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月亮湾湖泛发生过程模拟及水土物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25
1
作者 申秋实 邵世光 +1 位作者 王兆德 范成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0-719,共10页
太湖湖泛具有在非确定区域非特定时间突发的特性,在野外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进行了风浪作用下太湖月亮湾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室内模拟,研究了湖泛发生过程中上覆水体及沉积物基本指标的变化特... 太湖湖泛具有在非确定区域非特定时间突发的特性,在野外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进行了风浪作用下太湖月亮湾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室内模拟,研究了湖泛发生过程中上覆水体及沉积物基本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泛发生过程中,上覆水体经历了显著的好氧-缺氧-厌氧阶段,溶解氧(DO)水平从起始阶段的大于6 mg/L下降到湖泛发生前后的小于0.5 mg/L;水体色度呈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水体变成明显的黑色并发生湖泛却具有突发性;上覆水体NH4+-N及PO43--P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并形成明显的氮磷负荷污染;受湖泛区域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表层沉积物Fe(Ⅲ)开始向Fe(Ⅱ)转化,形成Fe(Ⅲ)/Fe(Ⅱ)<1的还原环境,同时表层沉积物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显著升高,并呈现垂向递减分布,表层最高值达到135.80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泛 沉积物 溶解氧
下载PDF
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CDOM变化对水色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佐琛 段洪涛 +2 位作者 申秋实 张玉超 马荣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622,共7页
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湖泛发生过程,分析其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死亡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水中溶解氧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形成厌氧环境;并同时分解产生大量CDOM,使得水中CDOM... 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湖泛发生过程,分析其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死亡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水中溶解氧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形成厌氧环境;并同时分解产生大量CDOM,使得水中CDOM显著增多.前期阶段,CDOM浓度随时间一直升高,第6 d时CDOM浓度达到峰值,CDOM在443 nm处的吸收系数ag(443)为4.48 m-1.水体黑度值(Fe S浓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值0.35 mmol/L同样出现在第6 d,整个过程中,CDOM浓度和黑度值变化趋势一致,ag(443)与水体黑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Hydrolight和CIE颜色匹配函数模拟不同梯度的CDOM对水色的影响,发现随ag(443)增大,水体颜色也逐渐由绿色转为棕色,整体向长波方向移动,水色逐渐变暗.因此,可以认为CDOM浓度变化是引起湖泛水体发黑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作为定量监测湖泛强度的指示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光学特性 CDOM 水色
下载PDF
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Fe^2+/ΣS^2-迁移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申秋实 范成新 +2 位作者 王兆德 张雷 刘成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5-1184,共10页
湖泊水底Fe^(2+)和ΣS^(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湖泛暴发最早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的主要前提,缺氧环境下水底扩散层附近Fe^(2+)和ΣS^(2-)的迁移是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稳定积累的重要原因.以蓝藻聚积水体沉积物-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 湖泊水底Fe^(2+)和ΣS^(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湖泛暴发最早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的主要前提,缺氧环境下水底扩散层附近Fe^(2+)和ΣS^(2-)的迁移是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稳定积累的重要原因.