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取穴配伍八脉交会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浅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盖晓丽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伴下肢后、外侧疼痛、麻木、不适为主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关,故常规针灸治疗多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或是利用奇穴的特殊作用使...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伴下肢后、外侧疼痛、麻木、不适为主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相关,故常规针灸治疗多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或是利用奇穴的特殊作用使用单穴治疗。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涉及腰部及下肢症状,病变范围广泛,除了与以上经脉有关外,还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跷脉、阳维脉、带脉相关。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立足经络辨证,依据奇经八脉理论,足太阳经型选取申脉—后溪穴组、足少阳经型选取足临泣—外关穴组配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针刺时,强调要先针下肢穴,后取上肢穴。故笔者在临床针刺申脉—后溪穴组时要先取申脉,后取后溪;针刺足临泣—外关穴组时要先取足临泣,后取外关。针刺时宜先针刺八脉交会穴,后针刺常规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脉交会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申脉 后溪 足临泣 外关
下载PDF
手足太阳经腧穴与中药的对应研究——针灸腧穴与中药功效的对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教礼 杨世忠 岳雯 《现代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34-36,共3页
为了系统性探讨中医十二经脉诸多重要腧穴与相关中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从两者之间的主要功效和治疗病症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笔者在业界率先提出的"针药相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期望通过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能... 为了系统性探讨中医十二经脉诸多重要腧穴与相关中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从两者之间的主要功效和治疗病症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笔者在业界率先提出的"针药相应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期望通过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能为针灸和中药教学及临床工作带来突破和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经脉腧穴 中药功效 对应研究 教学探索 手太阳小肠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
下载PDF
刘健从“太少两感”辨治急性脊髓炎所致神经源性膀胱 被引量:2
3
作者 常宁 刘健 《河南中医》 2021年第5期722-725,共4页
刘健教授认为,急性脊髓炎病机为体虚内伤,感受外邪,越经而传,直中少阴,以致表里同病,真阳失运,形成"太阳、少阴两感"(简称"太少两感")的病理状态。神经源性膀胱为体虚外感,或寒邪过甚,内舍于太阳经膀胱之腑,少阴经... 刘健教授认为,急性脊髓炎病机为体虚内伤,感受外邪,越经而传,直中少阴,以致表里同病,真阳失运,形成"太阳、少阴两感"(简称"太少两感")的病理状态。神经源性膀胱为体虚外感,或寒邪过甚,内舍于太阳经膀胱之腑,少阴经肾阳虚衰,以致太少两感,经气闭塞,膀胱气化无力,水道失司,而成膀胱蓄水之证。刘健教授基于"太少两感"病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五苓散等经方组合化裁治疗,获得良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助阳开表,可交通表里,祛邪外出;真武汤温肾阳制寒水,可补阳固本,温暖心脾;五苓散通阳化气,促进膀胱气化,恢复排尿行水机能。同时注意辨别轻重缓急,若阳衰欲脱,当急救其里,纵有表证,亦不可发汗。待病因祛除,病情稳定,以党参、黄芪、山药、山萸肉、薏苡仁、五味子等温养脾肾,益气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炎 神经源性膀胱 “太少两感” 麻黄附子细辛汤 真武汤 五苓散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的特点及艾灸命门穴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郭扬 马亮 +5 位作者 刘沛东 汪天骅 付天聪 杨正飞 郭义 杨华元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2026-2029,203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系统监测安静状态下艾灸命门30 min、灸后30 min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探寻督脉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结果:安静状态下健康人体督脉皮肤血流微循环灌注量高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P<0.05);艾灸命门可使健康人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升高。结论:督脉与膀胱经穴位微循环灌注量存在差异;艾灸命门后,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可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膀胱经 命门 孙络 艾灸 激光散斑 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孙远 杨思琪 +3 位作者 李重 赵玉 陈少峰 耿强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提供更广阔的临床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中使用针灸治疗ED的文献,检索年...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提供更广阔的临床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中使用针灸治疗ED的文献,检索年限为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10月20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ED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22篇,得到针灸处方44张。共有9篇文献涉及辨证分型,可概括为湿热下注、命门火衰、肝郁气滞、心脾两虚、惊恐伤肾、肾阴阳两虚、阴虚火旺、瘀血阻络8个证型。ED的病位与肾、肝、心、脾关系密切,病机分虚实两端。虚证多属肾阳虚、肾阴(精)虚、心脾两虚,实证多属湿热下注、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共涉及腧穴56个,其中,十二经穴46个,任督二脉经穴10个,应用频次大于10次的腧穴依次为关元、三阴交、肾俞、太冲、太溪、气海、足三里、次髎、命门。使用频次大于20次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依次为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中有7个为特定穴,常用的五腧穴为太冲、太溪、足三里,常用的交会穴为关元、三阴交、中极,常用的背俞穴为肾俞、肝俞。腧穴分布在下肢部、腰背部、腹部和上肢部。治疗ED最常使用的腧穴是关元、三阴交、太冲、气海、肾俞。通过聚类分析,得到7个新针灸处方:(1)肝俞-中封-蠡沟-神门-会阳;(2)次髎-曲骨-阴廉-会阳;(3)阴陵泉-白环俞-太溪-会阳;(4)足三里-中髎-气海-上髎;(5)曲骨-太溪-长强-会阳;(6)三阴交-关元-秩边-关元俞;(7)神门-气海俞-内关-中极。结论:针灸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选穴以具有"近治作用"的腧穴为主,配合选用具有"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的腧穴,最常用的腧穴是关元、三阴交、太冲、气海、肾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数据挖掘技术 针灸 选穴规律 足太阳膀胱经 关元 三阴交 太冲 气海 肾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