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矿区多种类型植被地上生物量反演研究
1
作者 杨可明 彭里顺 +3 位作者 张燕海 谷新茹 陈新阳 江克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7-1035,共9页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为准确反演该区域综合植被的生物量,以sentinel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植被指数和波段运算方法构建的光谱指数作为特征数据集,通过不同特征和模型的组合构建该区域生物量反演模型。在特征选择阶段,利用随机森林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对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关键的5个光谱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Sentinel-2红边位置、陆地叶绿素指数)以及5个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1/B1、1/B2、1/B7、B1/B2、B5/B6)。基于这些筛选出的特征,设计了5种不同的特征组合方案,并结合传统方程回归和机器学习模型,在林地和综合植被数据上分别构建了生物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在生物量反演领域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可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生物量反演的精度,其中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结合自建光谱特征与原始波段得到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为0.74,均方根误差为8.14kg·m^(-2)。将SVR模型应用于研究区进行生物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与当地植被分布特征高度一致。本研究成果不仅为矿区生态修复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而且为类似生态系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多植被交叉覆盖区 综合生物量 机器学习 反演模型 植被类型
下载PDF
生物质基导电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白忠薛 王学川 +5 位作者 李佳俊 冯宇宇 白波涛 黄梦晨 岳欧阳 刘新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213,共14页
随着石油危机日趋严重与“绿色发展”观念持续推进,生物质材料凭借其可再生、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势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基导电水凝胶(Biomass-based conductive hydrogels,BCHs)是以生物质为原料... 随着石油危机日趋严重与“绿色发展”观念持续推进,生物质材料凭借其可再生、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势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基导电水凝胶(Biomass-based conductive hydrogels,BCHs)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的具有导电性质的水凝胶,具有生物质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本体性能,同时具有水凝胶的柔软特性和导电功能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首先根据导电原理的不同,将BCHs划分为离子导电、电子导电、离子-电子协同导电三个类型,接着介绍了基于BCHs的柔性可穿戴设备、超级电容器、发电机、智能机器人、组织工程等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最后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对BCHs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材料 导电水凝胶 导电类型 柔性器件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刘顺 许格希 +4 位作者 陈健 陈淼 史作民 周庆宏 蒋冬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172-7182,共11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生态脆弱区,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了解仍不清楚。沿着金沙江选择5个地点的典型干热河谷植被,采用磷脂脂肪酸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生态脆弱区,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了解仍不清楚。沿着金沙江选择5个地点的典型干热河谷植被,采用磷脂脂肪酸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异,并探讨了气候、植被因子和土壤性质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研究点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介于4.30—13.20 nmol/g,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占26.22%—33.65%,革兰氏阴性菌(G-)占18.35%—23.67%;真菌占9.02%—15.13%。不同研究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真菌/细菌和G+/G-差异显著,并且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形成不同聚类,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研究点间发生了变化。方差分解结果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异主要受土壤因子的驱动,其次是植被和气候因素。草本生物量、土壤硝态氮、全碳、pH和含水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气候因素中年均降雨量对微生物生物量呈负影响效应。揭示了不同研究点通过土壤性质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异,并发现了草本生物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 河谷型萨王纳植被 草本生物量 金沙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胡斯乐 董立国 +8 位作者 白晓雄 许浩 安钰 万海霞 韩新生 王月玲 李妍 郭永忠 余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5,共8页
[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方法]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工林地、梯田和川道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 [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方法]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工林地、梯田和川道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及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之间的关系。[结果](1)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人工林地土壤SOC、C∶P、N∶P高于梯田和川道地,而农耕用地(梯田和川道地)土壤TP含量则高于人工林地。(2)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含量分别为51.56~133.19,7.97~21.98,4.63~12.81 mg/kg。其中,土壤微生物量C、N、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微生物量C、N、P的比值及C∶N_(imb)、C∶P_(imb)、N∶P_(imb)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内稳性特征。(3)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熵具有显著影响,qMBC表现为梯田地>人工林地>川道地,而qMBN和qMB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通过RDA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得出,微生物量C∶P(R^(2)=0.75,p<0.01)和C∶P_(imb)(R^(2)=0.74,p<0.01)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熵变化的关键因素。[结论]综上所述,“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引起土壤C、P以及微生物量C、N、P含量的显著变化,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受到P元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熵 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多样性及绿洲-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研究
