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wer Generation with Vegetable Oils in the Italian Scenario: A 20 MW Case Study.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Economical Aspects
1
作者 Alfonso Calabria Roberto Capata 《Engineering(科研)》 2012年第9期548-556,共9页
Nowadays the utilization of vegetable oils, particularly the palm oil, as fuel in the power plant, has made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is vegetable oil can be used in particular in slow marine-... Nowadays the utilization of vegetable oils, particularly the palm oil, as fuel in the power plant, has made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is vegetable oil can be used in particular in slow marine-derived diese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with an electric efficiency of about 40%. The efficiency is connected to the size of the power plant. Moreover, 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he required vegetable oil to feed the system forces, especially in Italy, makes it necessary to import the fuel. This is the most critical element as the palm oil is subject to continuous variations in prices. Due to this vari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stabilize a convenient fuel supply for a long period. The paper aims to evaluate and estimate the economic,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feasibility of a 20 MW plant for the stationary power generation fed with palm oil, enlightening the system solution (technical constructive aspects) and the economic appraisal, on the basis of variations in oil prices. A comparison with a cogenerative power plant has been also carried out and, at last, the economic sensi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the fuel cost and the European mechanisms of biomass incentives is per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 Fuel Plant FEASIBILITY VEGETABLE oil Economic analysis
下载PDF
Coconut Fiber Pyrolysis: Bio-Oil Characterization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an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 and Production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s
2
作者 Patrick Ssemujju Lubowa Hiram Ndiritu +1 位作者 Peter Oketch James Mutua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4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The current energy crisis could be alleviated by enhancing energy generation using the abundant biomass waste resource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wastes are the leading organic waste streams that can be transformed int... The current energy crisis could be alleviated by enhancing energy generation using the abundant biomass waste resource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wastes are the leading organic waste streams tha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useful alternative energy resources. Pyrolysis is one of the technologies for converting biomass into more valuable products, such as bio-oil, bio-char, and syngas.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production of bio-oil through batch pyrolysis technology. A fixed bed pyrolyzer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for bio-oil production.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include a fixed bed reactor, a condenser, and a bio-oil collector. The reactor was heated using a cylindrical biomass external heater. The pyrolysis process was carried out in a reactor at a pressure of 1atm and a varying operating temperature of 150˚C, 250˚C, 350˚C to 450˚C for 120 minutes. The mass of 1kg of coconut fiber was used with particle sizes between 2.36 mm - 4.75 m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the more volume of bio-oil produced, with the highest yield being 39.2%, at 450˚C with a heating rate of 10˚C/min. The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bio-oil components. The obtained bio-oil has a pH of 2.4, a density of 1019.385 kg/m<sup>3</sup>, and a calorific value of 17.5 MJ/kg. Th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e presence of high-oxygenated compounds;carboxylic acids, phenols, alcohols, and branched oxygenated hydrocarbons as the main compounds present in the bio-oil. The results inferred that the liquid product could be bestowed as an alternative resource for polycarbonate material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ch Pyrolysis Technology Coconut Fiber bio-oil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analysis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ssessment of Producing Biodiesel Derived from Used Cooking Oil Using the BioPro380 EX
