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ential Pathogens among Fungi Identified as Nonsporulating Molds from Blood Cultures
1
作者 Mohd Fuat Abd Razak Parameswari Sabaratnam Rahizan Issa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5年第10期39-44,共6页
Twenty-eight molds were isolated from clinical blood cultures and were unidentifiable by cellular morphology using conventional microscopy. Using the utility of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internal transcri... Twenty-eight molds were isolated from clinical blood cultures and were unidentifiable by cellular morphology using conventional microscopy. Using the utility of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of ribosomal RNA gene, 93% of these fungi were identified. Seventy-one percents of the mold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lants or soil with no or few published cases of human disease. These include species of basidiomycetes and ascomycetes such as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Phomopsis flavodonflavus, Inonotus pachyphloeus, Earlilella scabrosa, Calocybe indica, Athelia pellicularis, Tinctoporellus epimiltinus, Trametes lactinea, Coprinellus aureogranulat and Xylaria feejeensis. Some of the nonsporulating molds were identified as pathogen or potential pathogens in immunocompetent or immunocompromised hosts. These include Schizophylum commune and hyphomycetes such as Cladosporium cladosporoides, Aspergillus niger and Fusarium equiseti. Basidiomycetes and hyphomycetes identified in the current study are ubiquitou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are almost similar to the species of molds reported from cutaneous and respiratory samples suggesting that the fungi may represent contaminants rather than true fangaemia. Results of this study emphasize the need of an effort to minimise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and support the recommendation to incorporate clinical, radiologic findings and positive blood culture for mold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vasive myc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CULTURES FUNGI Nonsporulating moldS BASIDIOMYCETES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的舌体三维温度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如愿 诸凯 +3 位作者 陈瑞球 田金颖 张艳 张于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3-465,共3页
依据生物体自然形态所进行的三维温度场建构与计算是近年来国内外生物传热研究中的焦点之一。采用血管铸型的方法获取猪舌的血管树,通过数码成像及逆向建模将其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模型。以Pennes方程为基准方程,对自然形态和实际... 依据生物体自然形态所进行的三维温度场建构与计算是近年来国内外生物传热研究中的焦点之一。采用血管铸型的方法获取猪舌的血管树,通过数码成像及逆向建模将其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模型。以Pennes方程为基准方程,对自然形态和实际传热状态下的舌体三维温度场进行了重构计算,并获得成功。通过此方法可获取其它生物体器官三维空间的温度分布,对本研究而言,舌体三维温度场计算的成功为探索生物传热与中医舌诊的机理研究搭建了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热 血管铸型 三维温度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膨化血粉微生物学品质安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马超 夏成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476-10479,共4页
[目的]评价膨化血粉的感官、理化和微生物学品质及其安全特征。[方法]按照鱼粉国家标准对6种膨化血粉的感官、理化、微生物学品质安全及残存细菌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6种膨化血粉产品的感官品质良好;水分含量(9.42±1.01)... [目的]评价膨化血粉的感官、理化和微生物学品质及其安全特征。[方法]按照鱼粉国家标准对6种膨化血粉的感官、理化、微生物学品质安全及残存细菌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6种膨化血粉产品的感官品质良好;水分含量(9.42±1.01)%、盐分含量(2.28±0.38)%、水分活度0.601±0.02、pH值为6.94±0.53T、-VBN(64.29±16.84)mg/100 g;菌落总数4.39×105CFU/g,霉菌数34.7×103CFU/g,大肠菌群<30 MPN/100 g,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沙门氏菌未检出。分离获得612株细菌,细菌菌群主要有芽孢杆菌(45.1%)、葡萄球菌(15.7%)、李斯特菌(7.8%)、玫瑰小球菌(4.4%)、棒状杆菌(4.1%)、马红球菌(2.8%)。[结论]6种样品品质整体良好,膨化血粉A品质最优,F品质最差;产品中芽孢杆菌含量很高,是否存在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血粉 霉菌 细菌菌群 潜在危害
下载PDF
运用能谱CT对肺曲霉菌病诊断及临床治疗疗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荣 龙瑜琴 周琴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7期82-85,共4页