5
作者 辛智鸣 邵琪雯 +7 位作者 王湘 李新乐 马媛 李星 罗凤敏 肖辉杰 董树斌 程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34-8246,共13页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30个样地152个样方进行调查,利用MAPGIS软件绘制了乌兰布和沙漠首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利用经典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绿洲区和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土...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30个样地152个样方进行调查,利用MAPGIS软件绘制了乌兰布和沙漠首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利用经典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对绿洲区和荒漠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进行了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94种植物,隶属于21科58属,物种数量最多的3个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和苋科。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被主要由16个群系35个群丛组成,以旱生、超旱生或盐生的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分布面积最大的前三植物群系分别是:梭梭群系(1728.24 km^(2)),白刺群系(1278.27 km^(2))和沙冬青群系(746.79 km^(2))。群落优势层为灌木层,以小灌木和半灌木为主,白刺为样地出现频次最多的物种。整体上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多样性水平较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2.1086和0.8158。目前人工绿洲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不明显,但绿洲区植被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荒漠区。绿洲区和荒漠区在6个土层深度8个土壤养分指标上几乎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能够为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植物群落类型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
6
作者 欧建德 欧家琳 康永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研究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异速生长现象,了解幼树的个体发育规律及适应策略。将福建明溪4年生萌枝云南红豆杉,按萌枝相对高分成3个萌枝高度类型,调查分析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采用标... 研究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异速生长现象,了解幼树的个体发育规律及适应策略。将福建明溪4年生萌枝云南红豆杉,按萌枝相对高分成3个萌枝高度类型,调查分析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差异,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法分析其异速生长关系,揭示不同类型幼树的发育规律与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在类型间具有显著差异,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枝叶>茎、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低位类型的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茎、枝叶的生物量分配比最大。幼树器官生物量间以及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类型不尽相同。不同类型根生物量与茎生物量间,根生物量、茎生物量与个体大小间有着相同异速生长指数。不同类型幼树同时存在等速生长、异速生长现象。不同萌枝类型间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差异显著,存在着丰富遗传变异。不同类型间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差异是各器官、各器官与枝大小之间异速生长和枝大小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萌枝类型间并不唯一,反映着不同类型幼树生长与适应策略。建议采用低位类型发展云南红豆杉原料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豆杉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萌枝 类型
下载PDF
计及改进生物质燃气和阶梯碳交易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守文 李国祥 +2 位作者 闫文文 叶金根 袁莹超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4,143,共10页
为了推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并提高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能效,提出一种含改进生物质燃气BNG(biomass natural gas)和阶梯碳交易的综合能源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构建考虑二阶变压吸附的生物质燃气模型;其次,将生物质燃气耦合电转气和碳捕集... 为了推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并提高综合能源系统运行能效,提出一种含改进生物质燃气BNG(biomass natural gas)和阶梯碳交易的综合能源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构建考虑二阶变压吸附的生物质燃气模型;其次,将生物质燃气耦合电转气和碳捕集系统,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利用与封存。然后,完善生物质燃气参与后的阶梯碳交易模型,以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运行成本最小构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设置不同场景进行分析,验证所提模型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经济性以及低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生物质燃气 阶梯碳交易 电转气 碳捕集 低碳经济调度
下载PDF
化工行业中基于催化剂的新型生物质转化技术应用
8
作者 钱学一 方华 阚天虹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104-1107,共4页