以蓝藻聚积水体沉积物-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过程模拟装置及间隙水被动采样等技术,重点研究了间隙水和底层上覆水中Fe^(2+)和ΣS^(2-)的垂向分布特征,并定量估算了二者的扩散通量及迁移方向.结果表明:湖泛样品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于典型的还原性环境,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Fe^(2+)和ΣS^(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品,二者在表层沉积物中积累趋势明显.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Fe^(2+)释放通量较高,表现出较强烈的自沉积物向上覆水方向的释放能力;而湖泛样品ΣS^(2-)在沉积物-水界面处释放通量为负,迁移方向为自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Fe^(2+)和ΣS^(2-)在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不同的迁移特征证明:缺氧/厌氧条件下,湖泊水体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高浓度Fe^(2+)向上覆水的扩散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底层上覆水及界面水中SO^(2-)4在表层沉积物中被还原,为终端还原产物ΣS^(2-)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另一重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沉积物-水界面 沉积物 湖泊 太湖
下载PDF
藻源型湖泛发生过程水色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佐琛 段洪涛 +2 位作者 张玉超 邵世光 马荣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4-532,共9页
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模拟湖泛发生过程,分析水体吸收特性变化特征;同时,利用Hydrolight和CIE颜色匹配函数模拟水体颜色,分析湖泛水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湖泛发生过程中,可溶性有色物质(CDOM)浓度(ag)不断增大,无机颗粒... 利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模拟装置,模拟湖泛发生过程,分析水体吸收特性变化特征;同时,利用Hydrolight和CIE颜色匹配函数模拟水体颜色,分析湖泛水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湖泛发生过程中,可溶性有色物质(CDOM)浓度(ag)不断增大,无机颗粒物浓度及吸收(ad)总体呈减小的趋势,而浮游植物色素浓度及吸收(aph)随时间变化不规律;基于Hydrolight模拟湖泛水体,离水辐亮度(Lw)和遥感反射比(Rrs)均随时间不断变小;3)另外,随SPIM或ag(443)的变大,水体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棕色.当SPIM增至40mg/L时,水体呈现棕色;当ag(443)达到10m-1时,水体呈现红棕色.通过研究湖泛发生过程水体光学特性和水色变化规律,有助于构建高精度的湖泛遥感监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吸收特性 离水辐亮度 遥感反射比 水色
下载PDF
太湖湖泛现象的卫星遥感监测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旭文 牛志春 +1 位作者 姜晟 金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年第2期12-17,共6页
2010年8月20日太湖地区Landsat ETM影像显示,太湖西部沿岸带存在湖泛黑水团现象,对该景遥感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提取了湖泛样区、其他水体样区的ETM各波段光谱反射率数据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湖泛样区在可见光波长的ETM波段1、2、3具有... 2010年8月20日太湖地区Landsat ETM影像显示,太湖西部沿岸带存在湖泛黑水团现象,对该景遥感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提取了湖泛样区、其他水体样区的ETM各波段光谱反射率数据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湖泛样区在可见光波长的ETM波段1、2、3具有很低的反射率,水色暗黑,与人眼观察一致,而在反射红外波长的ETM波段4则有比波段3高的反射率,差异植被指数DVI>0,其原因为湖泛黑水团中,虽然大量蓝藻死亡分解,然而水中还残留有一定数量的活体蓝藻,残余叶绿素及细胞造成了虽然较弱、但仍较为稳定的反射红外波长处的光谱反射能力。提出了识别湖泛现象的遥感判据为ρ0.485<0.05 andρ0.56<0.08 andρ0.66<0.065 and(ρ0.83-ρ0.66)>0 andρ0.8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卫星遥感 湖泛 蓝藻 差异植被指数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技术对藻源性湖泛的降解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莉 冯胜 +2 位作者 张运林 李忠玉 吴攀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9-586,共8页
