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膦酸改性碳纳米管/硫化铋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对A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万松 宋雨桐 +5 位作者 徐彦宾 王峰 张少华 王颖 杨正龙 殷平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本研究设计合成新型高效重金属吸附材料有机膦酸羧酸改性多壁碳纳米管/硫化铋(PBTCA-MWCNTs/Bi_(2)S_(3)),对材料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并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本研究设计合成新型高效重金属吸附材料有机膦酸羧酸改性多壁碳纳米管/硫化铋(PBTCA-MWCNTs/Bi_(2)S_(3)),对材料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并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发现:PBTCA-MWCNTs/Bi_(2)S_(3)有优良的Au(Ⅲ)吸附性能;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材料在25℃时吸附容量达到1655.50 mg·g^(-1)。对该材料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和吸附选择性等方面的研究为Au(Ⅲ)回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 Au()吸附 碳纳米管 膦酸 硫化铋
下载PDF
Bismuth Ⅲ型肝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淑牖 牟一平 +6 位作者 蔡秀军 彭承宏 吴育连 曹利平 江献川 许元良 刘颖斌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研究肝Bismuth Ⅲ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时,需要伴同切除肝脏的范围。方法:对两家医院近两年半来收治的BismuthⅢ型肝门胆管癌31例进行分析。其中21例行根治性切除者,伴同左半肝切除11例,伴同右半肝切... 目的:研究肝Bismuth Ⅲ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时,需要伴同切除肝脏的范围。方法:对两家医院近两年半来收治的BismuthⅢ型肝门胆管癌31例进行分析。其中21例行根治性切除者,伴同左半肝切除11例,伴同右半肝切除5例,伴同右三叶切除2例,伴同Ⅳ肝段切除3例。与上述各种肝切除合并作尾叶切除者9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膈下脓肿2例,经穿刺置管引流治愈;并发肝衰腹水8例,其中右半肝切除后3例,左半肝切除后3例,右三叶切除后2例,均经强化护肝治疗、反复多次输注血浆和白蛋白治愈;并发胆漏3例,经保守引流而愈。施行Ⅳ肝段+尾叶切除的3例顺利恢复,无并发症。结论: BismuthⅢ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伴同肝切除的范围应根据肿瘤所在的确切部位以及同侧门静脉有无受侵犯而定,尽量避免大范围的肝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胆管癌 切除术 bismuth
下载PDF
Bismuth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肝切除范围问题
3
作者 黄志勇 梁宾勇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49-150,共2页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起源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因其解剖部位特殊,极易早期侵犯周围血管、肝脏、淋巴及神经组织.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R0切除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多采用Bism...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起源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因其解剖部位特殊,极易早期侵犯周围血管、肝脏、淋巴及神经组织.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R0切除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多采用Bismuth分型方法对肿瘤进行临床分型,结合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了解血管、淋巴结和肝脏受侵情况,对肝门部胆管癌实施胆管切除联合包括尾叶在内的肝切除、淋巴结清扫以及必要时血管切除的治疗意见已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bismuth 肝切除 范围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Novel Dimer of Bismuth(Ⅲ) Complex with Dithiotetrahydropyrrolocarbamate: [Bi(S_2CNC_4H_8)_2(NO_3)]_2
4
作者 YINHan-dong WANGChuan-hua MAChun-lin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65-567,共3页
A novel dimer of the bismuth(Ⅲ) complex with dithiotetrahydropyrrolocarbamate, [Bi(S_2CNC_4H_8)_2·(NO_3)]_2, was synthesized 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 A novel dimer of the bismuth(Ⅲ) complex with dithiotetrahydropyrrolocarbamate, [Bi(S_2CNC_4H_8)_2·(NO_3)]_2, was synthesized 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a monoclinic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P2_1/n, a=0.64718(13) nm, b=2.6738(6) nm, c=1.0423(2) nm, β=106.384(3)°, Z=4, V=1.730(3) nm^3, D_c=2.163 g/cm^3, μ=10.682 mm^(-1), F(000)=1072, R=0.0329, wR=0.0659. The structure shows a distorted pentagonal bipyramidal configuration with the seven-coordinated central Bi atom. In the crystal, the molecular packing in the unit cell reveals that the two adjacent molecules are symmetrically linked each other in the dimer by virtue of a couple of Bi-S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muth() complex Dithiotetrahydropyrrolocarbamate DIMMER Crystal structure