新型生物质转化技术可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碳排放,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为化工行业创造新的产业机会。在应用方法方面,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液化是常见的应用领域,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影响反应速率、产物选择性和产... 新型生物质转化技术可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碳排放,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为化工行业创造新的产业机会。在应用方法方面,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液化是常见的应用领域,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影响反应速率、产物选择性和产率。通过调控催化剂的成分、晶体结构、酸碱性和表面活性位点等,可以实现对生物质转化过程的控制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设计 新型 生物质 转化技术
下载PDF
考虑阶梯负碳交易与生物质燃气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优化
9
作者 曾文帅 谢经炜 +3 位作者 曾林俊 周涛 周歆莹 禹涛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10期42-57,共16页
“双碳”背景下,为提高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率和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运行能效,提出了一种考虑阶梯负碳交易的含生物质燃气和碳捕集电厂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首先,构建含生物质燃气、电转气及碳捕集电厂耦... “双碳”背景下,为提高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率和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运行能效,提出了一种考虑阶梯负碳交易的含生物质燃气和碳捕集电厂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首先,构建含生物质燃气、电转气及碳捕集电厂耦合运行的IES结构。其次,建立一种阶梯型负碳交易机制来弥补传统阶梯型碳交易机制的局限性。然后,将阶梯型负碳交易机制引入IES并构建以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函数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多个场景下算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阶梯型负碳交易机制参数敏感性对IES经济性和低碳性的影响,验证了所提阶梯型负碳交易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经济性,仿真结果也证实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气 阶梯型负碳交易机制 电转气 碳捕集电厂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分析
10
作者 林伟通 邓华格 +2 位作者 杨奇青 徐益成 陆丽诗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59-62,75,共5页
通过样方调查法,对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与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其蓄积量与生物量的分布特点,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调查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16个20 m×20 m的样方中,共记录有维管植物210种,隶属于81... 通过样方调查法,对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与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其蓄积量与生物量的分布特点,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调查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16个20 m×20 m的样方中,共记录有维管植物210种,隶属于81科158属。监测样地乔木层植物种类121种,隶属于48科90属,灌木层植物种类109种,隶属于42科78属,草本层植物种类29种,隶属于19科28属,层间藤本植物种类40种,隶属于21科33属,各类植物个体总数为6042个。监测样地可划分为3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5个群丛。监测样地乔木层单一树种华润楠、木荷、马尾松和黄樟的蓄积量排在前4。监测样地乔木层平均蓄积量为161.32 m^(3)·hm^(-2),最高的是LFS-M华润楠-密花树常绿阔叶林,为265.04 m^(3)·hm^(-2);群丛乔木层平均蓄积量为158.27 m^(3)·hm^(-2),最高的是马尾松-木荷群丛,为186.33 m^(3)·hm^(-2)。由D方程和D2H方程得出不同监测样地乔木层生物量均为LFS-M华润楠-密花树常绿阔叶林的最高。由D方程得出不同群丛乔木层生物量为华润楠-密花树群丛的最高,达174.20 t·hm^(-2);由D2H方程计算得出群丛乔木层生物量为马尾松-木荷群丛的最高,为154.1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植被类型 蓄积量 生物量
下载PDF
结合修正后的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冠层高度的森林地上生物量模型优化——以福建省为例
11
作者 田国帅 周小成 +4 位作者 郝优壮 谭芳林 王永荣 吴善群 林华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264-7277,共14页
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指标,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和森林资源管理至关重要。福建省地处多云多雨的亚热带,地形和森林类型复杂,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难度大。为提升... 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指标,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和森林资源管理至关重要。福建省地处多云多雨的亚热带,地形和森林类型复杂,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难度大。为提升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效果,将最新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GEDI)、Landsat以及Sentinel系列卫星等多源遥感数据进行集成和综合利用,通过Landsat影像计算的林龄对GEDI_V27冠层高度产品进行优化,结合优化后的MGEDI_V27冠层高度产品,建立传统遥感特征结合冠层高度的极端梯度提升模型(XGBoost)生物量反演模型,实现了福建省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有效估算与制图。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林龄优化后的GEDI冠层高度精度评价结果为R^(2)=0.67,RMSE=2.24m;(2)通过递归特征消除算法对三种森林类型进行特征优选,得到10个遥感特征,其中,三种森林类型最重要的遥感特征均为森林冠层高度,并且对比评价了在包含传统遥感特征因子的情况下有无冠层高度对于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冠层高度因子参加特征构建时,森林AGB回归分析的精度明显提高,证实了冠层高度在生物量估算中具有显著的重要性;(3)研究得到的福建省森林AGB范围为0.001—363.331Mg/hm^(2),整体精度评价结果为R^(2)=0.75,RMSE=17.34Mg/hm^(2),2020年全省AGB总量为8.22亿Mg,平均值为101.24Mg/hm^(2)。通过优化GEDI中的森林冠层高度,并且结合传统遥感特征,可以实现对福建省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精确估算和监测,研究成果有助于区域森林碳汇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GEDI) 冠层高度 森林类型 极端梯度提升模型(XGBoost)回归 森林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高寒半湿润沙地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苟小林 周青平 +3 位作者 涂卫国 陈有军 魏小星 张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442-8453,共12页