3
作者 Karabo Samuel Matome Clever Ketlogetswe Gagoitseope Mmopelwa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CAS 2022年第9期491-508,共18页
The authors performed economic assessment of producing biodiesel at pilot scale using used cooking oil as feed-oil in a Bio-Pro 380 EX biodiesel reactor. The overal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iodiesel production using... The authors performed economic assessment of producing biodiesel at pilot scale using used cooking oil as feed-oil in a Bio-Pro 380 EX biodiesel reactor. The overal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iodiesel production using used cooking oil is a viable project even at large or medium scale. The payback period for producing biodiesel at a pilot scale of 31,320 liters per year was 1.5 years, which was 1 month longer than the payback period for a large plant capacity of 66,000 liters per year.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unit selling price and unit production cost are sensitive to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since price variations of BWP 1 result in at least a 13% increase and 12% decrease in profit, respectively. The study further revealed that feed-oil (used cooking oil) was the most expensive among all the inputs accounting for 61%, followed by methanol and direct labour with 19% and 13%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energy recorded to produce approximately 360 liters of biodiesel contributed to 2% only, suggesting that Bio-Pro 380 EX biodiesel reactor is relatively a low energy intensity processor. The situa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promotion of biodiesel particularly in countries where initiatives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biofuels are at its infant stage Botswana in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ESEL Used Cooking oil Unit Production Cost Cost To Capacity analysis Sensitivity analysis bio-Pro 380 EX Unit Selling Price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经济评价
4
作者 靳梦雨 宋远博 +3 位作者 顾敏燕 司慧萍 沈峥 张亚雷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184-192,共9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通过对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生产链条的生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开拓生物汽柴油生产方式,为缓解我国原油进口“卡脖子”问题寻求新出路。从生物油厂建设到运营寿命期终止整个过程中,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46年,动...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通过对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生产链条的生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开拓生物汽柴油生产方式,为缓解我国原油进口“卡脖子”问题寻求新出路。从生物油厂建设到运营寿命期终止整个过程中,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46年,动态投资回收期为7.45年,内部收益率为17%,累计净现值为2021.491万元。若项目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与预期值相同,产品销售价格(生物柴油)不低于6105.81元·t^(-1)时,才能避免发生亏损。相对于电耗价格,该项目对原料价格敏感性更低,且需要生产规模大于1700 t才能实现项目的有效盈利。生物油厂进一步降低能耗和原料价格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稳定廉价的原料供给也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全生命周期评价 生物油 技术经济评价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生物质热裂解生物油特性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77
5
作者 王树荣 骆仲泱 +4 位作者 谭洪 洪军 董良杰 方梦祥 岑可法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49-1052,共4页
基于生物油广泛应用的目的,对生物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色质联机技术分析了由流化床热裂解水曲柳获得的生物油主要组分的分布。生物油由于高含氧量需要进一步改性才能高端应用。
关键词 生物质 生物油 组分分析 改性
下载PDF
以玉米秆为原料的生物质热解油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朱满洲 朱锡锋 +1 位作者 郭庆祥 朱清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4-377,共4页
