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China
1
作者 刘睿 JIANG Yu(Translated)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年第2期325-346,共22页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legisl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and means of safeguarding women’s rights.Feminist theory,based on criticism of both the“citizenship identity theory as rights”and the“citizenship id...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legisl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and means of safeguarding women’s rights.Feminist theory,based on criticism of both the“citizenship identity theory as rights”and the“citizenship identity theory as responsibilities,”proposes the“citizenship identity theory as subjectivity.”Observing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n China,two institutional safeguard principles can be summarized:the“minimum proportion”and the“influence evaluation.”However,each of these principles has its inherent limitation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upplement them with the principle of“subjective participation”in a reflective manner.This principle requires women to participate substantively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s subjects,express women’s needs and demands,input women’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and reconstruct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existing legislation.The three principl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work together to comprehensively constitut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thereby promoting the reproduction of corresponding action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izenship identity theory FEMINIsM womens rights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sUBJECTIVITY
下载PDF
The Black Protests in Poland: An Example of an Anti-pastoral Revolution
2
作者 Szymon Wróbel 《Philosophy Study》 2024年第2期53-62,共10页
Michel Foucault in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1978 argues, that there has never been such a thing as an anti-pastoral revolution in Western societies. Yes, we have ha... Michel Foucault in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1978 argues, that there has never been such a thing as an anti-pastoral revolution in Western societies. Yes, we have had revolutions against the disciplinary apparatus and legal devices of power (schools, hospitals, prisons) and we have had examples of revolutions against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social inequality, but there has never been a genuine revolution against pastoral power as a power relating to the conduct of individuals (but also entire social groups) and their disposition to “voluntary submission” to the will of external authorities. In my paper, I would like to reflect on this thesis, and taking it quite seriously, to look for examples of such revolutions. One of them is a women’s strike in Poland during the power of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of “Law and Justice”.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texts of Silvia Federici and Paul Preciado, I will want to reflect on contemporary practices of reclaiming the body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I will defend the thesis that regaining control over sexuality and reproduction means changing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life and modern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protest morning-after pill primitive accumulation procreation refusal resistance voluntary submission womens reproductive strike
下载PDF
Alice Walker' s Colors of Identity
3
作者 Codruta Mirela Stanisoar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9期989-995,共7页
The paper traces back women like Celie, Shug, Sofia or Nettie engaged in journeys of self-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nes that follow predicted feminist patterns, who try to get free from any dominance, either be it m... The paper traces back women like Celie, Shug, Sofia or Nettie engaged in journeys of self-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nes that follow predicted feminist patterns, who try to get free from any dominance, either be it male, social or cultural. The colour purple signifies a metaphysical, social and personal rebirth reflected into different shades by their inner self. The social oppression for black women in their quest for freedom is the main theme of Walker's novel The Color Purple, written in the epistolary technique of Samuel Richardson's in the XVIllth century English novel. In our attempt to analyse the theme and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we are also trying to cross a bridge from the slave woman of the past belonging 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culture and race to the contemporary paradigm of the liberated woman. The movement in time encompasses possible similitudes and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women identity QUEsT LETTERs CULTUREs
下载PDF
Negotiations of the "Female Gaze": Fil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lish Women's Art and Cinema*
4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3年第8期532-540,共9页