为探究植被恢复对高寒半湿润沙化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效应,明确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恢复的响应,为高寒沙化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以青藏高原东南缘沙化地为对象,通过连续种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进行植被恢复,分析连续3... 为探究植被恢复对高寒半湿润沙化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效应,明确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恢复的响应,为高寒沙化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以青藏高原东南缘沙化地为对象,通过连续种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进行植被恢复,分析连续3年恢复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不同季节数量与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老芒麦作为建群种促进植被恢复过程,3年后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相较对照增加了13种,而物种种类相较对照新增14种,川甘亚菊(Ajania potaninii)从群落中消失,总体表现为短命植物和对水分需求较高的植物种类增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数量季节性变化剧烈,在非生长季节后期(4月),土壤细菌含量相较对照组增加了1.2倍(0—15 cm)与1.8倍(15—30 cm),真菌含量相较对照组增加了0.5倍(0—15 cm)和5.1倍(15—30 cm),放线菌相较对照组增加了1.5(0—15 cm)倍和4倍(15—30 cm);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种植老芒麦恢复高寒半湿润沙化脆弱生态系统,促进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恢复,这将有助于高寒沙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动态 植物类型 微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温型巨大侧耳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婧怡 骈永茹 +3 位作者 严廷良 杨阳 李勤奋 李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52-1661,共10页
巨大侧耳(Pleurotusgiganteus)是国内新开发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具有典型的耐高温特性,在热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团队通过前期在热区进行巨大侧耳的规模化栽培,筛选到2株具有不同出菇温型的菌株,分别适合于热区的热季和凉... 巨大侧耳(Pleurotusgiganteus)是国内新开发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具有典型的耐高温特性,在热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团队通过前期在热区进行巨大侧耳的规模化栽培,筛选到2株具有不同出菇温型的菌株,分别适合于热区的热季和凉季栽培,可有效保障当地巨大侧耳市场的全年供应。为充分了解巨大侧耳的菌丝体营养需求和适宜培养条件,本研究以筛选到的高温型(PG46)和中温型(PG79)巨大侧耳菌株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比较和分析2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液体发酵条件,并对液体发酵中菌丝体生长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PG46和PG79的生长条件基本一致,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和蛋白胨,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28℃;但在30℃时,中温型菌株PG79的菌丝体开始遭受高温胁迫,菌落形态开始出现不规则现象;正交试验论证了单因素结果,且各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均为:氮源>pH>温度>碳源。液体发酵试验结果显示:在生物学特性基础上,当摇床转速为150 r/min,装液量为120 mL,接种量为12%时,更适宜巨大侧耳菌丝体生长;PG46和PG79的菌丝体生长均呈“对数增长”的动态模式,分别在第15天(0.95 g)和第13天(1.09g)获得最高菌丝生物量,且PG79始终高于PG46,与平板上的生长速率差异一致(PG79>PG46)。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温型巨大侧耳的规模化栽培、高温胁迫条件优化、杂交育种,以及深入开展巨大侧耳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侧耳 不同温型 营养需求 生长条件 生物量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14
14
作者 ZHANG Chao LIU Guo-bin +1 位作者 XUE Sha XIAO L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103-2113,共11页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eroded areas in the world. Accordingl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o remedy the soil degradation problem. Understa...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eroded areas in the world. Accordingl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o remedy the soil degradation problem. Understand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s essential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s and for the reclamation of degraded arable land.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microbial processe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hizosphere soils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six vegetation types were as follows:two natural grassland (Artemisia capillaries and Heteropappus altaicus), two artificial grassland (Astragalus adsurgens and Panicum virgatum), and two artificial shrubland (Caragana korshinskii and Hippophae rhamnoides) specie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were examined by analyzing the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 and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izosphere soil sampled from the H. altaicus and A. capillaries plots had the highest values of microbial biomass C,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of carbon resources, Gram-negative (G-) bacterial PLFA, bacterial PLFA, total PLFA, Shannon richness, and Shannon evenness, as well as the lowest metabolic quotient. Soil sampled from the H. rhamnoides plots had the highest metabolic quotient and Gram-positive (G+) bacterial PLFA, and soil sampled from the A. adsurgens and A. capillaries plots had the highest fungal PLFA and fungal:bacterial PLFA ratio.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a signiif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icrobial biomass C, G- bacterial PLFA, bacterial PLFA, and total PLFA. In conclusion, plant species under arid climatic conditions signiifcantly affec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hizosphere soil. Among the studied plants, natural grassland species generated the most favorable microbi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PLFA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vegetation types