下载PDF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DNA-binding Property of Bismuth(Ⅲ) Complex with 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5
作者 陈小菊 胡未极 +1 位作者 秦毅 赵国良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09-514,共6页
A bismuth(Ⅲ) complex 1 (H2-4,4'-bipy)[Bi(HPPA)5](H2PPA).4H2O (H2PPA = p- hydroxy- phenylacetic acid, 4,4'-bipy = 4,4"-bipyridyl) was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from 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H2PPA),... A bismuth(Ⅲ) complex 1 (H2-4,4'-bipy)[Bi(HPPA)5](H2PPA).4H2O (H2PPA = p- hydroxy- phenylacetic acid, 4,4'-bipy = 4,4"-bipyridyl) was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from 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H2PPA), Bi(NO3)3"6H20 and 4,4'-bipyridyl,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molar conductivity and TG. The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plex is of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 with a = 10.928(7), b = 22.558(7), c = 11.313(7) A, β = 91.864(4)°, V = 2787.7(4) A3, Z = 2, C58H61BiN2O22, Mr = 1347.07, F(000) = 1364, Dc= 1.605 g/cm-3, p(MoKa) = 3.247 mm-1, the final R = 0.0269 and wR = 0.0540 for 9776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or(I). The bismuth(I/I) is seven-coordinated with O atoms, forming a monocapped octahedral geometry. Complex 1 further forms a 3D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 by hydrogen bonds and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Moreo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plex and DNA was studied by EtBr fluoescent pro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muth complex p-hydroxy-phenylaeetie acid 4 4"-bipyridyl crystal structure DNA-BINDING
下载PDF
含铋(Ⅲ)配合物的合成及铋的配位性质 被引量:21
6
作者 蒋琪英 沈娟 钟国清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34-1645,共12页
由于金属铋的绿色安全性,其配合物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因此,从分子水平探索配合物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有机配体的不同,对三价铋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相应的结构进行分类概述,并针对固态铋配合物,对铋(Ⅲ)离子在各配合... 由于金属铋的绿色安全性,其配合物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因此,从分子水平探索配合物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有机配体的不同,对三价铋离子配合物的合成及相应的结构进行分类概述,并针对固态铋配合物,对铋(Ⅲ)离子在各配合物中所处的配位环境以及与配体的配位方式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配合物 配位化学 结构 合成
下载PDF
三元配合物M(trp)_2(8-hq)[M=Sb(Ⅲ),Bi(Ⅲ)]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5
7
作者 钟国清 陈明剑 +1 位作者 蒋琪英 张志朋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1-286,共6页
在甲醇中用三氯化铋或三氯化锑分别与L-色氨酸(Htrp)和8-羟基喹啉(8-Hhq)合成了三元配合物M(trp)2(8-hq)[M=Sb(Ⅲ),Bi(Ⅲ)]。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对三元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热性质和电化学性质。对XRD数据进行了... 在甲醇中用三氯化铋或三氯化锑分别与L-色氨酸(Htrp)和8-羟基喹啉(8-Hhq)合成了三元配合物M(trp)2(8-hq)[M=Sb(Ⅲ),Bi(Ⅲ)]。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对三元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热性质和电化学性质。对XRD数据进行了指标化,结果表明:2种三元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Sb(trp)2(8-hq)的晶胞参数为:a=1.9322nm,b=2.3938nm,c=1.8736nm,β=99.981°;Bi(trp)2(8-hq)的晶胞参数:a=1.8938nm,b=1.6168nm,c=1.0482nm,β=95.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配合物 锑() 铋() L-色氨酸 8-羟基喹啉
下载PDF
