3组断裂,分别为隶属滨海断裂的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近东西向栟茶河断裂及海安—河口断裂。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为4条,主要... 结合已有地热钻孔采用多种物探方法研究了江苏如东洋口地区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洋口地区分布3组断裂,分别为隶属滨海断裂的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近东西向栟茶河断裂及海安—河口断裂。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为4条,主要分布于洋口地区北段及老坝港地区,断裂陡倾,倾向北东,倾角70°—80°,推测切穿至新近系。栟茶河断裂由3条次级断裂组成,主要分布于洋口地区中段,断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整体呈曲折状延伸,倾角60°—80°。结合以往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地热钻孔资料,认为栟茶河断裂为活动性断裂,切穿了第四纪全新世地层,全新世地层断距较小。断裂的活动性影响如东洋口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海安—河口断裂自海安延伸至洋口地区南段,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约为70°,切穿古近纪地层。洋口地区断裂的分布与该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对于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滨海断裂 栟茶河断裂 地热资源 如东洋口地区
下载PDF
2010年南海北部海陆联测项目简介及初步成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金龙 夏少红 +2 位作者 徐辉龙 丘学林 朱俊江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45-52,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口和阳江区域,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反演和滨海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 南海北部陆缘 滨海断裂带 深部地壳结构
下载PDF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迎春 李锋 +2 位作者 王俊菲 许田 王金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3-551,I0001,共10页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法计算了此次黄海地震序列中ML4.6和ML4.1地震的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参数,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8日黄海ML4.6和12日黄海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20 km和21 km,位于发震区域的脆韧转换带内;黄海ML4.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3°,74°和6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6°,33°和149°;黄海ML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7°和32°,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7°,59°和165°。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并不一致,表明此次黄海地震序列的发生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主断裂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黄海地震序列震中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由上述反演所获的两次黄海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结果推测,黄海ML4.6和ML4.1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为NW向,黄海ML4.6地震序列可能是发生在区域壳内脆韧转换带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黄海ML4.6地震 震源机制 苏北—滨海断裂带 脆韧转换带
下载PDF
波形分类技术在滨海断鼻南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洪忠 苏明军 +1 位作者 李智勇 柴浩栋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1期108-110,共3页
波形分类技术综合利用了三维地震资料包含的各种信息,真实的反映了地层岩石物性在横向上的变化,可以满足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对沉积微相研究精度的要求。时窗的合理选取,分类数等相关参数的调节对于波形分类结果十分重要。以歧口凹陷滨... 波形分类技术综合利用了三维地震资料包含的各种信息,真实的反映了地层岩石物性在横向上的变化,可以满足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对沉积微相研究精度的要求。时窗的合理选取,分类数等相关参数的调节对于波形分类结果十分重要。以歧口凹陷滨海断鼻南部沉积微相的研究为例,说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分类技术 沉积微相研究 滨海断鼻
下载PDF
琼东南断裂带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未来科学钻探建议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荣伟 杜文波 +4 位作者 熊量莉 汪俊 张伙带 姚永坚 蔡观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66-2876,共11页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大致沿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分布,并被一条近EW向断裂错开分成东西两段;该断裂带在新生代初期活动强度较大,约至中新世晚期停止活动,且断裂西段的活动强度明显要大于东段;此外,该断裂带西段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伴随发育有花状构造,这可能与该时期其西侧的红河断裂正经历快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结合南海北部区域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推测琼东南断裂带属于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而位于海南岛北侧的琼州海峡断裂是莲花山断裂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基于目前滨海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建议未来开展科学钻探试验时,选择阳江外海域滨海断裂带和琼东南断裂带为钻探靶区,并以钻取断裂两盘和断裂破碎带的岩芯为目的,可为进一步明确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方向,以及今后更加全面地开展滨海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断裂带 