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8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
1
作者 孟毅苗 黄伟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虚词造语”;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奇异,比兴意象“奇诡化”的新变背离了诗歌雅正传统,形成“奇崛险怪”的审美风格。韩愈将幕府生活、党争革新、贬地风物等新题材引入诗歌,士不遇诗在呈现新面貌的同时,更寄托着不遇文人崇高的精神信仰。韩愈在“自树立,不因循”诗学之旨引导下大变唐诗风貌,推动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士不遇 虚词造语 比兴 意象
下载PDF
《比兴美学》的学术贡献及其争议
2
作者 赵琼琼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1,共5页
张节末教授的著作《比兴美学》,立足天人之际的语境,沟通哲学史和诗学史,探寻比兴审美经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在长时段中描述比兴之兴起、发展、变形及式微的曲折过程。此书彰显了作者注重哲学思辨和材料分析相结合的功底,在中西比... 张节末教授的著作《比兴美学》,立足天人之际的语境,沟通哲学史和诗学史,探寻比兴审美经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在长时段中描述比兴之兴起、发展、变形及式微的曲折过程。此书彰显了作者注重哲学思辨和材料分析相结合的功底,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发明中国问题,是其审美与自然优先于艺术之中国美学史理念的典型体现。学术视野、方法论和具体观点别出手眼、独树一帜。其原创性论断引起学界关注,尤其在“断代史观”这一判断上引发众学者争鸣和反思。《比兴美学》的贡献及其争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美学经典问题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节末 比兴美学》 方法论 断代史观
下载PDF
李白比兴诗的创作范式、风格特点和生成逻辑
3
作者 傅冠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2-32,共11页
比兴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盛唐诗人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作继承且发展了“诗骚”和汉魏六朝诗歌的比兴传统,涵盖了各类比兴手法,以月鸟寄情、典故兴怀、神道喻世、闺情美刺政治,呈现出多样性、完... 比兴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盛唐诗人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作继承且发展了“诗骚”和汉魏六朝诗歌的比兴传统,涵盖了各类比兴手法,以月鸟寄情、典故兴怀、神道喻世、闺情美刺政治,呈现出多样性、完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既有豪迈奔放、雄奇飘逸的呐喊,也有含蓄委婉、情感隐蔽的倾诉,由此形成了宏大的比兴象征系统,极大地拓展了比兴意象的领域,显示出浩瀚辽阔的新境界。李白比兴诗特点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李白所接受的儒、道、侠等文化思想;二是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三是李白自身的诗学追求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李白诗歌中的比兴技巧,使其在表达时既直接又含蓄,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比兴 意象 象征系统
下载PDF
福州瓠社词人“赋比兴”抒情方式探析
4
作者 杨祖望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 瓠社是晚清光绪年间6位福州词人组织的词社,共计有330首词作传世。这6位词人的词作使用灵活多样的抒情方式,既有“赋”的直接抒情,也有“比兴”的曲折表达。在以比兴寄托手法书写的作品中,多数是“有寄托”之词,能够以雅化、诗化的面貌来传达文本的双重内涵;亦有少数达到了“无寄托”的境界,通过营造文本意义的多义性、开放性,带来“见仁见智”的阐释空间和“可解不可解”的美感体验。瓠社词人凭借蕴蓄在文本中的真挚情感和对抒情方式的精巧运用,足可成为晚清闽词史上不应遗漏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社 比兴 抒情方式 闽词 晚清词 福州
下载PDF
欧阳修“取物比兴”说发微
5
作者 陈香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13,共6页
在宋代《诗经》学“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欧阳修撰述《诗本义》以图达成对《诗经》真正的“正义”。“取物比兴”是欧阳修解《诗》的核心观念,这实际上是基于《诗》文本的一种“言–意”关系的思考和“六义”之“比兴”的言说实践。... 在宋代《诗经》学“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欧阳修撰述《诗本义》以图达成对《诗经》真正的“正义”。“取物比兴”是欧阳修解《诗》的核心观念,这实际上是基于《诗》文本的一种“言–意”关系的思考和“六义”之“比兴”的言说实践。欧阳修对“取物比兴”特作了“但取一义”的规定,造成了对《诗》作为一种“文学文本”之感发本质的限制,并影响到了欧阳修的诗歌审美鉴赏实践。在以陈廷焯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关于“比兴”的言说中,可以看出其说对于“但取一义”的补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义》 “取物比兴 “但取一义” 常州词派
下载PDF