交联壳聚糖对Mo(Ⅵ)、Bi(Ⅲ)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莫少波 翁玥 +2 位作者 钱沙华 肖玫 薛爱芳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研究了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的交联壳聚糖(CCTS)对于Mo(Ⅵ)、Bi(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3.0时,CCTS对Mo(Ⅵ)、Bi(Ⅲ)的吸附率分别为98.0%,100%,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20min和5min,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4,620.8g/kg.用1.00mL,0.1mo... 研究了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的交联壳聚糖(CCTS)对于Mo(Ⅵ)、Bi(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3.0时,CCTS对Mo(Ⅵ)、Bi(Ⅲ)的吸附率分别为98.0%,100%,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20min和5min,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4,620.8g/kg.用1.00mL,0.1mol/L的NaOH溶液和4.0mL,5.0mol/L的HCl溶液可将吸附在CCTS上的Mo(Ⅵ)、Bi(Ⅲ)定量洗脱下来,脱附率分别为93%和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壳聚糖 Mo(Ⅵ)、Bi() 吸附
下载PDF
GaAsBi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马玉麟 郭祥 丁召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7,共13页
稀铋Ⅲ-Ⅴ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分子束外延法(MBE)和金属有机物气相外延法(MOVPE)。本文聚焦于具有较大带隙收缩、温度不敏感以及强自旋轨道分裂等特殊物理特性的GaAs_(x)Bi_(1-x)半导体材... 稀铋Ⅲ-Ⅴ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分子束外延法(MBE)和金属有机物气相外延法(MOVPE)。本文聚焦于具有较大带隙收缩、温度不敏感以及强自旋轨道分裂等特殊物理特性的GaAs_(x)Bi_(1-x)半导体材料,对其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人员对GaAsBi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薄膜、多量子阱、纳米线和量子点材料的制备。在薄膜材料方面,侧重于研究制备工艺条件对GaAsBi薄膜的影响,例如低衬底温度、低生长速率和非常规的Ⅴ/Ⅲ束流比;在多量子阱材料方面,采用双衬底温度技术有效减少Bi偏析问题;对于纳米线和量子点材料,金属Bi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材料的形貌和光学性能。然而,目前在该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仍存在挑战,如薄膜材料的结晶质量恶化和金属Bi分凝团聚,以及量子点材料中Bi的均匀性和形成机制的争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GaAs_(x)Bi_(1-x)半导体材料的质量和促进器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铋-Ⅴ半导体材料 GaAsBi薄膜 多量子阱材料 量子点材料 MBE MOVPE
下载PDF
吡啶甲酸铋(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明剑 蒋琪英 钟国清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2-326,共5页
以不同类型的吡啶甲酸为配体,通过固液相、固固相反应,合成了两种新的铋配合物:α-吡啶甲酸铋[Bi(C5H4NCOO)3].H2O(1)、β-吡啶甲酸铋BiCl3.(C5H4NCOOH).1.5H2O(2)。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 以不同类型的吡啶甲酸为配体,通过固液相、固固相反应,合成了两种新的铋配合物:α-吡啶甲酸铋[Bi(C5H4NCOO)3].H2O(1)、β-吡啶甲酸铋BiCl3.(C5H4NCOOH).1.5H2O(2)。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为单斜晶系,相应晶胞参数:a=2.0999nm,b=0.9499nm,c=1.1815nm,β=104.999°;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1.8589nm,b=1.6889nm,c=1.2049nm,β=96.445°。同时初步分析了影响产物结构及性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甲酸 铋()配合物 合成 表征
下载PDF
在硝酸钠存在下碘化钾-孔雀绿-水液-固体系浮选分离铋(Ⅲ)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温欣荣 李红山 涂常青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2-84,共3页
研究了在硝酸钠存在下碘化钾 孔雀绿 水液 固体系浮选分离铋 (Ⅲ )的行为 ,探讨了Bi3+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 ,控制一定的条件 ,该体系能使Bi3+与常见离子Zn2 +、Cu2 +、Co2 +、Ni2 +、Mn2 +、Al3+、Fe2 +分离。
关键词 硝酸钠 铋() 碘化钾 孔雀钾 孔雀绿 液-固浮选分离 光度法
下载PDF
碳糊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铋(Ⅲ) 被引量:4
12
作者 易芬云 黎拒难 费俊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80-282,共3页
在 0 .2mol·L-1盐酸底液中 ,铋 (Ⅲ )与桑色素所形成的铋 (Ⅲ ) 桑色素络合物吸附于碳糊电极上 ,在 0 .30V(vs.SCE)预富集后 ,在 - 0 .30V处静止还原 30s ,再从 - 0 .30V到 0 .30V进行阳极化扫描 ,在 - 0 .0 8V左右获得一灵敏的... 在 0 .2mol·L-1盐酸底液中 ,铋 (Ⅲ )与桑色素所形成的铋 (Ⅲ ) 桑色素络合物吸附于碳糊电极上 ,在 0 .30V(vs.SCE)预富集后 ,在 - 0 .30V处静止还原 30s ,再从 - 0 .30V到 0 .30V进行阳极化扫描 ,在 - 0 .0 8V左右获得一灵敏的铋溶出峰 ,其二次导数峰电流与铋 (Ⅲ )浓度在 2 .0× 10 -9~6 .0× 10 -6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达 1.0× 10 -9mol·L-1。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 ,方法应用于胃药和锰盐中铋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阳极溶出伏安法 铋() 桑色素 碳糊电极 痕量分析 胃药 锰盐