南海西北部 构造特征 滨海断裂带 科学钻探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港西断层垂向封堵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雨健 王延斌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2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实现对断层垂向封堵性的定量化评价,本文以歧口凹陷滨海-港西断层为例,依据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相关资料,建立了基于侧向封堵系数的地质模型。通过计算断层的侧向断-储排替压差,并将断层周边钻井侧向封堵能力强弱与表征垂向封堵的... 为实现对断层垂向封堵性的定量化评价,本文以歧口凹陷滨海-港西断层为例,依据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相关资料,建立了基于侧向封堵系数的地质模型。通过计算断层的侧向断-储排替压差,并将断层周边钻井侧向封堵能力强弱与表征垂向封堵的泥岩涂抹法相耦合,得出滨海-港西断层临界泥岩涂抹系数值为6.2,依此定量化的评价得出滨海-港西断层上古生界地层垂向封堵性,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滨海-港西断层上古生界整体垂向封堵性好,北西段与中段部分区段垂向封堵性差。研究结果对构造背景复杂的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堵性评价 歧口凹陷 滨海-港西断层 侧向封堵系数 断-储排替压差 泥岩涂抹法 石炭-二叠地层
下载PDF
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80,共9页
为深入研究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收集、整理了台湾海峡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1)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3个关键海岛上的地质和线性构造直接反映了滨海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分段... 为深入研究滨海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收集、整理了台湾海峡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1)牛山岛、兄弟屿、南澎列岛3个关键海岛上的地质和线性构造直接反映了滨海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分段分布及区域变化等特征;(2)台湾海峡西部存在3条主要断裂带,其中F1为滨海断裂带,属于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西界控凹断裂,F2断裂带为浙闽隆起上隆中凹陷的东界控凹断裂,F3断裂带为台西盆地西界控盆断裂,3条断裂带及其内部发育的正断层组合整体组成了海峡西部断裂系,控制了台湾海峡西部区域隆、坳格局的形成;(3)滨海断裂带和海峡西部断裂系被4条NW向区域断裂带自北向南切割为5段,即平潭外海段、泉州外海段、厦门外海段、东山外海段和南澳外海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地质构造 海峡西部断裂系 台湾海峡
下载PDF
平潭岛外~乌丘屿段滨海断裂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斌 王舒畋 +1 位作者 杨文达 张异彪 《上海地质》 2008年第4期30-33,共4页
滨海断裂位于福建沿海与台湾海峡盆地之间,呈带状分布。研究认为该断裂带为-深大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对其两侧的地质构造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平潭岛外-乌丘屿段高分辨多道地震的解释,发现该区海域不但断裂比较发育,而且活... 滨海断裂位于福建沿海与台湾海峡盆地之间,呈带状分布。研究认为该断裂带为-深大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对其两侧的地质构造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平潭岛外-乌丘屿段高分辨多道地震的解释,发现该区海域不但断裂比较发育,而且活动时代较新,见有数个断点断过晚更新世地层。本文结合该区域内浅地层剖面与地质测年,综合分析断裂的活动时代,认为平潭岛外滨海断裂至少在晚更新世晚期仍处于频繁活动之中,甚至最新活动时代可能为全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 活动性 平潭岛外 高分辨地震
下载PDF
珠江口区域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
20
作者 严兴 邓志辉 +2 位作者 刘锦 钟天任 谭争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220-222,共3页
1研究背景我国东南沿海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该海域海底地震频率高,具备引发海啸的水深条件,历史上发生多起海啸事件。一般,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发生的海啸,受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及琉球群岛等岛屿的阻隔,到达南海时强度较... 1研究背景我国东南沿海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该海域海底地震频率高,具备引发海啸的水深条件,历史上发生多起海啸事件。一般,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发生的海啸,受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及琉球群岛等岛屿的阻隔,到达南海时强度较弱,易实现提前预警。因此,一般只需考虑源于南海地区局地的海啸危险性。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马尼拉海沟俯冲区地震活动对南海地区造成的海啸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啸 滨海断裂带 珠江口 COMCOT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