对以玉米秆为原料热解获得的生物油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合色质联用技术分析获得了生物油主要组分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秆为原料制取的生物油中含乙酸27.32%、酯类6.72%、单环芳烃衍生物33.52%、多环芳烃衍生物1.32%;生物油... 对以玉米秆为原料热解获得的生物油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合色质联用技术分析获得了生物油主要组分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秆为原料制取的生物油中含乙酸27.32%、酯类6.72%、单环芳烃衍生物33.52%、多环芳烃衍生物1.32%;生物油由于高含氧量,需要进一步改性才能进行高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组分分析 改性
下载PDF
稻壳生物油的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承运 陆强 +2 位作者 孙书生 张栋 朱锡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2,共6页
对稻壳生物油在空气气氛下进行了热重分析,并计算得到生物油的挥发、降解和残炭燃烧的活化能分别为63.11 kJ/mol、81.01 kJ/mol和161.29 kJ/mol。在自砌的小型工业窑炉上开展了生物油燃烧实验,研究了生物油的点火工艺和燃烧污染物的排... 对稻壳生物油在空气气氛下进行了热重分析,并计算得到生物油的挥发、降解和残炭燃烧的活化能分别为63.11 kJ/mol、81.01 kJ/mol和161.29 kJ/mol。在自砌的小型工业窑炉上开展了生物油燃烧实验,研究了生物油的点火工艺和燃烧污染物的排放规律。通过调整喷雾速度和喷嘴结构,在炉膛预热并使用明火点火源的情况下,生物油可以顺利点火。生物油燃烧容易生成CO,提高过量空气系数能有效地控制CO的生成,但同时会生成更多的NOx。在生物油中添加甲醇和乙醇助剂后,点火容易,燃烧温度提高,尾气中CO和NOx含量都一定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热重分析 燃烧 窑炉 污染物
下载PDF
酸洗预处理对纤维素热裂解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树荣 廖艳芬 +2 位作者 刘倩 骆仲泱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3,共5页
为获得液体产量的最大化和提高产物中糖类的质量分数,采用盐酸(3%、5%、7%)、磷酸(7%)和硫酸(7%)对纤维素进行酸洗预处理。不同酸洗预处理下纤维素的微观结构和聚合度变化表明,酸处理损坏了纤维素的物理结构,并使聚合度大幅度降低。在... 为获得液体产量的最大化和提高产物中糖类的质量分数,采用盐酸(3%、5%、7%)、磷酸(7%)和硫酸(7%)对纤维素进行酸洗预处理。不同酸洗预处理下纤维素的微观结构和聚合度变化表明,酸处理损坏了纤维素的物理结构,并使聚合度大幅度降低。在“┣”形石英玻璃反应器的快速热裂解试验装置上进行了不同酸处理前后的纤维素热裂解试验,发现酸浸泡处理后,生物油产率下降,相应的气体和焦炭产率提高,并且随着酸浓度的提高,该趋势逐渐增强。与盐酸和磷酸相比,硫酸对生物油的生成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这表明,酸对纤维素交联和脱水反应的催化效果。通过GC-MS色质联机分析技术对生物油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酸的存在并没有改变生物油成分的种类,但使化合物之间的相对质量分数发生了变化。左旋葡聚糖的质量分数随稀酸溶液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残留在物料中的微量酸以催化脱水和交联反应的方式,对其生成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酸洗 热裂解 生物油 色质联用分析
下载PDF
生物油中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与表征 被引量:9
9
作者 熊万明 陈金珠 +2 位作者 吴东平 陈静 郭庆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24-1030,共7页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油成分分析的状况,重点介绍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及波谱-色谱联用技术在生物油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结构表征方面的应用,评价了这些技术在生物油结构表征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并分析...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油成分分析的状况,重点介绍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及波谱-色谱联用技术在生物油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结构表征方面的应用,评价了这些技术在生物油结构表征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并分析了生物油的理化特性及化学结构对检测分析产生的影响。此外,对生物油中的低聚糖和热解木质素等低聚物的分析检测研究也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波谱和色谱技术在生物油检测分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生物油中有机物检测与分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分离 分析 能源 生物质
下载PDF
生物油及其重质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汪丛伟 阴秀丽 +3 位作者 吴创之 马隆龙 周肇秋 谢建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83-1786,共4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生物油及其三种重质组分模型化合物的热解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生物油的热解包括挥发组分的蒸发及重质组分的裂解两个阶段,反应级数都是4级,活化能分别为29~36kJ/mol及13~19 kJ/m...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生物油及其三种重质组分模型化合物的热解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生物油的热解包括挥发组分的蒸发及重质组分的裂解两个阶段,反应级数都是4级,活化能分别为29~36kJ/mol及13~19 kJ/mol;三种重质组分模型化合物中左旋葡聚糖也存在两个失重区间,反应级数分别为1和2,且表观活化能最高;3,4二甲氧基苯甲醛和丁香酚则只有一个失重区间,且相应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8和0.5,表观活化能也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重质组分 模型化合物 热重分析 动力学
下载PDF
生物油热解气化的TG-FTIR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贤华 贺瑞雪 +2 位作者 杨海平 张世红 陈汉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549,共5页
该文主要目的是了解生物油的热解气化特性及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采用木屑快速热解生物油为对象,利用热重与傅立叶红外分析仪联用对生物油的热解气化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油的热解分为两个阶段:挥发分的快速析出(200~300... 该文主要目的是了解生物油的热解气化特性及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采用木屑快速热解生物油为对象,利用热重与傅立叶红外分析仪联用对生物油的热解气化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油的热解分为两个阶段:挥发分的快速析出(200~300℃)与生物油的碳化,生物油的热解气化符合三维扩散模型,且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热解活化能先升高后降低。红外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油热解气化的主要气体产物为CO、CO_2、CH_4、H_2O和碳氢化合物等小分子气体,有机化合物的析出主要在低温段,而生物油中重质组分的裂解主要在中高温度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热解/气化 TG-FTIR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生物质快速热解油水相溶液超声乳化特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伟 王铁军 +3 位作者 张琦 汪璐 徐莹 吴创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4-689,共6页