下载PDF
催化过硫酸钾氧化银-邻二氮菲-荧光黄离子缔合物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铋(Ⅲ)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森科 杨天隆 刘佳铭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40-444,共5页
基于 p H=5.50弱酸性介质中 ,铋 ( )催化 K2 S2 O8氧化 [Ag(phen) 2 ]+ · [FIn]-离子缔合物的褪色反应 ,建立了一种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铋 ( )的新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 0 .0 4— 0 .4 mg/ L,检出限为 6 .0× 10 -11g/ m ... 基于 p H=5.50弱酸性介质中 ,铋 ( )催化 K2 S2 O8氧化 [Ag(phen) 2 ]+ · [FIn]-离子缔合物的褪色反应 ,建立了一种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铋 ( )的新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 0 .0 4— 0 .4 mg/ L,检出限为 6 .0× 10 -11g/ m L。用于发样及水样中 Bi( )的测定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并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二氮菲 荧光谱 催化褪色光度法 铋() 过硫酸钾 催化氧化
下载PDF
氨荒酸配合物([M(MeBnNCS2)3],M=Sb(Ⅲ),Bi(Ⅲ)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应臣 冯玉全 +2 位作者 乔占平 陈书阳 黄深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1-1037,共7页
合成了2种新的N-甲基-N-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Sb(MeBnNCS2)3](1)和铋[Bi(MeBnNCS2)3](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热重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均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 合成了2种新的N-甲基-N-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Sb(MeBnNCS2)3](1)和铋[Bi(MeBnNCS2)3](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热重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均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955 1(7)nm,b=1.357 5(10)nm,c=2.468 1(17)nm,β=104.01(2)°,Z=4,V=3.105(4)nm3,Dc=1.520 g·cm-3,F(000)=1 440,μ=1.314 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33 9,wR2=0.083 2,S=1.010;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339 0(6)nm,b=0.997 5(5)nm,c=2.426 1(5)nm,β=98.433(7)°,Z=4,V=3.205(2)nm3,Dc=1.653 g·cm-3,F(000)=1 568,μ=5.912 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39 8,wR2=0.086 4,S=1.089。在这2个配合物中,中心金属离子M(Ⅲ)与来自3个配体中的6个硫原子配位,配合物1形成6配位的畸变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则形成6配位的畸变的五角锥构型。在配合物2中,分子之间又通过Bi…S弱相互作用构成二聚体结构。利用琼脂扩散法测试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4种受试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甲基-Ⅳ-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锑∞配合物 铋㈣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下载PDF
3-对甲苯基-5-邻胂酸基苯偶氮罗丹宁荧光法测定痕量铋(Ⅲ)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葛慎光 于京华 +2 位作者 方之红 朱元娜 王来国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研究了新型荧光试剂3-对甲苯基-5-(2’-肿酸基苯偶氮)罗丹宁(TAPAR)的荧光性质,发现在pH5.0~6.2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痕量铋(Ⅲ)形成的螯合物,可使试剂的荧光强度大大减弱,其荧光猝灭值与铋(Ⅲ... 研究了新型荧光试剂3-对甲苯基-5-(2’-肿酸基苯偶氮)罗丹宁(TAPAR)的荧光性质,发现在pH5.0~6.2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痕量铋(Ⅲ)形成的螯合物,可使试剂的荧光强度大大减弱,其荧光猝灭值与铋(Ⅲ)的含量在0~0.02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荧光光谱法测定痕量铋(Ⅲ)的新方法。本法的检出限为1.6×10^-9g·mL^-1,可用于人发及水样中的痕量铋(Ⅲ)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法 铋() 3-对甲苯基-5-(2’-胂酸基苯偶氮)罗丹宁
下载PDF
水杨醛缩氨基硫脲合锑(Ⅲ)、铋(Ⅲ)配合物的固相合成 被引量:4
16
作者 卓立宏 郭应臣 乔占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1-634,共4页
水杨醛缩氨基硫脲与三碘化锑、三碘化铋通过固相反应,合成了新的配合物[SbI3(C8H9N3OS)],[BiI3(C8H9N3OS)]。经元素分析、X 射线粉末衍射,中红外、远红外光谱和差热 热重分析,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对XRD谱进行指标化,确定了配合物的晶... 水杨醛缩氨基硫脲与三碘化锑、三碘化铋通过固相反应,合成了新的配合物[SbI3(C8H9N3OS)],[BiI3(C8H9N3OS)]。经元素分析、X 射线粉末衍射,中红外、远红外光谱和差热 热重分析,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对XRD谱进行指标化,确定了配合物的晶系和晶胞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醛缩氨基硫脲 锑配合物 铋配合物 固相合成 XRD谱