下载PDF
Can Stand Density and Stem Stratification Be Indicators of Aboveground Biomass in Woody Plant Recruitment in Savannah 被引量:1
15
作者 Saran Traoré Sébastien Ange Habih Nombré +2 位作者 Issiaka Keïta Hassan Bismarck Nacro Brice Sinsin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22年第1期41-59,共19页
Stem density and size stratification of woody species are informative of vegetation conditions and its physiognomy in savannah whereas their variation influence woody population functioning. Current study endeavoured ... Stem density and size stratification of woody species are informative of vegetation conditions and its physiognomy in savannah whereas their variation influence woody population functioning. Current study endeavoured to evaluate the stand density and size variability of woody species related to aboveground biomass in a Sudanian savannah. Total height, stem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 5 cm were measured in 30 plots of 50 m </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20 m laid in respect to vegetation type as bowal, shrubland and woodland. Species diversity, stem density, height and basal area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across sites and variation in stem dbh classes evaluated.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estimated and thereafter linear relationships were established between stand density and aboveground biomass</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nd basal area. Results revealed three different sites with an overall 58 species identified through vegetation type including liana species (4 stems in bowal) with 18 genera and 42 families. Fabaceae Combretaceae, Anacardiaceae and Rubiaceae were dominant families. Small sized trees represented 72% of total stem density considered in structure with significant higher basal area, while large sized trees as 28% were scarcely distributed. More than 70% variation in biomass w</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as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due to stem density and basal area with a dominance of small trees. In conclusion increase size in tree community indicated increase in accumulated aboveground biomass as positive regeneration features. But, change in vegetation structure strongly influence negatively species ability to grow from lower to upper size class and later on, disrupt ecosystem functioning. Plant stem density and stratification could be considered as indicators of aboveground biomass fluctuating in regeneration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t Regeneration Stem Structure Vegetation type
下载PDF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懿珊 孙迎韬 +1 位作者 张干 罗春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5-1364,共10页
森林土壤微生物决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其群落结构和影响因素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磷脂脂肪酸(PLFAs)因其仅在活体微生物中存在的特性,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直观反映土壤中不同... 森林土壤微生物决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其群落结构和影响因素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磷脂脂肪酸(PLFAs)因其仅在活体微生物中存在的特性,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直观反映土壤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以土壤微生物为对象,采用PLFA方法,分析了中国全部6种气候类型中天然森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和理化性质,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6种气候类型中,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凋落物碳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比和土壤总磷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真菌群落生物量在6种气候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随气候类型从寒带-温带-热带变化中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暖温带土壤真菌与细菌比值最高(0.7),显著高于亚热带、热带土壤(0.4-0.5)。热带土壤和高原土壤的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比显著高于其他气候类型(1.3-1.5),亚热带土壤最低(0.7)。气候(年均温、年降水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LFAs质量分数所代表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呈现显著相关关系(P<0.01)。