使用生物油水相溶液与0#柴油乳化,筛选了四种常用乳化剂和一种助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实验,考察了复配乳化剂型号、乳化剂用量、超声作用时间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种乳化液超过30d不破乳,与0#柴油相比,密度和热值相差不大,含水... 使用生物油水相溶液与0#柴油乳化,筛选了四种常用乳化剂和一种助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实验,考察了复配乳化剂型号、乳化剂用量、超声作用时间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种乳化液超过30d不破乳,与0#柴油相比,密度和热值相差不大,含水量3%以下,黏度增大约40%,pH值降低一半。因素分析法表明,水相溶液与柴油质量比和不同的水相溶液对乳化效果影响较大。探讨了乳化机理,认为生物油水相溶液中水、醛、酸、酮等极性组分化合物稳定地被乳化剂包裹在W/O型乳化液液滴中,生物油水相溶液中少量的乙酸乙酯、芳香类化合物等则增溶于非离子乳化剂胶束中。热力学分析表明,超声乳化作用比静置作用具有更大的熵增,乳化液更趋于稳定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超声 因素分析 乳化机理 熵增
下载PDF
4种不同原料生物油的主要化学组分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明明 景亮晶 +2 位作者 李瑞 常建民 张立塔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105,共3页
为了测定生物油的化学组分并比较不同原料对生物油化学组分的影响,文章采用气质联用(GC-MS)定性分析、气相色谱(GC)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测定了杨木、落叶松、玉米秸秆和棉秸秆4种生物质快速热解油(生物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不同原... 为了测定生物油的化学组分并比较不同原料对生物油化学组分的影响,文章采用气质联用(GC-MS)定性分析、气相色谱(GC)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测定了杨木、落叶松、玉米秸秆和棉秸秆4种生物质快速热解油(生物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不同原料生物油的化学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属于几种相同的化学族类,生物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为含氧官能团的苯酚类、醛类、酮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快速热解 生物油 化学组分 分析
下载PDF
基于TG-FTIR的生物油重质组分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武景丽 汪丛伟 +4 位作者 阴秀丽 吴创之 马隆龙 周肇秋 陈汉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利用热重红外技术在线分析了3种生物油重质组分模型化合物(丁香酚、3,4-二甲氧基苯甲醛、左旋葡聚糖)在10,20,30℃/min升温速率下的热解特性,热重试验结果表明:酚类物质最易热解,其次是醛类物质,再次是糖类物质;提高升温速率有利于热解... 利用热重红外技术在线分析了3种生物油重质组分模型化合物(丁香酚、3,4-二甲氧基苯甲醛、左旋葡聚糖)在10,20,30℃/min升温速率下的热解特性,热重试验结果表明:酚类物质最易热解,其次是醛类物质,再次是糖类物质;提高升温速率有利于热解反应的进行,但对最终失重量无影响。红外检测数据表明:左旋葡聚糖的热解分为两段,前段主要为脱水反应,生成醛等小分子物质,后段遵循醛类物质热解的机理,主要产物为小分子的不饱和烃类和CO_2,并伴随有少量的醚和H_2O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重质组分 模型化合物 热重-傅立叶红外联用分析
下载PDF
樟木木屑真空热解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及生物油组分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樊永胜 蔡忆昔 +3 位作者 李小华 俞宁 张蓉仙 尹海云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36,共8页
以樟木木屑为原料,采用真空热解系统进行了制取生物油的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以生物油产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RSM)对热解液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在最高产率条件下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理化特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气质... 以樟木木屑为原料,采用真空热解系统进行了制取生物油的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以生物油产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RSM)对热解液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在最高产率条件下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理化特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解终温、体系压力和升温速率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显著,但3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最佳热解工艺条件为:热解终温474.0℃、体系压力7.5 k Pa、升温速率20.0℃/min,在此条件下,生物油产率可达50.25%。与预测值(50.41%)较为接近。樟木木屑真空热解所得生物油的含水量较低(21.35%),热值较高(26.82 MJ/kg),常温下的运动黏度为3.85 mm2/s,密度1.08 g/cm3、p H值3.24和残炭量5.54%;生物油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多种有机物可被进一步提取用作工业原料;生物油中羧酸(8.45%)、醛(26.17%)、酮(14.24%)类等腐蚀性和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需对其进一步精制,以优化真空热解生物油品质,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木 真空热解 响应面法 生物油 组分分析
下载PDF
两种树皮热解微晶结构及生物油组分对比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文亮 虞宇翔 +1 位作者 常建民 白甜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10-1315,共6页