下载PDF
快速检定微量铋(Ⅲ)离子的新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俊翠 王玉标 丁爱民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99,共3页
将医用药物异丙嗪引入分析化学作无机分析试剂。报道了显色剂异丙嗪与铋离子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灵敏度、选择性和界限比,建立了用异丙嗪检定Bi(Ⅲ)离子的新方法。于5.4mol/LH2SO4介质中,异丙嗪与Bi(Ⅲ)在室温下反应,溶液显桃红色,络... 将医用药物异丙嗪引入分析化学作无机分析试剂。报道了显色剂异丙嗪与铋离子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灵敏度、选择性和界限比,建立了用异丙嗪检定Bi(Ⅲ)离子的新方法。于5.4mol/LH2SO4介质中,异丙嗪与Bi(Ⅲ)在室温下反应,溶液显桃红色,络合物稳定3h以上。检出限量为0.01μg,界限比为1∶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嗪 铋() 光度法
下载PDF
甲基紫修饰的微晶酚酞分离富集-光度法测定痕量铋(Ⅲ)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永祥 吴宏伟 +1 位作者 李全民 刘国光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6-59,共4页
建立了以修饰有甲基紫(MV)的微晶酚酞作为固相吸附剂分离富集和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Bi(Ⅲ)的新方法。研究表明,Bi(Ⅲ)与I^-、MV^+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BiI6](MV)3能定量吸附在微晶酚酞上,在适当条件下,Bi(Ⅲ)能与Co(Ⅱ)... 建立了以修饰有甲基紫(MV)的微晶酚酞作为固相吸附剂分离富集和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Bi(Ⅲ)的新方法。研究表明,Bi(Ⅲ)与I^-、MV^+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BiI6](MV)3能定量吸附在微晶酚酞上,在适当条件下,Bi(Ⅲ)能与Co(Ⅱ)、Ni(Ⅱ)、Mn(Ⅱ)、Fe(Ⅱ)、Al(Ⅲ)、Zn(Ⅱ)等常见阳离子分离,且基本不受Br^-、SCN^-、SO4^2-、NO3^-、Cl^-、ClO4^-等阴离子影响。Bi(Ⅲ)的静态吸附容量为0.81mmol/g,富集因数可达200倍,回收率在97.2%以上,RSD1.3%~2.2%之间。已应用于环境水样中Bi(Ⅲ)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 微晶酚酞 甲基紫 分离富集
下载PDF
铋(Ⅲ)四氢吡咯氨荒酸配合物[Bi(S_(2)CNC_(4)H_(8))_(3)]_(2)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汉东 王传华 邢秋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55-958,共4页
The novel bismuth?complex with dithiotetrahydropyrrolocarbamate, [Bi(S2CNC4H8 )3]2 has been synthes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has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s 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 The novel bismuth?complex with dithiotetrahydropyrrolocarbamate, [Bi(S2CNC4H8 )3]2 has been synthes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has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s 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with space group C2 /c, a=1.6356(9) nm, b=1.1875(6) nm, c=2.3954(13) nm, β=100.741(8)°, Z=4, V=4.5 71(4) nm3, Dx=1.882g·cm-3,μ=8.267mm-1, F(000)=2512, R=0.0404, wR=0.0622. In this binuclear complex, each Bi?is seven coordinate with a distorted pentagonal bipyramidal geometry. CCDC: 1799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铋()配合物 四氢吡咯氨荒酸 晶体结构
下载PDF
曙红B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铋(Ⅲ) 被引量:5
20
作者 凌立新 王林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61,共4页
在硫酸介质中,铋(Ⅲ)对碘酸钾氧化生物染料曙红B的褪色反应有强烈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铋(Ⅲ)的催化动力学方法。反应最优实验条件:在25 mL测定体积中,2.0×10^-3mol/L曙红B用量为1.2 mL,1.0×10^-2mol/L碘酸钾用量... 在硫酸介质中,铋(Ⅲ)对碘酸钾氧化生物染料曙红B的褪色反应有强烈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铋(Ⅲ)的催化动力学方法。反应最优实验条件:在25 mL测定体积中,2.0×10^-3mol/L曙红B用量为1.2 mL,1.0×10^-2mol/L碘酸钾用量为1.5 mL,反应温度为90℃。在优化条件下,体系催化反应和非催化反应的吸光度变化值(ΔA)与铋(Ⅲ)质量浓度在0-0.18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8.04×10^-7g/L,表观速率常数为2.97×10^-4s^-1,表观活化能为36.74 kJ/mol。对0.06 g/mL Bi(Ⅲ)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7%。本法已用于水体中痕量铋(Ⅲ)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n=6)为2.8%-3.2%,与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了对照,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曙红B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铋() 水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