目的探究肺曲霉菌病诊断与治疗中运用能谱CT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6年至2017年间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感染肺曲霉菌病的130例患者中,选择65例做为对照组,在复检中仅用血液霉菌培养;另选择6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复检中以对照组为基础联用能... 目的探究肺曲霉菌病诊断与治疗中运用能谱CT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6年至2017年间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感染肺曲霉菌病的130例患者中,选择65例做为对照组,在复检中仅用血液霉菌培养;另选择6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复检中以对照组为基础联用能谱CT。两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即口服伊曲康唑的同时静脉注射卡泊芬净。经过为期六周的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全血样本,进行血液霉菌培养,统计肺曲霉菌病的阳性检出率。应用能谱CT进行复检,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研究组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液霉菌培养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采用能谱CT进行复检,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能谱CT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医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帮助,在临床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曲霉菌病 能谱CT 血液霉菌培养 阳性检出率
下载PDF
抗菌防霉试验中标准霉菌的讨论与部分条件因素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继忠 王薇 《工业微生物》 CAS 2018年第1期49-53,共5页
选取黑曲霉、黄曲霉、桔青霉、出芽短梗霉、球毛壳霉和绿色木霉这六个霉菌的孢子悬浮液,在未离心和已离心两个条件下,对木板、橡胶、涂料和塑料四种受试底物在模拟环境(恒温恒湿环境)下分别培养28 d,并观察7 d、10 d、20 d和28 d的结果... 选取黑曲霉、黄曲霉、桔青霉、出芽短梗霉、球毛壳霉和绿色木霉这六个霉菌的孢子悬浮液,在未离心和已离心两个条件下,对木板、橡胶、涂料和塑料四种受试底物在模拟环境(恒温恒湿环境)下分别培养28 d,并观察7 d、10 d、20 d和28 d的结果。结果表明,未离心的孢子悬浮液和已离心的孢子悬浮液对受试底物的长霉等级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孢子悬浮液 离心 血球计数板
下载PDF
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大鼠生物表征变化及化瘀解毒法的调控 被引量:15
6
作者 邓卫芳 裴晓华 +3 位作者 金华 李倩 梁晨 赵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8-1512,共5页
目的: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病证结合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化瘀解毒法对该模型大鼠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对照组10只,给予二甲基苯蒽(DMBA)灌胃;模型组10只、西黄丸组10... 目的: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病证结合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化瘀解毒法对该模型大鼠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对照组10只,给予二甲基苯蒽(DMBA)灌胃;模型组10只、西黄丸组10只,均给予DMBA灌胃+多重复应激10周。造模成功后,西黄丸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30d。于第1天、10周末、灌胃结束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腹腔取血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对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因及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经过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病理变化、西黄丸药物反证证明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造模成功。西黄丸组VEGF mRNA及蛋白、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E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将疾病模型及中医病因致病模型结合制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符合临床患者发病过程,经评价造模成功;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西黄丸可逆转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及CXCR4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丸 乳腺癌癌前病变 毒瘀互结模型 病证结合造模法 模型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模拟方法生成血管树的人舌三维温度场数值模拟
7
作者 杨爱 诸凯 +3 位作者 张艳 王雅博 解海卫 姜智浩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19,共4页
采用分步模拟方法生成血管树并以此作为物理模型,进行舌体三维温度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计算分为舌体组织和血液温度场数值模拟两部分,相应数学模型也包括舌体组织控制方程、血液控制方程及两者之间的耦合方程。在考虑了血液与组织... 采用分步模拟方法生成血管树并以此作为物理模型,进行舌体三维温度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计算分为舌体组织和血液温度场数值模拟两部分,相应数学模型也包括舌体组织控制方程、血液控制方程及两者之间的耦合方程。在考虑了血液与组织间的耦合换热,舌津液蒸发的影响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得到的舌面对流换热系数,使计算结果与红外热像验证极为近似。以模拟方法生成的血管树替代生物体的血管铸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将生物体三维传热计算方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树 血管铸型 三维温度场 生物传热
原文传递
加压过滤人体血液的精密结构件注塑参数优化
8
作者 周典航 朱银锋 +4 位作者 余钰洋 盛大平 唐欣 詹杰 宋钢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9-104,共6页
变形量和缩痕指数直接影响加压过滤人体血液的精密结构件血液流动性和密封性能。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正交试验,探究工艺参数对注塑件总变形和缩痕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塑工艺参数最优组合为A4B1C1D5E2F1,即模具温度为70℃,熔体温度... 变形量和缩痕指数直接影响加压过滤人体血液的精密结构件血液流动性和密封性能。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正交试验,探究工艺参数对注塑件总变形和缩痕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塑工艺参数最优组合为A4B1C1D5E2F1,即模具温度为70℃,熔体温度为215℃,注射时间为0.2 s,保压压力为60 MPa,保压时间为6 s,冷却时间为5 s。相比初始工艺参数,注塑件总变形量降低了10.22%,缩痕指数降低了18.82%,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试模测试结果表明:注塑工艺参数优化后注塑件的表面质量较好,内部无气泡,能够实现血液的快速加压过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过滤血液精密结构件 计算机辅助技术 正交试验 注塑成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