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60,共23页
考察赋比兴所自出的“六诗”“六义”说在汉代经学中的出现与诠释过程,可知赋比兴作为一组关联范畴出现在经学论述中始于东汉时代,但直至汉末并未作为观念架构应用到《诗经》的诠释。真正影响汉代的是《论语》“诗可以兴”的观念,《毛... 考察赋比兴所自出的“六诗”“六义”说在汉代经学中的出现与诠释过程,可知赋比兴作为一组关联范畴出现在经学论述中始于东汉时代,但直至汉末并未作为观念架构应用到《诗经》的诠释。真正影响汉代的是《论语》“诗可以兴”的观念,《毛传》之以兴说《诗》及王逸《楚辞章句》的以兴解《骚》都属于此一传统,这也是《毛传》及王逸“独标兴体”的真正原因。由于汉代经学家未以赋比兴的观念架构论述《诗》《骚》,因而应将汉人对《诗》《骚》之兴的论述从赋比兴的观念架构中分离出来重新诠释,并重建从以兴论诗到以赋比兴论诗的观念史。汉代经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亦应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六诗 六义 毛传 王逸 郑玄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中的比兴特征管窥
7
作者 黄丹麾 《书画世界》 2023年第9期27-29,共3页
中国古代对书法创作与品评,往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加以况喻。这种艺术化的方式,一是显得极为形象直观和妙趣横生,二是由于鞭辟入里而发人深思。这种批评范式再次诠释了华夏美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中国古代对书法创作与品评,往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加以况喻。这种艺术化的方式,一是显得极为形象直观和妙趣横生,二是由于鞭辟入里而发人深思。这种批评范式再次诠释了华夏美学“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象性与模糊性,亦愈加显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博大思想与深远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人物品藻 书肇于自然 迁想妙得 妙悟自然
下载PDF
基于BIXS方法的高浓度气态氚探测器设计
8
作者 田昱 彭文斌 曾正魁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6-771,共6页
近年来,氚的监测在确保反应堆的安全运行、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以氚为核燃料的聚变反应堆。基于β射线诱发的韧致辐射X射线谱仪(BIXS)由于记忆性效应低、探测器尺寸小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利用蒙特卡洛方法... 近年来,氚的监测在确保反应堆的安全运行、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以氚为核燃料的聚变反应堆。基于β射线诱发的韧致辐射X射线谱仪(BIXS)由于记忆性效应低、探测器尺寸小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利用蒙特卡洛方法(MCNP)对BIXS探测器的尺寸以及材料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0.5 MPa的工作压力下,铍窗厚度为0.1 mm、铍窗镀金层厚度为125 nm的小型BIXS测量系统可实现氚气的在线测量和探测器的小型化,其中100 s探测限为1.79×108B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xS方法 气态氚 探测器 韧致辐射 探测效率
下载PDF
“易象通于比兴”:章学诚比兴诠释的学术史意义
9
作者 厉运伟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0-56,共7页
章学诚的比兴诠释植根于特定的时代与学术背景,针对比兴之公共性及其象喻传统的失落而发。“易象通于比兴”命题的标举,正在于揭示比兴在官师合一、文道合一的时代作为公共符号的深层文化原型,以及作为兴情传统与象喻传统的历史根源。... 章学诚的比兴诠释植根于特定的时代与学术背景,针对比兴之公共性及其象喻传统的失落而发。“易象通于比兴”命题的标举,正在于揭示比兴在官师合一、文道合一的时代作为公共符号的深层文化原型,以及作为兴情传统与象喻传统的历史根源。章氏一方面积极肯定比兴的兴情传统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又力图重振比兴即象取义、联类比推的象喻传统,其目的并非求证比兴作为文学特质的审美自律属性,而在于重建比兴的公共符号性质,回归文道合一的理想之境。此一主张,内在地寄寓着学问之道指向当前治道人心、关怀社会、介入现实的精神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象 比兴 章学诚 兴情传统 象喻传统
下载PDF
比兴和噪音:论迟子建《喝汤的声音》
10
作者 余夏云 刘禺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3,共7页
迟子建的写史冲动未曾或已。从《白雪乌鸦》到《伪满洲国》,再至晚近《喝汤的声音》,她试验中、长、短诸种小说的包容性,发展题材和体裁的对话关系,别有可观。在前辈作家茅盾看来,历史的波澜壮阔唯有借着长篇小说的遂行,方能示现其复杂... 迟子建的写史冲动未曾或已。从《白雪乌鸦》到《伪满洲国》,再至晚近《喝汤的声音》,她试验中、长、短诸种小说的包容性,发展题材和体裁的对话关系,别有可观。在前辈作家茅盾看来,历史的波澜壮阔唯有借着长篇小说的遂行,方能示现其复杂性之一二。但迟子建正题反作,以《喝汤的声音》试验短篇小说的历史容受力,既叩问虚构的能量和形态,也触及现实的体量与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伪满洲国》 《白雪乌鸦》 对话关系 示现 比兴 茅盾 包容性
下载PDF
刘勰对《诗经》赋比兴的认识
11