综上,在中国6种气候类型中,森林土壤中总PLFAs所代表的生物量差异不大,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均温、年降水量和土壤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生物量 气候类型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下增温对小麦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茜 苗淑杰 乔云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6-504,共9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土壤下小麦生物量及养分吸收和分配对增温的响应,于2020年1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冬小麦品种扬麦13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对小麦进行全天增温,通过裂区试验,分析了增温(日平均增温1.5℃)后棕壤... 为了解不同类型土壤下小麦生物量及养分吸收和分配对增温的响应,于2020年1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冬小麦品种扬麦13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对小麦进行全天增温,通过裂区试验,分析了增温(日平均增温1.5℃)后棕壤、灰钙土、黄土、潮土、砖红壤和黄棕壤等6个不同类型土壤下小麦成熟期根、秸秆及籽粒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小麦生物量增加了9.9%,而植株氮、磷和钾含量分别降低了10.6%、17.7%和12.1%,三种养分的总积累量分别减少了3.4%、12.0%和3.5%。增温使小麦秸秆和籽粒氮、磷和钾含量较常温对照分别降低了33.6%、18.8%、9.4%和8.0%、18.9%、18.7%。在棕壤和灰钙土下增温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黄土和潮土下小麦干物质及养分积累。由此可见,增温改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和分配,且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类型 小麦 干物质量 养分
下载PDF
聚丙烯微塑料添加对大豆和花生生长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江俊涛 陈宏伟 +6 位作者 阎薪竹 邓娇娇 魏占波 周旺明 周莉 于大炮 王庆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1-768,共8页
农田微塑料污染对作物生长存在显著影响,但不同功能类型作物的生理生态、产量及品质对土壤微塑料的响应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国农业生产的两大主要作物大豆(地上结实)和花生(地下结实)为试验材料,并设置对照组(无添加)和实验组... 农田微塑料污染对作物生长存在显著影响,但不同功能类型作物的生理生态、产量及品质对土壤微塑料的响应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国农业生产的两大主要作物大豆(地上结实)和花生(地下结实)为试验材料,并设置对照组(无添加)和实验组(添加0.40%的聚丙烯微塑料)进行大田原位试验。结果表明:微塑料添加与作物结实类型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作物的生长与生理生态特征存在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作物的整株形态结构、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及籽粒品质。微塑料添加显著降低两种作物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和百粒重,大豆降幅分别为13.61%、14.07%、13.23%和7.84%,花生降幅分别为17.10%、18.64%、16.12%和11.98%。此外,微塑料添加显著降低花生的地下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大豆的叶绿素含量,降幅分别为15.77%、25.51%和5.74%,与之相反,微塑料添加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比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幅分别为28.07%和25.82%。由此可见,聚丙烯微塑料添加对两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均有抑制作用,对花生的影响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微塑料 结实类型 功能性状 生物量积累 生理响应 籽粒品质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 OLI的昆明市主要森林类型生物量遥感估测与反演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伟楠 吴勇 欧光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7-116,共10页
基于昆明市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对昆明市12种优势树种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并选择最优模型对昆明市12种森林类型进行地上生物量反演。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随机... 基于昆明市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对昆明市12种优势树种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并选择最优模型对昆明市12种森林类型进行地上生物量反演。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有着最好的估测效果,且其中杉木林的模型拟合精度最高R2adj为0.683,RMSE为12.68 t/hm^(2);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最低;当AGB小于50 t/hm^(2)和大于100 t/hm^(2)时,3个模型均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但随机森林模型的平均残差值的绝对值较低,在不同生物量段的估测误差相对较低;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反演研究区森林AGB,反演精度为85.31%,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演昆明市森林地上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地上生物量 遥感估测 模型构建 昆明市
下载PDF
岩溶断陷盆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演替的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严嘉慧 邱江梅 李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8-1105,共8页
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底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的变化,以中国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岩溶断陷盆地底部原始森林、草地、人工林、灌丛和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类型的响应。结果表明:... 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底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的变化,以中国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岩溶断陷盆地底部原始森林、草地、人工林、灌丛和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类型的响应。结果表明:灌丛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植被正向演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多因素方差分析出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是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其中土层深度是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极显著影响因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断陷盆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植被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