为探索电化学氧化技术降解藻源性湖泛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选取太湖藻华发生水域的浓缩藻类在室内稀释后,于高温黑暗条件下腐烂形成湖泛水样.用钛基阴阳极板于24 V额定电压、100 W额定功率的变压器下在室内进行降解,并分别设置3个试验组... 为探索电化学氧化技术降解藻源性湖泛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选取太湖藻华发生水域的浓缩藻类在室内稀释后,于高温黑暗条件下腐烂形成湖泛水样.用钛基阴阳极板于24 V额定电压、100 W额定功率的变压器下在室内进行降解,并分别设置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结果表明:反应51 h后ρ(Chla)从初始的2 909.87μg/L降至72.02μg/L,降解率达97.6%;悬浮物〔OSM(有机悬浮物)、ISM(无机悬浮物)、TSM(总悬浮物)〕、含氮污染物〔TN、TDN(溶解性总氮)〕、CODMn、DOC(溶解性有机碳)的降解率分别为40.8~94.7%、37.4~58.9%、78.8%、40.1%;电化学氧化法对水体有机物的降解效果好,而短期内水体藻类污染物的自降解能力较为微弱.电化学氧化法能有效去除湖泊水体中的藻类污染物,并且极板功率较小、反应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湖泛 藻华 碳氮污染物
下载PDF
环境卫星CCD影像在太湖湖泛暗色水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旭文 牛志春 +1 位作者 姜晟 金焰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太湖地区2009年5月11日、2010 年8月21日、2011年7月28日和2011年9月24日的环境卫星CCD影像显示,在太湖西部沿岸带、竺山湖等水域存在湖泛暗色水团现象。由于环境 CCD 缺少辅助反演气溶胶信息的2. 1μm波段,试验了基于空气自动监测子站... 太湖地区2009年5月11日、2010 年8月21日、2011年7月28日和2011年9月24日的环境卫星CCD影像显示,在太湖西部沿岸带、竺山湖等水域存在湖泛暗色水团现象。由于环境 CCD 缺少辅助反演气溶胶信息的2. 1μm波段,试验了基于空气自动监测子站获得的与环境卫星CCD成像时间接近的地面能见度测量数据进行FLAASH大气校正的方法,反演结果总体上符合水体光谱特征。提取了湖泛水体、对照水体样区在CCD各波段的光谱反射率数据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和对照水体相比,湖泛水体在环境卫星CCD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具有较低的反射率,与人眼观察湖泛水色暗黑的感官一致,另一方面,湖泛水域由于仍有一定的藻类存在,在环境卫星CCD近红外(波段4) 具有比可见光(波段3)略高的反射率,其规律与基于Landsat ETM 的湖泛暗色水团遥感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卫星 CCD 遥感 太湖 湖泛 监测
下载PDF
絮凝控制高浓度藻华对水质和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瑾晟 姜磊 +4 位作者 芦津 陈开宁 谢三桃 张民 史小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1-567,共7页
模拟了叶绿素a浓度为1001.63μg/L的高浓度蓝藻水华,选用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铁(FeCl_(3)),阳离子淀粉-壳聚糖(CSC)3种絮凝剂实施应急控藻,探究其对水质和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发现,FeCl_(3)和CSC处理后水体DO分别降至1.35,0.61mg/L... 模拟了叶绿素a浓度为1001.63μg/L的高浓度蓝藻水华,选用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铁(FeCl_(3)),阳离子淀粉-壳聚糖(CSC)3种絮凝剂实施应急控藻,探究其对水质和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发现,FeCl_(3)和CSC处理后水体DO分别降至1.35,0.61mg/L,氨氮则高达24.93,45.74mg/L,引发水体持续的重度黑臭;相比之下,PAC处理后ORP、DO、氨氮明显改善,分别为-76.00mV、3.64mg/L、9.25mg/L,且优于空白处理的-140.43mV、2.34mg/L、13.10mg/L,水体重度黑臭持续时长从15d减少至4d,沉水植被恢复潜力提升,其中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的生物量显著增加,优于无藻华对照(P<0.05);FeCl_(3)和CSC处理未能缓解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受到的生长胁迫,甚至加剧了对伊乐藻的生长胁迫,且CSC处理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叶数,株高,生物量的增长(P<0.05).结果表明,絮凝沉降可以快速控制湖滨带高浓度蓝藻水华,但可能会产生黑臭,应考虑增加曝气增氧等措施以缓解水质恶化,并选取合适的沉水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以期实现长效控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絮凝控藻 高浓度藻华 水体黑臭 沉水植物恢复
下载PDF
Efect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shallow lake algae-induced black bloom 被引量:44
9
作者 Qiushi Shen Cheng Liu +3 位作者 Qilin Zhou Jingge Shang Lei Zhang ChengXin F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2353-2360,共8页