作者 葛光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念的外延,因此他对《诗经》之赋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刘勰所说“兴”实为“比”,他认为《诗经》之比就是明喻和暗喻,是符合《诗经》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诗经》 比兴
下载PDF
“风雅比兴”: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精神
12
作者 陈伯海 《艺术广角》 2023年第1期4-8,共5页
中国诗学的核心精神可用“风雅比兴”来概括。这种精神传统由《诗经》奠定,由杜甫、白居易夯实。本文就“风雅”“比兴”基本内涵分别作了简要探讨。“风雅”标示着诗性生命的内核,“比兴”则作为显示这一内核的常见形态与手段,它从属... 中国诗学的核心精神可用“风雅比兴”来概括。这种精神传统由《诗经》奠定,由杜甫、白居易夯实。本文就“风雅”“比兴”基本内涵分别作了简要探讨。“风雅”标示着诗性生命的内核,“比兴”则作为显示这一内核的常见形态与手段,它从属于诗的内在精神,而亦进入诗的性能的有机构成。与此同时,本文考察中国传统诗学精神之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核心精神 风雅比兴
下载PDF
《载酒园诗话》中的比兴诗学
13
作者 张琬力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8期39-41,共3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兴”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和历史流动性特征的审美范畴。从先秦起,有对“比兴”从经学立场的诠释与文学立场阐发的两条脉络。清初,面对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强调运用“比兴”... 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兴”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和历史流动性特征的审美范畴。从先秦起,有对“比兴”从经学立场的诠释与文学立场阐发的两条脉络。清初,面对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强调运用“比兴”来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的关系。本文试从“比兴”的内涵以及探索贺裳《载酒园诗话》中比兴诗学观念的内涵及其所有的特质,并分析此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载酒园诗话》 李商隐
下载PDF
延承接续与中西格义:论赋比兴和王国维词学
14
作者 侯梦媛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5期11-15,共5页
“格义”原出自魏晋时期的佛经释译,即“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词汇进行比附和解释,认为可以量度(格)经文正义”,中学与西学之间也存在着“双向格义”,王国维词学便包孕了“文学大同”与“中西格义”的冲突与涵容。《人间... “格义”原出自魏晋时期的佛经释译,即“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词汇进行比附和解释,认为可以量度(格)经文正义”,中学与西学之间也存在着“双向格义”,王国维词学便包孕了“文学大同”与“中西格义”的冲突与涵容。《人间词话》部分术语、条目、内容的调整和删改实为王国维试图以“普遍主义”落点统合中学与西学而在两方互格过程中出现的龃龉或张力的表征。当“赋比兴”这一中国古典诗学传统进入王国维的词学体系时,必然受到新的评价标尺的影响,同时在融会“西学义谛”的意涵阐发、思想编织下带有了个体和时代的特色,不复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比兴 王国维 词学 格义 佛经 普遍主义 西学
下载PDF
陈廷焯的破体辨体论与“沉郁”说
15
作者 赵建章 陈晓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陈廷焯继承了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理论要旨,但又在三个方面丰富、发展、升华了这一理论主张。一是破体尊词,通过比附诗骚、以诗衡词的方式来观照词体,提升词体的地位和品格。这种观照涉及到词之起源、题材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二是... 陈廷焯继承了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理论要旨,但又在三个方面丰富、发展、升华了这一理论主张。一是破体尊词,通过比附诗骚、以诗衡词的方式来观照词体,提升词体的地位和品格。这种观照涉及到词之起源、题材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二是辨体言词,指出词在外在特征、体性特质、审美追求等方面的特殊之处在于沉郁婉曲,在辨体自尊一路上确认了词体独特的审美价值。三是沟通“比兴”和“沉郁”。作为创作手法,比兴是实现沉郁的手段。作为审美特征,比兴和沉郁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含状态。比兴和沉郁互释,体现了陈廷焯对古典诗词审美本质的深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廷焯 破体 辨体 沉郁 比兴
下载PDF
宓妃考索——兼论《离骚》中“求女”的比兴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令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85-90,共6页