The paper discusses selected works of Polish women artists and directors who employ various forms of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film, video art, and new media. The author wro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ilm schola... The paper discusses selected works of Polish women artists and directors who employ various forms of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film, video art, and new media. The author wro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ilm scholar whose interests focus on women directors and problems of cultural and gender identity in the contemporary cinema. Nevertheless, she decided to expand her research area to include works of Polish female artists who utilise the media and these means of expression that can be analysed in regard to modern film studies. She adopted the theoretical, feminist, and gender perspective, also appl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studies in their broadest definition. This enables the author to situate the movies under discussion in diverse context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hus not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or historical discussion of women's input into audiovisual arts of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but to emphasise complexity and demonstrate dynamics of their artistic creativity in Poland particularly. In her analysis, Radkiewicz considers four different research approaches: historical, theoretical (which refers to film and media studies), artistic, and identity related on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she investigates filmmakers' and artists' strategies of using the cinematic field, film conventions, and means of representations,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narrative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s cinema and arts gender identity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下载PDF
论艾丽斯·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83-86,共4页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先后刻画了 30多位黑人女性形象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从小说角度对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其“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先后刻画了 30多位黑人女性形象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从小说角度对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其“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轨迹清晰可见 ,并可看出作者对女性主义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黑人女性 妇女解放 女性价值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空间诠释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雅秋 王玉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00-101,共2页
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 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黑人女性的心灵伤痕累累、扭曲变态;在居住条件恶劣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彷徨无助、贫困潦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黑人女性身份 多维空间
下载PDF
试析托尼·莫里森的创作心态——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吕铁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4期61-62,共2页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刻画了很多思想最终觉悟并能够担当黑人文化传统重任的黑人形象,她为重构被奴役而抹杀了的黑人文化身份而摇旗呐喊,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的小说根植...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刻画了很多思想最终觉悟并能够担当黑人文化传统重任的黑人形象,她为重构被奴役而抹杀了的黑人文化身份而摇旗呐喊,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的小说根植于黑人文化传统,展现了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是莫里森本人对美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殖民化进程 黑人文化身份 建构
下载PDF
从延安时期广告宣传画看妇女身份想象 被引量:2
8
作者 常彬 张鹏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3-69,共7页
透过延安时期的广告宣传画,我们可以窥见关于妇女身份想象的时代信息:鼓励妇女参加大生产运动,既改革妇女不事农业生产的传统旧习,又支援了边区建设,提高了妇女的经济自立能力。在延安语境中,着装不是一个穿什么的问题,而是一种政治身... 透过延安时期的广告宣传画,我们可以窥见关于妇女身份想象的时代信息:鼓励妇女参加大生产运动,既改革妇女不事农业生产的传统旧习,又支援了边区建设,提高了妇女的经济自立能力。在延安语境中,着装不是一个穿什么的问题,而是一种政治身份的确立,是先进、次先进与待进步的区分。革命的有文化的知识女性,其"公家人"身份在教育妇女读书识字、劳动生产、生育生产中,都有其特定的形象定位;"公家人"对"屋里人"的启蒙教育,"屋里人"向"公家人"的成长看齐,其形象的背后潜含着意识形态的指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广告宣传画 妇女身份想象
下载PDF
妇女主义视阈下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之旅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波 孙岩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16,共7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主要描写了黑人女性反抗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以及走向独立的过程。对于黑人女性受到双重压迫的生活现状,沃克倡导黑人妇女之间应该形成"妇女联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共同寻求独立解...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主要描写了黑人女性反抗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以及走向独立的过程。对于黑人女性受到双重压迫的生活现状,沃克倡导黑人妇女之间应该形成"妇女联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共同寻求独立解放之路,并以爱感化黑人男性,使他们发生转变,共同谱写黑人男女和谐生存的赞歌。这也是沃克"妇女主义"的基本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黑人女性 妇女主义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家政知识传播与女性的现代性身份建构——以清末民初《妇女时报》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孝柱 张芳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妇女时报》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版最久的女性报刊,也是第一份商办女性报刊。其办刊的持久性和商业性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大而深远。回归历史语境,解读《妇女时报》中传播的家政知识内容,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妇女生活相对于传统妇女生活的转变... 《妇女时报》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版最久的女性报刊,也是第一份商办女性报刊。其办刊的持久性和商业性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大而深远。回归历史语境,解读《妇女时报》中传播的家政知识内容,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妇女生活相对于传统妇女生活的转变和进步,而且可以从中得出当时女性已初具现代性身份的结论。这对研究辛亥革命这一社会转型期女性杂志中书写的女性成长与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建设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时报 家政知识 女性 现代性身份