Surface sed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ake black blooms.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distribution and its penetration depth in surface sediments as well as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dox sensitive elemen... Surface sed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ake black blooms. The dissolved oxygen (DO) distribution and its penetration depth in surface sediments as well as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such as Fe and 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black bloom. In this study, dredged and undredged sediment core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properties were used to simulate black blooms in the laboratory. The Micro Profiling System was employed to explore features of the DO and ∑H2S distribution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ediments and pore water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diment dredging effectively suppressed the black blooms. In the undredged treatment, DO penetration depth was only 50 μm. Fe^2+ concentrations, ∑H2S concentrations, and ∑H2S production rates were remarkably higher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pore waters compared to control and dredged treatments. Furthermore, depletion of DO and accumulation of Fe^2+ and ∑H2S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pore waters provided favorable redox environments and necessary material sources for the blooms. The study results proved tha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urface sedimen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lack bloom, and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long-term pre-control of black blo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bloom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DREDGING sediment micro interface lake
原文传递
太湖底泥垂向构成类型及底泥—水界面组成物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侯豪 朱伟 +2 位作者 许小格 薛宗璞 程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4-815,共12页
针对太湖中底泥—水界面上物质的状态、性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问题,本文通过对太湖8个湖区39个采样点的现场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太湖底泥状态和垂向上的构成、不同区域底泥—水界面物质的差异及底泥与磷释放和湖泛之间的关系.结果... 针对太湖中底泥—水界面上物质的状态、性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问题,本文通过对太湖8个湖区39个采样点的现场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太湖底泥状态和垂向上的构成、不同区域底泥—水界面物质的差异及底泥与磷释放和湖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底泥—水界面上存在3种物质:粉质硬黏土、淤泥质粉土和悬浊水层.粉质硬黏土(硬底板)是太湖形成前的沉积物,全湖普遍存在,并于湖心区等部位直接裸露;淤泥质粉土是太湖湖相历史形成的沉积物,覆盖了约68%的湖底面积而直接与水接触;悬浊水层在近些年输入颗粒物比较多的区域出现.太湖底泥的垂向存在4种结构,其中Ⅰ型、Ⅱ型结构对水的影响比较小,Ⅲ型、Ⅳ型是易于释放的结构,是磷释放的潜在风险类型.本次调查发现的悬浊水层中有机质和总磷的含量很高,出现位置与湖泛发生区吻合,是对太湖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 底泥—水界面 底泥结构 悬浊水层 湖泛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13
11
作者 朱利 李家国 +1 位作者 李凯云 马秀秀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9年第5期22-27,共6页
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遥感技术不断提高,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水环境问题。指出了当前水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需求,结合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国内外的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湖泊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估、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 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遥感技术不断提高,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水环境问题。