关于《离骚》中的宓妃,旧说一般以为是宓羲氏之女,清屈复和近代游国恩先生认为应该是宓羲氏之妃,由于只是提出一些观点,未能进一步考证论述,所以在学术界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从《离骚》作品和先秦两汉的文献典籍及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关于《离骚》中的宓妃,旧说一般以为是宓羲氏之女,清屈复和近代游国恩先生认为应该是宓羲氏之妃,由于只是提出一些观点,未能进一步考证论述,所以在学术界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从《离骚》作品和先秦两汉的文献典籍及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来看,屈、游二氏的意见是可以成立的。又由于宓妃这一问题的解决,长期纠缠不清的《离骚》中求女的比兴内涵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求女即诗人寻找志同道合,实现美政的贤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宓妃 求女 比兴
下载PDF
BIX-01294对Molt-4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小红 马旭东 +1 位作者 黄轶群 许云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92-1396,共5页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G9a抑制剂BIX-01294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抑癌蛋白...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G9a抑制剂BIX-01294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抑癌蛋白P15、DNA去甲基化酶DNMT1、组蛋白H3乙酰化、组蛋白H3K9单、双、三甲基化水平,H3K27单甲基化、双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BIX-01294可下调Bcl-2蛋白、上调Bax蛋白的表达,Caspase-3表达上调,诱导细胞凋亡,浓度为0、1、2、4μmol·L-1的BIX-01294作用Molt-4细胞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5.54±1.35)%、(10.24±2.26)%、(32.28±3.26)%、(47.52±4.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IX-01294抑制DNMT1表达,上调P15蛋白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BIX-01294下调组蛋白H3K9、H3K27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水平,而组蛋白H3乙酰化及H3K9三甲基化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 BIX-01294通过抑制G9a的活性,下调H3K9、H3K27单甲基化、二甲基化水平,抑制DNMT1,使上调P15蛋白,最终抑制Molt-4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9a bix-01294 组蛋白 乙酰化 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宗白华“情景交融”论的三重内涵和理论生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鹏飞 《美育学刊》 2024年第2期77-87,共11页
宗白华立足中西比较,从形上哲思、主体人格与艺术本体、批评和创作实践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地建构起了“情景交融”论,赋予其心物合一、人生艺术化与价值升华、艺术形象创造的相互关联的三重内涵,推动了这一传统美学和诗学思想向更具理论... 宗白华立足中西比较,从形上哲思、主体人格与艺术本体、批评和创作实践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地建构起了“情景交融”论,赋予其心物合一、人生艺术化与价值升华、艺术形象创造的相互关联的三重内涵,推动了这一传统美学和诗学思想向更具理论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现代美学命题转换。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宗白华整合了中西资源,在坚守文化本位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这种中西互鉴的理论生成模式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情景交融 心物 意境 比兴
下载PDF
隐喻与比兴——以《诗经》为中心的探寻 被引量:6
19
作者 刁生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6-99,144,共5页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这一点在比兴传统中表现十分明显。无论是“比”还是“兴”,都与隐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大量《诗经》作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隐喻 比兴 《诗经》
下载PDF
语言与文字之华:“隐喻”·“比兴”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晓东 李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5,共6页
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 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较"兴"更显明且逻辑性强,与"隐喻"一致。相较于隐喻"两点一线"的逻辑认知功能,"兴"的工作机制呈现为多维的、并置呼应的直觉共鸣,反映出中国二元互动有机思维。同时,西方的"象征"因其"象"与所"征"约定俗成关系,类似中国"香草美人"手法,所以同于"比"和"隐喻"而异于"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比兴 象征 线性逻辑 并置呼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