下载PDF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鹏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18年第1期89-96,共8页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比亚复杂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历史剧 外籍女性 性别 国族 政治
下载PDF
姐妹情谊在黑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12
作者 丁东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5-38,共4页
姐妹情谊强调女性之间的友谊对女性的影响及帮助,在黑人妇女解放运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姐妹们精神上的互相安慰,是黑人女性生存下来的精神支柱,使她们增强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看到了解放的希望和未来。这是黑人妇女解放的基础。而... 姐妹情谊强调女性之间的友谊对女性的影响及帮助,在黑人妇女解放运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姐妹们精神上的互相安慰,是黑人女性生存下来的精神支柱,使她们增强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看到了解放的希望和未来。这是黑人妇女解放的基础。而精神上的引领、物质上的帮助、行动上的支持,则是黑人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紫色》中的姐妹情谊的作用贯穿始终。姐妹情谊深,团结力量大。在性别、种族、阶级的多重压迫下,姐妹情谊建立起了求生存、求解放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的正能量,对黑人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速了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姐妹情谊 正能量 《紫色》 黑人妇女解放
下载PDF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3
作者 李秀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73-77,共5页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批评 “女性中心”批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多元文化身份”批评
下载PDF
从女人史到性别史 被引量:2
14
作者 Laura Lee Downs 苑莉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0-84,共15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学者开始从宏大结构分析的社会史转向更侧重于文化和话语分析的微观史研究,期冀用"性别"来区分将生理性(别)视为个人身份认同的物质属性的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行为规范具有社会建构的可变性,揭示其贯穿时空流转被建构的本质。从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在理论和方法论争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英美历史学界接受后结构主义影响,从概念上挑战既有"男人"、"女人"社会范畴的稳定性,历史地研究性别关系在以往时代的演变,进一步动摇了历史学科以往的研究。通过分析、总结三个不同时段的四本代表作,揭示了女人史的发展路径:从作为社会史的女人史,到性别史,再到后结构主义性别史,以此探析女人研究领域分析的认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人史 性别史 经验 主体(观)性 身份属性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民族舞蹈和文化认同——温哥华的中国移民女性之闲暇活动调查分析
15
作者 杨新泉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7,共5页
本文试图运用理论和实践的透镜,来提供一个分析中国移民余暇活动,尤其是民族舞蹈的新视角。它揭示出在移民过程中,中国女性要面对的冲突和挫折。该研究证明中国女性移民试图运用舞蹈作为娱乐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在北美推广中国文化。
关键词 民族舞 文化认同 中国移民 女性休闲
下载PDF
三代人的历程——试析莫里森《宠儿》中黑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宇航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1-33,共3页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政治上确立应有的地位,走向社会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女性 自我意识 主体身份 主体意识
下载PDF
秀拉生存之道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17
作者 武少燚 孙瑜 《科教导刊》 2015年第01Z期137-137,144,共2页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女性文学的一颗璀璨之星,在《秀拉》这部小说中,她用独特而敏锐的视角刻画了黑人女性秀拉努力做自己代言人的艰辛以及寻求身份认同的曲折。身份认同是后殖民女性文学和黑人女性文学不懈的主题,秀拉是一位找寻身...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女性文学的一颗璀璨之星,在《秀拉》这部小说中,她用独特而敏锐的视角刻画了黑人女性秀拉努力做自己代言人的艰辛以及寻求身份认同的曲折。身份认同是后殖民女性文学和黑人女性文学不懈的主题,秀拉是一位找寻身份认同的典型黑人女性。通过分析秀拉的生存之道,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给予这位处于文化边缘的作家及作品一个全新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女性主义 身份认同 黑人女性 生存之道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黄晓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8,共11页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呈现着中华文化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共有的行为规范,展示了当代多民族文学中不同族群经验和多元文学传统所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形成、建设共享现代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异质文化冲突下对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的思索——以托妮·莫里森作品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秀见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作为唯一一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关注中心始终集中在美国黑人女性身上。在作品中她塑造了不同黑人女性形象,以这些个体在社会现实中的独特体验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来展现白人主流文化、黑人文化传统与黑... 作为唯一一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关注中心始终集中在美国黑人女性身上。在作品中她塑造了不同黑人女性形象,以这些个体在社会现实中的独特体验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来展现白人主流文化、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女性个体行为间的种种冲突与联系,进而对异质文化冲突下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女性 异质文化 冲突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思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118,共8页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以其彰显种族、性别和阶级三位一体的特征,在黑人女性传统、黑人女性形象、"姐妹情谊"等方面的理论建构,不但呈现出黑人传统文化的溯源,同时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虽然...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以其彰显种族、性别和阶级三位一体的特征,在黑人女性传统、黑人女性形象、"姐妹情谊"等方面的理论建构,不但呈现出黑人传统文化的溯源,同时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虽然有相互矛盾的因素,但在向世界发出边缘群体的声音,提升黑人女性的地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传统 女性形象 姐妹情谊 两性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