指出了当前水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需求,结合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国内外的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湖泊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估、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测及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为案例,具体阐述遥感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成效。未来水生态环境管理发展趋势将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并重发展。基于此趋势,提出遥感在水生态修复的应用潜力,利于更多地方部门积极有效应用遥感技术,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管理 遥感 水华 温排水 黑臭水体 水生态修复
下载PDF
不同有机基质诱发的水体黑臭及主要致臭物(VOSCs)产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70
12
作者 卢信 冯紫艳 +2 位作者 商景阁 范成新 邓建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152-3159,共8页
目前在研究湖泛发生方面还主要停留在视觉(黑色)水平,嗅觉(臭味)因为更加难以判断,有关致臭机制及致臭物质的研究仍停留在检测分析和理论假设方面,缺乏有效的证据证实.采用自制室内模拟装置研究不同有机基质作用下黑臭发生的情况,以确... 目前在研究湖泛发生方面还主要停留在视觉(黑色)水平,嗅觉(臭味)因为更加难以判断,有关致臭机制及致臭物质的研究仍停留在检测分析和理论假设方面,缺乏有效的证据证实.采用自制室内模拟装置研究不同有机基质作用下黑臭发生的情况,以确定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SCs)的前驱物并初步研究其降解机制.结果表明,有机物只要达到一定负荷水平(1.0 g.L-1)对水体均有致黑作用,但含硫有机物能使水体在7~13 d就变黑,而不含硫有机物需要13 d以上才能使水体变黑,且含硫有机物能使水体颜色变得更深(最高色度值达410度以上).只有含硫有机物才具有致臭作用,其中二甲基二硫醚(DMDS)、二甲基三硫醚(DMTS)和二甲基四硫醚(DMTeS)是黑臭水体主要的致臭物质.根据蛋氨酸降解产生的VOSCs情况,可确定蛋氨酸为VOSCs的主要前驱物.蛋氨酸以生物降解为主,硫酸还原菌(SRB)是水环境中重要的蛋氨酸降解菌之一,添加SRB使蛋氨酸快速分解为以DMDS、DMTS和DMTeS为主的VOSCs,降解率在第35 d高达95%,并使黑臭暴发的时间从13 d提前至8 d;产甲烷菌对蛋氨酸降解有抑制的趋势,其大量存在可能会抑制小分子硫化物的形成,因此添加甲烷菌抑制剂使黑臭暴发时间提前1 d.非生物降解是蛋氨酸降解的次要途径,仅能使蛋氨酸发生初步降解而水体始终未变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基质 黑臭 含硫氨基酸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硫酸还原菌 产甲烷菌
原文传递
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对水-沉积物界面氮磷变化的驱动作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国锋 申秋实 +3 位作者 张雷 范成新 钟继承 严少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17-2924,共8页
利用自制的静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连续抽取间隙水来研究藻细胞沉降在沉积物表面后对水-沉积物界面处的N、P变化的驱动作用及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沉降后,在50 min内就完全消耗掉水-沉积物界面处的溶解氧,同时水体出现严重的发黑、... 利用自制的静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连续抽取间隙水来研究藻细胞沉降在沉积物表面后对水-沉积物界面处的N、P变化的驱动作用及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藻细胞沉降后,在50 min内就完全消耗掉水-沉积物界面处的溶解氧,同时水体出现严重的发黑、发臭现象;形成的厌氧、强还原环境,使得死亡的藻细胞在界面处发生强烈的厌氧矿化作用,界面处的水溶性PO34--P、NH 4+-N在实验的第2 d开始向上覆水中扩散,含量不断增加.至实验结束时(实验第8 d),界面处PO34--P、NH 4+-N的含量分别达到4.00 mg/L、39.45 mg/L,分别为同期对照实验样柱中的10倍和241倍(对照样柱中的PO43--P、NH 4+-N的含量分别为0.42 mg/L、0.16 mg/L).藻细胞的厌氧矿化加剧了氮磷营养盐向上覆水的扩散,在加重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同时,也为藻华的再次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源性黑水团 水-沉积物界面 藻华 营养盐
原文传递
富营养化水体中黑水团的吸收及反射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思敏 李云梅 +3 位作者 王桥 朱利 王旭东 温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402-3412,共11页