以针叶材杉木树皮和阔叶材桉木树皮为原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两种树皮热解前后固体颗粒微晶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利用气质联用(GC-MS)、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两种树皮生物油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树皮中的纤... 以针叶材杉木树皮和阔叶材桉木树皮为原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两种树皮热解前后固体颗粒微晶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利用气质联用(GC-MS)、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两种树皮生物油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树皮中的纤维结构及脂肪链结构在热解过程中发生了分解,基本被破坏.杉木树皮和桉木树皮生物油主要组分相似,含有酸类、酮类、酚类、醇类、醛类、糖类、酯类等类物质,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桉木树皮相对杉木树皮热解生成了较多的酸类、酮类物质,而酚类、醇类、糖类物质相对较少.两种树皮生物油中酚类物质占有较大的比例,以苯酚和邻苯二酚为主.两种树皮生物油主要物质分子量集中在300~ 500 g/mol,但桉木树皮生物油中分子量在300~ 500 g/mol的相对含量(48.18%)相比杉木树皮(61.14%)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树皮 桉木树皮 生物油 组分分析
下载PDF
生物油模型化合物水相重整制氢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建军 阴秀丽 +2 位作者 苏德仁 吴创之 祝京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4-110,共7页
利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对生物油模型化合物水相重整制氢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平衡计算,考察了反应温度为340-660 K、压力比psys/pH2O为0.1-2.0时两个变量对H2选择性、CH4选择性、积碳以及原料转化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体系存在甲... 利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对生物油模型化合物水相重整制氢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平衡计算,考察了反应温度为340-660 K、压力比psys/pH2O为0.1-2.0时两个变量对H2选择性、CH4选择性、积碳以及原料转化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体系存在甲烷化与积碳反应时,原料转化率大于99.99%且无固态碳生成,但甲烷化较制氢反应热力学更有利。限制甲烷化反应后可提高H2选择性,其产氢机理主要为原料的直接裂解反应,且1 mol甲醇、乙酸与乙二醇可分别生成约0.999、1.940、1.999 mol的固态碳。同时限制甲烷化反应和积碳反应,在反应温度500 K、压力比psys/pH2O为1.1时,水相重整甲醇、乙酸、乙二醇可得到H2选择性为74.98%、66.64%、71.38%,且3种原料转化率均大于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水相重整 制氢 热力学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真空热解液化技术的生物油制备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素文 丘克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7-111,共5页
以杉木屑、玉米秸秆和稻壳等7种生物质为原料,在自行研制的真空热解装置上进行生物质真空热解制取生物油的实验研究。7种生物质的生物油产率均大于55%,杉木屑的生物油产率达67%以上。生物油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油是一种含氧量较高的... 以杉木屑、玉米秸秆和稻壳等7种生物质为原料,在自行研制的真空热解装置上进行生物质真空热解制取生物油的实验研究。7种生物质的生物油产率均大于55%,杉木屑的生物油产率达67%以上。生物油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油是一种含氧量较高的有机混合物,7种生物油所含化合物类型相似,但具体化学组分及其相对含量有所差别。杉木屑生物油中苯酚及其衍生物的含量较高,达72.81%,仅杉木屑生物油中含有丁香酚,丁香酚的相对含量为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生物油 真空热解 组分分析
下载PDF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高品位液体燃料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琦 骆仲泱 +1 位作者 王树荣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8-990,1008,共4页
提出以生物质热裂解技术为核心、利用产物合成高品位液体燃料的技术路线,并针对路线中的不同途径开展试验研究,得到清洁高品质动力燃料.在优化了流化床热裂解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物质种类的特点,选取3大类7种不同生物质物料进... 提出以生物质热裂解技术为核心、利用产物合成高品位液体燃料的技术路线,并针对路线中的不同途径开展试验研究,得到清洁高品质动力燃料.在优化了流化床热裂解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物质种类的特点,选取3大类7种不同生物质物料进行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考察物料种类对热解生物油产率和性质的影响,并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生物质热解生物油的组分差异.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生物质热解生物油与柴油的乳化性能,乳化燃料在热值上接近柴油,黏度符合国家轻柴油标准,具有进入商业应用的可能.液体产物生物油经过分子蒸馏预处理后,对不同馏分分别采用酯化、加氢和气化等方法进行生物油精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热裂解 生物油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分子蒸馏
下载PDF
富钙生物油煅烧及脱硫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谋 陈汉平 +2 位作者 王贤华 杨海平 张世红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6,共5页
富钙生物油作为一种新型的脱硫剂,其煅烧分解机理及脱硫特性还处在研究阶段。文章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富钙生物油煅烧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富钙生物油的煅烧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部分生物油组分的分解阶段、有机羧酸钙盐快速分解阶段、... 富钙生物油作为一种新型的脱硫剂,其煅烧分解机理及脱硫特性还处在研究阶段。文章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富钙生物油煅烧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富钙生物油的煅烧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部分生物油组分的分解阶段、有机羧酸钙盐快速分解阶段、碳酸钙分解阶段。有机酸钙盐分解阶段大量气体析出的气蚀作用是固体产物CaO孔隙特性明显优于石灰石煅烧产物的主要原因。热重分析仪及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脱硫试验表明,富钙生物油脱硫性能远优于石灰石,相同反应条件下,富钙生物油脱硫反应时间是石灰石的两倍,最终钙转化率也远高于石灰石。石灰石最佳脱硫反应温度为850℃,而富钙生物油最佳脱硫反应温度为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钙生物油 煅烧特性 热重分析 脱硫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