对黑水团水体光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黑水团事件的前提.针对2015年7月在太湖发生的黑水团现象,采集了太湖黑水团区(区域一)、蓝藻水华区(区域二)、清水区(区域三)共36个水样,对这3个区域的水体遥感反射率以及... 对黑水团水体光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黑水团事件的前提.针对2015年7月在太湖发生的黑水团现象,采集了太湖黑水团区(区域一)、蓝藻水华区(区域二)、清水区(区域三)共36个水样,对这3个区域的水体遥感反射率以及吸收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一水体的总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比区域二、区域三高出1~2倍,在400~500 nm之间,区域一CDOM吸收系数相比另外两个区域的水体高出2倍左右.导致黑水团区域水体具有很低的遥感反射率,被人眼感知时呈现为黑色;2黑水团区域水体M值低于滇池、巢湖和太湖的M值变化范围,说明黑水团中CDOM的腐殖酸含量较高.此外,叶绿素a浓度与CDOM在350 nm处吸收系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蓝藻的降解可能是黑水团中CDOM的一个主要来源;3在380 nm之后,黑水团区域的水体总吸收以色素颗粒物占主导,但在短波350~380 nm处,CDOM对总吸收的贡献率高于色素颗粒物和非色素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黑水团 水质参数 遥感反射率 吸收系数
原文传递
2009~2018年太湖湖泛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5
作者 辛华荣 朱广伟 +2 位作者 王雪松 李骏 陆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14-4923,共10页
基于2009~2018年的每年4~10月对太湖湖泛易发区的逐日巡查成果,以及相关太湖气象、水文、水质和水华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太湖湖泛发生的环境条件及年际差异性特征,分析了影响太湖湖泛强度年际变化的因素及防控途径.结果表明,2009~... 基于2009~2018年的每年4~10月对太湖湖泛易发区的逐日巡查成果,以及相关太湖气象、水文、水质和水华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太湖湖泛发生的环境条件及年际差异性特征,分析了影响太湖湖泛强度年际变化的因素及防控途径.结果表明,2009~2018年10 a中太湖共发生大小湖泛事件75次,平均湖泛面积1.35 km^2,最大面积9.20 km^2,平均持续时间3 d,最长持续16 d;湖泛发生引起了水体有机质、氮和磷等水质指标明显增高;湖泛的发生均在水温20℃以上,发生首日均处在5~9月;年际湖泛强度变化较大,2017年湖泛强度最大,2018年次之,而2014年湖泛强度最小;年际湖泛强度与蓝藻水华强度及5~9月的湖水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营养盐等指标关系不密切,表明年际气候条件的波动对湖泛情势影响很大;湖泛的形成与河口区蓝藻水华的堆积关系密切:除了5次草源性湖泛外,70次藻源性湖泛均发生在入湖河口附近水域,河口区的底泥污染状况及底泥悬浮状况可能对湖泛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形成湖泛的腐烂物质、来源、发生地点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湖泛分为藻源性湖泛和草源性湖泛这2种类型,藻源性湖泛又可分为港源型、迁移型和原发型这3种.结果表明,控制蓝藻水华强度是降低湖泛风险的根本途径,而避免河口区蓝藻水华过度堆积及厌氧分解的措施,如对蓝藻水华的及时打捞、工程措施形成的局部流场改变、蓝藻水华的离岸打捞工程和滨岸水华堆积区的应急曝气工程,以及河口区的污染底泥疏浚等工程措施,是降低湖泛发生风险的工程措施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泛 蓝藻水华 气象条件 环境效应 防控途径
原文传递
湖泊蓝藻水华对连通河道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16
作者 余茂蕾 洪国喜 +3 位作者 许海 朱广伟 朱梦圆 权秋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3-613,共11页
为认知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对连通河道的影响强度及其变化因素,以太湖梅梁湾连通河道梁溪河为例,在夏季水华期开展河道蓝藻颗粒物及氮磷和溶解氧等水质指标的逐日监测,结合河道水质指标空间变化调查,以及同期流量、温度和风场特征等水文气... 为认知湖泊蓝藻水华灾害对连通河道的影响强度及其变化因素,以太湖梅梁湾连通河道梁溪河为例,在夏季水华期开展河道蓝藻颗粒物及氮磷和溶解氧等水质指标的逐日监测,结合河道水质指标空间变化调查,以及同期流量、温度和风场特征等水文气象因子数据,分析湖泊蓝藻水华物质对连通河道水质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夏季蓝藻水华暴发期间,水华颗粒物能够随水流大量进入连通的河道,进入河道的藻颗粒通量总量可观,夏季3个月梅梁湾进入梁溪河的蓝藻水华颗粒物总量达到9 733 t,与当年全湖的工程打捞量相近;由湖泊进入连通河道的水华颗粒物通量日变化很大,夏季调查期间进入梁溪河的藻颗粒通量介于75~496 t·d-1,平均值为105 t·d-1,通量大小主要受水文气象条件控制,水量、温度、风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携带大量蓝藻水华颗粒物的湖水进入河道后,在显著改善城市河道水体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河道颗粒态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对溶解态氮磷的影响较小;空间上,因蓝藻颗粒物带来的氮、磷浓度随离湖距离增加而下降,水体叶绿素浓度也迅速下降,汇入7 km之后的运河后,蓝藻颗粒物基本分解,水体颗粒态藻体叶绿素a含量由刚入河的152. 93μg·L^(-1)下降到1. 99μg·L^(-1).结果表明,受蓝藻水华问题困扰的湖泊对周边河道水质影响也很大,河湖连通过程尽管能有效缓解湖泊的湖泛灾害,解决城市河道黑臭的问题,但是对河道的营养盐等指标会产生较大影响;管理上应因河道和湖泊不同的保护目标,充分考虑湖泊水华情势及水文气象因素,制定机动灵活的调水方案,优化湖泊及河道的水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黑臭河道 水质 调水工程 气象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